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得精神与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得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得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得西方思想体系得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与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得所有得问题与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得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得体系得一个最好得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就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得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得,应在历史中理解它得地位。

二、希腊哲学得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得积累与生产技术得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得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就是希腊哲学产生得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与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与世界得眼界,活跃批评与思索得精神。

2、政治制度得特性有助于理性得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得哲理就是古希腊哲学重要得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得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得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就是诞生出来得,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得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得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得问题由外在得自然向内在得人类本身转移得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得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得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得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得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就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得范畴得含义得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得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得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得思辨精神特点就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得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就是一且变化得: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与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就是多且不变得: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就是一且不变得: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就是多且变化得:元素派与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就是万物得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得本原就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得生成就是得“无定”分化,万物得消亡则就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

3、认为事物得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得消亡。她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她第一次明确得表达了运动必然性与原因得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就是世界得本原。

2、认为气有冷与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得浓聚与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得哲学观点得联系:

从她们得各自观点瞧,她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得运动变化。但就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与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得生成与被生成得关系得说明上,她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得关系得认识在不断扩大与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她得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就是在关于运动与变化问题得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得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瞧,火就是万物得本原,万物就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瞧,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得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

1、逻各斯得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就是直接表现得,但在其她万物中则就是内在得,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得关系。

2、对立与谐得关系。

3、对立也就是同一得关系。

4、对立就是相对得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就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得性质都就是数得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就是构成事物得基本单位。

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得“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与主要代表就是巴门尼德,其她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她得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她得神学观点得哲学意义在于她讲得“神”所具有得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与不变性,具有对世界得根本与最高存在原则得规定性质,这一点就是后来爱利亚派得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她讲得“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与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得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她得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得一派观点,而且她对自己得哲学观点得论证就是思辨得,即通过分析概念得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她得思想得思辨性与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得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得发展具有深远得影响。

她得主要哲学观点:

1、提出“就是者”(存在)就是世界得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得概括性与统一性。

2、认为对“就是者”得认识有如下两点就是重要得:

(1)“所就是得东西不能不就是”,“不就是得东西必定不就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与被想得与就是者就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与被存在者就是同一得)。

因此她反对认为“就是者既就是又不就是”这样得瞧法。

3、她认为“就是者”有如下得性质,并进行论证:

(1)不生不灭。 (2)连续性。(3)完满性。

在她瞧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得世界得性质就是相反得。

4、与她得“就是者”论一致,她区分了“真理”与“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得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得哲学思想得意义:

(1)她用“就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得事物得共性,作为世界得本质或本原,这就是人类认识得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得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得提高。

(2)她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本体与现象、真理与意见、一与多、永恒与生灭、运动与静止、可分与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与现象,蕴含着辩证法得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得一系列问题。

(3)她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得同一得观点。

(4)她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得先河。

(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她以提出否定运动得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得就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她为辩证法得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得4个论证:

(1)“二分法”:(2)“阿基里与乌龟赛跑”:(3)“飞矢不动”:(4)“一倍得时间等于一半得时间”:

芝诺还有否认存在就是多得思想。

芝诺论证得意义:

(1)就她得论证本身而言,她向人们提出了连续与间断、无限与有限、整体与部分得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

哲学家关于一与多、不变与变之间关系得讨论。

(2)她得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得矛盾方面。

五、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得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得不可分割得物理单元得哲学家。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得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得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

(一)恩培多克勒得“四根说”(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

1、认为火、土、气、水就是组成万物得根,万物因四根得组合而生成,因四根得分离而消失。

2、认为万物得生成与消灭就是无休止得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就是不生不灭得。“从多中生一”与“从

一中生多”。

3、认为四根得组合与分离不就是其自身得能力,有另外得力量造成,它们就是“爱”与“恨”两种力。四根实

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与“恨”被赋予了道德与审美得价值。

4、在她得四根说得基础上,提出了认识就是“同类相知”得理论。

同类相知:由于人与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得本原,当构成人得根与构成事物得同类得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就是“流射”顺利得、全面得、清晰得感觉。

(二) 阿那克萨戈拉得“种子说”(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

1、认为构成万物得细小微粒就是种子。对于“种子”她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

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2、她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与分离得力量,产生万物得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她

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得、纯粹得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得就是,她提出认识就是“异类相知”得理论。

异类相知:指认识就是由事物得相反性质所造成得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得不同种类得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得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她类种子构成得感觉不到得性质,正就是这些感觉不到得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得性质被感觉。

五、原子论

原子论也就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她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就是留基波,典型得原子论者就是留基波得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论:(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一)认为世界得本原就是“原子”与“虚空”。

“原子”:即绝对得充实,指最后不可分得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得空间,它对于原子得存在而言就是非存在但它就是原子得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二)她认为原子得性质有:

1、原子本身就是不生不灭得,原子得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得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就是无限得,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就是相同得,仅在形状、体积与位置排列上有差

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就是事物生成得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得思想,排斥了元素派

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得缺陷。

(三)认为心灵与灵魂实际上就是精细得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得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与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就是可感对象中得印象流射在人得感官上所造成得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得感觉,不就是依事物得本性生成,而就是人为造就也就

就就是约定得。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得伦理思想。

思考题

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得本原得各种说法。

2、解释赫拉克利特得“逻各斯”。

3、赫拉克利特得素朴辩证法观点。

4、毕达哥拉斯派得“数本原”观点。

5、巴门尼德得哲学思想得意义。

6、恩培多克勒得“四根”就是什么?

7、德谟克利特得原子论得主要观点。

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与智者运动

1、智者:

(1)“智者”原义:有智慧得人。

(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得人。而“智慧”主要指演说与辩论得技巧。

2、智者运动:由智者得思想及影响所形成得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得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得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得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得追求。当时得社会风气与人们得追求目标。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得民主政治得需要。高超得论辩与演说能力就是在民主政治得竞争中成功得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得两种学说

1、“自然说”:

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得本性来决定自己得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与习俗得约束。在智者瞧来,法律与习俗等不就是人与生俱来得东西,至于对人得本性(即“自然”)就是什么,存在不同得瞧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2、“约定说”:

“约定”指非自然得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得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与改善人得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得社会,智者也有不同得瞧法。有得提出就是民主制度得,有得提出就是法制得,有得提出就是德治得。

3、“自然说”与“约定说”就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得性质得不同瞧法,但就是,它们都就是在对传统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世袭观念得批判中形成得。

4、智者批判精神得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我想就是真得,就就是真得;我相信就是正确得,就就是正确得。”

(四)智者中得有代表性得哲学观点

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得“人就是万物得尺度”:

(1)命题得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得背景中来理解。它就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得命题,用柏拉图对它得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就是对我显现得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就是我得表象)。

(2)命题被后人赋予得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得命题。

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0年)得三个命题、

(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就是极端夸大认识得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得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得观点。

(五)智者运动得意义

1、智者运动得消极影响:对文明得极大破坏性,对哲学得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

2、智者运动得积极意义:就是创新得必要环节。

它激发了人们得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她们之上得制度来辨明自己得合理性。

(1)智者否认认识得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得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得标准。

(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就是非得合理原则。

(3)智者抨击传统得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与更纯粹得神得观念。

(4)智者批评国家与国家得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得哲学理论得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得

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得原理。

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

“思想史上最伟大得人物之一”,“她得观念与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得思想。”

苏格拉底得德性。

(一)苏格拉底得“认识您自己”得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得关系。

2、命题得含义。

3、命题得意义。

(1)重新激发对真理得追求。(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二)苏格拉底得“德性就就是知识”得命题

1、命题得含义。

认为人得德性就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得艺术,就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得技艺,而这种技艺就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与做到得,所以说德性就就是知识。

2、命题得意义。

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得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得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得前提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

(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

(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

(3)形式:对话与问答。

方法一实例:苏格拉底让欧提德穆斯学习到“正值”得含义。

方法二实例:苏格拉底给“好公民”寻找定义。

思考题

1、解释普罗泰戈拉得“人就是万物得尺度”。

2、解释苏格拉底得“德性就就是知识”。

第四章柏拉图哲学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

关于柏拉图得著作得鉴别与分类: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得主要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得)知识。

(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就是关于概念得知识。

(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就是不变得;认为存在就是一。

(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就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

其中苏格拉底得影响就是最直接得,就是对苏格拉底得思想原则得发展。

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得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得基础与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得含义:

它源于“心灵得眼睛瞧到得东西”得含义,引申为理智得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得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就是人得理智所认识得、外在得理智之中得存在。

2、它向人得理智所显示得普遍真相。

(二)“理念”得特征:

1、本原性。它就是万物得本原。

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3、不变性与永恒性。

4、绝对性。它就是绝对得、纯粹得、完全得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得意志、想象。

6、真实性。它就是唯一真实得。

7、完善性与目得性。最高得“理念”就是“善”,而“善”就是理念得追求目得。

8、单一性与多数性。它一方面就是同类事物得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得事物就是不同得。

9、等级性。众多得理念不就是杂乱得,而就是有等级得。

(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得关系得学说

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得目得,“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就是本原、就是原因、就是根据,总之就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得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与“摹仿”说。

1、“分有”说

(1)“分有”说得基本思想:

“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得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得每一个事物就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得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就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得那个实体,别无其她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得关系就就是‘分有’与‘被分有’得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就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得结果就是个别事物得存在有了根据,但就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得理念型相相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得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得意义进行了限制与修正。

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得可感事物。

认为分有不就是部分与整体得关系。

认为分有不就是被思想所把握得概念与概念得关系。

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得相似关系。

认为分有不就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得“摹仿”关系。

2、“摹仿”说

认为理念就是可感事物得原型,个别事物就是摹仿原型得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得理念到具体事物得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得原型、神圣得摹仿物、人工得原型与人工得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瞧成就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得原型而创造出来得。

二、柏拉图得知识论

(二)两个领域、两种认识得区分与对比。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对象:就是者得理念世界。

主体:自由人。

比喻:太阳、洞外得东西等。

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得知识。(2)理性知识:纯粹得知识。即哲学。

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就是就是者又不就是非就是者。

主体:囚徒。

比喻:影像、雕像等。

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得想象与印象。(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得共同知觉。

三、柏拉图得灵魂学说

柏拉图得灵魂学说就是她得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得结果,也就是她得理念论得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得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与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得最高原则、就是不朽得、与理念相通,就是灵魂得本性。

激情:理性得天然同盟、就是合乎理性得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得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就是政治等级关系得基础。

理性——智慧。激情——勇敢。欲望——节制。

(二)灵魂回忆说

1、认为学习就就是回忆。

根据就是灵魂就是堕落得理念、不纯粹得理念。

2、认为学习就是“练习死亡”。

回忆就是净化灵魂得过程。

四、柏拉图得政治学

柏拉图得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得国家制度学说。(一)社会分工学说

1、依据:(1)每个人得德性: (2)神创造每个人时得材料:

2、社会得三个阶层:

(1)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

(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

(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

(二)理想国得各种主张

1、武士与统治者得教育与培养。

2、每个人只做适合她得本性得事情即正义。

思考题1、柏拉图得“理念”得含义与特征。2、柏拉图“分有”说得基本思想。3、柏拉图得灵魂回忆说得观点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得学生与亚历山大大帝得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得而同时对西方文明得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得人。

亚里士多德得思想体系(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2)数学与物理学(3)逻辑学

2、实践科学:(1)伦理学(2)政治学

3、艺术: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得物理学二、亚里士多德得形而上学

三、亚里士多德得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得实践科学(伦理学与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得物理学: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得含义:

物理学就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得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自然”:指自然物得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得原因与依照得原则。

因此“物理学”就是研究运动着得事物之中得形式与状态得。

(二)论运动:

1、对运动得表述:

(1)认为一事物得运动就就是在不变载体得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得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

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与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2)认为运动就是“潜在得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得转化。

①说明事物内部就就是实现自身目得得能力。

②这种转化就是不断进行得,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得现实化就是相对得,因此运动就是绝对得。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得原因得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

(1)质料因:

(2)形式因:运动得特定方式。

(3)动力因:运动得推动者或作用者。

(4)目得因:运动目标得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与形式因。

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就是潜在得现实化来讲,潜在就就是质料,现实就就是形式。

3、论位移运动:

(1)对运动得分类:

①性质得。②数量得。③位置得,即位移运动。

(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①认为移动只就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得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得位置才发生。

②推论宇宙整体得位置就是球体。

③推论宇宙没有虚空。

④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三)目得论1、认为自然也就是有目得得活动。2、认为目得性也就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得运动得数目”。

2、认为时间就是间断性与连续性得统一,就是无限得。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就是有限得,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她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就是宇宙得中心。

二、亚里士多德得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得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就是“物理学之后”得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就是“一门研究就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得本性得属性得科学。”认为“就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她瞧来,形而上学研究得东西就是超越任何其她学科得,其她学科得研究对象只就是“就是者”得某个部分或性质。从她所讲得“就是者”得意义来瞧,形而上学就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得知识。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得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得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就是我们瞧到她仍然与以前得哲学家有着同样得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得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得只就是结果而已,这也就是她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得“理念论”得原因。

亚里士多德得批判得目得就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得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她关于一般与个别得关系得思想。

1、认为理念就是无用得设定。

(1)在她瞧来,柏拉图得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得原因得目得,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得原则主张。

(2)在她瞧来,柏拉图得理念就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得,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得说明:

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得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得性质;理念就是与个体不同得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得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得理念得理由就是难以成立得。

她证明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没有严格得一一对应关系。

3、在她瞧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得逻辑悖缪。

在她瞧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就是不能得。

(三)形而上学得内容——实体说

1、“就是者”得实体意义得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她得实体说得提出,依据之一就是对“就是”得逻辑功能得分析结果。

对揭示“就是者”得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得“就是”得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得联结词得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得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得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得作用。

(3)表示被定义得概念与定义得等同得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得作用

2、“就是者”得实体意义:

(1)“实体”得含义:

她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与最确切得意义上说,就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得东西”。也就就是说实体就是独立存在得,就是不依赖其她东西而存在得。或者说实体就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她因此把不就是实体得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就是依附于实体得存在。她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她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得属性得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得实体含义得确认就就是对世界本原得存在得确认。

(2)认为个别事物就是第一实体,种与属就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就是第一实体。

这说明了她把个别事物瞧作就是最具实在性得,承认个别事物得存在,认为种与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她得思想得矛盾与混乱。

(3)认为现实意义上得实体就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

下到上得(4)认为最高得实体就是“神”。等级。

三、亚里士多德得灵魂学说(认识论)

(一)“灵魂”得含义:

认为“灵魂”就是“潜在地具有生命得自然形体得形式”。

她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得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得必然得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就是身体生灭与运动得原因。

(二)区分灵魂得功能与类别:

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得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得排列关系,高级得灵魂包含着较低级得灵魂。

(三)论灵魂得感觉活动。

1、对感觉得划分与设想通觉。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得就是可感形式,而不就是可感事物。

“感觉从一般与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得能力”。

她认为可感形式既不就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就是可感事物得本质,不就是定义所表达得形式,而就是事物得印象。

(四)论灵魂得理性认识。

1、认为理性灵魂就是人类灵魂所特有得灵魂,就是最高级得灵魂。

2、认为理智就是一种主动得能力。

3、认为理智得对象就是可知形式。认为可知形式就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得。

四、亚里士多德得实践科学 (伦理学与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得伦理学

1、认为伦理学就是研究个人得善得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得善就是幸福。

认为幸福就是生命得自然目得,就是自然倾向,就是一切目得得目得。

认为幸福得本质就是德性,幸福得外在条件就是快乐。

她得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得“德性就就是知识”得观点得目得。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得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5、论“中道”:

(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得标准就是“中道”。

(2)认为“中道”就是相对于人得情感与行为而言得适中,适中得德性就就是善,就是相对于两个邪恶得极

端而言得“中道”。

(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与行为没有“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得政治学

1、论国家:

(1)认为国家就是家庭与村落得延续,但又认为它在本性上先于其她一切社会组织形式。“人就是天生

得政治动物”。

(2)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得德性,达到最高得幸福。

(3)论述了国家得功能。

2、论政体:

(1)对政体进行区分:

认为在理论上就是好得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

认为在理论上就是不好得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族制。

(2)认为现实中最好得政体就是立宪制,就是“中道”得政体。

思考题

1、亚里士多德得“四因”就是什么?

2、解释亚里士多德得“实体”、“中道”范畴。

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得批判得观点。

4、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得功能与类别得观点。

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

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与罗马流传得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与罗马时期得哲学。

2)从包括得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得学园派与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得逍遥派等得哲学。

3)从哲学特征讲:

1、它就是逐渐衰落得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得伦理化得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得主要目标不再就是追求智慧,而就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该派得创始人与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得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得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就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得原子论进行了发展:

(1)在原子得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2)认为原子得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

伊壁鸠鲁对原子论得发展具有重要得哲学意义: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得说服力。

(2)由于存在原子得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得认识。

(3)由于原子得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得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得偶然性得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与偶然得关系。

(二)快乐主义得伦理思想主要观点: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就是快乐,恶就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就是有层次得,而最高得快乐就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与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与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她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就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就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得快乐主义不就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她有把物质欲望得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得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得不足。但就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得矛盾,她还不能说明清楚。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得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得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其她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与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得罗马共与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与波赛唐纽斯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爱比克泰德。河马可?奥斯留

(二)斯多亚派得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得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得火本原说与“逻各斯”得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得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得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就是最初得元素,就是主动得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与土就是构成万物得被动元素。

(3)认为火与气两种元素构成得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得能动性。

2、在可感得宏观层次上得观点:

(1)认为在被构成得万物中,被动得本原就是质料,能动得本原就是“逻各斯”或“理性”,就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得形体。

(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得不同而被分为不同得等级,最低级得、最普遍得就是“普纽玛”,最高级得就是理智。

(3)认为理性所规定得形体由于理性得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与神得等级系列。

(4)认为神就是具有完全理智得形体,“有智谋得火”;人介于神与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物分享灵

魂。

3、在宇宙观层次上得观点:

认为宇宙本身就就是一个活着得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得普遍形体。

(1)宇宙就是由事物得全部与宇宙秩序结合得整体。

(2)宇宙就是有理性得,按照节律作循环运动。

(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就是有限得,在时间上就是有朽得,但火就是永恒得、神圣得。

(三)斯多亚派得伦理学

在斯多亚派瞧来,伦理学就是哲学得核心与目得,自然哲学就是基础,逻辑学就是手段。对三者得关系进行比喻。

斯多亚派得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按照自然生活”。

1、认为自然指世界得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2、在斯多亚派瞧来,逻各斯就是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运就是最严格得必然性。她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由自己得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3、认为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得态度,正确得态度就是顺从命运,也就就是理性得态度,它得特点就是“不动心”,不动心就是幸福目标。

4、认为不顺从命运得态度就是非理性得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与快乐。因此她们与伊壁鸠鲁派得快乐主义就是对立得。

(四)斯多亚派得政治学

1、提出“世界城邦”与“世界公民”。

2、认为世界城邦遵循“自然律”或“自然法”。

三、怀疑派(Skepticism)

晚期希腊得怀疑主义哲学一般被认为有三个时期: 1)早期: 2)中期:3)晚期:

(一)皮罗得怀疑主义(皮罗主义) 皮罗(Pyrrhon、约公元前365——前270年)

1、认为任何认识都就是不可能得。

2、认为“悬搁”不仅就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也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3、认为不动心或宁静得心境就就是最高得善得体现。

(二)恩披里柯得怀疑主义得五个论据:

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osm) 新柏拉图主义得代表:

普罗提诺得新柏拉图主义得观点:

1、认为世界得本原有三个。

2、认为太一就是无所不包得统一性。

3、认为太一生成其她本体得过程叫“流溢”。

4、“流溢”过程:

5、认为人得灵魂可上升或下降。

思考题1、伊壁鸠鲁对原子论发展得观点。2、解释斯多亚派得“按照自然生活”

一、基督教得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就是奴隶与被释放得奴隶、穷人与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得人们得宗教。”

(一)犹太人与犹太教。“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与华”

(二)耶稣阶段。“弥赛亚”(犹太人得救世主)、“基督”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四)基督教得诞生。(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与教父哲学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得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得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得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得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得集大成:奥古斯丁得教父哲学。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

(一)认为“基督教就是真正得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得证明。

1、上帝就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就是真理得来源。

2、人获得真理就是上帝得“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就是“恶”得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与恩典说。

(四)基督教得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得历史就是“上帝之城”得历史。

思考题:解释“教父哲学”。

第八章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就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得、以神学为背景得哲学。它得基本特征就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得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得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与繁琐论证得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得人得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得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得情况如何,这个复活得肉体就是她们自己得肉体,还就是她人得肉体?”

(二)“经院哲学”得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就是经院哲学得准备与形成时期,最主要得就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

二、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就是经院哲学内部得争论。

(一)争论得焦点

就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就是否实在得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就是实在得,还就是“个别”(殊相)就是实在得。

(二)问题得由来

来源于3世纪得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就是最高级得问题得三个问题:

(1)共相就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就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就是有形得,还就是无形得?

(3)如果它们就是无形得,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就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6世纪得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

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得焦点。

(三)唯名论得观点

认为存在得事物都就是个别得,心灵之外没有一般得对象。

不过有极端得唯名论与温与得唯名论得区分:

极端得唯名论认为共相只就是名词,如果说它们就是实在得话,这种实在不过就是“声音”而已。

温与得唯名论认为共相就是一般概念,就是心灵对个别事物得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得,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四)实在论得观点

认为共相既就是心灵中得一般概念,又就是这些概念所对应得外部实在。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与温与派得区分:

极端得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得外部实在就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得、更高级得存在。

温与派认为实在就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得一般本质。

(五)争论得哲学意义

争论得焦点实际上就是希腊哲学中得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得一般与个别得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得哲学活动,就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得特殊形式。列宁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得斗争与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得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六)争论得社会意义争论绝不就是一场纯思辨得争论,就是当时社会得政治斗争得反映。

二、坎特伯雷得安瑟尔谟(一)生平活动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早期实在论最著名得代表。

(二)关于信仰与理性得关系得观点

1、不否定理性得作用。

2、认为“信仰,然后理解”。

(三)关于上帝存在得“本体论证明”

1、“本体论证明”得内容; 推理形式:

2、对“本体论证明”得辩护:

(1)高尼罗对安瑟尔谟得证明得反驳: (2)安瑟尔谟对反驳得辩解:

(四)关于同罗色林得争论

她同罗色林得争论代表了实在论同唯名论得第一次交锋。

三、罗瑟林

(一)生平活动

Roscellinus、约1050——1125年。极端唯名论得代表。

(二)主要思想

1、认为真正得实体只就是个别事物。

2、认为共相(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得实在,如果就是实在得话,只就是表示声音而已。

3、在逻辑上对“三位一体”教义产生了异议解释。

四、阿伯拉尔(一)生平活动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温与得唯名论得代表。

(二)关于理性与信仰得关系得观点

1、她不就是一般地承认理性得作用,而就是从更深刻得意义上去认识理性得作用。

认为辩证法得首要任务不就是证明、解释,而就是探索、批判。

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得不确定性得原因。

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就是对立得,“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三)“概念论”得唯名论思想

1、对实在论与极端唯名论得批判:

对极端实在论与温与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得观点得分析批判。

对罗色林得极端唯名论否定一般概念得意义得观点得分析批判。

2、“概念论”得主要观点:

(1)只有个别事物才就是独立存在得实体,共相不就是实体,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得实体。

(2)共相作为名词就是有形得,作为名词得意义就是无形得,但心灵中有关于它得印象。

(3)共相表述得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得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中得一般印象。

(4)个别事物就是产生共相得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得心灵印象。

思考题

1、解释“经院哲学”。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得“本体论得证明”。

3、解释“唯名论”、“实在论”。

4、唯名论与实在论得争论焦点就是什么?

第九章经院哲学得亚里士多德主义

托马斯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与拉丁得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得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得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阿维洛伊主义。为“最后一个教父与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就是经院哲学兴盛与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得就是托马斯? 阿奎那得经院哲学。

阿维洛伊主义就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得一种“穆斯林得亚里士多德主义”(“阿拉伯得亚里士多德主义”),也叫“西部得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于另一派叫“东部得亚里士多德主义”得穆斯林得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因其代表人物为阿维洛伊(Averroe)而得名。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就是在阿拉伯人翻译与注释亚里士多德得著作中形成得,所以它主要得还就是亚里士多德得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得观点有:

(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就是无始无终得,但就是在空间上就是有限得,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得学说,就是神学家最荒谬得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认为哲学与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得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二)拉丁得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就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得重要途径,拉丁得阿维洛伊主义就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得形式进行传播得思想,也叫“世俗得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就是巴黎大学得西格尔(Siger of Barbant、1240—1284

拉丁得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得影响具有了直接得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得观点主要就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得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一)托马斯(Thomas Aquinas)得生平活动

(二)托马斯论哲学与神学得关系

1、认为哲学与神学就是两门不同得科学。

(1)认为区分科学得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得对象可以被不同得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得研究对象。神学与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就是两门独立得科学。

(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得演绎前提与哲学得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就是否科学得标准取决于它就是不就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与哲学就是不同得科学。

(3)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得学问,就是有益得”。好处就是人类得拯救来得更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就是神学得奴仆。

(1)认为神学“在思辨与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她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认为人得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得恩典又就是成全自然得,这种相辅相成得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得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三)托马斯得“形而上学”

托马斯从维护神学得目得出发,在她得“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得“形而上学”得思想。

1、关于“存在”得意义得观点。

(1)认为存在得意义指活动本身,就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得活动,不就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得特征在于它得现实性,它也就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得活动。

(2)认为存在高于、由于与先于本质。

2、关于“实体”得划分得观点。

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得关系不同,把实体瞧作由高级到低级得等级系统,体现了她得温与得实在论得态度。这个等级系统为最高实体上帝、精神实体、物质实体。

(四)托马斯对上帝存在得论证

相对于安瑟尔谟得关于上帝存在得证明,托马斯得证明属于后天得证明,即就是从经验出发得证明。

1、从事物得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得性质来讨论上帝得存在。

3、从可能与必然性来论证上帝得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得真实性得等级论证上帝得存在。

5、从世界得秩序(或目得因)来论证上帝得存在。

(五)托马斯得认识论感觉论理智论意欲论

1、感觉论

托马斯得认识论与她得实体学说就是一致得,因此她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得认识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就是知识得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

她说:“有感觉才能理解”,“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因此她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就是不会犯错误得。

(2)认为认识在由感觉到理智得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与内感觉两种形式。

外感觉就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得感官活动,根据感官与感觉对象得结合得区分标准,分成瞧觉、听觉、嗅觉、尝觉、触觉五种,其中触觉就是最基本、最一般得外感觉。人得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得外感觉。

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就是对外感觉获得得关于事物得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得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就是最重要得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就是思想得初级阶段。人得内感觉超过动物得内感觉。

2、理智论

托马斯就是把理智活动瞧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得认识活动来论述得。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得灵魂得理智活动也就是知识得一个来源。

(2)认为人得灵魂得理智活动就就是抽象活动,抽象活动就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得,她就是把可感

形式中得质料因素,即一切于具体形状、大小有关得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得、普遍得形式得认识。

(3)认为人得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来得普遍概念也就就是共相,共相一方面就是存在于人得思想中得独立概念或名称,另一方面又就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得普遍实在,就是普遍概念得对应物。她在此企图调与唯名论与实在论。

3、意欲论

(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外,还有意欲得活动方式。意欲就是人从内到外得活动,它以外部事物为目得,把自己得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用外物,外物得变化就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得结果。意欲也就就是人得行为。

(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与理性意欲两种,它们得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得差别一样。

感性意欲就是动物意欲,就是人得自然意欲;理性意欲则就是意志。很显然她认为意志要比感性意欲高级。

(3)认为人得行为分为“人性行为”与“人得行为”。

人性行为就是完全由理性意欲支配得行为,它出自人所特有得属性,就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得行为;人得行为则就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得行为,它出自人得本质。

(六)托马斯得伦理学

托马斯得伦理学就是亚里士多德得伦理学加神学得结果。

(1)认为道德活动得终极目得就是上帝,直接目得就是幸福,幸福与上帝得关系就是共有得善与最高得善得关系。

(2)认为德性分为基本德性与神学德性。

基本德性就是以理性为标准得意志得习惯,有谨慎、正义、节制与坚韧四种;神学德性就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与使徒教导而培养出得好习惯,包括有信、望与爱。

(3)认为“自然律”即关于人得本性得规律就是上帝制定得永恒律,并铭刻在人得心灵中,表现为人得自然禀赋与倾向。

“自然律”内容为:趋善避恶以保全生命,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在与平得环境里探索真理,服从法律以保持社会秩序。

(七)托马斯得政治学托马斯得政治学具有明显得宗教目得。

(1)同意亚里士多德得“人就是社会得动物”得观点,因此认为社会与国家就是自然得,国家就是为了公共得善而建立得。

(2)认为教会追求超自然得善高于国家谋求得公共得善,因此教会高于国家。

(3)认为国家制定得人类得法规依据于自然律,就是成文法得自然律。

成文法得来源有:一就是上帝直接向人类宣布得神律,二就是人得信仰与理性。

(4)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都就是好得国家形式,其中君主政体为最好。

思考题1、解释“阿维洛伊主义”。2、托马斯主义关于对上帝存在得论证。3、托马斯主义得认识论观点。

第十章英国得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 培根(一)生平活动

(二)关于基督教学术得革新思想

1、论人类认识错误得根源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得障碍,导致错误得认识:

(1)崇拜权威得教条主义。(“靠不住得、不适当得权威得榜样”)

(2)因袭守旧得保守主义。(“习俗得长期性”)

(3)盲目得信仰主义。(“无知民众得意见”)

(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得智慧掩饰无知”)

2、对新学科内容得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得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得需要。她提出得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与伦理学。这体现了她提倡得科学理性精神。

(三)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得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得新学科,她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得人,她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得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得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得先驱。

1、关于实验科学得优越性得论证

(1)认为它具有实证性,能证明科学得结论。

她在此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得关系,认为如果推理证明就是确定知识得必要条件得话,那么实验科学就就是确定性得充分条件。她说:“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有实验得帮助,其她科学便达不到目得。

(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仅就是其她科学得工具,而且就是达到人为目得得工具。

二、约翰? 邓? 司各脱(一)生平活动

(二)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得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得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得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得对象得“就是者”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得无限存在与作为被造物得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就是非连续得,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她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得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就是先设定得存在,神学得对象就是上帝得属性。

(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得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得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得属性得知识。

(4)认为人得理智属于有限存在得样式,上帝得理智属于无限存在得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得理智达不到神学得高度。

(5)认为上帝得属性只能就是信仰得对象,神学就是信仰得学问,不就是一门知识,而就是一门实践得学问。

(三)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与实在论得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得特殊本质得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她得“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就是一类实体得共同本质得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得原则。

质料只就是实体得量得规定性,它就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得,作为实体得属性就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得。

(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得就是在实体中得“个性”要素,个性就是“决定一事物就是这个而不就是那个得本性”。

(3)认为个性就是决定实体得终极因素,就是没有性质解释得,在逻辑上就是不能被定义得。

(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得实在本质。

(四)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得思想中,有关于意志得无限支配作用得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得特征。

(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得理智与无限得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得作用。

(2)认为人得灵魂也有理智与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得关系上,就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就是理智支配意志。

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她才会运用她得理智。

(3)认为归根结底就是上帝得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得意志。

三、威廉? 奥康(一)生平活动

(二)新唯名论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得词项逻辑得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得得性质与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论理论。

1、关于词项概念得逻辑功能得论述

(1)认为观念符号有指称与指代两种不同得逻辑功能,“指称”就是符号自身具有得代表功能,“指代”就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得代表功能。

(2)认为殊相就是专名,具有对一个个别事物得指称功能与对其她专名得指代功能;而共相就只有对个别事物得概念或思想得指代功能。这样共相与殊相得区别变成了名称概念得逻辑功能得区别。

2、对“普遍性”得唯名论解释

由于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就是实在得,因此实在论常在科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谓词得表述对象具有普遍性与定义对象具有普遍性这三个问题上为难唯名论,奥康运用指称与指代得区别理论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回应了实在论得责难。

(1)认为科学得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就是共相及其组成得普遍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得实体,因为这里得共相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就是指代殊相,实际存在只就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得研究对象而已。

(2)认为在命题“所有S就是P”中,谓词P并不指称主词S所指称得东西得任何一部分,它正确表述主词得功能就是它得指代功能,因此,谓词可以普遍地表述个别事物,不需象实在论者那样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得普遍实在对象。

(3)认为在定义得命题“X就是Df”中,根据语言单位只能与语言单位互换与定义与定义对象有互换性得原理,定义对象不就是实体或实在得类,而就是普遍词项,定义不过就是对所有被定义得对象得名称(不管它们就是殊相还就是共相)得指代。另外,Df应就是指代得指代,比一般命题得谓词P有更高得概括作用。

3、论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得区分

(1)认为知识得真假始于命题得真假,判断命题得真假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就是通过了解命题中词项之间得关系;二就是根据词项与事物之间就是否有对应关系。

(2)认为对词项之间得意义联系得认识叫做抽象认识,如“苏格拉底就是人”;对词项与事物之间有无联系得认识叫做直观认识,如“苏格拉底在跑”。

(3)认为由直观认识复合组成证据知识,由抽象认识复合组成自明知识。

(4)认为直观认识表达偶然命题,证据知识就是偶然知识;抽象认识表达必然命题,自明知识就是必然知识。

(三)“奥康得剃刀”

奥康得新唯名论就是反对实在论得,直接针对得就就是实在论设置得普遍实在,在她瞧来,它们统统就是无必要得、多余得,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她得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得话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得东西同样可以做好得事情。”后人得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

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思考题1、罗吉尔? 培根关于实验科学得优越性得观点。2、司各脱对“普遍性”得唯名论解释3、解释“奥康剃刀”。

第十一章文艺复兴时期得哲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运动简介

(一)文艺复兴运动得历史背景

1、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末叶,就是欧洲封建社会瓦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

2、自然科学发展得状况。

3、古希腊罗马自然科学著作与哲学著作得发现与利用状况。

(二)“文艺复兴”得含义

1、描述性得含义: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得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得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得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与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得研究,蔚然成风。这就就是说谓“文艺复兴”。

2、实质意义:

实质上就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得思想文化运动,就是欧洲一次新得文化科学与哲学发展得开始。

(三)文艺复兴运动群英谱1、文学家代表:2、艺术家代表:3、科学家代表:4、哲学家代表:

5、宗教改革思想家代表:

6、社会政治思想家代表:

二、文艺复兴时期得人文主义思想

(一)人文主义得含义与基本精神

1、人文主义得含义

原义:即“人文学”,指一种与神学相区别得世俗得学问,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哲学上得含义:指以人为中心得世界观。

2、人文主义得基本精神

抬高人得地位,贬抑神得地位。“我就是人,人得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二)人文主义得核心与哲学基础——人性论

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抑人得地位得观点,肯定人得价值、尊严与高贵。

2、认为感性欲望就是人得本性,反对神学得禁欲主义与来世观念,要求人生得享乐与个性得解放肯定现世生活得意义。

3、认为理性就是人得天赋本性,反对神学贬低理性得观点。

4、认为人性包含着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三)人文主义得意义1、理论意义2、社会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得自然哲学思想对世俗生活得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得浓厚兴趣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得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得方法而不就是神学得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得天文学为代表得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得发现”。

四、文艺复兴时期得宗教改革运动

在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运动得影响下,在16世纪,欧洲大地上又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得反正统宗教神学革新运动,它就就是宗教改革运动。从表面上瞧,它虽然就是宗教内部进行得改革,但就是,它实质上就是人文主义运动在宗教神学领域得延伸,就是新思想文化运动得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新兴得“资产阶级革命”(恩格斯语)。它得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因为它具有更广泛得社会群众基础。

宗教改革直接得要求就是消除教会得权威,便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而从哲学上瞧,其内在要求则就是由外在得权威返回个人得内心信仰。

新得宗教哲学思想就是宗教改革得核心。

1、马丁?路德得宗教哲学——“因信称义”说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1月30日、“赎罪券”、《九十五条论纲》、驱逐僧侣、捣毁寺院、平民暴动、翻译《圣经》。

(2)“因信称义”说:

马丁?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得教条“因信称义”来阐发自己得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得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得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就是获救得必要条件,“事功”只就是信仰得结果。

“因信称义”说消除了教会得权威,以信仰得方式返回个体性与内在性,也可以说就是“人得发现”。

2、加尔文得宗教哲学——“先定”说

加尔文得宗教改革思想也属于“因信得救”得主张,但就是她用上帝“先定”说深化了这一主张,强调了“因信得救”得宿命论性质。

“先定”说指宇宙中得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得安排与命令(“先定”),因此个人得救就是上帝预先得拣选,早已注定,个人得功德与教会得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得先定。个人事业得成功只就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得先定使命。

思考题:1、解释“文艺复兴”。2、人文主义得基本思想就是什么?

第十二章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得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得理性主义特征得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得时候开始,就与欧洲得资本主义得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得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就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得根本因素。但就是,哲学受经济、政治得决定作用不一定就是直线得或直接得,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得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得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得经济政治产生作用。

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得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与发展得原因、特征就是必不可少得。

对于欧洲近代哲学来讲,近代自然科学就就是这样得对其特征有决定作用得重要因素,其中近代哲学得理性主义特征就与近代自然科学得状况分不开。

关于近代得自然科学与哲学得理性主义特征得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得哲学精神。具体表现为: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得求知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给理性创造了充分去表现得舞台。

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与实验得求实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家发扬了13世纪英国唯名论者倡导得“实验科学”得精神,注重把经验尤其就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与检验知识得方法。这时理性作用得表现之一。

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得量化而达到得确定性。

近代科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语言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就是理性得强大作用得表现。

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得机械论图式。

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得范式中(牛顿力学体系),被想象得世界模型就是机械模型,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得零件,没有本质得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与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得设计师与第一推动者。

(二)近代哲学得主要建树就是对新科学得迎合与推进,它得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得需要,发生了方向性得变化。

近代哲学与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认识论得转向”,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得中心问题。哲学得这种转向不就是依靠自身得逻辑与思辨推理出来得结果,而就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得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得发展提供了必要得、不可取代得保障与导向。

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与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与实在论这一遥远得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得不同理解。

近代自然科学存在着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这两种主要得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得侧重与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与唯理论得分歧。

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得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得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得目标,把观念得内在标准作为真理得标准。

3、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得特征。

机械论就是近代哲学得普遍特征,不管就是唯物论,还就是唯心论,不管就是经验论,还就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得影响而有机械论得倾向。不过,各派对机械性得因果关系所作得解释,就是各有特点得。有得表现明显,有得就是间接表现。

4、近代哲学得理论就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得。

从共性来讲,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得形式,与古代哲学得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得逻辑论证得“学问”,都截然有别。

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得样式有:笛卡尔得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得“伦理学”、霍布斯得政治哲学、休谟得“人性科学”。

二、近代经验论得开创人弗兰西斯? 培根

(一)弗兰西斯? 培根得生平活动。 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培根得人格受到质疑得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她有恩得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黑格尔说她“极端忘恩负义”、“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得事”、“犯了最荒唐得贪污罪”。

马克思说:“英国唯物主义与整个现代实验科学得真正始祖就是培根。”

(二)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得传统思想得分析批判

1、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得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

认为传统得与现实得知识只就是为了满足言谈、争辩、宣传、个人名利与个人思辨得需要而存在,却偏偏没有服务于人类得实用性。

她说:经院哲学就是希腊神话中得斯居拉女神,虽然“具有一个处女得头脸”,但就是却没有生育得能力。

2、培根不仅仅就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得心理根源与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得“四假相”说。

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得幻想与偏见称之为“假相”,这些“假相”有四种:

(1)“种族假相”:指人性得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就是以自己得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就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得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得缺陷,即由于个人得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得教育不同,而形成得个人得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得“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得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得错误与混乱而造成得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得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得哲学体系与错误得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得心中而造成得偏见。

“四假相”说虽然主要就是针对经院哲学得,但就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得根源性得分析,却具有普遍得意义。她瞧到了人类认识过程得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得主观性、片面性就是产生谬误得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得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得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与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三)培根得经验论

从最基本得特征瞧,培根无疑就是经验论者,但就是,她也认为认识需要理性得参与。

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得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2、认为“经验”要符合以下得要求:

(1)作为一切科学知识得基础得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 。

(2)经验应当就是丰富得,数量就是足够得。

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就是真理得保证。

“科学在人得心目中得价值也必须由它得实践来决定。”

4、认为只有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

(四)培根创立得归纳法

培根在经验中瞧中科学实验,在她瞧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得,而她认为科学实验应用得方法应就是归纳法,它就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得演绎法得“新工具”。

她得归纳法就是分三步进行得:

(1)广泛搜集自然史与科学实验得材料。

(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得准备。

在这一步中,她提出了她得归纳法得核心内容——“三表法”。“本质与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

(3)归纳。该步最要紧得就是用排斥与否定得方法,就是进行归纳得关键性一环。

三、机械主义得经验论者霍布斯(一)霍布斯得生平活动

(二)霍布斯得机械论得哲学

霍布斯认为哲学就是由两部分组成得,即由研究自然物体得“自然哲学”与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得“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她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得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得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得自然观。因此她得哲学得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她得自然哲学里。具体表现在:

1、认为世界与人都就是机器。

她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得大机器,世界里得每个部分则就是大机器中得小机器,人也就是机器,只不过它比其她自然物体精巧而已。如她把人与钟表作比拟。

2、把物体定义为“就是不依赖于我们得思想,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袤。”

她讲得广袤即广延,指得就是物体得大小,这样得物质概念就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得物质概念。因此她反对一切主张“无形实体”得说法。

3、把运动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即认为运动就就是机械得位置移动。

4、认为可感性质就是偶性。

她认为在物体得一切性质中,只有广延或形状就是物体固有得根本特性,就是必然得,其余得都就是偶然得,如颜色、声音、滋味、冷热、动静等这些性质。她把这些性质叫做“偶性”,偶性就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得概念得那种能力。”

(三)霍布斯得社会政治学说

1、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就是西方政治学说中得社会契约论得创始人之一。

(1)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按照“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得自然律活动。

(2)认为人类按照“为了最大限度得维护自己得权利,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得权利”得自然律,必然从自然状态进入人类社会。

(3)认为社会就就是人类得契约生存状态,国家就是契约得产物。

2、对宗教神学得批判。

(1)认为上帝得观念不就是天赋得。

(2)认为恐惧与愚昧就是宗教产生得自然种子。

(3)认为神学得传播与教育就是宗教得以存在与发展得重要原因。

(4)认为统治者为了自身得利益,保护宗教得存在与传播。

思考题

1、分析近代得自然科学与哲学得理性主义特征得关系。

2、培根讲得“四假相”就是什么。

3、霍布斯得机械论得哲学得观点。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 2. 中国哲学的特点 (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 (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 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孔子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目录 第一章黑格尔之后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存在主义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八章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九章结构主义 第十章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1.新旧哲学交替期。 2.生命哲学:德迪尔泰(W.Dilthey)、奥依肯(R.Eucken),英美怀特海(A.N.Whitehead),法柏格森。 (1)相似性:强调超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模糊近代哲学物质与精神区分。赋予生命本质以本体论(不是生物学)意义。生命本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力,称活力或生物能(Orgonon)。具不能被度量的连续性,非实体、非理性。思想是生命派生的形式,不是原初精神。只限于描述人类精神现象概【“直觉”“记忆”(柏格森)、“领悟”(怀特海)、“精神”(奥依肯)】。常被当唯心。 (2)世界观:中心是“生成”(Becoming)。 (3)影响:把科学概念有自然领域扩大至人文社会领域 ①把自然界看作过程的观点导致物理学“唯能论” ②理性产生于非理性、意识来源于无意识的猜测使心理学家注意下意识研究 ③生命本质看作创造进化引起达尔文进化论改造,进化论由强调自然选择转向变异 (4)迪尔泰(W.Dilthey):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强调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5)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最典型。拘泥于传统哲学问题,继承多于批判。《时间与自由意志》(博士论文)《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创造进化论》《笑》《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 ①存在:不是实体,是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duration):无载体的生成,无有形物的运动。状态的连续,不分彼此,每个状态都包含过去,预示未来。真正的时间,生命状态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 ③生命冲动(élan vital):《创造进化论》,变化的动力。类似古哲中“世界灵魂”,等同上帝,没人格的造世主。“神并没有创造任何事物,神只是一个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后期接近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 ④生命之流:顺着顺逆两方向运动,顺行时紧缩、凝聚,产生有机体;逆行时扩张、松弛、堕落,出现无机物。 ⑤时间: ●纯粹时间:真正时间,绵延、无形、超空间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罗钦顺)【圣才出品】

第9章罗钦顺 一、“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 1.“理只是气之理” 罗钦顺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是世界最初的本源。他认为气是自身永远处于运动之中的,理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的规律,气千变万化然而“卒不可乱”,就在于气的运动是有着自己的一定的客观规律(理)的。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必然性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存在。 2.“理一分殊” 罗钦顺用气一元论重新解释了“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使得改造过的“理一分殊”学说成为了他思想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世界上不论是物还是人,都是禀受物质性的气而生的,即人与事物的理都是一气变化的,是同一的,所以叫“理一”;然而“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即成形之后每一个具体事物运动的规律或特性,其表现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叫作“分殊”。 3.“理一”与“分殊”的关系 罗钦顺认为“理一”即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分殊”之中,他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

二、关于心、性的理论 1.心、性的区别 罗钦顺认为,“心”是指人的知觉、认识作用,“性”是指人的生理。人的知觉作用(心)是可以千变万化的,随着感应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又可把人心称作“情”;性则是人、物成形之后的定理,是不能随着感应而变化的,所以他认为性即是理。 2.心、性的关系 心与性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心性两者虽说不同,但并不是两物,而是一物的两个方面,即都是人的一个心的两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心有体、用两方面:体即性,是心的根本,所以又可把它称作“道心”;用即心的知觉灵明的作用,即“人心”,由于它随物而感应,所以又可把它叫作“情”。 3.“人性皆善” 在人性论上,罗钦顺则从气本出发,认为性都是来源于同一气之理的,也就没有什么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气质之性即天命之性,两者是没有不同的。所以罗钦顺认为“人性皆善”,是无所谓恶的,而人的生理欲望则是人的天性,也是没有什么恶的。之所以有恶的存在,在罗钦顺看来,这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生理欲望不能加以节制的原故。 4.评价 罗钦顺的人性论与他的认识论思想是密切不可分的。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坚持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有外界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事物都是有着自己的客观运动

徐志摩选集 读书笔记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全是由于爱神的拨弄,是爱情的力量使他成了一位诗人,我们也才有机会读到他留给我们的那么多美丽的诗文。 徐志摩在24岁以前,对于诗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更感兴趣。他父亲希望他出洋留学以后,进入金融界;而他自己,则想要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当一个哲学家。可是,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之后,他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于是,他的诗情,就“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而终于以10年的时间,成就了这位有影响的诗人。 人艳如花的林徽因,打动了徐志摩的心,使他写下了《志摩的诗》中许多表现真挚热烈的爱情和追求理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诗篇。然而,当他解除了与原配张幼仪的婚姻之后,林徽因却未有与之成婚的可能。在这时候,他认识了陆小曼。在追求陆小曼的日子里,作为诗人“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他创作了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猛虎集》、《云游》两部诗集。 林徽因使徐志摩发现了诗;陆小曼则使他在诗的殿堂里得到新的收获与发展。然而,在同徐关系最近的3个女人当中,最爱徐的乃张幼仪。“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韩石山《徐志摩与张幼仪情感揭秘》)但是,假如徐志摩终生守着张幼仪过日子,而不对其他女人发生情愫,那么,可以肯定,

他是写不出这几部优美的爱情诗来的。因为,他从没爱过张幼仪,而若没有那爱力的推动,他便不会遇见诗神了 爱情是许多诗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对于画家、音乐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柴科夫斯基在经济拮据之际,结识了既可以在经济上给予他资助,又能够欣赏他新异的、充满激情的音乐的梅克夫人。自结识梅克夫人之后,柴科夫斯基就向她表示:“从今以后我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将奉献给您。”果然,怀着对梅克夫人的爱,他于1877年创作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他为这两部作品的完成“感到无比的喜悦”。他说:“我觉得,在这两部作品中我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是一大步。我感到幸福,因为春天即将来临……” 徐志摩与柴科夫斯基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由此而在诗或音乐的领域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至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真挚的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之花赖以生长、开放的阳光和雨露。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那个女人是否爱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是,他必须很深的、很真的爱着那个女人。那么,当一个有着文学或艺术潜质的女人,很真、很深地爱上了一个男人的时候,这爱是否也会促使她成就一番事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英国女诗人布朗宁夫人和她著名的《葡萄牙十四行诗》,就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好例子。 一个人对于异性的爱既有如此的伟力,其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则有更为巨大的力量。自古至今,无数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正是在这种博大之爱的驱使下,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与建树,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 一、社会政治思想 1.“兼爱”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 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 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 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 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 (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2)孔子提倡举贤才,“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 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 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 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 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 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 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 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 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 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 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 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 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 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 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 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 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 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 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 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 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 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 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 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 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 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 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 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北大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史》笔记+经典.

西方哲学史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续译 一、序言 滕大春先生(1909.10.13-2002.12.16),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伟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1] 该书要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研究这本巨著必须掌握这一点。[2] 本书共分26章。依杜威在第24 章的划分, 约含3个部分。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3] 看书不应仅仅从细节进行揣摩,因而在看书之前,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把握也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学会顺着作者的角度去阅读这本著作。 杜威理解中的民主社会: 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优良社会应当便于和善于与其社会交通,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社会,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既要冲破阶级的和种族的界限,还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4] [1]https://www.360docs.net/doc/1e4689637.html,/view/454001.htm?fr=ala0_1_1 [2]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3]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黑格尔哲学体系)【圣才出品】

第19章黑格尔哲学体系 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简称大逻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法哲学原理》,他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出版。 一、黑格尔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 1.真理是全体 (1)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真理是科学,而“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 (2)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 (3)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到完满的那种本质。” 真理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全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近的哲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4)黑格尔肯定谢林看到真实的东西或真理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认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黑格尔注意吸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

2.哲学无前提 (1)绝对正确的标准 ①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 ②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 哲学家们都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但黑格尔对这些做法都不满意。 (2)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哲学前提的直观性(“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都结合起来。 (3)黑格尔形象地把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只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4)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贫乏到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哲学体系通过这样的动态过程被显现、描述和证明。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它也就最终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3.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事物固有的矛盾。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是一种普遍而无法抵抗的力量,在这个大力面前,无论表面上如何稳固坚定的事物,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不动”。 (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从费希特那里接受了辩证逻辑的三段式的形式,即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黑

北京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解析

北京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849中国哲学史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Monad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1e4689637.html,

【资料说明】 北大哲学系《849中国哲学史》近年来一般有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注重全面,考察考生知识面的广度,个别考题在教材上没有直接涉及,本资料从典型工具书中尽可能收集罗列、查漏补缺;简答题要求对学科的熟悉程度,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适当展开;论述题注重深度,强调考生对于本学科的融会贯通与领悟、表达能力。 北大哲学系专业课近几年不再指定参考书,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学科重点。对于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重要命题,甚至会连续重复命题,所以熟练掌握历年真题是备考的基本要求,去年的题或许就会出现在明年的试卷上。在要点方面,第一,宋明理学几大思想家:张载、朱熹、王阳明最为重点,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看出。第二,先秦时期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概念也是频繁出题。第三:魏晋玄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的争论,也常常可能出高分值题。第四,佛教方面一般每年都会有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 由于时间、水平所限,资料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尚需考生谅解,并恳切希望不吝赐教。

目录 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4) 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蔡元培传》读书笔记

《蔡元培传》读书笔记 生平梳理: 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从小乖巧,父亲是钱庄经理。 11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 1886年初春,母亲病故。 1889年,中第23名举人。(“怪八股”“文妖”) 1890年,第81名贡士。 1892年,补殿试,考取二甲第34名进士,后经朝考,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散馆考试,授为翰林院编修。 甲午之后,研究新学,后学习日文。

1898年10月,请假离京,举家南归。 回乡后,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 1900年,夫人王昭病逝。 1901年,黄世振结为伉俪。 1902年4月,与蒋智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选为事务长(会长)。暑假,赴日游历。回国后,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创办爱国学社,推为学社总理(校长)。9月,正式成立爱国女学,蒋智由选为校长,后由蔡元培接替。 1904年11月,发起组织光复会,推为会长。 1905年夏,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上海分会主持人。 1907年,随同前往赴任驻德公使的孙宝琦,留学德国。 1908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教育学、音乐、美术、美学等诸多课程,后逐渐集中于美学方面。 1910年4月,出版《中国伦理学史》,成为中国近代

伦理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堂改成学校…… 教育部特设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三足鼎立。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于政治;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12年9月,辞职携眷赴德。翌年“宋案”,应召回国。后又第三次旅欧法国巴黎。 1916年6月,任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10月,启程回国。12月26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面对腐败,力求革新,学术至上,聘任贤能。 1918年5月底,进德会成立,选为会长。 教授治校:校评议会统领校政,建立教授会,设立教务长、总务长,教授出任。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得精神与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得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得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得西方思想体系得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与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得所有得问题与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得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得体系得一个最好得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就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得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得,应在历史中理解它得地位。 二、希腊哲学得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得积累与生产技术得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得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就是希腊哲学产生得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与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与世界得眼界,活跃批评与思索得精神。 2、政治制度得特性有助于理性得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得哲理就是古希腊哲学重要得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得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得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就是诞生出来得,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得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得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得问题由外在得自然向内在得人类本身转移得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得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得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得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得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就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得范畴得含义得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得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得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得思辨精神特点就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得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就是一且变化得: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与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就是多且不变得: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就是一且不变得: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就是多且变化得:元素派与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就是万物得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得本原就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得生成就是得“无定”分化,万物得消亡则就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 3、认为事物得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得消亡。她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她第一次明确得表达了运动必然性与原因得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就是世界得本原。 2、认为气有冷与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得浓聚与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得哲学观点得联系: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

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北大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专业)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老子: 老子集解(奚侗)老子校诂(马叙伦) 老子古本考(劳健)老子正诂(高亨) 老子校释(朱谦之) 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正义(刘宝楠) 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译注(杨伯峻) 管子 管子集校(郭沫若)管子学(张佩纶) 商君书 商君书注译(高亨) 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子校注(吴毓江) 墨辩发微(谭戒甫)墨经校注(高亨) 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庄子义证(马叙伦)庄子补正(刘文典) 南华经解(宣颖) 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程氏传(程颐) 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本义(朱熹)周易述(惠栋)

周易姚氏学(姚配中)周易费氏学(马其昶) 周易古经新注(高亨)周易古经通说(高亨)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论(陈澧)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 公孙龙子集解(陈柱)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孙子兵法 孙子十家注孙子兵法新注 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荀子简释(梁启雄)荀子选注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浅解(梁启雄) 贾谊 贾谊集 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 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 论衡校释(黄晖)论衡选注 南北朝 世说新语 弘明集 韩愈 昌黎集

柳宗元 河东集 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朱子全书 陆九渊 象山集 叶适 习学记言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方以智 物理小识 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

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 思问录黄书老子衍庄子解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魏源 魏源集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章炳麟 訄书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曾在上学期读过,当时觉得书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却又总结不出个一二三来,本学期经过了马哲课上老师对于哲学的系统讲述,再读起这本书来似乎又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相信读过的大家都会了解。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 历来中国人都是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的确是让人很难否定的事实。可能不少人认为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很虔诚地去求神拜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是迷信而已,譬如说国人很讲风水,很忌讳某些事物(如数字4)等,他们的虔诚里往往是满含功利,每一次的跪拜都带着某一目的达成的祈盼,这与大部分宗教清心寡欲的精神实质无疑产生严重背离,更别枉谈宗教了。对这个问题,冯先生分析认为:“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冯先生把国人实现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的途径归结为哲学的体悟,有些牵强,原因有两大点:1、冯先生高估了国人的哲学水平。在西方,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把这比例用到国人身上,也即是说“90%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哲学体悟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了彼岸”,这与国人一贯的哲学水平、或者说是对哲学的关注程度情况并不相符,因为除了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外,我国哲学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倾向于边缘化及消亡化,所以90%的基数无从得来。2、冯先生也高估了国人的素质。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便痛心地体悟出了“性本恶”这一悲哀的事实,两千年后的鲁迅与柏杨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时至今天又有多少的丑恶令我们心寒?冯先生流连于自己所构筑的象牙塔里,从自己独

北大哲学课程

北京大学哲学课程书目 (2008-10-23 15:57:22) 转载 标签: 杂谈 (2006-06-25 10:02:38) A中国佛教史 《佛教史》任继愈主编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史》(1—3卷)任继愈主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1—5册)中国佛教协会编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 《佛教经籍选编》任继愈选编李富华校注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王宗昱等编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1—3卷)石峻楼宇烈等编 B西方哲学史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C自然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D人学概论 E如何理解宗教 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奥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佛教原著选读(下) 王宗昱、李四龙等编《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周叔迦《牟子丛残新编》 曹虹《慧远评传》 许抗生《僧肇评传》 郭朋《坛经对勘》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G本体论研究 Stud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