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3.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教学方法:研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二、作家简介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三、题解

《想北平》是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

四、研读文本

理清本文思路和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自己对如何写北京的考虑。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正面描写作者催北京特殊的爱。

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提问: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提问:明明反复说“说不出”可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明确:“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它在我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第三部分(4-7)通过对比等方法写出了北京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被评的喜爱。

提问: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明确: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提问: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归纳本文写作特色如下:

(1)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3)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4)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

提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

想北平是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

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北京是大都市,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它的整体结构让人快乐而安适,还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因此北京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

提问:最后一句话有何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五、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板书:

《想北平》写作特色:

衬托手法

细节描写

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

作业布置: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少于300字。

作业情况:

粤教版精品教案 《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 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 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 4、问:那么地坛的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眷恋? 5、问:哪些地方体现了地坛这一景物特点的? 明确:第2、3、5自然段。 6、听录音朗诵。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 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 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3.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教学方法:研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二、作家简介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语文《想北平》教案

语文《想北平》教案 语文《想北平》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想北平》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想北平》教案1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

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爱的理由(第4—7段) 想得落泪(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得

二十一 想北平(教案)-【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拓展模块)

二十一想北平(教案)-【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拓展模块)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章诒和的小说《想北平》。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和阅读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3. 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 1. 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主题。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和关系。 教学难点: 1.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全面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朗读法 3. 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 2. 阅读素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 1. 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北平的印象。 2. 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下当时北平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二、讲授核心内容 1. 讲述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1)结构:小说共分上、中、下三部分,情节起伏跌宕,处理得非常巧妙。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节,上部分用“逃亡”贯穿,中部分是“抗战”,下部分是“等待”。 (2)主题:小说主题非常鲜明,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战争的反思。 2. 分析主要人物和关系 (1)人物分析:章诒和把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细腻,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男主角楼鸿一,楼鸿一是个典型的多愁善感的知识分子,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生命的珍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关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500年的秦淮河和满城花开的北平,他们成为情结复杂的人们心中牵挂的对象。 3. 解析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小说是一个真实而深刻的写实主义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逃亡、抗战和等待的故事,更是对那个特殊时期中国人民生命状态的全景式描述。

2021年高一语文新编教案案例参考五篇

2021年高一语文新编教案案例参考五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1 《想北平》 ● 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平常事物表达深刻情感的方法。 2. 学习本文用对比衬托表达深刻感情的手法。 3.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难点: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 设计思想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衬托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本文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

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一、导入 看《〈老舍自传〉节选》,总结老舍散文特点:一、明白如话,京味隽永;二、细节入微,幽默风趣;三、性喜自然,偏爱自然;四、热爱北京,最爱秋季。我们来通过老舍的《想北平》具体来感受一下他散文的特色。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2.分析题目:“想北平”中的“想”字:老舍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授,从1924年赴英国至1930年回国,其间与故乡的亲近只是在梦中,思念北平、思念亲人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增强。 3.作者想的是怎样的北平,在北平前再添个修饰词。 解答:想“我的”北平 4.“我的”两字在下文中怎样体现的? ①第一节:“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分析:此处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故意把自己的见识说得少,在表达自己谦虚的同时,更衬托了北平地方之大,事情之多,丰富,博大。 补充:夸张分为a.扩大夸张,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缩小夸张,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c.超前夸张,“农民们说:ˋ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都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ˊ”。 ②第二节:“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第三节:“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分析:这两段都写了“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其中蕴涵了他对北平超出一般的爱。 ④第四节:a.“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 分析: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因为要么“太旷”,要么“太热闹”。“太旷”意味着寂寞,“太热闹”意味着苦恼。 b.“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分析:用平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芦苇叶上的蜻蜓,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陈中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决生字词,握大意,理解主旨;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对比、类比等手法。 (3)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3)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情感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 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方法: 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课堂协作讨论。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基础知识与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问题一: 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注出。问题二: 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 2.与此同时板书重点字词:(板书) 廿(nian)粘合(nian)菜圃(pu)什刹(cha)海橘(ju)子 3.学生读完课文后提问以上字词。 4.作者背景以及时代介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分散讨论部分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第一小节。并且思考:作者第一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问题: a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b作者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出生在北平,成长在北平,一直到二十七岁都生活在北平,那么他是否应当对北平很熟悉与了解呢?他如此之久地生活在北平,理所当然地应当了解北平,可是他却没有,说明北平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直接写北平之大,间接类推自己知道的北平小)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二三两段文章。并且思考:作者是怎么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问题: a.作者第二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二三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这 是否矛盾呢?他是否真的没有表达出来呢? 明确:不矛盾,“我说不出”并不是不知道,而是难以表达。作者以出色的语言功底成功地把对北平地爱表达出来了。 b.第二小节作者是如何具体表达对北平的爱的呢?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 法是什么?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用一个词归纳:(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c.作者说历史和风景名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历史加上风景(即自然)构成的便是北平的全部,和上面所说的枝枝节节相对照,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2篇

4、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 一、情景互动 有一个地方,她就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一般神圣、纯洁。她封存了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那里留有儿时稚嫩的笑脸。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论我们是漂泊在外的孤独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高官显爵,她始终都在召唤着我们,呼唤着我们的乳名。她的名字叫故乡。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通过幻灯片或者一小段录像资料介绍老北京城的建筑布局、人文生活环境、自然风景,勾起学生对老北京的兴趣,使学生对北京特色有感性认识,让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由住校生长期在学校居住导入想家,调动出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对家乡的眷恋怀念,酝酿情感,燃起学生对家乡的那一种渴望,达到情感基调一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指导美读 由于前面做的感情铺垫,接下来选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由教师做一下简单的点评。需要注意的是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音,如:“差点事儿“”空儿”“白霜儿”等,把“京味儿”读出来。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老舍的笔下描写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说他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老舍先生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三、文章分析 第一层讲述“我的北平”。

该段统领全文,同时引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我的北平”。说明北平与“我的北平”之间的差别,“我的北平”算是北平的牛中一毛。“我的北平”仅仅是我所生活的北平,我所认知的北平,以及用我所看到的北平来书写我心中想念的北平。 通过对比以下几句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我的北平”与北平之间的界限“: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中一毛”。 第二层,写我爱北平。 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但是这份爱又是难以言表的,很难真真切切地表述出来。老舍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多位教师吧,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老舍对母亲的爱比天还高、比海还辽阔。这种看似很平常的比拟,恰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故都爱得深沉与真切,爱得沉稳,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先生所爱的是与他心灵所粘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件小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东西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中,作者没有直接说有多么多么想念,文字里却无处不流露出这一份深情,朴实的描写平易近人。“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为第三段的首句,表达了该段的意思。诗歌是传达个人感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传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可惜作者不能像诗人一般赞颂北平。作为小说家的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北平,日日夜夜思念的北平,他愿意变成诗人,去歌颂、去赞美心中的北平,且引经据典,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了自己对北平极度的思念。 第三层,说出作者爱北平的理由。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 一、课前四分钟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 二、导入: 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板书课题:想北平) 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 三、鉴赏过程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 (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 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

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血肉相连。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3、研究探讨 ㈠在下文,羁旅青岛的老舍也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 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 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因为要么“太旷”,要么“太热闹”。“太旷”——寂寞;“太热闹”——苦恼。 ②“使我能摸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苇叶上的蜻蜓,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③“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若普通人写,可能会写××地方、××地方热闹,但全城会处于闹和静的和谐之中。但老舍写来,却以“太极拳”作比: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苏莹 【教学目的】1.赏析作者描如何描写北平,欣赏老舍语言的朴实而优美。 2.学会运用对比和从小处着笔的选材方法写作。 3.感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北平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重难点】1.赏析老舍选材的独特视角。 2.感受作者对北平深沉而炽热的爱。 【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点拨法为辅。 【教学用具与媒体】:教科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老舍的《想北平》。说起北平,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呢? 预设:长城、故宫、紫禁城、帝都、皇城、圆明园…… 这是大家印象中的北平,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老舍先生心中的北平。 二、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是一位语言大师。1951年因创作《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在文革初期,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他在北京一共生活了42年,他著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以北京城为背景的。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老北京人物形象。北京,已经成为了老舍作品的一个符号。背景见证了他创作的辉煌,也目睹了他生命的终结。由此可见,北平对于老舍而言是意义非凡的。那么,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呢? 三、走进文本 问题1:请大家齐读4-7节,找出老舍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尽量用原文概括) 明确:让人感到 环境: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安适 动中有静

布局:匀调自由 人为中显出自然 物产:花多菜多果子多享清福 接近自然 问题2:作者是怎样描写北平来表现出北平的这些特点的?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 明确:(1)对比。将伦敦、巴黎、罗马、美国与北平作对比,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匀调与自然的特点。实际上这些城市并不是真的不如北平,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2)小处着笔。不写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而志协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情感的深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普通事物入文,赋予了个人体验和主观情感。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细小事物才能承载他的感情,这样的情感才最真切、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真爱。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北平的感情是“爱”,第2节中有一句话“我真爱北平”,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问题3:齐读1-3节,找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老舍对北平的爱? 明确:(1)反复。反复说“我爱北平,怎样爱,我说不出”表现了作者爱的深沉而炽热。(2)类比。将对北平的爱类比为对母亲的爱,与读者产生共鸣。表现对北平爱之深。 (3)“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黏合的一段历史”,表现我与北平心灵黏合,不可分割。 (4)“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表现北平塑造了我、成就了我,所以“我”对它爱得深沉。 问题4:老舍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实际他说出来了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明确:说出来了。但是作者对北平的爱太过深沉而炽热了,他所说出来、表达出来的这些爱仍无法把他对北平的所有的爱都表达出来,所以他说“我说不出来”。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平爱之深。 问题5:既然老舍这么爱北平,那么把文章题目改成《爱北平》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作者在山东青岛,不在北平。“想”既包含了爱,也包含了思念。因此,用“想北平”更贴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篇1 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 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 (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 (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

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 (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 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家乡留下了他的血、泪和汗水。 (三)重点探讨文章7、8、9自然段。 1 同学找出有感悟的或有疑问的语句进行评点。(部分同学发言) 2重点语句评点。 (1)家乡的漂亮总是含着哀痛。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家乡无论是美与不美总会引起悲。由于家乡的“故”字原来就意味着逝去的东西,而回望家乡则意味着怀旧,怀想过去的事物。我们或许会为过去的美妙时间而感伤。假如家乡依旧落后,那难免会哀痛,假如家乡变得更美了,那么我们也会产生物是人非,旧梦难寻的感伤。 (2)血沃之地将真正产生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家乡的绝望能滴血,会让人有刻骨铭心的痛,然后才会产生改善家乡现状的动力和盼望。“金麦穗”和“赶车谣”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指代物质财宝和财宝。 (3)家乡并不等于诞生地。 诞生地仅仅是客观上的家乡,而提到的家乡明显是指人上的归宿,上的家乡。只有艰辛苦动过奉献过的人才会在家乡的土地上留下难以割舍的情感,才会真正拥有家乡,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文章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 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本文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 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

师:另外还有些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 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打出相应的幻灯片) 二、作者简介: 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 (1899―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三、文章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生:不在。 师:的确。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当时他正住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北平正处于危难之中,老舍作为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对作为他的故乡的北平的怀念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看一下老舍先生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的?四、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a)作者说他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作者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如何说的,以及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生齐读课文,然后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并总结) 爱北平像爱母亲一样 说不出 不是诗人,道不出我的爱 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对北平的布置匀调深沉的爱 说出人为之中显自然 书多古物多物质丰富

想北平教案11教案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案11教案教学设 计(总1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想北平》教案11 教案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案11教案教学设计 想北平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汪林思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展开积极对话,体会作者对北平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感受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2.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文章尤其是文章的语言进行评点交流。 3.了解衬托手法,体会衬托的作用。 4.学习老舍借助细节描写和选取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法。 【教学设想】 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3.课前布置预习,与文本初步对话,课堂互动讨论,加强体验与交流;课前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在对话栏里写上评点文字以便课堂交流。

4.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 5.1课时完成课内教学。 【教学过程】 一、再识老舍(含老舍的生平、作品及风格、你所读过的老舍作品及评价) 师:同学们,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学习了“古典的乡愁”和“漂泊的旅人”这两个板块,我们对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充分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板块“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 谁来先说说“恒久的烙印”这五个字的内涵?可以和前面两个板块的标题进行比较来帮助理解。 生l:就是永久的不易磨灭消失的痕迹。这里应该是指家乡留给自己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 生2:这里应该是指故乡的生活故乡的风物留给自己的永恒记忆。 生3:前两个板块侧重于写故园之思和为什么思念家乡,而这个板块应该是侧重对故乡的描写,通过描写故乡留给自己的记忆来表达思念。 师:再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老舍。 (主要是学生先谈,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再作适当补充) 二、研习文本(侧重文章的情感内容、思路章法方面的研习)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案1:第三专题 《想北平》含答案

一、预习检查 (一)字词 廿(niàn)“二十”的意思粘(nián)合什(shí)刹(chà)海匀调(tiáo) 菜圃(pǔ) (二)作家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 二、导入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否用几句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其它大师区分开来,当时舒乙说出的几句话就是: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舒乙对父亲的第一句评价就是“他是北京人"。 可见北平对老舍生命的意义和影响是多么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想北平》来品味老舍和北平之间特殊的感情。 三、教学流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体会感情2。学习手法 (一)整体感知 T: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全面的预习,分析一下

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 S:1-3节作者对北平的感情。4-7节北平的特点。8想念北平 (二)北平的特点 T:老舍是满族人,在北平27年的生活让老舍对这座城市怀有极深的感情,对北平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都有极深的印象。那么北平具有哪些与别的大城市截然不同的特点呢?北平有着怎样独特的“城市符号”呢? 阅读4—7节,特点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 T:我看已经读的差不多了。同桌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北平的特点. T、S:环境:动中有静(比较的分析,在书上) 布局:匀调 物产:接近自然 T:作者从环境、布局、物产等方面,历数了北平的好处。 T:在写“我的北平"上也很有特点,没有直接写,而是突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通过比较更能看得出.在这里老舍就联系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采用对比,

中职《想北平》优质教案教案

想北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生字词及作家作品简介,理清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锻炼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一位京味儿很浓的现代作家,写作中充满着“平民意识”。 1951年,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作: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 话剧:《龙须沟》《茶馆》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并以“我___北平”的句式概括每层次大意。 3.通读全文,独立思考:能不能将题目“想北平”改为“写北平”呢?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A.自学:圈点勾画,解决本课生字词。 B.群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探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1.重要字词 讨教(tǎo jiào) 什(shí)刹(chà)海苇(wěi) 辜(gū)负 粘(nián)合菜圃(pǔ) 廿(niàn) 湍(tuān)流 粘(zhān) 贴揣(chuāi)在怀里揣(chuǎi)测 2.文章结构 (1)我的北平 (2-3)我爱北平 (4-7)故都北平 (8)真想北平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了“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为什么要“想”,因为“想”的后面有爱。 文眼:“可是,我真爱北平” 2.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 文章反复强调:“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阅读文本,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爱,作者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么说? (1)“爱”怎么说? 对北平的爱比喻对母亲的爱 亲如母子→写出对北平的无限眷恋 对比巴黎→突出北平的特点 (2)为什么这么说? 用最通俗质朴的语言、最引人共鸣的方式来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一、字词练习 廿七 nián合什刹海菜pǔ匀调 kuì杀 二、填空 老舍,原名_____,字______,现代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_____。曾因话剧______获得________的称号。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篇

2023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篇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__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 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__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 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

中国文学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 师:另外还有些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 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打出相应的幻灯片) 二、作者简介: 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三、__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__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生:不在。 师:的确。老舍先生写这篇__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当时他正住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北平正处于危难之中,老舍作为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对作为他的故乡的北平的怀念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看一下老舍先

《想北平》教学参考资料

《想北平》教案 目标: 基本要求 1.理解《想北平》的作者是怎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2.了解有关作家以及散文文体的常识。 发展要求 调动自己的积累,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 说明 作家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散文文体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三)散文的特点 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1.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欲扬先抑等。 (1)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4)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