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

讲解线索:

【南越王墓简介】——【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银盒、银洗与银带钩】——【铜鼎、铜壶与铜提筒】——【铜镜、铜鉴与铜熏炉】——【钮钟、甬钟与铜句鑃】——【铜钫、印花铜凸版】——【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玉印、玉佩与玉角杯】【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

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铜壶。共9件。其中一个鎏金铜壶,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简。共9件。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器身除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船与船之间海龟、水鸟、海鱼等。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铜镜、铜鉴与铜熏炉】

南越王墓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铜鉴出于后藏宝,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铜熏炉。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钮钟、甬钟与铜句鑃】

钮钟、甬钟与铜句鑃都是乐器,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墓内东耳室出土的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其中一句有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是迄今我国唯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墓中出土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紧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征调战车和士兵。

【铜钫、印花铜凸版】

铜钫是一个方形壶。腹呈椭圆形突出,饰以繁缛的浮纹,复杂多变。这种盛酒的铜器制作技术精良,具有透雕效果。

印花铜凸版。是用来在丝织物上印染图案的工具,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对研究古代纺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错金银铜间铁矛。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壁56件,仅主棺旧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其中主棺

室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达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壁中体型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玉盒。主棺室出土,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镂玉衣。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镂、银镂、铜镂玉衣,诸侯王多用金镂,也有用银镂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丝镂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玉印。共9枚,其中有文字的玉印(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土在主棺墓主身上,分别是“赵昧”、“泰子”、“帝印”的方行玉印。“赵昧”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帝印”是“帝王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攒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脚杯。出自主棺“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长乐宫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瓮。因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最近,考古工作者在市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因为按照长安的宫殿位置,长乐宫在东南边,未央宫在西边,正好位置相符,而这个试掘宫殿遗址的东边又是宫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闲和游乐的地方。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用物,以其随葬,是祈求赵昧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所谓殉葬就是用活人陪葬。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当人看待。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中,可能是车夫。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我国发掘的1]座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应是南越国偏居岭南,仍保留奴隶制社会人殉习俗的缘故。在我国的商周奴隶制社会也普遍有人殉的,墓主都是奴隶主,人殉多是妻妾、近侍或仆人。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 讲解线索: [南越王墓简介]-[金印、金带钩和金花泡]-[银盒、银洗和银带钩]-[铜鼎、铜壶和铜提]-[铜镜、铜鉴和铜熏炉]-[钮钟、甬钟和铜句鑃]-[铜戈、铜剑和铜虎节]-[铜钫和印花铜凸版]-[铁剑、铠甲和错金争铜间铁矛]-[玉璧、玉盒和丝镂玉衣]-[玉印、玉和玉角杯]-[陶鼎、陶瓮和长乐宫器]-[主人殉葬和奴隶制残余] [南越王墓简介]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和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银盒、银洗和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和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厄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通体鎏金,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铜鼎、铜壶和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生产工具及各种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 讲解线索: 【南越王墓简介】——【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银盒、银洗与银带钩】——【铜鼎、铜壶与铜提筒】——【铜镜、铜鉴与铜熏炉】——【钮钟、甬钟与铜句鑃】——【铜钫、印花铜凸版】——【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玉印、玉佩与玉角杯】【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

南越王墓英文导游词

Nanyue King Museum [Introduction] The Nanyue King Museum, formerly named Nanyue Tomb Museum, was set up at the site of the tomb of a Nanyue King, Zhao Mo by name, who styled himself “Emperor Wen ” and was the second king of the Nanyue Kingdom , being on the throne for 16 years in 137 – 122BC . The Nanyue Kingdom was a local state in South China in the period of China’s Western Han Dynasty . It lasted 93 years with 5 kings in succession and submitted to the Western Han in 111 BC . The tomb of Zhao Mo was discovered in 1983 ,20 meters under the Elephant Hill at Jiefangbei Road in Guangzhou . With an area of about 100 square meters. It is constructed with 750 blocks of red sandstones, with 7 chambers in all. This tomb is the most important Han Tomb so far discovered in South China – its size is the largest,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tus of its occupant is the highest and the number of historical relics unearthed is the greatest –and so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5 major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modern China. Article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totaled over 1000 pieces or sets, fall mainly into 4categories: copperware, ironware, earthenware and jade ware. Among all the articles unearthed, the gold seal inscribed with the words “The Seal of Emperor Wen” is the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摘要: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它是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947年进行设计的。1959年建成后,凭借着自身连续螺旋的艺术形体、流动渐变的有机空间、朴素真实的混凝材料和丰富美艳的作品珍藏成为了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媲美。 关键词:建筑群赖特、螺旋形体、流动空间、所罗门·R·古根汉姆、争议正文:第一次在翁老师的课上看到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图片,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因为酷爱喝咖啡和茶的我对杯子有着不解的情怀。而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不就是一只优雅纯情的杯子,满载着清茶的幽香和宁静,又弥漫着咖啡的淡雅和浓情。在课下进一步了解后,我更是被其动态螺旋的空间特征和管内无数艺术家的瑰宝所征服。不过,我最欣赏的是这座建筑背后赖特大师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这让我意识到这座美术馆不只是艺术品的展览会所,其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其背后所承载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回味。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 一.古根海姆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建筑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创办于1937年,以连锁方式经营,是一个博物馆群,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国柏林和美国拉斯维加斯拥有4处分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 立陶宛古根海姆博物馆香港古根海姆博物馆效果图

“博物馆群”仿佛是古根海姆的专属符号,与传统定义上的博物馆不同,古根海姆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异军突起的非典型性私人美术馆,作为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为艺术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二.建筑师简介:最有创意的建筑师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作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最有创意的建筑师之一,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这一行已很长时间,一直工作到1959年去世,作品超过了600件。赖特以设计私人住宅而著名,其职业生涯有两段时期至为重要,一段为1900~1910年为其获得声誉的草原住宅的设计,一段为20世纪30年代他设计了久负盛名的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以及一系列的美国风住宅。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赖特作品:流水别墅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设计作品 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

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1983年6月在象岗山开挖公寓楼的墙基时,发现一块块平整的 大石板,好象一处地下建筑。有的人猜想是防空洞,有的说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军火库,有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竟准备撬开石板一睹为快。这时考古队赶来,判断出是座西汉的墓葬。发掘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时在主馆室内发现了一套玉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南越王赵眜的敛装--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麻布粘贴编缀而成。 大家不免会有些疑问,不是金缕玉衣吗?怎么还有丝缕玉衣?这,说来话长。 秦朝灭亡后,赵眜的爷爷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 桂林郡和象郡,然后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藩”。可见南越国在当时还是一个小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使用如此奢华的材料,而当时南越国的养蚕缫丝业却比较发达,用丝制衣,方便就地取材。 最重要的是,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风行了300余年,西汉时尚未形成规范的玉衣使用制度,东汉时期玉衣才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按照等级不同分级使用,三国时期玉衣制度被废止。 因为丝缕玉衣的特殊性,给后来的修复工作增加了很多的难度,专家先用竹签和石膏固定玉衣,然后整体运往北京,花了3年多时间

才最终将其修复。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在玉衣的下面有一面大镜子,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玉衣的背面,在玉衣的背面由头至脚纵向排列着5块大玉璧,这样的玉璧,棺椁内外一共47块之多,玉璧是古代的一种礼器,用来祭天,祭先祖,还有就是殉葬,在西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玉能使尸体不朽,南越王使用大量的玉璧殉葬就是这个目的。 这套玉衣共分为头套、衣身、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及左右脚套等十个部分组成。其中又数头套,手套和脚套的制作最为精致,每块玉都钻孔穿线,贴合较为精致,特别是头套的制作,不仅用料上乘,还设计了可以独立活动的面罩,头套顶端为一带孔圆形玉璧,大家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呢? 古人相信,人的灵魂是永存的,那么这个带孔玉璧很可能就是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的通道。 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丝缕玉衣的出土时间比世人熟知的发现于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早十年 左右,因此它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充分反映了南越国统治者的崇玉观念和“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习俗。 好了,下面就请大家近距离欣赏这丝缕玉衣的美吧!

南越王墓观后感(素材)

南越王墓观后感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全洪不久前参加了中英文化连线博物馆交流活动。在他看来,英国的博物馆在藏品的陈列展示,以及让观众走入藏品背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天地方面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事实上,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藏品之精、之系统在国内外早有盛名。它所依托的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 南越王墓坐落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被发现,是近年来我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其尸身穿丝缕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博物馆的前厅在展出香港知名文物鉴藏家杨永德先生捐赠的200多件瓷枕,其中有一件是汝窑瓷枕,是目前传世器形最大的汝官窑瓷枕,枕着它睡觉,还不天天要做…黄粱美梦?,一起来开开眼吧!! 南越王墓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因基建被发现。墓主身穿丝缕玉衣,用一棺一椁。从贴身随葬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一枚“赵昧”玉印,确认了墓主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沿着墓道下去就是南越王的陵墓,从阳间步入阴间好像并不遥远。 整座陵墓分前室,左前室,右前室,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后藏室,相当于五室一厅一储藏的格局。 西侧室是殉葬人的地方,估计南越王把裁缝、厨子什么的全带来了,确保自己到了阴间也吃喝穿不愁;东侧室是南越王的四位夫人的墓室,只有左夫人还剩一把灰,其他的夫人什么都没剩下,在黑暗的墓室里参观时一老者突发感叹说:人死一把灰啊!把在场的人着实都吓了一跳,这就是那把灰! 南越王的陵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殉人15具和1000多件(套)珍贵的随葬品,尤其是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堪称汉代玉器之大观。岭南“最早舶来品”证明 广州两千年前就有海外交往全洪表示,南越王博物馆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藏品也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例如墓中出土的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美的“蜻蜓眼”、玻璃珠等,并非古代中国的本土文物,却与地中海沿岸及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有显著的类似之处。又如馆藏精品玉角杯,其母题也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反而在西亚、波斯等地所见较多,但其构图、加工、纹饰又是地道的“华夏制造”,它很可能证明,在比人们现在普遍接受时间更早,在南海上就已经有了一条相当成熟的经印度直抵地中海沿岸的贸易线路。它与人们熟知的陆上丝路,以及后期的海上丝路应当都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收藏着一批岭南“最早的舶来品”。包括象牙、乳香、银盒、金花泡等。其中西耳室出土的5支大象牙,经鉴定是非洲象牙。镂孔薰炉与传统中国使用的博山炉大不一样,银盒的造型、纹饰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却与伊朗古苏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公元前5世纪)的银器类同。这些有力地证明了广州早在2000年前即与海外有着密切的交往。最重量级馆藏为僭越版“文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古代的岭南被认为是交通闭塞的蛮荒之地,但却一直是归属于中原王朝的南方领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公元前221年)派大将王翦平南越,在岭南设置象郡(今越南)、桂林(今广西玉林)、南海(今广东南海)三郡。不久,越人起来反抗秦朝统治。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任嚣、赵佗南下平越。之后,留赵佗镇守岭南。至西汉初年封赵佗为岭南王。后来他却自称皇帝,试图脱离汉朝统治。据《资治通鉴·汉纪五》记载,西汉上元年(前179年)汉文帝派陆贾到南越,赵佗看了汉文帝书信后十分恐慌,顿首谢罪,表示愿遵奉皇帝明诏,永为藩国属臣。立即下令废去帝制、黄屋、左纛,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回信:“老夫是供职于旧越地的官员,得高皇帝宠信,赐我玺印,封为南越王。然吕后当政时歧视和隔绝蛮夷之地,下令不得给南越金、铁、农具,及牛马羊等牲畜,就是给也只给雄的,不给雌的。岭南地处偏僻,牛马羊早已老了,无法行祭祀之礼。自以为未行祭祀之礼,犯下死罪,故派三批使者来向朝廷谢罪,但都没有返回。又听说,我父母的坟墓被平掉了,兄弟族人被处死。所以才改号称帝。但只在南越境内称帝,并无为害天下的胆量。吕后得知竟勃然大怒,削去南越国封号,断绝使臣来往。我怀

疑这是长沙王从中搞的阴谋,便发兵攻打长沙国边界。我到南越已49年了,然而现在却夙兴夜寐,寝食不安,原因是不得事奉朝廷啊!今陛下哀怜我,复我封号,象过去一样允许通使往来,老夫死也甘心了。愿改号为王,不敢再称帝了!”从此以后,赵氏子孙继续统治岭南。 西汉南越王墓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公园西面的象岗,海拔49.7米。史载,岗上有“朝汉台”,为南越王赵佗归汉后,筑台朝拜天子处。唐代,广州剌史李玭建“余慕亭”于岗上,因而诗人张九齡有“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句。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扩建广州城,合宋代三城为一。又开辟城北山麓,拓北城八百丈,凿象岗以为北门。从此,象岗与越秀山分开成一孤岗。因凿岗而拓宽的外北直街,明清以来一直是广州的城北通衢。清顺治十年(1653年),在岗顶筑炮台,与邻近的保板、永康、耆定三台连成保卫广州的城北防线。解放初象岗划为军事用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城建部门将象岗削低17米修建公寓楼。在开挖墙基时,发现了一座规模空前的彩绘石室汉墓。经专家考证,墓主人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后经过发掘整理,在墓室上建起了一座“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现代建筑分析-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姓名:*** 学号:******** 班级:****

现代经典建筑分析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建筑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可以说外观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可能是因为螺旋线结构也有人说像海螺。 该建筑是赖特晚年的杰作。1947年进行设计,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比美。建筑外观简洁,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1969年又增加了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附属建筑,形成今天的样子。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 外部非常朴实无华,只 是将博物馆的名字装 饰了一下。平滑的白色 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 它们仿佛更像一座巨 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 物。建筑物的外部向 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

美术馆分成两个体积,大的 一个是陈列厅,6层;小的 是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 列大厅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 空间,高约30米,大厅顶部 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四 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 地面以 3%的坡度缓慢上升。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430米。美术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这显然比那种常规的一间套一间的展览室要有趣和轻松得多。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为美国最有创意的建筑师之一,从19世纪80年 代开始从事这一行已很 长时间,一直工作到1959 年去世,作品超过了600 件。赖特以设计私人住宅 而著名,其职业生涯有两 段时期至为重要,一段为 1900~1910年为其获得 声誉的草原住宅的设计,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TheMasterPlanfortheMuseumoftheNanyueKingofWesternHanDynasty 罗锦毅LuoJinyi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掘南越王墓深厚的历史 文化内涵,科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环境,全面提升其为社 会服务的水平的方法,并介绍了即将实施的总体规划方案.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环境保护发展 一 ,前言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 王墓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遗址博物馆,是广州唯一的二十 世纪国家经典建筑,被国际建联(UIA)提名为"2O世纪世界建 筑精品". 但是,由于解放北路及象岗山路两侧城市建设在前,南越 王墓发现在后,造成遗址及博物馆被周边城市建筑紧紧围合, 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和人流疏散,活动空间.加之博物馆南侧 现状环境杂乱,建筑拥挤,建筑质量不高,造成周边环境与遗 址本体极不协调,破坏古墓原址历史风貌,也有碍观瞻,不利 于文物的保护利用. 从博物馆自身建设来说,由于建馆时资金短缺等种种原 因,博物馆没有配套的电梯,残疾人通道,停车场等服务设施 严重缺乏,办公环境较差,原规划建设的南越国史研究及文物 保护中心也迟迟未能实施,使得原设计以古墓为中心建筑的 整体布局留有欠缺. 以上种种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发展,也 将影响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本着文物保护的原则,为

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改善其周边环境,完善功能, 与现代化博物馆接轨,特开展该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 为今后该地区的改造扩建工程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规划原则 延续性:以原博物馆的设计者,岭南派建筑大师莫伯治先 生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设计思想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遵循 原规划设计宗旨上进一步深化,使以墓室为中心的博物馆建 筑布局更加完善. 历史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护南越王墓遗址本体特有的 历史文化信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包括各个历史文化层的遗 l,'\;;‰j;,l,,^,,¨,'':;,\,'', 主轴线:寺院的东西向主轴线是寺院宗教功能的轴线,上丰富,高低起伏的寺院建筑群. 面依据我国佛教建筑型制的传统,布置主要的殿宇. 次轴线:寺院发展中保留的历史轴线,作为景观组织的轴 线,联系各进落与院落. 3.寺院建筑更新 (1)基本型制 本次规划采用"轴线+进落"的传统佛教建筑布局形式, 寺院主体建筑群由塔,殿,廊院组成. 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寺院用地边缘以及寺院周边设 置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等以绿化为主的公共开放空间. (2)保留与拆除建筑 本次方案计划保留寺院现状质量较好,具有历史价值的 建筑.并结合新征用地进行更新建设.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六榕寺作为广州市佛教重要寺庙,佛教文 化传播,发展的基地.地域狭小,周边高楼建筑的建设造成的遮 挡等矛盾日渐突出,使得这件千年瑰宝掩藏在闹市当中,光华难

两千年前的南越国金印

两千年前的南越国金印 西汉南越王墓是中国华南地区已知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有1000多件文物,有陶、铜、铁、玉、石、金、银、玻璃、玛瑙、水晶、漆木、丝织以及象牙和药物等,其功用可分为礼乐器、兵器、饮食器具、服饰、杂用品、玉石雕刻、金银细工等7大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帝行玺”“泰子”和“右夫人玺”3方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篆书“文帝行玺”4字外加“田”字格。长宽高分别为3.1×3.0×1.8厘米,重148.5克。经电子探针分析,含金量98%以上。印文书体平整,布局整饬,刀法精工。印钮为一蟠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龙首微昂,作欲腾跃疾走状,庄重浑厚,堪称冠绝一时之杰作。此印出土时印面沟槽内及印台

的四壁都发现有碰撞的疤痕与划痕,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秦、汉时期的皇帝印玺至今未有发现。与此有关的是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了一枚“皇后之玺”和《封泥考略》中著录的“皇帝信玺”封泥。关于皇帝用玺制度,《汉书?霍光传》载: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孟康注:“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 卫宏《汉旧仪》云:“秦以前,民皆以金印为印,为其所好。自秦以来,惟天子之印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独断》:“皇帝六玺,皆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又有传国玺,合称为七玺(参阅《宋书?礼志》五)。《汉旧仪》曰:“皇帝行玺,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

信玺,发兵征大臣;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可证《史记》《汉书》记载的南越第一、第二代主皆称帝的事实。同时可以看出南越国与中央皇帝用玺制度的区别,印文不用“皇帝行玺”而用“文帝行玺”。 在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中出土玉印4枚,其中2枚分别刻有“信”“私信”印文,另2枚无字。刘胜妻窦绾的墓中出土铜印一枚,印分正、背两面,分别铸篆体阴文“窦绾”和“窦君须”,是墓主人的私章。 满城汉墓出土的印皆为私印,说明当时中原的诸侯王不以官印随葬。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印玺显然与汉制不合,但也正印证了史籍中有关南越国第三代王赵婴齐迫于汉朝压力藏其先武帝、文帝玺的记载,并说明南越国将帝号入印的记载无误。

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 [南越王墓简介]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壶共36件,铜提筒共9件。 [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紧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征调战车和士兵。 [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

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被发现,是近年来我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 南越王墓博物馆 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其尸身穿丝缕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因基建被发现。墓主身穿丝缕玉衣,用一棺一椁。从贴身随葬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一枚“赵昧”玉印,确认了墓主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公园前214年象郡3郡,任命任嚣为南海尉,设郡治于番禺,并建城。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他乘中原战乱,据地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现在,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 多平方米。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175万人。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该馆作为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人们了解广州历史的一个重要教育与参观场所。 第二代南越王的陵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殉人15具和1000多件(套)珍贵的随葬品,尤其是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堪称汉代玉器之大观,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也属珍稀罕见。 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建筑设计原理2》课程作业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班级:14建筑1班 姓名:邓前骋 学号:1410151108 指导老师:邹涵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为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 ① 基地环境布局与文脉分析 建筑基地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 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其圆形体块与对街湖岸相 呼应。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3年,美国冶炼业巨富 所罗门?R ?古根海为保存和陈列自己的美术藏品, 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最终于1959年建 造完成并开幕。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 筑影响巨大。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 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 “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 释着建筑理念。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 ② 建筑功能与流线分析 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 要。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动 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此外,就空间分布而言,博 物馆应具备藏品储物的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 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分为两 个大的功能区:办公区和展览区。 从大厅入口进入,向左是进入办公区,向右是展览 区,而且整个展览区呈螺旋状,交通流线一目了然,所以其交通流线很明确,即一分为二。 ③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这样的平面布局使观众参观路线、工作人员路线互不干扰,二层平面又再次通过平台将两馆连接。这样对比又协调的平面既区分主次又相互联系。交通流线上,过于复杂会影响参观效率和质量。因此古根海姆采用了交通流线明确,空间开阔的设计。古根海姆的建筑空间可以简单地视为由三大部分:入口空间、主展空间、辅助空间。 入口空间:赖特注重入口空间的设计,这或许是受日本和中国园林的影响。博物馆的入口设计相对低矮、隐蔽、朴实无华,其上部支撑二楼平台。入口上部半封闭,下开放为通道,连接两展厅。穿过低矮的入口,向右即转入主展厅。展厅中庭空间顶部采光、开阔明亮、贯穿建筑六层,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 总平面图 交通流线图

西汉南越王墓英文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英文导游词 篇一:20XX年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 一、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

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除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通体鎏金,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四、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

古根海姆博物馆

建筑与文化专题讲座课程论文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绽放一座城市的花朵 指导老师:任君 姓名:韩露航 学号: 080907107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绽放一座城市的花朵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根海姆博物馆成功为毕尔巴鄂注入活力这一实际案例,剖析毕尔巴鄂效应,探讨关于一座建筑能够改善一个地区的人民的利益,可以纳入到一个广阔的经济活动框架中去,可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不仅仅是起装饰性的作用。 关键词: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效应文化建筑毕尔巴鄂 一、前言 一座建筑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呢?也许凭空叙述是很难让人们具体明白与接受的。但是现在,确实有实例在告诉我们,一座建筑可以激发一座城市的活力,可以焕发一个州的青春。 二、毕尔巴鄂的绽放 2.1 事件 仅仅是一座建筑(图一)的出现, 就令沉寂已久的西班牙边陲城市毕尔 巴鄂在一夜之间名声大噪。这不是天方 夜谭,类似的奇事也不是第一次,丹麦人 乔恩·伍重就曾以一座歌剧院令悉尼乃 至整个澳洲转眼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 点。而这一次的主角是来自洛杉矶的弗 兰克·盖里从他帽子里变出来的,是一 个博物馆。这座被世界媒体称作“世界 上最美丽的美术馆”救活了一座城市, (图一) 因为这座超级博物馆的建造给这座城市每年带来了百万人左右的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毕尔巴鄂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班牙的毕尔巴鄂还是一座靠海的工业小市镇,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没落。然而,1997年,这幅破败的景象随着一座令人惊艳的美术馆的进驻而改观。筹备4年、建造3年,请来国际建筑大师盖里精心打

造,造价9000万美元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吸引着欧洲庞大的艺术爱好者群体。1997年底,美术馆开幕,一年之内就吸引130 万参观者:到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共吸引400多万游客。城市活力随之复苏。这件事被誉为“一个震撼世界建筑界的杰作,在一座几乎被人忘却的中等城市中横空出世,立刻成为世界性新闻,彻底完成了一个城市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毕尔巴鄂效应”。 2.3 城市背景 毕尔巴鄂市(图二) 始建于1300年,在西班牙 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 的海港城市, 但20世纪中叶以后日渐 衰落。毕尔巴鄂地处比利 牛斯山阴影中的巴斯克重 镇,是巴斯克邦比斯开地 (图二) 区首府,城市坐落在山谷地带和纳文河的河口,这一地理特征决定了其逐步发展成沿河线性展开的城市形态,毕尔巴鄂在全国位居第四,是西班牙最大的港口城市。它作为地中海向北海贸易的重要通商口岸,曾经有过一段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城市四周山中富含铁矿、木材供给也很充足,因此采矿、冶金和造船业都很发达。工业和贸易的珠联璧合使这座城市在整个近代一直保持普商业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工业革命以后,毕尔巴鄂更是获得了空前的经济腾飞从1820年起成为巴斯克地区比斯开省首府。到19世纪下半叶,钢铁、航运、铁路和金触股票业盛极一时,城市也获得极大发展,移民纷至沓来,建筑形式异彩纷呈。在毕尔巴鄂从中世纪的城堡到巴洛克的教堂、宫殿,再到折衷主义时期各种风格的市场、交易所、火车站,以及剧院、博物馆等等,几乎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堪称一座建筑历史博物馆。这些建筑在反映欧洲风格变迁大趋势的同时,往往又都带有鲜明的巴斯克地方传统印记。 然而,在经历20世纪前半期的迅猛发展之后,以传统重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毕尔巴鄂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危机和经济衰退、环境问题、失业问题日趋

西汉南越王墓建筑调研报告

本科课程论文 西汉南越王墓建筑调研报告 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班别 2012级(1)班 小组成员:闾兆徽、李扬生、张煜东、陆艳珊 钟镇浩、欧阳夏、郭圣杰 指导教师陈吟 2014年12月

西汉南越王墓建筑调研报告 一、建筑概况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位于广州的中心地区的象岗山,北面是流花路,南面是盘福路,东面是解放北路,基地是梯形的,在基地的南边是高剑父纪念馆,在基地的东面是广州的最大的风景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艺术馆等都在公元内)。馆的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学家莫伯治担任总体设计,分为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主体陈列楼展示文物珍品。综合陈列大楼展示中国陶瓷艺术的奇葩——“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展” 二、历史沿革 1983年南越王墓被发现并发掘。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1994广州市政府命名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调研感受 在参观南越王墓之前我们就上网查 阅了相关资料了,对于这座何镜堂院士 设计的博物馆,社会各界给予的平价是 很高的,据说博物馆结合了现代与岭南 的特色,这使得我们对其更加感兴趣了, 觉得一定要去感受一番才行。这座博物 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 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 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 11月26日早晨我们小组相约到达南越王墓博物馆。建筑以红色为主,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博物馆顶部材料使用钢材以及玻璃,形体是几何形的,这让我想起了贝聿铭大师的苏州博物馆,而在墓室也有一个小型的玻璃金字塔,这些建筑形态都是结合了现代风格的,而不仅仅是古式建筑。 说说我们对于墓穴的感受吧,墓穴里面分了许多室,最中间便是南越王的墓,而其四周分别是其殉葬的夫人、仆人等,其四个夫人只剩下一个还残留有一把灰,俗话说:“人死一把灰”真的让人很心凉。当然,活人殉葬也是很残忍的。也许古时候的人觉得到了阴间也是需要吃住行的,所以南越王在去世的时候让自己的夫人、仆人以及厨师都跟着陪葬了。 到了博物馆,看展览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跟着看了一下墓室出土的文物,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展厅偶遇了一大群日本的小学生,他们都带着表格做着关于出土的文物的笔记。想来一定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也有所思考,就连他国的小学生都如此重视我国的文化,我们也更应该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空的时候多到爱国教育基地走走看看,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大学必修的课阿!我爱祖国! 四、建筑分析 何镜堂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为“两观三性”。“两观”即建筑是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必须是一个整体,没有一个整体就全乱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现在的要求,又能够适应将来的发展。“三性”,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这可以作为我们分析西汉南越王墓的建筑分析参考依据。 从整体观来说,建筑必须是一个整体,没有一个整体就全乱了。西汉南越王墓在总体布局上综合运用了是古典原则、现代手法。对于古典原则,整体采取轴线对称的构图,而其空间序列都是传统的庭院建筑体系;但对于有机连接的运用,有韵律的中间序列,则是现代的庭院空间概念。同时在整体构思上以古墓为主题,保持遗迹的历史纯洁性和历史可读性,参照“成尼斯宪章”的原则,在遗迹与新构筑物之间,外观识别要有明显的区分,不以今损古,不以假乱真。除此,总体设计沿中轴线依山建筑,拾级而上,通过蹬道和回廊将入口陈列馆、古墓馆、珍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