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笔法分析

张猛龙笔法分析
张猛龙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从楼上原碑这几个字之点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小字左点放大图)

把楼上的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

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图示: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以下的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3、竖

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

实际上,这笔悬针也是点的延伸。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

实际书写图例:

4、撇

原碑中“撇”的情况:

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

5、捺

原碑的情况:

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

典型的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分困难。当然,这一笔是由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

6、钩

原碑钩的各种形态:

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而已。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道理是,难在它都是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的一笔,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

看分解图:

先看竖钩一笔的实际书写:

竖钩的写法前一段与写悬针是一样的,只是写道钩的位置向左上翻锋,如同写点一样,出钩。这里,由于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

再看抛钩的实际书写:

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最难的一笔了。

其道理也同竖钩一样,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是需要把握准确的。出钩的时候,笔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在以后深入的学习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功夫专题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的分析

魏楷标志性的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的北魏书法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的笔法特征。典型性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的方笔与绝对完全的圆笔作品,所占的比例不是非常大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混合型”的,笔法形态是多样化的。《张猛龙》就是这种“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它造型的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的话,就和《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笔法的丰富性就给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笔法会导致作品表现力的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的存在和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的笔画作细微的考察研究和临拟训练。(因篇幅所限此话题从略)

三、值得注意的倾向

《张猛龙》虽是经典,但我们还不能过于迷信,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们看到,有不少学习此碑日久者,曾染有习性。特点是,笔画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势的倚侧。

(注:笔画斜与字势斜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笔画右上斜是楷书共性特征,

斜应该是有度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无度。字形左低右高,耸肩低头,重心失衡。字势斜是一种中轴摆动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摆动,如果只一味左摆则属习性。习性,就是有模式有规律的不良的习惯性的手法。)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行书的基本笔法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 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 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 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 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 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 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 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 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 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 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 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 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 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 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 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 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36个基本笔画的讲解

《36个基本笔画的讲解(上)》 练字“一板通”三个练习模块: 一:基本笔画。学写36个笔画。 二:偏旁部首。学写59个部首。 三:结构规律。学习27个规律。 一、“基本笔画”模块——学写36个笔画 1.长横 口诀:顿、横、顿 书写要点:(1)左低右高。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书写习惯。 (2)身体上弓。笔画有力量。 (3)两头顿笔。笔画有力。 2.短横 口诀:横 书写要点:(1)左低右高。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书写习惯。 (2)两头都没有顿笔。 3.垂露竖 口诀:顿、竖、停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 (2)身正不斜。 (3)收笔停驻,不用顿笔。 4.悬针竖 口诀:顿、竖、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 (2)身正不斜。 (3)收笔出尖。 5.短竖 口诀:竖 书写要点:(1)个头短小,书写轻快。 (2)不顿笔。 6.长撇 口诀:顿、撇、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撇身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7.竖撇 口诀:顿、竖、撇、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撇身先竖再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8.短撇 口诀:撇、尖 书写要点:(1)笔画短小,起笔不顿。书写干脆利落。 (2)撇身稍微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9.横撇 口诀:撇、尖 书写要点:(1)笔画短小,起笔不顿,横向出撇。书写干脆利落。 (2)撇身稍微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10.提 口诀:顿、提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笔画直。 (3)提笔快,尾巴尖。 11.竖提 口诀:顿、竖、提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提笔快,尾巴尖。 12.横折提 口诀:横、折、提 书写要点:(1)横画短。起笔不顿。 (2)竖笔正。 (3)提笔快,尾巴尖。 13.长捺 口诀:捺、脚 书写要点:(1)起笔轻,不顿笔。 (2)捺身弓,很有力。 (3)捺脚粗壮,脚头尖。 14.平捺 口诀:捺、脚 书写要点:(1)起笔轻,不顿笔。 (2)捺身弓,很有力。 (3)捺脚粗壮,脚头尖。 15.左点 口诀: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 (2)点身弓,向左斜。 16.右点 口诀: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 (2)点身弓,向右斜。 17.竖点 口诀:顿、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顿。 (2)折笔竖点。 18.挑点 口诀:点、挑 书写要点:(1)起笔轻点。

王羲之十四笔法总结

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 (一)藏锋 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大,有粗的意思:或说藏锋的动作大,从笔画中部入笔: 如年字的中竖: (二)侧笔。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 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横画竖起:开始八笔都是删锋,转八行笔时必用中锋侧。 (三)押笔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押笔是写下一笔之前的连带,从下一画的中部(大概)入笔,即押入:连带与下一笔的前半部重台:如无字二横与三横的连带,与三横的前部分重台;贤字又横的前押。

(四)结笔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结,有收束的意思。撮是聚合。把展开的笔毫收拢回来,笔锋如展笔以前一样尖挺:如竹字,右边一横。 (五)憩笔 憩笔者侯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侯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电的意思。俟,有大的意巴。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象有大的缺失。缺失多少视笔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间近乎停止流动 的状态,称为憩流。 若用水流比作行笔,憩笔就是突然停止行笔的意思。 为什么要这种憩笔的笔法呢?笔者试着解析一下: 前面引用过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字的右下角在圉纸方位上属于西北,那这个憩笔就是休现天,不足西北的意巴:如是字的撩.矣字的点,作字的末横。

那地不满东南又如何解释呢?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字帖里上面的口字旁的左上角写成开口,左上角属于东南:这是表示 地不满东南的意思。 由此可见,把天地之理蕴于书痃之中者非王羲之而不能。 (六)息笔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息有休息、停止的意巴:指笔画结束时先要顿笔,然后迅连向上提抽:如左与至的最后一横。 (七)蹙笔 蹙笔者将,蹙,即撩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蹙有短促的意思,将有保养的意思:指撩角要写的短促,不要尽力写尽,写捺角时要慢点。 王羲之写人字头的捺几乎全部用的蹙笔。 八)战笔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战笔意为颤动笔法,如长蛇阵,与其它笔画配合协调:下笔稍慢,不能过长或过短。如曲和巨字的左竖,所字右竖。 (九)厥笔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匆使伤长。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硬笔书法基本功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

硬笔书法基本功,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 1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分。 1.1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1.2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2.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 2.1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2.2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如图: 2.3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3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 3.1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3.2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3.3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

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4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4.1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4.2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5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5.1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图: 5.2.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 5.3竖点,实际上是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如图: 5.4长点,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应慢一些。如图: 6提。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长短略有不同。书写时应该注意区别。如: 7竖钩。竖钩下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左上钩出,出尖收笔,钩的尖角约为45度,出钩的部分要短一些。如图 8弧弯钩。下笔稍轻,由轻到重向右下弧弯行笔,到起钩处略顿笔向左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时下笔处和起钩处上下应在一条垂直线上。如图: 9戈钩。下笔梢重,向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戈钩关键是要呆持一定的弧度,大直、太弯都会影响整个字的美感。如: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 犹存。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 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 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 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

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解码 胡征军

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解码 长寿区海棠镇初级中学校胡征军 为了更好地分析《十七帖》以帮助我们学习,选择一个好的版本作为范式是极其重要的。《十七帖》是刻本,为历代学习草字之范本,所以被一刻再刻,版本“妍媸杂糅”(《书谱》)。故宋代黄伯思说:《十七帖》多临本,今世所传虽非皆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要皆不及唐人摹刻。”黄山谷在其《山谷题跋》中讲:“《十七帖》者必多临本。”不仅如此,就是历来对《十七帖》的记载也有出入。较为可信的是唐代张彦远在《右军书记》中的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火亘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数相从缀成卷。”唐时宏文馆曾摹勒上石,其本末有一大“勒”字,下刻“付直宏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俗称馆本,但原刻本未见流传,后世传本多据馆本辗转摹刻,传本又有优劣;还有是根据唐宋人临本或勾填本上石,流传此种拓本亦各具面目。据记载,传世的《十七帖》善本有:明邢同藏本(今藏香港中文大学),文征明朱译本(今在上海),吴宽藏本(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影印本),姜宸英藏本(今在日本,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另外,开封博物馆有宋拓本一本。上海图书馆藏宋拓馆本为最善本,此本为吴宽所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入内府,此本较《发书要录》所记要多六本,这些善本面貌都不相一致。除‘馆本’外,《十七帖》还有“刻本”。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见的《十七帖》都是刻本或者说临本的临本,假如临本不好,则以讹传讹。所以,《十七帖》的“馆本”与“刻本”之分,一般人实在是难辨好坏。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版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张正蒙跋本,其尺寸为25。5厘米,长422厘米(馆本,图19);开封博物馆藏冯銓旧藏本(图20)美国安思远藏文征明朱书释文版本(图21);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姜宸英旧藏本,世称“上野本”(图22);日本江川吟舟藏的王文治旧藏,世称“江川本”(图23);日本书道博物馆藏的王稚登旧藏本(图24)。另外,还有贺知章本(图25)、唐人临本即“陕本”(图26)。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缺少字数的版本,如缺失十七行和十六行的魏泰(字倒仆)跋本;在《余清斋》(图27)、《郁刚斋》(图28)的两部汇帖中的《十七帖》版本;日本书艺文化院、书道博物馆、清雅堂所藏的《十七帖》、汇帖《来禽馆》刻本(图29)、南宋曹之格增补重刻的《宝晋斋法帖》卷四的《十七帖》(图30)等等。 从以上的十七帖来看,馆本比较符合王羲之的书法原貌,而在馆本中也有优劣。首先是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十七帖》电话厚重、朴茂,尽管磨损厉害,还基本保留着王羲之的俊逸和流美,其气势,风神还在。与这种风格相同的开封博物馆藏冯銓旧藏本和美国安思远藏文征明朱书版本。其次,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姜宸英旧藏本,世称“上野本”;日本江川吟舟藏的王文治旧藏,世称“江川本”;日本书道博物馆藏的王稚登旧藏本,其风格是追求细节的巧妙变化,形势备至,但在摹刻时似乎只注意了字口的清晰而忽视了对王羲之厚朴一面的再现,仅注意了笔法中转折、提按、起讫等,对神态的再现有所不足。 所以,对王羲之的书法应该综合地来看,这可以对上海图书馆的藏本和日本的“三井”本进行综合的分析,这样既有王羲之书法的厚朴和凝重,又有王羲之的流美、峻达,两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地体现王羲之的真实面貌。在分析《十七帖》之前,为能更准确地揭示其技法的、风格的、形势的要素和特征,我们也必须先综合分析一下王羲之整个书法的有关笔法、结构、章法等,以此来揭示、解读王羲之的技法要秘。(图31和32,33和34,35和36,37和38,39和40,41和42,43和44,45和46,47和48,49和50,51和52,53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它比较具体扼要地说明了楷书点画用笔和组织方法。因此,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永字共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侧即是点。象鸟儿翻然侧下。写点的要求是逆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笔。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围转向上右下行,略驻后稍提笔,向左上方回锋略驻,向左出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勒即是平横。象用缰绳勒马。写横画时要求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 锋平过横拖。具体写法是:逆笔起势,衄落成横画直落笔,提起运笔(注意中锋),至收笔时向右下顿挫,回锋向左提笔收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 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 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弩即是竖。状如挽弓之用力。写竖画时要求于直中见曲势,不应呆板僵直。具体写法是:逆锋落笔向右斜势顿挫,转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回锋,微呈 露珠状即收笔。前人说:“弩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退涩,弩锋下行里峻疾。” 趯即是钩。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写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果断)出钩,力集于笔尖。具体写法是:运笔至钩处,轻顿回锋,转笔向上,挫锋 蓄势,向左提出成钩,注意钩要平出切勿向上翘。宋·陈思《书苑菁华》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而收。” 策即是提(仰横),亦称挑。象用鞭子策马。作仰横时,要求仰笔趯锋,用 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转笔向下,顿挫后提笔向右 上角挑出。注意策是短笔,虽丰满而不要臃肿。 掠即是长撇。象梳掠长发。写长撇时要求起笔同直画一样逆锋取势,出锋 要丰厚饱满,力送到底。不要一往不收,犯轻飘不稳之病。具体写法是:逆锋 向左上起笔,然后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缓而沉稳,切勿太快 撇出,象鼠尾巴。应“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 啄即是短撇。象鸟儿啄食。写短撇时,要求落笔左出,快而峻利。具体写 法是起笔笔锋转,逆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迅疾锋利撇出。 磔即是捺。象用刀子划肉。写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转锋铺毫缓行,至 末收锋,重在含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笔势展开,至下 半截开始逐步铺毫,至捺出时稍驻,再提笔捺出。 七、点画八病 在书法学习中,由于基本点画没有学好,运笔规律没有掌握,常常写出各 种不同病态的点画,概括地讲共有八种,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说的:“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编辑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

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完整版)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解析-精选.

王羲之不仅精于笔法,在处理字形方面,也有着古今鲜见的大才力,历史上除他之外,不乏用笔一流的大家,但细玩其字,于字形的纵横变化上,比起王羲之来手段却总觉有限。譬如琴音,其他的书家最多能弹出七个音,而王羲之却有本事奏出十几个音来,且出于规律,合于自然。所以后人有“右军如龙”的比喻,喻其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变化。《圣教序》为收录王羲之行书单字最多的一帖,于字形也最多变化。历来学者,无不奉为圭皋。 如果说《圣教序》里怀仁有意将不同的字形加以组合的话,我们不妨试以《平安》《何如》《奉橘》来做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以下几个字形方面的规律: 1. 王羲之笔下结字极为强调字的形,该方的一定方,该长的一定长,该圆的也一定圆,外形特征明显,字和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 2. 很多字的四角,能恰恰重合在图中的红色框线上,此绝非偶然,楷正的功夫反映在笔下,毫不含糊,如“修载”、“同”、“白”、“尊体”、“何如”“橘”等字。方正剀切,如垒墙之砖,使通篇端正结实。 3. 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犹如精确的几何计算。此亦非巧合,乃长期经意所成。 4. 不仅整个字的外形如此,就连字内分开的偏旁部首也同样遵守这种外形规律。如“明”“复”等字。 5. 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如“修”字的几个竖画;“载”字的几个横画;“来”字的两个横画和两组左右连带点共同形成

之四个各异的横画;“明”字日月两部分中间的四个短横;“尊”字“迟”字里面有意平行的两组横画;“降”字的右竖斜曲,有意空开中下部等等,犹如篆刻的布白,各显手段,尽量的求变化。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正如王澍《论书剩语》所说:“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以试试,能在书写的片刻之间,在笔下生出如此丰富的变化,并且一气贯注,自然和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此亦无它,乃悟通法之极则,至于天人合一之境者所必然。此刻其本人便是造化,化生万物,犹如上帝造物,无适而不可,非粘着于象者能梦见。

钢笔楷书永字八法

钢笔楷书“永字八法” 向老师视频附件 古人一开始提倡练习永字,是因为它包含了汉字的所有八种基本笔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我今天也提倡先练习永字,是因为永字不仅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也包含了汉字的大部分书写规律。这些书写要求,适用于绝大部分汉字,只不过是如何变通运用罢了。以下主要是从钢笔书法的角度来分析的,如果是毛笔,则稍有区别。 首先谈谈硬笔永字八法 一、点。永字起笔第一画。此为右点。另外还有左点,如宝盖头。竖点,如四点底的中间两点。仰点,如心字底的中点。挑点,如三点水的末点。撇点,如关字的右上点。上点,如不字的右点。组合点:相向点,如关字上两点,由一个右点和一个撇点组成;相背点,如只字的下两点,可以写成一个左点和右点或者是一个撇点和长点。 点的写法。 左点、右点、长点的下笔是先轻后重,顺锋入笔,外形上是上尖下圆。 撇点下笔先重后轻,外型上是上方下尖。 仰点如高空飞鸟,左翼高右翼低。 挑点可以逆锋起笔写成提画或者右点下笔,回至起笔处,留尖出锋,锋往上,仅只略偏右而已。 二、横。永字钢笔书写中横画有两处,一处是横折钩起笔一处是横撇起笔。此两处都属于短横写法。 横的写法。 短横,顺锋起笔,略顿往右行笔,略往上斜,节奏为1、2。 长横写法:顺锋起笔,稍顿略上斜行笔,略顿回锋收笔。节奏为1、2、3、4。重点是“2”的节奏,要轻、稳。横没有平的,都略往上斜,唯通过“3”的调整,使之趋于平势。“4”是原路返回,使笔锋不至于外露。 三、竖。永字的竖在第二笔横折钩的竖钩部分,此处为垂露竖。竖有三种:短竖、垂露竖、悬针竖。 竖的写法。 短竖起笔同右点,也同短横一样,收笔不明显。 垂露竖右点起笔,往下行笔时要注意轻和稳,收笔略顿,有回锋的笔意,不一定要表现出来,但要有。 悬针竖右点起笔,由重到轻,略长,稳健出锋。 四、撇。永字撇画有两处,一是左边横撇,二是右边斜撇。撇有三种,一是平撇,二是斜撇,三是竖撇。 撇的写法。 横撇,形如短横,右点起笔,平平出锋,头方脚尖。 斜撇,右点起笔,由重到轻往左下行笔,稳健出锋。与平撇相比,斜撇斜度略大,也多了行笔过程。 竖撇,顺锋起笔,稳健行笔如悬针竖,略往左下出锋。 五、捺。永字的末笔是捺画,此为斜捺。捺有两种,一是斜捺,一是平捺。 捺的写法。 斜捺,顺锋落笔,由轻到重如砍树,顿笔出锋,锋略斜,节奏为1、2。

张猛龙碑

简介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正宗北碑书体。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历史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

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旧拓本第十行“冬温夏清”等字未泐。重刻本刻工拙劣,较易分辨。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艺术价值 《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崇”,“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则说“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自然磨泐形成的斑驳石花,更给《张猛龙碑》增加了几许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测。清代至今学习此碑而受益者众,如赵之谦、弘一等是,足证康氏推崇之不虚。

笔画书写八大规律

笔画书写八大规律 一、点和组合点的书写规律(一)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斜点——反捺的浓缩竖点——垂 露竖的浓缩左点——右短竖 的浓缩撇点——短斜撇的浓缩提点——提的浓缩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二)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

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二、折和钩的书写规律1、起笔折法——弹、挑、点、带、转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2、三角形法——弹、挑、折、折、转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3、折钩的书写规律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4、弧钩的书写规律——弹、弧、折、转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 绝技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很多病一用就灵 - 瀛子 - 瀛の小笺 急救脑血栓疗效如神 治疗血栓一法。此法百试百灵,无不神效。病人如果出现口眼歪斜,不能言则为中风和栓塞之症,应马上检查患者口腔两齿间定有两白色如带状物,并用割刀竖切断之。病人马上恢复常态。另检查舌下,如有如疣状物,应以镊子钳之出血,定有回天神力。应当牢记此法。救人于顷刻之间。还人健康,快乐自己。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很多病一用就灵 - 瀛子 - 瀛の小笺 用针点刺“风疙瘩”出尽恶血中风就不会发作 有中风先兆或中风刚发作时如果治疗及时,完全可以消除中风的发生。中风先兆或刚发中风时在患者的后头颈部风池,风府附近有一“风疙瘩”,用针点刺出尽恶血,中风就不会发作了。方法简单,又没有危险性, 希望大家广为流传,为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保驾护航,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消灭中风了。具体操作方法:用手捏住“风疙瘩”随便用什么针都行,多点刺几下,再用火罐拔,使其出尽恶血。注:不可刺的太深,以免发生危险。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很多病一用就灵 - 瀛子 - 瀛の小笺 针刺龈交穴治疗小便频繁 嘴唇中间有一条细筋,靠近顶端应该有一个米粒大小的白点,用消毒针挑破这个白点。就行了。

解释如下: 这个米粒白点的位置就是龈交穴,是督脉的终点,为任,督,足阳明胃经的交汇点。是任脉的盖头。龈交鼓起突出,就是盖头揭开了,膀胱的开关海底会阴穴之上的曲骨穴(女叫赤女亦曰玉女穴,男叫铜壶滴漏穴)就会漏水。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很多病一用就灵 - 瀛子 - 瀛の小笺 扁桃体发炎,用针刺后溪穴,疗效极快。 一患者,感冒嗓子疼的特别厉害,连咽唾液都不行,采用针刺后溪穴,针刺到后溪穴后,即刻感到疼痛减轻,又留了二十分钟针,咽部竟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了,三天以后便彻底的好了(中间再没做任何治疗)。这之后,他每遇扁桃体发炎,即针后溪,几乎都能立即止痛。 另一患者,感冒发烧39.6度,扁桃体已经化脓,不能咽任何东西,随针刺后溪穴,当即就能咽唾液了,留针一小时后既可以吃东西了,以后又连针了五天便痊愈了。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很多病一用就灵 - 瀛子 - 瀛の小笺 能救命的民间失传珍贵绝技,很多病一用就灵 - 瀛子 - 瀛の小笺 第四批【健康长寿】精品推荐如下: [精]【30年验方】带状疱疹剧痛止痛迅速,有效率100% [精]【神奇功效】《氯霉素眼药水》治愈发痒鳞痣和全身奇痒湿疹疙瘩[精]【偏方集锦】神奇的好偏方,搓脚心治伤风感冒等51个效方 [精]【祖传秘方】同仁医院发的补肾生精奇特秘方 [精]【民间偏方】《泡脚最补肾》方法有讲究!

谈书法笔画教学

硬笔书法基本笔画教学点滴谈 内容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写字能力和水平的形成与提高对其终生的书法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对书写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有效的评价对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 方法? 训练? 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3~4年级)阶段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几年的书法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硬笔字基本笔画书写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对其书写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书法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 (1)生动故事,寓教于乐。中国古今出现了无数卓越的书法名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教学中,我适时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激起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圣王羲之练字时错把墨汁当作蒜泥蘸馒头吃;王羲之补点;怀素“秃笔成冢”;张

旭以发濡墨;米芾观人用双脚写字后刻苦习书等。又如唐代三位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邬彤讨论草书的竖画怎么写才洒脱。颜真卿说写竖画要像屋漏痕,邬彤说要写得想古脚钗,怀素则说写草书竖画就像夏天的云彩,没有一定的姿态,等风一来,云彩变化无穷,犹如飞鸟出林。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认真练好书法的愿望。 (2)动态演示,调动兴趣。每节课老师总要将重要的内容现场演示书写给学生看,每节课都认真地将学生要练习的字现场示范书写。在老师的提、按、顿、挫,笔走龙蛇过程中,既展示了书写的动态过程,也调动了学生的尝试欲望。如讲解基本笔法“转”与“折”的运用时,我精选范字“龙”和“国”前者第三笔竖弯钩用转,后者第二笔横折钩用折。教师的演示,既调动了学生模仿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一目了然看清“转”与“折”的不同。 (3)读帖欣赏,诱发欲望。中外文字,仅仅汉字书写成为艺术,书法艺术独步艺林。它有建筑的空间美,雕塑的静穆美,舞蹈的流动美,绘画的光泽美,音乐的韵律美,诗歌的节奏美。鲁迅先生曾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歌,却有歌的的旋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帖,体会帖中笔法的变化,结字的方法。经常搜集著名书法家作品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向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