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性的含义

地震属性的含义
地震属性的含义

*说明:谱属性(Spectral Attribute)谱分解(Spectral Decompose)轨迹属性类(Local Attribute)

*

瞬时频率(Inst Frequency ):定义为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导数,用Hz 表示。经常用来估计地震振幅的衰减,往往油气的存在引起高频成分的衰减,可用这一属性检测油气。

瞬时相位(Inst Phase ):

表示在所选样点上各道的相位值,以度或弧度表示。主要用于增强油藏内弱同相轴,对噪音也有放大作用,最终成图的彩色色标应考虑到

反射强度(Reflection Magnitudes ):反映了岩性差异、地层连续、地层空间、孔隙度的变化。

反(负)二阶微商变换(Negative of Second Derivative ) :显著地提升了连续性,有助于更快、更准确的层位解释。

道积分(Integrated Seismic Trace ):能起到伪波阻抗剖面的作用. 并不是说用它替代反演, 它可以起到快速指示孔隙度变化的作用.

谱分解技术(Spectral Decomposition )—— 分频:用于揭示薄层岩性横向的变化,指示可能的含烃地层圈闭。最后分频属性和井砂岩厚度结合作出目标层段的砂岩厚度图。由于不同频率段所看到的东西是有区别的,所以分频还可以观察到河道的形状更清晰,河道内的岩性细节变化。

砂岩厚度图流程图:

Find the Power Spectrum using

SYNTHETICS Extract Tuning Frequency

SATK Ru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SATK Net Thickness Determination

Correlate using LPM

等频体(Iso Frequency):结果是一个某一特定频率的相关数据体。一旦确定了某一关键频率,可以处理一个该频率的时间或深度数据体。

均方根振幅(RMS)的沿层切片:反映了特定时窗内的地震波振幅的平均变化水平,其数值的大小与储层性质、岩石成分和流体性质等有关,还可以反映地层的平均吸收性质。均方根振幅可识别亮点、暗点。扇体、河道砂的横向变化引起的RMS 振幅变化特征明显,同时,储层含气也容易引起RMS 振幅异常。

能量半衰时(Half Energy ):是指在给定的分析时窗内,计算能量达到1/2时的相对时间位置。能量半时可用来测定时窗内能量变化的速度。从能量半时可以指示

2

i

平均能量Average Magnitude :这个属性计算定义数据体内每一道平均绝对振幅

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 :是测量在时窗内(时间或深度)的反射率。在时窗内最大正极数并且它是用来正极振幅直接探测烃类显示,如“亮点”。

最小振幅Minimum Amplitude :与最大振幅相反,如“暗点”。

平均振幅Mean Amplitude :这个算法是测量道斜线。正或负斜线可能指示亮点的存在。岩性的横向变化或含气砂岩容易导致的中值振幅改变,地层层序的变化往往

弧长(Arc Length ):

是测量反射异常,反射关系的横向变化。它是地层层序的指

示,可用于区别同是高振幅特征,但有高频,低频之分的地层情况,在砂、泥岩互层中可识别富砂或富泥的地层。同时,对流体的聚集性质改变比较敏感,尤其是含气储层。

轨迹属性类(Local Attributes)

下半周持续时间

上半周持续时间

下半周面积

上半周面积

上半周偏斜度

峰度

不对称度

这类属性反映了目标层内波阻抗的变化规律、沉积层序、地层层理特征、古代剥蚀面、古构造特征、沉积过程及其连续性、沉积盆地的大小等。

持续时间属性类(Duration Attributes)

与轨迹属性类似, 只是使用了时窗

负半周平均持续时间

正半周平均持续时间

平均持续时间

最小周期持续时间

最大周期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的标准偏差

时窗层间内属性类(Interval Attributes)

振幅标准偏差:计算在层间振幅的变化。

时差厚度

平均负振幅

平均正振幅

波峰平均值

波谷平均值

最小振幅时间

最大振幅时间

转译属性类(Cipher Attributes):这类属性反映了地层平均吸收性质。

频谱类属性(Spectral Attributes):这类属性主要反映了地层厚度、岩性及含流体成分的变化,常用来检测由于上覆地层异常,如气饱和或裂缝存在所致的选频吸收,也可识别由于地层学特征、岩相等改变而引起的细小的频率变化。

VRS Attributes :

Volume Reflection Spectrum attributes (VRS) 是从3D体层段的地震信号的多项式分解,该属性常用于识别岩性的横向变化。

VRS 数学算法:

?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拟合(任何曲线都可以用多项式来拟合)

?在时间域重构地震道

重构方程S(t) = C0 + C1(t) + C2(t)^2 + C3(t)^3 +…+Cn(t)^n

重构相关系数C0、C1、C2、C3、C4…代表了与地震数据的相关性,系数越大越与地震道相似。如图中的C0表示地震道背景值;C1为地震道的变化趋势等。

VRS相关系数变化的属性图可能关系到岩性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不一定所有的系数都有意义,一般来说,需要依据物源,油源或依据工区的沉积或构造发育背景判断某一个本征值能够代表某种岩性或某种沉积背景等的信息。因此,通过将地震道分解成不同频率、振幅的简单谐波,就有可能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振幅的简单谐波来研究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地质体的分布特征,某一种规模或层次的地质体或储层展布所反映的某一本征值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不要猜测相关系数变化的意义!

?使用SeisClass去理解相关系数的变化并联系到地质上可以生成地震相图。

多道层属性Multi-trace Horizon Attribute:

GeoFeature Mapping & Trace Correlation相关属性可以定量描述道与道的相似性,用于帮助识别

?断层

?尖灭

?数据品质

?杂乱反射

The GeoFeature Mapping是计算每道对于一些临道的垂向相关系数图,计算的属性图提供测量相关系数的高低对于临道。

The Trace Correlation 是相关系数属性图,可以判断道间的倾角。

The Multi-trace horizon attribute只能单独产生一个,当一个被选择执行时,另一个不能被选择。

最大能量Maximum Magnitude:可以很直接烃类显示,岩性的变化及在探测小断层和隐藏河道很有用,也可以帮助亮点分析,纹理分析和查找薄层。

门槛值Threshold value:通过用户定义孔隙度值或者流体变化是很有用分析地震数据体中的振幅值。显示大于或等于用于定义的值的百分率。

带宽Bandwidth:测量数据频率范围。通常,纵向上砂泥旋回性强,反映在地震上

就是带宽较窄,反之,可能频带较宽。

主频Dominant Frequency:常用的储层预测属性之一。对于薄互层的储层,横向的主频变化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储层厚度的变化。同时,主频也对地层的吸收性能

反映敏感,主频的变化很可能是一些烃类目标的指示。

总振幅Sum of Amplitudes :测量地层厚度(Time Thickness )亮点和,大值可能指示高净砂岩比。k amp Amp Sum n

i ?=∑_

正极振幅和Sum of Pos. Amplitudes :大值可能指示一特殊岩性类型。

负极振幅和Sum of Neg. Amplitudes :大值可能指示一高的含烃砂岩比(亮点)。

总能量Sum of Magnitudes :高反射强度通常是有区别于大量反射体的一种反射。大多岩性的变化在邻近岩石地层,如不整合,小层岩性确认,地震层序边界,气藏和总孔隙度。总能量(Sum of Magnitudes ):常用于判断岩性和流体的变化,如:

零相位数Number of Zero Crossings :指示复杂地层变化信息,过零个数值高,表示地层纵向变化大。

平均谷值Average Through value :大值或小值可能直接烃类指示,小值可能指示气藏。

平均峰值Average Peak Value :大值或小值可能直接烃类指示,小值可能指示气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平均波峰值的突变来研究反射波极性的变化,研究地层接触关系;

Average Peak Value (Zero X) :在每一对零相位中最大的峰值。

Average Through value (Zero X):在每一对零相位中最小的峰值,当追踪复杂地质体时,这个属性很好的测量反射率。

正负振幅比Ratio of Positive to Negative :指示横向厚度,尖灭,砂泥岩层序的变化。

频谱类属性(Spectral Attributes)

能量

频率

用户定义低截频用户定义高截

总能量: 指从用户定义的低截频到高截频之间的能谱的总面积。

能谱的十分位属性(Spectral Deciles (1-9))

能量

频率

频谱的十分位是指能谱图上位于总面积10%、20%、30%。。。处的频率值

频/宽比(Spectral Band Ratios (1-10))

的的义能量

频率

用户定义低截

频用户定义高截

频用户定中

心频率

总共可以求10个频/宽比. The first five ratios are equally divided between the “Frequency at Low End of Spectrum” and the “Center Frequency”.

这类属性主要反映了地层厚度、岩性及含流体成分的变化,常用来检测由于上覆地层异常,如气饱和或裂缝存在所致的选频吸收,也可识别由于地层学特征、岩相等改变而引起的细小的频率变化。

工程地震学基本概念

(1) 地震学是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科学问题,哪几门学科的研究反映了地震学直接为社 会抗震减灾的服务?这几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地震预报:短临预报,中、长期预报。 ②地震工程学:研究地震危害性的工程问题。 ③地震社会学:研究地震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涵震害预测与抗震减灾。 (2) 抗震设计的目的、内容与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计目的:是建筑结构能够达到抗震的要求 内容:通过确定抗震设计的要求、抗震设计以及抗震设计施工,使得建筑结构物达到抗震设计标准。 设防标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 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4)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震级、震源、震中、震源距、震中距… 震级: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 震源距:某一点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某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5) 地震的分类。 ①震动的性质: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脉动 ②成因划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③震源深度划分:浅源地震(<60 km)、中源地震(60~300 km)、深源地震(>300 km) ④震中距划分:地方震(Δ<100 km)、近震(Δ<1000 km)、远震(Δ>1000 km) ⑤震级划分:弱震(M<3)、有感地震(M:3~4.6)、中强震(M:4.5~6)、强震(M>6,其 中M>8为巨大地震) (6) 断层的基本类型与断层的几何参数。 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 参数:走向,倾向,倾角,倾伏角。。。。 (7)地震矩与矩震级。 地震矩:受构造应力影响使断裂面突然滑移的力学模型,推导出地震整体大小的最有用的量度 指为测定地震矩而引入的衡量地震能量以及地震错动。 矩震级: (8)震害与次生灾害、地震烈度与等震线。 震害:地震引起强烈的地震动或地表破裂与变形产生的灾害 次生灾害:原生灾害诱发出来的灾害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席状相单元内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

常用地震属性的意义之欧阳家百创编

常用地震属性的意义 欧阳家百(2021.03.07) 地震反射波来自地下地层,地下地层特征的横向变化,将导致地震反射波特征的横向变化,进而影响地震属性的变化,因此,地震属性中携带有地下地层信息,这是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油气储层参数的物理基础。随着地震属性处理及提取技术的大量涌现,属性种类多达几百种,实际应用人员应用起来遇到了很大困难,迫切需要按实用的角度,总结各地震属性参数与储层特征参数间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地震信息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可靠的前提条件,做到信息提取有方向、有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按类别较全面总结了目前常用地震属性,从算法开始,分析了各属性所表达的在地震波波形上的意义,从正向上分析地震属性变化与油气储层特征变化的关系,进而探讨总结了它的潜在地质应用。 1、属性体、属性剖面 这类属性是按剖面(或体)处理的,是一个体文件(或剖面文件),属性值对应空间位置,即(x、y、t0、属性值),可以用于常规地震剖面的方式显示与使用,常用的属性有:相干体(方差体、相似体等)、波阻抗、道积分数据体,经希尔伯特变换得到的瞬时属性体、倾角、倾向数据体等,这些属性体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也可以用解释层位提取出来转变为属性层,下表为常用属性体属性意义及潜

2、沿层地震属性 这种属性是用解释层位在地震数据体(剖面)中提取出来的属性,它的数值对应一个层位或一套地层,每个属性值对应一个x、y 坐标。提取方式有两类:沿一个解释层开一个常数时窗,在此时窗内

提取地震属性,提取方式有4种(图2-1a)。用两个解释层提取某一段地层对应的地震属性,提取方式也有4种(图2-1b)。 常用地震属性的计算方法总结如下: (1)、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 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开平方。由于振幅值在平均前平方了,因此,它对特别大的振幅非常敏感。 (2)、平均绝对值振幅(Average Absolute Amplitude) 平均绝对值振幅没有均方根振幅那样,对特别大的振幅敏感。 (3)、最大波峰振幅(Maximum Peak Amplitude) 最大波峰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正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峰值振幅值。 PAL画一个使这三个采样点适合曲线并且 沿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MaximumPeak Amplitude = 125 (4)、平均波峰振幅 (Average Peak Amplitude) 平均峰值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分析时窗里的所有正振幅值相加,得到总数除以时窗里的正振幅值采样数得到的。 (5)、最大波谷振幅 (Maximum Trough Amplitude) 最大波谷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负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谷振幅值。 PAL 画一个适合这三个采样点的曲线 并且沿着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GeoFrame地震属性列表

GeoFrame地震属性列表 传统的CSA计算的地震属性: RMS Amplitude RMS 振幅 Energy half-time 半幅能量 Average Magnitude 平均能量 Maximum Magnitude 最大能量 Computed Inst. Frequency 瞬时频率算术平均值 Computed Inst. Phase 瞬时相位算术平均值 Max. Amplitude 最大振幅 Min. Amplitude 最小振幅 Mean Amplitude 中值振幅 Average Peak Value 平均波峰值 Ave. Peak Value(zero X) 过零最大平均波峰值 Ave. Trough Value 平均波谷值 Ave. Trough Value(zero X) 过零最大平均波谷值 Arc Length 弧形长度 Threshold Value 门槛值 Average Energy 平均能量 Number of Zero Crossings 过零个数 Ratio of Pos to Neg samples(RPN) 正/负样点比 Dominant Frequency 主频 Bandwidth 带宽 Bandwidth Rating(Bias) Bandwidth Rating(Debias) 带宽比(偏差)校偏频宽比(去斜) Sum of Amplitudes 总振幅 Sum of Magnitudes 总能量 Window Length 时窗 Blip Horizon 假想标志层 Local Attributes Lower Loop Duration 下半周时间 Upper Loop Duration 上半周时间 Lower Loop Area 上半周面积 Upper Loop Area 下半周环面积 Upper Loop Skewness 上半周偏移 Upper Loop Kurtosis 上半周尖峰 Upper Loop Asymmetry 上半周环不对称 Duration Attributes Average Duration of Negative Loops 负周时间平均值 Average Duration of Positive Loops 正周时间平均值 Average Duration 平均周时间 Minimum Loop Duration 最小周时间 Maximum Loop Duration 最大周时间 Standard Deviation of Loop Duration 周时间的标志偏差

地震属性的含义

*说明:谱属性(Spectral Attribute)谱分解(Spectral Decompose)轨迹属性类(Local Attribute)

*

瞬时频率(Inst Frequency ):定义为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导数,用Hz 表示。经常用来估计地震振幅的衰减,往往油气的存在引起高频成分的衰减,可用这一属性检测油气。 瞬时相位(Inst Phase ): 表示在所选样点上各道的相位值,以度或弧度表示。主要用于增强油藏内弱同相轴,对噪音也有放大作用,最终成图的彩色色标应考虑到 反射强度(Reflection Magnitudes ):反映了岩性差异、地层连续、地层空间、孔隙度的变化。 反(负)二阶微商变换(Negative of Second Derivative ) :显著地提升了连续性,有助于更快、更准确的层位解释。 道积分(Integrated Seismic Trace ):能起到伪波阻抗剖面的作用. 并不是说用它替代反演, 它可以起到快速指示孔隙度变化的作用. 谱分解技术(Spectral Decomposition )—— 分频:用于揭示薄层岩性横向的变化,指示可能的含烃地层圈闭。最后分频属性和井砂岩厚度结合作出目标层段的砂岩厚度图。由于不同频率段所看到的东西是有区别的,所以分频还可以观察到河道的形状更清晰,河道内的岩性细节变化。 砂岩厚度图流程图: Find the Power Spectrum using SYNTHETICS Extract Tuning Frequency SATK Ru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SATK Net Thickness Determination Correlate using LPM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 一、 瞬时属性 19 假定复数道表示为:)t (iy )t (x )t (u +=,则 1. 瞬时实振幅 IReAmp (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 是在选定的采样点上地震道时域振动振幅。是振幅属性的基本参数。 广泛用于构造和地层学解释。用来圈定高或低振幅异常,即亮点、暗点。反映不同储集层、含气、油、水情况及厚度预测。 2. 瞬时虚振幅 IQuadAmp (Inst. Quadrature Amplitude) 是复数地震道的虚部,与复数地震道的相位为90o时的时域振动振幅。即正交道,为虚振幅。 因它只能在特定的相位观测到,多用来识别与薄储层中的AVO 异常。 3. 瞬时相位IPhase ( Instantaneous Phase) ))t (x )t (y tan(A )t (=γ, 定义为正切,输出相位已转换为角度,数值范围是 [-180o ,180o ]。为q(t)/f(t)的一个角,是采样点处地震道的相位。 有助于加强储层内部的弱反射同相轴,但同时也加强了噪声,可用于指示横向连续性;显示与波传播有关的相位部分;用于计算相速度;因为没有振幅信息因此能够显示所有同相轴;用于显示不连续;断层、显示层序边界。由于烃类聚集常引起局部相位变化,也可以做烃类直接指示之一。 4. 瞬时相位余弦 CIP ( Cosine of Inst. Phase ) 是瞬时相位导出的属性。其计算式为))t ((Cos γ 常用来改进瞬时相位的变异显示。并用于相位追踪和检查地震剖面对比、解释的质量。多与瞬时相位联用。 5. 瞬时频率 IFreq (Inst. Frequeney) 定义为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函数 dt )t (d γ(以度/毫秒或弧度/毫秒表示),其量纲为频率的量纲(Hz),是地震道在频率方面的瞬时属性。 用来计算、估算地震波的衰减。油气储层常引起高频成分衰减及杂乱反射显示,所以横向上可用于碳氢指示。高频成份多显示为尖锐的界面或薄层,亦可反映岩相的粗、细变化及地层旋回。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全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摘要] 地震属性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的隐藏有用信息,因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近几年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本文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简单阐述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在不同时期所用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对新地震属性进行了具体介绍。最后对该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摘要:在勘探和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地震资料在复杂油藏系统的解释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缺少一种有效地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地震解释中的上具。随着一系列属性新技术的出现,对地震属性进行充分研究,就给地质家提供了快速地从三维地震数据中获得地质信息的能力。尤其在用常规解释手段难以识别日的储层的情况下,属性分析技术更是给地质上作人员指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叠前数据叠后数据 关键词:储层;波形分析;地震属性 1.引言 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度量值。地震属性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的直接烃类检测和亮点、暗点、平点技术开始,经历了70年代的瞬时属性(主要是振幅属性)和复数道分析,90年代的多维属性(特别是相干体属性)分析,21世纪的地震相分析等阶段[1一SJ。随着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油气藏动态监测、油气藏特征描述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藏其中的多种有用信息,这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也为解决复杂地质体评价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手段。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深人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地震属性是指从地震数据中导出的关于儿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特性的特殊度量值。它可包括时问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和吸收衰减属性,不同的属性可指示不同的地质现象。地震属性分析则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钻井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以揭示出原始地震剖面中不易被发现的地质异常现象及含油气情况。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已由线、面信息扩展到三维体信息,从分类提取扰化发展为一项系统的应用技术。随着地震技术的日趋成熟,地震属性技术近儿年也发展迅速,其中有多属性联合解释技术、波形分析技术、吸收滤波技术等。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去完善勘探生产中的油藏描述工作,已经成为油藏地球物理的核心内容。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测岩性和有利储集体,描述油藏特征及孔隙度变化,寻找难以发现的隐蔽油区,以至于监测流体运动和进行其它综合研究,一直是石油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 1波形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通常的层段属性只是表示了某儿个地震信号的物理参数(振幅、相位、频率等),但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单独描述地震信号的异常,而地震信号的任何物理参数的变化总是对应着反映地震道形状的变化,所以,研究和分析地震资料中代表各种属性总体特征的地震道形状(波形),应该能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1. 1波形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处理过程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 一、地震预警信息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按照日本现在的做法,面向公众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内容一般很简明,主要是为了方便接收者快速理解地震预警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地震的强度,如发生的是中等地震,还是强烈地震,一般不使用震级概念。 (2)预警时间,即本地大约多少时间后可能发生地震灾害。 二、是不是能够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就一定能避免地震灾害的伤害? 答案是:否。地震预警实际上是一种灾害警报,它只能提示接收者注意地震灾害可能在未来的数秒至数十秒(即预警时间)后发生。 要想成功地避免地震灾害的伤害,实际上需要的是接收者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迅速地采取合理的避震措施。这才是减轻地震伤亡的关键。 三、听说地震预警信息有可能出现误差和误报,应该如何对待? 由于地震预警信息是在某地地震灾害发生前发出的灾害警报。因此,它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出现误差甚至误报,确实难免。但即便如此,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还是要以地震灾害可能会发生的态度来对待它,即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采取避震措施,以免生命受到伤害。 四、听说日本的地震预警信息会出现改变或更正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因为地震预警信息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有时最先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可能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即将发生的地震灾害强度,所以会根据后续的计算结果对先前的信息进行修正。其目的,还是为了方便公众准确地了解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强度,从而采取有效、合理的避震措施。 五、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一定要采取避震措施吗?

对。地震预警信息实际上是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发出的一种警报。不管灾害是否会发生,都应在第一时间采取避震措施。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 六、为什么有时接到地震预警信息,而实际上却没有发生地震灾害? 地震预警信息是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发出的一种警报,这并不代表地震灾害一定会发生。就好像宾馆的火灾警报发生时,你所居住的客房并不一定会出现火灾一样。 地震灾害的发生,取决于很多的因素,这些因素中又有很多是偶然因素。因此,很难确定地说,哪里一定会或者不会发生地震灾害。当地震预警信息发出时,只是代表地震灾害可能会发生。所以,最好还是及时采取避震措施,以防万一。 七、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接收者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灵活地选择避震措施。以下是两种较常见的避震措施,供网友参考。 (1)如果预警时间足够接收者撤离建筑物:及时关闭火源和电源,迅速离开房间,到户外远离建筑物的空旷之处。 (2)如果预警时间不足以让接收者撤离建筑物:及时关闭火源和电源,迅速到坚固的家具下方或侧下方伏下(注意远离玻璃窗户),双手护头;或者到小开间的房屋中蹲下(注意远离玻璃镜或玻璃窗户),双手护头。等到地震震动过去后,再迅速离开房间,到户外远离建筑物的空旷之处。 八、企业如何接收和使用地震预警信息? 不同的企业,因其抗震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的不同,而对地震预警信息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需要企业明晰自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震预警信息内容,然后向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单位订制本企业所需要的地震预警信息,并专门安装符合本企业技术特点的接收终端。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是地壳的一切颤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主要能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是由地球内部自然力冲击引起的。地壳或地幔中发生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发生原理 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 地震波 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概念介绍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传播方式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纵波和横波 现象介绍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

常用地震属性的意义

常用地震属性的意义 地震反射波来自地下地层,地下地层特征的横向变化,将导致地震反射波特征的横向变化,进而影响地震属性的变化,因此,地震属性中携带有地下地层信息,这是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油气储层参数的物理基础。随着地震属性处理及提取技术的大量涌现,属性种类多达几百种,实际应用人员应用起来遇到了很大困难,迫切需要按实用的角度,总结各地震属性参数与储层特征参数间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地震信息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可靠的前提条件,做到信息提取有方向、有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按类别较全面总结了目前常用地震属性,从算法开始,分析了各属性所表达的在地震波波形上的意义,从正向上分析地震属性变化与油气储层特征变化的关系,进而探讨总结了它的潜在地质应用。 1、属性体、属性剖面 这类属性是按剖面(或体)处理的,是一个体文件(或剖面文件),属性值对应 、属性值),可以用于常规地震剖面的方式显示与使用,常空间位置,即(x、y、t 用的属性有:相干体(方差体、相似体等)、波阻抗、道积分数据体,经希尔伯特变换得到的瞬时属性体、倾角、倾向数据体等,这些属性体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也可以用解释层位提取出来转变为属性层,下表为常用属性体属性意义及潜在地质应用一览表。

2、沿层地震属性 这种属性是用解释层位在地震数据体(剖面)中提取出来的属性,它的数值对应一个层位或一套地层,每个属性值对应一个x、y坐标。提取方式有两类:沿一个解释层开一个常数时窗,在此时窗内提取地震属性,提取方式有4种(图2-1a)。用两个解释层提取某一段地层对应的地震属性,提取方式也有4种(图2-1b)。 常用地震属性的计算方法总结如下: (1)、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 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开平方。由于振幅值在平均前平方了,因此,它对特别大的振幅非常敏感。

地震属性的意义

1、属性名称:反射强度(Reflection Strength),振幅包络(Amplitude Envelope),瞬时振幅(Instaneous Amplitude)REFLSTAN(缩写) 定义: 在解释中的应用:用于振幅异常的品质分析;用于检测断层、河道、地下矿床、薄层调谐效应;从复合波中分辨出厚层反射。 属性特征:提供声阻抗差的信息。横向变化常与岩性及油气聚集有关。值总是正的。 2、属性名称:瞬时相位(Instaneous Phase)INSTPHAS(缩写) 定义: 在解释中的应用:进行地震地层层序和特征的识别;加强同相轴的连续性,因此使得断层、尖灭、河道更易被发现。可对相位反转成图,有可能指示含气与否。 属性特征:描述了复相位图中实部和虚部之间的角度。它的值总在±180°之间。瞬时相位是不连续的,从+180°到-180°的反转可引起锯齿状波形 3、属性名称:瞬时频率(Instaneous Frequency)INSTFREQ(缩写) 定义: 在解释中的应用:用于气体聚集带和低频带的识别;确定沉积厚度;显示尖灭、烃水界面边界等突变现象属性特征: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变化率。值域为(-fw, + fw)。然而,大多数瞬时相位都为正。可提供同相轴的有效频率吸收效应及裂缝影响和储层厚度的信息 4、属性名称:正交道(Quadrature Trace),希尔伯特变换(Hilbert Transform)QUADRATR(缩写) 定义:h(t)是f(t)的希尔伯特变换,也是f(t)的90°相移 在解释中的应用:用于复数道分析的品质控制 属性特征:当实地震道代表地震响应中质点位移的动能时,正交道相当于质点位移的势能 5、属性名称:视极性(Apparent Polarity)APPAPOLA(缩写) 定义:在振幅包络峰值处实地震道的极性 在解释中的应用:用于振幅异常的品质分析 属性特征:为实地震道的符号位,假设零相位子波、视极性与反射系数的极性相同 6、属性名称:响应相位(Response Phase)RESPPHAS(缩写) 定义:在振幅包络峰值处的瞬时相位值 在解释中的应用:地震地层层序的识别、检测。由于流体含量或岩性引起的横向变化,在具有相似的振幅响应时,用来区分有利和不利带 属性特征:强调反射界面的主相位特征。与瞬时相位的应用相同 7、属性名称:响应频率(Response Frequency)RESPFREQ(缩写) 定义:在振幅包络峰值处的瞬时频率值 在解释中的应用:识别与气藏聚集有关的可能区带 属性特征:相应频率在区域上更具可解释性。与瞬时频率的应用相同 8、属性名称:反射强度交流分量(Perigram)PERIGRAM(缩写) 定义:消除了反射强度中的均值(直流分量)部分后的偏差 在解释中的应用:用于振幅异常的品质分析。与反射强度的应用相同,但更适合于分析和处理,因为它有

Landmark主要地震属性及其地质意义

Landmark主要地震属性及其地质意义利用地震进行储层预测时主要从振幅属性及其延伸属性出发,分析属性的变化特征,然后与钻井和地质进行标定,赋予属性地质意义。 为了将已知井上的岩性信息,在整个工区进行有效的外推,需要优选出在该区对岩性参数和含油气性反映敏感的属性,我们通过两个层次来完成这一个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对岩性变化相对敏感的地震属性,这部分工作在属性提取时已完成,其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时间派生的属性有利于对构造的细节进行解释;振幅和频率派生的属性用于解决地层和储层特征; 一般认为振幅是最稳健和有价值的属性;频率属性更有利于揭示地层的细节; 混合属性包含振幅和频率的因素,因此更有利于地震特征的测量;同时在对所提取的地震属性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地震属性的提取第二个层次是使用数学和信息学的方法优选属性。“地震属性和井数据采样伪相关在独立的井数据较少或者参加考虑的独立的地震属性过多时产生的概率较大”(CYNTHIA T. KALKOMEY),由于对于该区已知的独立井信息多数情况下较少,勉强满足统计分析的样本要求,单纯使用相关分析方法产生伪相关的概率较大,因此我们在经过第一个层次的筛选之后,采用数据相关和信息优化组合方法进行属性优选。 目前属性种类很多,属性软件也非常多,这里转列landmark软件中的PAL 属性,供大家参考选择使用:Average Reflection Strength 平均反射强度:识别振幅异常,追踪三角洲、河道、含气砂岩等引起的地震振幅异常;指示主要的岩性变化、不整合、天然气或流体的聚集;该属性为预测砂岩厚度的常用属性; Slope Half Time 能量半衰时的斜率:突出砂岩/泥岩分布的突变点;预测砂岩厚度的常用属性; Number of Thoughs 波谷数:可以有效的识别薄层,为预测砂岩厚度的常用属性;Average Trough Amplitude 平均波谷振幅:用于识别岩性变化、含气砂岩或地层。可以有效的区分整合沉积物、丘状沉积物、杂乱的沉积物等;预测含油气性的常用属性; Average Instantaneous Phase 平均瞬时相位:由于相位的横向变化可能与地

地震勘探一些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一些基本概念: 1炸药震源产生的波在弹性区内产生的波为地震波. 2地震波的形成①介质本身由多个质点构成且多个质点之间紧密联系当震源产生的波经过质点的振动向前传播即形成地地震波. 3波形描述质点振动情况的图形即波形;波形包括了振动图(描述某一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波剖图在某一时刻所有的振动等点位移随空间变化的图形. 4射线: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取决于地下介质均匀情况) 5振动带:波前波尾之间所有振动质点构成的范围. 6波前与射线之间的关系是垂直的 7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8视速度: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为视速度直速度: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 9视速度定理:V*=V/sina(a为入射角) 10最小时间定理(费马原理):波沿射线传播所需时间最短. 11惠更斯原理:震源产生波,波传播到介质中任意一点,波所到达任意一点称新的波源成次级波源,所有次级波源产生波前面的共切面或包面称下一时刻波前. 12反射波产生的条件Z1不第于Z2的条件下,弹性波才会发生反射波;且在两者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 13直达波:不经介面的反射直接到达地面的波. 14折射波:上覆介质振动以V速度传播且与反射线平行的一系列射线出射到地面称折射波. 折射波产生的条件:临界角入射,引起上覆介质振动界面以V滑行. 15面波:与自由表面或岩层分界面有关的特殊的波,且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的介质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 16体波与面波的区别:体波与面波的区分是根据这两类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体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 17斯奈尔定律(综合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的内容,并扩展到水平层状介质的情况)斯奈尔定律用来干什么用? <野外工作方法> 一:试验工作的项目1、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特点3、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激发方式。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在素的选择。 二、干扰波的调查方法 1、小排列:采用土坑爆炸,用小排列(道距一般为3~5米)连续接收几个排列,使各种规则扰波在记录上能连续追踪出来。同时使用不混波、不加振幅控制、宽频挡等仪器因素,使记录能反映干扰波的本来面目,有利于研究干扰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选用最佳激发条件和合适的义器因素,在试验小排列(道距约3~5米)上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一部分干扰波,并记录下一部分有效波。通过对记录的分析,帮助了解干扰波和有效波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作为选择接收的条件。 2、直角排列当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时,为了查明它们的方向,可采用直角排列观测,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另外半个排列布置在与这垂直的另一个方向。激发点距接收点500米左右,从记录上上求得两个方向上各自的时差△t1、△t2,然后在图上沿两个个方向按一定比例标出尺标出矢量△t1→和△t2→的小,其方向指向时间增大方向,求它产的合失量△t→,△t→的方向就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地震安评基本概念

地震安评基本概念 (1) 地震学是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科学问题,哪几门学科的研究反映了地震学直接为社会抗震减灾的服务?这几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直接为社会减灾服务方面: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社会学 地震预报:短临预报,中长期预报。 地震工程学:研究地震危害性的工程问题。 工程地震:以中长期地震预报结果为依据,提供一个工程或地区在其设计寿命中可能遭遇的地震危险,作为工程抗震的设防标准或依据,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工程抗震:应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估计工程的抗震能力,然后按照给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工程抗震设计。 地震社会学:研究地震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涵震害预测与抗震减灾。 (2) 抗震设计的目的、内容与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计的目的:使工程在承受所考虑的荷载或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的内容:地震作用、工程或社会的安全性 地震作用:大小、概率与频度、动态特征 工程/社会的安全性:工程到达何种安全程度为宜2012-9-18 工程安全性或抗震设计标准 如何判断或定义工程的抗震安全性 如何选择适当的安全性,以得到安全与经济的平衡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到” (3)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的分级及各级的主要研究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为I、II、III、IV级 I. 要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保守的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的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估计和详细地震地质安全性评价。适用于核电站以及特殊重要的大坝等。 II. 要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及地震小区划。适用于位于VII度(含)以上地区的重大城市经济开发区、大型厂矿企业及重要生命线工程等。 III. 要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估计和一般地震地质安全性评价。适用于除I、II级以外的位于烈度VII(含)以上地区的大型项目中的重要工程。 IV. 要求应依据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规定进行设防。凡需进行基本烈度复核者,均应进行烈度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适用于除I、II、III以外的工程。 (4) 我国现行的有哪几个主要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9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004-89)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7-97) (5) 核电厂的“运行安全地震动”与极限安全地震动。 运行安全地震震动operational safety ground motion 在设计基准期中年超越概率为2?的地震震动,其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075g。 通常为核电厂能正常运行的地震震动。 极限安全地震震动ultimate safety ground motion 在设计基准期中年超越概率为0.1?的地震震动,其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15g。 通常为核电厂区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震动。 (6) 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

常用地震属性的意义

常用地震属性得意义 地震反射波来自地下地层,地下地层特征得横向变化,将导致地震反射波特征得横向变化,进而影响地震属性得变化,因此,地震属性中携带有地下地层信息,这就是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油气储层参数得物理基础。随着地震属性处理及提取技术得大量涌现,属性种类多达几百种,实际应用人员应用起来遇到了很大困难,迫切需要按实用得角度,总结各地震属性参数与储层特征参数间得内在联系,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地震信息与储层参数之间得关系提供可靠得前提条件,做到信息提取有方向、有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得,首先按类别较全面总结了目前常用地震属性,从算法开始,分析了各属性所表达得在地震波波形上得意义,从正向上分析地震属性变化与油气储层特征变化得关系,进而探讨总结了它得潜在地质应用。 1、属性体、属性剖面 这类属性就是按剖面(或体)处理得,就是一个体文件(或剖面文件),属性值对应空间位置,即(x、y、t0、属性值),可以用于常规地震剖面得方式显示与使用,常用得属性有:相干体(方差体、相似体等)、波阻抗、道积分数据体,经希尔伯特变换得到得瞬时属性体、倾角、倾向数据体等,这些属性体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也可以用解释层位提取出来转变为属性层,下表为常用属性体属性意义及潜在地质应用一览表。

相似体计算相邻地震道 得相似系数 同上 不但可以对三维体数据作 不连续分析,还可以对基于 层位得二维数据作相似性 预测,以及倾角、方位角,边 界检测与图象增强。还可以 沿层解释得层位作相似性 分析 波阻抗它将地震资料、测 井数据、地质解释 相结合,利用测井 资料具有较高得 垂向分辨率与地 震剖面有较好得 横向连续性得特 点,将地震剖面 “转换成”波阻抗 剖面 用于储集层得研究, 识别砂体得分布特征 与范围 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连 接对比,能有效地对地层物 性参数得变化进行研究,对 储层特征进行描述 道积分对地震道进行积 分 识别砂体、岩性尖灭 点等 相对对数波阻抗 倾角倾向数据体计算同相轴得倾 角 识别尖灭点、不整合、 了解地层产状 2、沿层地震属性 这种属性就是用解释层位在地震数据体(剖面)中提取出来得属性,它得数值对应一个层位或一套地层,每个属性值对应一个x、y坐标。提取方式有两类:沿一个解释层开一个常数时窗,在此时窗内提取地震属性,提取方式有4种(图21a)。用两个解释层提取某一段地层对应得地震属性,提取方式也有4种(图21b)。 常用地震属性得计算方法总结如下: (1)、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 均方根振幅就是将振幅平方得平均值开平方。由于振幅值在平均前平方了,因此,它对特别大得振幅非常敏感。 (2)、平均绝对值振幅(Average Absolute Amplitude) 平均绝对值振幅没有均方根振幅那样,对特别大得振幅敏感。 (3)、最大波峰振幅(Maximum Peak Amplitude) 最大波峰振幅得求取方法就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正得振幅值与它两边得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峰值振幅值。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是地壳的一切颤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主要能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是由地球内部自然力冲击引起的。地壳或地幔中发生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发生原理 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 地震波 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概念介绍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传播方式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纵波和横波

现象介绍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 岩石的震动。 假设一弹性体,如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图2.1),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地震P波(纵波)和S波(横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 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 波,即横波。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图2.1)。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见第6章)。 相关性质 带偏光眼镜以减弱散射光的人可能熟悉光的偏振现象,只有S波具有偏振现象。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传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镜,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他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波。当岩石颗粒在包含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 一、 瞬时属性 19 假定复数道表示为:)t (iy )t (x )t (u +=,则 1. 瞬时实振幅 IReAmp (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 是在选定的采样点上地震道时域振动振幅。是振幅属性的基本参数。 广泛用于构造和地层学解释。用来圈定高或低振幅异常,即亮点、暗点。反映不同储集层、含气、油、水情况及厚度预测。 2. 瞬时虚振幅 IQuadAmp (Inst. Quadrature Amplitude) 是复数地震道的虚部,与复数地震道的相位为90o时的时域振动振幅。即正交道,为虚振幅。 因它只能在特定的相位观测到,多用来识别与薄储层中的AVO 异常。 3. 瞬时相位IPhase ( Instantaneous Phase) ))t (x )t (y tan(A )t (=γ, 定义为正切,输出相位已转换为角度,数值范围是 [-180o ,180o ]。为q(t)/f(t)的一个角,是采样点处地震道的相位。 有助于加强储层内部的弱反射同相轴,但同时也加强了噪声,可用于指示横向连续性;显示与波传播有关的相位部分;用于计算相速度;因为没有振幅信息因此能够显示所有同相轴;用于显示不连续;断层、显示层序边界。由于烃类聚集常引起局部相位变化,也可以做烃类直接指示之一。 4. 瞬时相位余弦 CIP ( Cosine of Inst. Phase ) 是瞬时相位导出的属性。其计算式为))t ((Cos γ 常用来改进瞬时相位的变异显示。并用于相位追踪和检查地震剖面对比、解释的质量。多与瞬时相位联用。 5. 瞬时频率 IFreq (Inst. Frequeney) 定义为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函数 dt )t (d γ(以度/毫秒或弧度/毫秒表示),其量纲为频率的量纲(Hz),是地震道在频率方面的瞬时属性。 用来计算、估算地震波的衰减。油气储层常引起高频成分衰减及杂乱反射显示,所以横向上可用于碳氢指示。高频成份多显示为尖锐的界面或薄层,亦可反映岩相的粗、细变化及地层旋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