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黔之驴_翻译

狼和黔之驴_翻译
狼和黔之驴_翻译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

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黔之驴

作者: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狼和黔之驴_翻译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

初中文言文:《 狼三则》和译文和注释

初中文言文:《狼三则》和译文和注释 狼三则 清代:蒲松龄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 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 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 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 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能够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能够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注释 暮:傍晚。 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为(wèi):被。 遗(yí):留下。 伏(fú):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 去:离开。

《黔之驴》原文注释翻译练习

黔qián之驴 唐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选自《三戒》 1.黔无驴,有好hào事者船载zài以入。 者:……的人,……的地方。好事者,爱多事的人。船:用船(名词作状语修饰“载”)载以入:完整的结构是“载之以入”省略“之”,之,代词代“驴”。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译:黔地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至,到。则,却。放之山下:省略了“于”正常语序为“放之于山下” 译:(驴)运到(后)却没有用处,把它放在山下。 3.虎见之,庞páng然大物也,以为神。 之:代词,代驴。……也:肯定句固定的句式,译为“原来是……”。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神,完整句应该是“以之为神”。以,把。为,当作,作为。 @ 译: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了神物。 4.蔽bì林间窥kuī之,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 蔽,躲蔽。窥,偷看。稍,渐渐。近,接近。……然:……的样子。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即为“莫之知”,不知道它(有什么本领) 译:(老虎)躲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看驴,渐渐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 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hài,远遁dùn,以为且噬shì己也,甚恐。 他日,有一天。大骇,非常害怕。远遁,逃到远处。以为,认为。且,将要。噬,咬。己,自己。也,肯定句句末的语气判断。甚恐,十分害怕。 译:有一天,驴一叫,老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然而。觉,觉得。能,本领。者,表示揣度的语气,不译。 译:然而(老虎)来来回回的看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 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bó]。 益,日益,逐渐。习,熟悉。其,代词,代它的,指驴的。声,叫声。近,接近。出,出现。终,始终。搏,扑击。 译:老虎逐渐熟悉驴的叫声。又接近它,在它的前后出现,始终不敢扑击驴。 8.稍近益狎xiá,荡倚yǐ冲冒,驴不胜shèng怒,蹄之。 稍,渐渐。近。接近。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句中译“随便”。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不胜,禁不住。蹄,用蹄子踢,名词用作动词。 译:渐渐接近它更加随便,碰一碰,靠一靠,撞一撞,冒犯它,驴忍不住发怒了,用蹄子踢它。 9.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因为。喜,高兴。计,盘算。之,代词,代这件事情。技,本领。止,只,仅仅。耳,罢了。(虎因喜=虎因之喜因,因为之,代词,代这件事。喜,高兴) 译:老虎因此高兴。(心里)盘算着这件事,心想:“(驴)的本领仅仅是这样罢了。” 10.因跳踉liáng大hǎn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黔之驴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

蒲松龄《狼三则》

蒲松龄《狼三则》 狼(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涎垂,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①)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②),则死狼也。仰首(③),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鄂,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也! 1、将“细审、遥望、近视”分别填入①、②、③三处,正确的顺序是: a. b. c. 2、解释下烈加点词语及句子。 ①有屠人,货肉归。②既走,又从之。 ③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④直十余金,屠小裕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作者认为狼“可笑”的原因是什莫? 狼(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盈寸,遂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涨如牛,股直不能曲,口张不能合。遂缚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一亦可用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③以吹豕之法吹之。()④股直不能曲。()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顾无计可以死之。 ②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本文是《狼三则》的第三则,与课文《狼》相比,两文的相同点是哪些?不同点有哪些? 4、本文给人告诫的句子是:

译文:有个屠户卖肉回家,天已到傍晚。忽然来了一只狼,望着(屠户)担子里的肉,馋得好像要流口水似的,跟着屠户走了好几里。屠户害怕了,把刀拿出来给它看,狼稍稍后退一点,等到屠户要跑时,(狼)又跟着他。屠户想,狼想吃的是肉,不如先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拿。于是用铁钩钩着肉,翘起脚把肉挂在树林间,然后把空担给狼看,狼这才停下来了。屠户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去取肉,远远望见树上挂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吊死的样子,心里非常害怕。他顾虑重重地试探着走近一看,却是一只死狼,(屠户)抬头仔细一看,看见那狼口里含着肉,铁钩刺进上腭,像鱼吞着钓饵那样。当时狼皮的价钱很贵,(这只狼皮)能值十多金,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缘木求鱼一样,狼本想吃肉,结果遇到了灾难,不是也很可笑吗!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麦桔杆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但屠夫也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一把不够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涨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溜溜的不能弯曲,嘴张得很大闭不上。屠夫于是背了狼回家了。

古诗狼三则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狼三则其一翻译赏析 文言文《狼三则其一》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狼三则》选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已。 【注释】 货:出售、卖。 欻(xū):忽然。 瞰(àn):窥视。

昂:贵。 罹:遭遇(祸患)。 蚤:通早意思:早晨 直:通值意思:价值 【翻译】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跑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b/19180htm,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屠夫)大吃一惊。(屠夫)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doc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各位知心的朋友们随我一起来看看这篇美文吧!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字词解释: 【1】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黔(qián),地名,包括现在四川、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以,而。 【3】则:却。 【4】庞然:巨大的样子。 【5】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以”后边省去“之”字。 【6】蔽:隐藏。窥(kuī):偷看。 【7】稍:渐渐。 【8】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9】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10】骇(hài):惊惧。 【11】遁(dùn):逃走。 【12】以为且噬(shì)己:认为将咬自己。且,将。噬,咬

《黔之驴》原文及作品原文及译文

《黔之驴》原文及作品赏析 原文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来源 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鉴赏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

狼三则练习含答案8559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狼三则》阅读练习 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有屠人货.肉归()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示以.空担()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屠惧,示之以刃,则少却。 ②逡巡近之,则死狼也。 ③时狼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3、本文是《聊斋志异·狼》中的第一则,课本中所学的是第二则。本文中的屠户是如何摆脱狼的?狼又是如何死去的?这两则故事的结尾有何相同之处?(6分) 第二则 1、解释下列加点字。(16分) 缀.()窘.()苫蔽 ..()奔倚.()又数.刀毙.之()()隧.()入尻.()尾弛()担持刀眈眈相向() 目似瞑()意暇甚()狼亦黠()矣假寐() 2、填空。(13分) 《狼》选自,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作者,字留仙,号,世称,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是 3、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惧狼→()→() 4、理解默写。(5分) 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 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8分) 目似瞑.()意.暇甚()屠自后断其股.()乃悟.前狼假寐()缀行 ..甚远()两狼之并驱如故.()一狼仍从.()屠大窘.()顾.野有麦场()屠 乃奔倚.其下()乃悟前狼假寐.()屠暴.起()恐前后受其敌.()一狼洞.其中()其 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6、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5分) 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敌: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 止: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 意: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前: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 乃①屠乃奔倚其下()②乃悟前狼假寐() 7、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2分)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初中文言文翻译黔之驴

初中文言文翻译《黔之驴》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翻译】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物。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

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走了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翻译】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物。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

初中语文文言文《黔之驴》练习(含答案)

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 己也( ) 慭慭..然( ) 虎大骇.( ) 荡倚.( )冲冒 益狎.( ) 大阚. ( ) qián hào pang dùn kuī xiá liàng shì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 ) 憖憖..然(小心谨慎 ) 他.日(另外 ) 虎大骇. ( 害怕 ) 益.习其声( 渐渐 ) 驴不胜.怒( 忍受 ) 计.之曰( 考虑 ) 技. 止此耳(本领 )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用船 ) 至则无可用(则: 却 ) 稍出近之(稍: ) 虎大骇,远遁(遁:逃走) 以为且噬已也(且: 将 ) 益习其声(益: ) 益狎(狎: 亲近而不庄重 ) 技止此耳(止: ) 乃去(乃: 才 ) 蔽林间窥.之( 偷看 ) 以为且噬.己也( 咬 ) 蹄. 之( 用蹄子踢 ) 三、一词多义 ① 然: A.庞然大物( ) B.然往来视之( ) ② 因: A.虎因喜( ) B.因跳踉大阚( ) ③ 去: A.乃去( ) B.西蜀之去南海( ) ④ 耳: A.技止此耳( ) B.无丝竹之乱耳( ) (5)以为: A.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 B.以为且噬己也( ) (6)之: A.黔之驴 ( ) B. 虎见之 ( ) 8、⑴……的样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离开;距离⑷罢了;耳朵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蔽林间窥之 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 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 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五、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 、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C 、“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D 、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C 、虎因喜,计之曰 D 、稍出近之

狼三则练习含答案

《狼三则》阅读练习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写屠户被狼所逼,用铁钩把肉吊在树上才脱身,狼为吃肉而被铁钩吊死在树上的故事,着重表现狼的贪婪。第二则写屠夫毙杀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更赞扬了人的聪明和勇敢。着重表现狼的狡猾。第三则着写屠户被狼逼进野外一个席棚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捉住,割破爪皮而吹气胀死的故事,重表现狼的愚蠢。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 第一则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译文 有个屠户卖肉回家,太阳已经下山。突然一头狼过来了,注视担子上的肉,似乎非常垂涎的样子,跟随屠户后面走了几里路。屠夫恐惧了,就用刀对狼显示,(狼)稍微退后了,等到(屠夫)走,又跟着他。屠夫想狼想要的东西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来拿取肉。于是(屠夫)用钩子钩肉,垫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给狼看,狼就才停下来(不跟着屠户)。屠夫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去取肉,远远望见树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好像(一个人)吊死的样子,屠户非常惊骇,担心地徘徊着靠近树看,却是(一只)死狼。(屠户)抬起头来仔细审看,看见狼嘴里含着肉,肉钩刺穿了狼的下巴,好像鱼儿吞下鱼饵。当时狼皮价格昂贵,值十几两黄金,屠夫小小地富裕了。爬着树寻找鱼,狼才死了,这是可笑!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有屠人货.肉归(卖)屠思狼所欲.者肉(想要)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蚤”同“早”,早晨)示以.空担(把)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屠惧,示之以刃,则少却。屠夫恐惧了,就用刀对狼显示,(狼)稍微退后了。 ②逡巡近之,则死狼也。(屠户)担心地徘徊着靠近树看,却是(一头)死狼。 ③时狼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当时狼皮价格昂贵,值十几两黄金,屠夫小小地富裕了。 3、本文是《聊斋志异·狼》中的第一则,课本中所学的是第二则。本文中的屠户是如何摆脱狼的?狼又是如何死去的?这两则故事的结尾有何相同之处?(6分) 屠户知道狼想要的是肉,就把肉挂到树上,以此摆脱了狼。狼跳着去吃挂在树上的肉,被钩子挂住了上腭而死。这两则故事的结尾都对狼进行了嘲笑。(点拨:抓住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二则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一块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很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6分) 缀.(zhuì)窘.(jiǒng)苫蔽 ..(shàn )(bì)奔倚.( yi)又数.刀毙.之(shù)( bì)隧.(suì)入尻.(kāo)尾chí(弛)担持刀dān dān(眈)(眈)相向 目似míng(瞑)意xiá(暇)甚狼亦xiá(黠)矣假mia(寐) 2、填空。(13分) 《狼》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3、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4、理解默写。(5分) 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 为《柳河东集》。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字词解释: 【1】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黔(qián),地名,包括现在四川、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以,而。 【3】则:却。 【4】庞然:巨大的样子。

【5】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以”后边省去“之”字。 【6】蔽:隐藏。窥(kuī):偷看。 【7】稍:渐渐。 【8】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9】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10】骇(hài):惊惧。 【11】遁(dùn):逃走。 【12】以为且噬(shì)己:认为将咬自己。且,将。噬,咬 【13】觉无异能者: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者,这里相当于“……似的”。 【14】搏:扑,击。 【15】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6】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击。冒,冒犯。 【17】不胜怒:非常恼怒。不胜,不禁、不能承受。 【18】蹄:踢。 【19】计之:盘算这件事。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0】技止此耳: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止,只、不过。耳,相当于“罢了”。 【21】跳踉(láng):跳跃。 【22】?(hǎn):虎怒吼。 【23】去:离开。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是古代汉族政治学术论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我们来看看。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

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黔之驴(翻译答案)

31、黔( qián )之驴(答案) 选自【唐】柳宗元(人名)的《柳河东集》 一、字词解释与句子翻译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①好:喜欢 ②船:用船(名词做状语)★③入:进入 ★译句: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①至:到☆②之:代词,它,指驴 译句: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 kuī)之。 ☆①之:代词,它,指驴,②庞然:巨大的样子 ③以:认为★④为:是⑤蔽:隐藏 ⑥窥:偷看☆⑦之:代词,它,指驴 ★译句: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认为它是神物。(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4.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①稍:渐渐 ②近:接近(形容词做动词)☆③之:代词,它,指驴 ④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⑤知:了解,知道 译句:(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5.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hài),远遁(dùn);①大:非常 ②骇:惊恐,害怕☆③远:距离远④遁:逃跑 译句:一天,驴子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顿时远远地逃跑; 6. 以为且噬(shì)已也,甚恐。①以:认为★②为:认为 ☆③且:将要☆④噬:咬⑤甚:非常⑥恐:惊恐,害怕 译句: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7.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①然:然而,但是②视:观察,看 ☆③之:代词,它,指驴★★④异:特殊的⑤能:本领 ★译句: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8.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①益:渐渐☆②习:熟悉 ☆③其:代词,它的,指驴的④搏:搏击 译句:渐渐地熟悉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 (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9. 稍近,益狎( xiá ),荡倚冲冒。①稍:渐渐,★②益:更加 ☆③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④荡:碰擦 ⑤倚:倚靠⑥冲:冲撞⑦冒:冒犯 译句:渐渐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加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 10. 驴不胜怒,蹄之。★★①胜:能承受,忍得住 ★★②蹄:用蹄踢(名词做动词)☆③之:代词,它,指老虎★★译句: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11. 虎因喜,计之曰,①因:于是★★②计:盘算 ☆③之: 代词,指这件事 ★译句:老虎于是高兴(起来),盘算这件事道: 12. “技止此耳!”①技:本领 ☆②止:只③耳:罢了 ☆译句:“(驴子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 13. 因跳踉(liáng)大 (hán),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跳踉:跳跃② :吼叫 ☆③其:代词,它的,指驴的★④尽:吃完★⑤去:离开 译句: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译文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运到后却没有可以使用的地方(处所),(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是个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奇的东西,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非常】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遁逃】;以为是(驴子)将要咬【吞噬】自己,非常恐惧【很惊恐】。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看】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的】本领【能耐】(似的);渐渐地熟悉【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出没(在它的)前前后后【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终归

【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靠近,(态度)更为【更加】态度亲近而不尊重【随便】,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驴不能承受愤怒【禁不住发怒】【非常愤怒】,用蹄子踢它【老虎】。老虎就欣喜【喜悦、高兴】了,盘算这件事,(心想)道:“(驴子的)技艺【本领】只不过【只是】如此【这样】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它的【驴的】喉咙,吃尽【光、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