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海岸带(coastal area)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区,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海岸带既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人口不断地向海岸带地区集聚,使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世界各国对海岸带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早在1972年10月27日,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CZMA)[2],随之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岸带管理法律、法规。同时为了减少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由于人类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目前对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个的生态因子上,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综合系统的恢复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1.国外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为了减少海岸带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是改善海岸带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1.1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

随着对淡水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淡水资源量,以及泥沙等沉积物锐减,引起海岸带沉陷、海水入侵,海岸带湿地大量消失。对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实践的国家之一。海岸带恢复计划措施主要是,重新设计河口水系,拆除海岸线和入海河流上一些障碍物重新恢复泥沙自然沉积和自然的水力平衡,从而起到控制海水入侵,防止海岸沉陷,保护海岸带湿地的目的;在美国佛罗里达为了恢复佛罗里达湾(Florida Bay)的原始的生态环境,1995年实施了佛罗里达湾和泰勒沼泽(Taylor Slough)计划,从而改善和恢复了佛罗里达湾海岸带生态环境。

1.2人工鱼礁生物恢复和护滩技术

渔民很早就发现沉船周围水域中渔获量较高,于是想到将结构物用石块加重沉到水下,来提高捕获量,这就是人工鱼礁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建造新型人工鱼礁保护水生动物以提高海岸带生物量。20世纪90年代,人们利用“矿物增长”(mineral accretion)技术建造新型鱼礁,即是在人工鱼礁上通入低压直流电,利用引起海水电解析出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矿物附着在人工鱼礁上,形成类似于天然珊瑚礁的生长过程,在鱼礁不断增长的同时促进周围生物量的增长,达到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保护的目的。此方法在马尔代夫和塞舌尔等国家得到了成功应用。

1.3海岸带湿地的生物恢复技术

采用人工方法恢复和重建湿地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Taxas)加尔维斯顿(Galveston Bay)海湾,利用工程弃土填升逐渐消失的滨海湿地,当海岸带抬升到一定高度,就可以种植一些先锋植物来恢复沼泽植被。在路易斯安娜萨宾自然保护区和德克萨斯海岸带地区,利用“梯状湿地“技术(marsh terracing tech2nique),在浅海区域修建缓坡状湿地,湿地建好后在上面种植互花米草及其它湿地植被,修建梯状湿地可以减弱海浪冲击、促使泥沙沉积、保护海滩,同时也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2.国内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最严重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开始海岸带保护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共开展了3次大规模海岸带、滩涂和海岛资源综合

调查,为随后海岸带保护和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江苏盐城丹顶鹤等海岸带湿地自然保护区,20世纪90年代末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实施了伏季休渔制度,开展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情况调查;制定和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在海岸带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工作很少,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地带性规律、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级恢复,以逐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海岸带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2.1 红树林海岸的生态恢复

红树林是自然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主要由几十种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许多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组成。红树林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速度快等特点。作为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它具有促淤沉积、护堤防波、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和栖息地。由于对红树林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导致红树林资源急剧减少,体现在面积和种类减少、结构和功能下降。红树林是属于遭受严重威胁的沿海生境之列,尤其是在热带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据估计,现在亚太地区每年损失1%的红树林面积,有些地区已经失去了70%的原始红树林生境。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和香港等省区。由于滥砍、围垦等人为破坏,东南、华南沿海的红树林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万hm3降至目前的1.5万hm3,现存林分中80%以上为退化次生林,立地环境恶化。红树林的减少导致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动植物资源衰退,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增加。研究表明,红树林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水污染、大气污染、人类活动干扰等,且红树林自然恢复非常缓慢。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包括减少人类干扰、水污染治理、病虫害防治、外来入侵种的清除、开展红树林的生态恢复等。对红树林的生态恢复,必须先进行可靠性研究。根据红树林种类的适应性,进行物种特性、宜林地勘测,潮汐、海流、土壤性质和海水盐度的综合调查试验,才能实现红树林的生态恢复。研究人员开展了众多退化的红树林海岸生态恢复研究。从19世纪开始,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随着以持续收获为基础的栽种和砍伐红树计划的实施,开始营造红树林(栽种、管理和收获红树)。郑德璋等在“八五”和“九五”

期间系统地研究了海桑、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木榄等8个主要红树林树种的造林配套技术。其研究内容主要有,红树林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地带的物候期、适宜的采种时间、不同类型种实采后处理及贮藏方法、苗圃地选择及不同树种育苗技术,并研制出适宜的光照、生长素、盐度、水分和温度等控制发芽或贮存、各树种宜林海滩划分以及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等新技术。

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于20世纪80年代对桐花灌丛进行了改造,直接在林下插入木榄、海莲、红海榄和正红树胚轴;海南省清澜港自然保护区于1987年也对榄李、瓶花木灌丛进行了改造;湛江市林业局于1985年在海康县用红海榄改造了大片白骨壤灌丛,引来水鸟和陆鸟在林内筑巢孵蛋,淤泥中出现鳝鱼,物种多样性明显升高。

2.2 沙质海岸的生态恢复

沙质海岸是由风和风沙流对海岸上地表松散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形成于陆、海、气三大系统交互作用的特殊地带,按流动程度分为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3种。沙丘上的植被在沙丘的形成和保持沙丘的稳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通常流动沙丘的植被覆盖度少于15%,半流动沙丘为15%-40%,固定沙丘在40%以上。海岸沙丘对风和

海浪的影响可起到缓冲作用,具有丰富的物种和种群,且具有独特的娱乐价值。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台风、风暴潮等自然干扰以及砍伐、耕作、海岸开发和休闲等人类活动,都会造成沙丘植物活力下降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一旦大风来临,飞沙走石便会吞噬农田和村庄,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沙丘固定是沙质海岸生态系统恢复的首要步骤,只有使沙丘固定之后,才能进行植物的重建和恢复。可设置沙障,种植蔓荆、海边月见草等固沙植物覆盖固定流沙。日本针对岛国海风大、海潮强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治山治水和海岸林保全的对策,重视海岸防护林的树种选择与工程措施的应用,选择抗风沙、耐潮性和耐盐性强的树种,如黑松、海桐等。海岸防护林的营造,先行工程措施,后配生物措施,即先从沿海的最前沿设置防浪、消浪工程,然后隔一段距离50-100m不等)修筑混凝土的防浪堤或防浪墙,在各种工程措施的保护下,先种草,后种乔、灌木,有的地方还可用人工办法修筑沙丘。造林后缺株情况甚少,造林、种草的成活率接近100%。经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同步整治的沙丘和沙岸区域,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风、沙、雾、潮等自然灾害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真正发挥了海岸林的防护作用。

福建和广东在沿海沙荒地大量营造木麻黄、相思树等防风固沙林,改善了生态环境。福建省林科院开展沙荒风口困难立地造林试验,选择木麻黄抗逆品系,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方式,采用深挖整地、放客土、拌泥浆、大田深栽、冒雨造林以及培土抚育保墒、浇水保苗以及筑设风障防潮防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此类困难立地的造林成活率,增强了基干林带的防护效能。1996年9月9日,9651号强台风袭击粤西,虽然对沿海防护林带的破坏严重,但海岸前沿木麻黄防护林的阻隔作用,使浮沙难以穿越林带进入内陆,未造成昔日浮沙掩埋耕地、村庄的严重危害,粤西海防林在固沙减灾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2.3 河口湿地海岸的生态恢复

入海河口湿地处于江河入海的海陆交界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生态系统在此强烈作用形成的高物质多样性和多功能的生态边缘区,而且由于河流、潮汐等作用,面积仍在向海扩展或收缩的一种特殊湿地,其土壤多为盐渍土壤或常受内涝渍水的影响。河口湿地对自然灾害和污染起到防御和控制作用。由于滩涂开垦养殖、围海筑堤、海港建设、沿海大通道建设和排汛,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变得极为脆弱,如黄河口湿地耐盐生杞柳、柽柳等木本植物和白草、蒿草、狗尾草等草本植物被砍伐后辟为农垦用地,这不仅使可供农用的土地逐年减少,那些被毁的耐盐植物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而且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

采用人工方法恢复和重建湿地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在美国路易斯安娜萨宾自然保护区和德克萨斯海岸带地区,利用“梯状湿地”技术,在浅海区域修建缓坡状湿地,湿地建好后在上面种植互花米草及其他湿地植被,修建梯状湿地可以减弱海浪冲击、促使泥沙沉积、保护海滩,同时也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2000年在山东东营市开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是我国近年来较为成功的海岸带生态恢复项目,工程包括引灌黄河水、沿海修筑围堤和增加湿地淡水存量,同时强化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目前淡水湿地面积明显增大,植被生长旺盛,许多候鸟纷纷在此筑巢产卵。

结:

由于海岸带自然要素和生态过程的复杂性,海岸带成为一个既有别于一般陆地生态系统又不同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独特生态系统。海岸带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区位优势最明显、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带。同时它又是鱼类、贝类、鸟类及哺乳类动物的栖息地,为大量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海洋是陆上一切污水、废物的主要消纳场所,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化肥、农药随径流入海,使海区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发生频率增加。海岸带的环境管理面临着如何控制海面上升、减轻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控制海岸侵蚀和海岸污染,保护滨海

湿地,控制有害生物入侵,减轻海岸盐水入侵和地面下沉,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等若干方面的问题和任务。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_姜中鹏

海洋信息 年 2006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阔,从南到北跨越热 带、亚热带、温带,有众多岛屿、河口和海湾等;海岸带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河口三角洲、泻湖、滩涂、红树林、珊瑚礁、潮间带、近岸浅海等。海岸带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形式各异,规模不一,对人类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海岸带湿地的作用 1 提供物质和能源 1.1 海岸带湿地生物蕴藏量大,种类丰富。据调 查,生物种类大约为种,植物种,动物82005000种,不仅有利于提高饮食质量,而且有利于3200增加沿海居民收入、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此外,海岸带湿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油气资源。我国一些重要的油田大部分分布在湿地,如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等。降解污染物 1.2 海岸带湿地也是污水和污物的处理器。在潮 汐和波浪作用下,入海污染物不断被稀释,浓度呈几何级数下降;湿地的部分生物也可以通过分解、吸附、吸收、转化、沉淀等作用净化环境。防风减灾 1.3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胎生木本植 物群落,素有“海底森林”之称,倚海而生,潮涨而隐,潮落而现,是一种典型的海岸带湿地,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分布,它在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抵御海潮、风浪、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防治近海海洋污染以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丧失的滨海滩涂 面积和城乡工矿占用湿地面积累计约占海岸湿地面积的%。50过渡捕捞 2.1 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利用各种先进方法对海洋经济物种进行疯狂捕捞。渔民经常使用精密渔网和非法捕鱼手段,如炸鱼、电鱼等进行捕捞,造成一些仔鱼、幼鱼难逃厄运,一些鱼类出现衰退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险境,如我国大、小黄鱼等经济鱼类资源已全面衰退,舟山海域几乎形不成渔汛。海水养殖业的不合理发展 2.2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效益,但也给养殖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合理的海水养殖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 2.3 我国每年废水排放量达亿吨,且大部分620没有经过处理,近海海域及河流,如渤海、黄海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 姜中鹏刘宪斌曹佳莲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 300457摘要 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不仅能为人类提供资源,还具有降解污染、涵养水源、防风减 灾等一系列作用。但由于污染加剧、过渡捕捞和湿地围垦等原因,海岸带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针对不同的破坏原因,提出了修复策略。关键词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一)生态复绿模式 1、单一复绿模式 单一复绿模式主要适用于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场地面积较小的且边坡稳定的矿山废弃地。针对此类矿山废弃地,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运用生态复绿和修复山体疮疤等方法,利用现行比较成熟植被恢复手段,对破损的山体进行修复,愈合采矿遗留的伤疤,使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2、农林渔牧复垦 农林渔业复垦指依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在一些生态破坏较轻微,环境污染较小的区域进行复垦,改造之后可进行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综合利用。河南的永城煤矿废弃地,就是将深层塌陷区域进行复垦用于水产养殖,将浅层塌陷区域进行复垦用于种植,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1)农业用地模式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对于砖瓦用黏土、泥岩、石灰石矿等废弃矿山,位置偏僻的废弃矿山的生活和办公场地,可以和土地平整相结合,将其整理成为耕地。 农业用地模式一般适用于平原地区。矿区开采之前,周围都是农田,开采后土地破坏不严重、土壤养分足、重金属污染少、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只需经过简单的生态修复方法就能够恢复土地的耕种能力。复垦后的土地,可利用现代农业设施生产高质优秀的农产品,建成以当地优势农作物为主,兼顾土特产种植和加工一体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林(果)业用地模式 使用相关生态工程技术方法,对废矿场、尾矿库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林果产业。 在施工过程应该用人工镐刨,既对生土母质的风化有利,改变土壤团粒的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也可避免用爆破方式造成石块松动从而形成裂缝而引发漏水或滑坡。修复完成的矿区可栽种苹果、桃、板栗等,并栽种有关的树种护坡。在果树获得收益前,就靠农作物增加收入,以短养长,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经济效益。当果树开始获得收益后,树下空闲的土地也可以种植绿肥作物,既可以固定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提高土壤中氮素含有量,又可以收割后在果树下作为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收割后喂牲畜。果树进入盛果期后,一般情况下树下不种植作物。 (二)景观再造模式 景观再造模式主要适用于临近城区或者风景区,人流量较大,有造景需求的矿山废弃地。这种模式就是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使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 (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 (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 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531690 市场价:纸介版7800元电子版8000元纸质+电子版8200元 优惠价:¥750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线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近年来国内矿山开发对土地的损毁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日益加重之势,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诸如园林绿化、防沙治沙以及土壤重金属治理等生态恢复的诸多领域已进入发展正轨。但是,作为其中重要分支的矿山生态修复却缺乏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尽管多年来国家及地方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支持已达数十亿元,但这相对于总体超过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仍显不足。专家呼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矿山生态修复也须政策上加码重视,以提速其产业化发展。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各种类型矿区的土地环境破坏问题一直以来都十分突出。保守估计,目前全国1500个各类矿区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多达200万公顷(200亿平方米),并且每年仍以万到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而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目前一般以土地复垦为主要方式,但我国目前矿区土地复垦率只有15%,远低于国际上50%-70%的平均水平,欧美国家目前更是达到80%以上。预计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仍将继续增长,资源、能源的消耗也将随之暴增,矿区生态修复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基于此,他指出,国内矿区生态修复问题必须引起政策上更高的重视度,在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的赛跑中,加快矿区土地复垦及修复的速度。 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是对矿山生态修复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如实地反映了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揭示了矿山生态修复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 第1章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综述 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的定义 矿山生态修复定义 矿山生态修复方法 报告范围界定 中国矿山开采及生态问题 矿藏资源总量及分布 (1)煤矿资源总量及分布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2018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度开放基金拟资助研究项目8-10项,每项资助经费为3-5万元,研究期限为2年,资助项目总数和经费以重点实验室评审结果为准。申请方向指南、申请办法及条件要求如下: 一、本年度开放基金优先资助研究方向 1、海岸带(特别是潮间带)沉积物采样工具及环境监测方法; 2、海岸带(特别是海岸侵蚀和河道淤积)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方法; 3、大型工程对海岸带(含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估; 4、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含海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与预测; 5、不同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及承载力; 6、海岸带生态环境灾害信息集成及防范管理对策。 二、申请办法及审批手续 1、“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为申请本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依据。 2、申请者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填写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于2018年6月20日前寄到重点实验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hqma@https://www.360docs.net/doc/2012725450.html,。 请在本网站以及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2012725450.html,)下载申请书及相关规定(“开放课题—文件下载”栏目)。 3、申请项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择优资助,评议结果将通知申请者。 4、获批准的课题申请者需与本实验室签订课题任务书,签字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后寄至重点实验室一份,同时发送电子版。 5、本年度开放基金自2018年12月1日起执行,执行时间为2年。 三、申请条件与要求 1、请申请者严格掌握研究项目的体量,要求项目精小,针对性强,保证在两年内完成。 2、课题申请者以研究人员为主,一般应是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海岸带(coastal area)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区,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海岸带既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人口不断地向海岸带地区集聚,使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世界各国对海岸带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早在1972年10月27日,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CZMA)[2],随之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岸带管理法律、法规。同时为了减少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由于人类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目前对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个的生态因子上,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综合系统的恢复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1.国外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为了减少海岸带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是改善海岸带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1.1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 随着对淡水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淡水资源量,以及泥沙等沉积物锐减,引起海岸带沉陷、海水入侵,海岸带湿地大量消失。对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实践的国家之一。海岸带恢复计划措施主要是,重新设计河口水系,拆除海岸线和入海河流上一些障碍物重新恢复泥沙自然沉积和自然的水力平衡,从而起到控制海水入侵,防止海岸沉陷,保护海岸带湿地的目的;在美国佛罗里达为了恢复佛罗里达湾(Florida Bay)的原始的生态环境,1995年实施了佛罗里达湾和泰勒沼泽(Taylor Slough)计划,从而改善和恢复了佛罗里达湾海岸带生态环境。 1.2人工鱼礁生物恢复和护滩技术 渔民很早就发现沉船周围水域中渔获量较高,于是想到将结构物用石块加重沉到水下,来提高捕获量,这就是人工鱼礁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建造新型人工鱼礁保护水生动物以提高海岸带生物量。20世纪90年代,人们利用“矿物增长”(mineral accretion)技术建造新型鱼礁,即是在人工鱼礁上通入低压直流电,利用引起海水电解析出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矿物附着在人工鱼礁上,形成类似于天然珊瑚礁的生长过程,在鱼礁不断增长的同时促进周围生物量的增长,达到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保护的目的。此方法在马尔代夫和塞舌尔等国家得到了成功应用。 1.3海岸带湿地的生物恢复技术 采用人工方法恢复和重建湿地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Taxas)加尔维斯顿(Galveston Bay)海湾,利用工程弃土填升逐渐消失的滨海湿地,当海岸带抬升到一定高度,就可以种植一些先锋植物来恢复沼泽植被。在路易斯安娜萨宾自然保护区和德克萨斯海岸带地区,利用“梯状湿地“技术(marsh terracing tech2nique),在浅海区域修建缓坡状湿地,湿地建好后在上面种植互花米草及其它湿地植被,修建梯状湿地可以减弱海浪冲击、促使泥沙沉积、保护海滩,同时也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2.国内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最严重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开始海岸带保护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共开展了3次大规模海岸带、滩涂和海岛资源综合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 (一)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重,生态恢复差距甚远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目前,我国矿山总的复垦率不到10%,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50%以上的土地复垦率相比,差距巨大。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范围小,对矿山外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重视不够 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未纳入矿山企业职责范围。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只是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的一部分。除了露天矿以外,矿山企业占地在矿区面积中只占很少的部分,矿产开采中造成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必然涉及到矿区周边范围。根据山西省调查结果,矿产开采除了引起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湿地缩小外,还因产生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区域而影响地表植被,其面积约为采空区面积的2.6倍。当前,由于矿区周边影响范围的生态恢复治理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矿区整体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难以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的作用下得以恢复平衡。 (三)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目前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二是乡镇矿山企业和个体矿山企业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家底不清,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是造成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滞后的重要原因。 (四)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机制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当前,我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的良性运行机制仍然欠缺,专项资金来源单一,涉及矿产资源收费名目多、部门多,部门收费使用方向不明确,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整体不高,企业投资和治理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适用范围不够宽。目前全国多数省已经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均规定保证金只适用于新建矿山企业,或新矿山开发新产生的破坏。而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本仍然纳入保证金的范畴。 第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没有体现生态环境补偿的政策含义。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开征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仅仅将资源补偿费作为调整国家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因此,国家将补偿费的开支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勘探成本补助上(不低于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要的资金没有纳入补偿费的支出范围。 第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过低,未能随矿产资源价值、市场情况变动。中国的石油、天然气、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 行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 环境治理的力度。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尽管过去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国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而且中国已成为全 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是中国依然“生态环境保护 任重道远”,生态修复将是长期、持续性的过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 年至2017 年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7,114 亿元增长至9,539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01%;政府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从2,963 亿元增长至6,353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56%。国民经济保持持续、中高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生 态修复的日益重视,将共同推动环保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 2011-2017 年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目前,生态修复行业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快速发展,1996 年和1998 年出台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确保高速公路施工必须进行边坡修复,植被恢复行业市场随之开始诞生。随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多样,且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扩大了生态修复市场需求,促使行业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并且在水土保持、城市生态恢复、国土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等山水林田湖各个领域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推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找矿技术和矿产开发技术的提高以及能源需求量大幅增加,矿山开发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矿产的开采、矿山的开发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使得被开采的矿山及其周边留下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是灾难。 正是基于以上情况,中国人开始着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系统包括开挖、压占、坍塌、水土流失、尾矿砂库等,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位移,是一种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而矿山生态修复即矿山领域的生态修复。可以说,它是缓解土壤流失、荒漠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截至2014年底,全国矿山复绿工程已经完成全国总量的11%,正在完成占全国总量的14.08%,未复绿的占74.94%。有分析认为,尽管正在逐步推进,但“十三五”期间,矿山生态修复仍任重道远。 中国的矿山土地复垦工作开始较早,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修复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才开始起步,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科研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同时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近年来,各地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被认为是一代中国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我救赎”。 截至2014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资金901.8亿元,已治理恢复毁损土地81万公顷,治理率为26.7%,治理矿山3310座,总面积10.3万公顷;截止到2015年,全国共投入治理资金超过900亿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面积超过80万公顷,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国土资源部部长要求,大力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负责、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新模式,开创工作新局面。 如今,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出台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应缴保证金矿山数量99006个,已缴85893个,占应缴总数的86.76%;应缴总额1598.69亿元(含山西省保证金380亿元),已缴867.74亿元,占应缴总额40.02%。 根本之道仍在于制度建立 不过,尽管投入巨大,治理力度不小,但矿山修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收到成效。有上千年历史的湖北大冶铁矿就用了20余年,才逐步完成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废弃矿山面积为仍需治理矿山面积的9.5倍,废弃矿山的治理力度有待加强。从这些公开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矿山生态修复形势依然严峻。 对中国的矿山生态修复而言,建立完善的土地开垦体系、法律法规,以及成熟的管理制度,将不仅有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海南海岸带开发与保护

海南省海岸带开发与保护 暨存量国有建设用地清理处置专项检查督查第六组 关于昌江第三次回头看和第三轮集中督查意见书 昌江县政府: 2017年4月24日至25日,我组根据琼国土资法字[2017]8号和琼国土资用字[2017]35号通知要求,对你县海岸带整改、保护和国有存量建设用地清理处置工作进行了督查,现将情况反馈如下: 一、总体评价 今年3月9日全省土地清理“澄迈现场会”后,昌江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制定路线图、分类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存量地清理处置第一阶段工作,三类地逐宗建档上图,为下一步认定和处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805宗”海岸带问题的整改已基本完成,并积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但督查中也发现对存量土地的认定政府原因的背书进展较慢、资料不全造成认定困难,海岸带整改和保护仍存在不到位等问题。 二、海岸带检查发现的问题 (一)好当家公司非法占用200米范围内林地建设排污沉淀池 昌江海尾镇好当家昌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三联村委会虾塘外围靠海一侧200米范围内的林地上未经批准建设污水沉淀

池,占地面积5.47亩,违反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管理规定》。 整改意见:昌江县政府应依法查处,该拆除的依法拆除,并应于5月底前整改到位。 (二)好当家和南疆公司养殖排放污水不符合环保规定 好当家和南疆公司位于海尾镇三联村和新港养殖基地,为依法履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分别于2014年、2016年受到昌江县环保部门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但仍未整改到位。目前两家公司均未正式养殖。2017年好当家公司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养殖。 整改意见:昌江县政府应严密监督好当家和南疆公司养殖违法排污行为,及时制止向海域排放污染物,若其再违法排污,应予严惩。 (三)四条穿越海防林的栈道未整改到位 昌江棋子湾旅度假区内建设有通海木栈道共4条,其中2条经过县长办公会议研究,要求棋子湾管委会协调相关单位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但均未及时办理。另外1条,未经任何审批手续,由企业自行建设。这4条通向海岸的栈道占用了200米海岸带,分别是中南林海间项目区外向海岸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246米长);开元度假村项目区外向海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647米长);大角公园内向海一侧木栈道(1300米长);海湾明珠B-1、B-2地块“售楼部”向海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这4条栈道未经依法审批,违反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对此,第六检查组已向昌江县政府发出了《依法整改通知

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聚落作为人类的家园和住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外部环境关系最密切的时空单元[1]。早在1841年,德国地理学家Johann Georg Kohl就开始关注人类交通、居住地与地形的关系。十九世纪末期,Jean Brunches、Albert Demangeon对聚落空间分部与类型划分进行的研究,开始指导人们研究乡村住宅,使聚居成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初,Jones、Sauer借鉴德国人文景观的概念指出把历史、地处与人文景观和它们的区别作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906年Schlüter Otto正式提出“聚落地理”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以来,聚落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并在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如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Chris Taylor提出了著名的三角形聚落分布和六边形市场网络空间结构理论模式,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 国外的专家对我国聚落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美国历史地理学家G. W. Skinner 对成都东郊龙泉驿开展聚落研究[2]。七十年代以后,国外学术界开始将聚落的研究与政治和社会相联系[3],或者将聚落放在全球背景下去研究[4, 5],但较为突出的是对聚落与能源的探讨[5, 6],有的从聚落形态角度分析[6],有的则从建筑学角度思考[7]。关于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在国外研究也比较普遍,C. I. Okpala从政策方面进行比较[8],Paul Oldfield则从经济方面进行了探讨[9]。乡村聚落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兴起。Cay Lienau在1973年概括性地论述了乡村聚落这个术语[10],随后,乡村聚落规划[11, 12]相关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美国[13]、英国[12, 14]、日本[11]对此都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2000年之后,聚落研究已从聚落空间的结构与形态扩展到多视野、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领域。随着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聚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如聚落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引入,使传统聚落的研究从聚落空间的结构与形态拓展到多视野、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领域。 随着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聚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逐渐向聚落的旅游[15]、聚落形态[16]、聚落与气候变化[17]和聚落的系统分析[18]。当然,对于区域性聚落的相关研究[15, 16, 19]也是有增无减,尤其是将GIS和RS技术应用到聚落相关的研究[20-25]也是近几年的热点。 我国对聚落的记载始于《史记·五帝本纪》。该书记载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注释中称“聚,谓村落也”。但国内对于聚落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在三十年代初才初见相关文献。我国地理学家张其昀(1935)、朱炳海(1939)、严钦尚(1939)、刘恩兰(1948)分别就我国民族地理之分布、西藏东部与川西之高山聚落进行了开创性研究[26-29],林超教授系统地研究了聚落分类[30],并指出农村聚落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总的来看,1949年以前的聚落地理研究涉及内容广泛,对聚落所体现的人地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聚落从而成为区域地理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上偏重于解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中期,我国聚落地理学研究处于相对低潮的阶段,主要是开展了居民点规划及布局的研究。文革结束以后,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金其铭、李旭旦、谢吾同等人聚落地理方面的研究较多。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性理论的讨论[31],省级范围的聚落布局[32, 33],聚落类型及分布[34],聚落与环境[35, 36]及各种对聚落的调研[37]。九十年代对聚落的研究主要在聚落形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2020版

附件2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编制大纲) 一、总体摘要 摘要性描述项目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建设缘由、适宜性评价、可行性和必要性、工程任务和现状、进度安排、经费概算等主要内容和结论。 二、项目概况 (一)地理位置。 包括项目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和具体坐标。 (二)项目规模。 项目实施的具体范围、规模面积。 (三)项目依据。 项目涉及的相关规划、标准、规范及其他依据。 三、区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状况。 项目实施区域水文气象、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相关状况。 (二)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实施区域人口经济、土地利用、海域使用等相关状况。

(三)生态环境现状。 项目实施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附现场照片)。 (四)防灾能力概况。 项目实施区域海洋灾害状况、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主要问题(附现场照片)。 四、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资源禀赋、生态需求、减灾形势、技术条件、经济保障、已有工作基础等方面说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适宜性评价 通过资料收集和现状调查,掌握工程实施区域的现状条件和历史情况。综合考虑当地风暴潮灾害和生态受损情况,分析拟修复区域开展生境重构、水动力改善、植被恢复、海堤生态化、设施整治改造等的适宜性,提出一种或多种类型优化组合的实施方案。 六、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促进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要求,说明项目修复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工作量,如修复盐沼等面积、植被覆盖率、整治和修复砂质海岸长度和面积、生态化改造海堤长度等,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相结合。 (二)年度目标。

按年度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相结合。 (三)考核指标。 列出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并填写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和项目实施中期绩效目标表。 七、项目内容 综合考虑项目实施区域海岸类型、空间特征、生态环境及海洋灾害情况,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包含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盐沼、砂质海岸、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等)和人工防护工程生态化(海堤、沿岸建设工程)等多种建设类型优化组合的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方案,鼓励建成由海向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减灾空间体系。同时,项目修复要统筹考虑重要海岛及周边海域保护问题。 修复方案应详细叙述建设类型组合方式、空间布局安排、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手段和修复方法、修复规模和施工量等内容,方案中涉及用海、用岛或占用土地、林地等权属问题,要提供相关批复文件或协议书或当地政府承诺书,修复方案应达到可研水平,并提供可研报告。 八、进度安排 按年度说明项目安排和实施进度,细化到月。 九、经费预算与效益分析 (一)项目概算与资金来源。

T∕CAOE 21.3-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3部分:盐沼

ICS 07.060 A45 团体标准 T/CAOE 21.3-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3 部分:盐沼 Technical guideline on coastal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azard mitigation— Part 3: Salt marshes 2020-07-21 发布2020-07-21 发布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工作程序 (1) 5资料收集与调查 (1) 5.1资料收集与调查内容 (1) 5.2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2) 5.3减灾功能现场观测 (2) 6适宜性评价 (3) 6.1评价内容 (3) 6.2生态现状评估 (3) 6.3减灾功能评估 (3) 6.4修复适宜性评价 (3) 7实施方案编制 (4) 8盐沼生态减灾修复技术 (4) 8.1微地貌整饰与水系连通技术 (4) 8.2沉积物修复技术 (4) 8.3植被修复技术 (4) 8.4管护 (5) 9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5) 9.1跟踪监测与调查 (5) 9.2效果评估 (5) 10质量控制 (6) 11成果与归档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盐沼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方法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盐沼植被波高衰减率参考表 (13) 附录C(资料性附录)基于减灾的植被优化种植设计 (16)

我国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概念 (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功能与面貌。 (2)景观建设 景观建设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景观是融合了设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艺术,是对人类居住环境进行建设和优化,通过合理地安排自然和人工因素,借助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创造对人有益、身心愉悦的美好环境。 2、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施工对象、施工技术、生态功能、植物种类和后期养护的不同,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可以分为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两大类别。 (1)生态修复 ①生态修复涵盖领域 生态修复行业涵盖湿地生态修复、盐碱地生态修复、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沙漠化治理以及其他生态修复工程等领域。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景观建设领域也呈现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所以部分地产景观、公园广场景观、市政道路景观项目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修复属性。

②态修复产业链 生态修复行业的上游主要为苗木种植业,如绿化苗木和生态型苗木。生态修复的下游产业主要是各级政府建设单位、铁路与公路等基础建设业主方、矿业公司、房地产公司等。 (2)景观建设 ①景观建设的类型 在园林景观行业的经济实践中,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大致分为市政类园林和地产类园林。其中,市政类园林主要指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公共绿地、市政道路绿化、广场、公园等;地产类园林主要包括地产景观、旅游度假景观等。 ②景观建设产业链 景观建设的产业链包括园林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所有环节。上游企业包括苗木生产商和建筑材料供应商,前者向景观建设承包商出售绿色苗木,后者出售建筑材料;中游企业包括景观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后期养护,景观设计单位为景观建设项目提供设计和咨询服务,施工企业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项目完成后移交给园林养护单位进行养护或者移交发包方。当前景观建设企业正朝着业务涵盖全产业链的方向发展,即同时具备苗木生产、景观设计、工程施工及养护的能力。 3、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特点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周期性 一般来说,在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时,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具体应用领域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较高,在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方面的投资也相对较大。所以,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到每一类型的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工程项目,周期性的表现并不相同。 地产景观建设受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地产景观的投资建设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公园广场景观建设与市政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受到城市化进程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影响。生态修复主要受到政府对退化或者受到污染的湿地、流域、荒山、沙

典型海岸带滩涂生物资源恢复与重建技术获得成功

中国海洋报/2005年/12月/9日/第002版 科教环保 典型海岸带滩涂生物资源恢复与重建技术获得成功 记者张秋丰 本报讯记者张秋丰报道一种通过原位修复、中度干扰、生态位种群优化、资源增殖等措施,修复受损海岸带生境、生物资源的技术在天津获得成功。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的科研人员在受损严重、高度开发的塘沽高沙岭潮间带的20平方公里实验示范区内,用2年时间,通过投放沙蚕、青蛤、毛蚶、杂色蛤,并采捕非经济优势种等措施,使原来生物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示范区滩涂生物物种多样性提高了37.5%,生物资源增长52.4%,主要经济品种生物资源量增长103.1%,人工投放的主要经济品种在示范区自然繁衍,形成了优势种群。生物修复也有效地促进了受损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改善了底质的化学、物理特性。沙蚕修复区底质中的总氮、有机质、石油烃的含量分别比修复前降低了18.9%、31.3%、69.2%。2003年投放毛蚶、沙蚕等49吨,2004年、2005年两年已经采捕各种贝类1024.5吨,经济效益达313.6万元。以前的优势种四角蛤蜊大量降低,毛蚶壳上附带的泥螺卵在该地繁殖良好,已经采捕泥螺16吨,这也是附近海区第一次发现的经济贝类。 该项目为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天津市科委社会发展计划项目。日前已经通过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进行了潮间带、潮下带海洋生物资源、环境、水化学、底质机械结构等多学科的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涉及学科范围广、组合程度高、技术合理,已初步构建了该类型潮间带、潮下带生物、生境、资源修复的技术体系及生境修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应用价值和推广示范价值,在国内同类技术中居于领先地位。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