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

——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

徐志啸

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这里须要解释的,首先是文学批评这个概念,刘若愚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即总体的理论性探讨,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次是所谓理论性批评,它包括文学的理论——属本体上

的,即研究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功能,和文学性理论——属现象或方法上的,即研究文学的外观如形式、流派、风格、技巧等。

应该承认,刘若愚的这一对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细微划分,对于人们认识文学的分类和具体从事文学研究来说,均不无启发,但问题是,对中国学者(或读者)来说,可能由于长时期以来习惯上的认识和理解,或许会在具体分类的划分上,出现一些与之有差异的理解和区分的困难,比如对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的严格区分,人们会很难区别文学与文学性及批评与批评性之间的严格界限。此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认识区分上,也会产生差异,尤其是今天的中国文学研究界,一般学者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认识看法还是有区别的,认为前者应该属于比较宏观的,后者则往往结合微观(具体作家和作品)较多些。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刘若愚的研究目的,或谓撰写《中国的文学理论》的宗旨,乃是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具体描述,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并将其与西方其他不同渊源的理论作比较,从而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文学本身,并进而揭示出理论与批评概念的普遍性和局限性、共性和个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也是值得我们高度肯定的。不仅如此,刘若愚还有一个目的,他期望西方学者通过他对中国文学理论的介绍和评价,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的文学理论,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单单基于西方的经验来表述一般的文学理论,而且,他颇为西方学者其时正在逐渐增长对研究非西方(特别是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认识而感到欣慰和希望倍增——这是很值得我们中国学者称道的。

中西文学批评的基本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文学批评显然存在着差异,这是刘若愚在阐述自己撰写这部著作的宗旨时多次明确表白的。[2]这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文学理论几乎没有系统化的阐述和明确的表述,不如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问世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系统完整且具有自身体系的理论著作,中国古代有的只是片断或单篇性论述,如孔子的《论语》偶尔涉及了文学(诗)、曹丕的《典论论文》简略地论述了文学等,即便后代许多文章以及序跋、注疏、诗话、评点中不乏对文学的议论,但也大都不完整、不全面,难以形成有系统的著作,更谈不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了。唯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堪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博大精深且自成一格的文学理论专著,但那也仅此一部而已(其他如叶燮《原诗》等,无论规模和分量均远不能与西方等量齐观)。其次,中国古代没有专业的批评家,有的只是诗人和散文家,他们往往只是兼及批评,批评本身不是他们的主业和专长,因而他们的一些属于批评性的文字,大多乃体现于零散的诗文及书信、序跋等中,又往往以片言只语(极少数为著作形式)呈现,这种状况与西方截然不同。再次,更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字形式,往往是高度精练而呈诗歌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作为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是非常好的,简洁而含蓄,但若作为理论化和批评性的语言,则显然显得过分简略而又缺乏严密的推理性和逻辑性,令人难以准确把握和理解。这一方面

是因为诗化的语言大多凭作者直觉而言,缺少客观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诗化的语言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太大,难以使人掌握确切的定义和内涵,从诗歌来说,这种语言非常好,但对于理论性东西的表述来说,实在是欠缺的。正由于此,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翻译问题,特别是一些理论术语的翻译,须知,用中文表达的古代理论术语,理解上本身已存在多义性(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气”、“神”、“文”、“风骨”等),而同一个术语,即便为同一个作家所用,在不同场合下,它也会表示不同的概念,何况即便不同的术语,有时也会表示相同的概念,更遑论要将这些中文术语翻译成英语,那麻烦就更多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没有两个词可以完全相对应且具有共同的指示物、相同的含义和等值的联想,况且英语本身也有语言的多义性——一个单词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意思可以用多个单词表达,[3] 等等,这些麻烦,在客观上都为中西文论的转译、比较和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这方面,有过实践经验的中外学者都深有体会。大约正由于此,在这方面,一般西方外籍人士自然远不如华裔外籍人士了,因为毕竟后者在中文的理解消化上要比前者强多了,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解和诠释自然要远胜于西方外籍人士——这应该是刘若愚身居西方(美国)而成为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文论的权威专家的先决有利条件(当然还有他自身优越的主观条件)。为更好地说明上述困难和中西文论的差异,刘若愚特意在文章中举了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如对“气”字和“神”字的解释,尤其对“文”和由“文”字所联及的“文章”“文学”等词的理解和解释等,他都有意识作了详细的辨析,以便读者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中西文论图表解析

刘若愚在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论之前,先做了一项工作,设计了一个有助于阐明文论概念框架的解析图表,这个图表系依据美国学者亚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书中列出的四要素表基础上补充构画而成。亚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为便于说明艺术作品从创作产生到传播接受的整体过程,创造性地画了一个图表,图表中设计了四个要素:宇宙(世界)、作品、艺术家、观众,其中宇宙除指自然界外,还包含人和人的行为、观念和情感、物质和事件、以及超感觉的实体等意。四个要素中,作品居于中,它分别与其它三者产生三种关系(均由作品出发,以单向箭头表示):作品与宇宙——模仿,作品模仿宇宙世界;作品与艺术家——表现,作品是艺术家的艺术表现;作品和观众——实用,作品直接作用于观众;作品本身——客观,将作品作为独立存在的客体看待;由此相应地,为阐释西方文艺理论,亚布拉姆斯由这个图表的设计,产生了“四论”——模仿论、表现论、实用论和客观论。应该说,亚布拉姆斯的这一图表设计和对由上述四种要素形成的四种理论(“四论”)所作的阐述,是他独特的创造性发明,在西方理论界博得了好评,不少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西方学者认为,据此图表可以对文学艺术的创作流程在理论上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刘若愚也持这个态度。但仅此,刘若愚感觉还不够,他认为,在阐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时,其中有些与这一图表的框架设计可相适应,而有些则恐怕难以相一致,为此,他生发了要设计出更适

合客观实际图表的念头。他改“艺术家”、“观众”为“作家”和“读者”,认为这样更切合文学;更主要的,他将亚布拉姆斯原图表中的所有单向箭头(均由作品出发),全改为双向(顺时针和逆时针)箭头,即宇宙、作品、作家、读者之间均为双向互逆的箭头,表明它们之间互为往返并均有输入输出关系,而不仅是单向的输入或输出关系,对这一改动,刘若愚作了一番解释——

我所谓的艺术过程,不仅是指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审美体验,而且还指先于作家的创作过程和在读者审美体验之后的活动。在第一阶段,宇宙影响作家,作家反映宇宙;基于这种反映,作家创作了作品,这是第二阶段。当作品及于读者,直接作用于读者,是为第三阶段。在第四阶段,读者对于宇宙的反映因他对作品的体验而改变。这样,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与此同时,因为宇宙影响读者的方面也作用于读者对作品的反映,还因为通过体验作品,他又同作家的心灵产生联系,从而再体验作家对宇宙的反映;这样,循环便按相反的方向运行。因而,图表中的箭头具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4]

应该说,刘若愚的这一图表较之亚布拉姆斯的图表,确实更能说明问题,也考虑得更全面了。刘若愚认为,这个解析图表,可以有助于对含混多义的文论术语的澄清,更可引导读者在一般意义的领域中寻求更精确的意义、揭示其间潜在的概念。[5]但是问题也还有,刘若愚自己也提到了,即宇宙(世界)和作品之间、作家和读者之间,没有箭头,给人的感觉是它们之间好像不发生关系,刘若愚对此的解释是假若没有作家,作品不可能产生,假若作家不感知宇宙,不会有任何作品能揭示宇宙的真实,同样,没有作品,作家和读者之间不会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宇宙和作品、作家和读者之间分别添上箭头,必须它们各自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笔者以为,其实仔细想想,宇宙和作品之间是有关系的,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实际即是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影象与表现,作家和读者之间也是有关系的,在世的当代作家和读者可以直接接触与交流,不在世的作家和读者之间可以通过传世的文字或其他形式传达,这种有形无形的关系其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用互逆连线来表示,这样,从理论上解释,可以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全面。

“六论”辨析

依据上述图表,参照亚布拉姆斯“四论”,并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的实际,刘若愚将中国古代文论分为了六个分论——它们分别是玄学论(也有译为“形而上论”,这里依据译本,见注释[1])、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实用论,对这“六论”,刘若愚采取了分别单独论述和从历史发展角度作横向相互影响与融汇贯通的阐述。在此,我们拟先概要说明刘氏如何阐发“六论”的各自内涵及其特点,并作纵横向的联系说明,然后特别注意他在阐述具体“六论”过程中所作的中西文论比较,以此发掘刘若愚研究中西文论的特色。

首先是玄学论。刘若愚认为凡是基于表现宇宙原理的理论都可归入玄学论,这些理论属于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而宇宙理论一般被称之为“道”,它可概括为“宇宙万物之宗”,中国的传统道家和儒家在这个概念上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道家在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领悟道并与之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而儒家则重视在于他人的关系中要恪守圣人根据天道的原则所制定的道德规范。”[6] 据此,刘若愚展开了他对玄学论的论述:从文学最初的表现自然之道——玄学观的起源(《易传》和《礼记乐记》所载),到陆机《文赋》对玄学观的早期反映,再到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所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的循环体系,使玄学观得以全面发展,其后是被实用论的吸收、玄与道融合观的渊源(对《老子》与《庄子》所论的阐述)、及玄道融合在文学中的应用(如刘勰的“神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玄学观等),直至对玄学传统历史支脉的叙述——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明清时期谢榛、王夫之、王士祯、姚鼐等人的论述。纵观刘若愚对玄学观本义的阐述和一系列纵向和横向交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将玄学论无疑是看作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因而所花费的笔墨也最多(相对其他五论而言),这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层面上看应该是合理的,与刘勰《文心雕龙》将《原道》置于全书之首并作为“文之枢纽”加以论述,也是相符的。

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刘若愚对中国的玄学论与西方的模仿论、表现论、象征论、现象论之异同的比较。先看玄学论与模仿论。刘若愚首先指出,玄学论和模仿论都面向宇宙,这是它们基本的相似,但具体来看,它们分别所指却很有不同,模仿论的宇宙指的是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也可能是超验的境界,这当中,柏拉图以为创作是对永恒的理念不完美的模仿,新古典主义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则把诗歌的主要模仿对象看成是人的行为,认为宇宙就是人类社会。由此,刘若愚指出,模仿论中的理念,被认为是存在于超现实的社会之中,同样也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它导致对艺术的内省倾向,而玄学论中的“道”乃是自然万物本身固有的东西,它不提倡诗人把自己的目光向内去观察他们自己的内心,而是朝着外界自然。[7] 至于宇宙、文人和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模仿论认为诗人是自觉地模仿自然或人类社会,而玄学论则认为诗人不是自觉地模仿自然,也不是在纯无意识的状态下反映“道”,而是宛如某种超自然力量手中的工具,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他(诗人)既不理解也无法控制。次看玄学论与表现论。它们两者在作者与宇宙的关系上相近,都关注主观与客观的“同一”,但表现论与玄学论的不同,在于“同一”得以实现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表现论更偏重诗人一方,它强调诗人把自己的感觉投向外部物体,或与其产生交互作用(称为想象或移情或交感),其所“同一”的是个别事物;而玄学论则认为这个过程是接受性的,诗人“虚”其心,且在处于“静”态之中接受“道”,它要求诗人与“道”融为一体。有意思的是,刘若愚以镜子作比喻,来说明玄学论、模仿论、表现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仿论中,镜子相当于艺术品,它被看作是外部现实或神的反映,或被认为是艺术家心灵的映象;表现论中,镜子意味着艺术品,它

乃是艺术家思想或灵魂的反映,而非外部真实的映象;玄学论中镜子用的较少,对文学批评的作用也就相对较弱。再看玄学论与象征论。对此,刘若愚列举了西方的一些诗人、评论家加以说明,他认为,西方象征论的代表波德莱尔、马拉美、兰波等人,与中国刘勰等持玄学见解的人,在一些看法上有相似之处,例如:波德莱尔关于地及大地万物乃“天的对应物”,与刘勰的地文平行于天文的说法相近;马拉美反对诗歌表现主义、赞赏玄学论,他对诗歌的定义和对语言的看法颇类似于中国的玄学论,他自己感到他与中国诗人艺术家在精神上有共鸣处;——当然,他们之间的相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刘若愚都一一作了清楚的辨析。最后是玄学论与现象论。这一方面,刘若愚举了法国的现象论代表丢佛伦与玄学论作同异比较,指出,玄学论将文学和自然都看作是“道”的体现,丢佛伦的观点与此相近,以为艺术和自然都是“意义的存在”;丢佛伦认为意义存在于自然或人的本质中,艺术家的使命是表现它而不是发明它,这与玄学论认为的“道”内涵于宇宙中,文人的使命在于表现它而非发明它相似;丢佛伦认为艺术家既不是有意识模仿自然,也非纯无意识或非自愿地揭示自然的意义,这与中国的玄学论关于宇宙、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间关系的看法相似;——当然,它们两者之间的相异也是明显的,但刘若愚的比较在于寻找它们之间的同,他特别指出,现象论与玄学论都认为“我”与“物”原为一体,“情”与“景”实为完璧,在这一点上,中西批评家可谓殊途同归——它们源于西方现象学与中国庄子“道”说的近似。[8]

和玄学论一样,刘若愚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决定论也属于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关注的主要是宇宙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它试图说明文学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现实不自觉和不可避免的反映与显示,但它不同于玄学论,它认为宇宙就是人类社会,而不是玄学论所谓的“道”。同时,刘若愚指出,决定论不同于模仿论,它认为作家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不是自觉的模仿,而是不自觉的显示,而模仿论则刚好相反;决定论与实用论关系紧密,因为文学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社会,它可以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人们能够汲取实际教益,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决定论注重创作的第一阶段,实用论注重创作的第四阶段。

表现论注重作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最早的表现论是原始主义,它认为文学之有诗歌乃是人类普遍情绪的自然流露,体现于《诗经》时代的“诗言志”说和汉代的“诗大序”是最好的原始主义诗歌思想的经典性注脚,而后对表现主义有重大建树的是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此后,中国的表现论先后进入了衰落和复兴阶段。令人感兴趣的是刘若愚所作的中西表现主义文论的比较,刘氏认为,毫无疑问,中西表现主义有着共同之处,但它们也有相异处:其一,西方的表现主义重视创造性特点,尤其讲究创造性想象,而中国对此则少见,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哲学传统上缺少人神合一的造物主(上帝)形象;其二,和西方表现主义不同,中国的表现主义一般不把强烈的感情或情感冲动作为创作的必要前提加以重视;其三,在中国的表现主义者眼里,直觉和表达之间还不能直接划等号,尽管中西表现主义文论家都把质朴

自然和直觉看得重于技巧(刘若愚对上述三点相异都作了说明,并指出,少数中国文论家在这三点之外,如,陆机、刘勰、李贽、金圣叹)。

技巧论同表现论一样,也属于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但两者又有不一,刘若愚指出,技巧论认为创作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质朴的过程而是深思熟虑的构思过程,它把文学作为一种用语言作原料的手艺,它多见于具体的创作实践,而较少理论阐述。与技巧论有密切联系的是审美论,它把文学看作是优美的文辞华饰,但审美论与技巧论有根本的区别:审美论关切文学作品对读者的直接功效,属于创作过程的第三阶段,而技巧论关切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属于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对此,刘若愚解释道:“倘文论家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讨论文学,开列创作规则,他所阐释的就可以说是技巧观;倘文论家意在描述文学作品美的特质及其给读者带来的快感,他的理论就可以说是审美主义的了。”[9]“六论”中的最后一论是实用论,刘若愚认为它是“六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它注重创作过程的第四阶段,它把文学看作是实现政治、社会、道德、教育等目的的手段,在中国由于儒家的推崇,其影响自然最大,这当中最主要的是孔子在《论语》中所体现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和汉代“诗大序”中体现的儒家实用主义文学观,其后历代儒学家们对之均有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刘若愚在文章中指出了实用论与玄学论和表现论的差异:玄学论认为文学可以明“道”,实用论以为“文以载道”;玄学论以“道”为天地间的“理”,实用论以“道”为“道统”;表现论把文学看做是个人的性情表露,实用论把文学看作是节制读者性情的手段。

在分别对“六论”作了系统阐发和比较对照后,刘若愚着重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六论”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融合作了阐述,他的目的在于按历史年代顺序把各派文论的流变扼要地叙述一遍,既说明它们之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情况,也指出它们互相抵牾或自相矛盾之处,这包括各派文论的肇始与繁荣、《大序》的自相矛盾、陆机的折衷主义、刘勰的兼收并蓄、复古和反复古以及最后阶段的相互影响等,其中,指出《大序》的自相矛盾和阐明刘勰的兼收并蓄特点,尤其能显示作者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识见。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作者是用英语写成的,用英语阐述中国的文学理论,最大也最困难的,是对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理解与翻译,因为这些文论术语,在中文表达上,本身已存在含蓄性和多义性,中国学者对它们的理解就存在不少歧义,何况西方学者。由此带来的难题便是翻译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地表达每个术语的本意,对此,刘若愚花费了不少功夫,典型例子如“文心雕龙”书名,这是个不太好准确翻译的词,“文心”比较简单,“雕龙”就麻烦了,它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则更有多种译法,为此,书中的第二章第24条注释,作者详细列举了西方学者的多种翻译,并加以具体说明,目的为了达到既最大程度上符合原著本意,又符合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使之能让西方读者理解,这充分显示了刘若愚对学问的认真扎实和一丝不苟。类似的例子,还可见书中第一章第18、19、28三条注释,它们共同为解释“文”字及

其历史起源,从文字学与文化学的层面作了引经据典的详尽阐释,足可见刘若愚学问的深博与治学的严谨。

当然,正由于刘若愚是试图用西方理论解析和比较中国古代文论,因而在具体的解析、阐释和比较过程中,难免会沾上牵强附会的成分,甚至有以西释中的痕迹,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些学者曾有所指出。[10] 笔者以为,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无可回避,但毕竟从整体上说,刘若愚的上述努力显然是有成效的,他不仅让西方学者和读者了解并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与特色,可以以此为借鉴,也让中国读者知道了西方人是如何看中国古代文论的,这对于中西文论的相互交流,对于中西文论的比较,都很有价值和意义,从这一点上说,笔者认为,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为中西文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注释:

[1],(美)刘若愚著《中国的文学理论》,赵帆声等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

[2],刘若愚这里所指的差异,时间范围在二十世纪之前,即中国的古代时期,

因为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包括文学批评)已受到西方文学思想的多方影响,难以体现纯粹属于中国自己的风格特色了。

[3],关于批评术语的翻译问题,作者在《中国的文学理论》第16页有具体阐述,

可参看。

[4][5][6][7][8][9],引同[1],分别参见第13页、第16页、第20-21页、第51页、

第65页、第106页。

[10],如:乐黛云《我的比较文学之路》(载《跨文化之桥》,第6页,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转引自詹杭伦著《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第181页,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张双英《文学理论产生的架构及其运用举隅》(载《古典文学》第七集下册,第1056、1062页,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黄庆萱《刘若愚“中国文学本论”架构方法析论》(载《与君细论文》,第347-349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版)

作者简介:

徐志啸(1948—),浙江镇海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外比较文学研究。

《钴鉧潭西小丘记》答案分析

钴鉧潭西小丘记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以丘写人,以得意写失意的表现方法。 二、预习内容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柳宗元作为“”的领军人物,因其改革的失败,这位杰出的文学家被贬到了永州,一个当时的蛮荒之地。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然相悟,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他人生最佳的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上便拥有了《》,(即《》、《》、《》、《》、《》、《》、《》、《》)永贞革新 《永州八记》,(“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给加点字注音 钴鉧 ..y?nji?n嵚.然相累.qīn ....湍.tuān 偃蹇 ..g?m? 熊罴.pí铲刈.yì不匝.旬zā 沣.镐鄠 ..fēng hào hù 三、课堂教学 1、研读文本重点词句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本是探寻的意思,这里是沿着的意思。西北,向西北,名次做状语。道: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 当湍 ...渔梁 ..而浚者为 当:介词,在。湍,水流很急。浚,河水很深。者,……的地方。为,是。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 ..奇状者(句式)

定语后置句。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之石。它的公式为:中心词+ “之”+ 定+“者”。如“马之千里者”。 突怒:石头耸立突起的样子。偃蹇:石头屈曲起伏的样子。“负土”,背着土,石头一部分在土里,一部分露在外面,好象背着土一样,这是拟人化的写法。 争,竞争,互相比着。为,这里译为“表现出”。 余怜.而售.之 “怜” 这里既有怜爱,又有怜惜的意思。售,买。 殆.不可数 殆:副词,几乎,差不多。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不能”,不足。“可以” ,能够。“笼”: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笼子装,装进笼子,包罗。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卖。“售”,卖出。 问其价,曰:“止.四百。” “止”,副词,仅仅,只不过。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更:相继、交替,副词。铲刈:铲除、割掉。秽:荒芜。 恶木:不好看的树。 烈火:使火猛烈地烧起。烈:使动用法,使……烈。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其中:是指小丘之中。“以”,连词,而。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举”:副词,全、都。“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技”和“巧”都是名词,指山峦、流水、云彩各种各样的形状,鸟兽的各种各样的动态。“回巧”就是运转它们的技巧。“回”有回转、回旋的意思。“巧”就是技巧。“献技”就是呈献它们的技艺。 以效 ..兹丘之下

阅读教案:写文学短评的一般方法

阅读教案:写文学短评的一般方法 , [训练目的] 掌握写文学短评的一般方法。 [复习指导] 文学评论的任务,主要是分析文学作品,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是对文学作品之美——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的感悟、发现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之美的感悟、发现的个性化的传达过程。写文学评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 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

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 如何在复习与考试中避免陷入写作误区,拿到理想的分数呢? 误区一:不会选题,甚至无题 对策:扬长避短,有话可话。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结合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择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准确恰当。 误区二:观点模糊,不知所云 对策: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

《钴鉧潭西小丘记》知识点整理

钴鉧潭西小丘记 一、给加点字注音 钴鉧 ..y?nji?n嵚.然相累.qīn ..g?m? ....湍.tuān 偃蹇 熊罴.pí铲刈.yì不匝.旬zā 沣镐鄠 ...fēng hào hù 二、研读文本重点词句 ⑴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沿着。西北,向西北,名词做状语。道: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 ⑵当湍 ..而浚.者为 ..渔梁 当:介词,在。湍,水流很急。浚,河水很深。者,……的地方。为,是。 ⑶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 ..奇状者(句式) 定语后置句。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之石。 突怒:石头耸立突起的样子。偃蹇:石头屈曲起伏的样子。 争,竞争,互相比着。为,这里译为“表现出”。 ⑷余怜.而售.之 “怜” 这里既有怜爱,又有怜惜的意思。售,买。 ⑸殆.不可数 殆:副词,几乎,差不多。 ⑹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不能”,不足。“可以” ,能够。“笼”: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笼子装。 ⑹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卖。“售”,卖出。 ⑺问其价,曰:“止.四百。” “止”,副词,仅仅,只不过。 ⑻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更:相继、交替,副词。铲刈:铲除、割掉。秽:荒芜。恶木:不好看的树。

烈火:使火猛烈地烧起。烈:使动用法,使……烈。 ⑼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其中:是指小丘之中。“以”,连词,而。 ⑽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举”:副词,全、都。“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回”有回转、回旋的意思。“巧”就是技巧。“献技”就是呈献它们的技艺。 ⑾以效 ..兹丘之下 以:介词,用。效:效力。 ⑿枕席 ..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枕、席:名词活用为动词,枕着石头,以地作铺席。清泠之状,水的清凉的颜色。谋,谋合。 ⒀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悠然:悠远虚静的样子。“虚者”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渺的境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 ⒁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匝:周遍,所以翻译为“满”。“二”:指两处,也就是西山和小丘。 ⒂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虽:假设连词,即使。好事之士:爱好山水的人。或:副词,或许,也许。焉:这里。 ⒃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噫:感叹词,唉。以:介词,凭着。胜:胜景,优美的景致。“致”,把东西送到一定的目的地。致之:把它送到。 ⒄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贵游之士”泛指地位显贵的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千金:是表示很多钱的意思。日增千金:每天增加一千金。 ⒅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与区别

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 市场的特点与区别 柳剑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依据市场竞争的不同条件和程度,可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而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市场是其中的两种极端形势,其在生产过程、产品销售、经营策略等方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研究其价值,无疑为我们了解更深层次的市场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一种纯粹理论上的典型意义的市场,他不受任何外部力量控制和干扰,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场,更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是一个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干预和控制的市场,既没有国家政府的干预,也没有厂商勾结的集体行动对市场机制作用的阻挠。 第二,它是一个数目众多的经济主体,而不存在足以左右市场的庞大企业或公司即:在市场中,每个经济主体的规模都很小,以致对市场不能发生什么影响。就买方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也不过是为数即多的消费者之一,从而不会引起卖者对他们的特殊考虑。就卖方而言,任何一个厂商的规模都很小,从而不能用变动某产出量的办法影响市场价格。 第三,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甚至包装,样式都一样。因此,卖者不可能根据自己出售商品的某些特色而抬高价格。买者对任何一家厂商出售的商品都看成是一样的,而无任何偏好,也不愿为同质的商品付出较高的代价。 第四,市场上任何资源可以充分自由流动。任何一种生产资源,都可对市场的信息做出灵活的反映:流入或流出这个市场。具体说,资源的自由流动意味着:1、劳动力在地理位置上和工作种类上可以自由流动;2、没有一个投入所有者或生产者垄断投入;3、新的厂商或新的资本可以毫无困难的进入某一行业。 第五,充分的知识。消费者、生产者和资源的所有者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如果消费者对市场缺乏了解,它就会对本来可以付较低价格的商品而付出较高价格。这样,市场就会出现商品统一而价格不一的现象;如果劳动者对市场的工资率一无所知,他就不会得到他本来可以得到的工资;如果生产者对成本价格不熟悉,他就不会把生产安排在最有力的水平上。 以上是理想化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和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当然很难具备,甚至连一个条件也达不到。因此这种市场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不存在。然而,他作为一种基本的模式,仍然对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市场有很大帮助。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由一家厂商完全控制一个部门的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中只有唯一的出售者。这个出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1.基本格式 一般说来,文学评论写作字数要求1500左右。段落一般在6-8段。 遵循:总——分——总的格式。第一段总起,下面三个部分各一段或两段,一般遵循:分——总的模式。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可升华,可总结。 通常第一段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定下文章写作的中心,中心突出,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支撑需要事前稍微准备并背诵一些内容,但并不是必须。) 下面三个部分尽量是同一思路的延展,避免三个触点出发,最后归不到一个点上。尽量辐射式,避免平行论述。 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内容,可以是对文章思路的一个梳理总结,也可以是论点思想的升华。切记:一定要连贯通畅。 记住这个框架。框架有了就开始填充内容。 2.内容怎么写? 切入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技法/历史文化…… 落脚点:主题主题主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最后一定要落脚在你的主题上。这个主题不一定是故事要讲的道理,也可以是你想要突出的人物或者观点。

具体的写作过程,可以围绕:是什么?(选定的主题)为什么?(构建主题的过程)怎么样?(主题构建的效果)这样一个思路。 真题(05-17)分析: 05《雪地里的期盼》 06《白马》 07《青龙偃月刀》 08《民间》 09《冯前》 10《蛮师傅》 11《大师》 12《戴车匠》 13《感恩心结》 14《那个老师叫老牛》 15《汪先生》 16《变脸》 17《双琴祭》

真题归类: (1)以人物为标题。 《冯前》《蛮师傅》《大事》《戴车匠》《那个老师叫老牛》《汪先生》。 这一类直接以人物为标题,大都是围绕人物的事迹或相关故事展开。 切入点:人物形象/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写作技法…… (2)以故事为标题。 《雪地里的期盼》《感恩心结》《变脸》《双琴祭》。 这一类以故事为标题,而且题目中能够明确把握住故事的核心,快速读懂故事。切入点:情节结构/精神品质/写作技法/人物形象…… (3)以意象为标题。 《青龙偃月刀》《白马》。 这一类以意象为标题,直接将文本的对象摘出来。毫无疑问,这一类文本尽量围绕文本意象展开比较好。 切入点:形象特征/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形式结构/写作技法…… (4)其他。 《民间》。

中国文学理论

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艺术概括: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要点有二: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情感评价: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作家表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其基本要求是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 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揭示出生活本质内蕴。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内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内蕴真实指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某种形式就成为某种内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验与心理结构,觉得有意味。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若有,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答:比较: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

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

钴鉧潭西小丘记创新教学设计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词句。 2.研读文本,分析小丘的遭际。 3.品味内涵,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丘的遭际。 2.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课前预习 1.运用四遍阅读法,读通文章。 2.通过阅读,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风光照片,配《大鱼》音乐。 今人记山水,用相机,比如,刚才的照片就是我出游时的记录。古人记山水,用文字。他们引山水为知己,借歌颂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思。比如贬谪永州的柳宗元,为排解迁谪之苦,跋山涉水,于荒芜之中寻幽探胜,聊以慰藉,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我们学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八记”中的第三篇《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板书: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二)展示学生的预习问题 对于文本的学习,大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我把大家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梳理,共整合出这样四个讨论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把课文齐读一篇。 1.“余怜而售之”的“怜”该如何理解? 明确:“怜”有小丘遭主人遗弃而众人不售的怜惜之意,也有小丘虽小但山石奇特的怜爱之意。 关于小丘山石的奇特?作者具体是如何具体描写的?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读。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明确:作者从整体描摹到特写刻画,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一方面表现出山石争奇斗艳、千姿百态的奇特,另一方面展现出它们勃勃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遇见时的欣喜与惊奇。 板书:奇绝。 2.“是其果有遭乎”和“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的“遭”意思是否相同? 明确:关于“遭”的意思,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逢、遇到;际遇;遭受”几个意项。文本中的小丘有着怎样的“遭”呢?大家能否梳理一下。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

完全竞争市场

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 一、选择题 1.以下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是( ) A .大米市场 B 。街头便利店 C 。汽车市场 D 。自来水 2.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的特点是( ) A .位置高低不会改变 B 。水平形状不会改变 C .位置高低和水平形状都不会改变 D 。位置高低和水平形状都会改变 3.如果一个企业所有的产量水平上,其边际收益都等于平均收益,那么( ) A .边际收益曲线是水平线 B 。边际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 .边际收益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D 。以上均有可能 4.假定一个地区的汽车在短期内供给量既定,那么汽车的价格( ) A .仅由市场需求曲线决定 B 。仅由市场供给曲线决定 C .由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 D 。以上任何一条曲线都不能决定 5.以下属于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的是( ) A .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达到最大 B 。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之差达到最大 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 。A 和B 6.如果某个完全竞争企业发现,在某个产出水平上,其产品的价格恰好等于最低的平均可变成本,则表明该产量( ) A .大于利润最大化产量 B 。小于利润最大化产量 C .等于利润最大化产量 D 。与利润最大化产量相对大小无法确认 7.如图4-1所示,MR 和MC 分别代表企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曲线,则Q 1表示( ) A .利润最大化 B 。亏损最小化 C 。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 D 。既不是A ,也不是B 图4-1 8.若一个完全竞争企业在其短期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点上,如果此时其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那么该企业会选择( ) A .停产 B 。继续原有的生产 C .减少产量,但是不停产 D 。可能停产,也可能继续原有的生产 Q Q 1 O MC MR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 ——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 徐志啸 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这里须要解释的,首先是文学批评这个概念,刘若愚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即总体的理论性探讨,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次是所谓理论性批评,它包括文学的理论——属本体上

《管理经济学》(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管理经济学》(二)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比较分析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关门点决策 4、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状况分析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 6、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7、论价格歧视及其条件 8、论一级差别定价、二级差别定价和三级差别定价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9、论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与企业决策 10、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11、寡头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 12、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13、卡特尔定价与价格领导的含义与应用 14、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5、运用某一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的定价与产量决策 16、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17、企业不同的定价实践与应用 18、市场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以某市场为例 19、长期投资决策原则与应用 20、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3题——20题,可以加副标题。如第20题,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广告战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2015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真题

2015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真题 一、填写作者5分 1、《文赋》 2、《诗式》 3、《新批评》 4、《文化与帝国主义》 5、《传统与个人才能》 二、名词解释:25分 1、文学性 2、文学形象 3、文气说 4、叙述聚焦 5、心理批评 三、简答题20分 1、西方模仿论中(包括再现论、反映论),关于文艺的真实性的论述有? 2、意向性客体论 四、翻译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文学理论:10分 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书石室,乃成鸿采。表里相资,古今一也。 五、论述题:20分

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六、写作题70分 汪先生 说起汪先生,梅镇上年长点的都认识。但要说汪先生的家世,没几个能说得清。那一年,汪先生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无声无息降落在小镇上,并深深地扎根,这根不仅扎在了小镇也扎在了小镇人的心里。 公立学校红旗小学的孩子们被告知来了一位新先生——延续私塾习惯,学生们称呼老师为“先生”。这个消息,让孩子们雀跃不已,因为当时物质精神匮乏,孩子们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全都用在了和老师斗智斗勇的较量上,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空气里飘满了油菜花的香气。孩子们就像采花的小蜜蜂“嗡嗡嗡”的喧嚣着,抻长了脖子往外看,兜里都揣着各式“见面礼”,就等好戏开场。 校园里的铁皮钟响起,孩子们停止喧哗严阵以待。 但是新先生一进教室,孩子们捂在兜里的小手愣是没有拔出来。这位高高瘦瘦的先生穿着七成新的军装,挺直的鼻梁上驾着一副黑框眼镜,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军装的衬托,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精神气。此刻,先生的目光正透过眼镜片向孩子们扫视,这眼神就像两道闪电,不,确切的说是两发炮弹,狠、准、稳,不容你半点反抗。先生微微一笑,刚毅的脸有了柔和的曲线,标准的普通话在薄薄的唇中吐出:孩子们,我是你们新来的班主任。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姓汪叫汪其睿。说着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黑板上的这三个字又让孩子们傻了眼,这三个字横如傲天雄鹰,竖如立地苍松,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比较完全竞争市场与非完全竞争市场

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 0959025 国际政治谢雪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 而非完全竞争市场,则包括寡头、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这三种形式。完全垄断是指它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家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要成为垄断市场必须满足以下特征:1、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2、政府管制:个农副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 3、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生产者的成本生产产品。 寡头指的是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者相同产品的买者的市场结构。 竞争垄断指的是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它是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其次,我们应该了解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一)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三)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任何一个生产者,既可以自由进入某个市场,也可以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四)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五)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六)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 非完全竞争市场的产生条件:、 一、完全垄断市场产生的条件:①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 企业所拥有②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③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生产者的成本生产产品 二、垄断竞争市场产生的条件:1、各个厂商的产品不是同质的,但彼此 间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因为不同质,所以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因为彼此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所以具有竞争。) 2、一个生产集团中有大量厂商,每个厂商所占市场份额都很小。3、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 三、寡头市场的产生条件:1.市场自然形成:厂商由于追求规模经济,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市场又是相对狭小的。 2.人为(制度)形成:厂商或国家对资源,专利,市场等的控制,也是一些寡头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 再次,我们应该了解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各自的特点。

四川大学635文学评论写作考研历年真题及解析

四川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635文学评论写作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远空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1e9623362.html,

635文学评论写作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资料说明】 《635文学评论写作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系四川大学优秀中文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的“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系列资料“之一。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以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其实,这也是我们聚团队之力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外,还能让我们掌握历年考题的规律和未来试题出题的命题思路。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评论写作试题包括50分的理论部分和100分的写作部分。第一眼看到试题,很多考生都会觉得基础。的确,文学评论写作的试题不偏、不怪,理论部分80%的题目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其实,“试题很基础”--“试题很简单”--“能得高分”不是一回事。试题很基础,所以每个学生都能答上一二,但是想得高分,就要比其他学生强,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论部分试题比较基础,基本考察教材中的知识点,而写作部分则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写作水平。通过阅读一定量的文字,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一篇文学评论文字,并能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光靠我们日记式、作文式的做法是不行的,必须要在写作中体现出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这则比较考察考生的内功了。 2、考试题型与分值 大家要了解有哪些题型,每个题型的分值。从最近五年看,川大文学评论写作的题目包括100分的写作部分和50分的理论部分。 (1)填空题:填空题就是死的一对一的答案,答题的时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加强对阎本概述部分的知识点记忆。但是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可以有一些技巧的,因为文学评论写作是题库出题。因此,有可能往年考过的题今年又重复考,或者变换方式考,以前考这句话中的前面部分,现在改为考后面部分。例如,我们09年填空题的第6题“文质彬彬”是孔子就()问题提出的重要观点。乍一看,知道这是在阎本第二章“文学构成论”中提到的观点,因此填的是文学构成。其实问题比较简单,但是没有复习到位的同学可能就是不知道。但是对往年试题比较熟悉的同学会注意到,在08

《钴鉧潭西小丘记》鉴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9623362.html, 《钴鉧潭西小丘记》鉴赏 作者:北少君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4年第04期 八记写到第三篇,柳宗元心神飘了起来,文笔开始生花了。 开篇两个“得”字,有意外收获的味道。被贬之后,柳宗元内心里是承认自己有过失的,流露在文笔间就是不易察觉的自嘲自责,这在《愚溪诗序》全文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首句当中可以找到佐证。他也许认定自己不配享有山川如此之馈赠,如今意外“得”容身的西山,又得安神的钴镯潭,没有借口不感谢永州温情满目的山水了。 柳氏用与《钴鉧潭记》相似的笔法叙述了他购买这个小丘与改造其面貌的过程。这个小丘又是一块“弃地”,正如作者是被主流社会抛弃了的人一样。景与人同病柑除,天与人在这里合一了。于是“皆大喜”,作者又一次陶醉在永州山水的温情相知当中。他与同伴一把火烧掉恶木秽草,也多少烧去了心头一点点晦气。在满目生机的自然山水中,作者耳目心神纷然与之呼应,全身心投入到了这块“弃地”的怀抱。当年壮志方酬的曹孟德“何以解忧”的千古幽思,已经被谪居永州的柳宗元消解,融化烦恼的良方就是眼前脚下这“悠然而虚”“渊然而静”的“弃地”。 接下来的笔头可就流泻出怨气来了,“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这句话初一看,是说这样的好地方没有人到过,而我接连遇到,简直应接不暇,怎不快乐!再一琢磨,这话怎么不是滋味。想一想永州八记的基调都是抑郁幽冷的,本文结尾也是“既悲丘之不遇,又悲己之不遇;丘虽见弃于世人,尚可碰到知音的赏识,可自己竟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相比之下,不是人的遭遇更惨于丘吗?”(尚永亮先生语)前面已经说过,此地真实面貌未必美好如柳文所写,此地多年来贱价出卖都卖不掉,农夫渔父尚且过而陋之,该是多么不起眼的所在。那么作者笔下的小丘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呢?显然柳宗元是在故作姿态——这里多好啊!你们把我赶到这里来,你们以为这里只是荒山野岭,你们自以为剥夺了我在烟柳如丝的京城长安的美好生活,我就完蛋了?告诉你们,我这里好得很!你们夺走的那些我不稀得要。当然这几句话有些东北风拉场戏里泼妇骂邻的味儿,好像放到柳宗元这儿,人们有些不好接受。“我跟你讲”,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族心态,这是普遍存在的人之常情,柳宗元也是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说一两句气话反话也是可能的。黎巴嫩的纪伯伦写的那本书不就叫“泪与笑”吗?含泪的笑是最能让观者心灵颤动的。 以上析神,现在说形。《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八记中行文技巧运用比较明显的一篇,本文有三处斧凿之痕不显斧凿之功尽显的妙笔。 一是首段绘奇石如兽的两句,小丘奇在石头的造型上。“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绘生动之形的笔,缘自乐于欣赏之心和长于审美之眼。我们从柳宗元笔下读到了这画面感极强的文字,自然神往于其地其景。理性地想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