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疏导案例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疏导案例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疏导案例

特殊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疏导案例

班主任的工作复杂多变,每天都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问题。教育学生成为每天不变的课题。而在这些可爱的不成熟的孩子中夹杂着许多来自特殊家庭的子女。他们主要是指那些单亲子女、离异子女、特困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班主任的要求。

家庭是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而这些特殊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所以依靠家长的教育可能并不能起到什么良好的效果,往往需要依靠学校的教育,老师们的帮助。

社会的变迁使得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大批出现;有的家庭则是由于生活所迫,父子母子常年两地分居,一年半载见不到。这些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问题孩子,由于父母同孩子种种原因的分离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心理和感情的平衡,因而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在我所任教并担任副班任的高三十二班离异现象,与父母常年不见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孩子对此能泰然处之,在家庭的变动中安然成长成绩优异。更多的则是冷漠淡然,有的则是对父母充满了仇视。

我于2015年10月份担任高三十二班副班任,虽然成为班任的日子较短,但这个班级却是我从高一开始就是科任的班级,所以我对这些孩子还是很熟悉的。我们班中有一名女生,就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她的父亲终年在外打工,听她母亲说有的时候两三年回来一次。在做科任时,我就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她总是溜号,有的时候还会偷偷睡觉,现在自习课上她经常愣神,几乎不动笔,能一节课盯着一页书。而作业就是机械式的抄写,有时甚至都不交作业,当然考试时成绩也不理想。

当我找她了解情况时,她说从小她爸不关心她,除了给她邮钱,让她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钱养活他以外,别的都不问。妈妈因为要照顾瘫痪的姥姥,根本没有时间陪她,甚至连饭都是她买着吃的。由于妈妈不在家,所以每次妈妈去看护姥姥时都把她锁在屋子里,不让她出去玩,只能坐着看书,但她又不想看书,就养成这样的习惯了,在言语中她对母亲的埋怨的情绪非常强。她对考大学没有欲望,特别想早些工作能够独立。当问及她谈到对将来工作的设想,她认为只要离开学校,工作随便可以找,做什么都可以挣钱。几次谈话中,我还闻到这个缺失父母爱护的女孩,叛逆到还抽烟。尤其是到了高三,本来该努力的时候她却开始放弃,懈怠,看来她的问题很棘手。

我制定了计划,一周找她谈三次话,第一次说问题让她思考解决方案;第二次说做法;第三次检查作业学业。第一次谈话中我就毫不客气的指出了她所有的问题:外贸打扮行为习惯男性化,课堂睡觉吃东西说话,作业抄袭,逃避课间操,经常上厕所,甚至偶尔抽烟。看着她惊讶的表情,我知道她根本没想到我掌握了她这么多的问题。问题这么多,接着我把我的一些想法跟她说了一下。尤其针对的是她目前散漫毫无目标想毕业的想法。我对她看待学习的态度非常不认同。首

先,目前由于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激增,就业成为一大难题,如果你高中都没有毕业,如何跟别人竞争。第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你不努力或取得的成绩特别不理想,如何能让人相信你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较好的能力。第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自己的亲人能有美好的将来,这并不是什么过错。这首先是对你负责,希望你有个美好的将来,不让你将来因为没有好好学习而后悔。和她谈完之后,她的情绪好了很多。

看来孩子和父母亲的沟通不是很好。我决定和她的母亲做一次交流。在跟她母亲联系后,能够感到孩子身上实际都有家长的影子。她母亲的情绪非常激动,她一再声明孩子是个好孩子,只是因为父母的分居,父亲对他们一家人除了钱就不闻不问,影响了孩子。否则孩子还会像小学时学习一样好。她不断的控诉丈夫的不是,自己照顾瘫痪的母亲的艰难,她急需得到一场宣泄。等她情绪稳定后,我和她探讨了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原因,希望母亲今后能够减少埋怨,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树立目标,能够使孩子更快乐一些。

以后我更加注意她了,发现她虽然看起来很冷漠但是在班级有很多自己的好朋友,每次因为犯错误被罚值日总是有些同学乐于主动帮助她。但她对待值日的态度很令我不满,拖地漫不经心,扫地纸片乱飞,而且明知道需要值日居然还将近七点才到,诶,这个愁人的孩子。我找她沟通了下,表扬了她在班级的好人缘,也征询了她是否愿意跟她这种不守时,邋遢的人做朋友。我希望今后她的卫生情况好转,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这样的话肯定会更受到大家的欢迎。自己活的也更成功。谈话过后,她的情况有所好转。她陆续被罚了三次值日,每次值日都给她准备早餐,因为我发现她习惯性的不吃早饭。

但是,好景不长,她坚持了两周后期中考试了,她的成绩还是很惨淡,她又开始重蹈覆辙了。孩子与其父、母之间的冷漠、缺乏交流等等的家庭矛盾是否是一个教师所能改变的?我所听到的、看到的似乎总是成功的案例,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是我却感到我的无力和悲哀。对于孩子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对于她的教育。每次她的母亲在电话中都是各种不容易,孩子就托付给我们了。而每一个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走向堕落,与大学失之交臂。我只能给孩子定量留文科背诵题,每天定时考查,孩子还是很乐于配合的,看来她真的是需要关心爱护。背诵中我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背题很有条理性,只是平时散漫惯了。一次次的接触中我发现孩子是个乐观开朗,特别大方的典型东北女孩。过于烦躁的家庭生活,远离身边对家庭漠不关心的父亲,照顾老人对孩子充满愧疚溺爱的母亲,使得她叛逆。便面的冷漠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对生活,家庭的失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步入了正轨,至少她不总迟到了,学习状态有所提升,这次期末考试前进了两名。但目前还差一些努力,想要真正的把那个叛逆的小朋友变好,看来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外出劳务的孩子来说,一旦处理不好这种感情的分离,最受伤害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和成长中的情感。多么希望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学生心理案例分享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强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小强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做杂工,小强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

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小强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 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小强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小强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

例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报告

一例高中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单位:姓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例高一男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评估与诊断, 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 属于新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与来访者沟通协商后, 确定了咨询方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咨询技术, 使其改变了绝对化认知倾向, 消除了仅凭两次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等不合理认知和对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走神的过度焦虑状态。经过六次咨询, 引导来访者建立了合理认知, 增强了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了不良心理状态, 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学校适应不良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李某,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从小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优异,被学校免学费录取。性格内向,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情况一般。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根据最近一次学校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李某出生在农村家庭,是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自幼懂事,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照顾妹妹。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高中入学时,因中考成绩优秀被免费录取。性格内向、好强,做事认真仔细。 (三)精神和身体状态 意识清醒,略微有点焦虑,人格较稳定。近两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较差。 (四)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测试结果:焦虑,抑郁:,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以优异的成绩被高中免费录取,但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年级前10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觉得自己很失败,担心自己再也不会考好,得不到老师的赞赏,感觉对不起父母,最近两周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故而前来寻求帮助。 (二)个人陈述 因家境不好,觉得父母不容易,从懂事起就帮着父母照顾妹妹,上学后想通过取得好成绩使父母感到欣慰。从小成绩就很好,深得老师和家长喜欢。升高中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免费录取。可是入校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入年级前十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非常失落,担心自己再也考试不好了,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感觉对不起父母。月考后两周一直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都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求助者渴望咨询师帮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现状,把成绩提上去,但又对高中的学习又无能为力的感觉,以前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但现在又没有合适的方法。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说话清晰有条理,语速稍快,情绪略显焦虑。无躯体症状,自知力完整,无幻想、妄想。有迫切的求助要求。同学反映,李某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性格内向,自从月考完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三、评估与诊断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内容 1、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心理测验结果 2、主诉和个人陈述:包括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求助原因。 3、观察和他人反映:包括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和求助者亲友反映情况。 4、评估与诊断:包括心理状态的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5、咨询目标的制定:包括具体目标、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6、咨询方案的制定:包括方法与原理、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和费用等. 7、咨询过程:包括咨询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8、咨询效果评估:包括求助者自我评估及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心理测验。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参考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

案例分析问答题

案例分析问答题: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分类) 4、精神病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 二、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是什么?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根据有无自知力,有无主动求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 4、最终作出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四、对该求助者需做那些鉴别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便显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患者,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的心理问题。 3、与某类性神经症相鉴别:……. 五、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生物原因:是否有躯体疾病、生理年龄、性别因素2、心理原因:认知方面,性格, 3、社会原因: (1)家庭教养模式, (2)生存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 (3)人际关系 (4)社会支持系统, (5)社会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等。 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根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围绕已形成的初步诊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寻病理人格特征以及作为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可选用SAS测验,以评估其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1-2]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与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唐唐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唐唐此行为应立即给予终止,如果当天没有发生此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在辅导过程中唐唐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经过一周的约谈后,唐唐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坐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叫;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 , 或哭或笑。情绪问题维持几天仍难以控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唐唐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通过观察,唐唐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小结:智障儿童需要层次发展缓慢,达到的水平低,对较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少,而原始的本能需要亢进,性行为异常在智障学生中比较常见。智障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智力缺陷重度较重的智障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就公然手淫,令教师很棘手;智障女孩中还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性行为异常 [3] ;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比较常见。此例中唐唐已成年,开始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异常,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干预后得到改善。但由于她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行为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压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通过心理辅导难以见效,最终借助药物得以改善。此例也说明对于智力水平低下学生的严重情绪行为问题必要时应考虑联合药物来进行控制。 1.2 案例 2 巍巍,男, 14 岁,智商 61 ,轻度智力残疾。因逃学 2 天 1 夜、说谎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

调整心理,追求幸福【摘要】本案例是一名青年女性因夫妻关系引发心理问题的分析报告,长期夫妻关系的冷漠,再加上两次负性生活事件,使求助者有了离婚的想法,但考虑到自己的将来和女儿,在离与不离的矛盾心理冲突中,出现了了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等症状,咨询师通过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与其不合理信念辩论,最终使求助者走出负性生活事件的阴影,以积极的思维模式重新构建了家庭的幸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般资料】 张某,女,34岁,大专学历,县法院工作人员,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主要问题】 焦虑、烦躁,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一个多月。 【求助者主诉】 我和丈夫经人介绍结婚,婚后几年生活很幸福。但自从丈夫工作调动后,他经常回家很晚,有时甚至半夜才回来,回家后也很少说话,我们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夫妻关系也因此变得很冷漠。1年前,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说丈夫和同事有暧昧关系,和他闹了一场,但没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不了了之。1个月前我在班上感觉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家,发现丈夫和那个同事在家坐着,于是又想起了短信的事,那个女人走了以后,我和丈夫大闹了一场,感觉自尊心受到了很大伤害,想和他离婚。但离婚后女儿的生活怎么办自已再找一个不如他怎么办不离婚,又感觉自己对他那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还得上班,而他对我却是漠不关心,还在外面和同事不清不白,日子没法过了,一个多月了,离还是不离的问题翻来覆去的考虑,搞得自己心情烦躁、焦虑,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有时做工作注意力也不集中,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也不愿与同事聊天,担心同事看出自己的情绪,知道丈夫的事情。再这样下去,害怕抑郁成疾,前来咨询。 【个人成长背景】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有一个哥哥,父亲脾气暴躁,经常与母亲争吵,因此养成了她忧郁、内向的性格。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 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

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一、患者基本情况介绍 来访者:李某,女,15岁,初二学生。初一因害怕去学校休学了半年,复学后又常跑回家,后来父母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去学校,因此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患者在初一时,给一男生写过一张表示自己喜欢对方的字条,因为不敢当面交给那位男同学,便让另一位女同学帮自己传给对方,那位男生没有任何表示,自己开始没在意,后来觉得那位女同学已经将自己写字条的事告诉了别的同学,认为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遂不肯再上学。父母见其无法坚持学习,便为她办了休学半年的手续。休学在家时,因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就极少外出,在家多以睡觉、看电视打发时间。半年后转学到另一学校,但依然不敢与同学交往,害怕同学知道自己过去的事,又因为离家远了更想家,于是经常不去学校,后来就坚决不上学了。因为不去上学,父母对她特别失望,经常不回家,这使她很担忧。 平素身体状况一般,13岁时因不敢上学,到医院检查没有明确诊断,曾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效果不明显。未发现家族史,但其母亲性格也较为敏感,面子观念较强。体格检查无特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精神健康检查:年貌相符,衣着整洁,说话虽有些胆怯,但语言清晰,思维逻辑正常,未查及幻觉、妄想及其余感知觉障碍,表情不太自然,伴有紧张、焦虑,自知力完整。辅助检查: SAS为32分,SDS为40分,没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二、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1.心理咨询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主要依据:来访者为少女,她的问题是不愿上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造成该心理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与其早期经历、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及其家庭教养、父母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均有关系。时间经历一年,从无法面对同学,不愿意上学,发展到为了不让他人说自己,尽量不外出。在这段时间里,平时对李某事事迁就的父母,既不能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和帮助,反而是因为望女成凤心切,多次逼其去学校学习,这使她在精神上又产生了新的痛苦,致使该问题持续时间较长。 2.心理分析 李某心理问题的产生,除特定事件的刺激外,更有其人格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从来访者的陈述中得知她从小受父母宠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只要有困难都由父母出面解决,缺乏独立性和判断力。如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少女的怀春心理使其渴望与异性交往,但被老师、家长反对后不敢违抗,家长、老师认为不正经、学习不好的女孩子才会与男生交往,这一观念影响着她,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使她在内心深处更渴望了解异性和两性之间的关系,于是只好从影视节目中得到补偿,又由于影视节目良莠不齐,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受情爱镜头的刺激不能自持,养成了自慰的不良行为,而从父母对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态度中她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也因此而自责。这种不良的性经历,还使其产生了怕羞心理。 三、心理护理方法与技术

一例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严重心理问题的 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报告的案例中,求助者为一女性国企中层管理人员。三个月前,求助者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撞伤一老年人,令其致残,遭到其家属的人身攻击,求助者出现紧张害怕,自卑自责、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且出现泛化、回避,影响了社会功能,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的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的非理性观念,指导求助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经过5次门诊咨询,通过多方面评估及咨询前后的SCL-90、SAS、SDS二次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显示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模式,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调节,效果较好。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求助者解除了情绪困扰,改变了不合理信念,达到了自我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严重心理问题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刘某,女,40岁,已婚,大学文化,某国企中层管理人员,大学学历,就诊前工作积极负责,深得领导和同事认可,家庭经济状况良。 二、求助者自述 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个月。 个人陈述:三个月前,在一个雨后的傍晚,我驾车路过云龙山下面的十字路口,绿灯开启后正常行驶,突然发现车前冒出一位60岁左右的老年人横穿马路,我紧急刹车,但由于路滑,车子没有停稳就撞到了老人身上,当即昏倒。我在送老人夫医院救治的当晚,病人家属纠集了十几个人对我进行围攻、追打,我的头发被扯下了一大把,外衣也给撕破。(说这话时,求助者的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他们

认定我对老年人的伤残负有全部责任,但交通事故稽查人员事故报告认定我不是事故的主要责任方。然而,车子是我开的,我总想着老年人的伤残,我是有很大责任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车子开的慢一些,他就不会伤残的。我很失败,我有罪,我对不起老人和他的家属。现在,我既害怕老人的家人再次对我采取伤害行为,又担心这件事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发展前途。现在,我已经不能正常上班,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只要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或听到有人高声说话,就会出汗,心慌,我十分痛苦。近三个月,我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朋友、家人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过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知道肯定是出了心理问题了,所以前来咨询。(在其丈夫陪同下前来咨询) 求助者丈夫补充资料: 求助者刘某,性格内向,追求完美,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要求严格,对她的期望值高,街坊邻居也赞誉有加。参加工作后,工作积极负责,成绩突出,深得领导和同事好评,下班之后不放弃学习,很快升职为大型国企中层领导。三个月前出了交通事故后,求助者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晚上睡不着,半夜时,还经常在家里走来走去,饭也不想吃,连班也不能上了,人也明显清瘦了许多。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齐,举此得体,面色憔悴,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求助者从小个性要强,追求完美,工作十多年了,同事、家属、街坊评价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平常除看书学习之外,业余爱好较少,社会交往不多,其丈夫为公务员,有一10岁男孩。自从三个月前发生了老人伤残事件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人际关系敏感2.7 焦虑3.2 抑郁2.4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4 标准分67

最新小学生抑郁类情绪问题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背景 四年级学生熊××(女),其父亲长期在外地务工,很少回家,有一姐就读高二。而母亲独揽家中农活,对她的教育简单粗暴严厉,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家务上对她的安排和攀扯过多。 本学期以来, 该生情绪烦燥、焦虑;夜间在寝室常一人独坐床上数小时,并伴有哭泣;厌食,常连续几顿不进食;交谈、关心询问时拒不答语;上课低头、毫无兴趣;课外不理周边人,常一人独坐很久。 二、问题归因分析 个体心理因素:无助力孤独感,自己不被人所爱,所关心、感到孤独;绝望和无价值感,外界环境空虚和成长中压力而自学无力应付,产生绝望和自我否定情感。 家庭影响因素:一是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孩子在家庭中长期缺乏爱的体验,就会经常处在紧张忧虑之中;二是父母给孩子过多压力,当压力超过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个体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随之而来是孩子对活动失去兴趣乃到对自我完全丧失信心。 三、辅导目标 1、具体目标:乐观地看待事物;微笑面对生活;发现并正视自己的优点;做一个自信有上进心的人;关注学习积极思考;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细心体会发现家人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制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目标。 2、最终目标:健康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正当正确的需要、广泛浓厚的爱好、稳定和谐的性格、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等);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如: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自我概念良好、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强、人际关系积极等) 3、近期目标:帮助个体:理清自己的的困扰,进行自我分析及改进;宣泄自己的情绪;认知改变自己旧有的偏激的看法和行为;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4、长远目标: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情绪乐观稳定;具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四、辅导方案 采用两类辅导方法: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抑郁型心理原理告诉我们:抑郁者对周围的一切往往抱有消极的看法和认识, 消极的认识导致消极的情绪, 消极的情绪又导致对事物消极的认识.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从改变消极的认识入手,达到最终改变行为的目的;行为训练是通过表达情绪减轻强度、学会交往、学会表达、认识自我、计划安排学习生活。 五、辅导过程

心理咨询师三年级案例分析典型例题汇总

心理咨询师三年级案例分析典型例题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心理咨询师三级案例分析典型例题汇总 案例一 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经常做噩梦等1个多月。 一、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犹犹豫豫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不敢下面看咨询师,来回搓手,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出生在中等城市,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父母亲对他在学习的要求特别高,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第一名,高中时的成绩,偶有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的考试非争取第1名不可。平常父母总是教育他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为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时由于太紧张,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本来想重新再考,却因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很紧张,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在学习上, 二、心理测试结果SOS:40,SAS60,EPQ:N:65,P:40,L:30.根据求助者的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注意力为集中、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殶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的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程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天找工作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1个多月。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农业国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病症样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的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 一、背景: 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 二、实录: 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 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 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 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 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 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 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 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分析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少年由于缺乏辨证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经验,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包庇同伴,或者为对方打抱不平,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很冲动的做出一些造成较大不良后果的行动。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首先明确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讲“义气”。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2.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要敢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合理观点,保留自己的正确观点,最好能够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3.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为对方的健康成长着想,对方的不当行为我们都应该勇敢而委婉的提出,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如果不方便直接说也可以通过他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来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