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的旋转

1.面的旋转
1.面的旋转

1、面的旋转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第4页“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活动,体会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1、教师:多媒体课件、圆柱、圆锥等立体教具。

2、学生:用纸片和小棒做成的小旗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

1、观察发现

教师课件逐幅出示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图片上画了什么内容?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同桌自由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逐一帮助学生归纳并板书:第一幅图显示点动成线、第二幅图显示线动成面、第三幅图显示面动成体,从面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空间观念。

2、操作实践

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小旗(如图),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操作、思考。

(1)学生想象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的样子(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能说出形状或用手势说明亦可。)

(2)学生手捏旗柄转动小旗。

(3)汇报交流旋转后形成的图形,验证猜想。

(4)完成课本第2页中的“想一想,连一连”(如图),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1题(如图)。

3、学生完成上题后,介绍圆柱和圆锥。

(1)结合教材第2页插图,向学生说明左边的图形是圆柱体,最右边的图形是圆锥体。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形的。

(3)思考: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点呢?

二、探索新知

1、圆柱、圆锥的特征。

(1)教师出示圆柱和圆锥教具,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底面、侧面等形状。

(2)说一说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征。

由学生自己说一说各自的理解。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帮助说明。

1、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课本第3页上的“试一试”)

在已经画出的圆柱和圆锥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完成圆柱和圆锥特征概念的建立(如图)。

(1)圆柱:

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叫做底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

数条高)

一个曲面是圆柱的侧面。

(2)圆锥:

一个圆面叫做圆锥的底面。

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2、怎样测量圆柱和圆锥的高?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试画。

(2)老师演示圆柱和圆锥高的画法。

(3)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演示重画并说说画法。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2、课外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4—6题。

3、独立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说一说圆柱、圆锥的特征(抓住底面、侧面及高的特征来总结)。

五、板书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叫做底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1.1面的旋转(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1面的旋转 一、单选题 1.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旋转小棒,想象纸片旋转所形成的图形是.() A. B. C. D. 2.在下图中,以直线为旋转轴,可以得到圆柱的是()。 A. B. C. D. 3.下面图形以AB边为轴旋转后会形成图形( )。 A. B. C. D. 4.当一个圆柱的底面()和高相等时,展开这个圆柱的侧面,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 A. 直径 B. 半径 C. 周长 5.一个圆柱的高有()条. A. 1 B. 2 C. 无数 D. 10 二、判断题 6.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周长任意一点的连线都是圆锥的高. 7.如下图,圆柱的底面是椭圆形。

8.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9.从圆锥的顶点向底面垂直切割,所得到的截面是一个等腰的三角形。 三、填空题 10.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________,且面积大小________.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________形,这个图形的一组对边是圆柱的________,另一组对边是圆柱的________. 11.下面的图形,________是圆柱体。 A、B、C、D、E、 12.圆锥的底面是个________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________。 13.沿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把它切开,截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________形. 14.用手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它们的大小________. 四、解答题 15.如图,求圆锥的体积. 16.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 五、综合题 17.解答.

(1)三角形顶点A用数对表示是________. (2)如果AC=4厘米,BC=3厘米,AB=5厘米,把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转动一圈后,A点走过的图形是________形,它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3)将三角形按3:1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把这个图形绕AC轴旋转一圈形成的物体是________形,体积是________立方厘米. 六、应用题 18.有一个圆锥见下图,AB和BC长均为10cm,底面积周长为10π厘米,有一只小虫准备从A点出发,沿着锥面爬到线段BC上,那么,它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厘米?

1.面的旋转

1、面的旋转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第4页“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活动,体会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1、教师:多媒体课件、圆柱、圆锥等立体教具。 2、学生:用纸片和小棒做成的小旗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 1、观察发现 教师课件逐幅出示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图片上画了什么内容?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同桌自由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逐一帮助学生归纳并板书:第一幅图显示点动成线、第二幅图显示线动成面、第三幅图显示面动成体,从面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空间观念。 2、操作实践 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小旗(如图),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操作、思考。 (1)学生想象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的样子(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能说出形状或用手势说明亦可。) (2)学生手捏旗柄转动小旗。

(3)汇报交流旋转后形成的图形,验证猜想。 (4)完成课本第2页中的“想一想,连一连”(如图),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1题(如图)。 3、学生完成上题后,介绍圆柱和圆锥。 (1)结合教材第2页插图,向学生说明左边的图形是圆柱体,最右边的图形是圆锥体。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形的。 (3)思考: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点呢? 二、探索新知 1、圆柱、圆锥的特征。 (1)教师出示圆柱和圆锥教具,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底面、侧面等形状。 (2)说一说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征。 由学生自己说一说各自的理解。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帮助说明。 1、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课本第3页上的“试一试”) 在已经画出的圆柱和圆锥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完成圆柱和圆锥特征概念的建立(如图)。

1.1面的旋转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面的旋转》导学单 主备人:班级:姓名:组名:组训: 学法导航 学习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学习重点: 1、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自主预习 【知识链接】 1、自学课本P2-P4页。 观察P2页情境图1的发现:。 观察p2页情境图2的发现:。2、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我的发现:。 归纳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 3、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老师评价: 探究学习 1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2、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的发现圆柱:。 我的发现圆锥:。 3、认一认 我的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有高,并且。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锥的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圆锥只有条高。 【小结】 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老师评价: 当堂检测 1、快速旋转一面底面是直角的三角形小旗就会看到一个()。 2、圆柱有两个面是(),有一个面是(),圆柱有()条高。 3、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它有()条高。 4、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如果圆柱体的半径是5厘米,高石8厘米,这个展开图的长是(),宽是()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沿高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厘米,那么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底面积是()。 二、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以正方形的一条短边为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 A、圆锥 B、圆柱 C、长方体 D 、正方体 2、以一个直角三角形板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 A 、圆锥B、圆柱C、长方体 D 、正方体 3、圆柱体有()条高。 A、1 B、3 C、4 D、无数 4、圆锥体有()条高。 A、1 B、3 C、4 D、无数 三、如图, 四、弥补缺差 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写下来吧。

面的旋转第二课时教案新部编本设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面的旋转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班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通过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纸片和小棒做成的小旗、圆柱圆锥体实物、课件 教学流程: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小结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 (1)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的圆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2、判断: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 (3)因为电线杆的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所以电线杆是圆柱。()(4)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展开后的侧面一定是个正方形。()(5)圆锥的高就是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 (6)圆锥的高就是圆锥展开后扇形的半径。() 二、提高练习 将一个边长分别是3cm、4cm、5cm的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高是多少厘米?底面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拓展练习: 找一个长方形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再用不同方法剪一剪它的侧面,看能剪成什么形状?并画出来。由此想到什么?。 四、课堂测评: 1、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1认识旋转

课题:认识旋转第 1 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旋转含义。 2.通过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思考,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用旋转的三要素描述图形运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风车、秋千吗?请说一说这样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旋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旋转。 (1)通过多媒体演示,认识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与时钟转动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与之相反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2)出示钟面并提问观察钟面被平均分成多少格?每大格多少度? 一共平均分成12格,每格30°。 (3)出示例1。 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 从“1”到“_____”,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 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 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方法与答案。 (4)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呢?(生自由阐述)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以上几种旋转,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尝试概括旋转的意义。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旋转了吗?(旋转实际上就是图形围绕旋转中心,按照一定的方向,转动了一定的度数。) 2. 结合生活,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1)旋转中心:当图形旋转时,有一个是固定不动的点叫旋转中心。 (2)旋转方向: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用挡车杆的关和开来演示)(3)旋转角度。(用时针转动角度的大小及翻斗车的运动) (4)及时练习。 完成第83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指针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3. 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课件出示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根据题意,旋转三角板,为了观察方便,给直角顶点标上O,给两个锐角顶点分别标上A、B。 (3)观察发现: ①旋转时O点的位置始终不变。 ②每次旋转时,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0。 ③三角板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四次后回到原位置。 (4)旋转的特征:在旋转过程中,三角板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5)旋转的性质:在旋转过程中,三角板在每次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时,它对应的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的角,对应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度。 三、巩固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3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2. 填空。 从“1”到“4”,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从“1”到“__ ”,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150°。

1.1 面的旋转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1)

《面的旋转》基于标准的设计 教材来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主题:面的旋转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李季/郑州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材分析:《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开篇内容,此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并充分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完全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本节课则是将学生的视角由平面的立体图形引向含有曲面的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接经验,感受到数学世界中旋转带来的美,为今后继续学习圆柱、圆锥及其他立体图形积淀下丰富的认知、良好的空间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三维世界。 3.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也初步了解了以下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圆柱和圆锥,也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另外,我的学生已经使用了五年的北师大版教材,北师教材独特的编排、最大化的开放空间使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敢于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拥有了灵动的思维。 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 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评价任务 1.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2.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1)》教案

第5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第1课时旋转(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的例1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教材第83页例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面的旋转练习

一、 面的旋转练习 1、点的运动形成( 成( ), ( )。 2、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 而且面积大小( 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 3、圆锥只有一个底面,是一个( )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从圆锥顶 点到( )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一个长方形,长 20厘米,宽12厘米, 如果绕着长方形的一条长边旋转一周, 得到 一个底面半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的圆柱。如果绕长方形的一 条短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底面半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的圆柱。 5、 圆锥有一个( )面和一个 面。 6、 圆柱有( )个面,( )个底 面,( )个侧面,侧面是一个() 面。 )。线的运动形 面的运动形成 ( ) , ),上、下两底面 )。

7、圆柱有()条高,并且每条高都

相等,圆锥有( )条高 8、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 ),它们是( )的两个圆。 9、 把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 转,会得到一个圆锥,若此圆锥高 6厘米, 底面直径为4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 角边分别是( 二、辨是非。 1、 圆柱的两底面是直径相等且互相平行的 两个圆面。( ) 2、 圆柱和圆锥都是平面图形 ( ) 3、 圆柱和圆锥都有一个侧面 ( ) 4、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 做圆锥的高。( ) 5、 粉笔是圆柱形的。( ) 填空。 2、圆柱有( )个面,( )个底 1、点的运动形成( 成( )。线的运动形 面的运动形成

面,()个侧面,侧面是一个() 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而且它们的面积大小()上、下两底面 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 3、圆锥只有一个底面,是一个()圆锥的侧面是一个()。从圆锥顶点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圆柱有()条高,并且每条高都 相等,圆锥有()条高。 5、把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 转,会得到一个() 二、辨是非。 1、圆柱上下是不一样粗的。() 2、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 3、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 4、圆柱和圆锥都是立体图形。 () 5、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三、选择。 1、下列物体中是圆柱的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旋转(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旋转【1】 第1课时旋转【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的例1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教材第83页例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

面的旋转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动画情境1:下大雨的时候,房檐许多的雨滴下落的过程。 师:请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一滴雨,就可以看做一个点。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线。概括:点动成线。) 学生列举生活中,点动成面的例子。如:拖地时,拖把的移

动。再比如写字时,笔的移动。乒乓球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条线…… (2)动画情境2:将一条红带子,系在自行车的辐条上,然后转动自行车的车轮。 学生观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线动成面) 学生列举生活中线动成面的例子。比如拉窗帘,投影的幕布下落…… (3)师:我们刚才举例认识了点与线、线与面之间的关系,那么,面与体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测)你能验证吗?同桌之间相互验证。 学生汇报。 师:看来,面的旋转学问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通过面的旋转,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课前,我们准备了,用纸片和小棒做成的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直角梯形的小旗子。如果快速转动这些小旗子,纸片旋转后会分别形成什么形状的图形呢?请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动手旋转并仔细观察。结合观察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2)学生活动。 (3)交流活动总结。

1面的旋转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点、线、面、体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发 展学生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重点:理解点、线、面、体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具准备:一系绳的小球、带棒的小旗、教室内电扇粘几条彩纸点。 学具准备:安排学生课前带一些圆柱和圆锥形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手拿系线小球抡起来,让其旋转着走入教室。提醒学生观察,然后提问看到了什么? 2、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例子? 3、学生交流列举视学生回答情况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为本节内容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服务)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初步认识点、线、面、体间的关系 1、(1)打开电扇,观察并思考彩纸点随电扇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2)列举生活中其它类似例子(如导入时的例子)。 (3)综合这些例子你有何发现?师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至-----点动成线。 2、观察与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1)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2)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观察汇报:师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至: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4)列举生活中其它的例子。 4、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点、线、面、体间存在着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5、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二、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四、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点动成线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板书: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来就是: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旋转)板书。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学生回答老师贴图) 2、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1.1面的旋转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第一课时单元课时1 总课时10 教学目标1.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 2. 通过观察,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 通过观察与思考感受图形世界的奇妙与变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 课前准备圆柱、圆锥各一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世界万物皆由体呈现,在数学领域,我们从体上发现了面,又从面找到了线,继而在线上找到了点。点、线、面、体成为我们认识图形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 点线面体)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点线面体的关系。 1、观察老师手中的粉笔头的运动轨迹。 如果把粉笔头看做一个点,它运动的轨迹就是一条线,所以我们说点动成线。 (板书:点动成线) 如果把一根粉笔看做一条线,它运动的轨迹就是一个面,所以我们说线动成面。 (板书:线动成面) <再举一个面动成体的例子。>(板书:线动成面)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呢?生举例。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主要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二)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的特点。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本的空白补充完整。 2、学生汇报。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都相等。(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或者平行四边形。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3、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点。圆锥的特征: 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三、巩固运用。 1、完成课本P3习题1、2; 2、完成知能P1习题1、2。 板 书设计 动动动 点线面体 课 外 作 业 大本P1 课后心得 本节课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对知识掌握不错。但是针对理解性和记忆性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多背多记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面的旋转教案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辩认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并从中抽象出几体图形的形状来。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学流程】 一、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表象。 1、准备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旋转的美”,你们找到了吗?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说说是什么物体怎样旋转。) 3、观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 ⑴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一条圆形曲线) ⑵天空中的风筝。如果把这些风筝看成是一个点,那么它们的运动轨迹形成了什么?(线)你发现什么?板书:点动成线。 ⑶汽车雨刷。如果把雨刷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时左右摇摆形成了什么?(半圆)你有什么发现?板书:线动成面。 ⑷自动旋转大门。如果把转门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旋转),长方形转门在旋转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圆柱体)你有什么发现?板书:面动成体。 4、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5、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6、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猜一猜。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以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图片,如:半圆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彩色纸片。用小棒、胶水做成一面面小旗。 7、在小组内旋转小旗,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组员互相说一说再书上连一连。 8、交流汇报:说说每种图形是怎么旋转的?形成什么图形?(如:绕着长方形一条边旋转,长方形旋转后形成圆柱体。) 9、小结: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了立体图形。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如: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不同的圆柱体。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10、在书第二页找一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说一说。

1、《面的旋转》教案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八.板书 九.随堂反思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1、面的旋转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内容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淘气可是一个有人心,他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轮,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面各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呈现下图1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说说你能发现什么? (2)同时呈现下图2、图3。你又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线”“面”“体”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寻找一下。 看来面的旋转学问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主要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板书:《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 2、观察并想象硬纸片快速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1)请学生分组用“长方形小旗”开展操作活动,一人操作,其他同学观察并想象硬纸片快速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2)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现长方形小旗快速转动后形成里圆柱。

最新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面的旋转2》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面的旋转》优质教学教案 《面的旋转》是将学生的视角由平面的立体图形引向含有曲面的立体图形,感知它们 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 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具准备: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 教学过程: 一、沟通点、线、面、体之间关系 1、多媒体出示:带着问题欣赏奥运会场景, 问题:2008.8.8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当天晚上8:08的开幕式,看了吗?让 我们来回忆一下开幕式好吗?这些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入手,很自然的把点线面体这些知识 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就存在于身边。) 2、点动成线 我们看看燃放烟花的图片,烟花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烟花是很多点运动形成,成了一条条的线)。 看过流星吗?流星划过星空会形成什么?(演示多媒体)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吗?(风扇转动,风扇上的一点快速转动成一条曲线;车轮上的蝴蝶结经过转动后成一条曲线;射击时子弹的运动轨迹) 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点快速运动可以形成了一条曲线或者直线)。 3、线动成面(演示多媒体) 奥运会期间,中国迎来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这么多人他们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宾馆。而各个比赛地点离住所较远,他们要从住所到各个比赛地点,需要用到什么交 通工具?(汽车)

面的旋转公开课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大连市高新区凌水小学徐晓辉 2012.3课题: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数下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与思考感受图形世界的奇妙与变化。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圆锥各一个,教学课件。 2学具准备:圆柱体一个、自制的如课本第2页第3题的小旗帜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世界万物皆由体呈现,在数学领域,我们从体上发现了面,又从面找到了线,继而在线上找到了点。点、线、面、体成为我们认识图形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 点线面体)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点线面体的关系。 1、观察老师手中的乒乓球的运动轨迹。如果把球看做一个点,它运动的轨迹就是一条线,所以我们说点动成线。(板书:点动成线)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呢?生举例。 2、线和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说明。(板书:线动成面) 3、刚才我们举例说明了点与线、线与面的关系,那面和体又有什么关系呢?(生会猜测面动成体)你能验证呢?同桌互相交流验证。(板书:线动成面。)学生汇报同时从屏幕中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电子白板演示) 看来面的旋转学问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主要探究圆

柱和圆锥的特点。(板书) (二)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的特点。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讨论完成表格。 2、学生汇报。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都相等。(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或者平行四边形。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教师白板示范让学生观察圆柱的高的变化形成的圆柱不同,渗透高在不同圆柱的不同名称。 2、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点。 圆锥的特征: 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教师白板示范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3、整理表格,并拿实物互相说说圆柱与圆锥的特点。 三、巩固运用。 1、下列物体中,哪些部分是圆柱或圆锥?(白板的资源)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d 和高h。 3、判断(白板幕布逐步呈现) (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旋转的特征(例1)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例2)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旋转》教学设计北流市民乐镇茶垌小学:梁小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晰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生活实例,引出课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出现课件第二屏)想看嘛?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风车是怎样运动的?(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举例。 旋转这个词,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认识过,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我们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生答。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第三屏) 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旋转还隐藏着什么知识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三要素及性质。 2、会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三、学习探究新知 1、下面老师想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谁是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些物体都是怎样旋转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出示课件第四屏) 生答。 (引出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含义。)板书 师:这个点或轴,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旋转中心”或“旋转点”。(板书:旋转中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引出图形的旋转运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是学生第一次正式了解,教师以钟表和风车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种物体旋转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物体旋转是有方向的,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3、我发现同学们眼力越来越好了,并且脑子也越来越爱思考问题了,下面我想再试试同学们的眼力如何?准备好了吗? (课件第五屏)请看大屏幕,请大家仔细观察,指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1)指针是按顺时针旋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