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

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6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

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

动手:2次实战演练;

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

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

9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1: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

记忆技巧2:记忆技巧2:内(内发论)服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今夜HI不停

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记忆技巧: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5点,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龄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d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记忆技巧1:抓关键词(情境、难度、反馈、结果归因)女生追男生,结果反而男生难为情。

记忆技巧2:理解性的记忆——要想学生感兴趣,首先创设好情境;学生上课要积极,反馈结果要多鼓励;要想学生信心高,作业难度要巧调控;要想学生有动力,归到努力才更努力。

13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简答)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d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e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记忆技巧:学生不仅要在课上接受教育,还要去社区终身学。

14德育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导向性、疏导性、课堂与生活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记忆技巧: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学生课上集体要尊严)。

1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记忆技巧:关键词:平、师生、教、心——石杨平(平等)老师给学生讲教育心理学。

1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简答)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d树立教师威信

e发扬教育民主f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记忆技巧:关键词:了、2树、提、发、处。想象:光头强发现了2颗树,提起锯子开始砍,树木被加工处理成了筷子。

17儿童权利公约

a无歧视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记忆技巧1:两个尊重无关利益

记忆技巧2:一无一最佳两尊重

18教师职业素养(简答)a道德素养

b知识素养

c能力素养

d心理素养

e身体素养

记忆技巧:是不是喜欢一个人:身心能知道

19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简答)

a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c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d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e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记忆技巧:朋友知己之间也要培养彼此的好印象(怎么培养?既要道德好、智商好、性格好,又要仪表整洁、行为举止风度翩翩)

20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记忆技巧:忧郁改粗体

21课程资源的开发(简答)a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b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效课程资源。

c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d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了解其所需知识和技能,确定制定课程计划的基础。

e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f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

记忆技巧:一批有个性的学生在校外实施社会调查活动建立了数据库。

(个性-研究学生个性和共性;校外-校外资源;实施-实施条件;社会调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观察学生活动;数据库-建立数据库)

22 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记忆技巧:背书的过程(成)虽痛苦,但有成果。

23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a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变化,人才的规格;

c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记忆技巧:(内)人解手真龟速。

2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记忆技巧:(关键词:性质、领导、受教育、目的)要是老公对老婆说:哎,(内)人解手真龟速。那么性质很严重,老婆直接剥夺老公领导权,目的是让他受点教育(教训)。

25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记忆技巧:关键词(三有、专门、控制)三个好朋友(目的,计划和组织)有空就来听石头老师的专业培训。

26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记忆技巧:关键词(规、加、即、延、特殊、个)快递公司规定:加急快件不得延误,必须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求。

27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的内容

a专业理想的建立

b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c专业能力的提高

d专业自我的形成

记忆技巧:李响(职来职往主持人)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智能)改变了自我,为他人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28影响学制的因素。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b社会制度

c人口状况

d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

e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记忆技巧1:一个人生了利科老师,利科老师出生时有一颗痣和一块青,后来跟外国人结婚,生了个儿子遗传了利科老师原有的痣和青。

记忆技巧2:简化版:青年科科老师生了一只外国人。

29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a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b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c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d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记忆技巧1:学生很完整有差异藏潜能需关怀——今夜HI不停

记忆技巧2:王(完)官人差钱——frgeteve

3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记忆技巧:我们思考:指甲剪是不是导体?学知识,提高智力。

31知识和智力相互转化的条件

a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b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c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d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记忆技巧:科科老师组织龟兔赛跑,每个人都参与了这次活动。

3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技巧:宣(选择)讲(讲解)语。33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记忆技巧:一头小猪动手把一个农民给毒(独)死(思)了。

34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技巧:教育科学系系主任抓住了重难点的救命稻草游到(由。。。到)了岸边。

3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记忆技巧1:林书豪在乡下训练运球技能。(感谢涂涂同学提供)

记忆技巧2:(书、运、训练、乡土)一群书生被运到香河训练基地去打篮球。

36文化的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创新

记忆技巧:龙的传人要选择创新了

37一堂好课的标准(简答)a目标明确。

b重点突出。

c内容正确。

d方法得当。

e表达清晰。

f组织严密。

g气氛热烈。

记忆技巧:标点内方表演热烈——今夜HI不停

37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a现代教学的主体性,b现代教学的多样性,c现代教学的探究性,d现代教学的民主性,e现代教学的发展性,f现代教学的技术性

记忆技巧: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现民主多样的探究技术——、Mrs、Z

3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简答) a有效地说服

b树立良好的榜样

c利用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记忆技巧:李嘉(价)诚儿子被一群(群体)绑匪绑(榜)架,李嘉诚说服绑匪做好人,但他不听,终受到应有的惩罚。

40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简答)

a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b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c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d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记忆技巧:目无理性

41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

a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b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c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d复习方法多样化记忆技巧:室内约会方法多样

42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简答)

a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b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c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d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记忆技巧:想象:触好景生情 43思维的培养(简答)

A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B改进教学方法

a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b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d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e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记忆技巧:元芳问猪的方言是谁教的,猪陷入了思考。

44注意规律的应用(简答) A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a防止外部干扰

b讲究教学艺术

B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a增强学习自觉性

b培养学生意志力

c调动多种分析器

d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C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技巧:干姨自制分析机

45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行为

记忆技巧:小猪的外甥

46情绪情感的培养(简答) a注重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感染力b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c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记忆技巧1:感激调料(人生酸甜苦辣)

记忆技巧2:赶集去买调料 47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a要素主义:巴格莱德

b永恒主义:赫钦斯

c结构主义:布鲁纳

d实用主义:斯宾塞

e泛智主义:夸美纽斯

记忆技巧:要欧巴,贺永恒,纳米结构,40岁烦(不喜欢被)夸

48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额叶——躯体运动

顶叶——躯体感觉

颞叶——听觉

枕叶——视觉

对应功能记忆技巧:额运动,额健康;珍(枕)视明滴眼液;颞用耳朵听;蚊子叮(顶)感觉痒 49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b注意启发。 c讲究语言艺术

记忆技巧:法西(系)斯(思)不科学,所以要起(启发)义(艺术)。

50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简答)

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c要善于启发诱导。

d要做好归纳、小结

记忆技巧:刘备问计(问题和计划)孔明(明确);启用他归入自己帐下。51教学评价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指导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记忆技巧:请科(科学)科(客观)老师指(指导)正(整体)

52科学概念的掌握

a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b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c充分利用“变式”。

d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e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记忆技巧:(关键词:感性材料过去经验变式语言表达概念体系)

用语言表达概念,变得和过去一样性感) 53运用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a明确目的性;

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记忆技巧:木(目)织(知)时代(待)。(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54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 a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b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c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d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e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f自我调控能力。记忆技巧:对外:现实人生;对内:人格自知及调节

5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健全的组织结构

c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d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记忆技巧:节(结构)目准气(有一个节目准让你生气) 56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简答)

a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b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c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e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记忆技巧:前4点跟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相似,最后加一个活动。所以可以记:有一个节(组织结构就是选拔班干部)目准(准则就是纪律维持)把死人给气(气氛就是班风和舆论)活了。

57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a有效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可接受原则;

e冷处理原则。

记忆技巧:有客人在,教育可以冷处理(感谢“倩女Nerine”提供)

58个案研究的特征

a研究的独特性。

b研究的全面性。

c研究的代表性。

记忆技巧:全都是独生一代

59美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a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美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b美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c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d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美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e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美育。

f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美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g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记忆技巧:(主体的拆解:教师、教学、德育、学生、学校)教师:教师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德育:德育工作;学生:学生特点;学校:校园环境、校本课程。

迁移:考试如果遇到方法策略类的问题不会答,同样可以进行这种主体的拆解。 60良好性格的培养

a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b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c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d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e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f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记忆技巧:被因材施教的典范许三(三观)多,融入集体,树立榜样,不断强化自己行为,最终提高了自我。

61气质差异的教育

a克服气质偏见

b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c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d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记忆技巧:理解性记忆:(无好坏、有差异、需自知)气质无好坏——克服偏见;气质有差异——因材施教,职业指导;气质需自知——自我分析和调控62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a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参加者。当然,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的,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的。否则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镜、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而且这种目的的是固定不变和呆板一致的,也不切合受教育者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众多儿童千差万别的心智和情感,它不能刺激儿童思考判断和勉励他们认真执行,乃是超越生活的怪诞之物。有效用的目的会指导儿童在活动中试探和摸索,随而在实际行动中取得经验和获得结论,所以是机能性的而非神秘性的。再则,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活动就不再是达到外在目的手段了。人们把目的和手段勉强划分时,活动的价值决定于它能否完成目的的要求,作为手段的活动就往往成为苦役。相反,由活动中涌现出目的,目的便和手段密合无间了。而且一项目的达成后,活动并不中止而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如此交替进行,目的也是手段,手段也是目的,是其乐无穷的。 杜威曾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借以反衬出教育无目的论的正确。其一,他批判了以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的卢梭。杜威说像卢梭那样让儿童不顾社会而率性发展,是片面性的,是不恰当的。卢梭在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就其正确方面而言,无人超过;但就其错误方面而言,也无人超过。其二,他批判了把实现社会效能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或则使受教育者胜任职业的要求,或则使受教育者成为公民或士兵的教育家。杜威肯定这种效能有可取的一面;无奈一般人在理解上常常失之偏狭而不能照顾全面;以致志在就业者文化修养,志在善良公民者缺乏广大眼界,每每以本国利益当先而不恤邻邦,这些缺点只有到民主社会才得合理解决。杜威曾就民主社会和专制社会作了比较,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才可能从教育历程内部制定教育目的,因为人们是自由民主的;反之,在不平等的国家中,少数权势在握者从上而下地为群众制定教育目的,如作顺民或作士兵等等,那不过企图众人供其驱遣罢了。另外,有的人把精神修养当作教育目的。杜威说这是特殊阶级脱离生产而崇尚心灵享乐的产物;实际上,不顾实际生活的精神享受同样是偏狭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美国曾经引起了多次的争议,杜威在答辩中一步步发展了他的理论。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 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6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

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 动手:2次实战演练; 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 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 9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社会本位课程流派

1、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合理选择社会本位的课程流派理论。 社会本位课程理论是在知识本位与儿童本位后出现的一个课程理论流派,在这里知识与社会得到了切实的衔接与统一。 社会本位课程流派在认识论上是以社会批判理论与新教育社会学。社会批判理论从工具理性批判开始,论述了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而论述人的个性解放需要在交往中实现与完成。这样的研究路径,在批判课程理论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新教育社会学看来,知识就是意识形态。学校教育与课程具有复制以及再生产既有社会结构的作用与效果。然而,学校教育并不是被动地进行着文化再生产,它本身也蕴含着抵制的功能,这种抵制主要蕴含在学校的日程生活细节中。 在价值论上是以社会事实为基础,从儿童个体价值走向社会价值,将个体价值统合与社会群体价值之中,来展开课程的设计与问题的讨论。在方法论上,主要持守的是解释——批判的路径。 社会本位课程流派基于社会需要与生活需要,从社会结构入手来讨论课程问题,隐性课程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关注到了隐性课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1、学校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 在社会本位课程流派看来,学校课程是非常复杂与多样的。传统的显性课程仅仅是关注到了知识与儿童本身,而忽视了潜藏在只是背后的权力,抽离了隐藏与儿童背后的家庭差异,社会分层的社会事实。

因此,学校课程需要去检视一种结构性沉默,需要教师与研究者进行反思性实践。 2、课程的目标是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基于潜在课程的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公正,对社会公正的追求,采用的路径是转向背后。转向潜在课程,透视其中潜藏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以实现人的解放为其旨归,以关注弱势族群为其使命。这是社会本位课程相比于知识本位以及儿童本位课程最大的不同。 代表理论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是社会本位课程流派的代表理论之一,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反思学校课程,反思课程知识当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在他们看来,学校课程知识并不是中立的,也不是最有价值的,学校课程知识是一种社会性建构。 2、再生产理论 再生产理论可以说是新教育社会学以及社会批判理论对课程研究的直接影响。其理论的研究也形成了批判教育理论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再生产理论主要有两个代表。 “经济再生产理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索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 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的过程。他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达到成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手段。 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这一点就是要告诉我们不 能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不能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就像现在的好多家长,在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逼着学习各种技能,从不过问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又或者说,孩子的兴趣爱好是文艺类的,而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医生或是工程师这一类的。还有些家长自恃成就很高,希望孩子继承家业,不顾受教育者的主题感受。如果一个农民用培养茄子的方式去培养土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既培养不出茄子有浪费了土豆。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我们需要细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

处,扬长避短。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发现他们潜在的兴趣和 潜力。 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的环境。除 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除非这些程序又能检 验、矫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对 于这个观点,我的理解是,我们在制定目的的时候要具有现实 意义,要和现在的大环境想符合,要可以实施,并且要有实施 的意义。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理想是当一个黑客,这还能有 现实意义吗,社会环境会有帮助你实现目标的程序吗?所以说 这类目标是没有价值的。从外面加强的教育目标的缺陷很深。 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 的中接受这些目的。教师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第一个结果 是是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对教师经验的不信任,又反应了对 学生反应缺乏信心。在我们生活中,中小学的课堂,有很多的 教师因为屈服于教参的权威而不得不照本宣科,宣传课本中的 思想的精神。现在很多的小学都存在着奥数热的问题,奥数对 于我们成长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但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热潮。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杜威认为,我们是 目标越一般越好。众多的假设能给科学研究工作者多少帮助, 众多的目的也能给教师多少帮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总 是要我们制定明确的目标,越明确越好,这次考试要考多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第一部分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高度推崇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所谓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用康德的话来讲,就是把个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仅仅把个人看作是满足其他个人或群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其反面就是认为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只是社会集体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分子或零部件。 个人为什么享有价值与尊严呢?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一,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最终都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解释与说明。所谓公共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个体的身上,否则,这些利益就是空洞的、虚无的。其二,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特的气质,性格,才能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等,这就使得每个个体的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独特的存在价值使得我们不可能将个体简化,还原为社会总体的多少分之一。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大写的人。其三,虽说个人生活中绝大部分东西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但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因素,是社会进化的种子或原因。如果没有个性的歧异与多样化,没有个人的标新立异与创新实践,就不会有社会的改良与进步。 社会本位论高度推崇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所谓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是指将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社会总体利益的满足与提升作为目的来追求。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一下三方面:其一,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个人比脱离社会与集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目的与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其二,个体的发展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进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离开了社会共同体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文明成果或客观知识世界,任何个体想要有所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其三,正如社会本位论者所看到的那样,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生活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个人只有生活于人群中,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人。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个人的价值及尊严与社会的价值及尊严,犹如社会生活的经纬线,对健全的社会来讲,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两者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在以下这几种情况下,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个人的尊严与社会的尊严往往发生矛盾与冲突:1 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其表现是毫无节制地追逐个人的目的,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可以致他人的正当利益或社会的公共利益于不顾;2 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其表现是只要管好自己就够了,别的可以一概不管,抱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往往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不闻不听,袖手旁观,听之任之,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纵容与默许;3 专制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社会,这种社会与民主主义社会相对。在这种社会里,普通个体基本的人权常常得不到保障,普通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常常受到贬低与蔑视。整个社会等级森严,社会只追求和保障少数特殊阶层的利益。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前两种表明个人没有尽到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最后一种表明社会没有尽到对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卢梭就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一切人的堕落都是由于社会的负面影响。故“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所以“要按照你的学生

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及观点

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个体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东方世界,老子就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更好理解“道”。西方世界,雅典的自由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卢梭(法国)高扬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大旗,抨击封建社会的没落,坚信人的善良和社会的腐朽,其自然教育的主张以学生的本性自然发展为目标。 2、裴斯泰洛奇(瑞士)学生生来就蕴涵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的到和谐发展 3、福禄倍尔(德国)主张吸取并在社会生活中自我表现、自由发展,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生身体和灵魂的束缚。 4、斯宾塞(英国)教育要为年轻一代完满生活做准备,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学知识。 5、罗波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训练而获得的习惯,不论学生是否注定从事于沉思的社会或现实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东方世界,孔子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记》中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西方世界,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是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柏拉图(古希腊)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家和军人 2、洛克(英国)提倡绅士教育,培养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执政所需“有德行,有用能干”的绅士 3、凯兴斯坦纳(德国)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强调公民教育 4、赫尔巴特(德国)以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平等或报酬”为教育内容,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制的人。 5、涂尔干(法国)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种教育调节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 6、范·海斯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作为一所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育、科研、服务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引发的思考

美国传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整个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目的观被界定为教育无目的论。要弄清楚他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首先研究教育目的,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一、分析教育目的的纬度(一) 教育的直接目的与教育的间接目的 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活动的间接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的间接目的;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使人受到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内在目的,受到教育之后还有的目的就是教育的外在目的。在日常说法中,我们经常不区分教育的直接目的与教育的间接目的,而是以教育目的统称之,所以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造成歧义,其实这两个目的用英语 aim和purpose是很容易区分的,aim是指活动的直接目 的,Purpose指活动的间接目的,直接目的是达到间接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二) 教育的外在目的与教育的内在目的 活动本身没有目的,只有人才有目的,教育目的的厘定者既可以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也可以是教育过程之外的人。教育过程之外的人厘定的教育目的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在目的,教育过程当事人厘定的教育目的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在目的。 (三) 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 任何目的都是有价值取向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是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有多少教育价值取向就有多少教育目的取向。有社会本位的,有个人本位的,还有文化本位的等,如:卢梭认为教育是使人具有独立的个性;福禄培尔认为教育是使人自主地发展内在的一切潜在的能力,这些都属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而社会上传统习惯和国家意向大都倾向社会本位。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表述的教育目的,就是应然状态的目的,是一般的、抽象的目的。我们把教育过程中的当事人或者社会、国家、政党所主张或反对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事实去研究,这就是实然状态的目的。 教育的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内在目的、外在目的,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实然目的、应然目的几种纬度的划分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交叉的,例如,教育的内在目的中有社会本位的也有个人本位的,有应然的目的也有实然的目的;应然的目的中有社会本位的也有个人本位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可以是 内在目的也可以是外在目的。 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实现了直接教育目的、间接教育目的的统一 杜威说,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的目的” ,从教育目的的直接、间接纬度我们可以看出,杜威是从教育过程的内在含义谈教育目的的。他用教育的直接目的否定了间接目的。这只是他谈教育目的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事实上“生长”还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经验的改造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社会的,”但“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这段话清楚的表明,杜威不仅有目的,而且目的很明确,而且是社会本位的。他之所以不强调甚至不提教育的间接的社会目的,是因为他认为“由于这些从外边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变成机械的、奴隶的工作” 。所以杜威在本质上是坚持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功能。但他很巧妙地实现了教育的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融合,它的社会目的(教育的间接目的) 是建立民主主义社会,教育直接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促进儿童生长的方式是民主生活的方式,即用民主生活的方式教育出讲民主的个人,民主的个人组成民主的社会,他利用教育程序原则实现了教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统一。 当前我国很多学校教育过程的直接目的指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提高升学率。这样以认识形式出现的智力被凸显起来,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方面被忽略。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只要高考这种纸笔评价方式存在,人们势必会追求升学率。问题是如何将追求升学率这一较为直接的目的的过程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结合起来,怎样实现提高升学率和培养人的多种素质这两个目的的统一?能不能也找到一种程序或者办法,像杜威那样去达到教育直接目的与教育间接目的的统一?或者说找到一个手段实现使教育的直接目的实现的结果就是教育的间接目的?要实现直接教育目的和间接目的的统一,关键还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直接教育目的与间接教育目的的冲突来源是考试功能的 吕星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引发的思考 比较教育研究 143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许锡良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怀持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就是这一句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个对教育目的的论断与杜威所说的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其实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与价值判断,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人类的教育目的,经历了无数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至今仍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教育的国家主义目的论与教育的个人成长论。我这里之所以不把通常所说的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引入,是因为,

按照杜威的说法,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不矛盾,个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则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其实也在指他在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在为社会作贡献,当我们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指教育促进了个人的身心健康,用身心健康的人及他们的个性才华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其实是指一个事件,只是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对立与矛盾的东西。只有国家本位或者政府本位才是与个人本位相矛盾的。因为,中国常常把社会与政府及国家混为一谈。才有这样的错误论述。 怀特海无疑是个人本位论者。当他把教育的对象定位为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的时候,怀特海的目光完全聚焦在活生生的个人定位上。任何教育,如果没有落实到血肉丰满的个人层面,都是无效的教育。理解了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了。 人,如果离开了文化,就有如鱼离开了水。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发生关联,在于通过文化环境起作用的。因此,怀特海开篇即这样说:“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对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然而,这句话正好击中了中国传统国学的要害。中国的《论语》正是零零碎碎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称不上是知识,而是由圣人即兴发出来的一些感想。一个民族数千年来就靠这些东西作为思想活动的材料,也难怪,这些零碎的信息并没有给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 (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四大贡献: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在这种理论看来,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因此,他们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个人自由权利至高无上,认为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其本性就会被抹杀掉。他们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其人。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因此个人本位论也就有了以下几个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国的洛克、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类似观点: 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笃尔普:“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这种观点1、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苟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 简要评价: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如前者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曾具有反宗教、反封建专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的进步意义。但二者都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都犯了机械的、片面认识事物的错误。他们都只是看到了个体与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别与对立,而没有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一和统一,导致了对确定教育目的依据的片面认识。以这种片面的认识来指导教育实践必然产生一定的危害。单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不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势必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单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而不顾个体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则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与生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摧残。也有人企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他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杜威的主张有不少积极因素,如重视儿童的活动在教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试图把儿童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起来,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杜威的_教育无目的论_对新课改的启示_吴培启

YOUNG 青年与社会 2012.VOL.61.NO.02基教研究 一、何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是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 目的”[1](118) 。“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过 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2](58) 因此,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长期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其实纵观杜威的主要著作,尤其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杜威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变化发展的教育过程之中,远非仅用“教育无目的”可判定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真正完整的表述应是,“教育过 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3】(58) 。换言之,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不存在“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目的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所形成的副产品,是活动设计的结果或预期的后果,而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社会、政治等任何外在的因素所决定。杜威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杜威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 事”[4](118.) ;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 时,我们称它为手段。”【5】(117) 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吸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尊重学生主体的经验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人的经验的不断的继续改造”,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中。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学科课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不断被强化甚至走向极端。我们的课程专注于课本内容的传递,知识外在于学生。这样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分离,与学生现实的生活无关。学习被看作是与学生生活经验无关的活动。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自身经验的整合,只是机械地储存于记忆中,没有转变为行动的智慧。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历程,是一种外在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实际上,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 得上课程。”[6] 即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因此杜威指出,“知识的组织不能以已经组织好的知识为起点,那样就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老路,知识的组织应在 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解决”[7]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研究、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经验水平和特点,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建构而获得的经验。“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 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8](158) 因此,我们要明确课程不仅是个体经验的源泉,而且课程的进行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因为个体要理解课程,是以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的,已有的经验是理解课程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体经验的参与,课程就无法理解。学习课程总是从已知走向未知,课程使学生感到已有经验的欠缺,从而在课程中探索未知;另一方面以已有经验作参照系,通过已有经验的参照,课程被理解,从而与已有经验融合一起。 (二)追求教育活动过程的价值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在一次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并得以提高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道并融于其中,带给学生的就将是知识的升华和心灵的熏染,相反,如果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乃至过程,单调、枯燥,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为学生所厌恶,那么,这种活动就是一种消极、甚至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是背离了教育目的的,是手段与目的相分离的活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来发展自身,从做中学。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承,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加快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9]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使理论实践相联系,加强活动课的建设,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更好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还可以开拓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吴培启 (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山东 菏泽 274001) 摘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我国流传甚广,他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不存在“教育过程以外”的 目的。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 65 网络出版时间:2012-06-01 16:5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e9510281.html,/kcms/detail/53.1037.C.20120601.1653.048.html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现代派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提出并亲身实践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论:全面阐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构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模式;他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其上述见解开启了教育理论史上的崭新篇章,对当时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杜威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如果教师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强加于儿童,其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支配,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同时,他的智慧亦得不到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学

教育目的比较(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比较(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这是一种主张教育目的观应从个人自身出发,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它反对不顾儿童特点,强制儿童接近违背其天性的教育,把促进人完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持这种观点的思想家主要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卢梭.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力倡人性,呼吁关注和尊重人.反映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他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以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他认为,不能同时把人培养成"人"与"公民",并对此做了区分:"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他激进地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并据此提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顺从儿童的自然本性,使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和谐发展.在他看来,尊重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必然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诸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第斯多惠等人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站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立场上,认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力量,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力量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每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福禄贝尔认为,在每个儿童的身上潜伏着"自动"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为儿童这种"自动"的本能提供使其得以流露的自由的,自动的和自觉的条件.他提出,教育是一种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它必须顺应儿童发展本性,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和生活的情景,保护和引导儿童柔弱的力量.在他看来,除了自然赋予人的那此本能外,教育是不可能再有什么新东西的.所以,教育只能以个人的天赋力量和能力为目的,以游戏,作业等方法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动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教育的任务不是使人去适应现存的状况,而是激起人们去改革现存状况. 综上所述,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点是: 1.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持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学者均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