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程教案《孟子》汇编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汇编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汇编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三、导入新课:复习旧课,重温孟子魅力

四、学习重点句

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

翻译: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于头顶着、背负着物件在路上行走了。

成语有: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寡不敌众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3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两节课我们把第七章节的重点文句疏通了一遍,这节课我们来讨论本章节的实际意义。

二:问题导学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

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

三:自主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文法导析

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教学过程:

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气势丰沛。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四、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齐桓晋文之事》????????

??????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

? 制民之产

物质施行教育

精神

保民而王

五、作业:收集话题集锦:

(1)提示:“忧与乐”“胸怀”“理想”“面对挫折”“思想的魅力”

(2)提示:“尊老爱幼”“孝”“亲情”“人间真爱”“感恩”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4 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一、二)

课型

国学课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何为快乐”?(学生讨论,师明确)。孔孟这

样的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如何看待“快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去了解伟人的思想。(引出《梁惠王章句下》)

二、学习重点句

1.自由朗读(一)

2.展示重点句:

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翻译:(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

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

更快乐。”

②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翻译:(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

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3.生齐读

4.生自由背诵

5.全班诵读

二次备课

三、小结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快乐需要与人分享。以后我们应该多

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5 课时 201 年月日

课型国学课课题

《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一、二)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

快乐需要和别人分享,那孟子通过这个事例要告诉宣王什么

为政之道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惠王章句下》

二、学习(一)的重点句

1.自由朗读(一)

2.展示重点句: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翻译: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3.生齐读

4.生自由背诵

5.全班诵读

二次备课

三、学习(二)的内容

1.自由朗读(二)

2.师简单解释(二)孟子的主要思想。

3.全班齐读

4.小组诵读比赛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孟子借生活事例来劝告宣王为政要“仁”的

思想。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才会拥戴统治者,国家才会更

长久地统治下去。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6 课时 201 年月日

课型国学课课题

《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三)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梁惠王章句下》(一)、(二)的重点句子导入。“仁”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惠王章句下》(三),去感受这位思想家广阔的胸襟。

二、学习重点句

1.自由朗读(三)

2.展示重点句:

①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翻译: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

②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翻译: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③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翻译: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3.生齐读

二次备课二次备课

4.生自由背诵

5.全班诵读

三、小结

圣人的智慧确实令我们拜服。我们应该要多读这样的古诗

文,了解古仁人的思想,明白为政之道。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7 课时 2013 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二(四-五)课型国学课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仁者心怀天下,而我们的孟子就是这么一位仁者,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心怀天下,又是如何将仁政推广开来的呢?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翻译: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和天下之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延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反复诵读

二、学习重点句2

1、原文: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注释: 鳏:guān

3、翻译:失掉妻室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掉丈夫的老女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人叫做孤独者,死了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社会上穷苦无靠的人。

4、延伸: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二次备课二次备课

归。

5、反复诵读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8 课时 2013 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二(四-五)课型国学课

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孟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孟子为人也有所了解,

他和孔子的敦厚不一样的是,他的言辞是比较犀利的,非常善辩,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2、翻译:王如果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来

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3、延伸:国富与民强

4、反复诵读

二、学习重点句2

1、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注释:

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其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3、翻译: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

呢?王说:“撤掉他!”孟子说:“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不好,那

又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4、点拨:孟子的辩才

5、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9 课时 2013 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二(五-六)课型国学课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孟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孟子为人也有所了解,

他和孔子的敦厚不一样的是,他的言辞是比较犀利的,非常善辩,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2、翻译:王如果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来

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3、延伸:国富与民强

4、反复诵读

二、学习重点句2

1、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注释:

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其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3、翻译: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

呢?王说:“撤掉他!”孟子说:“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不好,那

又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4、点拨:孟子的辩才—请君入瓮

笑话:你是人吗?是!你是女生吗?是!你是学生吗?是!你

是未成年人吗?是!……你是猪吗?是!哈哈

5、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0 课时 2013 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二(七)课型国学课

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

三人成虎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说,人言可畏的道理大家都懂,是

不是大家都这么说就一定对呢?孟子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我

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2、翻译:我们平日所谓的“故国”,并不是那个国家有高大树

木的意思,而是由累代功勋的老臣的意思。

3、延伸:累臣—郭子仪

辅佐大臣与皇权的矛盾

4、反复诵读

二、学习重点句2、3

1、原文: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2、翻译: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

再任用他。

3、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4 、翻译: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

好,再罢免他。

5、延伸:儒家用人之道,明君的用人故事

6、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1 课时 2013 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八—十)课型国学课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国学课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

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人。 ???(3)内容学习古代的礼节——鞠躬、 ???学习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学校等 以后我要学习传统文化,从《弟子规》开始。先学会向长者鞠躬。 ????注意事项:上课时身要坐端正。讲话要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讲话。

????请学生到前边表演时要他自己提出要求,不要勉强。否则有的不愿意来的孩子会拒绝,会给别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教学体会:刚开始学习鞠躬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习惯,胆小的不敢到前边来表演。说话也不大声,不连贯。个别的学生 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 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 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

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 三、作业:诵读背诵 第二周:《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教学目标: 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孟子?重仁轻礼》 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 (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师:孟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面:“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反面: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看看此文孟子在讲什么呢? 1、读文,感悟文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第一课 求仁自可得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善心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孟子·告子上》 第二课 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思则得之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穷达不失志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四课 吾岂好辩哉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四过不足为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孟子·梁惠王下》 第五课 风过草必偃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仁者能正君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面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感染着。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外界蛊惑。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所大学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只有兼容并包思想才会繁荣,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于此。 这门课开阔了我的思维空间,让我有了一种要读点什么的欲望。我急需一种与别人思想共鸣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孟子》这部经典,从中得到了久违的畅快。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切,溯本回源;从逐物迷方与纷纭杂乱中回归宁静。我们需要从属于自己文明的厚重中寻找内心的坚定笃实,而不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而可能数典忘祖。如何去寻找这份历史的深刻静谧?古人早已用超凡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营养又美味的心灵鸡汤国学。《孟子》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它并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一部人臣与君主,人臣与人臣的枯燥对话记载录,它其中所蕴含的小由为人之道,大至政治理念的一体化的内容仍值得我们深思。时间并没有湮没它的光辉,直到今日,它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仍值得后人探索解读。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十分善于用比喻或者是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一些原本很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传神。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而且,《孟子》一书的语言精练流畅,同时又浅显易懂。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在思想方面,《孟子》具有民本思想。他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例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夫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孟子反对霸政他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孟子还主张“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其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见孟子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教育上,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国学课教案课程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内容: (1)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学生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 热爱自己的国家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 讲解: (2)向学生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学生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学生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根和叶的关系。理解大树的含义、及根的重要性。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依赖关系。 向学生讲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断了。 比如过去的孩子学习的《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 接着讲解《弟子规》是学生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现在的国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高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 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

国学经典——《孟子精选篇目》

《孟子》经典诵读篇目精选 1、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

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国学课《 牛山之木》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3课牛山之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课文中“牛山之木”的比喻。 4.初步理解孟子养性的观点,联系前两篇课文,简单复述对“人性善”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理解“夜气”这一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孟子的人性善及心之四端,谈话导入课题。 二.读顺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注意读正确,不认识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个别展示读,并及时正音。 3.齐读。 三.读熟课文,读出节奏。 1.听范读,生跟读。 2.齐读 3.个别展示读。 4.师生对读,生分组对读。 四.读懂课文。 1.把自己不懂的词语用横线画起来。 2.想把它们弄懂可以用哪些方法。(看注释,看译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请教别人等) 3.生自学课文。 4.同桌互相说一说。 4.汇报交流。 6.教师点拨: 夜气:对于儒家文化来说,夜气有其特殊的内涵。夜气指的是人在经过了白昼的世事纷扰之后,在清明的夜间通过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所以,夜气在这里比喻良知和善念。可以引入“诗歌赏读”,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的整体意境即可。可以讲有关颜回和大禹的典故。说一说,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和家人到过附近的公园,一边散步,一边感受宁静的气息呢?如果有的话,说一说你的感受。五.再读课文,领悟思想 1播放注释再加深理解。 2.教师点拨: 学习了孟子的观点我们知道人的本性是善的,善心的具体体现又表现在心之四端。 a这篇课文你知道把人性比作成什么吗?(牛山之木或牛山) b如果我们很好的去呵护牛山,不去破坏它,会怎样?用书中的句回答。如果我们不去呵护它,而是去破坏它,又会怎样?用书中的诗句回答。 c这是山的本性吗?其实人也一样,难道我们没有善之心吗?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失掉善心的人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失掉善心吗?用书中的句子回答。师小结:原来是所作所为把善念拘禁了,反复拘禁,夜气则不足矣!没有了善念则和禽兽不远了。 d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曾经失掉善心了人,听“日积月累”——《戴渊悔过》,说一说:你知道戴渊为什么改邪归正了吗? e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是生来就要做坏事的,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多培养我们的良知善念,加强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所以我们的善念也是需要去浇灌,培养的。板书:养性。 六.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七.拓展神奇汉字。 八.结合三篇课文说说你对孟子“人性善”的看法。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7、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8、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国学经典《易经》《论语》《孟子》教案

(一)《易经》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二、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易经》。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易经》中的经典语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解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人类的职责和才能。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 【解读】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同时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 (二)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时很穷,他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还给他们提供饭食、衣服,凡是有婚丧嫁娶的,还拿钱补贴他们。就这样他用一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乡亲。 有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夸奖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却立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改作学堂。因为他想,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比起一家独自享福,岂不更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其秘诀就在于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积德行善”的祖训。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 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国学名句汇编

《诗经》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3.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4.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7.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8.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19.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国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 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 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 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 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 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 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 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国学课教案

第一课:国学教育得认识 教学目得: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得国家、自己得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得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培养学生得礼貌习惯与训练学生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向学生介绍我们得国家就是中国,我们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得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学生自己来回答外国人得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中国人得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得文化、传统,各地得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汉字就是我们得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就是鞠躬,现代就是行礼与握手。(外国人则就是亲吻、或就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就是不同于其它国家得地方……(教师自己举例) 热爱自己得国家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得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得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得人民聪明有智慧。您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得自豪与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得气氛中来。

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 讲解: (2)向学生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得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学生都就是这棵大树上得一片叶子,大树生 长得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得根部断了,请问学生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学生直 观得理解根与叶得关系。理解大树得含义、及根得重要性。了解个体与群体得依赖关系。 向学生讲解我们得传统文化中断了。 比如过去得孩子学习得《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 接着讲解《弟子规》就是学生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得书。现在得国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得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得人。 (3)内容学习古代得礼节——鞠躬、 学习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学校等 学习鞠躬: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中国古代得一个礼节—— 鞠躬。为什么要学习鞠躬?因为表示尊敬她人、谦虚、诚恳等。 老师示范:双手放在裤线得两旁,低下头同时把腰轻轻得弯下去,正确得姿势瞧到自己得脚面。手臂自然下垂。有得表示诚意鞠躬到90度。 实践活动:请学生主动举手到前边来表演,或有老师点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孟子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孟子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中成语 《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 《梁惠王上》 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梁惠王下》 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 《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公孙丑下》 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绰绰有余

《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守望相助 《滕文公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吊民伐罪 《离娄上》 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何出此言 陈善闭邪 《离娄下》 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万章上》 自怨自艾,先知先觉 《万章下》 却之不恭,知人论世 《告子上》 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 《告子下》 以邻为壑拒人千里 《尽心上》 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 《尽心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书中名句精选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