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免疫学问题_曹雪涛

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免疫学问题_曹雪涛
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免疫学问题_曹雪涛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总课时6

公共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总课时68节(理论41,实验27),周学时4.5,学分3分,开课学期4。 1.课程性质: 公共必须修课。这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为学习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等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以上各专业的学生的质量。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本课程体现了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创新思维。 3.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部分内容。其详细内容与课时安排,见 本大纲的教学内容纲要及教学时数分配表。 4.本课程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使用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2001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医学微生物学(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贾文祥主编,2001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学免疫学,陈慰锋主编,2000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学(总论、球菌、肠道杆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真菌学;病毒学(总论、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乙脑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狂犬病毒)。 教学难点:分枝杆菌;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朊粒。 6.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穿插实验教学(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之比3∶2)。课堂教学 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形象、生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实验教学采用示教及操作,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验证课堂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纲要(注:斜体及加粗为掌握内容,其他均为了解内容) 绪论 1.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种类。 2).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4).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2.内容提要及教学要求: 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及分布。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内容及学习目的。 第一篇细菌学

浙大《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模拟试卷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免疫防御功能正常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如水平过低可导致__________________。2.具有____________性而缺乏____________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3.经典的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的二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4.CK通常以___________的方式作用于产生CK的细胞本身,或以___________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 5.TCR-CD3复合体中,TCR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CD3分子则通过胞浆内的______________结构,将抗原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6.细菌结构中缺乏_____________,称为细菌L型。 7.肠热症主要由______________引起。 8.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是________________。 9.汉坦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的病原。 10.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异嗜性抗原 2.单克隆抗体 3.细胞因子 4.败血症 5.微生态失调 三、单选题:从下列A、B、C、D 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英文字母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出生时即具有 B.反应迅速 C.特异性 D.无记忆性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类毒素免疫动物的免疫血清制成 B.注射前需作皮肤试验 C.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3.哪一类Ig升高提示机体近期感染() A.IgG B.IgM C.IgE D.IgA 4.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血清中升高的补体成分是() A.C1q B.C2a C.C4a D.C9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 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 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 A.白喉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 A. 白喉杆菌 B. 大肠杆菌 C. 绿脓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 A.外毒素 B.侵袭性酶 C.菌体表面构造 D.细胞壁类脂 E.内毒素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 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答:(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病毒等微生物,既可在感染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人工利用这些抗原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用于人工免疫预防和治疗,或体外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 (2)动物免疫血清:人工制备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对人而言,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含有异种动物蛋白引起超敏反应。在应用抗毒素前应做皮试判断有无过敏现象。 (3)同种异性抗原:如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输血和器官移植前应进行血型鉴定或组织配型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4)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如肝癌患者体内出现高水平AFP(甲胎蛋白),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3、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等。还能激活补体,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儿免受感染。 IgA:分为单体和双体两种。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双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物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作用和调理作用,时作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 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溶菌和溶细胞。细菌等抗原物质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等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或靶细胞裂解。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补体也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肿瘤免疫学复习题

肿瘤免疫学复习题 一.写出以下名词的英语并解释: 1.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2反应阶段是B 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指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密切相关。人类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MHC可分为三类基因群。 1. Ⅰ类基因:对于人类而言,包括3个基因位点,即A、B、C。其编码产物为MHCⅠ分子或抗原。 2. Ⅱ类基因:DP、DQ、DR三个亚区,其编码的经典产物为MHC Ⅱ类分子或抗原,尚有与内源性抗原处理有关的LMP、TAP。 3. Ⅲ类基因:编码产物MHC Ⅲ类分子或抗原。 3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简Ig,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是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或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而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存在于血浆及淋巴液等体液中,能和同一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免疫球蛋白分为5种,即IgG、IgA、IgM、IgD、IgE等。它们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即由2条相同的重肽链和2条相同的轻肽链结合而成;并都有抗体的活性,即作用于抗原,激活补体系统,破坏带抗原的靶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V区的功能:体内:中和作用:①中和细菌外毒素②中和病毒;二、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①经典途径:激活能力以IgM最强(高于IgG500倍以上)。IgM>IgG3> IgG1> IgG2。②替代途径:凝聚的IgA,IgG4,IgE。2.与细胞膜上的Fc受体结合:多种组织细胞膜上都有IgG等抗体的Fc 受体,使抗体与不同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①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所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Mφ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破坏的作用。③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εRI结合,促使其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①通过胎盘:IgG选择性地与FcRn结合,转移到滋养层细胞内,进入胎儿血循环。②穿过粘膜:SIgA可通过呼吸道、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癌症是人类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年新发癌症病例1,444,920人,死亡人数559,650。在国内,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国人第一杀手。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国人中男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则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患者死亡人数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平均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的15%、87%、95%和64%。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骨骼是恶性肿瘤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肺和肝。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癌,少数为肉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所产生的继发肿瘤。尸检结果显示总体发病率为32.5%,90%以上的骨转移肿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五种肿瘤类型。骨转移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原发恶性骨肿瘤的35-40倍,因此骨肿瘤医生面临着艰巨的诊治任务。 临床特点 如果没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早期诊断骨转移癌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临床医生应当熟悉骨转移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随时警惕中老年骨科病人中的骨转移癌病例,缩短骨转移癌由怀疑到明确的时间。同时应认真鉴别除外肉瘤、骨髓瘤、淋巴瘤、老年性骨质疏松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骨转移癌好发于中老年,40岁以上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原发灶常在骨转移癌被诊断以后查出,部分患者早年有肿瘤手术病史。有时原发肿瘤非常隐蔽,骨转移癌可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应用现代仪器仍无法发现原发肿瘤。 骨转移癌一般是由血行播散而来,多见于扁骨,因为成年后仍保留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能够提供肿瘤栓子生长的适当条件。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好发部位。躯干骨多于四肢骨,下肢多于上肢,膝、肘以远各骨少见。骨转移癌常为多发,极少为单发。 骨转移的人群发病率非常高,但是仅一半左右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疼痛(50%-90%) 病理性骨折(5%-40%) 高钙血症(10%-20%) 脊柱不稳和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0%) 骨髓抑制(<10%) 晚期出现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烧等恶液质表现 脊柱是转移癌发生率最高的部位,这其中存在特殊的转移机制:脊椎静脉系统位于硬脊膜和脊椎周围。本身无静脉瓣,它既与上下腔静脉有直接关系,又能独立成为系统,当胸腔腹腔压力增加时,就会出现血流缓慢、停滞或逆流,为通过的癌细胞制造停留和繁殖的机会。脊柱转移癌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一旦发生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盆和骶骨区域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很高,因周围毗邻重要器官,肿瘤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此外,该区域手术难度和风险非常高,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四肢长骨转移癌症状隐匿,一旦出现病理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癌的致死原因之一,但在亚裔人群中相对少见。血钙增高的原因有:①病人极度衰弱,蛋白降低,血中游离钙增高。②骨折与肿瘤病灶可以释放钙离子。③长期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病因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

2020年全日制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范围

2020年全日制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范围 物理科学学院: 070200物理学: 考试范围:《固体物理学》路栋,第一版,200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材料科学基础》张联盟,第一版,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关振铎,第一版,199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第二版,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加试科目:热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1—4章)》汪志诚,第三版,2001年,高教出版社。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常铁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统计物理:《热力学统计物理(6—9章)》汪志诚,第三版,2001年,高教出版社。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傅献彩,第四版,2000年,高教出版社。 经济学院: 0202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1、平狄克等著,李彬等译,《微观经济学》(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2、多恩布什等著,王志伟译,《宏观经济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计量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1、李子奈、潘文卿著,《计量经济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2、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唐·C·波特著,费剑平改编,《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加试科目: 1、国际经济学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 2、统计学李洁明、祁新娥著,《统计学原理》(第七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 商学院: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参考用书: 1、高级微观经济学:参考书目——(美)范里安著,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格致出版社,2011年1月。考试范围:供求均衡机制、生产与成本理论、厂商理论、非完全竞争理论、博弈论及其应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微观主体行为最优化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福利经济学等。 2、运筹学:参考书目——《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6。考试范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 3、决策分析:参考书目——岳超源编著,《决策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运营管理:参考书目——《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三版)刘丽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5、科技与教育管理:参考书目——舒炜光、邱仁宗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陈孝彬等著,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对策论:参考书目——《动态合作博弈》,高红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9。考试范围:合作对策,非合作对策。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免疫防御功能正常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如水平过低可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____________性而缺乏 ____________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3.经典的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的二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 4.CK通常以___________的方式作用于产生CK的细胞本身,或以___________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 5.TCR-CD3复合体中,TCR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CD3分子则通过胞浆内的______________结构,将抗原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6.细菌结构中缺乏_____________,称为细菌L型。 7.肠热症主要由______________引起。 8.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是________________。 9.汉坦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的病原。 10.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异嗜性抗原 2.单克隆抗体 3.细胞因子 4.败血症 5.微生态失调 三、单选题:从下列A、B、C、D 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英文字母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出生时即具有 B.反应迅速 C.特异性 D.无记忆性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类毒素免疫动物的免疫血清制成 B.注射前需作皮肤试验 C.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3.下列哪类Ig升高可提示机体近期感染() A.IgG B.IgM C.IgE D.IgA 4.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血清中升高的补体成分是()

15动物免疫学教案第十五章 抗感染免疫

预防兽医教研室 课程名称:兽医免疫学使用教材:兽医免疫学授课教师:第15 次课,本次课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年级班次授课时间 课堂类型 理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动物医学本科 章节题目第十五章抗感染免疫目的要求 本节重点 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 方法 时间 分配 (min)复习上节课内容。 新课导入。 第一节抗病毒免疫 (一)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先天性免疫 1.种属免疫或遗传免疫 2.吞噬和吞饮 3.宿主年龄和生理状态 4.屏障作用 5.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 6.其他细胞因子 (二)与B细胞和T细胞相关的抗病毒免疫 1.体液免疫 (1)中和抗体 (2)血凝抑制抗体 (3)补体结合抗体 2.细胞免疫 (三)病毒逃逸机体免疫反应的方式 (四)病毒引起的免疫病理 第二节抗细菌和抗真菌感染免疫 (一)抗胞外菌免疫 1.天然免疫 2.免疫调理作用 3.溶菌或杀菌作用 4.对病菌繁殖的抑制 5.对病菌黏附作用的抑制 (二)抗胞内菌免疫 3 2 20 20 15 阿可 教 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 方法 时间 分配

学过程 (min) 1.天然免疫 2.淋巴因子的免疫作用 3.细胞毒T细胞的免疫作用 4.迟发性变态反应与肉芽肿形成 5.免疫逃避的机制 (三)抗细菌毒素免疫 (四)抗真菌免疫 1.天然免疫 2.获得性免疫 第三节抗寄生虫免疫 (一)抗寄生虫免疫的一般特点 1.寄生虫免疫的表现形式 2.寄生虫的抗原表现形式 3.自愈现象 4.寄生虫逃避免疫的机制 (二)抗原虫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 2.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三)抗蠕虫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2.体液免疫机制 3.细胞免疫机制 15 10 本节课 小结 2 讨论、 思考题、 作业 1.何谓抗感染免疫?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简述机体对病毒感染特异性免疫的形式和特点? 3.机体抵抗细胞内菌和外菌感染的机制有什么区别? 4.抗真菌免疫与抗细菌免疫有哪些不同? 3 参考书目《兽医免疫学》,崔治中崔保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免疫学》(第二版)杨汉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兽医免疫学》(第二版),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

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第一节肿瘤抗原 一、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TSA) TSA是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新抗原,它只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TSA可存在于不同个体的同一组织学类型的肿瘤中,如黑色素瘤相关排斥抗原(MARA)。 (二)肿瘤相关性抗原(TAA) TAA是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此类抗原在癌变细胞的表达水平远远超过正常细胞。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 (一)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机体受到化学致癌剂(如甲基胆蒽、氨基偶氮染料、二乙基亚硝胺等)或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作用,可使某些基因产生突变,诱发肿瘤发生。此类肿瘤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强,但免疫原性弱。 (二)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人类某些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能够诱发肿瘤的病毒,主要是DNA病毒和RNA病毒,尤其是反转录病毒。 (三)自发性肿瘤抗原 自发性肿瘤表达的抗原大部分可能为突变基因的产物。 (四)正常细胞成分的异常表达 1.分化抗原 2.过度表达的抗原 3.胚胎抗原 4.细胞突变产生的独特型抗原 第二节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学效应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免疫成分,包括先天性免疫(非肿瘤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肿瘤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参与机体免疫监视和抗肿瘤效应。 一、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机制在机体抗肿瘤效应中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参与抗肿瘤免疫的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一)T细胞 (二)NK细胞 (三)巨噬细胞 (四)树突状细胞 二、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针对肿瘤抗原发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肿瘤抗原的抗体,并发挥抗肿瘤作用。 1.补体的溶细胞效应。 第1页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本科《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题库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本科《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题库填空名词 解释问答 第三章抗体 四、简答题 1、试述 Ig 的生物学功能。 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 CD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Ig 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 IgA、IgG4 和 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 ② ADCC 作用;③ IgE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通过胎盘与黏膜: IgG 能借助 Fc 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2.为什么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初次受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 IgM。 IgM 的半衰期为 5 天,很短。 于 IgM 受抗原刺激产生早,消失快,所以血清检出病

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3.人IgG 免疫羊,可获得哪几种抗体?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羊抗人 IgG 同种型抗体,包括①抗γ重链的同种型抗体,②抗κ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③抗λ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 羊抗人 IgG 同种异型抗体羊抗人 IgG 独特型抗体4.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 一个 B 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 的特点:结构均一,一种 mAb 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血清学的交叉反应。 mAb 纯度高,效价高。mAb 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 第四章补体系统 二.填空题 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补体的激活过程有经典途径、 MBL 途径、旁路途经三条途径。 3.补体系统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大部分组成。 4.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有C3b 、C4b和iC3b 5.被称为过敏毒素的补体活性片段有C3a和C5a 6.经典激活途径的 C3 转化酶是C4b2a,C5 转化酶是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 1.免疫(immune):·传统——机体识别和排斥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体内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现代——机体免疫系 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机体抗御、清除病原体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 免疫的作用;·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3.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所执行的免疫功能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保护性作用。 4.异常情况下——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作用。通过“自己”和“非己”的免疫应答,发挥免疫功能。 5.免疫防御:过度——超敏反应;不足——印发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易感。 6.抗原(Ag):一类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载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Ad):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即它是决定抗原具有抗原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8.影响(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理化特性——化学性质……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物,无机物没有免疫原性。 ——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KD,通常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组成和结构。有机物质的免疫原性除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外,还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构象和亲近性。抗原分子可因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或侧链间距的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免疫原性。 ——物理状态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状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免疫原性。一般来说,聚 合状态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其单体显著增强,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人们常将免疫原 性较弱的抗原吸附于某些大分子颗粒表面或使其聚合,以增强其免疫原性。)二、宿主因素:(1)异物 性。抗原性异物免疫原性的强弱与抗原和宿主的亲缘的关系远近有关,通常亲缘关系越远,抗原的 免疫原性就越强。(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兔则是强抗原。)(2)遗传因素。机体对抗 原性异物的应答能力受遗传因素的控制。(3)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9. 10.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名词解释) 11.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 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 12.免疫分子: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分子两大类。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属于分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CD分 子属于膜型分子。 13.免疫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a免疫防御:是机体抗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时的一种免疫保护,即通常 所知道抗感染免疫作用。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引起超敏反应;过低或缺失导致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感染。b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形细胞,而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功能失调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SLE)。C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形)细胞核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功能失调引起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问答或填空) 14.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名词解释) 15.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名词解释) 16.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中,部分在α、β球蛋白,而且γ球蛋白并不都具 有抗体活性。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主要以γ球蛋白的形式存在,可分为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作为抗原识别手提表达于B细胞膜表面。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也可存在于其他体液中如呼吸道黏液、小肠粘液、唾液以及乳汁中。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因子。 17.各类免疫球蛋白:(1)IgG: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血清半衰期较长约为23天,居五类Ig之首,是再次体液免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实验用参考书目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实验用参考书目 1.分子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研究生教材自编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7 2.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综合实验指导自编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7 3.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陈诗书汤雪明科学出版社 2004 4.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7 5.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指导自编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5 6.医学生物化学陈诗书科学出版社 2004 7.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卢圣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8.分子生物学学习指导曲志才科学出版社2007 9.医学分子生物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赵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王晓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1.分子医学技能周俊宜科学出版社 2006 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程杨建雄科学出版社 2002 1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习题集樊绮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4.《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陈慰峰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5.《医学免疫学》(护理学类专业用)第一版,孙汶生主编,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2年。 16.《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 17.《免疫学》,周光炎主译(Immunology 6th ed, Ivan Roitt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8.免疫学技术实验指导(自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19.《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二版,陶义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0.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版,王兰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1.细胞和分子免疫学,金伯泉科学出版社 2001 22.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科学出版社,2007 23.《医学遗传学》(第一版),陈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