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史话_四大光谱_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_王思明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_四大光谱_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_王思明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_四大光谱_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_王思明

?专论?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四大光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王思明1, 2,付炎2,刘丹2,王于方2,李力更2,霍长虹2,李勇1,刘江1*,张嫚丽2,史清文2*

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剂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

2.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17

摘要: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构研究又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系列文章的基础上,对在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四大光谱”分析技术,即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6)16 - 2779 - 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16.001

Historical story on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Application of UV,IR,MS,and NMR spectra in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WANG Si-ming1, 2, FU Yan2, LIU Dan2, WANG Yu-fang2, LI Li-geng2, HUO Chang-hong2, LI Yong1, LIU Jiang1, ZHANG Man-li2, SHI Qing-wen2

1.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2.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ug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is one of the vital tasks in the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UV, IR, MS, and NMR spectra in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123 papers cited. This article is one of the series of historical stories o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which are reviewed and summerized. The developing future is looked forward.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structural elucidation;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infrared spectroscopy; mass spectromet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天然产物是自然界的生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合成以及保留下来的结构各异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而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成为药物,在人类历史上,天然药物一直是人们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类药性而成为新药开发研究的重点,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天然产物在新药开发、绿色生物农药研制、保健功能食品和天然化妆品开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7]。

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特别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更被视为其中最为关键、困难的工作之一。天然产物数量巨大、结构类型繁多,特别是立体化学结构的测定尤为困难。早期研究中,天然产物的结构确定主要是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如制备衍生物、化学降解甚至全合成方法对照等手段来完成,最初一个复杂化合物的结构鉴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基础研究课题(15962704D);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6040);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ZD2016093);河北省重点课题(ZD2016093);河北医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012yb-19,2014yb-21);2016年河北医科大学校内科研发展基金(kyfz111)

作者简介:王思明(1988—),女,河北石家庄市人,药剂师。Tel: (0311)86265634 E-mail: fuyan0228@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222520.html,

*通信作者刘江(1968—),女,河北石家庄市人,主任药剂师。

史清文(1964—),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Tel: (0311)86261270 86265634 E-mail: shiqingwen@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222520.html,

定往往需要花费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天然产物结构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早的化学法为主导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即波谱分析为主导,特别是近30年来,现代波谱技术的应用更是促使天然产物的研究速度大为提升[8]。

本文在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系列文章[9-17]的基础上对“四大光谱”分析技术即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UV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等技术的应用历史特别是对MNR 技术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天然产物结构研究历史简介

20世纪前半叶,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主要还是依靠化学手段,包括一系列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化学降解、制备衍生物、化学转换甚至全合成对照等,这些方法不仅费时耗力,而且对样品量需求很大,还要求研究者有相当深厚的有机化学知识与技能,因此被视为一项极其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艰苦工作。如吗啡(morphine ,1)和马钱子碱(士的宁,strychnine ,2),从分离得到单体到结构确定分别花费118年和127年,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整个结构研究过程跌宕起伏,仅仅为了对吗啡的结构进行研究,英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binson 就发表了50余篇研究论文[18-19]。

1937年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赵承嘏教授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中分离得到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 ),其化学结构直到20年后的1958年才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庄长恭教授、邢其毅教授用化学方法确定。在20世纪60年代NMR 技术应用以前,鉴定天然产物的结构主要依靠化学家渊博的化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期间的代表当属美国有机化学大师Woodward 推测出的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3)和青霉素(penicillin ,4)的结构。但是由于天然产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当时仪器技术水平和结构鉴定手段的局限性,科学家有时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1927年和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化学家Wieland 与Windaus 推测出的胆固醇(cholesterol ,5)结构,在1932年就被X 射线衍射证明是不正确的[20-21]。

进入20世纪后半叶,由于MS 和NMR 的普遍应用,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UV 、IR 、MS 和NMR (以下简称“四大光谱”)的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四大光谱法逐渐取代了化学法,大大加快了结构鉴定的速度。如从夹竹桃科植物萝芙木Rauvolfia verticillata Lour. Baill. 根部得到的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生物碱利血平(reserpine ,6),1952年分离获得纯品,1955年就确定了其结构,1956年完成了其全合成,总共历时仅有4年[22-23]。20世纪80年代以后,软离子场解吸质谱(field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ry ,FDMS )的应用和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二维核磁技术的应用,使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发生了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从此以后,四大光谱已经成为实验室的常规手段,结构鉴定也不再是“令人却步”的工作。化合物1~6的结构见图1。

严格地说,把UV 、IR 、MS 、和NMR 统称为四大光谱并不严格,其实UV 、IR 属于光谱,

C C

O NH

H 4 青霉素(penicillin )

3 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

2OH N

Me

Me

Me

Me

Et

5 胆固醇(cholesterol ),1927 5 胆固醇(cholesterol ),1932

3

3

3

H 3 6 利血平(reserpine

2 马钱子碱(strychnine )

N

H 3C 1 吗啡(morphine )

图1 具有历史意义的部分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

Fig. 1 Chemical structures of morphine and other natural products with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NMR属于波谱,MS是物质粒子的质量谱,但在我国早年习惯称之为四大光谱,为方便起见,如今很多教科书和文献杂志还在延续习惯叫法,把它们统称为“四大光谱”。鉴于NMR在结构鉴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不可或缺,本文将对其进行重点介绍。

2四大光谱的应用历史介绍

2.1UV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Isaac Newton)证明一束白光可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颜色的可见光,并用“光谱(spectrum)”一词来描述这一现象,从此科学家开始对光谱进行了深入研究。紫外光是德国科学家Ritter于1801年发现。紫外光谱法(一般主要是指200~400 nm的近紫外区)真正用于化合物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在对于甾体化合物、维生素D(vitamin D,VD)等含有共轭双烯键、α,β-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及芳香环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中应用特别广泛。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Woodward(图2)于1940年左右的早期工作就集中在利用UV来阐明天然产物分子的结构上,他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在1941—1942年总结出了Woodward规则(Woodward rules),即著名的酮规则(Ketone rules),用来计算含有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发色团(chromophores)的紫外光最大吸收波长(absorption maximum,λmax)[24-25],后经Fieser进行

图2Robert Burns Woodward教授

Fig.2Prof.Robert Burns Woodward

了补充[26],形成了Woodward-Fieser规则(Woodward- Fieser rules);后来斯科特又发展了芳香羰基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的计算规则即Scott规则(Scott rules)。这些经验规则可以对分子结构的鉴定提供帮助,通过测定化合物的λmax,推断出化合物中官能团和取代基的情况,改变了沿用已久的冗长繁琐的传统化学分析方法,例如可以先计算孕甾酮(progesteron,7)的λmax,再利用UV测定得到的λmax来推断化合物8和9的结构(图3);罗藻毒素(karlotoxins)是从引起赤潮的剧毒卡罗藻Karlodinum veneficum 中分离得到的一类毒性化合物,根据卡罗藻毒素的λmax将其划分为两大类:KmTx-1(10,图4)和KmTx-2(11,图4),其中KmTx-1的λmax为225 nm,而KmTx-2的λmax为235 nm,后者就是由于末端共轭二烯的氯取代导致了KmTx-2家族化合物λmax发生了红移[27-28]。

7孕甾酮(progesteron)

9

8

图3化合物7~9的化学结构

Fig.3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7—9

UV具有测定快速、操作方便简单,谱图简单、易识别、干扰峰少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化合物的UV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峰形或λmax和强度来推测化合物的共轭体系,如推测其可能含有的功能团(发色团和助色团),判断结构上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甚至可以区分化合物的构型、构象和同分异构等,是测定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及芳香环化合物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UV可以反映分子结构中发色团和助色团的特征信息,但特征性还是不尽人意,如若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独立的共轭体系会产生吸收峰的叠加,会对推断整个分子的结构造成混乱,因此只能作为结构鉴定的一个辅助手段。但因为UV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因此在微量定量分析上应用更广。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有机分析的四大光谱仪器中相对价廉,虽然目前很少将其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分析,但如果在一些复杂化合物结构测定工作中应用恰当,特别是在不同的诊断试剂的帮助下,也能迅速准确得出较多待测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如

10

11

图4化合物10、11的化学结构

Fig.4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10and11

在天然产物黄酮类(flavonoids)的基本骨架类型、羟基的取代类型以及蒽醌类(anthraquinones)、香豆素类(coumarins)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中,通过测定其UV光谱以及加入某种诊断试剂后的UV光谱,比较峰形和吸收波长的变化,就可推断出分子的结构类型、取代基的类型和取代位置、数目以及排列方式;UV也可用来区别甾体类化合物(steroids)[29],如甲型强心苷(A cardiac glycosides)和乙型强心苷(B cardiac glycosides)。

UV在复杂天然产物结构确定中最典型的成功应用实例是利血平(reserpine,6)的结构鉴定。1952年成功分离得到利血平单体,通过UV解析分析出其分子中含有吲哚(indole)环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衍生物2个共轭体系;通过化学法水解后得到利血平酸和3,4,5-三甲氧基苯甲酸;利血平酸经LiAlH4还原后得到利血平醇;将合成的利血平醇与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的UV光谱叠加得到的谱线和利血平的紫外吸收曲线基本吻合,从而确定了利血平的基本结构单元,加速了利血平分子结构的确定。利血平分子结构阐明1年后Woodward即完成了其全合成[24-25]。另外,UV在维生素和抗菌素等一系列天然产物结构解析中也曾起过重要作用,如V A1、V A2、VB1、VB12以及青霉素(penicillin)、链霉素(streptomycin)、土霉素(oxytetracycline)等[30]。2.2IR

在牛顿之后,科学家对光的认识逐渐从可见光区扩展到红外和紫外区。1800年英国科学家Herschel将来自太阳的辐射构成一幅与牛顿所测大致相同的光谱,然后将一支温度计通过不同颜色的光,并且用另外一支不在光谱中的温度计作为参考,发现当温度计从光谱的紫色末端向红色末端移动时,温度计的读数逐渐上升。当温度计移动到红色末端之外的区域时,温度计上的读数达到最高。Herschel认为在可见光区域红色末端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其他辐射区域存在,由于这种射线存在的区域在可见光区末端以外而被称为红外线(infrared ray)。1881年英国科学家Abney和Festing第一次将红外线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1889年瑞典科学家Angstrem首次证实尽管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但因为是不同的气体分子所以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图,这个实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表明了红外吸收产生的根源是分子而不是原子,也就是说红外吸收是因为分子中原子间化学键的因素才产生,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光谱学。有机化合物用不同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分子吸收红外线后引起化学键的振动或转动能级跃迁而形成的光谱称为IR。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双光束红外光谱仪,1950年美国Perkin-Elmer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名为Perkin-Elmer 21的双光束红外光谱仪,此仪器的出现促进了红外光谱仪的普及。现代红外光谱议是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的仪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具有快速、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等特点,它的产生也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飞跃。

IR主要是通过测定分子结构中化学键的振动频率来推测化合物中所含有的官能团,确定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例如芳香族、脂肪族、饱和与不饱和以及环的大小,也可区别甲型强心苷和乙型强

心苷等。有时IR还能提供关于化合物精细结构的一些信息,如直链、支链、链长、结构异构以及官能团之间的关系等。由于一个官能团会有多种振动方式,在IR中产生多组相应的吸收峰,即特征峰之外的相关吸收峰,相关峰的存在是官能团存在与否的有力佐证。习惯上,将IR图分为特征区(4 000~1 330 cm?1)与指纹区(1 330~400 cm?1),其中指纹区是单键振动和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杂光谱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指纹区的主要价值在于表示整个分子的特征,因而适用于与标准图谱或已知物图谱的对照,以得出未知物与已知物是否相同的准确结论,任何2个化合物的指纹区特征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核对和确认化合物时非常有用,根据特征峰的有无,确定官能团存在与否时否定比肯定更可靠。哥伦比亚大学中西香尔(Nakanishi Koji,图5)教授对IR应用于天然产物结构鉴定颇有造诣,曾经编写过多部关于红外光谱分析的专著,在20世纪50~70年代IR为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起到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31-35]。

图5中西香尔教授

Fig.5Prof.Koji Nakanishi

根据IR分析的三大要素,即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峰形,解析IR的一般程序是先特征,后指纹;先强峰,后次强峰;先粗查,后细找;先否定,后肯定;最后寻找解析一组相关峰。20世纪50年代Woodward在合成降压药利血平的论文中,所附IR 谱图达30张之多,并对IR做过这样的评价:“不管反应所得的化合物纯度多么差,可生成预期产物的希望多么渺茫,如果用IR做常规的检测,往往会对重大的发现提供某些线索,这是其他方法难以胜任的。”这道出了IR在结构确认中的重要性。

但是在IR中,如果在特征吸收峰处可能的官能团有2~3种,对未知化合物结构进行推断时有较大不确定性,如果再有样品的浓度、纯度和仪器的影响,目前在结构鉴定工作中IR已基本成为NMR结

构解析的辅助工具,更多的是在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出来后,用IR加以佐证,使在鉴定未知化合物时错误率降至最低。例如在推测青蒿素(artemisinin,12,图6)的结构时,除用NMR和MS解析外,还通过IR中在831、881、1 115 cm?1处有特征吸收峰,进一步佐证过氧桥的存在。又如在1978年,美国科学家Moore等从瓦胡岛的Kahala海滩浅水层的门林氏藻属蓝藻Majuscula sp.中首次分离得到了一个手性不饱和脂肪酸(13,图6),通过IR数据在970 cm?1处有特征吸收峰从而确定了其双键为反式构型[36]。

3

12 青蒿素(artemisinin)

OCH3O

13

图6青蒿素和化合物13的化学结构

Fig. 6 Chemical structures of artemisinin and compound 13 2.3 MS

MS技术是天然产物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质谱仪是利用物理学科中的电磁学原理,通过测定分子或分子裂解成若干碎片的质核比(m/z)来推测分子的结构,不同结构的分子会裂解成不同的碎片。MS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需要样品量极少——只要微克级甚至纳克级的样品即可得到分析结果,而且能够给出众多碎片,分析这些碎片离子可获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结构特征、裂解规律和由单分子分解形成的某些离子间相互关系等信息。MS是目前常用的能给出准确相对分子质量甚至确定分子式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用于判断结构中是否含有杂原子、推算不饱和度进而判断化合物中含有双键、三键和环的数量以及结构的对称性等,这在天然产物的结构分析中非常重要。

1898年Wien发现带正电荷的离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1918年Dempster发现采用电子轰击技术可使分子离子化;1919年Aston研制出了第一台速度聚焦质谱仪;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MS还主要用于同位素的研究。1942年美国CEC (Consolidated Engineering Corporation)公司推出第一台商用质谱仪[37-38],当时主要应用在石油精炼和橡胶工业领域。1954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的Beynon[39]在Nature发表文章阐明MS可用于已知化合物的定性分析;1962年Biemann[40]发表了一篇

关于MS在有机化学中应用的文章,从此引发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MS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65年MS开始用于天然产物吲哚生物碱的结构分析[41-42],如对生物碱cassipourine(14,图7)的结构鉴定[4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使用MS对甾体化合物结构进行研究,这大大加快了甾体结构鉴定的速度,例如应用MS阐明麦角甾-4,6,8,22-四烯-3-酮(4,6,8,22-ergostatetraen- 3-one,15,图7)的化学结构。这期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Cooks教授(图8)和McLaughlin教授发表了大量关于天然产物MS研究的文章[44]。Cooks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专门从事MS基础研究和质谱仪研发、应用的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院士,早在1985年就获得了质谱学领域的最高荣誉Thomson奖,2002年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丛浦珠教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天然产物MS专著[45]。

14

cassipourine

15ergostatetraene-3-one

图7化合物14和15的结构

Fig. 7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4 and 15

图8R. Graham Cooks教授

Fig.8Prof.R.Graham Cooks

20世纪80年代以后,MS技术又得到了飞速发展,1981年Barber等[46]开发出快速原子轰击电离(fast atom bombardment,FAB-MS)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易分解、难挥发、中低等极性化合物的质谱测定,大大提高了MS的应用范围,成为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常用的离子化手段。1984年梁晓天[47]根据MS信息确定了从民间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猫眼草Euphorbia lunulata Bge. 中分离的新化合物猫眼草素(maoyancaosu)的化学结构(17,图9),而非之前确

定的结构(16,图9),就是根据MS中碎片离子M-CH2OH,否定了化合物16的可能。这期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McLafferty还开发了MS联用技术[48]。后逐步发展了许多软离子技术,如场致电离(field ionization,FI)、场解吸电离、SI-MS (second ion mass spectrometry)、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电喷雾质谱技术(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S,ESI-MS)等,更多的质谱技术得到了实际应用。

O

O

O O

OH

HO

HO O

O

O O

HO

HO

1617

图9化合物16和17的化学结构

Fig. 9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6 and 17

电子轰击质谱(EI-MS)是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中应用最多的MS方法,易出现分子离子峰且重现性好,可以用于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碎片离子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的裂解方式等,其中裂解碎片离子峰在不少情况下对推断化合物的分子骨架很有用,可以确定某些特定类型化合物分子结构片段连接顺序。例如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9],由于其分子在C12-C13位存在双键,在EI-MS中的优势裂解方式是RDA裂解(retro Diels-Alder fragmentation),而RDA 裂解会产生2个关键的碎片离子峰,一个是以A、B 环为骨架的碎片离子峰m/z 208,另一个是以D、E环为骨架的碎片离子峰m/z 248(通常为基峰或强峰),这2个离子可称为互补离子,二者之和为相对分子质量,因此当该化合物的A环和(或)D、E环上有取代基时,上述2种离子的质量数会根据取代基的质量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如果D或E环上连有1个羟基,那么相应于m/z 248的离子就是m/z 264,这对于推断齐墩果酸类三萜骨架取代基的位置很有用。不仅仅是齐墩果酸,含C12-C13双键的所有五环三萜及其类似物都有这个规律[50],如乌苏酸(ursolic acid)是齐墩果酸的同分异构体,也含C12-C13双键,二者的EI-MS几乎完全一致,但是当C-11存在羰基同时C12-C13位存在双键时,除了RDA裂解,还存在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51]。在黄酮类化合物中也有同样的RDA裂解,产生2个分别以A、B 环为骨架的碎片离子A1(m/z 120)和B1(m/z 102),

这2个离子也可称为互补离子,二者之和即为黄酮母核的相对分子质量。此外,还可以根据黄酮类化合物A 、B 环碎片离子的质量推测A 、B 环上的取代情况,例如A 1 m /z 136增加的16个质量单位,说明在A 环上有1个羟基取代,同理,如果A 环碎片离子增加了32个质量单位则说明在A 环上有2个羟基取代,增加30个质量单位说明在A 环上有1个甲氧基或羟甲基取代,在B 环上也是一样。蒽醌、香豆素、甾体化合物等都有明确的裂解规律可循(图10)[52-54]。

3

+CH 3OH

RDA

图10 RDA 裂解

Fig. 10 Retro Diels-Alder fragmentation

2.4 NMR

NMR 是一种基于具有自旋性质的原子核在核外磁场作用下吸收射频辐射而产生能级跃迁的谱学技术。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Bloch 和Purcell 因分别首次独立观测到NMR 信号而共同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第一台核磁共振仪(Varian 公司)于1952年问世,当时的分辨率仅有30 MHz 。1959年发现偶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 )取决于邻位氢的二面夹角,1963年发表了计算偶合常数和邻位氢的二面夹角关系的Karplus 公式[55]。

1962年第一台220 MHz 的超导核磁共振仪问世。1965年美国科学家Overhauser (图11)发现了NOE (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并应用于化合物的构象研究。1966年发展起来的脉冲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技术被应用到NMR 领域,使信号采集由频域变为时域,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利用不同的脉冲组合来得到所需要的分子信息。1969年第一台90 MHz 的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Bruker 公司)被商业化生产。1971年Jeener 提出具有2个独立时间变量的二维核磁共振概念,Ernst (图11)等首次成功实现二维核磁共振实验,从此NMR 技术

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

13

C-NMR 成了结构鉴定的常规分析方法。1979年观测到了碳氢相关二维核磁共振谱(HMQC )和二维NOE 谱(NOESY )[56-58]。1981年NMR 技术被应用于医疗

图11 Albert W . Overhauser (左) 和Richard R. Ernst (右) 教授 Fig. 11 Prof. Albert W. Overhause (left) and Prof. Richard R. Ernst (right)

诊断。1986年观测到了碳氢远程相关二维核磁共振谱[59-60]。1987年600 MHz 的超导核磁共振仪问世(Varian 公司)。1991年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 )科学家Ernst 由于对二维核磁共振的贡献

获得了在NMR 领域的第2个诺贝尔奖。二维核磁

共振谱是将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核磁共振参数展开在二维平面上,这样在一维谱中重叠在一个频率坐标轴上的信号分别在2个独立的频率坐标轴上展开,不仅减少了谱线的拥挤和重叠,而且提供了自旋核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对推断一维核磁共振谱图中难以解析的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具有重要作用。1992年750 MHz 的超导核磁共振仪被用于结构鉴定。目前,NMR 已形成为一门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新学科,NMR 被誉为有机物的指纹,它的应用使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进入了全新时代,尤其适用于不能获得单晶的化合物或液态化合物的构型、构象的结构分析。

20世纪60年代中西香尔教授利用NMR 研究紫杉宁(taxinine )的立体结构和确定银杏内酯(ginkgolide ,18,图12)结构,代表了当时应用NMR 进行复杂天然产物结构鉴定的最高水平[61]。银杏内酯虽然相对分子质量并不太大,但其具有非常紧凑而奇特的碳骨架结构,碳骨架上碳原子高度官能团化,还有自然界很少出现的叔丁基、11个手性中心、2个季碳、6个五元环。20世纪70年代NMR 用于结构确定的代表作是1975年印楝素(azadirachtin ,19,图13)的结构鉴定,尽管该结构在1986年被证实有一个环的环化位置出现了错误[62-63]。代表20世纪80年代NMR 技术应用最高水平当属从岩沙海葵Palythoa toxicus 中分离得到的一个复杂的超级长链聚醚化合物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 ,PTX

,20,图13)的结构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高达2 677,分子式为C 129H 221O 54N 3,耗费10年时间于1981年底完成了其分子结构的测定,1982年平田义正

图12 银杏内酯 (18) 的化学结构及其1H-NMR 谱

Fig. 12 Chemical structure and its 1H-NMR spectrum of ginkgolide (18)

19印楝素(azadirachtin ),1975

19 印楝素(azadirachtin ),1986

HN

NH

OH

O

20沙海葵毒素(palytoxin )

21大田软海绵素B (halichondrin B )

图13 化合物19~21的化学结构

Fig. 13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9—21

“GA triether-d 6”,CDCl 3; all C=O →CD 2

“GA triether”,in CDCl 3+H 2O;all C=O →CH 2

J 6.17

c ′

c H e e ′ J

B f

f ′

A

HDO

I

C E

F G

D

H

B

A

J

I

2°-Me 1.43

Bu t 1.18

I 5.73B

5.10H

5.04

A 3.44

C 2.99

D 2.59

E.F.G 2.0~2.5

E G H

H J H E

G H H J

(Yoshimasa Hirata)小组和美国的Moor小组同时报道了其立体构型[64-67],这是光谱技术和化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结构鉴定的经典实例。另一个典型范例是1985年日本科学家上村大浦(Daisuke Uemura)和平田义正确定了大田软海绵素B(halichondrin B,21,图13)的结构[68]。1992年日本科学家安元健(Takeshi Yasumoto)和村田道雄(Michio Murata)对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MTX,22,图14)结构鉴定的完成无疑代表了NMR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最高水平[69],MTX的分子式为C164H256O68S2Na2,相对分子质量高达3 422,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天然化合物。

22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

图14刺尾鱼毒素的化学结构及其1H-NMR、13C-NMR谱

Fig.14Chemical structure of maitotoxin and its1H-NMR and 13C-NMR spectra

现在800、900和950 MHz的核磁共振仪已经可以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科学家Wüthrich发展了一套将NMR技术应用于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领域的思路,并发明了一套系统方法,即将每一个NMR 信号与生物大分子的氢质子一一对应起来,把这种方法叫做“序列指认”,为NMR研究生物大分子奠定了基础。1985年利用Wüthrich的方法确定了第一个蛋白质的结构。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就授予Wüthrich,以表彰他用多维NMR

6.0 5.0 4.0 3.0 2.0 1.0

δH 刺尾鱼毒素的1H- NMR、13C- NMR谱

C164H256O68S2Na2

波谱学在测定溶液中蛋白质结构的三维构象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科学界认为对NMR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主要分为3个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应用氢谱[70],1961年第一次完成天然产物α- thujaplicinol(23,图15)NMR信号归属[71],次年完成了植物抗毒素pisatin(24,图15)的NMR信号归属[72],1963年根据甲基的远程偶合确定了白桦脂醇(betulin,25,图15)中甲基的相对立体构型并修正了由X-衍射确定的morellin(26,图15)的结构[73-74];20世纪70年代出现碳谱[75];20世纪80年代发展了二维谱[76-77],特别是碳氢相关谱和碳氢远程相关谱的应用,给复杂天然产物化学的结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78-80]。

O

OH

O

O

O

O

OH

H3CO

23 α-thujaplicinol24 pisatin

25 betulin26 morellin

图15化合物23~26的化学结构

Fig.15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23—26

1H-NMR对于结构鉴定提供的信息主要有①吸收峰的组数,对一级图谱而言,能清楚表明分子中化学环境不同的质子有几组。②积分曲线高度说明各基团的质子数之比。③确定活泼氢的数目,在非极性溶剂如氘代氯仿中活泼氢的信号往往看不到,换成极性溶剂如氘代丙酮和氘代二甲基亚砜就能看到。④质子的化学位移值(d),说明分子中的不同的质子情况。⑤峰的分裂个数及偶合常数(J),主要说明各不同的质子之间的连接关系,最常利用二面夹角和J的关系确定相对构型[81-84]。⑥利用端基质子的J和端基碳的d判断苷键构型(α或β),但并非适用所有的糖,主要是用来确定吡喃醛糖(aldopyranosides)的苷键构型,有时还需要借助13C-NMR谱数据分析。⑦氢-氢相关谱(1H-1H COSY)可以把相互有偶合关系的质子关联起来。

⑧HMQC)[85]、1H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干实验(1H detected heteronuclear muliple quantum coherence)或碳-氢异核单量子关系(heteronuclear singular quantum correlation, HSQC)、1H检测的异核单量子相干实验(1H detected heteronuclear single quantum coherence)[86]可以把分子中各个碳原子上的质子直接归属起来,而碳-氢远程相关谱(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rrelation,HMBC)[77]可以把因为有杂原子或季碳原子而断开的质子链(有时相邻质子间二面夹角等于或接近90°时,J等于零也可能导致断链)相互连接起来完成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如一个黄酮分子(图16)、一个倍半萜分子(图17)的HMBC。再利用NOESY(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或ROESY(rotating frame Overhause effect spectroscopy)[87-89]确定各个质子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图18)。⑨利用NOE效应,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分子中某些基团的位置、立体构型,还可以确定糖与糖及糖苷链与苷元的连接位置,是研究立体构型和优势构象的重要方法。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NOE差谱来帮助推断化合物的结构,特别是由于分子中含较多季碳原子或杂原子相连而用碳氢远程偶合无法判断时,可借助NOE差谱来完成碎片的连接。从举例化合物的HMBC图谱可以看出,HMBC是所有图谱中最为复杂的,分析起来也最为困难,但HMBC才能把因为有杂原子或季碳原子而断开的质子链相互关联起来,所以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尤为重要。建议分析HMBC图谱最好从最强的甲基信号开始。

13C-NMR谱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也是化学位移。根据化学位移数据可以判断碳原子是sp2杂化还是sp3杂化、确定碳原子级数、准确测定驰豫时间、帮助指认碳原子以及确定是否连有杂原子,如果是羰基碳,还可初步判断羰基的类型即酮羰基还是醛羰基或是酯基上的羰基碳。碳原子的d范围非常大,甚至可超过2×10?4,而且碳原子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比质子更敏感,如碳原子处于不同的构型和构象中,在碳谱中很少有信号完全重叠(图18)。对于季碳原子的判断,碳谱比氢谱更具有优势。但是13C-NMR也有缺点,如灵敏度较低(在同等实验

图16 一个黄酮的化学结构及其HMBC 谱

Fig. 16 Chemical structure and HMBC spectrum of a flavonoid

图17 一个倍半萜的化学结构及其HMBC 谱

Fig. 17 Chemical structure and HMBC spectrum of a sesquiterpene

条件下是1H-NMR 的1/6 000)、信噪比差等。在解析时不要遗漏季碳的谱线,因为季碳信号非常弱,此外还需注意区分杂质峰、溶剂峰[90]。

尽管核磁共振仪的灵敏度还远远不如质谱仪的

灵敏度高[91],但现在使用微量探头(microprobe )或超低温微量探头测定0.5 mg 以下微量样品的结

13 18 13 12 5 17 17 2 12 14 6 10 5 5 11

O 3HO

H 3CO

23

图18 一个倍半萜的化学结构及其13C-NMR 谱与NOESY 谱

Fig. 18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esquiterpene and its 13C-NMR and NOESY spectra

构鉴定已经不成问题[92-93]。如1992年出现了3 mm 样品管,样品用量由600 μL 降至140 μL ,并且灵敏度(S/N )增加;1995年利用一维和二维NMR 技术用800 μg 样品完成复杂结构短裸甲藻毒素C

(brevetoxin C ,27,图19)的氢谱和碳谱数据的归属[94];2000年发展的低温探头进一步增加约3.5倍的灵敏度,现在1 mm 的样品管需要样品量已经降到nmol 级别[95]。例如用毛细管NMR 法(

capillary

13

C NMR

图谱77.00 76.25

30.00

30.29 29.84 29.59 179.32 144.91 112.40 81.69 76.64 71.71 45.39 44.51

13.20 41.19 30.26 29.84 29.59 22.76 12.43

77.21 77.00 76.79

76.64

O

OH

O

OH

13C-NMR 图谱

NMR ,CapNMR )测定2个从昆虫中得到的甾体化合物(28、29,图19)的结构仅需40 nmol 的样品[95],测定马钱子碱的HMBC 谱仅需15 nmol (5.4 μg )的样品。

从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核磁技术研究与应用中也做出过重要贡献。中科院院士、药物化学家梁晓天(图20)是我国核磁共振技术的开拓者,曾编写过《核磁共振光谱解释简编》(1964年)和《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1976年)2本专著,对于在我国推广和普及NMR 技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梁晓天院士先后完成了一叶荻碱(securinine ,30,图20)、川楝素(toosendanin )、鹤草酚(agrimophol )、鹰爪甲素(yingzhaosu A ,31,图20)、鹰爪乙素(yingzhaosu B )、创新霉素(creatmycin )、亮菌甲素(armillarisin A )、芍药新苷(lactiflorin )、杜鹃素(farrerol )以及一些二萜生物碱类等数十个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鹰爪甲素(31)中的过氧桥对于青蒿素的结构鉴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尽管有关鹰爪甲素结构的论文比青蒿素结构的论文发表得略晚。

2Cl

27

短裸甲藻毒素 C (brevetoxin C )

2

O O

O

O

OH

H

28

29

图19 Brevetoxin C 以及化合物28和29的化学结构

Fig. 19 Chemical structures of brevetoxin C and compounds 28 and 29

30 一叶荻碱(securinine )31 鹰爪甲素(yingzhaosu A )

图20 梁晓天院士以及一叶荻碱、鹰爪甲素的化学结构

Fig. 20 Chemical structures of securinine and yingzhaosu A identified by Academician Liang Xiao-tian

2.5 结构鉴定中的错误修正

虽然“四大光谱”技术经日臻完善,但在结构鉴定中也时有错误发生,尤其在海洋天然产物的立体结构的确定中,有文献总结了近年被修正的天然产物的结构[21,96-98],

如2001年上村大浦从日本海绵Pseudoceratina purpurea 中分离得到的zamamistatin (32,图21),用二维核磁技术确定了平面结构并用

Mosher 法确定了其立体构型[99],2006年该结构得到了修正[100]。

从专业文献查阅以及笔者曾经研究的课题看,天然产物结构确定中的错误比较集中在11 (15→1) 重排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结构,这类化合物最初都是被当作最常见的正常6/8/6环系紫杉烷类化合物。

3H 332 zamamistatin, 2001

3H 332 zamamistatin, 2006

图21 Zamamistatin 的化学结构 Fig. 21 Chemical structure of zamamistatin

Brevifoliol (33,图22)是分离得到的第一个具有这种骨架的紫杉烷类二萜,最初将其结构误定为6/8/6环系,1993年才更正为5/7/6环[101-102],事实上这种新的紫杉烷骨架早在1992年就被中国吴大刚和日本京都大学的富士熏(Fuji K.)2个研究小组同时分离得到,但因为吴大刚以中文发表研究论文所以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03-104],后来一大批该类化合物都是通过和文献比较来确定结构,再后来具有这种重排骨架的紫杉烷越来越多地被分离出来,直到从日本红豆杉中得到的taxuspine A (34,图22),正确确定了11 (15→1) 重排紫杉烷的结构[104]并第一个用英文发表后,研究者才开始重新对比这类化合物和正常的6/8/6环系紫杉烷类化合物波谱,发现这两个骨架的化合物1H-NMR 谱基

本一致,

13

C-NMR 谱的差别主要在C-1和C-15上,实际上在11 (15→1) 骨架的紫杉烷中C-1比正常6/8/6环系紫杉烷类化合物明显向低场位,导致一批此类化合物的结构被修正[105-106],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做或没有做好HMBC 谱。在HMBC 谱中,11 (15→1) 骨架的紫杉烷中看不到16、17位甲基上质子和C-11的远程偶合,而这个远程偶合在正常6/8/6环系紫杉烷类化合物很明显;相反,在11 (15→1) 骨架的紫杉烷中可以看到H-14和C-11的远程偶合,而这个偶合在正常

6/8/6环系紫杉烷类化合物却是看不到的[106]。

33

brevifoliol, 199133brevifoliol,1993

34 taxuspine A

图22 化合物33和34的化学结构

Fig. 22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33 and 34

3 结语

随着“四大光谱”技术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重要,化学鉴定法已经基本处于辅助角色。光谱鉴定法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突出优势就是样品用量少,一般2~3 mg 即可,省时、简便;除MS 外,其他方法无样品消耗,可回收再利用;高分辨MS 还可以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特别是核磁共振仪,可以长时间处于待机工作状态,随时可以测定结构,而且操作简便无需培训。需要注意的是,光谱法推断结构中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四大光谱要相互佐证、相互支持、相互吻合,如出现不一致或矛盾,说明推出的结构一定存在问题。

测定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absolute configuration )的可靠的方法还是X 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 )但是X 射线衍射法需要单晶,对于不易结晶或量很少的天然产物来说有很大的局限

性。20世纪50年代,旋光色散光谱法(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 ,ORD )和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CD )广泛用于天然产物绝对构型研究。1961年Djerassi [107-108]收集大量甾体化合物的数据归纳出了“八区律(Octet rules )

”。20世纪60年代,中西香尔提出“CD 激子手性法(exciton chirality CD method ,ECCD )”确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109]。但是这些方法需要专门的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都不如四大光谱法应用简便。现在NMR 技术不仅可以确定天然产物的相对构型(relative configuration )[110],还可以确定它们的绝对构型,如采用Mosher 法测定仲醇类化合物的手性[111-113]。

近30年来,现代结构解析方法(NMR 、MS 、IR 、UV 、ORD 、CD 、X-ray ),尤其是二维NMR 技术的应用,如1H-1H COSY 、HMQC 、HMBC 、NOESY 等,都促使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速度大大加快。除了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Ernst 对二

维NMR技术应用研究的贡献,还有如村田(Murata)创立的根据邻位的偶合常数决定构型的方法(Murata’s method of J-based configurational assignment),岸义人(Yoshito Kishi)创立的核磁数据库(Kishi’s NMR database method)、Mosher酯衍生物分析法(Mosher ester analysis)、Rychnovsky’s acetonide method等。目前,鉴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待确定结构的化合物样品需要量越来越小,几毫克、几微克就能够完成[78,82,114-11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三维NMR (3D-NMR)、固相NMR[112]和气相核磁共振[113]以及碳-碳偶合、碳-氢偶合常数[117-120]计算机辅助数据处理[121-122]等技术已经应用到结构鉴定中,对于一些结构特别复杂的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核磁共振技术偶尔也被应用[123-125]。低温超导探头的应用也将NMR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可使原来需要几天的实验缩短为几个小时[126-128]。800 MHz以上的超高场超导核磁共振仪将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蛋白质的结构测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科学家首次利用NMR技术测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活性分子和受体结构的构象并提出用NMR技术研究药物构-效关系(SAR)的概念,将为小分子药物的结构优化和新药研发带来更大的帮助[129-131]。近20年来,新的NMR技术在不断被发明及应用,在将来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水平还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天然产物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作为药物为人类所用,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天然产物一直是人类防病治病的主要来源。天然产物作为化学和生物学之间的天然通道,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筛选和进化选择出来的,可作为药物半合成的前体物、药物化学合成的模板以及为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15]。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将对新药发现、生命科学的认识、探索药物作用机制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1]Li J W H, Vederas J C. Drug discovery and natural

products: end of an era or an endless frontier ? [J].

Science, 2009, 325(5937): 161-165.

[2]Mohr J T, Krout M R, Stoltz1 B M. Natural products as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catalysis

[J]. Nature, 2008, 455(7211): 323-332.

[3]Clardy J, Walsh C. Lessons from natural molecules [J].

Natur e, 2004, 432(7019): 829-837.

[4]Paterson I, Anderson E A. The renaissance of natural

products as drug candidates [J]. Science, 2005,

310(5747): 451-453.

[5]Altmann K H, Gertsch J. Anticancer drugs from

nature-natural products as a unique source of new microtubule-stabilizing agents [J]. Nat Prod Rep, 2007,

24(2): 327-357.

[6]Saklani A, Kutty S K. Plant-derived compounds in

clinical trials [J]. Drug Discov Today, 2008, 13(3/4): 161-171.

[7]Cordell G A. Natural products in drug discovery-Creating

a new vision [J]. Phytochem Rev, 2002, 1(3): 261-273.

[8]史清文, 李力更, 霍长虹, 等.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

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J]. 中草药, 2011, 42(8): 1457-1463.

[9]史清文.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紫杉醇 [J]. 中草药, 2011,

42(10): 1878-1884.

[10]郭瑞霞, 李骘, 李力更,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 银

杏内酯 [J]. 中草药, 2013, 44(6): 641-645.

[11]李骘, 刘诣, 李力更,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岩沙

海葵毒素的全合成 [J]. 中草药, 2013, 44(18): 2630-2633.

[12]郭瑞霞, 李力更, 王磊,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河

豚毒素 [J]. 中草药, 2014, 45(9): 1330-1335.

[13]郭瑞霞, 李力更, 付炎,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奎

宁的发现、化学结构以及全合成 [J]. 中草药, 2014, 45(19): 2737-2742.

[14]付炎, 李力更, 王于方,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维

生素B12 [J]. 中草药, 2015, 46(9): 1259-1264.

[15]郭瑞霞, 李力更, 王于方,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天

然产物化学研究的魅力 [J]. 中草药, 2015, 46(14): 2019-2033.

[16]郭瑞霞, 李力更, 王于方,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甾

体化合物 [J]. 中草药, 2016, 47(8): 1251-1264.

[17]王思明, 王于方, 李勇, 等.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来

自海洋的药物 [J]. 中草药, 2016, 47(10): 629-1642. [18]Todd L. Robert Robinson (1886-1975) [J]. Nat Prod Rep,

1987, 4(1): 3-11.

[19]Bentley K W. Sir Robert Robinson-his contribution to

alkaloid chemistry [J]. Nat Prod Rep, 1987, 4(1): 3-23. [20]Bernal J D.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 of crystalline

vitamins [J]. Nature, 1932, 129(3263): 721-732.

[21]Nicolaou K C, Snyder S A. Chasing molecules that were

never there: Misassigned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 role of

chemical synthesis in modern structure elucidation [J].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14): 1012-1044.

[22]Muller J M, Schlittler E, Bein H J. Reserpine, the sedative

principle from Rauwolfia serpentina B. [J]. Experientia,

1952, 8(9): 338-342.

[23]Woodward R B, Bader F E, Bickel H, et al. The total

synthesis of reserpine [J]. J Am Chem Soc, 1956, 78(11):

2023-2025.

[24]Woodward R B. Structure and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α,

β-unsaturated ketones [J]. J Am Chem Soc, 1941, 63(4):

1123-1126.

[25]Woodward R B. Structure and absorption spectra IV:

Further observations on alpha, beta-unsaturated ketones

[J]. J Am Chem Soc, 1942, 64(1): 76-77.

[26]Fieser L F, Fieser M, Rajagopalan 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iosterols [J]. J Org

Chem, 1948, 13(6): 800-806.

[27]Peng J, Place A R, Yoshida W, et al. Structure and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karlotoxin-2, an ichthyotoxin from the marine dinoflagellate Karlodinium veneficum

[J]. J Am Chem Soc, 2010, 132(10): 3277-3279.

[28]Van Wagoner R M, Deeds J R, Satake M,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karlotoxin 1, a new amphipathic

toxin from Karlodimiun veneficum [J]. Tetrahedron Lett,

2008, 49(45): 6457-6461.

[29]Kirk D N. Steroids: physical methods [J]. Nat Prod Rep,

1989, 6(4): 394-404.

[30]范康年. 谱学导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1]Roberts G, Gallagher B S, Jones R N.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Steroids (V ol. 2) [M]. New York: Interscience,

1958.

[32]Dobriner K, Katzenellenbogen E R, Jones R N.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Steroids (V ol. 1) [M]. New York:

Interscience, 1953.

[33]谢晶曦. 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34]中西香尔, Solomon P H. 红外光谱分析100例 [M]. 王

绪明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35]Cozzolino D.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natural

products analysis [J]. Planta Med, 2009, 75(7): 746-756. [36]Cardellina J H, Dalietos D, Marner F J, et al. (?)-trans-7

(S)-Methoxytetradec-4-enoic acid and related amides from the marine cyanophyte Lyngbya majuscula [J].

Phytochemistry, 1978, 17(12): 2091-2095.

[37]Washburn H W, Wiley H F, Rock S M. The mass

spectrometer as an analytical tool [J]. Ind Eng Chem Anal

Ed, 1943, 15(9): 541-547.

[38]Washburn H W, Wiley H F, Rock S M, et al. Mass

spectrometry [J]. Ind Eng Chem Anal Ed, 1945, 17: 74-81.

[39]Beynon J H.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mass spectrometry [J]. Nature, 1954, 174(5): 735-737.

[40]Biemann K. Mass Spectrometry: Organic Chemical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2.

[41]Biemann K, Grossert J S, Hugo J M, et al. The indole

alkaloids. Part IV. The structure of henningsamine [J]. J

Chem Soc, 1965, 46(1): 2814-2818.

[42]Biemann K, Grossert J S, Occolowitz J, et al. The indole

alkaloids. Part V. The structure of henningsoline [J]. J

Chem Soc, 1965, 46(1): 2818-2822.

[43]Cooks R G, Warren F L, Williams D H. Rhizophoraceae

alkaloids. Part III. Cassipourine [J]. J Chem Soc, 1967,

47(1): 286-288.

[44]Kondrat R W, Cooks R G, McLaughlin J L. Alkaloids in

whole plant material: Direct analysis by kinetic energy

spectrometry [J]. Science, 1978, 199(4332): 978-979. [45]丛浦珠. 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46]Barber M, Bordoli R S, Sedgwick R D, et al. Fast atom

bombardment of solids (FAB): a new ion source for mass

spectrometry [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1, 103(21): 325-327.

[47]梁晓天. 质谱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举例 [J]. 分析

测试通报, 1988, 7(6): 1-5. [48]McLafferty F W.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Science,

1981, 214(4518): 280-287.

[49]Pollier J, Goossens A. Oleanolic acid [J]. Phytochemistry,

2012, 77(5): 10-15.

[50]Xu R, Fazio G C, Matsuda S P T. On the origins of

triterpenoid skeletal diversity [J]. Phytochemistry, 2004,

65(3): 261-291.

[51]McLafferty F W.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molecular

rearrangement [J]. Anal Chem, 1959, 31(1): 82-87. [52]Biemann K. The applic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organic chemistry: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products [J]. Angew Chem Int Ed, 1962, 1(2): 98-111. [53]Grossert J S. A retrospective view of mass spectrometry

and natural products-sixty years of progress, with a focus

on contributions by R. Graham Cooks [J]. Int J Mass

Spectrom, 2001, 212(1/3): 65-79.

[54]McLafferty F W. A century of progress in molecular mass

spectrometry [J]. Annu Rev Anal Chem, 2011, 4(4): 1-22.

[55]Karplus M. Vicinal proton coupling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J]. J Am Chem Soc, 1963, 85(18): 2870-2871.

[56]Muller L. Sensitivity enhanced detection of weak nuclei

using heteronuclear multiple quantum coherence [J]. J Am

Chem Soc, 1979, 101(16): 4481-4484.

[57]Jeener J, Meier B H, Bachman P, et al. Investigation of

exchange processes by two-dimensional NMR spectroscopy

[J]. J Chem Phys, 1979, 71(11): 4546-4553.

[58]Morris G, Freeman R. Enhance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ignals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 [J]. J Am Chem

Soc, 1979, 101(3): 760-762.

[59]Bax A, Aszalos A, Dinya Z, et al.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the antibiotic desertomycin through the use of new two-dimensional NMR techniques [J]. J Am Chem Soc,

1986, 108: 8056-8063.

[60]Bax A, Summers M F. 1H and 13C assignments from

sensitivity-enhanced detection of 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nnectivity by 2D multiple quantum NMR [J]. J

Am Chem Soc, 1986, 108(8): 2093-2094.

[61]Nakanishib K. Terpene trilactones from Gingko biloba: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21st century [J]. Bioorg Med

Chem, 2005, 13(17): 4987-5000.

[62]Broughton H B, Ley S V. X-Ray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detigloyldihydroazadirachtin and reassign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limonoid insect

antifeedant azadirachtin [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6, 1(1): 46-47.

[63]Jauch J. Total synthesis of azadirachtin-finally completed

after 22 years [J].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1): 34-37.

[64]Uemura D, Ueda K, Hirata Y, et al. Further studies on

palytoxin. II. structure of palytoxin [J]. Tetrahedron Lett,

1981, 22(29): 2781-2784.

[65]Crews P, Moore R E, Naylor S, et al. Progress in The

Chemistry of Organic Natural Products [M]. New York:

Springer, 1985.

[66]Moore R E, Bartolini G. Structure of palytoxin [J]. J Am

Chem Soc, 1981, 103(9): 2491-2494.

[67]Cha J K, Christ W J, Finan J M, et al. Stereochemistry of

palytoxin. Part 4. Complete structure [J]. J Am Chem Soc,

1982, 104(25): 7369-7371.

[68]Uemura D, Takahashi K, Yamamoto T, et al.

Norhalichondrin A: An antitumor polyether macrolide

from a marine sponge [J]. J Am Chem Soc, 1985, 107(16):

4796-4798.

[69]Murata M, Iwashita T, Yokoyama A, et al. Partial

structures of maitotoxin, the most potent marine toxin

from the dinoflagellate Gambierdiscus toxicus [J]. J Am

Chem Soc, 1992, 114(16): 6594-6596.

[70]Trehan I R, Monder C, Bose A K. NMR spectral studies.

V. Classification of steroid alcohols by NMR spectroscopy [J]. Tetrahedron Lett, 1968, 9(1): 67-69. [71]Zavarin E, Anderson A B, Smith R M. Occurrence of

(?)-thujaplicinol in the heartwood of Cupressus pygmaea

[J]. J Org Chem, 1961, 26(1): 173-176.

[72]Perrin D D, Perrin D 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um of pisatin [J]. J Am Chem Soc, 1962,

84(10): 1922-1925.

[73]Lehn J M, V ystreil 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of natural products. VI. Triterpenes derived from

betulin [J]. Tetrahedron, 1963, 19: 1733-1745.

[74]Kartha G, Ramachandran G N, Bhat H B, et al.

Constitution of morellin [J]. Tetrahedron Lett, 1963, 4(7):

459-472.

[75]Eggert H, VanAntwer C L, Bhacca N S, et al. 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of hydroxy steroids

[J]. J Org Chem, 1976, 41(1): 71-78.

[76]Ernst R R, Bodenhausen G, Wokaun A. Principle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One-and Two- Dimensions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77]Bax A, Summers M F. Proton and carbon-13 assignments

from sensitivity-enhanced detection of heteronuclear multiple-bond connectivity by 2D multiple quantum

NMR [J]. J Am Chem Soc, 1986, 108(8): 2093-2094. [78]Bifulco G, Dambruoso P, Gomez-Paloma L, et al.

Determination of relative configuration in organic compounds by NMR spectroscopy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J]. Chem Rev, 2007, 107(9): 3744-3779.

[79]Fukushi E. Advanced NMR approaches for a detailed

structure analysis of natural products [J]. Biosc

Biotechnol Biochem, 2006, 70(8): 1803-1812.

[80]Topcu G, Ulubelen A.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from natural sources using 1D and 2D NMR

techniques [J]. Cheminform, 2007, 34: 834-836.

[81]Karplus M. Vicinal proton coupling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J]. J Am Chem Soc, 1963, 85(18): 2870-2871. [82]Matsumori N, Kaneno D, Murata M, et al.

Stere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acyclic structures based

on carbon-proton spin-coupling constants. A method of

configuration analysis for natural products [J]. J Org

Chem, 1999, 64(3): 866-876.

[83]Sugahara K, Kitamura Y, Murata M, et al. Prorocentrol, a

polyoxy linear carbon chain compound isolated from the

toxic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hoffmannianum [J]. J

Org Chem, 2011, 76(9): 3131-3138.

[84]Poza J J, Jiménez C, Rodríguez J. J-based analysis and

DFT-NMR assignments of natural complex Molecules:

application to 3β, 7-dihydroxy-5, 6-epoxycholestanes [J].

Europ J Org Chem, 2008, 23: 3960-3969.

[85]Bax A, Subramanian S. Sensitivity-enhanced four-

dimensional hetero nuclear shift correlation NMR

spectroscopy [J]. J Magn Res, 1986, 67: 565-569.

[86]Willker W, Leibfritz D, Kerssebaum R, et al. Gradient

selection in inverse heteronuclea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J]. Magn Reson Chem, 1993, 31(3):

287-292.

[87]Parella T, Sanchez-Frrando F, Virgili A. Quick recording

of pure absorption 2D TOSCY, ROESY, and NOESY

spectra using pulsed field gradients [J]. J Magn Reson,

1997, 125(1): 145-148.

[88]States D J, Haberkorn R A, Ruben D J. A

two-dimensional nuclear Overhauser experiment with

pure absorption phase in four quadrants [J]. J Magn

Reson, 1982, 48(2): 286-292.

[89]Wagner R, Berger S. Gradient-selected NOESY. A

fourfold reduction of measurement time for the NOESY

experiment [J]. J Magn Reson, 1996, 123(1): 119-121. [90]Gottlieb H E, Kotlyar V, Nudelman A. NMR chemical

shifts of common laboratory solvents as trace impurities

[J]. J Org Chem, 1997, 62(21): 7512-7515.

[91]Victoria M, Elipe 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s a hyphenated

technique [J]. Anal Chim Acta, 2003, 497(1/2): 1-25. [92]Lacey M E, Subramanian S, Olson D L, et al.

High-resolution NMR spectroscopy of sample volumes

from 1 nL to 10 μL [J]. Chem Rev, 1999, 99(10):

3133-3152.

[93]Schroeder F C, Gronquist M. Extending the scope of

NMR spectroscopy with microcoil probes [J].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43): 7122-7131.

[94]Crouch R C, Martin G E, Dickey R W, et al.

Brevetoxin-3: Total assignment of the 1H and 13C NMR

spectra at the submicromole level [J]. Tetrahedron, 1995,

51(33): 8409-8422.

[95]Brey W W, Edison A S, Nast R E, et al.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ith mobile NMR [J]. J Magn Reson, 2006,

179(2): 290-293.

[96]Suyama T L, Gerwick W H, McPhail K L. Survey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 structure revisions: A synergy of

spectroscopy and chemical synthesis [J]. Bioorg Med

Chem, 2011, 19(22): 6675-6701.

[97]Maier M E. Structural revisions of natural products by

total synthesis [J]. Nat Prod Rep, 2009, 26(10):

1105-1124.

[98]Elyashberg M, Williams A J, Blinov K. Structural

revisions of natural products by computer-assisted

structure elucidation (CASE) systems [J]. Nat Prod Rep,

2010, 27(9): 1296-1328.

[99]Takada N, Watanabe R, Suenaga K, et al. Zamamistatin, a

significant antibacterial bromotyrosine derivative, from

the Okinawan sponge Pseudoceratina purpurea [J].

Tetrahedron Lett, 2001, 42(31): 5265-5267.

[100]Hayakawa I, Teruya T, Kigoshi H. Revised structure of zamamistatin [J]. Tetrahedron Lett, 2006, 47(2): 155-158. [101]Balza F, Tachibana S, Barrios H, et al. Brevifoliol, a taxane from Taxus brevifolia [J]. Phytochemistry, 1991,

30: 1613-1614.

[102]Appendino G, Barboni L, Gariboldi P, et al. Revised structure of brevifoliol and some baccatin VI. derivatives

[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3, 20: 1587-1589. [103]刘锡葵, 吴大刚, 王宗玉. 红豆杉中一类新二萜成分[J]. 科学通报, 1992, 38(23): 593-594.

[104]Fuji K, Tanaka K, Li B. Taxchinin A, A diterpenoid from Taxus chinensis [J]. Tetrahedron Lett, 1992, 33: 7915-7916.

[105]黄开胜, 梁敬钰, Gunatilaka A A L. 天然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氢谱及若干结构的修改意见 [J]. 中国药科大学学

报, 1998, 29(4): 259-266.

[106]Wang Y F, Shi Q W, Dong M, et al. Natural taxanes: developments since 1828 [J]. Chem Rev, 2011, 111(12):

7652-7709.

[107]Djerassi C. 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0.

[108]Djerassi C.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ass spectrometry of steroids [J]. Pure Appl Chem, 1978, 50(3): 171-184. [109]Harada N, Nakanishi K. Circular Dichroic Spectroscopy Exciton Coupling in Organic Stereochemistry [M]. Mill

Valley: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1983.

[110]Seco J M, Quinoa E, Riguera R. The assignment of absolute configuration by NMR [J]. Chem Rev, 2004,

104(1): 117-118.

[111]Dale J A, Mosher H 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nantiomer regents. Configurational correlations vi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hemical shifts of diastereomeric mandelate, O-methylmandelate, and α-

methoxy-α-trifluoromethylphenylacetate (MTPA) esters

[J]. J Am Chem Soc, 1973, 95(2): 512-519.

[112]Barjat H, Morris G A, Swanson A G. A three-dimensional DOSY-HMQC experiment for the high-resolution analysis of complex mixtures [J]. J Mag Reson, 1998,

131(1): 131-138.

[113]Schwalbe H, Bielecki A. Recent advances in high-resolution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 [J]. 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11): 2045-2050.

[114]Rychnovsky S D, Rogers B, Yang G. Analysis of two carbon-13 NMR correla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stereochemistry of 1, 3-diol acetonides [J]. J Org Chem,

1993, 58(13): 3511-3515.

[115]Marquez B L, Gerwick W H, Williamson R T. Survey of NMR experiment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 J (C, H)

heteronuclear coupling constants in small molecules [J].

Magn Reson Chem, 2001, 39(9): 499-530.

[116]Riccio R, Bifulco G, Cimino P, et al. Stereochemical analysis of natural products. Approaches rely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NMR spectroscopy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J]. Pure Appl Chem, 2003, 75(2/3): 295-308. [117]Wu J, Bondo P B, Vuorinen T, et al. 13C-13C Spin coupling constants in aldoses enriched with 13C at the

terminal hydroxymethyl carbon: effect of coupling pathway structure on J CC in carbohydrates [J]. J Am Chem

Soc, 1992, 114(9): 3499-3505.

[118]Lesage A, Bardet M, Emsley L. Through-bond carbon- carbon connectivities in disordered solids by NMR [J]. J

Am Chem Soc, 1999, 121(47): 10987-10993.

[119]Ferreira M J P, Branta A J C, Rodrigues G V, et al.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terpenoid skeletons through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ata disfunctionalization

[J]. Anal Chim Acta, 2001, 429(1): 151-170.

[120]Hansen P O. Carbon-hydrogen spin-spin coupling constants [J]. Prog NMR Spectrose, 1981, 14(4): 175-296. [121]Kjellerg A, Nishida T, Weitraub A, et al. NMR spectroscopy of 13C-enriched polysaccharides: Application of 13C-13C TOCSY to sugars of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J]. Magn Reson Chem, 1998, 36(2):

128-131.

[122]Elyashberg M E, Blinov K A, Williams A J, et al.

Application of a new expert system for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their 1D and 2D

NMR data [J]. J Nat Prod, 2002, 65(7): 693-703.

[123]Kan Y, Uemura D, Hirata Y, et al. Complete NMR signal assignment of palytoxin and N-acetylpalytoxin [J].

Tetrahedron Lett, 2001, 42(18): 3197-3202.

[124]Martin G E, Hadden C E. Long-range 1H-15N heteronuclear shift correlation at natural abundance [J]. J

Nat Prod, 2000, 63(4): 543-585.

[125]Krishnamurthy V V, Russell D J, Hadden C E, et al. 2J, 3J-HMBC: a new long-range heteronuclear shift

correlation technique capble of differentiating 2J CH from

3J

CH

correlations to protonated carbons [J]. J Magn Reson, 2000, 146(1): 232-239.

[126]Molinski T F. Microscale methodology for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J]. Curr Opin Biotechnol,

2010, 21(6): 819-826.

[127]Fellenberg M, Coksezen A, Meyer B. Characterization of picomole amounts of oligosaccharides from glycoproteins

by 1H NMR spectroscopy [J].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0, 49(14): 2630-2633.

[128]Dalisay D S, Morinaka B I, Skepper C K, et al. A tetrachloro polyketide hexahydro-1H-isoindolone,

muironolide A, from the marine sponge Phorbas sp.

natural products at the nanomole scale [J]. J Am Chem

So c, 2009, 131(22): 7552-7553.

[129]Medek A, Hajduk P J, Mack J, et al. The use of differential chemical shifts for determing the binding site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protein-bound ligands [J]. J

Am Chem Soc, 2000, 122(6): 1241-1242.

[130]Jimenez-Barbero J, Canales A, Northcote P T, et al. NMR determination of the bioactive conformation of peloruside

A bound to microtubules [J]. J Am Chem Soc, 2006,

128(27): 8757-8765.

[131]Tugarinov V, Sprangers R, Kay L E. Probing side-chain dynamics in the proteasome by relaxation violated

coherence transfer NMR spectroscopy [J]. J Am Chem

Soc, 2007, 129(6): 1743-1750.

天然药物化学(2016简答题)

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操作技术及实际应用。 2*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答:有效成分是指天然药物中经药效实验筛选具有生物活性并能代表临床疗效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天然药物中不代表其治疗作用的成分为无效成分。一般认为天然药物中的蛋白质、多糖、淀粉、树脂、叶绿素、纤维素等成分是无效成分或杂质。 3*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 4*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答: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互不相容)>丙酮>乙醇>甲醇>水(与水相混溶)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7*聚酰胺吸附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①与溶剂有关:一般在水中吸附能力最强,有机溶剂中较弱,碱性溶剂中最弱;②与形成氢键的基团多少有关:分子结构中含酚羟基、羧基、醌或羰基越多,吸附越牢;③与形成氢键的基团位置有关:一般间位>对位>邻位;④芳香核、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越牢;⑤对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吸附力减弱。 8*简述苷的分类。 答:据苷键的构型不同分为α-苷、β-苷;依据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不同,可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依据苷的结构中单糖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依据苷元结构不同,可分为黄酮苷、蒽醌苷、香豆素苷;依据糖链的数目不同,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依据苷的生物活性,分为强心苷、皂苷等。 9*简述苷键酸水解的影响因素。 答:①苷原子不同,水解难以顺序:N-苷>O苷>S苷>C苷②呋喃糖苷较吡喃糖易水解③酮糖苷较醛糖苷易水解④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⑤吸点子基的诱导效应,尤其是C2上取代基的吸点子基对质子的竞争吸引,使苷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化能力下降,水解速度下降⑥芳香族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基,水解比脂肪族苷容易。 10*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丹皮苷、丹皮酚。 答:三种样品分别做α-萘酚-浓硫酸反应,不产生紫色环的是丹皮酚。产生紫色环的,再分别做斐林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葡萄糖,不反应的是丹皮苷。 11*为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新采集的大黄必须储存两年以上才可药用?

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姓名:张真真学号:20115051247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 指导老师:曹新华职称:讲师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随之改变。特别是对身心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食物、医药、日常用品等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没有危害成份的纯天然产物就越来越受广大人群的喜爱,于是关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关键词:原生生物;再生生物;淀粉;油脂;生态环境 引言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以及人和动物体内许许多多内源性的化学成分统称作天然产物。随着生态系统的日益破坏,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天然物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展对天然产物的研究。天然产物的研究,近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分离手段的进步和现代波谱仪器的普及,使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相对变得较为容易。发现新化合物的速度大大加快。 1原生生物资源的研究 直接以原生生物力为研究对象。对原生生物中有开发价值的生物成分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这些成分的应用,最后进行工业性试验。如黄栌化学成分的研究[1]是在研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其叶提取工业桔酸。类似的研究如甜味素[2]、天然色素[3]、精油[4]等的开发。 1.1 天然甜味剂、色案及香精 已发现二十多种植物含有天然甜味素成分[5]。目前已开发的有甜叶菊甘、甘草甜素等。天然甜味素以其安全性而引人注意。 天然色素主要着重于红、黄、兰三种天然色素主要着重于红、黄、兰三种色素的开发,如从辣椒、仙人果、火刺、苋菜等植物中提取红色素,从姜黄中提取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一、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学分数: (一)总学时数:108学时 (二)理论学时数:54学时 (三)讨论学时数:6学时 (四)实验学时数:48学时 (五)学分数:6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教研室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药学院中药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学生在具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光谱解析、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的化学研究、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能力,为继承、整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和全面弘扬、提高祖国药学事业水平奠定基础。 四、所用教材和参考书 (一)所用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吴立军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参考书: 1、吴寿金、赵泰、秦永琪主编《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 3、Nakanishi K.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第一章绪论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2、掌握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原理及常用方法; 3、掌握层析分离法的分类及其原理、各种层析分离要素、相关因素及应用技术;

基于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策略最新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31之30

基于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策略 最新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31-30 适合药学,执业药师,卫生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2005年-2010年间有()个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批准上市 ? A.17 ? B.19 ? C.21 ? D.25参考答案:B 2.新药研发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其中有()来源于天然产物的原形或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的衍生物 ? A.25% ? B.30% ? C.42% ? D.45%参考答案:C 3.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包括分子中有较多的() ? A.氧原子 ? B.具有多个手性中心 ? C.可旋转键较少 ? 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 4.以天然产物研究和开发新药的技术难点包括() ? A.化合物结构复杂 ? B.化学性质不太稳定 ? C.溶解度差 ? 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 5.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A.2015年 ? B.2016年

? C.2014年 ? D.2013年参考答案:A 6.丁苯酞是我国科学家由()研发得到一种新药 ? A.青蒿素 ? B.五味子丙素 ? C.芹菜甲素 ? 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C 7.以喜树碱为原料生产伊立替康的产业化,总收率由14%提高至() ? A.0.42 ? B.0.52 ? C.0.64 ? D.0.72参考答案:D 8.独创出快速浓缩优化析晶的方法,得到高纯度的伊立替康三水合物,纯度达到() ? A.0.978 ? B.0.987 ? C.0.998 ? D.0.999参考答案:C 9.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具有() ? A.高度选择性 ? B.较差的选择性 ? C.适中的选择性 ? D.极差的选择性参考答案:A 10.水溶解度对活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为方便起见对口服用药物的溶解度范围大致进行分类,10-60μg/mL为() ? A.低水溶性 ? B.高水溶性 ? C.中等水溶性 ? D.平衡水溶性参考答案:C

天然药物化学问答题总结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1.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质。 2.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不|>| 丙酮>乙醇>甲醇>水 3.溶剂分几类?溶剂极性与ε值关系? 3. 答: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或亲水性溶剂和亲脂性溶剂两大类。常用介电常数(ε)表示物质的极性。一般ε值大,极性强,在水中溶解度大,为亲水性溶剂,如乙醇;ε值小,极性弱,在水中溶解度小或不溶,为亲脂性溶剂,如苯。 4.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哪些?它们都适合哪些溶剂的提取? 4. 答:①浸渍法:水或稀醇为溶剂。②渗漉法:稀乙醇或水为溶剂。③煎煮法:水为溶剂。④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⑤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5.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萃取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6. 答:①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相对密度1.1~1.2之间。②溶剂与水提取液应保持一定量比例。第一次用量为水提取液1/2~1/3, 以后用量为水提取液1/4~1/6.③一般萃取3~4次即可。④用氯仿萃取,应避免乳化。可采用旋转混合,改用氯仿;乙醚混合溶剂等。若已形成乳化,应采取破乳措施。 7.萃取操作中若已发生乳化,应如何处理? 7. 答:轻度乳化可用一金属丝在乳层中搅动。将乳化层抽滤。将乳化层加热或冷冻。分出乳化层更换新的溶剂。加入食盐以饱和水溶液或滴入数滴戊醇增加其表面张力,使乳化层破坏。 8.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8.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9.凝胶色谱原理是什么? 9.答:凝胶色谱相当于分子筛的作用。凝胶颗粒中有许多网眼,色谱过程中,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网眼;大分子化合物被阻滞在颗粒外,不能进入网孔,所受阻力小,移动速度快,随洗脱液先流出柱外;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受阻力大,移动速度慢,后流出柱外。 10.如何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 10.答: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可通过样品的外观如晶形以及熔点、溶程、比旋度、色泽等物理常数进行判断。纯的化合物外观和形态较为均一,通常有明确的熔点,熔程一般应小于2℃;更多的是采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方法,一般要求至少选择在三种溶剂系统中展开时样品均呈单一斑点,方可判断其为纯化合物。 11.简述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分子式的方法。 11.答:分子量的测定有冰点下降法,或沸点上升法、粘度法和凝胶过滤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该法通过确定质谱图中的分子离子峰,可精确得到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可通过元素分析或质谱法进行。元素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完成,通过测定给出化合物中除氧元素外的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并由此推算出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得出化合物的实验分子式,结合分子量确定化合物的确切分子式。质谱法测定分子式可采用同位素峰法和高分辨质谱法。 12.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中,IR光谱有何作用? 12.答:IR光谱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具有如下作用;测定分子中的基团;已知化合物的确证;未知成分化学结构的推测与确定;提供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信息。 13.简述紫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及用文字表示的方法和意义。 13.答:紫外光谱是以波长作横座标,吸收度或摩尔吸收系数做纵座标作图而得的吸收光谱图。紫外可见光谱中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收曲线的谷所对应的波长称谓最小吸收波长(λmin),若吸收峰的旁边出现小的曲折,称为肩峰,用“sh”表示,若在最短波长(200nm)处有一相当强度的吸收却显现吸收峰,称为未端吸收。如果化合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则可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数目和摩尔吸收系数来确定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或是确定化合物的部分结构。 1.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 1.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2.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2.答: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酸催化水解难易大概有以下规律:(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2)按糖的种类不同1)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2)酮糖较醛糖易水解。3)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其水解速率大小有如下顺序: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C-5上取代基为-COOH(糖醛酸苷)时,则最难水解。4)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其水解的易难顺序是: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1.简述碱溶酸沉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的基本原理,并说明提取分离时应注意的问题。 1.答: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内酯环,在热碱液中内酯环开裂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溶于水中,加酸又重新环合成内酯而析出。 在提取分离时须注意所加碱液的浓度不宜太浓,加热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内酯环。碱溶酸沉法不适合于遇酸、碱不稳定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试剂、反应式、反应结果以及在鉴别结构中的用途。 试剂:盐酸羟胺、碳酸钠、盐酸、三氯化铁 反应式:反应结果:异羟肟酸铁而显红色。 应用:鉴别有内酯结构的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种类型,写出基本母核,各举一例。 答: 醌类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有苯醌,如2,6-二甲氧基对苯醌;萘醌,如紫草素;菲醌,如丹参醌Ⅰ;蒽醌,如大黄酸。 2.蒽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类,举例说明。 蒽醌类分为1)羟基蒽醌类,又分为大黄素型,如大黄素,茜素型如茜草素。2)蒽酚.蒽酮类:为蒽醌的还原产物,如柯亚素。3)二蒽酮和二蒽醌类:如番泻苷类。 3.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3.β-OH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而α-OH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4.比较下列蒽醌的酸性强弱,并利用酸性的差异分离他们,写出流程。 A. 1,4,7-三羟基蒽醌 B. 1,5-二OH-3-COOH蒽醌 C. 1,8-二OH蒽醌 D. 1-CH3蒽醌 答:酸性强弱顺序:B>A>C>D 5.显色反应区别:(1)大黄素与大黄素-8-葡萄糖苷(2)番泻苷A与大黄素苷(3)蒽醌与苯醌 (1)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加Molish试剂,产生紫色环的为大黄素-8-葡萄糖苷,不反应的为大黄素。(2)将二成分分别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溶液显红色的是大黄素苷,溶解后溶液不变红色的为番泻苷A。(3)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滴于硅胶板上加无色亚甲蓝试剂,在白色背景上与呈现蓝色斑点为苯醌,另一个无反应的是蒽醌。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1.答: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具有6C-3C-6C为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状,及B环的联接位置等特点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黄烷醇类.花色素类.双黄酮类。 2.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2.答: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多显黄色;而二氢黄 酮(醇)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不显色。 3.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3.答:黄酮(醇)的A.B环分别与羰基共轭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具共平面性,分子间 紧密,引力大,故难溶于水。 4.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4.答:二氢黄酮(醇)由于C环被氢化成近似半椅式结构,破坏了分子的平面性,受 吡喃环羰基立体结构的阻碍,平面性降低,水溶性增大;花色素虽为平面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所以水溶性较大。 5.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5.答:可采用(1)盐酸-镁粉反应:多数黄酮产生红~紫红色。(2)三氯化铝试剂反应:在滤纸上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有黄绿色荧光。(3)碱性试剂反应,在滤纸片上显黄~橙色斑点。 6. 简述黄芩中提取黄芩苷的原理。 6. 答:黄芩苷为葡萄糖醛酸苷,在植物体内多以镁盐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大,可采用 沸水提取。又因黄芩苷分子中有羧基,酸性强,因此提取液用盐酸调pH1~2可析出黄芩苷。 7.(1)流程中采用的提取方法是:碱提取酸沉淀法 依据:芸香苷显酸性可溶于碱水。 (2)提取液中加入0.4%硼砂水的目的:硼砂可以与邻二羟基络合,保护邻二羟基不被氧化。 (3)以石灰乳调pH8~9的目的:芸香苷含有7-OH,4'-OH,碱性较强可以溶于pH8~9的碱水中。如果pH>12以上,碱性太强,钙离子容易与羟基、羰基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降低收率。 (4)酸化时加盐酸为什么控制pH在4-5足以是芸香苷析出沉淀,如果pH<2以上容易使芸香苷的醚键形成金羊盐,不易析出沉淀。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实验一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天然产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很多,在深入研究之前应首先了解其中含有哪些类型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皂苷、黄酮类等等。这就需要进行各类化学成分的系统定性预试验。或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单项预试法来初步判断。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未知成分的天然产物是怎样初步提取分离的,熟悉各主要成分的试管试验、沉淀反应和纸层析、薄层层析的方法并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含有什么类型的化学成分。 二、基本原理 利用各类成分的颜色反应和沉淀反应,对天然产物的提取液进行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其中的化学成分。由于提取液大多数颜色较深,影响对颜色变化的观察,可以使用薄层层析(TLC)或纸层析(PC)等方法对天然产物的提取液进行初步分离,再进一步检查。 三、实验内容: 利用不同成分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一般可采用以下3种溶剂分别提取,试验。 1.水浸液:取中草药粗粉5 g加水60 ml,在50~60℃的水浴上加热1小时,过滤,滤液进行下列试验。

*在试管进行,△在滤纸或硅胶CMC-Na薄层板上进行,下同。 糖鉴定 (1)α-萘酚一硫酸试剂检查还原糖。 ①溶液I:10%α-萘酚乙醇溶液。溶液II:硫酸。取1ml样品的稀乙醇溶液或水溶液,加入溶液I 2滴~3滴,混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少量溶液II,二液面交界处产生紫红色环为阳性反应。 (2)斐林试剂检查还原糖。 溶液I:6.93g结晶硫酸铜溶于100ml水中。溶液II:34.6g酒石酸钾钠、10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水中。取1ml样品热水提取液,加入4滴~5滴用时配制的溶液I、II 等量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产生砖红色沉淀为阳性反应。如检查多糖和苷,取1ml样品水提液,加入1m110% 盐酸溶液,在沸水浴上加热10min,过滤,(成盐去除杂质)再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按上述方法检查还原糖。 或者直接用高效液相色谱看色谱图。 酚类鉴定试剂 (1)三氯化铁试剂检查酚类化合物、鞣质1%~5%三氯化铁水溶液或乙醇溶液,加盐酸酸化。取1ml样品的乙醇溶液,加入试剂1滴~2滴,显绿、蓝绿或暗紫色为阳性反应。作色谱显色剂用,喷洒后,显绿或兰色斑点为阳性。 2.乙醇提取液 取中草药粗粉5 g,加5~12倍量95%乙醇,在水浴上加热回流提取1小时,过滤,滤液留2 ml作(1)项试验,其余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并浓缩成浸膏状,浸膏分为二部分,一部分加少量2% HCL振摇溶过滤。分出酸液,作(2)项式验,附于滤纸上的一部分再以少量乙醇溶解,溶液作(3)项试验;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之基于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策略

基于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策略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2005 年-2010 年间有()个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批准上市
? ? ? ?
A.17 B.19 C.21 D.25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2 . 新药研发主要来源于 2 个方面,其中有()来源于天然产物的原形或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的衍生物
? ? ? ?
A.25% B.30% C.42% D.45%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 3 . 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包括分子中有较多的()
? ? ? ?
A.氧原子 B.具有多个手性中心 C.可旋转键较少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4 . 以天然产物研究和开发新药的技术难点包括()
?
A.化合物结构复杂

? ? ?
B.化学性质不太稳定 C.溶解度差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5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 ? ?
A.2015 年 B.2016 年 C.2014 年 D.2013 年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6 . 丁苯酞是我国科学家由()研发得到一种新药
? ? ? ?
A.青蒿素 B.五味子丙素 C.芹菜甲素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 7 . 以喜树碱为原料生产伊立替康的产业化,总收率由 14%提高至()
? ? ? ?
A.0.42 B.0.52 C.0.64 D.0.72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天然药物化学需要掌握的化合物结构

【注:蓝色字体部分要求掌握结构类型,其余要求能写出结构式。】 第二章糖和苷 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D-果糖、D-木糖、L-鼠李糖、 二糖:樱草糖、芸香糖 苷类:天麻苷、苦杏仁苷、野樱苷、黑芥子苷、芦荟苷 第三章苯丙素类 莽草酸、桂皮酸、咖啡酸、绿原酸、

香豆素类: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补骨脂内酯、白芷内酯、花椒内酯、邪蒿内酯、黄曲霉毒素B1 木脂素类:鬼臼毒素、芝麻脂素、芝麻林脂素、五味子素、五味子酯、厚朴酚、和厚朴酚、

第四章醌类苯醌类:辅酶Q10 萘醌类:胡桃醌、维生素K 菲醌类:丹参醌IIA

蒽醌类:茜草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酸蒽酮、番泻苷A 第五章黄酮类 芹菜素、黄芩苷、芦丁、槲皮素、银杏素、橙皮苷、儿茶素、大豆苷、葛根黄素、查耳酮、橙酮、花色素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异羟基毛地黄毒苷(狄高辛)、G -毒毛旋花子苷、蟾毒配基、薯蕷皂苷、原菝葜皂苷、菝葜皂苷 六元内酯环强心苷 毛地黄苷元 海葱苷元 命名:3b ,14b -二羟基-5b -强心甾-20(22)-烯 (3b ,14b -dihydroxy-5b -card-20(22)-enolide ) 3b ,14b -二羟基海葱甾-4,20,22-三烯 (3b ,14b -dihydroxyacilla-4,20,22-trienolide ) 3b ,11a ,14b –三羟基-5b –蟾酥甾-20,22-二烯 O OH R O O OH R 20 21 2223 20 21 222324 HO HO O OH 20 21 222324HO HO H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_四大光谱_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_王思明

?专论?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四大光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王思明1, 2,付炎2,刘丹2,王于方2,李力更2,霍长虹2,李勇1,刘江1*,张嫚丽2,史清文2* 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剂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 2.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17 摘要: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构研究又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系列文章的基础上,对在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四大光谱”分析技术,即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6)16 - 2779 - 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16.001 Historical story on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Application of UV,IR,MS,and NMR spectra in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WANG Si-ming1, 2, FU Yan2, LIU Dan2, WANG Yu-fang2, LI Li-geng2, HUO Chang-hong2, LI Yong1, LIU Jiang1, ZHANG Man-li2, SHI Qing-wen2 1.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2.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ug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is one of the vital tasks in the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UV, IR, MS, and NMR spectra in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123 papers cited. This article is one of the series of historical stories o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which are reviewed and summerized. The developing future is looked forward.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structural elucidation;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infrared spectroscopy; mass spectromet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天然产物是自然界的生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合成以及保留下来的结构各异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而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成为药物,在人类历史上,天然药物一直是人们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类药性而成为新药开发研究的重点,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天然产物在新药开发、绿色生物农药研制、保健功能食品和天然化妆品开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7]。 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特别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更被视为其中最为关键、困难的工作之一。天然产物数量巨大、结构类型繁多,特别是立体化学结构的测定尤为困难。早期研究中,天然产物的结构确定主要是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如制备衍生物、化学降解甚至全合成方法对照等手段来完成,最初一个复杂化合物的结构鉴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基础研究课题(15962704D);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6040);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ZD2016093);河北省重点课题(ZD2016093);河北医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012yb-19,2014yb-21);2016年河北医科大学校内科研发展基金(kyfz111) 作者简介:王思明(1988—),女,河北石家庄市人,药剂师。Tel: (0311)86265634 E-mail: fuyan0228@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222520.html, *通信作者刘江(1968—),女,河北石家庄市人,主任药剂师。 史清文(1964—),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Tel: (0311)86261270 86265634 E-mail: shiqingwen@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222520.html,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讲义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讲义目录 一、芦荟粗多糖的提取及鉴定 二、大黄中蒽醌苷元的提取、分离与鉴别 三、槐米中芦丁、槲皮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别 四、八角茴香挥发油的提取及鉴别 五、黄柏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别 六、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前言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印证并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掌握由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精制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鉴别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作风。

实验一芦荟粗多糖的提取及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高速冷冻离心机、旋转蒸发器等仪器的用法 3、了解芦荟多糖在医药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芦荟的多糖类可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治愈皮肤炎、慢性肾炎、膀胱炎、支气管炎等慢性病症,抑制、破坏异常细胞的生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抗癌目的。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主要是指能溶于水及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所以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芦荟中的粗多糖。 三、试剂、材料及仪器 1、试剂:盐酸、无水乙醇、丙酮、乙醚、葡萄糖对照品、苯酚、浓硫酸 2、材料和仪器:芦荟叶、烧杯、移液管、量筒、容量瓶、玻璃棒、旋转蒸发仪、电子天平、真空泵、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离心机、真空冷冻干燥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芦荟鲜叶50g,洗净,去掉叶尖和叶底,在蒸馏水水中浸泡0.5h,已除去由表面滲出的黄色液体。然后切去表皮,将内层凝胶(匀浆后)置于烧杯中,加入三倍蒸馏水,置于55℃恒温水浴锅中加热浸提4h。 2、浸提液离心分离(2500r/min,5min)并过滤(直接6层纱布过滤),将所得液汁减压浓缩(至30ml),用6mol/L的盐酸调pH值3.2左右,向经过调酸处理的芦荟凝胶浓缩汁中缓慢加入6倍量的95%乙醇,边加边搅拌大约需要15~30min,室温下静置2h,离心分离(2500r/min,7min)得多糖沉淀。依次用乙醇、丙酮和乙醚洗涤,然后真空干燥(通风橱干燥),最终得到的沉淀即为芦荟多糖粗品。 3、芦荟多糖的鉴定 对芦荟多糖的鉴定利用改进的苯酚一硫酸法。苯嘞一硫酸试剂能与芦荟多糖中的己糖起显色反应,在一定波长下其吸光度的变化与多糖含量呈线性关系。采用苯酚一硫酸显色法鉴定芦荟多糖,芦荟中的多糖在硫酸的作用下,先水解成单糖,并迅速脱水生成糠醛衍生物,然后和苯酚缩合成有色化合物共轭酚在490nm处有最大波长,由此可以鉴定出芦荟中的多糖(图1)。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之基于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策略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之基于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策 略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基于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策略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2005年-2010年间有()个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批准上市 ? ? ? ? 2 . 新药研发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其中有()来源于天然产物的原形或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的衍生物?% ?% ?% ?% 3 . 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包括分子中有较多的() ? A.氧原子 ? B.具有多个手性中心 ? C.可旋转键较少 ? D.以上都是 4 . 以天然产物研究和开发新药的技术难点包括() ? A.化合物结构复杂

? B.化学性质不太稳定 ? C.溶解度差 ? D.以上都是 5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年 ?年 ?年 ?年 6 . 丁苯酞是我国科学家由()研发得到一种新药 ? A.青蒿素 ? B.五味子丙素 ? C.芹菜甲素 ? D.以上都是 7 . 以喜树碱为原料生产伊立替康的产业化,总收率由14%提高至()? ? ? ?

8 . 独创出快速浓缩优化析晶的方法,得到高纯度的伊立替康三水合物,纯度达到() ? ? ? ? 9 . 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具有() ? A.高度选择性 ? B.较差的选择性 ? C.适中的选择性 ? D.极差的选择性 10 . 水溶解度对活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为方便起见对口服用药物的溶解度范围大致进行分类,10-60 μg/mL为() ? A.低水溶性 ? B.高水溶性 ? C.中等水溶性 ? D.平衡水溶性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 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25.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26.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27.次皂苷:皂苷糖链部分水解产物或双糖链皂苷水解成单糖链皂苷均称为次皂苷。 28.中性皂苷:分子中无羧基的皂苷,常指甾体皂苷。 31.强心苷:是生物界中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32.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α、β-γ-内酯)环称为强心甾烯,即甲型强心苷元。由23个碳原子组成。 33.乙型强心苷元(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α(β),γ个碳原子组成。24内酯)环称为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由-δ)-δ( .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34 生物活性。35.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

药物化学史 - 论文

药物化学史 摘要:阐明了药物化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重大发现与成就的事例。 关键词:药物化学/历史/药物发现 一、汤剂、草药及炼丹的时代 古代外国文明都是将植物提取物作为药用,主要依赖于偶然的发现和仔细的观察,如: 1.美国印第安(Andcan) 山区的信使和锻矿工人咀嚼可可叶作为兴奋荆和欣快剂,在宗教仪式上人们也服用各种含有拟精神病和致幻化合物的蘑菇,南美印第安人用毒藤做成箭毒树脂来馀抹在弓箭及武器上。 2.罂粟汁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用作镇痛药,对它的了解或许更早些.瑞士炼丹术士菲利普斯·帕拉塞尔瑟斯(Philippus Paracelsus)制出鸦片酊,得到纯度较高的鸦片提取物。吸鸦片终于在十八世纪形成潮流,这或许是药物滥用之先端。 3.十三世纪阿拉伯炼金术士杜撰出点金石,人们希望得到万应灵药和长生不老药,这对对植物提取物的热情有所下降,后来一些人信奉无机药物三大“素”—盐、硫黄和汞。后者以甘汞丸剂形式流传下去,主要用于利尿[1]。又如秋水仙-缓解关节疼痛、古柯叶-增加耐力和抵御饥饿、金鸡纳树树皮-高烧和疟疾等等 中国古代主要是本草的药物化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著名的《本草》,有《神农本草经》(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后265年)、《神农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公元502~536 年)、《新修本草》(唐本草,公元659年)、《开宝本草》(公元968-975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公元1108年)、《本草纲目》(1596年)等。特别是李时珍(1518~1593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从1596年明万历52卷金陵原捌印本问世至1912年,已有14种版本《本草纲目》的各国译本或专部译本,自1735-1941年有法文本、日文本、德文本、英文本,共计14种之多。《本草纲目》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各民族的繁衍昌盛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各国医药发展亦有巨大影响。 下面阐述下中国古代药物化学的主要成就: 1.冶金与金属化学药物的实践、发现和发明 “金”自古用为定神、强壮药物。“银”也是定神镇惊药,《唐本草》中已有记载。“砒石”为砷矿,首载于《开宝本草》,为治疟、催吐、疗疮药,有大毒。葛洪在《拖朴子·仙药》中记述硝石、雄黄合炼,其升华物飞之如烟云(布)“白如冰”。 2.炼丹与无机台成化学药物的实践、发现和发明 古代炼丹盛行以求长生不老药。晋朝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1~341年)《抱朴子》中,详述了炼丹方法和一些化学的实践知识。“红升丹”(红粉)由水银、硝石、白矾等炼制,赤者为红升丹,黄者为黄升丹,系不同晶形的氧化汞(HgO)。古文献《周礼·天官》(公元前256年前)中已有炼丹的文字,《本经》及《别录》记述“水银熔化还复为丹”。3.升华制备药暂的实践、发现和发明 中国古代炼丹米的实践发展了升华法制备药物砒霜、灵砂、银朱、轻粉亚铅华等化学药物的制备,都与升华法有关《本草纲目》炼樟脑法的记载甚详。这种精制方法,可以说明升华法已广泛应用“樟脑。最早见于洪道的《集验方》(1170年)一书,由马可渡罗带到西方《本草品汇精要》(1506年)中也有收载欧洲19世纪初(1832年)才提制到樟脑。 4.汞齐合金技术与本草化学药物制备 公元前221年前出土文物中,有镀金器皿,汉末献帝(公元190年)时有“黄金涂身”的记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报告(槲皮素的提取与鉴别)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槐米中槲皮素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二、实验目的: 通过对该选题进行资料查阅、方案设计、试验、结果分析等,让我自己学到一套系统、完整的槐米药效成分芦丁和槲皮素进行基源鉴定、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方法,并通过此项训练,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槐米中槲皮素的提取及提取方法 了解槲皮素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价值 掌握槲皮素的纯度检测 掌握槲皮素的结构鉴定的方法 三、实验基本原理: 本实验主要利用黄酮类化合物虽然有一定的极性,可溶于水,但却难溶于酸性水,易溶于碱性水,故可用碱性水提取,再将碱水提取液调成酸性,黄酮苷类即可沉淀析出。以槐米为原料,采用煎煮法提取槐米有效成分芦丁,然后酸溶液水解获得槲皮素粗品,乙醇重结晶获得槲皮素精品。 四、实验所用试剂、仪器的型号及生产厂家: (一)实验试剂,见下表: 序号名称数量规格生产厂家 1 95%乙醇溶液25ml 500ml/瓶 AR 天津天力 2 浓H2SO4 12ml 500ml/瓶 AR 天津天力 3 甲醇10ml 500ml/瓶 AR 天津天力 4 无水乙醇43ml 500ml/瓶 AR 天津天力 5 纯净水1500ml 18L/桶万家纯水 6 硅胶GF254 30g 500g/瓶 青岛海浪 薄层层析

(二)实验仪器,见下表: 序号名称数量型号生产厂家 1 电子天平1台IM-B200 2 余姚市纪铭称量校验设备有 限公司 2 圆底烧瓶1个GG-17 1000ml 蜀牛 3 烧杯1个GG-17 1000ml 蜀牛 4 烧杯1个 GG-17 500ml 环球 5 烧杯1个GG-17 250ml Jing Xing 6 量筒1个100ml BOMEX 7 量筒1个10ml 旌湖 8 直型冷凝 管 1个BOMEX 9 75?弯管1个 10 橡胶管2条 11 移液管1个10ml 12 玻璃棒1个直径7mm 长40cm 高邮亚泰 13 尾接管1个BZ24129 HENG TAJ 14 布氏漏斗1个 15 抽滤瓶1个GG-17 500ml 蜀牛 16 滤纸1张 17 玻璃漏斗1个 18 研钵1套 19 胶头滴管1个 20 薄层板10个 21 展开缸1个P-1 100×100 上海信谊仪器 厂 22 紫外光谱 仪 1台 UV-8三用紫外分 析仪 无锡科达仪器 厂 23 熔点测定 仪 1台 X-6显微熔点测定 仪 北京泰克仪器 有限公司 24 真空泵1台SHD-III型循环水 式多用真空泵 保定高新区阳 光科教仪器厂 25 电热套1台98-1-C型数字控 温电热套 天津市泰斯特 仪器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