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四川,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城市,和新疆,辽

宁,河南等北方城市,近年来的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具体实例,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酸雨沉降机制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特征

一.我国酸雨沉降机制及输送态势

酸雨,因其危害民众健康、腐蚀文物古迹、破坏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受酸雨影响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中唯一面积还在继续扩大的地区。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悬浮于大气中的酸性颗粒物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是造成我国许多城市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酸雨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据估计2020年能源总需求将达到23.2~31.0亿吨标准煤,其中90%是化石燃料。可以预见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酸雨的形成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酸雨的产生不仅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关,同时受大气中氨、颗粒物和大气氧化能力的影响;酸性物质可在大气中传输而导致酸沉降的跨界影响;酸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作用机制涉及致酸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典型环境介质之间的迁移过程。因此酸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酸雨的形成和沉降机制与欧美两大酸雨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酸雨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大气氧化性较强、致酸物质生成速度快;

二、我国排放源复杂,大气污染物的成分特征异于欧美,尤其是我国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物浓度很高,且北方大气中存在大量碱性颗粒物,我国酸雨的形成机理和反应途径有其独特之处;

三、青藏高原和南方多山导致我国大气流场较欧美地区复杂;

四、我国低纬度酸雨区的土壤及生态系统与欧美有明显不同,对酸沉降敏感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构性差异为研究我国酸雨形成、输送、沉降及其变化趋势提出了新的、复杂的科学问题。

二.我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

我国的强酸雨区(pH<4.5) 面积最大,江以南地区是全球强酸雨中心。我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一硝酸混合型转变,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以及铵根离子和钙离子分别是降水中主要的阴、阳离子,并且浓度远高于欧洲和北美。

1. 时间演变

我国酸雨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是酸雨的急剧发展期;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为第二阶段,降水年均pH在不同地区有升有降,总体进入相对稳定期,但酸雨形式仍不乐观。20世纪80年代我国降水年均pH小于5.6的地区主要在西南、华南以及东南沿海一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酸雨区面积有所扩大,其中以南昌和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了西南酸雨区;西南酸雨区虽然酸雨强度有所缓和,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自治区的东部地区,污染格局总体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总体而言,目前中国降水年均pH 小于5.6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至少50%以上的面积降水年均pH小于4.5,为酸雨重污染区。

2 . 区域变化

南方地区

唐信英等对四川省l0个酸雨观测站点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该省酸雨污染较重,月均pH为4.58~5.33,川中、东、南部酸雨污染重于川西北地区。2008年四川省酸雨频率平均值为39.6%,比2005年(28.3%)增加近11.3%。2008年四川省降水中离子组成、离子浓度排序与2005年相比变化不大,但降水离子总量呈上升趋势。降水硫酸根离子浓度占离子总量的比重最大,硫酸根离子与硝酸根离子之比大于三,酸雨仍为硫酸型污染.以重庆市为例,其主城区1993—2007年酸雨的年均pH介于3.8~4.5之间,各季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并有增大趋势。2007年浙江省酸雨频率在33%—99%之间,平均值为76%,强酸雨频率在6%一95%之间,平均值为44%。浙江省酸雨污染冬季最严重,夏季最轻。浙北的临安、杭州、绍兴,浙东南的舟山、台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是该省酸雨污染较重的地区,浙西南的衢州、丽水、云和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酸雨污染较轻。宋晓东等基于浙江省1992和20 02年的酸雨监测数据,并利用RAINS—ASIA模型模拟了1990—2030年浙江省酸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浙江省的酸雨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未来一个时期内,二氧化硫排放量都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酸沉降超临界负荷面积所占比例在经历了较快的增长阶段之后,将维持在较为恒定的水平上,并呈现出明显的时滞性。

江苏省南部的东山一无锡和吕泗为2个重酸雨区中心,其酸雨频率均在90%以上,降水年均pH<4.44,符合强酸雨的标准。南部地区的酸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秋、冬、春季酸雨频率达75%以上,夏季略低,为65%,年均酸雨频率为72.3%。南部地区的区域性强酸雨过程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占全年区域性强酸雨过程的73%。

安徽省马鞍山2007年降水年均pH为4.90,酸雨频率为65.5%;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降水酸度弱,冬、春季降水酸度强,且酸雨频率较高此外,安徽省铜陵市酸雨污染也较为严重,2000—2005年降水年均pH为

4 .46—4 .92,均在酸雨临界值(pH为

5 .6)以下;酸雨频率在44.4%~61.5%之间,基本上一半的降水属于酸雨。

湖北省2007年降水年均pH为4 .47,酸雨频率为71.5%。1992 —2005年闽西北邵武市的降水年均pH为4 .07—5 .11,全部呈酸性;酸雨频率介于25%一100%之间,其中1992 —2000年邵武市的酸雨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01年起酸雨频率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100%;冬、春两季酸雨污染较重。

北方地区

2003—2007年北京地区降水pH为3.48—7.90,年均pH逐年下降,酸雨污染从南到北呈加重趋势。酸雨频率为45.3%,强酸雨频率为20.2%。酸雨、强酸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2007年吉林省酸雨有加重趋势,近九成的酸雨出现在东部地区,且强酸雨也都出现在东部地区,其中蛟河和二道两站酸雨频率较高,分别60.6%和63.6%;6—8月是吉林省中、西部地区酸雨的主要发生时段,东部地区各月差别不明显。

2008年辽宁省降水pH为3.55~10.27,全年共出现强酸雨27次,占监测次数的2.1%。大部分地区降水呈中性,酸雨主要分布在大连、丹东和阜新3 个地区,其中大连酸雨最严重,酸雨频率为30 .2。从时间上看,6—9月出现酸雨频率最高,达10%以上,而强酸雨没有明显的时间分布阶段。柴发合等于2007年2月一2008年1月在辽宁省辽中县水文监测站进行了降水化学特征观测,观测期间降水pH为3 .4~8 .1,降水量加权均值为4.79,整体呈

酸性。1991—2008年新疆城市降水年均pH逐年平缓降低,其中乌鲁木齐和伊宁两市变化起伏较大,哈密与和田两市变化较小。北疆城市降水年均pH大部分在6.0附近波动,明显低于南疆城市;南疆城市降水年均pH大部分在7 .0附近波动,变幅小于北疆城市。

1992—1995年河南省酸雨污染呈减弱趋势,1998—2006年酸雨污染则呈加强趋势。从酸雨面积上看,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区域由南到北逐渐由大变小,2000年出现pH低值,尔后由南到北、由西到东酸雨区域再度迅速变大,2006年酸雨明显加重。

参考文献:

[1] 何纪力,陈宏文,胡小华,等。江西省严重酸雨地带形成的影响因素[ J ]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5) :477—480.

[2] 蒋大和.关于我国酸雨的污染物输送问题[ J ] .中国环境科学,1996,16 (4) :246—2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EBIOL ]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 [2009—09—26].

http:I/jcs.mep.gov.cn/hjzl/zkgb/2008zkgb/200906/t20090609—152536.htm.

[4] 侯青,赵艳霞.2007年中国区域性酸雨的若干特征[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1):7—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EBIOL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 [2009—09—26].

http:I/jcs.mep.gov.cn/hjzl/zkgb/2007 zkgb/200811I ~008II17一

l3l309.htm.

[6] 赵艳霞,侯青,徐晓斌,等.2005年中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5):242—245.

[7] 丁国安,徐晓斌,房秀梅,等.中国酸雨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科学通报,1997,42:169 —173.

[8] 戴树桂,岳贵春,王晓蓉.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0—63.

[9] 田贺忠,陆永棋,郝吉明,等.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历程及进展[J ].中国电力,2001,34(3):51—57.

[10] 赵艳霞,侯青.1993—2006年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气象学报,2008,66(6):1032—1042.

[11] 唐信英,罗磊,陈碧辉.2007年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28(1):62 —65.

[12] 何泽能,高阳华,谭炳全,等.重庆市主城区l5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分析[ 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1):59—62.

[13] 宋晓东,江洪,余树全,等.浙江省酸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1):l3一l6.

[14] 缪国华,施丹平.2007—2008年江苏南部酸雨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08:313—3l7.

[15] 付敏.马鞍山市酸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08:9 —14.

[16] 宗英飞,张国林,苏常新,等.2008年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 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36—7537.

[17] 柴发合,高健,王淑兰,等.辽宁省背景地区降水化学与大气传输特征和研究[ J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4):387—393.

[18] 刘新春,何清,钟玉婷.新疆城市酸雨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J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15—120.

[19] 杜子璇,刘荣花,熊杰伟,等.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1):55—58.

[20] 樊后保.世界酸雨研究概况[ 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4):371—375.

[21] 梅自良,刘仲秋,刘丽,等.成都市区酸雨变化及降雨化学组成分析[ J ].四川环境,2005,24(3):52—55.

作者信息:徐海龙环工08-2班20084491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3 ~7. 47。pH值< 5. 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 6% ,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杜子璇, 刘荣花, 熊杰伟, 邓伟, 田宏伟, 陆斌, Du Zixuan, Liu Ronghua,Xiong Jiewei, Deng Wei, Tian Hongwei, Lu Bin 作者单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3 刊名: 气象与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32(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0条) 1.齐文启.席俊清.汪志国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监测 2002(01) 2.王彦酸雨与人类生活[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4(04) 3.李金惠.汤鸿霄中国降水酸度预测模型[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1998(01) 4.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1994(05) 5.王文兴.丁国安中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1997(02) 6.许梅德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探讨 1995(04) 7.郑云有.吴甫成长沙市酸雨污染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01) 8.黄原.郑子龙.熊杰伟河南地区酸雨分布及成因初探 1996(03) 9.赵勇.孙中党.王飞郑州市大气酸性物质与降水酸性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2001(06) 10.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范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杜子璇.刘荣花.熊杰伟.邓伟.田宏伟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2007 本文利用南阳、商丘和郑州三个观测站1992-2006a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15a来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初步尝试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酸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15a来酸雨发生频率、降水年均pH值和酸雨雨量与全年雨量比值随时间推移出现明显的年际和月份波动:1992-1995a间呈现减弱趋势1998-2006a间出现加强趋势,且在期末明显变强;酸雨频率1、8和12月出现高值,pH值在9-12月份出现低值。15a来1992-2000a出现由南到北酸雨区域逐渐减弱,2000a出现低值后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迅速变多的空间变化特征。 2.期刊论文韩亚芬.孙根年.李琦.陈素景.HAN Ya-fen.SUN Gen-nian.LI Qi.CHEN Su-jing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时间变化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 依据1987-2000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市降水pH值和酸雨的年内变化呈"双峰"型,即每年1-3月和10-11月降水pH值低、酸雨出现频率高,4-6月酸雨出现频率低,7-9月酸雨pH值较高.14年来,降水pH值与酸雨年际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降水pH值较高,酸雨年际变化不明显;1994年以后降水pH值下降,酸雨频率年际变化较大.降水pH值与酸雨强弱由酸碱离子相对浓度决定.当酸根离子摩尔含量超过碱性离子时,降水pH值下降、酸雨危害增强;反之,降水pH值升高,酸雨危害减弱. 3.期刊论文何泽能.高阳华.谭炳全.唐晓萍.HE Zeneng.GAO Yanghua.TAN Bingquan.Tang Xiaoping重庆市主城区15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分析-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1) 本文运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15年来酸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年来平均pH值介于3.8~4.5之间.重庆市年降水pH值基本呈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最近5年的月际变化中,降水酸度夏高冬低,酸雨频率夏低冬高;各季节中,秋季pH值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状升高的趋势,其余3个季节呈弱波动,升降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各季节中春季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余季节略升高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80%之间,变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4.期刊论文张红安.汤洁.于晓岚.程红兵.朱新民.李亚军.徐晓斌.ZHANG Hongan.TANG Jie.YU Xiaolan.CHENG Hongbing.ZHU Xinmin.LI Yajun.XU Xiaobin侯马市酸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0,30(5) 根据1992年至2008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侯马市的酸雨变化特征及其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除个别年份外,侯马地区的降水pH值长期低于5.6,2006年以来甚至低于4.5,多年平均pH值为4.88,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降水pH值的平均月际变化幅度为0.8 PH单位,呈不规则起伏变化.在降水集中的7、8、9月间.酸沉降量约占全年的60%.作为出现在我国北方的区域性酸雨地区,侯马地区降水酸度2002年前后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02年前,降水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10 a-1,酸雨污染呈现减弱趋势,而之后的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28 a-1,呈现酸雨污染快速加重的变化趋势.该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不仅对单次降水的酸性有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降水酸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有明显影响,显示当地的大气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碱性中和能力.2007年对降水离子成分的加强观测分析结果显示,SO42-、NO3-、Ca2+、NH4+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1/2]SO42-与NO3-的比值约为 6.9,说明当地的酸雨为较明显的硫酸型污染;降水中NH4+含量较高,大约与[1/2]Ca2+的离子含量相当;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1/2]SO42-、NO3-、 [1/2]Ca2+、NH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当地的焦煤、煤化工等高污染排放可能是其重要的共同来源. 5.期刊论文唐信英.罗磊.张虹娇.TANG Xinying.LUO Lei.ZHANG Hongjiao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2)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关键词:现状主要原因二氧化硫的控制 1.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1.1酸雨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我国的强酸雨区(PH<4.5)面积最大,长江以南地区是全球强酸雨中心。我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SO42 -和 NO3-以及NH4+和 Ca2 +分别是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并且浓度远高于欧洲和北美。 1.2区域变化 赵艳霞等对中国气象局全国酸雨监测网 80多个酸雨观测站的 1993-2006 年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主要酸雨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以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等省、直辖市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另外,北方地区也存在范围不小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南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近 14 年我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其中,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地区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地区。 1.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 SO42 -、 NO3-、 Cl-、HCO3-,阳离子为 NH4+、 Ca2 +、 Na+、 K+、 Mg2 +、 H+。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 NH4+和 Ca2 +,阴离子是SO42 -和 NO3-。文献引用 A =[ SO42 -]/[ NO3-]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 3 档: 当A≤0. 5 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 0.5 < A <3. 0 为混合型; 当 A≥3 为硫酸型或燃煤型。“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 SO2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X的排放量却在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蒲维维 张小玲 徐敬 赵秀娟 徐晓峰 董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利用2003~2008年北京地区三个酸雨观测站(观象台、昌平、上甸子)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 值及酸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年来北京地区酸雨总体呈逐年增强趋势,降水的酸度和酸雨频率随月和季节变化明显,北京地区夏、秋两季酸雨污染严重。(2)1500m高空风对降水酸度有明显影响:1500m高空风向为南风时,降水pH值最低;当1500m风向为南东南时,酸雨频率最高。当1500m上空的风速为1~3m·s-1时,酸雨频率最高,且随风速增大酸雨频率降低。(3)降水量对pH值影响不大但对酸雨频率有明显影响。酸雨频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上升,当降水量达到大雨等级后,酸雨频率基本不变。(4)逆温对酸雨有一定影响,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大。(5)大气污染物SO2、NO2、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成负相关关系,说明污染物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酸雨,pH值,酸雨频率,影响因素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雪、雨、雹等)。通常认为,导致正常雨水pH<5.6的酸性物质主要是人类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它们在大气环境中经过各种非均相氧化反应生成的[1]。我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降水酸度监测,监测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年均降水pH值小于5.6的地区主要在西南、华南以及东南沿海一带[2],90年代以来,酸雨出现的区域较80年代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酸雨区面积扩大,以南昌和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西南酸雨区酸雨强度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然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在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3]。2000年以来,全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南方酸雨范围基本保持不变,而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华北的京津冀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存在不小的酸雨区[4]。 *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N0.GYHY200806027)资助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酸雨概述

我国酸雨污染研究概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的酸雨现象逐年加重,中国酸雨区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部分教材综合论述了酸雨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及控制措施。 关键字:酸雨;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 1、前言 英国化学家SMITHRA在英格兰调查了酸沉降现象,并在1872 年出版的《空气和雨: 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叙述了世界工业发展先驱城市———曼彻斯特市郊区降水中含有高浓度SO?2?,首次提出酸雨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2年瑞典政府把酸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向人类环境会议提交了报告。1975年第一次国际性酸雨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该会议讨论了酸雨对地表、土壤、森林和植被的严重危害,自此酸雨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到20 世纪40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我国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究酸雨污染[1]。 2、酸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1 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指pH 值<5.6的大气降水,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SO?)和含氮化合物(NO?),两者在大气中经过均相氧化和非均相氧化转变为H?SO?和HNO?,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 图表1 2.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质,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的SO?、NO?和降水中的

SO?2?、NO??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大气中的氨:降水的pH值决定于硫酸、硝酸与NH?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NH?是大气中委员的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可降低雨水的酸度[2]。 (3)大气颗粒物和降尘浓度的影响:大气中的颗粒物和降尘在云水降落过程中被吸附、冲刷,起到缓冲作用,中和降水的酸度。大气中颗粒物的组成很复杂,主要来源于土地飞起的扬尘,其化学组成与土壤组成基本相同,酸碱度取决于土壤的性质。除土壤粒子外,还有矿物燃料燃烧形成的飞灰等。它们的酸碱性都会对酸雨有一定的影响。 (4)气象条件的影响: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前体物的转化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哺]。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将促进SO: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地沉降,通过降雨形成酸雨。太阳光强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对我国来说,大气湿度也是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南方大气中的SO:能较快地转化为硫酸,从而形成酸雨[3]。 3、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化学特征 我国降水酸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降水酸度年均pH<5.6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并由北向南逐渐加重,西南地区最为严重。在四川、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地方,降水年平均pH<5.0,是目前我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污染趋于严重,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地区也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酸雨区。同时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一些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的化学特性可通过测定降水中的阳离子(包括NH??、Ca2?、Na?、K?、Mg2?、H?),阴离子(包括SO?2?、NO??、Cl?、HCO??),pH值和电导率来反应。酸雨中含硫酸、硝酸、盐酸三种强酸,它们在水中可完全电离,所以对降水的酸度贡献很大。酸雨中还有一定量弱酸,常见的有碳酸(H?CO?)、有机酸、亚硫酸、氟酸等,由于这些酸在pH<5。0时几乎不电离,所以它们对严重的酸雨影响很小。酸雨中还有以NH??、Ca2?、Na?、K?、Mg2?为代表的碱性物质,在降水中对酸起中和作用。在酸性土壤区(红块、黄壤和灰化土等)降水中Ca2?含量低,而在内陆碱性土壤区(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土) Ca2?含量很高,NH??是大气中唯一的气态碱,对酸雨的缓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雨水的酸度是雨水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酸雨特性也不尽相同。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摘要]:防治酸雨危害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成都市位于我国西南酸雨区,酸雨频率高、酸度强,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大气降水有很大的腐蚀性,区内建筑物,露天公共基础设施,工厂露天设备,城市绿化带受到其严重腐蚀,也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为防治酸雨, 对酸雨的现状,酸雨成因等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知道成都酸雨情况和损失情况,而且可以为酸雨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abstract] : prevention harm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by acid rain highly, chengdu city is located in China’s southwest SuanYuOu, acid rain, high frequency acidity is strong, acid rain pollution is more aggravating trend. Precipitation is very corrosive, within the region, buildings, open public infrastructure, outdoor equipment factory, urban green belts by its serious corrosion, also affect human health. Acid ra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and the acid rain cause of formation study not only can know chengdu acid rain and loss situation, and can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id rain. [关键词]:成都市中心城区酸雨现状成因分析 [key words] : chengdu city center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causes analysis 1酸雨形成机理 大量的SO2和NO2(或NO)等排放到空气中,使得下雨时这些气体溶入水滴中形成酸,也就是酸雨。 硫酸型酸雨:S+O2(点燃)=SO2, 2SO2+2H2O+O2=2H2SO4 硝酸型酸雨:4NO+2H2O+3O2=4HNO3 2 成都大气降水成分 成都市降雨雨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远远大于其它阴离子,约占阴离子的70%以上。降雨中阴离子中SO42-占优势,其次是NO3-、Cl-;阳离子中以NH+、Ca2+占比例较大,其次是Na+和Mg2+。降雨中NO3-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说明成都酸雨属于硫酸型酸雨。雨水中成分复杂。 3污染源 (1)机动车辆排放酸性气体:车辆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N2变成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 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 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 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十堰市酸雨特征及其影响

十堰市酸雨特征分析及其影响研究 张运洲,朱明,文强 (湖北省十堰市气象局,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利用十堰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年酸雨pH 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十堰市酸雨污染状 况和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并就酸雨影响因素和酸雨对十堰市土壤、农、渔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关键词十堰市;酸雨;特征分析;气象条件;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3-361-02 作者简介 张运洲(1972-),男,湖北房县人,工程师,从事气象观测和酸雨观测及其影响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2-02-06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酸雨对生态、农业、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 已成为全人类倍受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酸雨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材料与文物古迹,而且导致土壤和河流湖泊酸化,使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森林衰退、 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水生动植物抗病力下降,粮食、蔬菜、瓜果大面积减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酸雨覆盖的面积达40%,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酸雨区 [1] 。十堰市属于中 纬度地区, 随着工业进程和机动车数量的猛增,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酸雨出现的频率和程度逐渐加大。因此,分析研究十堰市酸雨特征对今后有效控制和防御酸雨污染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利用十堰市气象观测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年酸雨pH 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十堰市酸雨污染状况和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对酸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酸雨对十堰市土壤、农、渔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十堰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3年的酸雨pH 值测量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十堰市酸雨污染状况和变化规律及气象条件有关系,并对酸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有对策,以便在今后应对酸雨影响和治理酸雨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十堰市酸雨观测站位于110?47'E , 32?39'N ,海拔高度286.5m ,是国家级酸雨观测站,于2006年7月开始进行酸雨观测,酸雨观测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酸雨观测业务规范》[2] ,按降水pH 值的大小,将小于5.6、4.5、4.0分别表示酸雨、较强酸雨、强酸雨的临界指标[3] ,将当年12月 次年2月、 3 5月、6 8月,9 11月分为冬、春、夏、秋季。2 十堰市酸雨污染状况 利用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3年的酸雨资料,其间共收集了酸性降水样品(>1.0mm 降水量)329个,其中降水量最小pH 值为2.95,最大6.75,平均值为4.42,酸雨出现的频率为89.5%。2.1 酸雨特征分析 在以pH 值5.6、 4.5、4.0分别表示酸雨、较强酸雨、强酸雨的临界指标,利用3年中329个酸性样本,对pH <5.6的3个级别频率进行统计。其中pH 值为4.50 5.59(呈弱酸性)的酸雨出现的频率为76.1%,pH 值为4.00 4.49(较强酸雨)出现的频率为10.2%, pH <4.00(强酸雨)的出现频率为3.2%,即pH <4.5以下的酸雨仅占6.4%,表明十堰市2/3以上的酸雨属于弱酸雨。2.2 酸雨出现率的季节变化通过对十堰市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月降水pH 平均值和各月酸雨资料的分析(表1),酸雨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12 2月6 8月出现的频率较高, 3 5月及9 11月较低。从降水pH 的均值来看,3 5月较大,6 8月降水pH 均值最小,从整体变化上看,降水pH 均值大小变化和最小pH 值呈正相关,与酸雨出现频率呈反相关。 酸雨的强度和出现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酸雨频率在78.9%,夏季次之,为65.1%,春秋季最低。因此,酸雨频率总的季节分布趋势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冬、夏季不仅酸雨出现的频率高,而且酸度较强。秋季酸雨出现的频率较低,而且酸度也相对较弱。 表1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各季pH 值及频率分布情况年份冬季 pH 频率春季pH 频率夏季pH 频率秋季pH 频率20084.6782.14.9860.34.2376.55.5150.220094.7583.650.162.44.2578.15.5052.320104.8085.55.0666.34.1180.25.4755.6平均 4.74 83.7 5.02 63.9 4.20 78.3 5.4952.7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 2009年起观测到的年酸雨出现的频率较2008年有所增加, 2010年又较2009年略有增多,但pH 年平均值基本这3年中没有显著变化,可见十堰市酸雨污染有逐年增加态势,形势十分严峻。3酸雨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1 酸雨与降水量的关系 十堰市四季降水表现有明显差 异,春、秋季降水绵绵细雨,特点为降水强度均匀且过程持续时间长;夏季降水多数在局地不稳定的天气条件下出现,降水强度大且时间短,冬季降水特点是强度小且时间短。在酸雨观测中发现:不同雨量下的降水酸度相差不同。将每次酸雨观测所取的雨量按5个级别(小雨:0.1mm <R <9.9mm ;中雨10.0mm <R <24.9mm ;大雨:25.0mm <R <50.0mm ;暴雨:R >50.0;大暴雨:R >100.0mm )进行划分,并将不同雨量等级下降水的pH 平均值、酸雨出现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降水pH 值与降水量成正比,降水等级越高,降水pH 值会越大,大暴雨的条件下平均pH 值为6.08,酸雨出现的频率在大雨的条件随雨量等级越高而越大,在大雨的条件下雨量达到最高为86%,之后随雨量的增大而减 农技服务,2012,29(3):361-362,364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 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温州等8个城市酸雨频率为100.0%,近200城市出现酸雨,引发重点关注。事实上,早在 2006年,酸雨迁移到包括京津在内的华北地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年4月流传的“火山灰酸雨致癌”则引起了人们大规模的恐慌。难道说,我们头上一直下的是酸雨?我国酸雨现状: 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5%。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亿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到 1995年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随着耗煤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不断增长。80年代, 我国酸雨主要还只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黔和两广地区,酸雨面积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 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达90%,基本上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 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如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 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降水的pH约为3,有时甚至约为2。我国著名的雾都重庆,雾也变成了酸雾,对建筑物和林木的危害极大。四川和贵州的公共汽车站牌,几乎全都是锈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1310140133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2.1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2.2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

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均值<5.6) 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4.4%;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5.0)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6.1%;重酸雨(降水pH均值<4.5)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平,酸雨分布 区域无明显变化。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国降水中SO 42-和NO 3 -离子浓度有所升高, NH 4 +和Ca2+离子浓度基本持平[4]。中国酸雨还呈现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城市降水段度强,郊区弱,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则接近正常,pH值在5.6左右。此外酸雨的区域分布还存在功能区差异,主要表现为工业强于非工业区。 2.3 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5]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SO 42-、NO 3 -、Cl-、HCO 3 -,阳离子为NH 4 +、Ca2+、 Na+、K+、Mg2+、H+。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NH 4 +和Ca2+,阴离 子是SO 42-和NO 3 -。 文献引用A=[SO 42-]/[NO 3 -]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3档: 当 A≤0.5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0.5≤A≤3.0为混合型; 当A≥3.0为硫酸型或燃煤 型. “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SO 2 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 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 X 的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并慢慢导致我国酸雨污染类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硫酸型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厦门、珠海降水中硝酸根与硫酸根浓度大体相当,酸雨已是硫硝混合型酸雨,而内陆的绝大多数城市硫酸根浓度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仍然是硫酸型酸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