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戏剧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2010年戏剧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2010年戏剧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第一章、东西方戏剧的起源

1、戏剧:

2、简述戏剧与文学的异同。

相同:戏剧和文学一样,都是社会形式及

生活的一种呈现。

相异:文学:是限制艺术,文本艺术;

戏剧:是一种活生生的艺术样式,

一种行为艺术。

3、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样式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

4、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民间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具体地说就是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

的祭祀。

5、“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这句话出自王国维。

6、戏剧产生的三个文化条件:1)模仿性的表演;2)故事性的增强3)观演的分化与交流

的出现。

7、分析东西方戏剧起源的历程。

在世界上自古至今存在着两大风格迥然,形态各异的戏剧传统:自古希腊以来的欧美戏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传统和以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日本能乐为代表的东方戏剧传统。东西方戏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戏剧都是源自民间,是和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仪式密切相联的。

8、“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

9、“喜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狂欢之歌”。

10、中国戏曲的源头是1、原始歌舞2、祭祀仪式3、古代俳优的表演4、百戏、角抵戏。

11、中国戏曲形式较为复杂包含了唱、念、做、打、说等,是更为综合的艺术。

12、司马迁谓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指的是古代的俳优

13、百戏:古代的“百戏”又称“角抵戏”,秦汉时已出现,是各项技艺汇集在一起,彼此竞争,互争优胜。这些,后来同歌唱、舞蹈等合流,成为中国戏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打”。

二、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

14、古希腊时期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15、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喜剧大师,被恩格斯称作是“喜剧之父”的是阿里斯多芬。

16、埃斯库罗斯的创作特点:

1、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

2、第一个在戏剧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

3、艺术风格上,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高雅凝重,规模宏大,奠定了西方悲剧庄重、严肃、高贵的气质底蕴。

17、欧里庇得斯的创作特点:

1、第一个将悲剧用于刻画世俗生活中的平民。“标志着旧的‘英雄悲剧’的终结”。

2、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

3、善于塑造女性形象。

4、艺术上:语言自然流畅,接近口语,富于感情,说理性强,重视话语的修辞效果,善于用文字塑造形象。

18、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的戏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被称作“剧场里的哲学家”,“问题剧”的创始人的是欧里庇得斯。

20、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悲剧作家是索福克勒斯。

21、阿里斯托芬的创作特点:

1、诗人想象力丰富,情节虚构、荒诞但主题很现实。

2、擅长用象征,从而将抽象概念拟人化。

3、善用谐音字,使其产生喜剧效果。

4、在语言上,朴素生动的民间语言搭配城市中的文雅语。

22、阿特拉笑剧:是早期罗马一种粗鲁的即兴喜剧,这种喜剧通常结构松散,情节不定,表现一些笑柄人物的愚蠢或奸诈,包含了许多笑闹的场面和即兴的幽默。

23、拟剧:起源于巫师祭神时的歌唱表演,是一种短剧,主要在街头演出。拟剧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讽刺风俗习惯,风格较为粗俚。

24、披衫剧:依据希腊晚期和以神话为题材的中期喜剧及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新喜剧改变而成,同时吸收了意大利民间戏剧的因素。由于剧中人物穿着希腊披衫,罗马人称这种喜剧为“披衫剧”。

25、简述中世纪的戏剧背景:1、封建制度的形成2、战乱与文明倒退3、基督教神学统治

26、中世纪戏剧的两大发展态势——宗教剧和世俗剧

27、宗教剧:中世纪的宗教剧是从复活节庆典仪式中发展而来的,宗教剧的第一个演员是教堂的牧师。

题材:多取材于《圣经》和教会史上的圣徒事迹。

类型: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

28、奇迹剧:以表现神的巨大威力和神奇作用来吸引观众的戏,被称为奇迹剧。

29、神秘剧:专门表现上帝复活、传播教义以及圣徒们的奇异经历称为神秘剧。

30、道德剧:是一种以寓意的手法,宣扬宗教道德或世俗道德的戏剧。

31、文艺复兴戏剧发端于意大利

32、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三种样式喜剧、即兴喜剧、田园剧。

33、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花》,是第一部用意大利语写成的喜剧。

34、即兴喜剧:

①没有以文字记录的剧本,只根据剧情大纲,临时编造台词,进行即兴表演。

②表演过程中出男女主角外,其他演员均戴面具,因此也成为“假面喜剧”。

题材:都是以爱情和诡计为题材

演出形式:片段格式化、人物定型化

35、田园剧:16世纪下半叶,从田园诗演变而来。以诗的形式写成,演出时配以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服饰,表现农村的生活背景,描写田间室外桃源般的生活,远离生活现实,只在宫廷贵族中流行。

代表作家:塔索的《阿明塔》,是第一部真正的田园剧。

36、古典主义的文艺特征:一、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宣扬公民义务;二、注重理性;

三、模仿古代,师法古人,重视格律。

37、古典主义时期,“理性”是艺术创作成败的关键,成了检验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38、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戏剧的特点:固守古代模式,把悲喜剧严格的区分开,用古代题材进行创作,希望从古代英雄人物身上或者历史题材中寻找为王权服务的东西。

39、“三一律”:又称为是…三整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一条固定法则。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循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剧本中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它既有束缚的因素需要打破,也可作为一

种形式,集中严谨的写出成功之作。

40、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法则是“三一律”。

41、“三一律”成为古典主义戏剧法则的原因:1、它符合法国人讲究条例清晰,结构匀称的艺术追求。2、其次,他将戏剧演出限制在一定时间、空间、地点,去解决矛盾冲突,容易使剧中的紧张气氛得到强化,从而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感觉刺激,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42、高乃依的悲剧代表作《熙德》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标志了法国现代戏剧的开始。

43、莫里哀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

44、莫里哀的创作特点:

1、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

2、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社会上的各种恶行败德作为自己的喜剧材料,揭露现实。

3、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塑造典型,情节集中紧凑。

4巧妙地吸取民间艺术的养份,表现古典主义的优点,突破古典主义的限制,表现出了鲜明的现实性、战斗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点。

45、《太太学堂》开创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先河,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46、菲尔丁戏剧创作的特点:

1、广泛吸收了英国民间戏剧的传统和手法;

2、把诙谐、怪诞的成分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杂糅在一起。

3、内容上多是对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进行鞭挞,对社会政治的黑暗丑陋进行嘲讽。

4、开创了社会政治戏剧的体裁样式,结构形式自由,内在逻辑性强,讽刺尖锐,语言

简洁犀利。

47、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伏尔泰、狄德罗、博马舍。

48、狄德罗戏剧的理论观点:1、主张打破古典主义的束缚,打破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严格界限,要求民主化,要求建立一种运用日常生活语言,表现市民家庭生活内容的“严肃喜剧”,也就是“市民剧”后成为“正剧”。2、重视喜剧的社会功用,强调作家要关心社会上发生的重大问题。

49、博马舍的戏剧理论主张:接受并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主张,在剧作《欧也妮》的序言《试论严肃的戏剧类型》中,宣扬和发挥狄德罗“市民剧”的理论主张,并首次使用“正剧”的名称,提出用“正剧”代替悲喜剧,并明确提出了“正剧”的题材内容要从现实生活中来,主人公必须是来自“第三等级”的现代人的主张,为创立启蒙戏剧中的“正剧”做出了贡献。

50、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对戏剧创作的认识:

1、反对古典主义戏剧,反对机械地模仿,提倡市民悲剧的创作,要求真实、自然,强调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德不同。

2、主张学习莎士比亚,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内容和时代的本质,强调人物形象的性格因素。

3、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他把剧院成为“道德的学校”认为启蒙就是人们不断地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51、歌德的戏剧美学观点:在继承和发扬狄德罗、莱辛等人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感悟,以及创作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注重实际、肯定现实、强调思辨、反对抽象、尊重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注重行动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艺术观。

52、19世纪欧洲戏剧分为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

53、浪漫主义戏剧的特点: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崇尚主观,讴歌自然天性,强调艺术家的激情、个性、想象和灵感,主张戏剧既不必拘泥于古典传统的所谓规则,也不必恪守生活真是的局限。

喜剧家们喜欢夸张的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抒发自我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

54、夏多布里昂—被称作是“浪漫主义之父”

55、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作为浪漫主义的理想纲领和宣传书,强调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同时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反叛。

56、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

①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尽可能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并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生发出改变现实的渴望。

②在艺术表现上,以客观再现为基础,以塑造典型人物为原则,以逼真和准确的刻画细节为要义。

③戏剧通常具有时间、地点和事件比较集中的特点,注重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和戏剧的内在张力。

④在演出方式上,强调“第四堵墙”的存在,力图使演员的“自我”生活于角色的“规定情境”之中,力求在舞台上创造逼真的生活幻觉。

57、现实主义艺术产生的条件:

1、19世纪社会各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西方人在观念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了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理解,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时代、社会的需要。

2、资本主义中金钱万能的观念,致使社会腐败、黑暗、堕落,社会现状迫使作家们必须冷静的观察和描写周围的一切,剖析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努力找出本质的真实。

58、“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59、易卜生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首领,因为把戏剧作为工具来探索人生,反映社会,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60、现代派戏剧的产生和西方步入现代社会之后出现的反理性思潮息息相关。

61、现代派戏剧中反理性思潮产生的原因:

1、社会背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人的自我异化的现象空

前严重。

2、文化背景—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现代科学和理性面前渐趋崩溃,西方人产生了信仰危

机。

3、思想背景—在康德反理性的哲学基础上,哲学家开始触及非理性和反理性领域。62、自然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在题材的选择上,反对使用历史和神话,主张再现“生活的片段”;反对古典主义按照理性原则将人物性格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观念,主张依据环境和生理遗传对任务做深入分析法;反对诗体语言和独白,主张用生活化的对白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

63、自然主义最早在法国由左拉提出。

64、1874年,左拉发表的《自然主义与戏剧舞台》一文,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戏剧主张。

65、创作的《父亲》《朱丽小姐》成为自然主义戏剧的最高成就。

66、象征主义戏剧:

象征主义戏剧多取材于神话或寓言,通过生、爱、死的矛盾,表现人对命运和宇宙的思考,动过具象形象的符号化,表现抽象的哲理,艺术效果追求朦胧、隐晦、神秘和多义性。67、梅特林克的戏剧美学理论:“静态戏剧”、“第二对话”、“沉默”的理论。

68、表现主义戏剧:

1、力求揭示创作者内心的“主观现实”,宣泄自己的情感;

2、突破事物的表象去揭示内在实质,揭示人物的内在灵魂;

3、表现全人类的普遍东西,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

69、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

首先,表现主义戏剧的情节,结构上没有条理性,一些独立的插曲常打断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戏剧表现的中心内容。

其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表现主义戏剧作家的笔下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因素,真实与幻景、幻像相交织;舞台上晦暗的非现实世界的灯光和奇特的不敬相呼应,从而形成了梦幻般的生动怪异的气氛和和扑朔迷离的朦胧感、神秘感。

再次,表现主义戏剧中的人物失去了个性,他们无姓无名,所有的称呼几乎都被冠以一种身份的符号,他们因而成了理性化和抽象的人物。

还有,表现主义戏剧要求演员超越传统的表演姿态和表演手段,用木偶式的、机械的、电报式的语言和诗意的,强烈的台词以真实的表现为目的。

70、斯特林堡因《到大马士革去》三部曲这部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作家

71、荒诞派戏剧: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首先出现的一种先锋派戏剧,它没有连贯的情节,也不以塑造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目的,对白也不是逻辑性的语言。在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对荒诞不经的戏剧在理论上做出了概括,从此“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全新的戏剧流派的正式命名出现。

72、荒诞派戏剧的中心主题:1、表现人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2、表现现代社会重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物质世界面前由于异化而失去自我。

73、“纯戏剧”:

是指否定了传统戏剧情节结构、语言逻辑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而用零乱、破碎却有一定象征和隐喻意味的场面来形成对观众的冲击。我们又把这种方法称作是“场面的直喻”。

74、《秃头歌女》是由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尤奈斯库创作的。

75、《秃头歌女》被认为是第一部上演的荒诞剧。设计了人类异化的问题。

76、《椅子》:表达了抽象的观念,即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人的精神上遭受到沉重的压迫,人被挤压的务处立足的显示状态。

77、《犀牛》:是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一种批判,也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78、《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代表作。

第三部分:东方戏剧

79、东方戏剧艺术上的基本原则。

1、语言、舞蹈、音乐等构成了东方戏剧所必不可少的具体表达媒介和表现手法。

歌、舞成为从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到日本能乐、歌舞伎的几乎所有东方戏剧的共同性的表现手段。

2、东方戏剧中重视韵律和旋律的表现。

3、东方戏剧更看重视觉和感觉效果,不太看中文学因素.(如:歌舞伎)

4、东方戏剧强调讲故事和神话

5、东方戏剧较为程式化。

6、东方戏剧极具传统性,它与民间历史,古代宗教和文化神话有必然的联系。

80、日本戏剧的起源主要受到日本古代的歌舞和外域的影响两个条件的影响。

81、日本戏剧起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散乐的影响。

82、“能”、“歌舞伎”、“文乐”(又叫木偶净琉璃)并称为日本三大国剧。

83、能的演出形式

1、要素:“能”剧由“脚本”、“型”、“和”三种要素组成。

2、演员:演出人数一般在六人以下,一个主角叫“仕手”,一个主要的配角,叫“胁”。所有演员皆为男子,如演女主角需戴面具。

3、剧本结构:序、破、急。

序一段,交待剧情

破三段,演绎情节发展——歌舞和问答

急一段,推进戏剧高潮并显示结局。

84、木偶净琉璃: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木偶戏,是由日本早期的木偶戏和净琉璃曲结合而成。

85、歌舞伎经历了(游女歌舞伎)(若众歌舞伎)(野郎歌舞伎)(元禄歌舞伎)四个发展阶段。

86、歌舞伎内容:大致有历史武士故事为主的“荒事”,民间社会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的“和事”

87、歌舞伎的剧目主要有(竹本戏)、(历史剧)、(世话剧)、(所作事)四种。

88、印度梵剧是由颂神歌曲和拟神行为逐渐演变而成为戏剧的。

89、梵剧在表现形式:梵剧在舞台形式上采取诗歌与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写意性的美学特色,象征的表现人生情境,而不是模仿生活。

90、梵剧的表现特点:1、体裁上,韵散杂糅;2、语言上,梵语和俗语杂糅;3、创作中讲究意韵、意境;4、不依悲剧、喜剧、通俗剧而划分,也不太重视人物刻画或哲理的阐述,而是以某种基本情感为中心。

91、印度戏剧在《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的基础上朝向成熟的梵剧样式过渡,与希腊的情形一样,它汲取了史诗的丰富营养,不同的是,他的受益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他从史诗中获取了说唱叙事的表现技巧和传说故事的剧情源泉。

92、在早期梵剧流传下来的剧本中,成就最高的就是首陀罗迦的《小泥车》。

93、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沙恭达罗。

94、戏曲: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艺术上讲究唱、念、做、打、富于舞蹈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95、宋代瓦舍勾栏的百戏杂陈为戏曲的全面综合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96、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宋元南戏。

97、《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四大南戏”。

9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99、戏曲的艺术特色。

1、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

2、远离生活之法,极具程式化;

3、超脱的时空形态;

4、舞台表演中的虚拟性手法。

100、戏剧分为文学构成和舞台呈现两个层面。

101、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的表现。

102、如何把握文学构成与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

1)集中性。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地。如曹禺的《北京人》

2)紧张性。所谓“戏”,就是从某一“平静、舒缓”状态的打破到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因此,没有一定程度的紧张编,便没有戏剧性。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3)曲折性。平铺直叙没有戏,一波三折才有戏,戏剧性的所有特征都不可能离开曲折性而存在。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

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信终,

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

103、戏剧性分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其中文学构成的戏剧性是指集中性、曲折性、紧张性,舞台构成中的戏剧性三个特点:1、距离感带来的公开性与突显性,2赋予表情、动作以恰如其分的夸张性,3、合乎规律的变形性。

104、戏剧的核心要素是戏剧性格和戏剧冲突,而在戏剧中塑造人物性格则主要依靠戏剧动作。

105、戏剧冲突的类型:单一型、主次型、多样型。例如《雷雨》中的戏剧冲突的类型是单一型,《茶馆》中的戏剧冲突类型是多样型。

106、戏剧从来都是以矛盾冲突为中心来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冲突和情节的曲折多变是通过突转和发现来体现的。

107、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的骨架,是戏剧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类型主要有闭锁式结构、开放式结构、人像展览式结构。其中闭锁式结构接近高潮的地方写起,而之前所涉及到的人物、所发生的事件随着人物的回顾来补充交代的。而人像展览式结构是指以人物呈现为中心的结构。例如戏剧《玩偶之家》是闭锁式结构,《茶馆》则属人像展览式结构。

108、戏剧动作的类型分为:

1、外部动作,是戏剧角色呈现在舞台上的身体语言。

2、言语动作,戏剧当中角色所说的语言也是动作的一种,并称其为“言语动作”。

3、静止动作,戏剧舞台上出现的外部动作和动作停止以后的静默场面。

109、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其一是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其二是戏剧特定的情况――事件;其三是具体的有定性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纠葛。

110、戏剧结构和谐性的基本特点;首先,一出戏的结构必须是有机的整体,即完整统一性,其次,一出戏的场与场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必须注意连贯性、逻辑性和顺序性。

111、认识戏剧的偶然性:一、偶然性事件不能成为情节的基本内容,它只能“作为情节发展或冲突开端的一个成分”二、偶然事件可以成为冲突的发生和发展的典型戏剧情境,但它不是冲突的起因和冲突的解决手段。三、偶然性事件也不能用作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它只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影响他的行动,但不能在主要的和基本的事物上决定性格。

112、开放式戏剧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一、广度宽,曲折多,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场面热闹,容易看懂。

二、时间拉得长,人物性格有发展过程,容易写得生动。

三、地点拉得开,情节曲折多变化,容易引人入胜。

缺点:一、广度宽,深度就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时间地点拉长拉开了,人物和情节必然增多,因此顾了情节,就顾不到人物的细刻划,次要的戏占了一定的篇幅,使重要的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场戏增加,势必使重头戏分散,不集中,结构容易松弛。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戏曲的起源 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 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 宗教仪式、巫觋。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 1.2皮影戏 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 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 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 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 1.5《东海黄公》 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 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 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 a.宋杂剧和金院本 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现实意义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现实意义 周凌枫 易卜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他是欧洲戏剧界取得现代突破的代表人物,对欧洲传统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戏剧用作表现社会生活、讨论社会问题的手段,对社会制度及伦理道德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发扬了戏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当时及以后的剧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易卜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并且催生了中国现代话剧。他所反映的社会虽然与当今社会有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必须努力面对的。易卜生戏剧清醒的现实精神和批判性对我们当代文艺建设具有永久的借鉴意义。 易卜生置身于生活和社会之中,要为生活和社会负责,用他的思想,用强有力的真实去主宰时代。易卜生发扬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精神,“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他的剧作尖锐地针对妇女地位、道德、法律和市政等社会问题,表现了他不满现状的忧患意识和要求改革社会的使命感。他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撼了沉闷的欧洲舞台,引发了一场现代戏剧的革命:他把戏剧从形式主义的泥坑拉回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来,“把剧场从娱乐场所变为激发观众思考社会问题的教育场所”。① 《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通过切身遭遇认清了丈夫的虚伪面目,觉悟到她一直是家庭中的玩偶,进而对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发出怀疑,家庭生活背后隐藏着制度对人的个性的摧残;《人民公敌》主人公富有正义感,坚持要揭发受到污染的地方浴场,却遭到以市长为首的地方势力的打压,受舆论误导的群众宣判他为人民公敌,繁荣的社会整个儿建立在欺骗和谎言的基础上;《社会支柱》的主角在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堪称楷模,却被逐渐暴露出是一个卑鄙的骗子、恶棍和罪犯,这样的“社会支柱”是对整个社会道德、民主、法律制度的巨大讽刺。 易卜生痛恨社会的虚伪,憎恶习俗的道德,诅咒现存的秩序,他剧作的主题涉及个人自由、性别平等、政治腐败、言论自由、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易卜生总是从日常生活中发掘问题,并以普通的生活环境作为戏剧背景,戏剧环境越普通,越为观众熟悉,剧作就越具有现实的意义,也越能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观众在观赏他的戏剧时也是在目睹可能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事件。他把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及他对问题的思考搬上舞台,给予鲜明形象的戏剧表演,形象化为行动和思想的动力,对观众产生直接的启发和影响。易卜生是戏剧界的摩西,带领观众走出市侩的埃及,回到有着清新思想的迦南。他彻底革新了戏剧艺术,改变了现代戏剧,给戏剧注入了新的意义,使戏剧重新回到了精神与良心的源泉。 易卜生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现实进行透视和批判,他更为关注社会条件下的个人价值问题,他的全部剧作都在倡导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满足个人最本质的追求,关注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和权利。他的作品是一出出社会悲剧,更是一出出人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的悲剧,探讨的是人的追求和社会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他的剧作具有预言性,对人类的困境有着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在世界跨入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新世纪之前,他已经感觉到我们20世纪现代人的困惑和焦虑,预见了西方现代悲剧的走向,以及现代悲剧精神与现代文明危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②这些使易卜生的剧作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同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他探讨的一些基本的社会问题至今仍为人们所谈论和关注。 易卜生不仅仅属于挪威民族,他的戏剧不仅仅针砭了一个北欧小国的社会风尚,而且关系到当时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他剖析的也不仅是挪威人,而是全人类的灵魂。他在全世界所有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学概论》资料汇总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容的重点和难点 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名词)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名词)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名词)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3.“艺术的特征” ★(名词)(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艺术概论重点复习内容.

《艺术概论》课程复习参考资料 1.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 2.为什么说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a.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b.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c.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3.我国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4.战国时期就有《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行,琴谱流行于明朝。 5.高尔基曾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术家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 6.卢卡契更加集中地强调:艺术创造、艺术作为精神产品本身,是实现美感的唯一合适形式。 7.昆腔是一种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戏曲声腔。 8.希腊神话传说奥林匹斯山九位女神是宙斯王和记忆女神的女儿。 9.我们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把艺术形态划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10.艺术形态的划分有哪些? a.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b.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 11.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凡·高《播种》 12.巡回画派画家列维坦是19世纪末俄国最为出色的风景画家。他说:“绘画应该朴实和忠于自然”。又说“不仅需要眼看,而且要用内心去感觉自然,聆听自然的音乐,体验自然的幽静”。《寂静的农舍》、《荒径》、《荒地》、《弗拉基米尔路》是其代表作。 13.列宾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纤夫》 14.美国当代“乡土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15.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晨》《暮》《昼》《夜》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 16.舞蹈的三个要素是:姿势,结构,动作。 17.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动作”本身由三种元素构成,就是空间、时间、力度三元素。 18.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舞剧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19.戏剧最基本的情感符号是动作。 20.戏剧表演艺术可分为三大体系:1)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2)德国布莱希特独创“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果”说;3)中国梅兰芳的表演体系 21.舞台幻觉的产生,和布洛的“心里距离说”有关。 22.“形式服从功能”是由美国建筑学家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 23.实用、坚固、令人愉快既美观,是最佳建筑的三要素。 24.当代富有世界影响力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提出“分析性设计手法” 25.古希腊的三种柱式:a.多利斯柱式b.爱奥尼亚柱式c.科林斯柱式 26.艺术形态深层的主观因素组成的方式,以艺术家自我主体性为出发点,获得不同的实现,大体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第二种方式: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第三种方式: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 27.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又说“音乐是流

戏剧艺术概论新

第一章:什么是戏剧艺术 一、戏剧的源头:原始巫术仪式——迎神、扮神、沟通神与人 二、戏剧的精神原型(一)行动与仪式(二)节日与狂欢 三、戏剧发生的文化心理条件 其一是模仿性的表演。 其二是故事性的增强。(娱乐、寄托)(游戏) 其三是观演的分化与交流的出现。 四、戏剧发生的远源与近源 从巫术仪式中生发出来的原始戏剧就是戏剧的远源;而晚近的民间的以娱人为主的娱乐表演则构成了戏剧的近源。原始戏剧和民间戏剧都曾普遍使用面具。 古希腊戏剧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是从庆祝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中产生了悲剧与喜剧。 戏剧艺术五大要素:剧本、导演、演员、剧场、观众 三一律: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故事,从开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第三节戏剧的文化意义 一、娱乐与审美 二、等级与平等,冲突与和谐 戏剧处理过三种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 三、现实与理想 一方面批判现实,一方面用艺术“造”出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 四、群体性与个性 它的艺术手段构成的多样性,它的运作流程的集体性,都使它总是带有群体性。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是一种充满自由精神的境界。 第二章:戏剧艺术的分类 戏剧样式的分类 1.传奇剧、社会问题剧、心理剧等,以剧情构成方式; 2.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纪实剧、民间传说剧、神话剧、科幻剧、侦探剧、惊险剧等,以剧中所选择的题材; 3.独幕剧、短剧、多幕剧,以戏剧作品物理性的长度; 4、悲剧、喜剧、正剧,以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 5、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 戏剧分类的两条原则:1.分别对待。2.有所选择。 第二节: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 一、话剧(含诗剧):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结合 话剧(含诗剧):即所谓“科白剧”,是一种以演员对话、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台剧样式。主体结构是由表演与文学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 ①舞台性②直观性③综合性④对话性。 二、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歌剧(opera):以歌唱为主体的戏剧样式,是将歌唱、音乐、表演、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歌剧的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大歌剧、喜歌剧、轻歌剧、乐剧、清唱剧等。 (四)歌剧的要素 【声乐】 歌剧中的声乐样式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咏叹调】 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音乐好听,结构较完整,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 【宣叙调】 歌剧中具有叙述、吟诵性质的独唱曲,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曲调接近于朗诵。即“附有旋律的对白”,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又称“朗诵调”。 三、舞剧: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 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样式,演员用自己身体的各种舞姿即舞蹈动作来“说话”的。 2、我国的舞剧发展 ①西周时期,著名的《大武》、《九歌》。 ②中国舞剧于20c30s方才初见端倪:吴晓邦,《西施》。 四、木偶剧: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 又叫傀儡戏,在西方叫Puppetry。是一种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偶演出的戏剧。特点:不以真人演员而以替代物与观众见面,因此有很多突出的象征性。 ①、布袋木偶:又叫手套木偶、掌中木偶,民间习称“布袋戏”、“指花戏”。 ②、杖头木偶:又称托棍木偶,习称“托戏”、“肘偶”。 ③、提线木偶:又叫悬丝木偶,习称“线戏”或“线偶”。 五、哑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单项变体 1、哑剧的界定: 是指不用对话或歌唱而只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哑剧演员以自己的身姿、手势与面部表情,来传达剧情,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2、哑剧在东西方的发展 最早的哑剧:公元前420年,古希腊:描述酒神狄奥尼索斯与美女阿里阿德涅婚礼的哑舞表演。 现代哑剧的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哑剧大师德布劳。 第三章:戏剧的风格与流派 一、风格与流派的定义、形成 “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整体性、代表性) 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流派以风格为基础。 风格与流派都是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戏剧流派(风格)形成的外部标志:创作群体、代表作品、戏剧院团、宣言纲领 二、西方现当代戏剧流派的演变、特征

易卜生、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问题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西方学术界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理论课题,其中涉及文学现代主义和文化现代性两个方面。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早在19世纪末期,契诃夫的同时代的卢纳察尔斯基就看到了契诃夫的剧作所表达的现代人的苦闷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寻找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出路和意义,及无果而终的苦闷的把握。 易卜生戏剧的特点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易卜生处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作品有《布朗达》和《培尔·金特》等; 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易卜生的作品开始向现实主义风格转变,这个阶段是易卜生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这个时期杰出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提出一连串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封建的传统道

德,扫除资产阶级的市侩意识,争取民族独立,提倡个性自由,主张妇女解放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如《玩偶之家》; 19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涂上了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人生哲学的探讨与戏剧人物心理的剖析进一步深化,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交错在一起。这些作品仍有揭露问题的一面,只是悲观情绪有时削弱了批判力量。《野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易卜生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关注易卜生戏剧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他大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回溯性,它不是即时性地呈现事件,而是由舞台人物从一个稍后时间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回顾。这表明事件的连续性被降低了,注意力被更多地放在回顾与分析上。这就导致了易卜生戏剧的外部行动较少。 早期批评家认为易卜生戏剧不够戏剧化,认为它们涉及的东西不适合用戏剧来表达。其实,易卜生的分析性戏剧吸收了许多时代话语的元素,情节往往是分离或破碎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戏剧类型,我们会发现,作为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先驱,易卜生的“史诗性”戏剧也不过是古希腊悲剧,如《俄底浦斯王》中我们所熟悉的回溯性结构戏剧的延续和改编。 其次,他认为不仅易卜生剧中人物能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立分

《艺术概论》知识点

《艺术概论》期末考点 1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和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 艺术中典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典型、意境和意象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三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意象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的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意境与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和意象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三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3 艺术创作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4艺术批评的功能 (1)对受众: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对创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对艺术学: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早有联系,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就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飞速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学又是对立的。例如在本质上,科学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2)从当前情形来看,科学对艺术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首先,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诞生,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次,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电脑音乐的出现,就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就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6对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 (1)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带有普遍性本质共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2)比如阿Q,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又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3)正是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

【艺术概论】考试简答题资料汇总

【艺术概论】考试简答题资料汇总(一) 1、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答:(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2、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一、形象性。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三、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重要启示。(了解) 答:“艺术生产理论”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对艺术研究的重要启示是:1、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2、阐明了两种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4、关于艺术起源的六种观点是什么? 答:1、“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艺术是对于自然的社会的“模仿”。2、“游戏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席勒和斯宾塞。他们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这种说法又叫“席勒—斯宾塞”理论。3、“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已,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4、“巫术说”。代表人物是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5、“劳动说”。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认为艺术发生于劳动,“劳动先于艺术”。6、“多元决定论”。认为艺术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多因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

文学概论之戏剧(陈太胜北师大)分析

文学概论之戏剧 陈太胜北师大 英语里的戏剧(theatre)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theatron,意为“看的场所”,一个观看事物的地方。在英语中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drama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tran,原意是“做”,或“动作”,意为做某件事情,采取某种行动。在希腊人看来,戏剧就是一种摹仿动作的艺术,是再现人的行为的艺术。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一般而言是指表演的戏剧,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谈论戏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话题,这主要在于,我们不仅可以坐在剧院中观赏戏剧,也可以坐在家中通过一本书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是王实甫的戏曲。因此,毫不奇怪,在西方,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探讨悲剧的,并且将之作为诗来看待,悲剧作家则被称为“悲剧诗人”。 戏剧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抒情诗的显著特点是抒发情感,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一系列事件的富有意义的铺叙,而戏剧则是从舞台表演的效果来确定它的特色的,作为读者阅读的戏剧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受制于戏剧本身的这一特点。 一、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 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作为表演的戏剧不像小说,是由演员扮演的角色来讲故事,演员的对话、行动构成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观众在剧院中欣赏一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与作为读者在家中阅读一部小说是不同的艺术体验。通常的情况下,阅读是个体行为(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读者还是个人在阅读小说,很少受他人影响);而在剧院中,观众往往组成一个集体,一起欢乐、悲伤、叹息、紧张。舞台是亮的,有明暗的灯光变化,而观众席是暗的,观众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戏剧表演中有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好的演员甚至一边表演一边在观察观众的感受,并能以之把握自己演出的分寸。 一般地讲,一部戏剧是用语言先在纸上写出来的(一般称为文学剧本或戏剧脚本,简称剧本),语言(特别是台词)对于戏剧的确极其重要。然而,戏剧表演并非离不开语言,有时,演员的沉默,欲哭无声的表情更能表现出他巨大的悲伤。观众通过他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甚至是外在的灯光变化都能感觉到演员的情感。 戏剧表演包含着剧本、导演、灯光、布景、服装、化装、道具、音效等因素,因此,戏剧表演是演员、导演、作家、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化装师等共同合作的成果。

最新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论述1:电影的综合属性: 艺术性、商业性、科技性、意识形态性 艺术性: 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 1、高度逼真性: 2、假定性:以二维平面空间表现三维立体空间 艺术取舍加工后的影像 艺术真实 3、综合性:多种艺术有机融合 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 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 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如《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影片表现的是翠巧的悲剧,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代表,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商业性 电影具有浓郁的商业性: 1、从世界电影诞生时开始切入——公开售票卢米埃尔梅里爱 电影的拍摄制作,商品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 2、电影由浩大的社会群体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3、电影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并且快速完善的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的阶段 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供需和价格体系、运作模式和分配比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近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影片,充分利用了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主要包括覆盖式的集中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的追求与营造等。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1、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的产品 2、电影的生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3、电影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其商业性得以实现 4、电影的商业性又需要艺术性的保障 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而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程序。电影生产虽然不能不受到资本的控制,但是,它毕竟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这就为进步的电影生产者打破资本的控制提供了可能。事实上,电影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亦大有人在,例如卓别林,他的电影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打闹喜剧形式出现,在保证电影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现代大生产状况下大众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被扭曲异化的深层事实,从而为

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艺术概论 一.辨析题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具备形象性。P262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指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往往结合在一起,达到情韵浓郁、形象传神的效果,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如经其事,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文学作品中,作家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常常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更加突出。所以观点是错误的,文学艺术具有形象性。 2.艺术形象的个性化比共性更重要。P12 正确。 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而不是通过共性来反映个性。个性与共性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具有前提。如果是抽象的理论,这就是共性。例如艺术家要塑造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这里的共产党人就是共性,但是这是不够的,艺术家需要塑造一个具体的人物,他具有共产党人的特征也就是共性,要让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受众面前。在作品里,首先看到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艺术家塑造的这个具体人物,看到个性的显现,然后透过这个具体任务看到共产党一群人的优秀品质。对于艺术来说,先有一个独特的个性,这样形象也就塑造的越成功,艺术家是靠形象说话的,而不是靠概念。 3.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经典时无法将语言文学的阅读味,想象的魅力和深蕴的情思全部 影视化。P256-258 正确。 1.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是“想象的艺术”,这是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影视作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因而不具有想象的魅力; 2.文学艺术具有情感性。语言文学既可以描绘物质世界,又可以直接展示人的内在思想、情感、情绪和愿望,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感情深深蕴藏在文学形象中,而影视艺术的表现力要受到物质媒介的局限,无法将语言文学的深蕴情思全部影视化。 4.艺术中的主体只有一个,即艺术家。P7 错误。 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人。艺术活动中的人进一步再分,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属于创造性的主体,没有艺术家,艺术作品就无法创造出来。另一个方面是鉴赏受众,当然受众也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是在鉴赏中和接受中,这些受众是接受艺术作品的接受主体。 5.艺术就是技术 错误。 艺术是需要技术的。技术一般是用于创造物质文明,是普遍规律的体现,是知识的归纳,而艺术是借助一定物质化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技术强调的是拥有某项基础能力,而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的是美学。技术具有目的性,而艺术具有审美性,是技术基础上的提升。所以,艺术不是技术。

2010年戏剧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第一章、东西方戏剧的起源 1、戏剧: 2、简述戏剧与文学的异同。 相同:戏剧和文学一样,都是社会形式及 生活的一种呈现。 相异:文学:是限制艺术,文本艺术; 戏剧:是一种活生生的艺术样式, 一种行为艺术。 3、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样式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 4、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民间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具体地说就是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 的祭祀。 5、“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这句话出自王国维。 6、戏剧产生的三个文化条件:1)模仿性的表演;2)故事性的增强3)观演的分化与交流 的出现。 7、分析东西方戏剧起源的历程。 在世界上自古至今存在着两大风格迥然,形态各异的戏剧传统:自古希腊以来的欧美戏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传统和以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日本能乐为代表的东方戏剧传统。东西方戏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戏剧都是源自民间,是和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仪式密切相联的。 8、“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 9、“喜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狂欢之歌”。 10、中国戏曲的源头是1、原始歌舞2、祭祀仪式3、古代俳优的表演4、百戏、角抵戏。 11、中国戏曲形式较为复杂包含了唱、念、做、打、说等,是更为综合的艺术。 12、司马迁谓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指的是古代的俳优 13、百戏:古代的“百戏”又称“角抵戏”,秦汉时已出现,是各项技艺汇集在一起,彼此竞争,互争优胜。这些,后来同歌唱、舞蹈等合流,成为中国戏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打”。 二、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 14、古希腊时期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15、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喜剧大师,被恩格斯称作是“喜剧之父”的是阿里斯多芬。 16、埃斯库罗斯的创作特点: 1、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 2、第一个在戏剧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 3、艺术风格上,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高雅凝重,规模宏大,奠定了西方悲剧庄重、严肃、高贵的气质底蕴。 17、欧里庇得斯的创作特点: 1、第一个将悲剧用于刻画世俗生活中的平民。“标志着旧的‘英雄悲剧’的终结”。 2、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 3、善于塑造女性形象。 4、艺术上:语言自然流畅,接近口语,富于感情,说理性强,重视话语的修辞效果,善于用文字塑造形象。 18、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的戏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被称作“剧场里的哲学家”,“问题剧”的创始人的是欧里庇得斯。

易卜生对戏剧的贡献

易卜生对戏剧的贡献 易卜生是“现代戏剧之父”,他的思想意识和文学创作颇富人生哲理的辨析意义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其戏剧以及丰富的诗歌、书信、文艺论文等,已组合成一部翔实、生动而独特的“巨人传”,广泛而深刻地审视并反映了他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他对戏剧具有重要的贡献。 一、易卜生的戏剧大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回溯性,它不是即时性地呈现事件,而是由舞台人物从一个稍后时间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回顾。他改变了欧洲戏剧创作的道路,反对当时西方流行的情节巧合而内容贫乏的戏剧,有意打破浪漫派诗剧传统,努力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剧,也就是社会问题剧作。他通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最简洁的剧情把社会问题和舞台艺术结合起来,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二、易卜生的分析性戏剧吸收了许多时代话语的元素,情节往往是分离或破碎的,但是却有延迟意义生成的作用,结构精妙,而且充满了含混,呈现出多义性,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其次,不仅易卜生剧中人物能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立分析问题,同时对读者和观众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挑战,具有一种“召唤结构”。 三、悲喜的成分构成了易卜生戏剧艺术的要素,也是易卜生戏剧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易卜生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些悲喜成分同置于一种戏剧结构之内,设计一些亦悲亦喜的场景以娱人耳

目。相反.他意识到了悲喜剧这一形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它内在的活力和震撼力。 四、易卜生具有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品囊括了许多快速变化的场景,这种设置与表现主义戏剧和斯特林堡的梦幻剧都非常相似,也与浪漫主义的冒险剧相似,展现的正是基尔凯郭尔所谓的“美学舞台”。而且易卜生对象征手法是情有独钟的。个性化的象征是易卜生戏剧中用来传达某种精神体验、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预示人物特殊的命运而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 五、易卜生戏剧充满了对文艺的本质和艺术家作用的反思。一方面,一些自传性的成分常常投射到一些被疏离了的艺术形象身上,如《野鸭》中摄影师、《建筑师》中的建筑师、《咱们死人醒来时候》中的雕刻家等。另一方面,艺术又像是一种内心的放逐,艺术家似乎只能求助于一些幻想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艺术家们总在幻想着将来有一天创造出更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断地将自己裹在这自我欺骗的梦幻之中。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文学形象间接性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例如用“绝代佳人”远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得生动感人,就是因为前者或因太抽象无法唤起相应的表象,或因太具体而限制了联想与想象;而后者则通过对神态特征的瞬间捕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倾注在感受中间,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时间,谈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2)艺术创作过程又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方面。 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节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和创作欲望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3)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对一个稻草垛不惜花巨大的精力观察与研究,他根据朝、夕、明、晦、春、夏、秋、冬等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反复地写生,研究不同的光色变化,终于创作了15幅不同色调的《稻草垛》。这一切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没有训练有素的眼力和灵敏的心灵,是无法创作出这微妙变化与差别的作品的,也无法去捕捉美丽的光和色。 以某位艺术家的创作为例,论述其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以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审美理想的不同,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既有豪放词,也有婉转词,还有旷达词及风格自然清新的词。而苏轼词的基调应是旷达,这种旷达的基调贯穿在他的大部分词作中,这种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更为明显。苏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豪放派。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还有辛弃疾。 (1)具体表现 首先,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对词境的开拓。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能以开朗豪迈的语调,慷慨激越的情感,创造出雄浑开阔、豪迈奔放、情致高远的意境。 其次,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内容题材的扩大,也是其豪放词风的重要体现。有反映爱国之情的,也有描绘农村风光的,更有思念亲友、抒发自己人生感慨之作 (2)形成原因 ①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促使苏轼去创作实践。文学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刘勰 ②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新兴歌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词本身又具有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活泼自由,它突破了五言、七言诗的束缚,有利于表现和反映北宋当时日趋复杂化了的社会生活。而苏轼正是顺应和发展了这一潮流。 (3)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 (4)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举例论述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意义或作用。 无意识创作是指在一定的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或达到一定水平的艺术创作者在意识创作的过程中,或是在无意识的创作中,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或是定位,要不就是只有一个轮廓,而脑海中无清晰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作品就称之为无意识创作。 漓江画派 (1)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绘画流派之一。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有着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漓江画派的主要审美特征是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其中国画的最大特色是写生化和生活化。作品大都以对景写生为基础,具有典型的南方式的温润平和、鲜活大气和包容开放。在技法上以线见长,水墨淋漓,色彩明丽。其代表画家黄格胜创作的《漓江百里图》长卷和《漓江百景图》系列是漓江画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代表画家还有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在中国当代画坛有较高的知名度。 (3)“漓江画派”如何在以后探索发展道路上人广采博取,大胆探索,画派的观念、内容、形式以至发展体制、机制如何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如何摆脱了纯画派论画派的思维方式,如何打造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全新的画派形象等等问题 (4)“漓江画派”要把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优势转为观念优势,必须发展与之相依托的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产业强势的转变。“漓江画派”促进会的成立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要根据广西文化资源优势,利用美好山水风光、绚丽民族风情和多彩人文景观,着力创作出一批显示“漓江画派”实力、代表当代绘画水平、体现画派风格的绘画精品。同时大力培养青年画家,落实各种有利于培养画家的办法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画家成长的良好环境。 10、谈你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艺术思潮。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作为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批判与超越,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表征。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批判和超越了现实主义,进一步向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极朝着更为激进的方向迈进,以先锋艺术的精神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经典的彻底反叛;另一极则面对整个被商业化了的社会,朝着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迈进,追求大众性、平面性、游戏娱乐性。二是它往往采用荒诞、调侃、反讽、拼贴、嘲弄、游戏等多种手法,来突破传统文化乃至现代主义文化的审美范畴,追求一种全新的表现方法。 刘镇伟90年代的电影作品《大话西游》是借用《西游记》的噱头来包装的一个全新的故事,除了使用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联系,电影用喜剧方式,夸张的表演加上夸张的情节编排再加上夸张的台词对白,它取笑一切严肃,调侃一切神圣,嘲弄一切规则,抛弃一切深度,这种怀疑论、否定论和颓废论在适应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丰富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攻击型和破坏力,摧毁了在西方文艺界雄霸百年之久的西方现代主义,对西方社会的饿现行制度和秩序发起猛烈的攻击,对现有的一切从怀疑走向反叛 12、举例阐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娱乐化和游戏化倾向。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娱乐化和游戏化的具体表现。(举例) 3、表明自己对这一倾向的态度和看法。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欧美各国兴起的一股文艺思潮,它包括众多的艺术流派和创作主张,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野兽派绘画、新浪潮电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