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1]。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2]。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3]。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

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4],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5]。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6]。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目前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71%,而Ⅳ患者则降至14%[5]。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偏低,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结直肠癌的筛查应根据各地区的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医疗资源及个人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筛查方式[7]。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相比愈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gFOBT)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不受饮食和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检测结果也更为准确。FI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与FIT 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提高了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的筛检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检测费用较高,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

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粪便检测阳性者应行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者应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肠镜包括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硬质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尤其对于高危人群。结肠镜检查对病变的检出率受肠道准备情况、内镜操作技术、检查者对病变的识别能力、检查时间等因素的影响[8]。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需要大量饮水,检查有穿孔风险,这些因素限制了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规模筛查的首要手段。纤维乙状结肠镜仅对受检的部分结肠有诊断作用,应用具有局限性。结肠CT成像也称仿真结肠镜,不能有效地检出≤5 mm的息肉,且有辐射,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有争议不做推荐。

直肠肿瘤在我国患者中的比例高,直肠指诊可有效检查低位直肠肿瘤,推荐体检人群行直肠指诊。但是,直肠指诊对于直肠肿瘤的筛查价值不明确。

循环血液甲基化Septin 9 DNA检测、粪便PKM2蛋白检测、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钡剂灌肠双重对比造影等,这些方法也有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或早诊的研究报道,但由于存在一些缺陷而未被广泛推荐。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B.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或3年1次;

C.肠镜检查推荐可至回盲部的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2.筛查技术方案:

结直肠癌早诊筛查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人群选择适合的技术或综合应用不同的技术,以达到最少的成本和最大的获益。好的技术方案不仅需高效发现早期肿瘤,而且需要获得受筛者的认同,使更多人愿意接受筛查。筛查人群分为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

(1)普通人群筛查技术方案:郑树教授基于在浙江嘉善、海宁开展的大肠癌早筛工作提出了中国的《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将筛查对象确定为40~74岁的当地居民(包括40和74岁)[9]。结直肠癌筛查的成本效益研究结果也显示,在40~74岁人群开展结直肠癌早筛的成本效果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0]。因此,推荐我国结直肠肿瘤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筛查方案,推荐直接行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被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问卷风险评估(表1)和FIT进行初筛,再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若筛查对象结肠镜检查依从性差,对于问卷风险评估和FIT阳性者可进一步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可进一步限定高危人群,提高结肠镜下肿瘤检出率,减少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对于伺机性筛查不宜作年龄限制,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为伺机筛查精筛手段。

表1

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

普通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B.推荐方案:推荐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问卷风险评估(表1)和FIT进行初筛,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若筛查对象依从性差,对初筛阳性者或拒绝初筛患者可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者建议结肠镜检查。

C.对于伺机性筛查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2)高危人群筛查技术方案:只有1个一级亲属<60岁时被诊断为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或者2个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推荐的筛查方法为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对于可疑为腺瘤性息肉综合征的家系应进行APC基因突变检测,如为阴性,则进一步进行MUTYH基因突变检测。对于上述基因致病突变携带者,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直到结肠切除为止。在部分结肠切除术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肠镜检查。

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MUTYH相关性息肉病(MAP)的患者推荐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Lynch综合征的患者或家族成员应当进行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和(或)肿瘤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阳性的患者应进行胚系基因检测。如胚系基因检测阳性,其有结直肠癌风险的家族成员也应进行相应检测,检测阳性者应当从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对于尚未患癌的女性携带者如已完成生育任务可考虑行预防性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

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多数癌变发生于全结肠炎患者。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生率更高。因此,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迟应在症状出现8年后接受肠镜筛查,并接受全结肠多部位活检;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初次筛查后,每1~3年接受肠镜检查,两次肠镜检查结果阴性者可延长间隔时间,在症状出现20年后,可间隔1~2年复查。对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肠镜检查时,应每隔10 cm取4个象限样本进行活检,染色内镜检出异型增生的敏感度高[1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应在确诊后,即开始每年接受肠镜检查。肠镜筛查宜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缓解期进行,若治疗后未达到缓解,也不宜无限期拖延。

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若筛查对象的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B.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携带者,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C.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自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3.早期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结肠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应注重结肠镜检查质量。(1)充分的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为了提高结肠镜检查的效果,改善肠道准备的耐受性,推荐"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即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和检查当天分次作肠道准备[12]。(2)由受过系统训练的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结肠镜检查,检查时应记录进入的深度,是否到达盲肠,以及退镜时间,并拍照。(3)未行活检或治疗的肠镜检查退镜时间推荐应≥6 min。(4)年龄>50岁的人群,男性的腺瘤检出率应≥25%,女性的腺瘤检出率应≥15%[13]。

所有结直肠肿瘤疑有癌变时均应仔细观察,有条件时可行放大内镜和染色内镜检查以判断性质和可能的浸润深度。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参照巴黎分型标准[14]。肉眼形态分为隆起型(Ⅰ型)和浅表型(Ⅱ型),Ⅰ型又分为有蒂型(Ⅰp型)、亚蒂型(Ⅰsp型)和无蒂型(Ⅰs型),Ⅱ型分为浅表隆起型(Ⅱa型)、浅表平坦型(Ⅱb型)、浅表凹陷型(Ⅱc型),根据关闭的活检钳的直径(一般为2.5 mm),高于活检钳的即可称为Ⅰs型,而低于活检钳的为Ⅱa型。不同亚型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具有不同的恶性潜能。非颗粒型LST比颗粒型LST具有更高的恶变率,与病变的大小无关。颗粒型LST中结节混合型恶变率高于颗粒均一型,在非

颗粒型LST中假凹陷型发生黏膜下侵犯的概率较高。电子染色内镜或结合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通过对病变黏膜腺管开口以及毛细血管的观察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和浸润深度;推荐结直肠病变黏膜腺管开口分型采用pit pattern分型,黏膜毛细血管分型采用Sano分型,电子染色内镜结合放大内镜采用JNET分型,仅有电子染色内镜无放大内镜者宜对病变采用NICE分型。对平坦型病变活检可能导致黏膜层与黏膜下层纤维化,增加后续内镜切除的难度,建议整块切除(EMR/ESD)病灶后送检。

对于内镜整块切除(EMR/ESD)的病变标本,为了后续进行精准的肿瘤病理评估,需要进行规范化的标本处理。黏膜标本需充分平展,在标本边缘用不锈钢细针将包括黏膜肌层的整个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伸展固定。并做好标本方位的标识,如口侧、肛侧。对息肉标本要注意蒂部的固定。

EMR/ESD标本的取材需尽可能反映肿瘤的全貌,全部取材,能观察肿瘤的浸润深度及与切缘的距离。一般从垂直于肿瘤最近距离的黏膜切缘进行切取,每间隔2~3 mm平行切开,生物染料标记切缘。息肉标本需注意垂直于基底切缘取材,保护息肉蒂部的完整性,充分展示基底切缘,并用生物染料标记基底切缘。

规范化的病理报告包括:标本部位及类型、肉眼分类及大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大小;标本的水平及基底切缘情况。如果是浸润性结直肠癌,还需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情况(淋巴管和静脉);肿瘤出芽分级。

早期肿瘤内镜诊断推荐:

A.建议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推荐"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并由受过系统训练的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行规范、详细的结肠镜检查,保证检查时间及肿瘤检出率。

B.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建议可参照巴黎分型标准。如有条件,建议结合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

C.对平坦型病变的内镜下处理,建议整块切除(EMR/ESD)病灶后送检。

4.影像学检查分期:

内镜超声(EUS)检查包括普通EUS和直肠腔内超声(ERUS)。ERUS 则可精确评估中低位直肠肿瘤的浸润深度,准确性优于CT和MRI。EUS 判断淋巴结累及的准确性欠佳。CT检查主要用于判断结直肠癌有无远处转移。推荐腹部/盆腔增强CT检查,如有禁忌则可行增强MRI检查,胸部检查一般行高分辨平扫即可。MRI检查是直肠癌术前评估和明确肝转移的首选检查。推荐直肠癌术前MRI采用"DISTANCE"模板进行结构化报告。PET-CT在判断有无局部或远处转移方面并不显著优于CT或MRI,且检查费用较高,不推荐常规应用。

三、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规范化治疗

1.进展期腺瘤及cT1癌的内镜处理。(1)进展期腺瘤和cT1癌的界定:癌细胞穿透结直肠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但未累及固有肌层,为早期结直肠癌(T1)。进展期腺瘤是直径>10 mm或含有绒毛成分或有重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及未穿透黏膜肌层的癌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局限于黏膜层、但有固有膜浸润的

黏膜内癌。(2)内镜切除的术前、术后评估:推荐内镜治疗前应用超声内镜、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分期,排除浸润达到/超过肌层、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并且根据肿瘤的大小以及部位预计能够一次性切除的早期结直肠癌是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综合应用pit pattern分型、Sano分型和NICE分型、黏膜下注射是否有抬举征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来确定结直肠病变浸润深度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3)对于内镜下切除标本,建议对早期结直肠癌的黏膜下浸润深度进行测量并分级,扁平病变当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时为黏膜下浅层浸润,是内镜治疗的适应证;当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时,为黏膜下深层浸润,应考虑再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包括局部切除和根治手术)[15]。(4)关于浸润深度的测量:当黏膜肌可以明确时,浸润深度的测量是从黏膜肌的下缘至浸润最深的距离,当黏膜肌完全消失时,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表面开始测量。有蒂病变分为两种情况,当黏膜肌呈分支状生长时,以两侧肿瘤和非肿瘤之间的连线为基线,基线以上的浸润视为头浸润,相当于未见黏膜下浸润;基线以下的浸润视为蒂浸润,相当于黏膜下深层浸润,已不是内镜治疗的适应证。当有蒂病变的黏膜肌可以定位时,按扁平病变处理浸润深度[15]。(5)内镜切除标本的取材及病理诊断规范详见第二部分。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追加外科手术:①基底切缘阳性;②组织学呈分化差的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等);

③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④脉管侵犯阳性;肿瘤出芽G2/G3。对于部分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意愿强烈而不愿接受手术者,可考虑提交MDT讨论后行补救性放化疗。(6)内镜切除方法的选择:直径5 mm

以下的病变,可使用活检钳钳除。推荐对于隆起型病变Ⅰp型、Ⅰsp型以及Ⅰs型病变使用圈套器息肉冷切或电切治疗。推荐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Ⅱa型、Ⅱc型以及一部分Ⅰs型病变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EMR在原则上以能进行一次性切除的最大直径不超过20 mm的病变为适应证。推荐对于最大直径超过20 mm且必须在内镜下一次性切除的病变、>10 mm的EMR残留或复发再次行EMR治疗困难者及反复活检不能证实为癌的结直肠病变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ESD在切除病灶的大小、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病灶的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EMR,但ESD的技术难度较大,须由有资质的高年资专科医生实施。

2.进展期腺瘤及cT1癌的外科处理:

(1)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外科预防:①散发性大肠癌的外科预防,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平坦型锯齿状腺瘤、侧向发育病变的切除:目前普遍认为大多数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对进展期腺瘤(包括平坦型锯齿状腺瘤、侧向发育病变)的及时发现和切除,可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切除方式包括内镜下的切除和外科切除。②炎症性肠病(IBD)的外科预防性切除:IBD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10年累计风险为1.5%,20年为3.6%,30年为14.4%[16]。对IBD患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异型增生或早期癌变,并行内镜下切除,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对内镜下不可切除的异型增生病灶、高度异型增生或多灶性异型增生,结肠切除术仍为首选。

(2)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外科预防:①对于携带Lynch综合征相关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和EpCAM)的致病性胚系突变的个体(包括已患肠癌者和未患癌的携带者),特别是符合中国人Lynch 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家系中的个体,可选择性地考虑外科手术预防。对于已患肠癌的个体,可选择常规的根治手术加每1~2年的肠镜检查,或者选择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加直肠监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和依从性。如为已完成生育任务的女性患者,推荐在肠道手术或者其他腹部手术的同时行预防性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对于尚未患癌的携带者,由于其一生患肠癌的风险为70%左右,应加强肠镜监控。目前对携带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等外科手术能否获益,尚无证据。②FAP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多发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年龄早且恶变率高,经典型FAP的恶变倾向可达100%[17]。FAP患者的手术方式大致有3类:一是全大肠切除术(TPC)联合回肠末端造瘘术(EI),其缺点是并发症多,可导致性功能和生育功能降低,需要永久造瘘,但无需随访;二是TPC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其缺点是术后残余肠黏膜息肉常见,需每年检查Pouch和肛管,可导致性功能和生育功能降低,但其并发症少,肛门功能因人而异;三是全结肠切除术(TAC)联合回肠直肠吻合术(IRA),其缺点也是术后残余肠黏膜息肉常见,2%~12%的患者会出现恶性肿瘤,需每年检查直肠,但其并发症少,性功能和生育功能影响小,肛门功能好。对于携带有APC或MUTYH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的、尚未患息肉的个体,应较早开始肠镜监控,目前对携带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等外科手术能否获益,尚无证据。③其他遗传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是一

种由LKB1/STK11基因胚系突变引起的、以特定部位皮肤黏膜色素斑和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Juvenile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由BMPR1A或SMAD4基因突变引起的、以胃肠道(主要是结直肠)多发幼年性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是一种以结肠内多发和(或)较大的锯齿状息肉为临床特征的遗传病。临床治疗应采取内镜下局部治疗联合外科解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3)距肛缘<20 cm的结直肠肿瘤可选择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18,19],其适应证:①直肠腺瘤,尤其适用于广基或无蒂直肠腺瘤;②良好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早期直肠癌(病变占肠周<30%、直径<3 cm、肿瘤活动、高~中分化、cT1N0、无脉管或神经浸润、无淋巴结转移证据);

③经内镜切除局部恶变息肉(底部/周边切缘阳性或无法评估)的扩大切除。TEM术相对适应证:①不良组织病理学特征的cT1期直肠癌(直径>3 cm,3级以上分化或血管、淋巴管血管浸润)的姑息性切除;②高龄、伴随较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的cT2期及以上分期直肠癌患者的姑息性切除;

③cT2期及以上分期直肠癌行根治手术无法保留肛门而坚决要求保肛患者的姑息治疗,在充分告知风险及可选择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慎重实施,术后根据病理情况经MDT讨论后制定下一步治疗策略。TEM术禁忌证:①无法耐受手术者;②距肛缘>20 cm的结直肠肿瘤;③肛门或直肠狭窄,无法置入TEM直肠镜者。

(4)对于无法内镜下切除的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结直肠病变,应行根治性手术。结直肠癌的根治性手术方式推荐全结肠系膜切除(CME)或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对于中高位直肠癌患者,

远端4~5 cm的切缘已足够,而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肿块远端1~2 cm 切缘即可,推荐进行术中冰冻病理确认切缘阴性。根治性手术需要遵循的肿瘤外科原则,遵照相关指南和规范的选择手术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关于手术方式选择,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应在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中进行:①手术医师具有丰富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经验;②不存在急性肠梗阻和肠穿孔;③能够进行全腹腔探查;④不存在既往开腹手术等可能增加腹腔粘连的因素[20]。

(5)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与常规腹腔镜手术区别在于取标本的途径和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适应证包括:肿瘤浸润深度为T1-3,经直肠取标本的肿瘤环周直径<3 cm,经阴道取标本的肿瘤环周直径3~5 cm为宜[21]。对于肿瘤局部晚期,病灶较大,肥胖患者(BMI>30 kg/m2)慎重选择该术式;对于未婚未育或有再育需求的女性不建议采用经阴道取标本的术式。

(6)部分早期中低位直肠癌可以选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它是利用TEM或经肛微创外科手术(TAMIS)平台,采用"由下而上"的操作路径,并遵循TME原则而实施的经肛腔镜直肠切除手术。TaTME适应证主要包括:男性、前列腺肥大、肥胖、肿瘤直径>4 cm、直肠系膜肥厚、低位直肠前壁肿瘤、骨盆狭窄、新辅助放疗引起的组织平面不清晰等"困难骨盆"的中低位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患者。建议在有经验的中心谨慎开展TaTME手术,此手术不适用于肛门狭窄或损伤史的患者,也不适用于高位直肠癌的患者[22,23]。

(7)对于不适合局部切除的cT1超低位以及低位直肠癌患者,可选择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进行超低位保肛手术。ISR的适应证包括:直肠肿瘤距离齿状线<2 cm,预计有安全切缘>1~2 cm的T1~2期及部分经术前放化疗后降期的直肠癌。ISR术后患者的肛门排便和控便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严格选择括约肌良好和沟通充分的患者施行该术式。行ISR术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女性阴道后壁和男性后尿道,避免损伤直肠外括约肌和直肠穿孔,保证远端切缘阴性并常规预防性造口。

(8)外科手术切除的标本应按照《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进行规范化处理和报告。手术标本报告应涵盖:肿瘤大小、大体类型、肉眼所见浸润深度、远近端切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分型和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检出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远近端切缘状况、环周切缘状况、系膜完整程度、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分级、脉管浸润、神经浸润、MMR蛋白表达情况、复发转移癌的KRAS、NRAS和BRAF基因状态。

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外科处理推荐:

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早期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方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本共识中涉及术式的详细内容建议参阅相应资料。

3.cT1结直肠癌辅助治疗及补救治疗:(1)术后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结肠癌和距肛10 cm以上的直肠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建议遵照相关指南和规范的治疗推荐。具体原则如下: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化疗需根据术后

病理TNM分期情况决定。术后分期Ⅰ期(pT1-2N0M0)的患者不推荐术后辅助化疗。术后分期Ⅱ期(pT3-4N0M0)的患者术后是否决定行辅助化疗则取决于有无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包括:肿瘤侵犯浆膜(T4)、组织学分化差(3/4级)、脉管浸润(+)、神经浸润(+)、术前肠梗阻、肿瘤部位穿孔、送检淋巴结不足12枚、切缘阳性或不足。对于存在高危因素者,建议术后辅助化疗;无高危因素者,建议随访观察。推荐MMR 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或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对于dMMR或MSI-H的患者,不推荐5-FU单药静脉输注及口服卡培他滨片。对于老年高龄Ⅱ期高危患者(>70岁),注重个体化治疗。(2)术后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直肠癌(距肛10 cm以下)的患者的术后辅助及补救治疗[15]。对于这部分直肠癌的患者,虽然推荐MRI、CT及腔内B超用于术前临床分期,但总体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只有70%左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局部切除术后仍需要再次进行补救性根治手术,具体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肿瘤位置较高的cT1局部切除者,如果术后病理提示:pT2或者pT1伴组织学分化差(3/4级)、脉管淋巴浸润(+)、≥SM2、切缘阳性患者,需再次进行开腹或腹腔镜下根治性手术。其手术标本需再次进行病理评估,pT1-2N0M0者可随访观察;pT3N0M0不伴高危因素者也可观察;pT3N0M0伴高危因素者推荐进行术后局部放化疗;pT4N0M0以上者,推荐选择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化疗。二是肿瘤位置较低的cT1局部切除者,如果术后病理提示:pT2或者pT1伴组织学分化差(3/4级)、脉管淋巴浸润(+)、≥SM2、切缘阳性,对于不能保肛患者原则上推荐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但是对于部分保肛意愿强烈或不能

耐受手术的患者,推荐MDT讨论个体化治疗。(3)术前评估cT1-2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术后病理评估淋巴结阳性或pT3及以上,推荐术后采用化疗序贯放疗再化疗的"三明治疗法"。(4)曾行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可考虑"观察-等待"策略,如未达到cCR 仍建议行根治性切除术。在"观察-等待"期间如果局部复发,再补救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临床上用以下指标来评价cCR:症状消失,肛门指捡不可触及肿块,CEA等肿瘤指标降至正常水平,肠镜下肿块不可见+区域多点活检阴性,MRI/CT/腔内B超未见肿瘤征像。但目前临床完全缓解尚不能代表病理完全缓解(pCR),因此,达到cCR患者进行观察等待期间需密切参与随访检测。也可尝试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模式的尝试,可能进一步促进肿瘤退缩,提高pCR率,使得更多患者有望接受"观察-等待"策略或保肛手术。

四、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方案

1.Ⅰ、Ⅱ及Ⅲ期结直肠癌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者均应规律随访。随访的目的是尽早发现复发和(或)异时新发肿瘤,并通过及时的干预改善长期生存。随访内容包括:(1)病史、体检及癌胚抗原、CA199监测,每3~6个月1次,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总共5年,5年后每年1次。(2)胸部、腹部或盆腔CT或MRI,建议每半年~1年1次,共2年,然后每年1次共5年。(3)肠镜随访。(4)PET-CT不是常规推荐的检查项目,对已有或怀疑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考虑行PET-CT检查。(5)由于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风险高于结肠癌患者,建议直肠癌患者在

术后2~3年内每3~6个月进行额外的软式乙状结肠镜或超声内镜局部监测[24]。

2.原则:术前肠镜到达盲肠的患者,术后1年进行首次肠镜检查,如患者术前肠镜未到达盲肠则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低风险腺瘤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1~2个管状腺瘤,直径均<10 mm。高风险腺瘤指1次肠镜检查发现3个及以上腺瘤,或其中有1个腺瘤直径在10 mm或以上,或有1/3绒毛结构以上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如肠镜未发现异常或高风险腺瘤,3年复查肠镜,之后每5年复查肠镜。

对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为cCR行"观察-等待"策略者,cCR尚不能代表pCR,因此,在观察等待期间需密切参与随访检测。对于局部切除术后以及TNT后疗效评估为cCR的患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肛门指检、CEA 等肿瘤指标、MRI/CT/腔内B超。在"观察-等待"期间如果局部复发,可补救行根治性切除术。

液体活检技术有望成为治疗检测和预后评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但是仍需要更多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液体活检的临床广泛应用。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推荐:

对于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规范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肿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肠镜检查。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一、项目目标 (一)在全国9个省份的城市人群中开展肺癌、乳腺癌、大肠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高危人群的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每省份共完成危险因素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5万人,对1万高危人群进行癌症筛查,对每个癌种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估。 (二)研究和评估城市中五大高发癌症高危人群筛查和早诊早治适宜技术,建立并完善防治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努力降低城市中癌症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估,找到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比高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和方案,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二、项目范围和时间 (一)项目范围。根据卫生部和财政部年度工作计划和资金预算确定。2012年项目地区包括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甘肃省等9省份,各项目省份选择1-2个中型及以上城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万)具体实施项目。

(二)项目时间。项目启动当年10月底前上报工作完成情况,次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工作。 三、项目内容 (一)项目市(区)与筛查对象选取原则。 1.确定项目市(区)。选择工作基础好、条件和设备齐全的城市(区)作为项目点。优先选取肿瘤登记点所在地、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所在地、承担过医改重大专项慢性病防控项目的市(区)或开展过相关项目或研究的市(区)。 2.确定筛查数量。每省份每个癌种每年度开展危险因素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不少于1万人,筛查人数不少于2000人。如本省份有2个以上城市(区)参加该项目,应按任务量进行分配,而不按癌种进行分配。 3.确定筛查对象。开展危险因素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的条件是: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在本地居住3年以上),年龄40-69岁(以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为准)。对评估确定为高危人群的人群开展癌症筛查。要以社区为单位选取筛查对象,不能是单一职业人群。 (二)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 1.确定省、市级项目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制定省、市级项目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项

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癌症早诊早 治项目 附件一 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上海乳腺癌、子宫颈癌项目管理办法 为保证2007年度中央补助地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乳腺癌和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在本市的顺利开展,根据卫生部《癌症早诊 早治和筛查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c 一、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 认真执行乳腺癌、子宫颈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技术方案,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和筛查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目标 1、建立乳腺癌和子宫颈癌早期诊断系统,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早期治疗率; 2、提高乳腺癌和子宫颈癌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3、宣传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技术队伍水

平; 4、完善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根据卫生部癌症防治年度工作安排和财政部、卫生部年度中央 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计划确定徐汇区和南汇区为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实施区;虹口区为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实施区。 (二)项目内容 1、在乳腺癌项目实施区对35-69岁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发现乳腺癌高危人群和乳腺癌病人; 2、在子宫颈癌项目实施区对30-59岁妇女进行子宫颈癌筛查,发现子宫颈癌前期病变患者及癌患者; 3、对可疑病变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 三、项目经费使用及管理 (一)补助内容 根据癌症防治工作计划和预算安排计划,中央财政对早诊早治项目防治措施中的筛查、人员培训和督导等工作给予补助。项目区根据早诊早治项目的实际工作需要应当争取各级财政给予支持,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报账程序 项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施检查医院的协助下,在对筛查的人群完成检查后,对每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及检查费用进行审核与汇总,并将个案和汇总资料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疾控中心组 织专家对资料进行复审,审核合格的,报市卫生局同意后按照标准拨付项目区补助资金。原则上每季度拨付一次。 (三)经费管理 1、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经费按照《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

肝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doc

附件7 肝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本项目在江苏启东、广西扶绥开展肝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 筛查对象为当地 35-64 岁的男性居民和 45-64 岁女性居民,采用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作初筛,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 ) 和B 超作进一步检查。对发现的 AFP 和 /或 B 超检查异常者,进行及时的复查,同时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尽早做出诊断和治疗。 具体筛查人数:每个项目点粗筛人数不少于 10000 人,诊断性筛查人数不少于 1000 人。 工作指标要求:筛查任务完成率≥ 100% ;顺应性≥ 70% ;早诊率≥35% ;治疗率≥ 80% ;诊断及治疗时效达标率≥ 95% 。 ——————————————————————————- 说明: 任务完成率 =实际筛查人数 /筛查任务数; 顺应性 =目标人群中实际筛查人数/当年目标人群数; 早诊率 =早期癌 /癌; 治疗率 =实际治疗例数 /应治疗例数; 诊断时效达标率=实际达标数(活检至病理报告≤ 1 个月者)/应 达标数;

标数。 注:早期癌指肿瘤小于5cm ,无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 一、人群的选择 (一)队列的建立。 本项目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早诊早治工作,要求项目开展前就要明确 筛查人群以及对照人群。建议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获得目标人群、 对照人群的总人口数并建立数据库,并加强覆盖县(区、乡)全 人群的全死因监测工作、肿瘤发病及死亡登记工作。肿瘤的发病及死亡 登记质量按照《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各项标准进行。 (二)筛查人群的选择。 在参加筛查的地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发病率和死亡率较 高的目标人群,筛查对象为当地35-64 岁男性居民和45-64 岁女性居民(自愿参加并且能接受检查者)。 一般 35-64岁男性约占男性总人口数的50% 左右,女性45-64 岁的人口约占女性总人口数的30% 左右,因此筛查的人群约占当地 自然人群的40% 左右。如假设 HBsAg 阳性率为 10% ,若筛查 10,000 人,江苏启东和广西扶绥各可初筛到HBsAg 阳性者约1000 人,按照目标人群的参与率为70% ,每地覆盖目标人群则应不少于 3.5 万人( 10,000 70%40% )。 (三)对照人群的选择。 在筛查社区以外,应当选择HBsAg 阳性率和基本情况与筛查社 区相似的同规模的人群作为自然对照,同样对全人口进行肿瘤发病、

肿瘤行业规模与前景

中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三千亿元人民币。本文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分别研究了国内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的现状和主要构成情况,并分析了民营肿瘤医院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对民营资本投资肿瘤医疗服务行业有所启发。 一、需求端市场现状 1、现阶段居民防癌意识与肿瘤防治工作相对薄弱,早期筛查诊断普及率低,约半数患者在肿瘤晚期才被诊断,中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预测,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率约为312人/10万人,其中排名前五的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而肝癌、胰腺癌、肺癌、食管癌和胃癌为致死率(致死率=当年死亡率/当年发病率)最高的肿瘤。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种类肿瘤的发病率排名也有所变化,如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的食品摄入增加,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而腌渍食品的摄入减少和水果与白色蔬菜的摄入增加则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癌症中心 与美国对比可见,虽然其肿瘤发病率为中国的1.6倍(高出65%),但5年生存率为中国的1.8倍(高出81%)。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美国肿瘤

早期筛查诊断的普及率更高,每年新发病例中仅24%的患者为肿瘤晚期,而中国约50%的新发病例为肿瘤晚期。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美国国家癌症中心 为尝试解决该问题,国家卫计委曾于2012年发起一项名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北京、广东、山东等9个省份作为第一批率先开展,项目主要内容是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高危人群进行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此外,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开展10年,至今已开设218个项目点,10年间共筛查高危个体157万人。 2、中国2015年肿瘤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3,200亿元,其中药物治疗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预期在未来癌症早诊早治的驱动下,肿瘤手术和放疗的市场份额占比会逐步提升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现存肿瘤患者约为750万人,按人均每年花费7万元,肿瘤治疗渗透率60%计算,中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3,200亿元。一般来讲,肿瘤患者会经历初期筛查诊断、中期治疗和后期姑息疗法三个阶段。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1]。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2]。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3]。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

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4],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5]。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6]。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目前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71%,而Ⅳ患者则降至14%[5]。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偏低,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结直肠癌的筛查应根据各地区的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医疗资源及个人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筛查方式[7]。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相比愈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gFOBT)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不受饮食和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检测结果也更为准确。FI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与FIT 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提高了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的筛检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检测费用较高,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

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概论

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一、前言 淮河流域的环境污染与癌症高发问题出现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予以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等领导对此多次给予重要批示。根据领导批示精神,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分别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专题调查,对淮河流域环境污染严重和癌症高发的事实已基本认同。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大癌症防治工作力度”批示精神,卫生部、环保总局经过多次研究和专家论证,在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沿淮四省人民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提交了总体工作方案,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该方案进一步明确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癌症综合防治。 食管癌、胃癌和肝癌是淮河流域地区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这部分肿瘤在早期阶段很少有特异性症状,大多数病人到医院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因此,不仅需要花费巨额诊疗费用,且治疗效果也很差,是当地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诊而治愈的,1/3的癌症是可以改善症状并延长生命的。因此,癌症的早诊早治和一体化管理对于癌症及相关疾病的综合预防十分重要。在淮河流域地区对高危人群开展有组织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即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从无症状人群中及时发现早期的病例,提高早期治疗率,可减轻和避免晚期癌症的痛苦和危害。早期治疗痛苦小,花费少,效果好,对劳动力的影响也较小。因此,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开展将对提高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区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

义。 二、原则 1、坚持科学、可行、可持续原则,采用技术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的方法。 2、卫生部负责组织实施,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领导下统一部署和开展工作。 3、各单位和部门围绕中心任务明确分工,积极配合,相互协调,统一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 4、项目的宣传定位为健康体检,重点是癌症筛查。 三、项目目标 1、在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制定并实施以部分癌症早诊早治为主的癌症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部分癌症(食管癌、胃癌、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早期治疗率,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2、在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初步建立肿瘤登记系统,为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3、加强淮河流域地区癌症综合防治能力及网络建设,提高癌症防治队伍的技术水平。 四、人群的选择 在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项目地区中的部分县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具体如下: 江苏省射阳县(胃癌);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胃癌),阜阳市颍东区(肝癌);山东省汶上县(食管癌);河南省沈丘县(肝癌),西平县(食管癌)。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就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案、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内镜下/外科处理以及辅助治疗与补救措施等达成一些专家共识,最终形成《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B.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或3年1次; C.肠镜检查推荐可至回盲部的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普通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B.推荐方案:推荐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问卷风险评估(表1)和FIT进行初筛,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若筛查对象依从性差,对初筛阳性者或拒绝初筛患者可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者建议结肠镜检查。 C.对于伺机性筛查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若筛查对象的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B.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携带者,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C.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自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 早期肿瘤内镜诊断推荐

A.建议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推荐“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并由受过系统训练的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行规范、详细的结肠镜检查,保证检查时间及肿瘤检出率。 B.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建议可参照巴黎分型标准。如有条件,建议结合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 C.对平坦型病变的内镜下处理,建议整块切除(EMR/ESD)病灶后送检。 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外科处理推荐 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早期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方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推荐 对于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规范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肿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肠镜检查。

肝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肝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本项目在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广西扶绥,开展肝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筛查对象为当地35-64岁的男性居民和45-64岁女性居民,采用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初筛,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B超作进一步检查的方案。对发现的AFP和/或B超检查异常者,进行及时的复查,同时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尽早作出诊断和治疗。以早期发现率、早治率和死亡率为终点进行绩效评价,同时进行独立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筛查方案。 具体筛查人数:江苏启东10000人,广西扶绥10000人。 一、人群的选择 (一)队列的建立 本项目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早诊早治工作,要求项目开展前就要明确筛查人群以及对照人群。建议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获得目标人群、对照人群的总人口数并建立数据库,并加强覆盖县(区,乡镇)全人群的全死因监测工作、肿瘤发病及死亡登记工作。肿瘤的发病及死亡登记质量按照《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各项标准进行。 (二)筛查人群的选择 在参加筛查的地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目标人群,筛查对象为当地35-64岁男性居民和45-64岁女性居民(自愿参加并且能接受检查者)。 一般35-64岁男性约占男性总人口数的50%左右,女性45-64岁的人口约占女性总人口数的30%左右,因此筛查的人群约占当地自然人群的40%左右。如假设HBsAg阳性率为10%,若筛查10,000人,江苏启东和广西扶绥各可初筛到HBsAg

阳性者约1000人,按照目标人群的参与率为70%,每地覆盖目标人群则应不少于3.5万人(10,000÷70%÷40%)。 (三)对照人群的选择 在筛查社区以外,应当选择HBsAg阳性率和基本情况与筛查社区相似的同规模的人群作为自然对照,同样对全人口进行肿瘤发病、死亡登记及全死因登记监测,以便最终评价筛查在肝癌早诊早治上的绩效。 此外选取小样本对照人群进行危险因素的监测,用以质控目标人群与对照人群的可比性。对照人群的各种情况(饮食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等)应尽可能与目标人群一致。对照人群应该与干预人群同时开展基线调查和危险因素的监测。人群健康知识调查见附件3-2;基本信息(包括人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常见危险因素等)见附件3-3。基线调查样本的大小根据各现场的实际情况决定,但原则上要求不少于600人(5岁一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约100人)。对照人群和目标人群在地理上要有一定的缓冲区,以避免对照人群中的某些人参加早诊早治项目而造成的偏倚。 二、筛查及早诊早治流程图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一、引言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若干学术团体已经

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 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2. 指南工作组:本指南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主要涵盖了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学科专家。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合作完成。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肿瘤科医师、消化内科医师以及从事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指南的推荐意见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受检者。

中医治疗结直肠癌

在课前的话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业化的高速进展,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呈直线上升趋势,无论就是在全球,还就是在我国,其发病率都逐年递增。本课件围绕结直肠癌的中医治疗,阐述了中医对结直肠癌的各种分型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提供了有力帮助。 一、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概述 (一)中医药在结直肠癌上的应用情况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在临床上一般应用于三种情况: 首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手术、化疗、放疗同时使用,可减轻手术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其次,不能做手术,或不能做放化疗的病人,中医治疗就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最后,晚期的病人,生活质量很差,不能耐受放化疗,中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康复期的病人,即手术后的病人,长期吃中药,可减轻肿瘤的复发,延长生存期。 (二)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癌症既注重攻邪消瘤,更重视患者整体状况的改善,治病以人为本,强调“治病留人” ,临床实践中常出现“带瘤生存”的状况。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有很多的特点及优点。 1、中医疗效较慢但较持久,适合病情比较稳定的患者。 2、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小,适合老年病人,或比较重的病人。 3、手术后的康复期使用中医药,可减少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及治疗肠粘连。 4、放化疗期间使用中医药,可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5、中医药用于肿瘤的康复治疗,可减少复发转移,它就是肠癌治疗的重点之一。 6、中医药用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患者的姑息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三)结直肠癌的中医病机特点 中医认为结直肠癌的主要的病机特点就是正气虚,《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就是说,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就是由正气虚引起的。

深圳市2018年肿瘤防治新闻通稿

深圳市肿瘤防治情况新闻通稿 2018年4月15日-21日是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旨在倡导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传播科学防癌理念,普及抗癌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癌症防控意识,增强患者抗击癌症信心,切实遏制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下面就全市癌情概况、疾控系统开展肿瘤防治工作和公众如何做好自我防治工作做介绍。 一、肿瘤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发布的肿瘤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深圳新发肿瘤病例近2.4万例,患病女性数量较男性多,肺癌依旧位居全部及男性恶性肿瘤榜首,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以南山区为例,监测数据显示,南山区近10年来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男性前五位肿瘤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鼻咽癌;女性前五位肿瘤为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 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等原因,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更有甚者,由于肿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大部分已经处于晚期,失去了治愈的机会,死亡率显著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让更多人意识到积极面对,尽早发现,科学防癌的重要性,是目前深圳肿瘤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夯实,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1.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重点癌症的早诊早治项目由市卫计委组织,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负责实施。6月26日,2018年深圳市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正式启动,推动癌症的有效防治,践行“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癌症防控战略,从7月开始,该项目将在全市选取年龄在40—74岁的户籍常住人口开展肺癌、乳腺癌、大肠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高危人群的评估和筛查工作,预计在143家社康中心完成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15000人,并根据评估结果,在11家医院完成5000人次的癌症高危临床筛查。 2.南山肿瘤随中心 为了对监测到的南山区户籍肿瘤患者提供免费服务,健全肿瘤监测工作链,南山慢性病防治院报请南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批准成立了南山区肿瘤随访中心,并设在南山人民医院肿瘤科,同时由南山慢性病防治院对肿瘤随访工作进行督导和质量控制。 3. 深圳市肿瘤防治联盟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是依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精神,响应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由致力于我国肿瘤预防、治疗的医务工作者、学术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自愿组成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学术交流与合作、肿瘤防治咨询与服务等综合性平台。联盟将开展肿瘤防治科普活动,开展肿瘤三级预防工作,组织国际、国内肿瘤防治学术交流及合作,提供肿瘤防治的咨询与服务,支持协作共建单位研发肿瘤防治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可达95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可达95% 访谈全文 InterView 结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第二 好大夫在线:汤教授您好,在讲解治疗之前请汤教授讲解一下什么是结肠癌。 汤坚强医生:结肠癌老百姓又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在环境或遗传作用下发生大肠黏膜的恶性转化。现在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呈增高的趋势,大概每年新增的大肠癌病例有40万,年增长率5%,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大肠癌已超过了胃癌成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在整个恶性肿瘤里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 在讲大肠癌之前,大家先了解一下肠道结构。如上图所示,中间的部分是小肠,外头一圈像一个门字形的结构是大肠,小肠末端的回肠通过回盲瓣开始连接大肠,大肠的结构包括阑尾、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后通过齿状线连接肛门。 好大夫在线:是不是结肠癌在所有的大肠部位都会发生呢? 汤坚强医生:是。如果这个肿瘤长在盲肠的部位,就叫做盲肠癌;如果肿瘤长在升结肠部位就叫升结肠癌;长在横结肠部位就叫横结肠癌;依此类推还有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

结肠癌怎么治:肿瘤分期说了算 好大夫在线:我们知道肿瘤在医学上是有分期的,那么结肠癌是怎么分期的呢? 汤坚强医生:现在的肿瘤分期多参照国际的分期标准,结肠癌的分期主要分为四期。分类的依据是肿瘤的侵润程度,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或者远处转移。 结肠分四层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如果肿瘤长在肠管里,侵犯了黏膜、黏膜下层或者肌层,但没有穿透整个肠壁,就叫一期结肠癌。如果肿瘤侵犯了肠壁的全层或者突破了浆膜,但是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这就是二期。三期指的是无论肿瘤侵犯到哪个深度,只要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这就是肿瘤的三期。四期就是老百姓了解的晚期,即肿瘤发生了肝转移、肺转移或骨转移等,也就是说肿瘤已经扩散了,发生了远处转移,这就叫四期。 好大夫在线:是不是不同分期的肿瘤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汤坚强医生:没错。确定肿瘤的治疗方式前需要给患者进行术前的分期,“术前分期”就是医生常说的“临床分期”,做完手术以后还有一个“病理学分期”(病理分期是肿瘤分期的“金标准”)。对于肿瘤患者术前分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术前分期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方式。 以一期为例,一期大肠癌侵犯黏膜、黏膜下层还有部分肌层,如果这个肿瘤只长在黏膜层或者侵犯了一部分黏膜下层,但是肿瘤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CSCO教育文集2014-09-16 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张苏展 大部分结直肠癌具有缓慢的自然病程和明确的癌前病变而适宜于开展早诊早治筛查。早诊早治筛查通过发现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能提高早诊率和结直肠癌生存率,有效降低结直肠肠癌发病率,最终使结直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我国72个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结直肠癌平均发病率29.44/10万,死亡率14.3/10万,其中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和嘉善县发病率居前,分别达58.98/10万,47.46/10万,43.65/10万和41.61/10万。全国几乎所有肿瘤登记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在上升。以浙江省为例,全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0年的23.70/10万上升到2009年的34.75/10万,年增长率达3.76%。大肠癌发病明显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高收入地区高于低收入地区,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发的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肠癌发病人数必将会进一步增长,这不仅将危害更多人的生命,而且将对我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带来更大的负担。因此,加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势在必行。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大肠癌筛查,而正是在80年代后期,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2010年间,美国50~75岁间适龄人群的大肠癌筛查率从52.3%上升到65.4%。与此同时,观察到的大肠癌标化发病率从2003年的52.3/10万下降到2007年的45.5/10万,平均年下降3.4%;死亡率从19.0%下降到16.7%,平均年下降3%。双率下降的程度在各个州和地区明显呈现出了随筛查率上升越多而下降越多的趋势。如Rhode Island筛查率达到74.7%,其发病率年下降达6.3%。 支持大肠癌筛查的证据主要来自早期的美国名尼苏达州、丹麦菲英岛、英国诺丁汉三大人群大肠癌筛查试验。三大试验均证实了大便潜血检测法结合结肠镜检查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发起了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大肠癌筛查,但只有少数报道了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的证据。2010年英国一项研究报道了单独使用乙状结肠镜开展大肠癌筛查同样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2011年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的专家经过数学模型研究认为,开展大肠癌筛查在全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中的贡献均达50%以上,人群生活习惯的改善对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也有较大的贡献。而治疗的进展仅对大肠癌的死亡率下降有11%的贡献。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管理办法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管理办法 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的通知》的工作目标,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经费将对子宫颈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大肠癌、鼻咽癌、乳腺癌及淮河流域部分癌症(以下简称癌症)的防治工作给予支持,将在部分地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为了保证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办法。 一、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 认真执行子宫颈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大肠癌、鼻咽癌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乳腺癌筛查项目的相关技术方案,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和筛查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目标 1. 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及早期治疗率; 2. 提高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3. 普及癌症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技术队伍水平; 4. 完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 5. 在部分地区初步建立肿瘤登记系统和信息库。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项目范围将根据卫生部癌症防治年度工作安排和财政部、卫生部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计划确定。 三、项目经费使用及管理 (一)补助内容 根据癌症防治工作计划和预算安排计划,中央财政将对早诊早治项目防治措施中的筛查、人员培训等工作给予补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早诊早治项目的实际工作需要争取各级财政给予支持,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报账程序 实施项目的医院对筛查的人群完成检查后,应将患者的检查结果复印件提交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每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及检查费用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标准拨付医院补助资金。原则上,每季度拨付一次。 (三)经费管理 1. 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经费要按照《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04]24号)执行,专款专用。 2. 筛查补助经费要严格执行补助标准,按规定的程序审核后,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支付。实际筛查费用在补助标准以内的,实报实销。治疗费用由患者自己负担,癌症早诊早治工作要严格执行卫生部下发的相关《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保证筛查工作质量,同时要厉行节约,杜绝不合理费用发生。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专款专用,任何单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好发于左侧结肠,最多见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亦有发生于右侧结肠者。二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敏感性不完全相同。2016年6月5日的ASCO口头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Alan P. Venook教授等人进行的CALGB80405研究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亦与预后有联系,原发于右侧结肠(盲肠和升结肠)者预后较原发于左侧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差。肿瘤原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mCRC 比原发在右半结肠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原发于左半结肠者西妥昔单抗比贝伐珠单抗更优生存获益(36 个月比31.4 个月),原发于右半结肠者,贝伐珠单抗优于西妥昔单抗(24.2 个月比16.7 个月)。大量临床、基础研究表明近端和远端的结直肠癌致癌的信号通路不同。原发于右侧结肠者更倾向于膨胀性生长,有高度的微卫星不稳定性、CpG甲基化和BRAF突变;相比之下,原发于左侧结肠者则更倾向于浸润生长,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现象。除手术切除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靶向药也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CALGB/SWOG 80405 (Alliance)关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

结直肠癌药物研究结果在2014年的ASCO年会上就已报道过,使用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即FOLFOX(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FOLFIRI(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疾病整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者在一个小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当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在右半结肠时,西妥昔单抗不能发挥治疗作用。CALGB/SWOG80405 III期临床研究数据,纳入了29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732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上述患者KRAS基因均为野生型。研究结果显示,原发于左半结肠癌中,西妥昔单抗治疗对比贝伐珠单抗获得了更长的生存获益(36月vs. 31.4月),而原发于右半结肠癌中,贝伐珠单抗较西妥昔单抗显示出了更好的生存获益(24.2月vs. 16.7月),该研究首次在两种分子靶向治疗的头对头研究中发现这种重要临床现象,即KRAS野生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选择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存在预后差异。于是,研究者对数据重新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原发于左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长、西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而对于原发于右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短、贝伐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但是上述现象仅发生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对于KRAS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解剖位置则与生存率、药物治疗有效率无关。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Deborah Schrag对结直肠癌患者做了前瞻性队列研究,

浅谈大肠癌早筛\早诊与早治的方法

浅谈大肠癌早筛\早诊与早治的方法 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进行大肠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将对我国目前大肠癌早期筛查的对象、诊断的方法和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进行综述。 标签:大肠癌;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1]。以英国著名病理学家Morson和日本学者Muto为代表提出了“腺瘤-癌”顺序的理论中[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50岁的人群每年检查一次粪便隐血(连续3 d),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1.2高风险人群 1.2.1无大肠癌症状的高风险人群①既往有过大肠癌病史或大肠腺瘤史;②一级亲属患有大肠癌或家族性息肉者;③溃疡性结肠炎或Crohn病不愈10年以上;④胆道疾患及胆囊切除>10年;⑤慢性阑尾炎病史;⑥下腹部放疗史>10年。 1.2.2有大肠癌症状的高风险人群①腹痛(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不明原因的下腹疼痛);②便血(指肉眼可辨认的血);③腹泻;④肛门下坠感;⑤便秘; ⑥贫血(男性血红蛋白5 Kg);⑧腹部肿块。 2大肠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方法 目前,临床上应用于大肠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肛门指检。 2.1实验室检查 2.1.1粪便隐血试验包括传统的粪便试验(愈创木脂试验)和改进的免疫法潜血试验。该检查易受饮食及其他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的干扰,假阳性率高,但因价格低廉,无创,故是普通人群筛查的最常见的方案。 2.1.2粪便DNA检测粪便DNA检测是收集1 g左右的受筛者粪便标本,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粪便中微量来自于肠壁脱落细胞的DNA,假如肠壁脱落细胞中存在肿瘤细胞,则结直肠肿瘤细胞的特异的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的改变可被灵敏的PCR方法所扩增而检测到。目前因该法收集粪便较为麻烦,检测费用高,在扩大应用上有一定的限制。 2.1.3粪便转铁蛋白检测消化道出血(包括隐血)时,血清中的铁蛋白会漏

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附件三 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项目点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扩大该项目的收益人群,卫生部拟增加项目点,在全国31个省(市)的42个县(区)实施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上海市虹口区作为项目区,将完成2000名妇女的筛查工作,第2年尚需对前1年筛查过的妇女进行复查(第2年的实际工作量约为4000人)。 本项目的筛查对象为30-59岁的当地妇女。采用肉眼观察和阴道镜检查相结合的筛查方案,并对发现的子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及癌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所有病变的诊断及转归的判定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依据。以任务完成率、顺应性、早诊率、治疗率、治疗时效达标率为评价指标。 一、人群的选择 (一)队列的建立 本项目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早诊早治工作,要求项目开展前就要明确筛查人群。建议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获得目标人群总人口数和人口结构的详细信息,建立待筛查对象的详细人口档案(附表1)。同时收集当地医院子宫颈癌收治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期病人比例、治疗方法等。相应的医院诊治情况调查表(附表2)。 (二)筛查人群的选择 在参加筛查的地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街道人口作为目标人群。筛查对象为30-59岁的当

地妇女(无其他严重疾病,自愿参加并且能接受检查者)。一般30-59岁妇女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0%,按照顺应性不低于50%计算,如每年每地筛查人数不少于2000人,项目3年所覆盖的目标人群应不少于6万人。 (三)筛查对象编号 本项目的编号系统是按照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编号,该编号采用八位数字进行,前两位数字为筛查区号(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号),上海为“09”;第三位数为筛查点号(即区编号),虹口区为“1”;第四位为备用码;第五到第八位是个人号。该编码与研究对象个人是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了对研究对象的准确定位,因此,通过该编号可以跟踪查找研究对象。示意图如下: 编 号 上海市 虹口区 备用 人号 二、筛查程序 (一)知情同意 所有参加筛查的群众都必须参加知情同意程序。该程序包括两部分:首先,召集参加筛查的对象,集中宣讲筛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参加筛查的获益和可能的危险,宣读知情同意书,回答群众的问题。然后,向每一个参加筛查的对象说明筛查的相关情况,进一步回答不明白的问题,最后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见附表3-1)。 (二)流行病学调查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群众接受基线信息调查。基线信息调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 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 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 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粪便检测阳性者应行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者应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肠镜包括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硬质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 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尤其对于高危人群。 直肠肿瘤在我国患者中的比例高,直肠指诊可有效检查低位直肠肿瘤,推荐体检人群行直肠指诊。但是,直肠指诊对于直肠肿瘤的筛查价值不明确。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