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地区防冻胀

在寒冷地区防冻胀
在寒冷地区防冻胀

在寒冷地区,铺筑高级路面的道路或砂石路面及其附属构造物、隧道、挡土墙、人行道和坡面等。由于土或岩石中产生的冻胀作用,常常使这些构造遭受较大的破坏。土所产生的冻胀引起道路的冻害。造成道路破损,因而影响车辆的通行,降低道路的使用寿命。所谓的道路冻胀,主要是冬季在路基土中沿着温度的降低方向生成了冰晶体形状的霜柱,使路面产生隆起的一种现象。隧道侧墙的破坏主要由于土中霜柱的作用使土体沿冷却方向的横向产生冻胀,从而使隧道的侧壁,向冷空气侵入的隧道中心轴方向推移,因而沿着侧墙部分的水平方向产生了作用力。坡面上的冻胀作用是沿着垂直方向发生的。冻胀作用使道路产生的破坏状态在中央部分冻胀量最大,因而沿路面中心线的纵断方向上产生纵向裂缝。这种冻胀破坏与冬季期间道路除雪情况以及路面施工接缝情况有密切关系。施工时在路面中心如果有接缝,则接缝处水平方向的抗拉强度比路面其他部分要小。冻胀现象已经成为道路产生破坏的一种形式。在春融期,由于路基土中冰晶体的融解,又成为土基或垫层承载力降低的原因。对砂石路,春融期间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的翻浆现象,将会使道路出现严重病害。为了防止上述的冻胀现象所引起的道路破坏,首先需要了解冻胀发生的机理,因此对引起道路冻害的一些因素,如土质、气温、土中水等要详细进行调查,特别是对防止道路等土木构造物产生冻胀作用采用的措施研究中,应注意易引起地基冻胀的土是否发生了冻结,因而确定土的冻结深度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对道路附属构造物上部的填土是否会产生冻胀,也有必要进行确定。在那些寒冷地区,对冻结深度的确定及其深度范围土的冻胀可能性的判断都成为冻胀调查的要点。道路的冻害防止措施,当前主要采用置换法、隔温法及稳定土的处治方法等。一般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从经济性、施工方便及可靠性方面考虑,主要采取非冻胀敏感的粒状材料置换冬季期间最大冻结深度约70%范围的置换法。但是,由于材质良好的置换材料造价较高,

因而采用了隔温法等一些特殊的防止措施。在寒冷地区的道路路面设计与施工中,对已有路面的冻害破坏情况及影响因素详细调查的同时,对确定道路路面厚度有直接关系的当地冻深的确定和置换材料质量的评定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路面冻胀,是由于冻胀作用造成的路面破坏,主要由于路面产生了冻胀变形,而这种变形在道路横断面方向上是不均匀的。在路面中央冻胀变形量最大,因而在道路中线上出现较大裂缝。道路横断面方向出现不均匀冻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路肩附近路面有积雪堆积,使这部分路面结构在寒冷时期有隔温作用,而在路面中央部分,由于行驶汽车积雪需要清除,因而这部分路面上失去隔温作用。所以,这部分的冻结深度和冻胀量都要比路肩部分大,使路面产生弯曲拉应力,造成路面的破坏。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这种破坏现象,由于和路面中央部分施工接缝一致,所以表现出在道路的纵断方向产生较大裂缝的特征。另外,对土覆盖较浅的横向涵渠和管道,当回填材料为易引起冻胀的土时,由于涵管内壁受冷空气的作用,因而产生的冻胀变形比外侧的要大。由于涵管的冻胀在道路的横断面上路面出现了凸起产生了裂缝。这种现象,使冬季高速行驶的汽车产生了一定的危险性。道路冻胀现象已成为路面的一种破坏形式,而到了春融期间,路基土中的霜柱融解而导致土基、垫层承载能力的下降。春融期,路基土中由霜柱构成的冰层从上部向下开始融化,其附近的土层处于饱和状态。特别是融解的水被未解冻的土层阻挡停留在保持冻结的土层上,很难向下渗透,尤其是当土中一次形成大量冻层时,土融解后,土的密实度减小,因而这部分土基的承载能力明显降低。如果道路处于这种状态,当大量的重车通过时,沥青混凝土面层或者水泥混凝土板下表面的拉应力增大,土基表面的垂直变形也要增加,当超过其极限值时,在轮迹处产生网状裂缝,随之路面下沉,遭到破坏。在寒冷地区的道路,为了防治冻胀破坏的产生,对影响冻胀现象的主要因素,如土质、气温、

地下水、荷载等要进行调研,提出相应的防止措施。同时,根据冻胀调查,推算出地基的冻结深度,求出冻胀量。

1、土质在防止冻胀的措施方面,对土质的调查极其重要。进行土质调查时,在道路路线的适当间隔进行钻探,达到预想的冻深处。土质调查项目要包括各层土的粒度组成、密实度、含水量及比重情况等内容。如果在所修建道路的两侧,已修建了道路和铁路的情况,应了解在修建时的土质状况以及这些道路在使用中有无冻害情况。对有代表性的土质进行冻胀试验。影响冻胀的主要因素是土质,目前对土的含水量、土颗粒的大小给予冻胀的影响作用也被重视起来了。冻胀破坏的程度大小与颗粒组成中的粉土,粘土含量有一定关系。含粉土、粘土成分少的砂砾、砂、碎石等,通过试验基本上不产生冻胀现象。

2、气温气温的调查,对确定道路冻胀现象有否可能发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计算地基的冻结深度更为必要。影响地基冻结深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当地的地表温度。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附近气象观测站的资料。

3、地下水地下水位的调查,大部分是与土质调查工作同时进行。在冻胀现象中,地下水对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初期含水量大的土比含水量小的土,一般来说,冻胀量也大。地下水位对地基产生的冻胀量有很大的影响。对颗粒较大的透水性较高的土,如果荷载作用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冻胀量与距地下水位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时,当地下水位在大于2米时,冻胀现象很小,或基本不发生冻胀现象。另外,接近地下水位的土质条件,对是否产生冻胀也有很大的影响。

4、荷载压力

路基土中所生成的霜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路面被抬高,产生了较大的冻胀力。当冻胀力超过了路面结构的抗拉强度,路面就会出现裂缝。

5、冻结深度和冻胀量路基冻结深度,随着土质、土中形成的霜柱情况、日照、积雪量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除此之外,路面颜色、路面类型、地形及覆盖情况对冻深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影响。冻胀量是指冻结前后的地基表面的高低差值,大致等于地基产生霜柱的冰晶体厚度总和。道路的冻胀量的测定,根据在冻结前埋设的水准点作为标准,在路面上标出测定点,测定路面标记点的标高变化。冻胀现象的产生要同时具备土质、温度、地下水三个因素的作用。因此,为了防止道路冻胀破坏作用的产生,只要消除这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就能达到防治的目的。防治道路冻胀的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采用非冻胀材料换填冻胀土的“置换法”;②在路基中设置隔温层,提高冻胀土的温度,减少冻胀量的“隔温法”;③在冻胀土中掺入石灰和水泥,改变其冻胀性质;④降低冻结温度的“稳定处理法”。上述的这些措施中,目前主要采用置换法和隔温法,或者二者配合使用。

1、置换法作为防治道路冻胀的置换法是采用非冻胀材料,换填部分冻胀性土,应用时主要确定采用何种粗颗粒材料,置换到何种深度的问题。采用置换法,根据实践和经济方面考虑,可以采用廉价的粗颗粒材料,置换深度约为最大冻深的70%左右。对置换法所采用的粗颗粒材料,要符合质量和规格方面的要求,同时,要求这种材料本身不能产生冻胀,这是必须保证的条件,什么样的材料是非冻胀性的材料?主要是根据室内冻胀试验来判断。一般来说,包括砂、砂砾、碎石等材料。

2、隔温法为了防止道路的冻胀破坏,在采用隔温材料时,要选择传导率小的材料,才能有好的隔温性能。材料的隔温性能要持久,承载能力要高,耐水性好,并且应该经济廉价。比如聚苯乙烯薄板。在道路路面中采用的隔温法,目的主要是控制冻结作用侵入到冻胀性路基土的深度。采用这种方法,要非常注意在隔温层上垫层的施工工艺问题。避免垫层材料和在机械压实过程中,对隔温材料造成破坏。关于寒冷地区,对道路路面防冻的调查研究,在此仅提出一点浅见,道路冻胀对我国北方的公路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道路冻胀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其抗冻胀性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年限。

渠道冻胀处理方式的选择 [编辑本段]

1、渠道冻胀机理

渠道冻胀破坏是由于渠基土受冻体积膨胀顶托衬砌而形成,渠基土受冻体积膨胀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寒冷气候区持续的负温条件;

⑵土壤中自由水和毛细水的存在,并且有通畅的水分补给通道;

⑶土壤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土的颗粒组成,矿物质成份等。

在以上三个条件中,土壤中自由水和毛细水的存在是冻胀发生的的先决条件,也是必备条件。在整个浆胀破坏过程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4)

不同类型区典型工程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应用模式及效果评价报告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1 我国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发展概况.................................................................- 1 - 1.1 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发展情况.....................................................................- 1 - 1. 2 防冻胀结构形式.....................................................................................................- 3 - 1.2.1混凝土U形防渗渠道.....................................................................................................- 3 - 1.2.2复合材料防渗结构形式..................................................................................................- 3 -1.3 防渗、防冻胀新材料与新技术.....................................................................- 4 - 1.4 渠道防渗工程经济分析和质量监管..........................................................- 7 - 2 渠道防渗防冻胀主要技术措施............................................................................- 8 - 2.1 渠道防渗工程的冻害类型及破坏形式.....................................................- 8 - 2.1.1冻害类型.........................................................................................................................- 8 - 2.1.2冻害破坏形式.................................................................................................................- 9 -2.2 渠道防渗工程冻胀破坏成因及特征...........................................................- 15 - 2.2.1冻胀破坏成因...............................................................................................................- 15 - 2.2.2渠基土的冻胀特征.......................................................................................................- 17 -2.3 渠道防渗防冻胀主要技术措施.....................................................................- 19 - 2.3.1回避措施.......................................................................................................................- 19 - 2.3.2削减措施.......................................................................................................................- 20 - 2.3.3结构措施.......................................................................................................................- 21 - 2.3.4管理措施.......................................................................................................................- 21 - 3 不同类型区典型工程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应用及效果评价..........- 22 - 3.1 渠道防渗防冻胀类型区划分...........................................................................- 22 - 3.2 不同类型区典型工程渠道防渗防冻胀措施及效果评价................- 2 4 -

第五章 防冻胀设计

(四)渠道防冻层的设计 依据《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98)规定,渠道衬砌结构的抗冻胀稳定性验算应根据渠道的土、水、温的变化情况取地基土的冻胀量作为衬砌结构的冻胀位移量。该工程的的渠系除过斗渠外,其余大部分渠道为西北——东南向渠道,渠道断面较小,各渠段沿线气象条件一致且地质条件亦相近,因此设计取其中一条渠段为代表,按渠底部位的最大冻胀量进行衬砌结构的抗冻胀设计。 (1)工程区基本资料 项目区最低气温在元月份,多年月平均气温在-8.5~-9.5℃,属于寒冷地区。项目区地下水位埋深1.5~2.5m。渠道沿线均为壤土,粘粒含量高,属于冻胀性土。项目区最大冻土层深度67cm。 (2)设计冻深的计算 根据《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98)附录B公式计算设计冻深Zd: Zd=φ?φdφwZ k 式中: Zd-设计冻深,m; Z k-标准冻深,m;按工程区冻土平均深度0.67m取值; φ?-冻土年际变化的频率模比系数,根据标准冻土深度值按规范图B.1.1-1查的,4级建筑物按频率为10%的曲线查取,则φ?=1.22; φd-日照及遮荫程度影响系数,按下式计算: φd=a+bφi 其中:φi-典型断面(N-S,B/H=1.0,m=1.5)某部位i的日照及遮荫程度修正系数,阴(或阳)面中部的φi由规范图B.1.1-2查得为φi=1.1,底面中部的φi由图B.1.1-3查得为φi=1.1; a、b-系数,根据建筑物所在的气候区(根据规范图 B.1.1-4

查得本灌区位于南温带),建筑物计算断面的轴线走向、断面形状及计算点位置可分别由表B.1.1-1、表B.1.1-2查取。本工程渠线大致呈N-S走向,取a、b值边坡分别为0.38和0.62,底部分别为0.32和0.68,则: 边坡φd=a+bφi=0.38+0.62×1.10=1.062 底部φd=a+bφi=0.32+0.68×1.10=1.068 φw-地下水影响系数,按下式计算: φw=(1+αe-Z w0)/(1+αe-Z wi) 其中:Z w0-邻近气象台(站)的地下水位深度,m;根据规范规定对于轻壤土、砂壤土,取Z w0=2.5m。 Z wi-计算点的地下水位深度,m;本次计算取Z wi=1.0m。 α-系数,根据规范表B.1.1-3查得当土壤类别为轻壤土、砂壤土时,α=0.63。 则:φw=(1+αe-Z w0)/(1+αe-Z wi) =(1+0.63×e-2.5)/(1+0.63×e-1.0)=0.854 根据以上各参数计算。 边坡设计冻深为: Zd=φ?φdφwZ k =1.22×1.062×0.854×0.67 =0.74(m) 底部设计冻深为: Zd=φ?φdφwZ k =1.22×1.068×0.854×0.67 =0.75(m) (3)确定砂砾料防冻层厚度 项目区附近有比较丰富的非冻胀性土(砂砾料,粒径小于0.05mm 的土料重量不大于总重量的6%),采用非冻胀性土(砂砾料)置换

冷库地基冻胀和地坪冻鼓的处理

上海冷科制冷冷库地基冻胀和地坪冻鼓的处理 冷库地基冻胀和地坪冻鼓的危害很大,而且比较常见,特别是在易于冻胀的土壤(如粘性土)和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它常是冷库进行大修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冷库地坪开始出现冻鼓的情况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由冷冻线往地下不断深入,以及土壤中的水分不断向受冻部位迁移,而使冻鼓情况不断发展,严重时会将地基抬起,而照成冷库结构的损坏,因此,在发现地坪冻鼓的情况后必须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修复。 地基冻胀和地坪冻鼓的修复,首先是对已经结冻的土壤进行解冻,然后,在针对建筑的损坏的情况分别进行修复,土壤解冻的方法有两种。 一.自然解冻法 即用提高冷库库房温度来使土壤解冻,这种方法对于冻胀不久的地坪来说不会带来什 么困难,但对于冻胀时间很长,冻结线已侵入很深,那么在是修复时必须十分谨慎, 否则容易发生事故。 自然解冻法通常是采用停止库房冷却,使库温升高进行解冻,解冻必须十分缓慢,以使融化出来的水分能全部自然地渗回周围的土壤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使 库房的温度保持在冻结点以下,以便使解冻过程中冻土的下部往上逐步进行,一般在 库温提高到-4℃左右,并保持一定时间以后,冻土即从其下部开始渐渐融化。在处理过 程中,应经常测量冷库柱子和地面的水平位置,并根据测量结果控制解冻过程。与其 它各种快速解冻法比较,自然解冻法是最安全的,其缺点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人工解冻法 即向地坪下的冻土施加人工热源,可用的热源有蒸汽、温水、热风、电热器等。 设有地下通风管的冷库,如果冻结线较浅,可采用蒸汽加热或热风的方法,若冻结 先较深,则需插入人工加热器,最好用电热器,加热部分应位于冻胀土壤的下部, 使冻土由下往上解冻,这样效果最好。 凡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解冻过程中,在被冻胀变形的部位要适当施加压力,以利于恢复原位。采用人工解冻方法并加压,地坪下土壤解冻恢复原位需要的时间较短,但因解冻快,必须特别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若地坪冻鼓是由于管理、使用不当,冻鼓深度较浅,防潮隔热层和地下防冻措施未遭到破坏时,只需使地坪下冻土解冻,复位、然后修补地坪裂缝即可。若地坪防潮隔热层或防冻措施已损坏,则应打开地坪进行修复;若地坪冻鼓是由于设计不周引起的,则应在大修时改变地坪设计或改变库房的使用性质。当突土壤冻结深度超过基础埋深,基础上抬,引起上部结构损坏时,则必须在地基解冻后建筑结构另作专门的加固处理。

雨水管的设计步骤

雨水管的设计步骤 【篇一:雨水管网设计说明书】 河北农业大学 本科课程设计 题目:某县城雨水管网课程设计 目录 1总论 (1)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1) 1.1.1设计任务 (1) 1.1.2设计要求 (1) 1.1.3设计依据 (1) 1.2设计原始资料 (2) 1.2.1县城概况 (2) 1.2.2工程概况 (3) 2工程规模 (3) 2.1暴雨设计流量计算 (3) 2.2工程规模 (4) 3管网设计 (4) 3.1管线布置原则 (4) 3.2设计公式及参数原则 (4) 3.3设计步骤 (5) 3.4管材及排水设施 (7) 4效益分析 (8) 4.1社会效益 (8) 4.2经济效益 (8) 4.3环境效益 (8) 5设计心得 (8) 1总论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1.1.1设计任务 1.县城雨量计算; 2.县城雨水管网定线; 3.县城雨水管网设计:管长、管径、坡度、埋深、衔接、充满度; 4.县城雨水资源利用分析;

5.绘出成果图。 1.1.2设计要求 1. 在设计过程中要应用所学有关知识,掌握城镇雨水管网设计的方 法和步骤; 2. 在设计过程中要独立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增加独立工作的能力; 3. 阅读熟悉有关手册、规范和资料; 4. 逐步增加实际工程概念。 1.1.3设计依据 (1)标准规范 1.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0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2.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4; 3. 孙慧修主编.《排水工程》(上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9.12; 4. 严煦世,刘遂庆编著.《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一版),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5. 张奎,张志刚主编.《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第一版),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7.1; 6.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编.《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06; 7.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国家标准设 计研究院, 2005.10。 (2)甲方提供资料 1.《某县城总体规划》 2.原始资料 该县城位于保定地区,县城现有居住人口为12 万。 3.自然资料: 该县城非采暖季节主要风向:西南风; 土壤冰冻深度:66厘米; 地下水位深度:1500厘米; 土壤性质:湿陷性黄土。 1.2设计原始资料 1.2.1县城概况 (1)自然概况

道路冻胀、翻浆产生的机理及其治理

道路冻胀、翻浆产生的机理及其治理 【摘要】北方城市道路和各等级公路在建成通车以后,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和受自然条件和施工中各项因素的影响,道路经常会发生各种病害。根据产生的原因和病害的形式道路病害可分为:裂缝、车辙、坑槽、推移、拥包、沉陷、桥头及涵洞跳车、冻胀、翻浆、沥青脱落等。在下面部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总结的知识,就冻胀和翻浆产生的原因、影响冻胀和翻浆的因素、冻胀和翻浆的危害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冻胀;机理;治理 1 冻胀产生的原因 冰冻季节因为大气负温的影响,土粒中水分冻结后就形成为冻土。在冻土地区,随着冻土的产生和融冻的发生而出现的一些现象就成为冻土现象。在冻土产生过程中,某些细粒土层在冻结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土层体积的膨胀,膨胀使地面隆起成小丘,产生的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冻胀现象。 在道路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如:天然地下水位较高;城市道路地下供水、排水管道的泄漏没有及时维修;路表水向路基中的渗透等。它们为冻胀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形成毛细通道时就构成毛细水的上升,这是构成冰冻季节冻害的主要原因。当冰冻季节冻结时,土中水分向冻结区迁移并积聚,大气温度降到负温度的时候,道路土层温度也跟随降低到负温度,土颗粒孔隙中的自由水在0℃以下时,自由水首先冻结成冰晶体。随着气温的继续下降,周围未冻结区土中的水分会向表层冻结冰晶体迁移积聚,使冻结区土层中水分逐渐增大,冻结后的冰晶体也不断增大,只要冻结区周围还存在着水源(如:地下水距离冻结区很近、排水和供水管道泄漏未修复等),并且还存在适当的水源补给通道(即:毛细通道),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给冰冻体所需的水分,在这一不平衡的引力不间断地作用下,未冰冻区的水分不断地向冰冻区迁移积聚,使冰晶体不断扩大,在土层中形成冰夹层,由于水在由液态冻结后变成固态时体积会增大9%,因此,土层在冰夹层作用下体积会发生膨胀,也就是冻胀。冻结区域冰晶体不断增大,不断吸引周围的水分,不断发生体积继续膨胀现象,一直继续到切断冰晶体所需的补给水源,此时的水分继续迁移积聚、冰晶体继续增大才会停止。 2 影响冻胀的因素 路基的冻胀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土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时在冰冻季节才会发生冻胀破坏。 2.1 持续缓慢负温度: 持续缓慢负温度会构成冻胀的条件。大气温度在冰冻季节缓慢地下降,冷却的强度也很小,但是在这一季节负温持续的时间较长,使未冰冻区的水分不断地向冰冻区迁移积聚,冰冻区域冰晶体逐渐增大,在土层中形成冰夹层,土层在冰夹层作用下形成明显的冻胀现象。 温度的骤降不会产生冻胀。在冰冻季节到来时,如果气温突然下降,并且下降的强度很大,这时土层冻结速度很快,土层的冻结面迅速向地下推移,土层中的水分来不及向冻结区迁移积聚就在原地冻结成冰,毛细通道也被形成的冰晶体给堵塞住。这时,水分的迁移和积聚不会发生,只会在土孔隙中存在一些冰晶体,形成不了构成土层冻胀的冰夹层。 2.2 存在水源补给:

建筑外墙外立面雨水管设计说明

雨水管设计要求外排水

一、一般性规定: (一)、无组织排水 1.三层及三层以下,或檐高不大于10m的中小型建筑物的屋面可采用无组织排水。 2.无组织排水的挑檐尺寸不宜小于600mm。 3.其散水宽度宜宽出挑檐300mm左右。且不宜做暗埋散水。 (二)、有组织外排水 1.多层建筑一般采用有组织外排水 2.寒冷地区(本地区)的高层建筑不宜采用外排水,当采用外排水时宜将水落管布置在紧 贴阳台外侧或空调机搁板的阴角处,以利维修。 3.高层建筑的裙房屋面雨水应单独排放,阳台雨水系统应单独设置。 注:屋面雨水水流较大,采用重力自流时,当水量较小时为无压力流,当水量较大盖住雨水口时会形成压力流,一般情况下,雨水的排水随雨量的变化在压力流和无压力流之间转换,当为压力流时,下部接其他的管会形成反冲,因此阳台、露台等雨水需单独排放,避免造成反冲。, 4.每一汇水面积的屋面或天沟一般不应少于两个水落口。当屋面面积不大且小于当地一个 水落口的最大汇水面积(本地区200㎡;考虑汇水面积时,应计入相邻垂直墙面面积的50%),而采用两个水落口确有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个水落口加溢流口的方式。 注:当屋面较为复杂,而水落口又难以合并使用时,可采用此种方式。 5.溢流口宜靠近水落口,溢流口底的高度一般高出该处屋面完成面150~250mm左右,并 应挑出墙面不少于50mm。 6.溢流口的位置应不致影响其下部的使用,如影响行人等。 注:由于溢流排水的水流较大且无组织,因此溢流口的设置应指向无遮挡的空间,避免指向对面外墙、窗、阳台、露台,单元或住户入口上方不应设置溢流口。 7.天沟、檐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金属檐沟、天沟(指成品檐沟)的坡度可适当减 小。沟底水落差不得大于200mm。 8.两个水落口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有外檐天沟24m; 无外檐天沟,排水15m。 9.水落口中心距端部女儿墙边不宜小于0.5m。 10.雨水管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排水可采用UPVC管、玻璃钢管、金属管等 2)排水可采用铸铁管、镀锌钢管、UPVC管等, 3)雨水管径不得小于100mm,阳台雨水管直径可为75mm。 11.一般情况下宜避免从高屋面往低屋面排水,当不得已从高屋面往低屋面排水时,在雨水 管下端的低屋面上应设混凝土水簸箕。当高屋面往低屋面为无组织排水时,低屋面上受雨水冲刷的部位应附加一层卷材,并设40~50厚、宽度为300~500mm的C20细石混凝土散水保护层。 12.大面积雨篷应采用有组织排水,小面积雨篷(15㎡以下)可采用泄水管排水,泄水管 伸出雨篷边应不小于50mm,每个雨篷的泄水管应不少于2个。 13.外设花台、花池,需有防水排水处理,可采用30泄水管。泄水管设置应注意避免对下 部住户产生干扰,泄水不应落到下层住户的阳台、露台或飘窗上。

地基土冻胀影响

小桥涵基础埋深还应考虑,冲刷深度和冰冻深度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地基宜浅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做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一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抗滑要求。 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的措施。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铺筑垫层。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置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情况确定。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基础[1]。 4相关计算编辑 确定基础埋深应考虑地基的冻胀性。地基的冻胀性类别应根据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η的大小,按本规范附录G0.1查取。 季节性冻土地基的设计冻深zd应按下式计算: zd=z0·ψzs·ψzww·ψze 式中 zd——设计冻深。若当地有多年实测资料时,也可:zd=h’-△z,h’和△z分别为实测冻土层厚度和地表冻胀量; z0——标准冻深。系采用在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当无实测资料时,按本规范F采用; ψzs——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ψzw——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ψze——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寒冷地区的雨水管防冻

寒冷地区的雨水管防冻 寒冷地区的雨水管防冻 摘要:寒冷地区雨水管网的防冻设计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防冻保温材料选择、埋土深度、水管坡度防冻保温材料选择、集水点保温等。以保证雨水管线在冬季无冻坏现象发生,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及工厂有序生产。 关键词:寒冷地区;雨水管;防冻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雨水管网作为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是城市排渍、排涝、防洪的骨干工程,是衡量现代化城市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保障和后盾。而对于我国北方寒冷和严寒地区,一年中低温冰冻天气占大多数,因此,雨水管的防冻设计较南方地区严格的多。本文中寒冷和严寒地区的定义范围参考《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1.寒冷及严寒地区雨水管采取防冻设计的原因 在北方寒冷及严寒地区,会存在这样的情况。降雪后,白天室外温度高时,屋面冰雪开始融化,雪水沿雨水立管排放,但是融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到傍晚温度降低时,屋面雪水还没有排净,管道内雪水开始冻结,这样到了夜间,雪水完全结冰,这时,管道内是半结冰状态,管道还不会冻裂。次日,太阳升起,温度升高,屋面冰雪又开始慢慢融化,雪水流入雨水管,但是管道内前一天的冰却没来及融化,又到了晚上,温度降低,更多的雪水冻在了管道里。如此往复几日后,管道里就是满冰的状态了。产生这种情况后,就像黄河的凌汛一样危害巨大,轻则使雨雪水不能正常排放,严重则会使雨水管管件损坏,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北方寒冷及严寒地区雨水管的防冻问题成为设计的重点。首先应从管道的设计、选材、敷设入手,优化管道的系统设计,减少需要保温的管道数量;选择自保温性能良好的管材;尽量将给排水管道敷设在温度高于0℃的位置、有条件的尽量埋地敷设。

地面防冻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 一.执行标准及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施工容 (1) 四.施工程序 (2) 五.安全保证及措施 (3)

一、执行标准及编制依据 (一)执行质量工艺标准 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一)施工工艺示手册》(2012版); 2、《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二)施工工艺示光盘》(2012版); 3、《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三)标准工艺库》(2012版); 4、《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四)典型施工方法》(2012版)。(二)编制依据 1.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家电网总〔2003〕407号) 2.《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国家电网2003-153号) 3.《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3-2013) 4.《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248-2008) 5.《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预控措施管理办法》国网(基建/3)176-2014 6.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国网(基建/2)173-2011 7.《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重点措施(试行)》基建[2008]696号 二、工程概况 延边靖边220kV变电站工程始建于2009年,2010年竣工投入使用。由于变电站所处地理环境特殊,场地设备区地下土质属于渗透性很低的黄黏土,设备场区地表面不平,致使地表水无法往下渗透,也无常排到场区排水系统中,到冬季严寒天气时地表水冻胀,把电缆沟支撑管顶起,地下电缆管亦被顶胀,这样会危及到电缆管的设备电缆因顶胀而发生断裂,因此为消除电缆断裂的安全隐患,达到变电站能安全运行的目的,采取对设备场地做防冻胀处理措施。 三、施工容 1、解决设备场地电缆沟防冻胀问题; 2、解决设备场区排水问题;

严寒地区建筑屋面排水设计及防冻研究

严寒地区建筑屋面排水设计及防冻研究 摘要:本文概述了严寒地区屋面排水的各种方式及其适用范围,并对合理化屋面排水做了分析,同时,就严寒地区屋面排水防冻措施做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严寒地区;屋面排水;防冻;措施 一严寒地区屋面排水的主要方式 1.1无组织排水: 又称自由落水,指屋面雨水直接从檐口滴落至地面的一种排水方式,不用天沟、雨水管等导流雨水,主要应用于严寒少雨地区或低层建筑,不宜用于临街或较高的建筑。 1.2有组织排水: 指雨水经由天沟、雨水管等排水装置引导至地面或地下管沟的一种排水方式,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有组织排水又可分为内排水、外排水、内外综合排水三种方式。 (1) 内排水: 雨水管设在室内的排水方式。雨水管维修方便安全,用于严寒地区能有效避免雨水冻结堵塞雨水管。造价稍高。 (2) 外排水: 雨水管设在室外的排水方式。其优点是雨水管不妨碍室内空间使用和美观,构造简单,应用广泛。根据设计分为挑檐沟外排水、女儿墙外排水、女儿墙挑檐沟外排水、长天沟外排水、及暗管外排水。暗管外排水指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中,雨水管采用暗装的方式,把雨水管隐藏在假柱或空心墙中,再处理成建筑立面上的竖线条。 1.3 综合排水 部分大型公共设施屋面范围广大,经常由很多不同标高不同形式的屋面构成建筑的屋面系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功能美观等要求,综合采用无组织排水,内排水,外排水,保证屋面的雨水能合理安全有效地排除,称为建筑屋面综合排水。 二严寒地区目前屋面排水设计选型存在的问题 严寒地区目前屋面排水设计选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 挑檐沟集中落水斗外排水: 一般檐沟宽在300~400mm 左右, 高度250~400mm左右, 前面封口, 有效排水高度为140~250mm, 水斗内铺设镀锌铁皮, 在冻融期内每天上午( 北京时间) , 约十一点钟左右屋面上的冰雪开始融化, 下午约四、五点钟屋面冰雪开始冻结, 而首先冻结的是排水口( 铁皮导热系数

冻胀土对土石坝护坡的破坏及防护措施

冻胀土对土石坝护坡的破坏及防护措施摘要:土石坝护坡是土石坝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寒冷地区的水库土石坝护坡, 冬季受冻胀土作用, 普遍发生严重破坏.。尤其是水浅、坝长、库区开阔的平原水库的土石坝护坡遭受破坏更为突出。分析冻胀土的形成机理,以及冻胀土的特性。提出防护措施 . 关键词:冻胀土,土石坝护坡,防护措施 1.冻胀土的特性与冻胀力 1.1冻胀特性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寒土是指在0℃或0℃以下冻结,但不含冰的岩土。致密的岩体和干土在0℃或0℃以下时,既不含冰也不含水,称为干寒土。岩石裂隙和土孔隙含有咸水或盐水时仅在很低的负温时才冻结,这种具有高于其冻结温度的负温、不含冰但含有未冻咸水或盐水的岩土,称为湿寒土。冻土和寒土统称冷土。上述观点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北美则将低于0℃的土,不管是否含冰,均称为冻土。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岩土为季节冻土;冬季冻结、仅在继后的夏季不融化的岩土为隔年冻土;冻结时间达3年或3年以上的岩土为多年冻土。 在寒冷地区,铺筑高级路面的道路或砂石路面及其附属构造物、隧道、挡土墙、人行道和坡面等,由于土或岩石中产生的冻胀作用,常常使这些构造遭受较大的破坏。土所产生的冻胀引起道路的冻害造成道路破损,因而影响车辆的通行,降低道路的使用寿命,称之为冻胀土现象。 冻土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和多成分体系,至少由气相、固相、液相三相组成。非冻胀粘性土,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

雨水管布置

雨水管的布置 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线应平行于道路的中心线或规划红线。雨水干管一般设置在街道中间或一侧,并宜设在快车道以外,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60M时,可考虑沿街道两侧作双线布置。 由于雨水管道施工及检修对道路交通干扰很大,因此,雨水干管应尽可能不布置在主要交通干道的行车道下,而宜直接埋设在绿带或较宽的人行道下,并注意与行道树、杆柱、侧石等保待一定的横向距离。此外,雨水管线还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与河流、铁路、以及其它城市地下管线的交叉,避免造成施工困难;必须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并保证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竖向间隙。 雨水管与其它管线发生平交时其它管线一般可用倒虹管的办法。如雨水管和污水管相交,一般将污水管用倒虹管穿过雨水管的下方。 如果污水管的管径较小,也可在交汇外加建窨井,将污水管改用生铁管穿越而过。当雨水管与给水管相交时,可以把给水管向上做成弯头,用铁管穿过雨水窨井。 由于雨水在管道内是靠本身重力而流动的,所以雨水管道应由上游向下游倾斜。雨水管的纵断面设计应尽量与街道地形相适应,即管道纵坡尽可能与街道纵坡取得一致。这样,不致使管道埋设过深,可节省土方量。因此在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应考虑雨水的排除问题,为排除雨水创造条件。另外,路面上汇集的雨水往往带有尘土、沙、煤屑等物,易于在管道内沉淀,因此要求管道内雨水宜有较高的流速,以防止或减少沉淀,其设计流速常采用自清流速,一般为0.75米/秒,这就要求而水管的最小纵坡不得太小,一般不小于0.3%。为了满足管中雨水流速不超过管壁受力安全的要求,对雨水管的最大纵坡也要加以控制,通常道路纵坡大于4%时,为了不使雨水管纵坡过大,需分段设置跌水井。 管道的埋设深度,对整个管道系统的造价和施工影响很大,管道越深则造价越高,施工越困难,所以管道埋深不宜过大。管道最大允许埋深,根据技术经济指标及施工方法决定,一般在干燥土壤中,管道最大埋深不超过7~8M,地下水位较高,可能产生流沙的地区不超过4~5M。 雨水管的最小埋深等于管直径与管道上面的最小覆土深度之和,最小覆土深度,一般根据而水管可能承受的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当地冻深以及临街建筑内排水支管的连接要求坡度等,结合实际经验确定。在车行道下,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一般不小于0.7M。在管道保证不受外部荷载损坏时,最小覆土深度可适当减小。至于北方冰冻地区,则要依靠防冻要求来确

建筑外墙外立面雨水管设计

雨水管设计要求 外排水 示例 (一)、无组织排水 1.三层及三层以下,或檐高不大于10m得中小型建筑物得屋面可采用无组织排水。 2.无组织排水得挑檐尺寸不宜小于600mm。 3.其散水宽度宜宽出挑檐300mm左右。且不宜做暗埋散水。 (二)、有组织外排水

1.多层建筑一般采用有组织外排水 2.寒冷地区(本地区)得高层建筑不宜采用外排水,当采用外排水时宜将水落管布置在紧贴 阳台外侧或空调机搁板得阴角处,以利维修。 3.高层建筑得裙房屋面雨水应单独排放,阳台雨水系统应单独设置。 注:屋面雨水水流较大,采用重力自流时,当水量较小时为无压力流,当水量较大盖住雨水口时会形成压力流,一般情况下,雨水得排水随雨量得变化在压力流与无压力流之间转换,当为压力流时,下部接其她得管会形成反冲,因此阳台、露台等雨水需单独排放,避免造成反冲。, 4.每一汇水面积内得屋面或天沟一般不应少于两个水落口。当屋面面积不大且小于当地一 个水落口得最大汇水面积(本地区200㎡;考虑汇水面积时,应计入相邻垂直墙面面积得50%),而采用两个水落口确有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个水落口加溢流口得方式。 注:当屋面较为复杂,而水落口又难以合并使用时,可采用此种方式。 5.溢流口宜靠近水落口,溢流口底得高度一般高出该处屋面完成面150~250mm左右,并应 挑出墙面不少于50mm。 6.溢流口得位置应不致影响其下部得使用,如影响行人等。 注:由于溢流排水得水流较大且无组织,因此溢流口得设置应指向无遮挡得空间,避免指向对面外墙、窗、阳台、露台,单元或住户入口上方不应设置溢流口。 7.天沟、檐沟得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金属檐沟、天沟(指成品檐沟)得坡度可适当减小。 沟底水落差不得大于200mm。 8.两个水落口得间距,一般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有外檐天沟24m; 无外檐天沟,内排水15m。 9.水落口中心距端部女儿墙内边不宜小于0、5m。 10.雨水管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排水可采用UPVC管、玻璃钢管、金属管等 2)内排水可采用铸铁管、镀锌钢管、UPVC管等, 3)雨水管内径不得小于100mm,阳台雨水管直径可为75mm。 11.一般情况下宜避免从高屋面往低屋面排水,当不得已从高屋面往低屋面排水时,在雨水管 下端得低屋面上应设混凝土水簸箕。当高屋面往低屋面为无组织排水时,低屋面上受雨水冲刷得部位应附加一层卷材,并设40~50厚、宽度为300~500mm得C20细石混凝土散水保护层。 12.大面积雨篷应采用有组织排水,小面积雨篷(15㎡以下)可采用泄水管排水,泄水管伸出雨 篷边应不小于50mm,每个雨篷得泄水管应不少于2个。 13.外设花台、花池,需有防水排水处理,可采用30泄水管。泄水管设置应注意避免对下部住 户产生干扰,泄水不应落到下层住户得阳台、露台或飘窗上。

渠道防渗的方法及其特点

必要性 渠道长度大,可能经过不少透水岩土带,即使每带的渗漏量不多,但整条渠道的渗漏总量也会很大。有些土渠或裂隙发育石渠的渗漏量可达引水量的40%~60%,不仅降低灌溉、供水效益,还将抬高通水区地下水位,造成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如渠道通过膨胀土或黄土地区,土体发生膨胀或湿陷后可引起渠底高程变化,渗漏严重的还可使填方渠道发生渠坡坍塌,或使渠道所在的山体斜坡发生滑塌等,影响渠道通水,需要预先采取防渗处理措施。 渠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才会发生渗漏。但如果我们的地下水高于渠道我们还何必进行水渠输水呢?因此我们的渠道就必然会面对渗漏,所以我们也必须要采取措施防止渠道渗漏。 当透水层较均匀、地下水埋藏较深时,渠水渗漏过程大体是在过水初期,渗透水流以垂直下渗为主。此时渗漏量最大,下渗水达到地下水位后,除向两侧渗流外,还使渠底下的地下水位上升而形成地下水峰,并逐渐上升到与渠水连成统一水面。此后,渠水向渠道的一侧或两侧渗漏,渗漏量接近稳定值(图1、图2)

渠道长度大,可能经过不少透水岩土带,即使每带的渗漏量不多,但整条渠道的渗漏总量也会很大。有些土渠或裂隙发育石渠的渗漏量可达引水量的40%~60%,不仅降低灌溉、供水效益,还将抬高通水区地下水位,造成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如渠道通过膨胀土或黄土地区,土体发生膨胀或湿陷后可引起渠底高程变化,渗漏严重的还可使填方渠道发生渠坡坍塌,或使渠道所在的山体斜坡发生滑塌等,影响渠道通水,需要预先采取防渗处理措施。 Sl18sm(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一类是设置防渗层,即进行渠道衬砌,可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塑料薄膜、砌石、砌砖、沥青、三合土、水泥土和粘土等各种不同材料衬砌渠床。采用防渗措施后,渠道渗漏损失可以减少50%~90%。混凝土衬砌是一种较普遍的渠道防渗形式,防渗防冲效果好、耐久,但投资较大。 措施 为了减少渗漏,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灌溉用水,将各级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节水工程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几种形式如下: 一、土料防渗

北方区域[高寒地区]需注意的问题

北方区域(高寒地区)需注意的问题 引言 北方地区在建筑的设计、施工中存在与南方地区的差异。咨询服务的落地中要根据北方地区的特点注意与南方地区不同的地方。下面对一些南北方主要的差异问题做以总结,仅供参考。 准则:南北方最主要的差异是冬季的低温及应对低温的保暖防冻措施。 一、设计规划 1、地下车库 a、朝向在北方地区应注意地下车库的朝向问题,做到车库出口方向尽量为南向避免北向。北方地区冬季风向一般为西北风且风力较大,容易造成地下室温度下降。在雨雪天气容易造成降雪飘入车道形成结冰,影响车辆正常通行。 b、顶棚样式地下车库顶棚(出地面段)尽量采用全封闭样式,避免采用镂空及桁架网结构,主要考虑下雪的影响。材质上多选用混凝土结构避免选用全玻璃结构,主要考虑保温效果。顶棚应采用一定弧度的设计便于冬季积雪的清理。 c、暖库在部分北方区域地下室可考虑暖库设计,将供暖系统引入地下车库内,提高地下车库内的温度。 d、坡度应控制出入口最大的坡度在12%以下,主要考虑冬季结冰时车辆的出入问题。 e、融冰系统在地下室坡道段应考虑配置融冰系统并且在考虑温

度及降雪量时应按照最低50年标准进行设计。 f、门禁系统应采用快速卷闸门配合道闸系统,夏季采用道闸系统,冬季采用卷闸门系统。 2、园区道路 a、园区内道路应避免坡道,在不可避免采用坡道的路段应考虑冬季防滑的设计,必要时考虑增加融冰系统。 b、园区道路设计应考虑弯道的转弯半径,应满足部分机械化除雪设备的工作需求。 c、减少光滑类材料的使用,尤其是石材类的材质,石材类在进行防滑处理后除雪时很容易造成除不净、结冰等现象。 d、减少草坪内道路的设计此类道路只能采用人工除雪方式,在北方地区应减少此类道路的设计。 二、建筑 1、玻璃幕墙在北方区域因为玻璃幕墙的保温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可减少使用。在使用的项目中应注意双层玻璃幕墙的样式选择。 2、外墙保温北方区域多采用的外墙外保温及内外结合的方法,在同时运用外墙外保温与干挂石材两种工艺时,应注意干挂石材的龙骨的锚固位置。 3、架空层北方区域尤其是高寒地区应取消架空层的设计。在冬季架空层会成为一个空气的通道造成建筑自身的保温效果降低,其次部分管线在架空层穿越会造成冬季的大面积结冻的可能性。 4、阳台北方地区的低温及大风沙的特点,在阳台的设计时应考

我国渠道防渗防冻胀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渠道防渗防冻胀方法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5-16T17:10:18.03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3期作者:黄涛韦道嘉 [导读] 摘要:我国渠系遍布全国,渠道渗漏、冻胀一直是制约渠系高效输水的两大技术难题。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51) 摘要:我国渠系遍布全国,渠道渗漏、冻胀一直是制约渠系高效输水的两大技术难题。本文系统分析了渠系渗漏、冻胀破坏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实际工程研究三方面对渠道渗漏冻胀破坏进行探讨,对国内渠道防渗防冻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展望和思考,为发展节水事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渠道;渗漏;冻胀 Advances on seepage and frost heave control of canal methods in China Abstract: Canal system of China i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canal seepage, frost heave are always two super technical problems for canal system with water efficienc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leakage and frost heave of canal system; then the author make research on these two problems by theoretical analysis,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three aspects, introduce, summary, and discuss the methods used for seepage and frost heave control of canal; at las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forecast and thinking,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Key words: cannal;seepagee;frost heave 1 背景 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只有23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平均分摊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3/4[1]。农业用水比重很大:据统计,2011年农业用水量3743.5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6107.2亿m3的61.3%。但农业用水普遍存在灌溉效率低和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其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1 [2] 。渠道防渗是目前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之一,可以极大地减少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3]。 我国渠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渗漏问题,北方地区渠道冻胀问题也比较常见。冻胀剥蚀、冻胀裂缝、冻融塌陷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渠道冻胀又会加深渠道渗漏问题,对渠道管理运行等造成不良影响。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许多地区通过衬砌、铺设防渗膜、掺加其他防冻胀材料,合理设置渠道体型,采用适当结构等措施减少渠道渗漏预防渠道冻胀破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对国内渠道渗漏冻胀问题进行研究,借鉴成功经验,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为我国渠道防渗防冻胀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2 渠道渗漏、冻胀产生的原因 2.1 渠道渗漏产生的原因 渠道渗漏发生在渠道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由于渠道衬砌遭到破坏,渠道内水渗漏到周边土壤中造成渠系输水浪费。通过对国内渠道渗漏渠系进行研究,发现渠道渗漏破坏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灌区渠道伸缩缝破坏造成渗漏。渠道衬砌时一般均要设置纵、横向伸缩缝满足变形需要。伸缩缝发生老化等不良现象必然会造成渠道渗漏损失。2灌区渠道冻胀脱落造成渗漏,这是冻土地区渠道渗漏最主要的因素。冻胀损坏渠道结构,迫使衬砌混凝土板出现鼓起、松动、错位等不良现象造成渗漏,冬季气温较低的新疆、甘肃、黑龙江、内蒙古、黑龙江、宁夏、陕西、河南、吉林、西藏、辽宁等均存在渠道冻胀破坏引起渗漏的问题。3渠道周边环境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杂草杂树横生,致使渠系所处位置多虫蚁,这些虫蚁生活在渠道周边,它们挖洞等行径对渠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渠道发生渗漏现象,不仅如此,杂草杂树根系若深入渠道周边土层结构,也会破坏渠道原有结构,造成渗漏现象发生。4保护意识淡薄。对渠道运行管理不善或农民对渠道缺乏保护意识,会直接或间接造成渠道破坏,发生渗漏现象。对渠道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对发生破坏渠道不及时维修、渠道运行过程中水位猛升或猛降、部分渠道冬天或长时间不过水;缺乏保护意识造成破坏主要体现为就渠道周边取土、挖沟甚至人为的直接破坏。5勘测或设计环节有误。渠道设计时部分单位缺乏责任感,贪多求快,没有充分做好勘测工作,对基础地形地质构造资料、土壤性质没有清晰,造成渗漏破坏等不稳定隐患。6施工不达标。施工不达标主要体现在渠道施工时基础处理不到位、现浇混凝土施工时架模出现误差、预制混凝土衬砌伸缩缝处理不当[4]三方面。 2.2 渠道冻胀破坏产生的原因 渠道冻胀破坏主要是指衬砌混凝土面板承受不住由于基土冻胀变形而产生的冻胀应变,尤其是不均匀冻胀变形的的作用力混凝土护板出现鼓起、松动、错位等现象。常见的冻胀破坏表现为冻胀剥蚀、冻胀裂缝、冻融塌陷等。 渠道冻胀破坏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五点:1气温因素。较长时间的负温是渠道产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2灌区土壤成分中含有粘土和壤土,属于冻胀性土质[5]。3水分的存在。渠道发生冻胀破坏离不开水分的存在,这些水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某些渠道为冬季输水渠道,渠道存在大量水分,二是冬季灌区地下水位较高,渠道中有残余水分。工程实践表明,残余水分的存在造成的冻胀破坏明显高于冬季正常输水灌区冻胀破坏。4渠道结构设计。弧形坡脚梯形渠衬砌U型渠道可以大大减轻冻胀破坏,是抗冻胀最有利的断面形式[6]。5渠道自身结构的破坏的影响。渠道的破坏若不及时处理会加重冻胀的发生,这是因为结构破坏后,渠道将发生较大渗漏,基土中的含水量超过冻胀临界含水量必然引起冻胀破坏。 工程表明渠道冻胀和渠道渗漏是紧密相关的,在严寒地区发生渗漏破坏的渠道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冻胀破坏,冻胀破坏的产生又会加重渗漏破坏的程度。 3防渗防冻胀研究现状 对渠道防渗防冻胀研究分为理论探讨、试验研究、实际工程建设三方面。理论研究包括传统理论研究以及数学模型法,传统理论研究是指通过改变试验条件,寻求渠道冻胀破坏关键问题,该方法一般无试验支撑,仅为渠道防渗防冻胀提供参考依据,数学模型研究是通过ANSYS、HYDRUS-2D等数学模型探讨渠道渗漏、冻胀机理,为灌溉渠道防渗防冻胀提供依据;试验研究是指通过模拟达到相似条件寻找适当措施预防渗漏冻胀破坏的发生;实际工程建设是防渗防冻胀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 3.1理论探讨 3.1.1传统理论研究 传统理论研究是指通过改变试验条件,寻求渠道冻胀破坏关键问题,进而避免工程中出现该类型破坏。该方法并无试验支撑,只为渠道防渗防冻胀提供参考依据,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以宋玲[7]研究成果做简要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