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K计算参数(注释)2017年度

YJK计算参数(注释)2017年度
YJK计算参数(注释)2017年度

SATWE结构计算中的参数选取

一、总信息..............................................

1、结构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该参数直接影响整体指标统计、构件内力调整、构件设计等内容。

2、结构材料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地下室层数:

指与上部结构同时进行内力分析的地下室部分的层数。该参数对结构整体分析与设计有重要影响,无地下室时填0,有地下室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4、嵌固端所在层号:MQIANGU= 1

嵌固端所在层号主要用于设计,如按《抗震规范》6.1.14.3.2条对梁、柱钢筋进行调整;按《高规》3.5.5.2条确定刚度比限值;地震组合下的设计内力调整;底部加强区起始位置等方面。

软件默认嵌固层号=地下室层数,如果在基础顶嵌固,则该参数填0,如果修改了地下室层号,应注意确认嵌固端所在层号是否需要修改。

如果嵌固层以下设置了地下室,则按《抗规》6.1.3条,将嵌固端所在层号当做地下一层,并对嵌固端所在层号的抗震等级不降低;对于嵌固端层以下的各层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分别自动设置:对于抗震等级自动设置为四级抗震等级,对于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逐层降低一级,但不低于四级。

注意,该参数指的是设计时对嵌固层的构造加强,而不是计算模型的嵌固。

5、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m)

用来确定柱、支撑、墙柱等构件底部节点是否生成支座信息,如果某层柱或支撑或墙柱底节

点以下无竖向构件连接,且该节点标高位于“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以下,则该节点处生成支座。

6、裙房层数

裙房层数在填写时注意要包含地下室层数。

7、转换层号

按实际情况填写

8、加强层所在层号

该参数对于筒体结构层地震剪力调整、加强层构件设计等方面有影响。

9、竖向荷载计算信息:按模拟施工3加荷计算

一次性加载:一次施加全部恒载,结构整体刚度一次形成。

施工模拟1:结构整体刚度一次形成,恒载分层施加。这种计算模型主要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

施工模拟3:采用分层刚度分层加载模型。第n层加载时,按只有1~n层模型生成结构刚度并计算,与施工模拟1相比更接近于施工过程。

建议对多、高层建筑首选模拟3,低层可以按模拟1;对钢结构或大型体育场馆类(指没有严格的标准楼层概念)结构应选一次性加载。

10、风荷载计算信息:一般计算方式。

一般计算方式:软件先求出某层X、Y方向水平风荷载外力FX、FY,然后根据该层总节点数计算每个节点承担的风荷载值,再根据该楼层刚性楼板信息计算该刚性板块承担的总风荷载值并作用在板块质心;如果是弹性节点,则直接施加在该节点上,最后进行风荷载计算;

11、地震力计算信息: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12、生成绘等值线用数据

选中该参数之后,后处理中的“等值线”才有数据,用来画墙、弹性楼板、转换梁以及框架梁转连梁的应力等值线。

二、计算控制信息..............................................

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

该参数为地震作用、风荷载计算时的X正向与结构整体坐标系下X轴的夹角,逆时针方向为正,单位为度。

改变该参数时,地震作用和风荷载计算时的X正向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与坐标系方向有关的统计结果,如风荷载计算时的迎风面宽度、风荷载、地震作用计算时的层外力、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层刚度等指标。如果只想计算最不利方向地震作用,可在参数“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方向角度”中增加相应角度来考虑。

2、梁刚度放大系数按10《砼规》取值

勾选该项,软件自动按《混凝土规范》表5.2.4所列情况计算梁有效翼缘宽度,并根据考虑翼缘后T形截面和原矩形截面抗弯刚度比值计算刚度放大系数。这样,平面中不同位置的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均可能不同。

勾选该项,则“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将不起作用。

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如果填1表示不做放大,如果填大于1的值,则梁刚度放大系数可在1.3~2.0范围内取值。软件自动搜索中梁和边梁,对有楼板相连的梁进行刚度放大,其他情况的梁刚度不放大。

4、梁刚度放大系数上限

主要是考虑到选择按“梁刚度放大系数按10《砼规》取值”时,有时因为平面布置的问题,使得刚度放大系数计算值较大,因此软件提供了“刚度放大系数上限”参数,使得计算值不大于该值。一般中梁取2.0,边梁取1.5。

5、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地震)

《高规》5.2.1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时,可对剪力墙连梁刚度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6度、7度区可以取0.7,8度、9度区可以取0.5。

软件根据该参数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并且对按框架梁输入或墙开洞方式生成的连梁均有效。软件在计算时,对于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果,软件采用折减模型的计算结果;对于非地震作用的荷载情况,软件采用不折减模型的计算结果。

6、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风)

《广高规》5.2.1 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抗风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8,抗震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软件在计算参数中设置了风荷载计算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用户可对地震作用和风荷载计算设置不同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一般取1.0。

7、连梁按墙元计算控制跨高比

两种建模方式输入连梁,一种是先输入连梁左右墙肢,再将连梁按普通梁输入;另一种是先输入一片墙,再在墙上开洞生成墙梁。两种建模方式生成的连梁的计算模型是不同的,一种是按杆单元计算,一种是按壳元计算。

当连梁截面高度较大且跨高比很小时,按杆单元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对于按框架梁建模的连梁,当跨高比小于输入的数值时,软件自动将该梁转换为壳元模型计算,并进行更细的网格划分。8、连梁材料强度默认同墙

该参数用来控制按框架梁方式输入的连梁材料强度取值,默认同墙。

9、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该参数对分析精度略有影响,对于一般工程可取0.5~1.0m。在YJK中此参数对模型的计算参数有影响,单元划分越大,剪力墙划分越粗糙,刚度越大,配筋值也越大;此参数在PKPM和MIDAS 中对结构参数影响很小。

10、板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该参数用来控制弹性楼板网格划分时的最大长度

11、短墙肢自动加密

由于有限元计算时对于水平向只划分了1个单元的较短墙肢计算误差较大,程序可对长度超过0.6

倍的网格细分尺度并且只划分了一个单元的较短墙肢自动增加到2个单元,以提高墙肢内力计算的准确性。

12、弹性板荷载计算方式

该参数用来控制指定为弹性板属性的楼板,其板上荷载的导荷方式,分两种方式:

(1)平面导荷:传统方式,作用在各房间楼板上恒活面荷载被导算到了房间周边的梁或者墙上,在上部结构的考虑弹性板的计算中,弹性板上已经没有作用竖向荷载,起作用的仅是弹性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

(2)有限元计算:在上部结构计算时,恒活面荷载直接作用在弹性楼板上,不被导算到周边的梁墙上。

有限元方式仅适用于定义为弹性板3或者弹性板6的楼板,不适合弹性膜或者刚性板的计算。有限元方式适用于无梁楼盖、厚板转换层等结构,可在上部结构计算结果中同时得出板的配筋,在等值线菜单下查看弹性板的各种内力和配筋结果。

13、膜单元类型

在计算控制参数下设置对膜单元的选项:经典膜单元(QA4)和改进型膜单元(NQ6Star)。

软件一般采用的膜单元为经典膜单元,它的特点是带旋转自由度的精华非协调平面四边形等参。改进型膜元(NQ6Star),NQ6Star单元特点是对于非规则四边形单元也可得到较合理的应力分布,在受弯矩作用情况下,可明显减少经典膜单元计算转角位移结果与理论值存在的较大误差,对温度荷载的计算可以达到Etabs的精度,对边框柱与剪力墙的协调性好等。因此在计算温度荷载时,或者边框柱结果不正常时可选用改进型膜单元计算。

14、考虑梁、柱端刚域

一般勾选考虑梁端刚域,不考虑柱端刚域

15、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

一般默认勾选

16、结构计算时考虑楼梯刚度

一般不勾选

17、梁与弹性板变形协调

采用弹性板时勾选,一般不勾选

18、弹性板与梁协调时考虑梁向下相对偏移

一般不勾选

19、刚性楼板假定

一般勾选“整体指标计算采用强刚,其它计算非强刚”

根据规范要求,某些整体指标的统计需要在刚性楼板假定前提下进行。如果设计人员选择该项,则软件只在计算相应结构指标时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的计算结果,在计算其它指标及构件设计时采用非强制刚性楼板假定的结果。这样,设计人员只计算一次即可完成整体指标统计与构件设计。

软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模型进行计算的内容主要有:层刚心、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方式计算的层刚度、位移比、位移角、刚重比等。

20、考虑P-△效应

软件在设计结果文件中输出了结构是否应该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判断结果,设计人员可以参考软件输出结果进行设置。

三、风荷载信息..............................................

1、执行规范

选GB50009-2012。

2、地面粗糙度类别

分A、B、C、D四类,按实际情况填写。

3、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这里所说的修正后的基本风压,是指沿海、强风地区及规范特殊规定等可能在基本风压基础上,对基本风压进行修正后的风压。对于一般工程,可按照《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

《高规》4.2.2条规定,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对于该条规定,软件通过“荷载组合”选项卡的“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用放大系数”来考虑,不需且不能在修正后的基本风压上乘以放大系数。

4、结构X向、Y向基本周期

该参数主要用于风荷载计算时的脉动增大系数计算。由于X向、Y向风荷载对应的结构基本周期值可能不同,因此这里输入的基本周期区分X、Y方向。软件按《荷载规范》简化公式计算基本周期并作为默认值,设计人员可将计算后结构基本周期填入重新计算以得到更准确的风荷载计算结果。

5、风荷载计算用阻尼比

该参数主要用于风荷载计算时的脉动增大系数计算。混凝土结构默认0.05,有填充墙钢结构默认0.02,无填充墙钢结构0.01。

6、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高规》4.2.2条规定:“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软件提供该参数,设计人员可在此输入,软件只在承载力设计时才应用该参数。

7、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

风振舒适度验算用的风压,可参考《高钢规》相关规定。

8、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

风振舒适度验算用的阻尼比,《高规》3.7.6条建议取0.01~0.02,一般取0.02。

9、精细计算方式下对柱按柱间均布风荷加载

该参数用来控制风荷载施加方式,勾选则根据柱左右受风面承受的风荷载以均布荷载形式施加在柱间。该参数只在风荷载计算方式为“精细计算方式”下有效。

10、考虑顺风向风振

该参数用来控制风荷载计算时是否计算风振系数,一般要考虑。

11、体型分段数

该参数用来确定风荷载计算时沿高度的体型分段数,目前最多为3段。

12、考虑横向风振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5.1 条规定:“对于横风向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以及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宜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一般而言,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建筑可出现较为明显的横风向风振效应。

13、考虑扭转风振

该选项用来控制风荷载计算时是否按2012《荷载规范》8.5节考虑扭转风振影响。

14、结构一阶扭转周期

该参数用来计算扭矩谱能量因子,详见2012《荷载规范》附录H.3.4。

四、地震信息

1、设计地震分组

根据《抗震规范》附录A及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选择。

2、设防烈度

依据《抗震规范》及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指定设防烈度。其中幼儿园武汉地区要求按7度设计,出处《武汉市政府令269号文》。

3、场地类别

依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

4、特征周期

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取值。

5、周期折减系数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时,只考虑了主要结构构件(梁、柱、剪力墙和筒体等)的刚度,没有考虑非承重结构构件的刚度,因而计算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的地震作用偏小。因此,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对周期进行折减。

《高规》4.3.17条规定:“当非承重墙体为砌体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值:框架结构可取0.6~0.7;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

该参数只影响地震效应计算,不影响结构固有属性分析。

6、特征值分析参数

在这里设置了多个参数控制计算地震特征值及地震力计算。

(1)分析类型

软件提供3种特征值计算方法由用户选择,常用的为WYD-RITZ法。

(2)计算振型个数

软件提供两种计算振型个数的方法,一是用户直接输入计算振型数,二是软件自动计算需要的振型个数。

(一)用户定义振型数

《抗震规范》5.2.2条文说明中指出: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

《高规》5.1.13条规定:“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个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二)程序自动确定振型数

勾选此项后,要求同时填入参数“质量参与系数之和(%)”,软件隐含取值为90%。

在此选项下,软件将根据振型累积参与质量系数达到“质量参与系数之和”的条件,自动确定计算的振型数。

9、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提高(或降低)一级

该参数用来设置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相对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的提高(或降低),主要用于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与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不同的情况,如:

(1)《抗震规范》3.3.2条:“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抗震规范》3.3.3条:“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如果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满足条件(1),软件会自动勾选抗震构造措施的“降低一级”;如果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满足条件(2),软件会自动勾选抗震构造措施的“提高一级”。

在wpj*.out文本文件中会分别输出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10、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

根据《高规》表3.9.3、表3.9.4,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和非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抗震等级一般情况下相差一级。选取此项时,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将自动提高一级,省去设计人员手工指定的步骤。

11、结构阻尼比

这里的阻尼比只用于地震作用计算。

《抗震规范》5.1.5条规定: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

《抗震规范》8.2.2条对钢结构抗震计算的阻尼比做出了规定。

《高规》11.3.5条规定:混合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可取为0.04。

其他情况根据相关规范规定取值。

12、考虑偶然偏心

《高规》4.3.3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如果设计人员勾选该选项,则软件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分别对X、Y方向增加正偏、负偏两种工况,偏心值依据“偶然偏心值(相对)”参数的设置,并且在整体指标统计与构件设计时给出相应计算结果。

对于偶然偏心工况的计算结果,软件不进行双向地震作用计算。

14、偶然偏心的计算方法

一般采用等效扭矩法

15、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抗震规范》5.1.1.3条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16、自动计算最不利地震方向的地震作用

软件自动计算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并在wzq.out文件中输出该方向,并提供“自动计算最不利地震方向的地震作用”参数。勾选该项,则软件自动计算该方向地震作用。相当于在参数“斜交抗侧力方向角度”中自动增加了一个角度方向的地震作用计算。

17、活荷载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

指的是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默认为0.5。

18、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由“设防烈度”参数控制,默认值为《抗规》表5.1.4-1。

19、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软件提供两种地震作用放大方法:全楼统一和分层设置,对于分层设置方法,可以导入时程分析的放大系数,也可以导入自定义放大系数文本,还可以将设置好的放大系数导出。

20、性能设计

无论按《抗规》、《高规》还是按《广东高规》进行性能设计,均不考虑地震效应和风效应的组合,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内力调整系数。

选择“性能设计(抗规)”时,软件按照抗震规范附录M作为设计依据。用户可以选择“不屈服”和“弹性”性能水准,软件具体实现如下:

中震不屈服:荷载效应采用标准组合,材料强度取标准值;

中震弹性:荷载效应采用基本组合,材料强度取设计值;

大震不屈服:荷载效应采用标准组合,材料强度取极限值;

大震弹性:荷载效应采用基本组合,材料强度取设计值。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性能设计确定的配筋通常要与多遇地震的配筋取包络,如有需要,用户可通过软件的“包络设计”菜单加以实现。

选择“性能设计(高规)”时,软件按照《高规》3.11作为设计依据,可选择不同的抗震性能水准。构件区分关键构件、一般竖向构件和水平耗能构件,软件默认剪力墙为关键构件,柱、支撑为一般竖向构件,梁为水平耗能构件,可在前处理中查改。

五、设计信息

1、最小剪重比地震内力调整

《抗震规范》5.2.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当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例如,当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略小于本条规定而中、上部楼层均满足最小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调整: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加速度控制段时,则各楼层均需乘以同样大小的增大系数;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位移控制段时,则各楼层i均需按底部的剪力系数的差值△λ0增加该层的地震剪力——△FEki=△λ0GEi;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速度控制段时,则增加值应大于△λ0 GEi,顶部增加值可取动位移作用和加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中间各层的增加值可近似按线性分布。”

《抗震规范》不仅规定了最小剪重比调整系数,同时也规定了调整方法。软件按照上述方法调整

层地震剪力,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不能仅采用乘以增大系数方法处理。

《抗震规范》条文说明中指出: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只有调整到符合最小剪力要求才能进行相应的地震倾覆力矩、构件内力、位移等等的计算分析;即意味着,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软件根据最小剪重比调整结果对后续的倾覆力矩统计、内力、位移计算等均进行相应调整。

2、扭转效应明显

该参数与“最小剪重比地震内力调整”参数配合使用,用来处理《抗震规范》表5.2.5中规定的扭转效应明显的情况。

对于如何判断扭转效应明显,规范有如下解释:

《抗震规范》5.2.5条文说明中指出:扭转效应明显与否一般可由考虑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判断,例如前三个振型中,二个水平方向的振型参与系数为同一个量级,即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

《高规》4.3.12条文说明中指出:表4.3.12中所说的扭转效应明显的结构,是指楼层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楼层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1.2倍的结构。

3、第一、第二平动周期方向位移比例(0~1)

《抗震规范》5.2.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速度控制段时,则增加值应大于△λ0G Ei,顶部增加值可取动位移作用和加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中间各层的增加值可近似按线性分布。

软件提供该参数,当X或Y方向结构基本周期位于速度控制段时,软件按该系数计算调整系数,填0按加速度控制段的方法取值,填1按位移控制段的方法取值,填0~1之间的数,则插值求调整系数。当X或Y方向结构基本周期不位于速度控制段时,该参数不起作用。

5、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为0.8~0.9,一般取0.85。

6、梁扭矩折减系数

一般取0.4。

7、按层刚度比判断薄弱层方法

《抗震规范》表3.4.3-2中对侧向刚度不规则的判断条件为: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高规》3.5.2条对侧向刚度比的规定区分框架和非框架结构,其中对框架结构的规定与《抗震规范》的规定一致,而框剪结构的规定有区分。

8、自动对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的薄弱层放大调整

《抗震规范》3.4.3条和《高规》3.5.8条均对由于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的薄弱层做出了地震作用放大的规定。由于计算受剪承载力需要配筋结果,因此需先进行一次全楼配筋设计,然后根据楼层受剪承载力判断后的薄弱层再次进行全楼配筋,这样会对计算效率有影响。因此软件提供该参数,勾选该项,则软件自动根据受剪承载力判断出来的薄弱层再次进行全楼配筋设计,如果没有判断出薄弱层则不会再次进行配筋设计。

9、底部嵌固楼层刚度比执行《高规》3.5.2-2

《高规》3.5.2-2规定:“…对于底部嵌固楼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该参数用来控制底部嵌固楼层是否执行1.5规定。

10、指定薄弱层层号

软件根据上下层刚度比判断薄弱层,并自动进行地震作用调整,但对于竖向不规则的楼层不能自动判断为薄弱层,需要设计人员手工指定。可用逗号或空格分隔楼层号。

11、薄弱层地震力放大系数

该参数用于薄弱层的地震力放大。

《抗震规范》3.4.4.2条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

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高规》3.5.8条规定:“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默认值为1.25。

12、0.2V0分段调整

《抗震规范》6.2.13条、《高规》8.1.4条对框剪结构框架剪力调整做出了相关规定。

对于筒体结构的地震剪力调整,在将结构体系设为“框筒结构”或“筒中筒结构”后,软件自动按《高规》9.1.11条判断并调整框架部分及剪力墙部分地震剪力,并在wv0.2q.out文件中输出调整系数。

13、0.2 V0调整上限

该参数指的是0.2 V0调整时放大系数的上限,默认为2;如果输入负数,则无上限限制。

五、活荷载信息

1、设计时折减柱、墙活荷载

该参数用来控制在设计时是否折减柱、墙活荷载,按荷载规范确。

2、折减系数

该参数用来设置相应楼层数时的折减系数,软件提供的选项及参数默认值与《荷载规范》表5.1.2的规定相一致。注意有地商情况的取值:以33层高层举例,其中商业2层,住宅31层,则20层以上的折减系数为:(31*2.0*0.55+2*3.5)/(31*2+2*3.5)=0.595

3、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

《高规》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结构内力的增大。

4、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高规》5.1.8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结构内力的增大;当整体计算中未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应适当增大楼面梁的计算弯矩。”该放大系数通常可取为1.1~1.3,活载大时选用较大数值。

输入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是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一种近似算法,如果用户选择了活荷载不利作用计算,则本系数填1即可。

如果在计算时同时考虑了活荷载不利布置和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则软件只放大一次性加载的活载计算结果。

5、楼面梁活荷载折减设置

软件允许梁活荷载折减与柱、墙活荷载折减同时设置,并在计算与设计时避免重复折减。

七、构件设计信息

该选项卡主要提供与构件设计相关的参数设置。

1、柱配筋计算方法

对于混凝土柱的配筋设计,目前软件提供了两种方法:单偏压和双偏压。单偏压指按照《混凝土规范》6.2节的相关规定计算;双偏压指按照《混凝土规范》附录E的相关规定计算。

一般采用单偏压计算,则需定义角柱,对于角柱、异形柱,软件自动采用双偏压方式配筋。

2、连梁按对称配筋设计

选择该项,则连梁正截面设计时按《混凝土规范》11.7.7条对称配筋公式计算配筋;否则按普通框架梁设计;一般不勾选。

3、框架梁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影响

《抗震规范》6.3.3.1条规定:“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抗震规范》6.3.3.2条规定:“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如果勾选该项,则软件在框架梁端配筋时确保受压钢筋与受拉钢筋的比例满足规范要求,且使得受压区高度也满足规范要求;不勾选该项,则软件在配筋时与跨中截面的配筋方式一致,即先按

单筋截面设计,不满足才按双筋截面设计,不考虑上述规定;一般勾选。

4、矩形混凝土梁按T形梁配筋

《混凝土规范》5.2.4条规定:“对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

勾选该项,软件自动按《混凝土规范》表5.2.4所列情况计算梁有效翼缘宽度,并按考虑翼缘后T 形截面进行配筋设计,软件只考虑受压翼缘的影响。一般勾选梁刚度放大后不勾选此项。

5、柱剪跨比计算方法

软件提供两种算法:简化方法(Hn/2h0)和通用方法(M/Vh0),并将剪跨比输出到wpj文件中。

6、墙柱配筋设计考虑端柱

一般不勾选

7、墙柱配筋设计考虑翼缘墙

即是否按照组合墙方式配筋。

软件处理:

勾选此项,则软件对剪力墙的每一个墙肢计算配筋时,考虑其两端节点相连的部分墙段作为翼缘,按照组合墙方式计算配筋。软件考虑的每一端翼缘将不大于墙肢本身的一半,如果两端的翼缘都是完整的墙肢,则软件自动对整个组合墙按照双偏压配筋计算,一次得出整个组合墙配筋;如果某一端翼缘只包含翼缘所在墙的一部分,则软件对该分离的组合墙按照不对称配筋计算,得出的是本墙肢配筋结果。

对于单独的矩形墙肢,是否勾选此项软件都按照单墙肢的对称配筋计算。

剪力墙墙柱的配筋简图的两端配筋结果,是否勾选此项的表示方式不同。不考虑翼缘墙时,给出一个配筋数值,表示按照对称配筋的纵筋值;考虑翼缘墙时,给出两个配筋数值,因为软件按照不对称配筋得出的墙肢两端可能是不同的纵筋计算结果。

一般不勾选。

8、与剪力墙面外相连的梁按框架梁设计

该参数用来控制两端均与剪力墙面外相连梁是否按框架梁设计,勾选该项,则抗震等级同框架梁;否则按非框架梁设计。由项目专负确定。

9、验算一级抗震墙施工缝

该参数用来控制一级抗震时抗震墙是否按《高规》7.2.12条验算水平施工缝。

10、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按框架结构采用

《高规》8.1.3.3条规定:“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的50%但不大于8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高规》8.1.3.4条规定:“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软件提供该参数,由设计人员确定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是否按框架结构采用。

11、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

《高规》7.2.16-4条对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错层结构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筒体)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做出了规定。该选项用来控制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是否按照《高规》

7.2.16-4条执行。一般勾选。

八、材料信息

1、混凝土容重(kN/m3)

当考虑构件表面粉刷重量后,混凝土容重宜取26~27。武汉公司框架取25.5、框剪及框架-核心筒、剪力墙取26。

2、砌体容重(kN/m3)

砌体结构的容重。

3、钢材容重(kN/m3)

一般情况下,钢材容重为78kN/m3,若要考虑钢构件表面装修层重时,钢材的容重可填入适当值。

4、轻骨料混凝土容重(kN/m3)

轻骨料混凝土的容重。

5、轻骨料混凝土密度等级

主要用来确定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依据《轻骨料混凝土规程》填写。

6、钢构件钢材

软件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提供上图所示10个选项。

7、梁、柱箍筋间距,墙水平分布筋间距

梁柱箍筋间距默认为100mm,墙水平分布筋间距200mm

8、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剪力墙在进行正截面配筋设计时,需要考虑分布钢筋的贡献。软件要求设计人员先输入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然后才可确定墙端部钢筋面积。该参数作为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默认值,设计人员可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手工指定某个墙的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9、结构底部需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配筋率

设计人员可使用这两个参数对剪力墙结构设定不同的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如加强区和非加强区定义不同的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10、材料强度

该选项卡用来设置某一钢筋类别对应的钢筋强度设计值。

十、地下室信息

1、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

一般在2.5~100,一般取25。

2、外墙分布筋保护层厚度(mm)

该参数只在在地下室外墙平面外配筋设计时用到,根据实际确定。

3、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该参数用来计算地下室外墙土压力。

十一、荷载组合

1、结构重要性系数

在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

2、各分项系数

软件按规范规定给出默认值,设计人员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填写。

3、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高规》5.6.1条做出了相关规定,当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

年时取1.1。

4、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软件按规范规定给出默认值。

6、风荷载参与地震组合

《高规》表5.6.4给出了有地震作用组合时荷载和作用的分项系数,也做出了风荷载参与组合的相关规定,当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时,风荷载参与地震组合。

7、考虑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

《高规》表5.6.4给出了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的系数取值和适用情况。

9、自定义工况组合

(一)建模中增加自定义工况菜单

在建模的主菜单中增加“自定义工况”菜单,用来输入用户自定义的荷载工况。

(一)自定义荷载工况适应多种类型活荷载折减

自定义荷载工况选择活荷载时,增加墙柱构件和梁构件活荷载折减系数参数,可对自定义的活荷

载指定单独的墙柱构件活荷载折减系数和梁构件的活荷载折减系数,从而适应荷载规范中多种活荷载类型的折减。

1、对消防车荷载的折减

消防车荷载数值很大,设计时应考虑可能的折减。

荷载规范5.1.2条:设计楼面梁时,对单向板楼盖的次梁和槽型板的纵筋应取0.8,对单向板楼盖的主梁应取0.6,对双向板楼盖的梁应取0.8;

设计墙、柱时,对单向板楼盖应取0.5,对双向板楼盖和无梁楼盖应取0.8;设计基础时可不考虑消防车荷载。

(二)计算前处理的计算参数菜单下设置荷载组合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8.1 一般规定 8.1.1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必须在分析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地选用公式(选用的公式应注明出处)。 8.1.2 本章所列潜水孔的计算公式,当采用观测孔资料时,其使用范围应限制在抽水孔水位下降漏斗坡度小于1/4处。 8.2 渗透系数 8.2.1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抽水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 当Q~s(或Δh2)关系曲线呈直线时, 1)承压水完整孔: (8.2.1-1) 2)承压水非完整孔: 当M>150r,l/M>0.1时: (8.2.1-2) 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 (8.2.1-3)

3)潜水完整孔: (8.2.1-4) 4)潜水非完整孔: 当>150r,l>0.1时: (8.2.1-5) 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 (8.2.1-6)式中K——渗透系数(m/d); Q——出水量(m3/d); s——水位下降值(m);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的平均值(m); h——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 l——过滤器的长度(m); r——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

R——影响半径(m)。 2 当Q~s(或Δh2)关系曲线呈曲线时,可采用插值法得出Q~s 代数多项式,即: s=a1Q+a2Q2+……a n Qn (8.2.1-7) 式中a1、a2……a n——待定系数。 注:a1宜按均差表求得后,可相应地将公式(8.2.1-1)、(8.2.1-2)、(8.2.1-3)中的 Q/s和公式(8.2.1-4)、(8.2.1-5)、(8.2.1-6)中的以1/a1代换,分别进行计算。 3 当s/Q (或Δh2/Q)~Q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出a1后,按本条第二款代换,并计算。 8.2.2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若观测孔中的值s(或Δh2)在s(或Δh2)~lgr关系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可采用下列公式: 1 承压水完整孔: (8.2.2-1) 2 潜水完整孔: (8.2.2-2) 式中s1、s2——在s~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 ——在Δh2~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2); r1、r2———在s(或Δh2)~lgr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或)的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m)。

法定节假日的工资是怎么计算

法定节假日的工资是怎么计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发布通知,按照最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后, 职工全年约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有所调整。这次 调整首次应用“月计薪天数”(21.75天)代替此前的“月工作 日”(20.92天)来计算加班费基数,因此劳动者节假日的加班费与 此前相比略有减少。 ㈠应付工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下发《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 办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制度工作时间(即全年总天数减去休息日及 法定节假日)由此前的251天减少为250天,则每月工作日由的 20.92天调整为20.83天。 该《通知》还首次提出一个“月计薪天数”的概念,用以计算日工资、小时工资,而俗称的节假日加班三薪、公休日加班双薪正是 以日工资、小时工资为计算基数。《通知》明确指出,按照《劳动法》第51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也就 是说11个节假日即使不上班也应计薪,除去不计薪的104个双休日,月计薪天数应为(365-104)/12,即21.75天,再由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得出日工资水平。以北京市月平均工资3008元为例,则劳动 者节假日加班应以138.3元为基数,发放三薪或双薪。 ㈡计薪天数 针对节假日多一天对加班费到底有无影响的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证实,“《通知》理清了一个概念,就是‘月计薪天数’。加班工资应以此计算,而月计薪天数只与双休日有关,与法定节假 日无关,因此对加班费并无影响。”因此在这个新增的“月计薪天

线路参数计算(公式)

参数计算(第一版) 1.线路参数计算内容 1.1已知量: 线路型号(导线材料、截面积mm 2 )、长度(km)、排列方式、线间距离(m)、外径(mm)、分裂数、分裂距(m)、电压等级(kV)、基准电压U B (kV, 母线电压作为基准电压)、基准容量S B (100MVA)。 1.2待计算量: 电阻R(Ω/km)、线电抗X(Ω/km)、零序电阻R0(Ω/km)、零序电抗X0(Ω/km)、对地电纳B(S/km)、对地零序电纳B0(S/km)。 1.3计算公式: 1.3.1线路电阻 R=ρ/S (Ω/km) R*=R 2B B U S 式中 ρ——导线材料的电阻率(Ω·mm 2 /km); S ——线路导线的额定面积(mm 2)。 1.3.2线路的电抗 X=0.1445lg eq m r D +n 0157 .0(Ω/km) X*=X 2B B U S 式中 m D ——几何均距,m D =ac bc ab D D D (mm 或cm,其单位应与eq r 的单位相同); eq r ——等值半径, eq r =n n m rD 1 (mm,其中r 为导线半径); n ——每个导线的分裂数。 1.3.3零序电阻 R0=R+3R g (Ω/km)

R0*=R0 2B B U S 式中 R g ——大地电阻, R g =π2×10-4×f =9.869×10-4 ×f (Ω/km)。在f =50Hz 时, R g =0.05Ω/km 。 1.3.4零序电抗 X0=0.4335lg s g D D (Ω/km) X0*=X0 2B B U S 式中 g D ——等值深度, g D = γ f 660,其中γ为土壤的电导率,S/m 。当土壤电导率不 明确时,在一般计算中可取g D =1000m 。 s D ——几何平均半径, s D =32 m D r '其中r '为导线的等值半径。若r 为单根导 线的实际半径,则对非铁磁材料的圆形实心线,r '=0.779r ;对铜或铝的绞线,r '与绞线股数有关,一般r '=0.724~0.771r ;纲芯铝线取 r '=0.95r ;若为分裂导线,r '应为导线的相应等值半径。m D 为几何均 距。 1.3.5对地电钠 B= 610lg 58 .7-?eq m r D (S/km) B*=B B B S U 2 式中 m D ——几何均距,m D =ac bc ab D D D (mm 或cm,其单位应与eq r 的单位相同); eq r ——等值半径, eq r =n n m rD 1 -(其中r 为导线半径);

节假日工资如何计算

节假日工资如何计算 法定休假日的工资应为:日基本工资+加班费。 以底薪1500元为例,日基本工资应为:1500÷21.75=68.97元,小时工资应为:1500÷(21.75×8)=8.62元, 在法定节假日当天,分别以上班为0、6、8、10个小时为例,来说明当天工资的计算。 上班为0小时,即休息,当天工资为:日基本工资+加班费 =68.97+0=68.97 上班为6小时,当天工资为:日基本工资+加班费 =68.97+8.62×3×6=68.97+155.16=224.13 上班为8小时,当天工资为:日基本工资+加班费 =68.97+8.62×3×8=68.97+206.88=275.85 上班为10小时,当天工资为:日基本工资+加班费 =68.97+8.62×3×10=68.97+258.6=327.57 所以,如果在法定休假日上班了,你只需要根据上班小时数,算出加班工资,再加上日基本工资,就是你当天应得工资总数。不过 要注意的是,单位在算工资时,一般会把法定休假日算在基本天数中,加班费则另外单列为法定休假日加班费。 以上算法,不包括单位给的其它福利。 1:法定休假日为有薪假,不上班是有日基本工资的,劳动法第 51条规定。 2:法定休假日不允许用补休来调整。不论何种原因,只要在法 定休假日上班了,当天工资,就要按法定休假日上班来计算。

3:每年度的节假日安排,国务院一般会在上一年的公历12月份公布。 4: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 百的工资报酬。劳动法第44条规定。这里的工资报酬是指加班费。 5:法定休假日上班算工资,通俗的说法是,上一天顶四天,或 者上一个小时顶四个小时。 6:法定休假日如果和双休日重叠,双休日要调休到其它时间, 具体调换安排,国务院会在公布年度节假日通知中做出安排。 7:当前实行的法定休假日有11天:1、元旦1天(1月1日),2、春节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3、清明节1天(清明当日),4、劳动节1天(5月1日),5、端午节1天(农历端午当日),6、中 秋节1天(农历中秋当日),7、国庆节3天(10月1日、2日、3日)。 另:休息日是指双休日,星期六和日,不是有薪假,所以双休日加班,只有两倍于基本工资的加班费,休息日是可以调休,或安排 补休的。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 至少休息一日。 法定节假日放假工资照发,法定节假日工作工资按三倍计发。 法定节假日是指国家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时间上分布更均匀

单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

二、单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 (一)计算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完成时间 网络计划中各项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完成时间的计算应从网络 计划的起点节点 开始,顺着箭线方向依次逐项计算。 网络计划的起点节点的最早开始时间为零。如起点节点的编号为1,则:ESi=0(i=1)(1Z203033-17) 工作最早完成时间等于该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加上其持续时间,即:EFi =ESi+Di(1Z203033-18) 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等于该工作的各个紧前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如工作j的 紧前工作的代号为i,则:ESi=max(EFn}或ESi = max{ ES+Di} <1Z203033-19) 式中ESi工作j的各项紧前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二)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T, T等于网络计划的终点节点n的最早完成时间EF。即:Tc=EFn (1Z203033-20) (三)计算相邻两项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LAGi-j 相邻两项工作i和j之间的时间间隔LAGi-j等于紧后工作j的最早开始时间ESj和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EFi之差,即:LAGi-j=ESj一EFi (1Z203033-21) (四)计算工作总时差TF;

工作i的总时差TFi应从网络计划的终点节点开始,逆着箭线方向依次逐项计算。网络计划终点节点的总时差TFn,如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其值为零,即:TFn=0(1Z203033-22) 其他工作i的总时差TFi等于该工作的各个紧后工作j的总时差TFj加该工作与其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LAGi-j之和的最小值,即:TFj= min{TFj+LAGi-j}( 1Z203033-23) (五)计算工作自由时差 工作i若无紧后工作,其自由时差FFj等于计划工期TP减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EFn,即:FFn=Tp一EFn(1Z203033-24) 当工作i有紧后工作j时,其自由时差FFi等于该工作与其紧后工作j (1Z203033-25) 之间的时间间隔LAGi-j的最小值,即:FFn=min{LAGi-j} (六)计算工作的最迟开始时和最迟完成时间 工作i的最迟开始时间LSi等于该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ESi与其总时差TFi之和,即:LSi=ESi一TFi (1Z203033-26) 工作i的最迟完成时间LFi等于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EFi与其总时差TFi之和,即:LFi=EFi+TFi(1Z203033-27) (七)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的确定 1.关键工作:总时差最小的工作是关键工作。 2.关键线路的确定按以下规定:从起点节点开始到终点节点均为关键工作,且所有工作的时间间隔为零的线路为关键线路。

劳动法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如何计算劳动法法定加班工资案例.doc

劳动法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如何计算劳动法法 定加班工资案例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即平时晚上的加班费是本人日工资基数的150%,休息日是日工资基数的200%,国家法定休假日的日工资基数的300%。 日工资基数。 日工资基数的计算方法为:月工资除以一个月计薪的天数,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以一个月薪为2500元的职工为例,他的日工资基数就 是:2500÷21.75=114.9元。 春节加班工资算法。 下面我们来算一下春节加班工资。春节7天假其实由两部分组成,即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春节七天假期中,初一到初三是国家法定假日,初四到初七是休息日。 春节国家法定假日加班工资。 2014年春节假期,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共计3天。在这三天工作,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300%×3。如果月工资为2500元,法定假日加班工资就是:2500÷21.75×300%×3=1034.5元。

春节休息日加班工资。 2014年春节假期,休息日为农历正月初四至初七共计4天。在这四天工作,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200%×4。如果月工资为2500元,他的休息日加班工资就是:2500÷21.75×200%×4=952.4元。 春节加班工资总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加班工资等于春节国家法定假日加班工资和休息日加班工资之和。如果月工资为2500元,春节加班工资=1034.5+952.4=1986.9元。 五一假期加班工资。 下面,我们在算一下五一假期加班工资。五一假期中一日为法定节假日,二日、三日2天为休息日。如果月工资为2500,五一加班工资=(2500÷21.75天×300%×1)+(2500÷21.75天×200%×2)=804.6元。 劳动法对加班费的规定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因此,对于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如果在“五一”等法定节假日加班,加班费应当以不低于日工资基数的3倍支付加班工资,而在5

法定节假日工资计算方法

法定节假日工资计算方 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法定节假日工资计算方法 1、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其中: (1)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 是指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之规定。员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依法享受带薪休假,即在法定节假日中,即使员工不上班,企业也应按其正常上班情形一样,正常支付其日工资。 (2)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是指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即企业如在法定节假日,如五一节,安排员工加班的,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加班工资为不低于其日工资的300%.即其加班工资≥日工资*300%.即不低于三倍工资。 综上,按标准工时制的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企业应付工资为: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应付法定节日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按通俗的说法,即不低于“四倍工资”。 2、五一节加班=四倍工资---说法不恰当。 理由如下: (1)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3倍工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这条中有“不低于”三个字。其意思,如企业在这个300%的基础上,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或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支付员工400%或500%的工资.法律并不禁止。即企业如愿意五一支付员工5倍或6倍工资,法律都是允许的。但关键是不能低于员工日工资的300%. 因此,五一加班工资=四倍工资是表达不恰当的。正确表述应为五一加班工资≥3倍工资。五一加班期间的全部工资=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4倍工资。 (2)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大家或一些企业,在日常操作中,存在误解,把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等同于员工在法定节假日的全部工资,即一般按300%支付员工在法定节假日的全部工资。实际上,很多员工也是这么认为。这是不对的,从法理上讲,是错误的。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我看了一些网友对五一加班是三倍还是四倍的讨论,关键是大家对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这二个概念没有搞清楚,当然政府部门也没解释清楚。

单代号网络计划规划时间参数计

单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 一:时间参数的标注形式: LSi LFi LSj LFj 注:EFi ---------- 工作i的最早完成时间 ESi----------- 工作i的最早开始时间 LFi----------- 工作i的最迟完成时间 LSi------------工作i的最迟开始时间 FFi------------工作i的自由时差 TFi------------工作i的总时差 LAGi,j--------工作i和工作j之间的时间间隔 Di-------------工作i的持续时间 二:公式: 1 :工作i的最早开始时间=紧前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紧前工作持续时间﹙取大值﹚ ESi =ESh +Dh 2 :工作i的最早完成时间=工作i最早开始时间+工作i持续时间 EFi =ESi +Di 3 :工作i的最迟完成时间=工作i最早完成时间+工作i总时差 LFi =EFi +TFi 工作i的最迟完成时间=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取最小值﹚ LFi =LSj 4 :工作i最迟开始时间=工作i最迟完成时间-工作i持续时间 LSi =LFi -Di 工作i最迟开始时间=工作i最早开始时间+工作i总时差 LSi =ESi +TFi 5 :网络计划计算工期:Tc=Efn﹙终点n最早完成时间﹚

6 :总时差: 终点节点n的总时差=计划工期-工作n最早完成时间 TFn =Tp -EFn 工作i的总时差=紧后工j总时差+工作i-j时间间隔 TFi =TFj +LAGi,j 7 :自由时差: 终点n的自由时差=计划工期-工作n的最早完成时间 FFn =Tp -EFn 工作i的自由时差=工作i-j时间间隔﹙取最小值﹚ FFi =IAGi-j 8:时间间隔: 终点节点为虚拟节点时其时间间隔: i-n时间间隔=计算工期-工作i的最早完成时间 LAGi,n =Tp -EFi 其他节点﹙i-j﹚的时间间隔 i-j 时间间隔=工作j最早开始时间-工作i最早完成时间 LAGi,j =ESj -EFi 三:计算程序: 1:最早开始时间-------ES 2:最早完成时间-------EF 3:总时差----------------TF 4:最迟开始时间-------LS 5:最迟完成时间-------LF 6:自由时差-----------FF 活动策划书模板 一、策划书名称 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日信息系×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 二、活动背景: 这部分内容应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取内容重点阐述 具体项目有:基本情况简介、主要执行对象、近期状况、组织部门、活动开展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目的动机。

节日加班3倍工资怎么计算

节日加班 3 倍工资怎么计算 计件工资制加班工资的支付需满足延长工作时间和超额完成工作任务两个条件,劳动定额 和计件单价直接关系计件工资制加班工资的合法支付。 应结合各省规定并参照司法事务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 下面是爱汇给大家整理的节日加班 3 倍工资怎么计算,供大家阅读!节日加班 3 倍工资算 法是你的基本工资除以一个月的上班天数(22 天),算出你的一天基数工资再用你的基数工资 乘以 3 倍工资。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亲假、 婚假、丧假、产假、看护假、计划生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其正常劳动并支付正 常工作时间的工资。 第二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 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节假日算工资的标准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其 中:(1)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是指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之规定。 员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依法享受带薪休假,即在法定节假日中,即使员工不上班,企业 也应按其正常上班情形一样,正常支付其日工资。 (2)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是指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规定。 即企业如在法定节假日,如五一节,安排员工加班的,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加班工资为不低 于其日工资的 300%.即其加班工资≥日工资*300%.即不低于三倍工资。 综上,按标准工时制的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企业应付工资为: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 应付法定节日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按通俗的说法,即不低于"四倍工资"。 节假日双倍工资的计算方法加班费的具体计算确实是很多职工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很多 人拿到工资条,往往产生一个疑问:自己的加班费有没有算错?产生这一疑问的主要原因是职 工不懂法律规定。 加班费的具体计算的依据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8 年颁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 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该《通知》第二条规定:按照《劳动法》第 51 条的规 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 11 天法定节假日。 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 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 小时);月计薪天数=(365 天-104 天)÷12 月=21.75 天。 按照上述规定,我们可以推算出加班费的计算公式如下: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 算基数÷21.75×300% ;休息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200% 。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劳动者在双休日加班可以获得双倍工资、法定节假日获得三倍 工资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加班费是另行支付的,并不包括用人单

法定节假日工资计算方法

法定节假日工资计算方法1、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其中: (1)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 是指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之规定。员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 依法享受带薪休假,即在法定节假日中,即使员工不上班,企业也应按其正常上班情形一样,正常支付其日工资。 (2)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是指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即企业如在法定节假日, 如五一节,安排员工加班的,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加班工资为不低于其日工资 的300%即其加班工资》日工资*300%.即不低于三倍工资。 综上,按标准工时制的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企业应付工资为: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应付法定节日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按通俗的说法,即不低于“四倍工资”。 2、五一节加班=四倍工资--- 说法不恰当。 理由如下: (1)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3倍工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这条中有“不低于” 三个字。其意思,如企业在这个300%的基础上,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或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支付员工400%或500%的工资. 法律并不禁止。即企业如愿意五一支付员工5 倍或6 倍工资,法律都是允许的。但关键是不能低于员工日工资的300%. 因此,五一加班工资=四倍工资是表达不恰当的。正确表述应为五一加班工资》3倍工资。五一加班期间的全部工资二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4倍工资。 (2)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工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大家或一些企业,在日常操作中,存在误解,把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等同于员工在法定节假日的全部工资,即一般按300%支付员工在法定节假日的全部工资。实际上,很多员工也是这么认为。这是不对的,从法理上讲,是错误的。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工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法定节假日综合工资二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我看了一些网友对五一加班是三倍还是四倍的讨论,关键是大家对法定节假日日常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这二个概念没有搞清楚,当然政府部门也没解释清楚。

法定正常工作时间计算方法

正常工作时间 正常工作时间,是指用人单位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所确定的工作时间。根据最新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工作时间是指每月工作21.75天,每天工作8小时。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8〕3号 一、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三、具体参考法律:《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线路参数计算(公式)培训资料

线路参数计算(公式)

参数计算(第一版) 1.线路参数计算内容 1.1已知量: 线路型号(导线材料、截面积mm 2)、长度(km)、排列方式、线间距离(m)、外径(mm)、分裂数、分裂距(m)、电压等级(kV)、基准电压U B (kV, 母线电压作为基准电压)、基准容量S B (100MVA)。 1.2待计算量: 电阻R(Ω/km)、线电抗X(Ω/km)、零序电阻R0(Ω/km)、零序电抗X0(Ω/km)、对地电纳B(S/km)、对地零序电纳B0(S/km)。 1.3计算公式: 1.3.1线路电阻 R=ρ/S (Ω/km) R*=R 2B B U S 式中 ρ——导线材料的电阻率(Ω·mm 2/km); S ——线路导线的额定面积(mm 2)。 1.3.2线路的电抗 X=0.1445lg eq m r D +n 0157.0(Ω/km) X*=X 2B B U S 式中

m D ——几何均距,m D =ac bc ab D D D (mm 或cm,其单位应与eq r 的单位 相同); eq r ——等值半径, eq r =n n m rD 1-(mm,其中r 为导线半径); n ——每个导线的分裂数。 1.3.3零序电阻 R0=R+3R g (Ω/km) R0*=R0 2B B U S 式中 R g ——大地电阻, R g =π2×10-4×f =9.869×10-4×f (Ω/km)。在f =50Hz 时,R g =0.05Ω/km 。 1.3.4零序电抗 X0=0.4335lg s g D D (Ω/km) X0*=X0 2B B U S 式中 g D ——等值深度, g D =γf 660 ,其中γ为土壤的电导率,S/m 。当土壤电 导率不明确时,在一般计算中可取g D =1000m 。 s D ——几何平均半径, s D =32m D r '其中r '为导线的等值半径。若r 为单根导线的实际半径,则对非铁磁材料的圆形实心线,r '=0.779r ;对铜或铝的绞线,r '与绞线股数有关,一般

假期工资计算方法

假期工资计算方法 劳动保障部门指出,在10月1日至3日这3天法定假日里,采 用事后调休的方式替代加班工资,这是不合法的。按《劳动法》及 配套法规的规定,国庆7天长假中,10月1日至3日是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向在此期间加班的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 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并且不得以调休等方式代替。10月4 日至7日为劳动者法定休息日,如果用人单位在此期间安排劳动者 工作,应首先安排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本人日或小 时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而且,加班工资的基数不得低于当地 最低工资标准。 按照规定,如2011年"十一"假期分为两类,一是法定节假日, 10月1日至3日共三天为法定节假日;二是休息日,10月4日至7 日共4天为休息日。 对于加班工资的计算,人社部门表示,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2003年北京市政府142令)第14条和第44条的有关规定,用 人单位在10月1日至3日法定节假日期间安排劳动者加班,应按不 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10月4日至7日休 息日期间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安排其同等时间的补休,不能安排 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因此,今年长假期间的加班工资计算方法分为两类。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300%×加班天数。休息日加班工 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200%×加班天数。 据了解,对于单位在国庆期间安排职工加班,却拒不支付其加班工资的行为,市民可拨打本市劳动保障热线12333进行举报。 如何计算加班工资基数 工资基数:一是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二是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确定;三

(完整版)岩土参数计算

n 1 1i m i n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征岩土工程性质的主要参数的特征值: ⑴ 岩土参数的算术平均值: 根据公式:∑=Φ=Φn i i n m 1 1 (3-1) ⑵ 岩土参数的标准差: 根据公式:???????????? ??--= ∑∑=n i i i f n n 122111φφσ (3-2) ⑶ 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 根据公式:m f φσδ= (3-3) 上几式中: Φm -算术平均值,σf -标准差,δ-变异系数 Φi ——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数据;n-参加统计的数据个数。 ① 先用公式(3-1)和《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求含水比αw 、液塑比Ir 的平均值a w 、I r ; ② 根据a w ,I r 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用线性插值法) 得f 0; ③ 根据公式(3-2)和(3-3)分别求w a , Ir 的标准差f σ和变异系数δ; ④ 求综合变异系数δ和回归修正系数f ψ,查表得第二指标的折算系数ξ,根据公式:21ξδδδ+=得δ,根据公式:δψ???? ??+-=2918.7884.21n n f 得f ψ。 ④ 根据公式: f ak f f ψ?=0求承载力ak f 。

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如下: ⑴ 静压预制桩:据勘察成果,按预制桩规格为450mm ×450mm 的方桩,桩端进入圆砾⑥层2m 。取ZK10号钻孔估算静压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 u =4651.3kN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中式 D.0.1 p ps i sis u A q l q u Q ?+?=∑s β)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 = Q u /K=2326kN (K=2) 最终单桩竖向承载力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⑵ 钻(冲)孔灌注桩:据勘察成果,桩径按2000mm ,桩端进入泥岩⑦层1.5m 。取ZK10号钻孔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 u =195722kN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 规程》(JGJ72—2004)中8.3.12条∑∑==++=n i n i p pr ri sir r i sis s A q h q u l q u Q 11u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 = Q u /K=9786kN (K=2) 根据压缩试验结果,计算各级压力下的ei ,计算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 根据剪切试验结果,绘制τ-σ曲线,直接求得内摩擦角φ、粘聚力C 直剪试验:用直接剪切仪来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直剪仪一般分为:应力式和应变式,一般我们国家应用较多的都是应变式的。根据加荷的速率的快慢将直剪试验划分为:1、快剪,本方法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10的-6次方的细粒土,试验时在施加垂直力以后,拔去固定销钉,立即以0.8mm/min 的剪切速度进行剪切,使试样3~5分钟剪破,试样每产生0.2~0.4mm 剪切位移时,记录测力计和位移读数,直到出现峰值或者剪切位移达到4mm 记录破坏值,试样得的抗剪强度为快剪强度。2、固结快剪,本方法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10的-6次方的细粒土,试验时在施加垂直力后,每小时读一次变形,直至固结稳定,然后拔去销钉,进行与快剪同样的剪切过程,所得抗剪强度为固结快剪强度。慢剪:试验时加垂直力后,待固结稳定后,再拔去销钉,以小于0.2mm/min 的速度使试样充分在排水条件下剪切,得到的是慢剪强度。对于三种试验所得结果:粘聚力快剪>固快>慢剪,内摩擦角快剪<固快<慢剪 三轴试验:直接量测的是试样在不同恒定围压下的抗压强度,然后根据摩尔库伦原理推求土的抗剪强度。三轴根据固结和排水条件分为:不固结不排水(uu )固结不排水(Cu )固结排水(CD ),在进行三种不同方法试验时,都要先使试样在一定的围压下固结稳定,若是UU 就是在不排水条件下围压增加一个增量,然后在不允许水进出的条件下逐渐施加轴向力q 直至试样破坏;若是CU 在允许排水条件下围压增加一个增量固结稳定,然后再不允许水进出的条件下逐渐施加轴向力直至试样破坏;若是CD 在允许排水条件下围压增加一个增量固结稳定,然后在排水条件下逐渐施加轴向力直至试样破坏。所以固结不固结是相对于围压增量来说的,排水不排水是相对于轴向力来说的。 根据压缩试验结果,计算各级压力下的ei ,计算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 压缩系数:a= (e1-e2)/(p2-p1) 压缩模量:ES1-2=(1+e1/a

最新法定节假日工资计算

2020年春节是在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今天是2019年9月17日,距离2020年春节还有130天。在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发菜(寓意发财)等谐音、意象吉祥的菜,以求新一年吉利。 2020年春节法定节假日是哪三天? 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需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2020年春节的法定节假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也就是2020年1月25日、1月26日、1月27日为法定节假日。 2020年春节放假时间:2020年1月24日(除夕)——2020年1月30日 2020年春节调休时间:1月19日(周日)、2月1日(周六)照常上班 2020年春节还是和往年一样放假7天哦! 应付工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下发《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制度工作时间(即全年总天数减去休息日及法定节义渠骇假日)由此前的251天减少为250天,则每月工作日由的20.92天调整为20.83天。 该《通知》还首次提出一个“月计薪天数的概念,用以计算日工资、小时工资,而俗称的节假日加班三薪、公休日加班双薪正是以日工资、小时工资曼斯布莱顿为计算基数。《通知》明确指出,按照《劳动法》第51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也就是说11个节假日即使不上班也应计薪,除去不计薪的104个双休日,月计薪天数应为(365-104)/12,即21.75天,再由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得出日工资水平。以北京市月平均工资3008元为例,则劳动者节假日加班应以138.3元为基数,发放三薪或双薪。 计薪天数 针对节假日多一天对加班费到底有无影响的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证实,“《通知》理清了一个概念,就是‘月计薪天数’。加班工资应以此计算,而月计薪天数只与双休日有关,与法定节假日无关,因此对加班费并无影响。”因此在这个新增的“月计薪天数”的意义上,加班费确实比以前按“月工作日”算减少了,但今后无论法定节假日增加到多少天,都对加班费没有影响。 “以前的算法是错误的。”根据《劳动法》“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的规定,以前一直都是将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均视为不用支付工资,365天刨除这两块所剩天数除以12个月,得出每月工作日,计算日工资和加班

单代号网络参数计算

单代号网络参数计算 1、计算最早开始时间ES,和最早结束时间EF。 从起点节点开始顺箭线方向按节点编号大小顺序依次计算。起点未规定时间时取ES=0。 EF=ES+D ES=max(其紧前工作最早完成) 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TC等其终点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2、计算相邻两项工作的时间间隔LAGi.j LAGi.j=ESj-EFi 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3、计划工期TP,计算工期TC,要求工期TR 当有要求工期时,计划工期不应超要求工期。 当未要求工期时,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 4、计算工作的总时差TF 终点节点的总时差=计划工期-计算工期,当计划工期等计算工期时该工作的总时差为0. 本工作的总时差=min(紧后工作的总时差+ LAGi.j) 5、自由时差FF 终点节点的自由时差=计划工期-本工作最早完成时间 本工作与紧后工作之间时间间隔的最小值FF= min(LAGi.j) 6、最迟开始与结束时间 LF=EF+TF LS=ES+TF 网络图的绘图方法:已知每一项工作的紧前工作时可按下步骤绘制网络图 1、绘制没有紧前工作的工作箭线,使它们具有相同的开始节点,以保证网络图只有一个起点节点。 2、依次绘制其他工作箭线。绘制条件是其所有紧前工作箭线都已经绘制出来。在绘制这些工作箭线时应 按下列原则进行: 1)、当所要绘制的工作只有一项紧前工作时,则将该工作箭线直接画在其紧前工作箭线之后就可。2)、当所绘制的工作有多项紧前工作时,应分以下四种情况分别考虑: a、对与所要绘制工作而言,如果在其紧前工作之中存在一项只作为本工作紧前工作的工作(紧前工作栏 中该紧前工作只出现一次),则应将本箭线直接画在该紧前工作箭线之后,然后用虚箭线将其他紧前工作箭线的箭头节点与本工作箭线的箭尾节点分别相连,以表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b、对于要绘制的工作而言,如果在其紧前工作之中存在多项只用为本工作紧前工作的工作,应先将这些 紧前工作箭线的箭头节点合并,现从合并后的节点开始画出本工作箭线,最后用虚箭线将其他紧前工作箭线的箭头节点与本工作箭线的箭尾节点分别相连,以表达他们之间的罗辑关系。 c、对于所要绘制的工作而言,如果不存在情况a 和情况b 时应判断本工作的所有紧前工作是否都同时作 为其他工作的紧前工作,如果上述情况成立,应先将这些紧前工作箭线的箭头节点合并后,再从合并后的节点开始画出本工作箭线。 d、对于所要绘制的工作而言,如果不存在情况a 和情况b,也不存在情况c时,应将本工作箭线单独画 在其紧前工作箭线之后的中部。然后用虚箭线将其各紧前工作箭线的箭头节点与本工作箭线的箭尾节点分别相连,以表达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3)、当各项工作箭线都都绘制出来之后,应合并那些没有紧后工作之工作箭线的箭头节点,以保证网络图只有一个终点节点(多目标网络计划除外) 4)、当确认所绘制的网络图正确后,可进行节点编号。 已知每一项工作的紧后工作时,同样可以按上述方法绘制,但是要从右向左绘制。

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的计算方法.doc

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的计算方法 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的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150%*日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200% 日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300%*日工资报酬) 第五十一条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100%带薪)。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3号)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

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月工作小时数:20.83 8=166.67小时/月。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 12月=21.75天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21.75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21.75 8)=月工资收入174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