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验名词解释

水质检验名词解释
水质检验名词解释

1,P3 水和水环境组成(天然淡水的组成;地表水可以分为几类) 答:天然淡水含有三类物质①溶解性物质,主要为矿物质类和某些气体②胶体物质,如硅酸胶体腐殖质等③悬浮颗粒物,如粘土、砂、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地表水可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和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和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费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P6 水质和水质指标(看附录7生活饮用水)

答:9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生活规范》中规定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为34项,非常规检验项目为62项,其中绝大部分为理化检验项目。

水质指标:从卫生角度出发可将其分成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等类。

3,P10 有效数字的计算

答:制备标准溶液时,应取4位有效数字:比色法测定时一般应取2-3位有效数字

4,P13 采样容器的清洗

答:应依据样品性质和监测项目的要求确定容器的清洗方法。若无特殊要求,一般先用水和洗涤剂清洗,以除去灰尘、油垢,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必要时置于约10%的硝酸或盐酸浸泡取出沥干,再用自来水漂洗干净,最后用蒸馏水充分荡洗3次。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所用的容器,除按上述方法洗去灰尘,油垢外,还要按下述方式处理:1、用来盛装背景值调查样品的容器除用10%盐酸浸泡8小时以外,还要用1+1盐酸浸泡3~4天,沥去酸液后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充分荡洗3次。2、测铬的样品容器只能用10%硝酸泡洗,不能用铬酸洗液或盐酸洗液泡洗;3、测总汞的样品容器可用1+3硝酸充分荡洗后放置数小时,再依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漂洗干净。4、测油类的样品容器除按一般通用洗涤方法洗涤外,还要用萃取剂(如石油醚)彻底荡洗2~3次。5、测定有几位的玻璃容器,先用重铬酸钾洗液浸泡1天,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在烘箱内180℃下烘干4小时,冷却后再用纯化过的已烷、石油醚冲洗数次。

5,P14 (1)采样点的选择水面宽小于等于50米一条,50~100米近左岸和中岸有明显水流各1条,大于100左、中、右各一条。垂线布设应避开污染带,要测污染带应另加垂线;确能证明该断面水质均匀可仅设中泓垂线;凡在该段面要计算污染通量时,必须按本表设计垂线

(2)地表水-表2-2、2-3水深小于等于5米上层1点;5~10米上、下层各1点;大于10上、中、下层各1点;上层指水面下0.5米处,水深小于0.5米时,在水深1/2处;下层指河底以上0.5米处;中层指1/2水深处;封冻时在冰水0.5米处采样,水深小于0.5米时,在水深1/2处采样;

(3)废水-第一类污染采样点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外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出口汞、镉、砷、铅和它们的无机化合物,六价铬的无机化合物,有机氯和强致癌物质、

第二类污染采样点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及它们的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6,P17 采样注意1、为避免机器油污和其他杂质污染,采样点位均设在船只、桥

梁的上游一侧。涉水采样时应避免搅动沉积物,采样者应站在下游,向上游方向采集水样2、采集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应使用特殊容器,既能使水样注满容器,又能有水封口3、测定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至300MM深处采集柱状水样,不得用采集的水样冲洗采样瓶,全量分析测定4、如果水样中含泥沙等沉降性固体,除测定水温、PH值、电导率、DO、总悬浮物和油类等项目外,其他项目均应分离出去后再测定。分离是将所采水样摇匀后倒入1~2L量筒等筒形玻璃容器中,静置30分钟,将上清液移入盛样容器并加入保存剂;

7,P20 水的保存方法及基本要求:1、减少水样的生物化学作用;2、减缓氧化还原作用3、减少被侧组分的挥发损失4、避免沉淀。方法:1、冷藏与冷冻2、过滤与离心分离3、加生物抑制剂4、加氧化剂或还原剂5、调节PH值

8,P23 液液萃取定义利用待测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或极少互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富集的方法

常用的液液萃取的溶剂有:石油醚、乙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及一些混合溶解。9,P26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离子体积、离子电荷、浓度)

10,P27 固相萃取基本步骤

11,P28 共沉淀(常用载体)常用的无机载体多为金属氧化物的水合物或硫化物,如Fe(OH)3、Al(OH)3、MnO2、HgS、CdS、PbS等;常用的有机载体有8-羟基喹啉、铜铁试剂、二硫腙等

12,P33 氢化物发生元素广泛应用于水质样品中有As、Se、Ge、Te、Bi、Sn、Pb、Sb、Hg、Ag、Cd等元素的痕量及形态分析和还原体系金属-酸还原体系、硼氢化钠(钾)-酸体系、碱性氢化物反应体系。

13,P38 色度定义色度即水的颜色,是指水中的溶解性舞之或胶体状物质所呈现的类黄色乃至黄褐色的程度

14,P39 浑浊度的定义表示水因含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而呈现浑浊状态,造成通过水的光线被散射或对光线透过受到阻碍的程度。

15,P41 电导率定义,电导率的单位,电导率测定的方法(调电池常数-测电导率)随

温度变化

16,P43 pH测定的方法(定位-调斜率-第三点复查-测定)通常有玻璃电极法和标准缓冲溶液比色法两种。玻璃电极法不受水颜色、浑浊度、胶体物、游离氯及各种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干扰,但在较强的碱性溶液中,当存在大量的Na+时会场生误差,使结果偏低。??????

17,P45 总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紫色-天蓝色)

18,P46 甲基橙酸度和总酸度;酚酞碱度和总碱度

19,P51 氟测定基本公式

20,P52 总离子强度缓冲液作用①维持相同活度,离子选择电极响应的是离子活度,而非浓度②维持适宜PH值范围,因离子强度缓冲液中含有乙酸盐缓冲溶液,可维持适宜的PH值范围(5~5.5)防止OH-对测定的干扰③掩蔽作用,离子强度缓冲溶液中的柠檬酸可掩蔽某些阳离子④加快反应速度,缩短达到平衡所需时间。

21,P55 氰化物水样采集

22,P57 氰化物在水中存在形式分为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无机氰化物又可分为简单氰化物和络合物氰化物和不同的蒸馏方法对于只测定简单氰化物的水样,蒸

馏时加人乙酸锌是十分必要的。测定总氰时,一般都采用磷酸-EDTA蒸馏体系蒸馏水样。23,P67 几种不同定义的磷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多磷酸盐)和与有机物结合的有机磷化物及磷的测定方法硝酸-硫酸消化法、过氧化氢-硫酸消化法、硝酸-硫酸消化法和过氧化消化法采取电热板加热法,过硫酸盐消化法则采用将样品放置在高压锅内消化或微波消解

24,P71 总铬、六价铬的样品保存方法

25,P71 铬显色反应基本过程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二苯碳酰二肼氧化成苯肼羰偶氮苯被还原为二价铬然后反应产物再进一步作用,生产紫红色配合物????????

26,P99 重铬酸钾法中硫酸汞、硫酸银分别的作用消除Cl-离子的干扰作用硫酸银还可做催化剂的作用。水样中的Cl-可与Ag2SO4生成沉淀,阻碍氧化作用,此时可按Cl-10倍的量加入HgSO4,使Cl- 成氯化汞的配合物,可消除800mg/L Cl-的干扰;

终点颜色变化红色-深绿色-红色;指示剂邻菲罗啉;

27,P101 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条件;计算公式(稀释法);稀释倍数如何确定

28,P103 三氮的定义及测定意义三氮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若水体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氨氮,说明水体最近受到污染;若主要含亚硝酸盐氮,则表明不久前受到污染;如主要含有硝酸盐氮,说明水体受到污染已经有较长时间自净过程已基本完成;如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较高,则说明水体受到连续污染;

纳氏试剂法原理水中氨与纳氏试剂(K2HgI4)在强碱性介质中反应生产黄棕色化合物,10分钟后显色完全,光度法测量。干扰:水中常见的钙鎂铁等离子在强碱性条件下易生产沉淀干扰测定可加人酒石酸钾钠。水中硫化物、铜、硅等可引起溶液浑浊;脂肪胺、芳香胺、亚铁等可与钠氏试剂产生颜色;水体本身有色等干扰均可采用蒸馏法去除水中悬浮物可用絮凝沉淀法去除

P133 矿泉水测定的指标五大类感官指标、界限指标、限量指标、污染物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P164-165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空白试验的测定、检出限的计算、较准曲线的绘制、方法精密度评价、方法准确度的评价、干扰实验、干扰实验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等

1、微观经济: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后果。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宏观经济: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中运行的主要问题: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和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2、需求的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个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Qd=f(p)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点之间的弹性;需求的点弹性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4、均衡:经济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满足程度的变化。效用函数: U = f ( X1 , X2 )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指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线:经济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所有轨迹。 8、预算线: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线的方程:I = P1X1 + P2X2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软件测试名词解释、简答题以及综合题(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的结果。测试用例是执行的最小实体。 2、驱动模块 驱动模块是在进行单元测试时所设置的一种辅助测试模块,它用来模拟被测试模块的上一级模块,相当于被测模块的主程序。驱动模块在单元测试中接收数据,把相关的数据传送给被测试的模块,启动被测模块,并打印出相应的结果。 3、回归测试 在集成测试策略的环境中,回归测试是对某些已经进行过的测试的某些子集再重新测试一遍,以保证上述改变不会传播无法预料的副作用或引发新的问题。在更广的环境里,回归测试就是用来保证(由于测试或者其他原因的)改动不会带来不可预料的行为或者另外的错误。 4、静态测试 静态测试是指不利用计算机运行被测程序,也就是说,计算机并不真正运行被测试的程序,而是通过其他手段达到检测的目的。静态测试是对被测程序进行特性分析的一些方法的总称。 5、桩模块 桩模块是在进行单元测试时所设置的一种辅助测试模块,它用来模拟被测试模块工作过程中所调用的模块。桩模块由被测模块调用,它们一般只进行很少的数据处理,以便检验被测模块与其下级模块的接口。 6、强度测试 强度测试的目的是要检测非正常的情形,测试是想要破坏程序。强度测试需要在反常规数据量、频率或资源的方式下运行系统,以检验系统能力的最高实际限度。 7、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投入运行前,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复查。它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通常对软件测试的定义有两种描述: 定义1: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定义2: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计的一批测试用例(即输入数据及其预期的输出结果),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运行程序,以及发现错误的过程。 8、自动化测试 自动化测试得一般定义为:各种测试活动的管理与实施,包括测试脚本的开发与执行,均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来验证测试的需求。 9、动态测试 动态测试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必须真正运行被测试的程序,通过输入测试用例对其运行情况(即输入与输出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达到检测的目的。 10、独立路径 某一程序的独立路径是指从程序入口到程序出口的多次执行中,每次至少有一个语句集(包括运算、赋值、输入/输出或判断)是新的和未被重复的。 二、问答题 1、软件测试涉及哪些关键问题? 软件测试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测试由谁来执行。通常的做法是开发者(机构或组织)负责完成自己代码的单元测试,而系统测试则由一些独立的测试人员或专门的测试机构进行。 (2)测试什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规格说明、详细设计规格说明和源程序都是测试的对象。 (3)什么时候进行测试。测试可以是一个与开发并行的过程,还可以是在开发完成某个阶段任务之后进行,或者是在开发结束后再进行测试。 (4)怎样进行测试。根据软件的功能规范说明和程序实现,利用各种测试方法,生成有效的测试用例,对软件进行测试。 2、简述软件测试过程的流程。 软件测试过程按测试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有效性)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用户)测试共5 项步骤。 (1)单元测试:针对每个单元的测试,以确保每个模块能正常工作为目标。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A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具有吞噬传递免疫信息在特异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红细胞 2.冲液后,计数池每个大格的体积是() A 0.1u l B 0.01 ul C 1.0 ul D 0.0001 ul 3.血片经过瑞氏染色后,成熟红细胞呈鲜红色,白细胞核染色呈浅灰色, 其原因是PH为() A 5.4 -6 B 7.4-8 C 6.5-7 D 8.2-8.6 E 8.7-9.4 4.三种粒细胞区别的要点是() A细胞大小 B特异性颗粒 C染色质结构 D浆颜色 E核浆比例 5.下列除了哪种疾病外,均是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 A猩红热 B尿毒症 C 流行性感冒 D 铅中毒 E化脓性阑尾炎 6.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分叶核常为() A一叶 B二叶 C三叶 D四叶 E 五叶 7.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以上幼稚细胞增多称为() A核左移 B核右移 C中毒颗粒 D 逆行性变化 E杜勒氏小体 8.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是棕红色,在波长540nm处,有一较宽的吸光带, 它是() 9.大面积烧伤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增高的原因是() A红细胞生成增多 B红细胞寿命延长 C 红细胞破坏减少 D 血液浓缩 E白细胞生成减少

10.诊断铅中毒的最佳指标是() A.网织红细胞增多B低色素红细胞增多 C 靶红细胞增多D 点彩红细 胞增多 11使血沉明显加快的原因是() A红细胞数量增多 B 大红细胞贫血 C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 D 球形红细胞贫血 E 红细胞凝集成团 12.关于魏氏血沉发测定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深静脉血1.6ml B 用血沉管吸抗凝血至零刻度 C与0.4ml抗凝剂混匀 D垂直立于血沉架上 E 室温静置半小时 13.关于血沉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正常男性血沉生理变化不大 B 新生儿血沉加快C妇女月经期血沉可 加快 D 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人血沉可加快E 高原地区的居民血沉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14.欲中和A型血清的天然抗体,可加哪一种唾液() A A型分泌型唾液 B B型分泌型唾液 C O型分泌唾液 D A B型分 泌唾液 E 任何唾液 15.用标准血清鉴定血型,下列哪项的结果应判断为A型血() A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凝 B与抗A凝,抗B不凝抗A+B凝 C 与抗A凝,抗B凝抗A+B不凝 D与抗A不凝,抗B不凝抗A+B凝 E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不凝

会计考试名词解释答案

需要掌握的名词: 1、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对称。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 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资本性 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2、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 致、相互可比。P6 3、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于属于估计性质 的事项,要稳妥、谨慎从事,留有余地。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 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不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P26 4、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而不 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确认、计量的依据。P28 5、重置成本:现在重新购置同样资产或重新制造同样产品所需的全部成本。 6、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 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7、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 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 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8、存货: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 程中的在产品、准备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明显区 别于固定资产的特点:不是自用)P86 9、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 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债券、资金,以及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衍生金融资产等。P101 1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是即被指定为口供出售的非衍生性金融资产,以 及除以下各类资产类以外的金融资产:(1)、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 期投资;(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 购入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没有划分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 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P109 11、无形磨损:固定资产由于科技进步而在价值上的损失。(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 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12、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 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P152 13、货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非货 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 他资产。)P154 14、资本公积:由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或从其他特定来源取得的由 投资人共享的部分。它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是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6 15、股本溢价:股本溢价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款项超过股 票面值总额的数额。(资本溢价: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大于注册资本而产生的 差额,它是资本公积中最主要的项目。P206) 16、期间费用:企业本期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不能归属于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因而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P228 17、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 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 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 定簇,是与TCR BCF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 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软件测试的名词解释

目录 1. 什么是软件测试? (2) 2.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2) 3. 软件测试的目标? (2) 5. 什么黑盒测试? (3) 6. 黑盒测试方法都包括哪些? (3) 7. 什么是等价类划分? (3) 8. 什么是边界值分析法? (3) 9. 什么情况下使用决策分析法? (3) 10.你是如何利用决策分析法设计用例? (3) 11. 什么是因果图分析法? (4) 12. 你是如何利用因果图分析法来设计用例的? (4) 13. 因果图分析法中用到的五种约束分别是什么? (4) 14. 什么是测试用例? (4) 15 你觉得有必要写测试用例么,写测试用例的作用有哪些? (4) 16. 你知道软件生命的周期么?包括哪些阶段? (4) 17. 软件测试的对象是什么? (4) 18. 软件测试是否等于程序测试? (4) 19. 软件测试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哪些方面? (5) 20. 软件测试的原则包括哪些? (5) 21. 软件测试按照开发阶段划分为哪几类? (5) 22. 完成的软件开发过程?V模型? (5) 23. 按照测试技术来分测试分哪几类? (5) 24. 什么是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 (5) 25. 谈谈黑盒测试的特点?优点? (6) 26. 黑盒测试主要能够发现哪些方面的问题? (6) 27. 测试停止的依据? (6) 28. 什么是健壮等价类测试? (6) 29. 什么是错误推测法?你经常用的错误推测法来测试系统的经验有哪些? (6) 30. 你选择测试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7) 31. 设计测试用例的原则有哪些? (7) 32. 测试用例模板的主要要素有哪些? (7) 33. 软件测试的过程有哪些? (7) 34. 写测试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7) 35. 测试计划中的5W1H什么意思? (7) 44. 什么是回归测试? (8) 45. 什么是确认测试? (9) 46. 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进行系统测试? (9) 48. 安全性测试你一般从哪几方面做测试? (9) 49. 什么是兼容性测试? (9) 51. 什么是验收测试? (9) 52. 验收测试一般有哪些方法? (9)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 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 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 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 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 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 细胞总数减少 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 胞 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 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 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 或溶解等变化 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 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 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 平均值,pg 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 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 止的时间 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 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 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 胞祖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28.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 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软件测试综合题(参考答案)

软件测试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软件质量的描述,正确的是___B___ A.软件质量是指软件满足规定用户需求的能力; B.软件质量特性是指软件的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C.软件质量保证过程就是软件测试过程; D.以上描述都不对 2、___B___方法根据输出对输入的依赖关系设计测试用例。 A.路径测试B.等价类 C.因果图D.边界值 3、测试设计员的职责有:__B____ ①制定测试计划②设计测试用例③设计测试过程、脚本④评估 测试活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以上全是 4、十进制102转换为二进制是_____B_ A.1100111 B.1100110 C.1100001 D.101111 5、下列软件实施活动的进入准则描述错误的是:___D___ A.需求工件已经被基线化 B.详细设计工件已经被基线化 C.构架工件已经被基线化 D.项目阶段成果已经被基线化 6、用边界值分析法,假定1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 DEECB 6-10:BDACD 11-15: CCEBC 16-20: DAABC 二、填空题 1. ①大红细胞;②小红细胞,③棘形红细胞,④环形红细胞(面包圈红细胞),⑤新月形红细胞,⑥颗粒形红细胞,⑦皱缩红细胞,③影细胞,⑨红细胞碎片。 2. 皱缩、胀大、渗出。 3.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vohie小体、退行性变。 4. 3 /HPF,镜下血尿,肉眼血尿。 5. 流动,凝胶。 三、名词解释 1、核右移: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若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3、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而渗出血管外、组织间隙及浆膜腔所形成的积液。

四、简答题 1、异型淋巴细胞种类

I型(空泡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H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足。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更不殊途同归,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皿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2、血沉增快的病理临床意义?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时,血中急性反应物质释放增多所致。风湿热的病理改变,结缔组织性炎病症,其活动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血沉增快。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的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如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塞时血沉增快,,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 ③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恶性肿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而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慢性肾炎、肝硬化时血沉亦常增快。⑤贫血:轻度贫血对血沉尚无影响,若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增快。 ⑥高胆固醇积压症: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者,血沉常见增快。 3、大便OE试验临床意义是什么? 粪便隐血阳性见于①消化性溃疡、药物致胃粘膜损伤(如服用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及胃癌、结肠癌等消化肿瘤时。②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肿瘤鉴别诊断:在消化性溃疡时呈间断性阳性。消化性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doc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82 课程代码:0235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9.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 20.社会问题:是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 21.弱关系理论:在社会网络研究中,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或交换工作的过程,可以发现在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有学者指出,弱关系理论适用于两方社会,在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强关系。 22.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9.初级群体: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20.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自我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具体的说,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 的反射。 21.社会的麦当劳化: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指出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是麦当劳餐厅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表明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化”。麦当劳的这些理性化原则正在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主宰越来越多的领域。瑞泽尔用“社会的麦当劳化”这一概念来强调全球范围内各种组织的高度理性化的过程。 22.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

软件测试基本概念

软件测试基本概念 1、测试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软件测试技术分成不同种类:(4个维度) 1.1从是否需要执行被测软件的角度分类: 1.1.1静态测试(代码评审、文档会审) 指以人工的、非形式化的方法对软件进行分析和测试。如文档评审、代码会审。 1.1.2动态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1.2按测试方法分类 1.2.1黑盒测试 不考虑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与特性,只根据程序功能或程序的外部特性进行测试,注重于测试软件的功能性需求。 1.2.2白盒测试 分析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选择适当的覆盖标准,对主要路径进行尽可能多的测试。 1.2.3灰盒测试 不需要懂代码,只需懂接口、集成。 1.3按测试阶段分类 1.3.1单元测试(一般是开发人员进行) 指对源程序中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检查各个模块是否正确实现规定的功能。 1.3.2集成测试 是在单元测试基础上,将模块和模块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测试,重视的是接口测试。 1.3.3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将经过集成测试的软件,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部分,与系统中其他部分结合起来,在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一系列严格有效的测试。包含的测试类型: 1)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系统的功能是否正确。 2) 性能测试,测试系统的负载。 3) 健壮性测试,测试软件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否正常运行的能力。健壮性有两 层含义:一是容错能力,二是恢复能力。 1.3.4确认测试(依据需求规格说明书) 又称有效性测试,检查软件的功能与性能是否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确定的指标相符。主要做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1) Alpha 测试:在开发环境中,模拟各类用户对即将发布的产品进行测试。 2) Beta 测试:在真实运行环境下实施的测试。 1.3.5验收测试 是指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方法论的一个阶段,这时相关的用户或独立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结果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接收。它让系统用户决定是否接收系统。它是一项确定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合同或用户所规定需求的测试。 一般包含五类: 1) 功能确认测试:用户手册中提及的所有功能测试 2) 安全性测试:用户权限限制测试;系统备份与恢复测试;异常情况及网络故 障对系统的影响测试。 3) 兼容性测试:软件在规定的不同操作系统、数据库、浏览器运行是否正常。 4) 性能测试:系统性能指标和资源占有率测试。 5) 用户文档测试:各类文档描述清晰,包括软件安装、卸载测试。 1.4测试种类 1.4.1数据库设计测试(开发和设计阶段) 1.4.2需求测试(需求阶段) 1.4.3功能测试 1.4.4性能测试 1.4.5其他测试类型:安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用户文档测试、单元测试、接口测试、冒烟测试 2、常用名词解释 1) 软件测试: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程序进行操作,以发现错误,对软件质量进行 评估的一个过程,它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方法。 2) 边界值:边界值就是软件操作界限所在的边缘条件。 3) 因果图法: 因果图方法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