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 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新浪潮电影的拍摄主题:

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新浪潮运动的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

1 巴赞(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

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

2 “新浪潮”电影

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3 “左岸派”电影

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长别离》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让现代观众难以理解的原因 ——以《精疲力尽》为主进行分析 14文化产业管理3班祁祺140905329 电影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见得要按照这种顺序。——戈达尔一、重要镜头的删减和无用镜头的插入 戈达尔导演作品《精疲力尽》中,米歇尔枪杀警察是一个重要的情节点,但是镜头的组合却是:1、警察走过来的远景;2、米歇尔拿枪;3、米歇尔面部特写;4、两个快速摇过米歇尔手臂的枪的特写镜头和枪响声;5、警察倒在灌木丛中。这些镜头看起来过于简单,观众无法清晰的知道是米歇尔失手打死警察,还是故意打死警察。

在《精疲力尽》里面,派翠夏参加了一场小说家的记者招待会,这位小说家是一位于剧情毫无关联的角色。他在记者会上回答的内容全是在评论男女关系和男女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戏谑的、是开玩笑的、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派翠夏问他:“你最大的抱负是什么?”,他回答说:“不朽,然后死去”。这场戏结束后,派翠夏疑惑的看着摄影机,同时也是看着观众,这暗示了电影结局的暧昧性。

二、结构松散,缺乏叙事目的 特吕弗导演作品《四百击》的经典结尾:一个长镜头跟拍从少年感化院逃出来的安托万,他向海边一直跑,镜头也一直跟着他。他跑到了海边,跑到了水中。镜头一直在后面跟拍着他。突然,安托万回头望镜头,这时,摄影机推向安托万的脸部,然后突然冻结画面,结尾镜头定格在安托万茫然的脸上。随后电影结束。影片没有交代他是否被感化院的老师抓回去,也没有交代他后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电影的结束明显不是故事的结尾,让普通观众觉得不完整,就是因为导演没有特定的叙事目的。 镜头告诉观众的只是这个小男孩得到了暂时性的解脱,而之后何去何从呢。

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 三)多元化特征: 1)内容多元化 一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触觉和感应,如《第一类型危险》直指当代香港的现实状况。二是对本土风貌的展示。如《疯劫》描写了发生在香港西环的一宗扑朔迷离的命案。片中的环境构成了一幅具有本土浓郁色彩的画卷。 三是个人经验与集体回忆。如《父子情》讲述的是自传性质的个人经验,也是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四是女性的书写。如许鞍华的影片中对女性的婚姻、在社会中受到欺压以及悲剧命运的表现。五是对国家、民族以及海外华人的关注。如《似水流年》展现了港人在精神受到创伤后渴望回归故土的心路历程。 2)类型多元化 “新浪潮”电影由原来的以武打和喜剧两大类型为主,逐渐发展为类型丰富、风格多样的局面,如喜剧片《公子娇》,武侠片《蝶变》惊悚片《疯劫》等。这些类型片成为香港主流商业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也使繁荣时期的香港电影更加辉煌灿烂。 3)导演创作个性的多元化。 “新浪潮”导演在创作思想上都强调突出个性,比较注重实用高超的艺术技巧,突破了传统的香港电影的叙事模式和电影语言。 如徐克的个性风格多变,《蝶变》取材于中国武林,却带着西方未来主义的色彩,以现代科技颠覆武侠神话,人物造型中西合璧,颇具创意。 许鞍华的电影突出特点一是摒弃传统的按时序进行的单线叙事方法,改为多视点叙事,如《疯劫》《撞到正》等影片中表现不同的人对同一时间有不同的陈述角度,二是用画外音来进行专场,以更好地交代剧情、表现人物的心理,为多视点叙事提供了机会,并且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功能。 四)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1)“新浪潮”影片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影像风格和技术手法各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呈现了题材丰富、类型繁复、形式多远的形态,从整体上提高了香港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2)“新浪潮”电影运动不但使香港的主流商业电影进行了革新,还为香港电影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如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新浪潮”主将们在“新浪潮”退潮后陈伟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中坚力量。 3)“新浪潮”运动改善了香港的影视文化环境。香港电影界对本岛电影文化的关注始于1966年,电影杂志,香港电影金像奖、研讨会开始层出不穷。开拓了香港影视界的新领域。 4)香港“新浪潮”,台湾“新浪潮”和内地“第五代”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之后,在台湾和内地也相继出现了新电影运动,台湾“新电影”崛起于1982年,由当时的青年导演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等发起,推出了《光阴的故事》《风柜来的人》《恐怖分子》影片。于此同时,内地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等人推出一批新电影,如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田壮壮《盗马贼》吴子牛《喋血黑谷》《晚钟》 三地的“新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殊荣,从整体上提升了三地电影的美学品位,艺术价值和制作水平,同时也拓展了观众的视野,提高了观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趣味。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 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新浪潮电影的拍摄主题: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 【摘要】: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术至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电影革新运动,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旗帜性的影响。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作品个人风格的注重,形成了导演中心的观念;二是在风格的旗帜下,一个以打破传统电影观念为标榜的青年电影创作群体的涌现,为世界电影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创新运动勇开先河。在从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四年间,最为令人瞩目的是大约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淹没了日趋没落的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新浪潮”所提出的“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的“作者电影”电影观念以及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等解放思想的作法不但创造了法国乃至欧洲电影史,也深深影响了包括新德国电影、新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第五代和新生代在内的至今数十年的世界电影的创作轨迹。现时的中国电影新生代青年导演群体和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发起时一样面临着各自艰难的处境,即必须在中国电影用“主旋律”书写来传承主导政治权威的前提和文化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下所产生的夹缝中寻找新出路。作为新一代的电影接班人,他们希望逐渐替代雄霸中国影坛近二十年的第五代导演群,这与新浪潮取代旧好莱坞“优质电影”般有着相似的迫切感与使命感。新生代导演在背负着如何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电影产业机制、创造具有国际化胸怀的民族电影文化、通过视听形象

来建构华夏文化的认同和交流平台、传播中国形象和意识的历史使命的同时,没有了第五代诞生于十年社会动荡、电影产业百废待兴之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历史契机,没有了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环境相对闭塞而形成的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他们必须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开始电影创作,同时也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面对最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境遇中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电影的挑战。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之间,由于非共时性以及各自的政治、经【关键词】:新浪潮新生代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905 【目录】:绪言13-15第一章不同的电影运动、流派之间的比较意义15-31第一节世界电影史上的流派之争15-20第二节电影流派与各国文化历史的渊源20-24第三节电影流派对于电影创作尤其是语言革新的推动24-31第二章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基础和创作31-57第一节法国电影新浪潮发端时期的理论现状33-36第二节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新主张—作者论36-42第三节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实践42-49第四节法国电影新浪潮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意义49-57第三章中国电影

2016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在电影《有话好好说》,()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精英意识形态。
1.0 分
? A、
姜文
? ? B、
瞿颖
? ? C、
李保田
?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C 2
80 年代()所创作的作品表达了市民意识形态。
1.0 分
? A、
张艺谋
? ? B、

贾樟柯
? ? C、
陈凯歌
? ? D、
冯小刚
?
我的答案:D 3
电影具有“窗户”功能,尤其是()类电影。
1.0 分
? A、
幻想风格
? ? B、
喜剧风格
? ? C、
惊悚风格
? ? D、
现实风格
?
我的答案:D

4
爱情片、黑帮片、战争片是按()划分的类型电影种类。
1.0 分
? A、
题材
? ? B、
形式
? ? C、
影调
? ? D、
场所
?
我的答案:A 5
香港得以发展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原因是()。
1.0 分
? A、
无根的殖民地文化
? ? B、
人口来源丰富

? ? C、
市场经济体制
? ? D、
年轻人占多数
?
我的答案:A 6
下列电影中,属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是()。
1.0 分
? A、
《一条安达鲁狗》
? ? B、
《对角线交响曲》
? ? C、
《吸血鬼》
? ? D、
《机器的舞蹈》
?
我的答案:C 7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 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伊始,世界电影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与50年代的世界电影停滞不前相反,60年代忽然迎来了世界电影流派与新的民族电影运动勃兴的景象。风起云涌的各种电影在人们眼前一一闪过,摆脱了古典电影传统的沉闷拘谨,显示出清新强劲的生命力。当时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一些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而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痛苦”或“新浪潮”。法国的电影新人们要以一种艺术趣味代替商业趣味,他们声势浩大地奋起推翻和打破旧存的制片秩序。《四百击》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例证。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源自于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的“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即纪实的美学特征,使得电影艺术比其他任何艺术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写实主义”也可以理解为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中,特吕弗的《四百击》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 全片描述了一个 12 岁男孩安托万,由于得不到家长与老师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盗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医生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最后出逃奔向大海的全过程。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方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所以观众看到的影像都是从生活出发,富于生活气息,展示日常生活。他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四百击》的拍摄就体现了“生活流”电影的主张,自然地拍摄摄影机视野范围内的任何事件与情节,不作任何选择和评价,不追求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但是,这种看似无心的自然主义,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暗示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符合了大众的接受心理。 试举安托万深夜偷牛奶喝的戏,摄像机摇到一个黑白交界的街角,被黑色淹没的安托万大口喝着白色的牛奶。没有任何一个镜头带着特殊感情去表现,也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故意夸张。即使主角感情受到严重打击,镜头也未给予怜悯,只是冷冷的看着他。还会注意到,特写镜头比较少,这也反映出特吕弗对环境与纪实的表达方式和自己独特的理解。 另外,大量自然音响环境用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课堂中嘈杂的孩童吵闹,街道上来往车辆鸣笛,海浪的声响,这些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另外,影片中很少更换配乐,一首旋律回环的乐曲不时出现。当安托万离家出走跑进娱乐场,或当他奔向大海时,观众都可以听到这首曲子。单调的旋律在一切自然声中显得特别突兀,让人不明所以,从而反思起小主人公孤寂的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特吕弗并不完全赞同“新现实主义”力主的“生活就是艺术”的基本立论。他赞同希区柯克对“新现实主义”电影所持的反对态度。所以他在表现生活时,自始至终都紧抓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情”作为他的表现核心。他力图强调人的各种情谊的强烈作用与影响。 二、作者电影 “新浪潮”确立了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特吕弗认为希区柯克是一位“真正懂得电影的电影艺术家”,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主观的导演处理法”,在客观叙事的外表下,把导演的主观意识加于观众,并把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导演对影片的安排中去。 《四百击》是特吕弗带着强烈的自我书写意识,怀着对童年的留恋与反思所拍摄的。他自己不幸童年生活成就了片中安托万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特吕弗带领观众通过摄像镜头进入儿童世界,感受和分享他们的秘密、欢乐和严肃。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这可以看作是自传体的影片,像一篇私人日记的告白,可以说浸透着作者的个性。早年离家出走,经历了艰难创业与进警局的特吕弗,直到被巴赞挖掘成为“新浪潮”的旗手,应该说与安托万一样有着阴沉的童年。因此本片头打上的字幕——献给安德烈·巴赞,以表示对再生之父的深切怀念。巧的是安托万的扮演者莱奥与特吕弗的关系与特吕弗对巴赞的感情遥相呼应。在此后莱奥出演了一系列特吕弗的自传式影片,这一系列私人日记形式的影像完整再现了安托万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历程。 在拍摄过程中,特吕弗总是给予演员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提倡即兴表演,不主张记台词。像“新浪潮”的许多导演一样,这就要求了演员能深刻体会人物个性发展以及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四百击》中“母亲死了”,这句台词就是莱奥即兴发挥的杰作。它作为一句经典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台词。还有一段著名的“真实电影”美学的心理问话。摄像机架在安托万正面,记录下跳接的安托万受审谈话片段。实际上它就是一段莱奥的试镜,而提问者就是特吕弗自己。 以《四百击》为起始的影像表明“新浪潮”是选择个人化元素作为相关的尺度,然后将其持续永恒地贯彻到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中。导演要像其他艺术者一样具有个性,并将电影提升到与其他艺术一样严肃和持久的高度。特吕弗以情感的真诚构建了“作者电影”在思想层面的高度。 三、致敬与仿用

法国新浪潮

新浪潮 法语:Nouvelle Vague,英语:New Wave 来自法语La Nouvelle Vague,意为“新的波浪”的意思,特指从上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发生的一场电影运动,后来“新浪潮”一词被广泛用于其他电影史上其他国家在二战之后兴起的新兴电影运动。 来历 新浪潮”这个词最早来自法国女记者弗朗索瓦丝·吉罗 (Françoise Giroud)于1957年10月3日发表于法国时事周刊《快报》(L'Express)的一篇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的文章,这篇名为《新浪潮》的文章是改期《快报》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中将二战后新一代法国青年统称为“新浪潮”。之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影评人皮埃尔·比亚尔(Pierre Billard)于1958年2月的《电影》(Cinéma 58)第一次运用到电影批评中,在文章中,比亚尔列举出一个法国青年导演的名单,名单上有22位新导演,在文章的末尾,比亚尔不无感慨地写到:“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但法国新浪潮运动,一般认为是从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出现的一批法国青年导演为标志,从此人们将这批青年导演通称为“新浪潮”一代。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这时几乎所有第一次参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就连阿仑·雷及拍摄的《广岛之恋》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1959年,特吕弗拍

摄的《胡作非为》获得了虽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从此确立了新人的地位。从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面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它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同时,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被载人史册。 代表人物 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克劳德·夏布罗尔、雅克·里维特 新浪潮下的戈达尔 戈达尔经常流连于巴黎的咖啡馆,或在水坝工地上当小工,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获法国让·维果奖。此片没有脚本,导演连夜突击对白,并在排练中进行修改。在后来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摄中还需导演向演员提示对话内容。他的这种即兴式拍摄风格大多数是实景、外景,独树一帜,蜚声国际。该片连同特吕弗的《四百击》等影片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 戈达尔是一位思想激进且多产的导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

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为什么称之为“新” 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定义 新浪潮电影是指产生于1950年代末1960年代的,以尚卢高达、克洛德·夏布罗尔、戈达尔等为代表的,在主题和技法上都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的电影。它的特色在于,颠覆传统的“制片人”主导,将导演作为了电影的作者和创作人。代表作包括特吕佛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等。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起源 1. 历史原因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1958年末出现的,它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二战以后,法西斯的垮台,战后的审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期对峙,导致社会僵化而又动荡不安,让青年一代的幻想受到重创。其次,斯大林的去世,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分化和叛变,使得青年更加茫然。再次,越南战争的发生,使得中间派开始感到失望。因为这些,这一代的青年开始怀疑、嘲笑政治,甚至认为这是政治家们“滑稽的把戏”。正是这一代青年吸引了文艺作品创作者,他们开始描写这些青年,在法国,他们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 2.社会原因 由于新浪潮的产生是在二战审判时期,和二战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新浪潮作品中很多都是对二战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怀疑。 三、法国新浪潮“新”的体现 法国新浪潮电影特色就是在于颠覆传统、解构现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管是主题内容还是变现手法和技巧都体现了“新”。 1.主题“新” 由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产生于二战的历史背景下,所以很大部分都是对二战的反思。但是由于社会的茫然,对政治的质疑,非政治性电影的主题占据了主体地位。拍摄人物不受世俗限制,随处都有可能见到,但也可能随时消失。比如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它打破禁锢,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不是像以往电影都是以“真”“善”“美”结尾,而是真实地描写男女直接爱情的虚伪。他们把焦点放在了情节的发展或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传统的善恶观念。电影还喜欢插入较多的回忆、遗忘、记忆、想象、潜意识等心理活动,似乎想把人的所有精神过程或是心智都表露无疑。 2.思想“新” (1)导演主导性。法国新浪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的很大一个特征就是其导演至上原则。他们及其强调导演的主导型作用,颠覆传统或是好莱坞电影以制片人为主导的格局。导演的个性化展示、灵感和想象的控制都让法国新浪潮电影更具个人风格。代表作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雷奈的《广岛之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这些影片都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导演个人的想法带入题材,个性想法的加入,使影片更加具有内在意义,导演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是电影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2)新浪潮电影是电影“作者论”的汇聚点。首先,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就是影片采用低成本制作,用并不专业的演员,拍摄人的真实生活,也不 强调摄影棚布景,而是利用实实在在的自然美景来体现电影的真实感和自然性。其次,新浪潮电影也不会刻意追求传统电影想方设法达到的戏剧化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分类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分类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及克丽丝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则在 《电影史:简介》(Film History:An Introduction)一书中依照一般的看法,将新浪潮导演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电影手册》影评人为主的新潮派,另一是资深的文人、艺术家转至剧情电 影拍摄的左岸派。 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中一批影评急先锋像特吕弗、戈达尔(Godard)、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雅克·里韦特(Jacques Rivette),以及克洛德·夏布罗尔(Claude Chabrol)都是长年在电影图书馆看片,累积了丰富的电影知识,并且得以相似理念结盟,成为共同推动新浪潮的战将。 ?新浪潮电影非常推崇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反对在摄影棚中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 寻找实景拍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摄影风格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 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 左岸派 ?这批导演比新潮一派年纪稍长,他们不那么迷恋电影,比较偏重文学,而且多半以 纪录片和短片为本业。 ?整体而言,他们是代表知识分子的创作者,作品称为“作家电影” (与特吕弗“作者 电影”不同)。 左岸派的特点 ?左岸派是塞纳河南岸聚集的一批创作者,他们并没有任何组织,或像新潮派有《电 影手册》作为基地,但是他们的艺术倾向相仿,均与文学有密切关系。 ?这一派的创作者喜欢处理潜意识和复杂的时序交错的时空关系。 ?左岸派的导演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至深。现代诗中如梦如魇、自由流动的意象,不受 制度规范的各种幻想。 ?左岸派导演在美学上的观念也较特别。受布莱希特“疏离”理论的影响,他们都不鼓 励对角色认同,所以对角色背景及个性提供的资讯很少,如《广岛之恋》。 ?由于出身纪录片,在器材、经费都受限的状况下,左岸派也熏陶出一种先拍默片、 事后再加音乐、效果及对白、旁白的后制方法,与超现实及现代诗意境结合,在画面与声音间造成阅读的张力,也透过剪接将过去与现在并列在一起,再加上文学性腔调,左岸派在知性上超越“电影手册派”的作品。 “新浪潮”运动的共同点 ?一、电影回归电影,由电影的本质和创作元素去讨论、创作。 ?二、强烈的个人色彩,忽视社会及道德面。 ?三、自给自足的世界,不是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式的自然主义。 ?四、喜欢科幻、幻想类型,都大量将商业公式改变成个人视野。 ?五、旁征博引,使电影超过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 六、即兴及反片厂风格。

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

浅析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电影运动 电影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经历了若干年的演变,从无声片、黑白片直到今天3D时代的到来,电影从技术到表现形式到表现手法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向前推进,电影作为一种观看艺术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以至于我们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静止的文字转变为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时代已经不可置疑的到来了。在我们迎来视听盛宴的今天,也必须回过头去追溯世界电影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更了解电影更清楚电影发展的每一步,然后我们才有理由在历史的发展基础上享受现有的电影成果以及努力推进电影的新发展。 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三次电影运动是推动电影艺术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碑。这三次运动分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 一,三次运动分别的背景,意义 (一)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产生的背景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经历了战争的巨大创伤之后,其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面临重估,现代哲学思潮随之兴起,自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哲学将研究方向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的本身,这就引起了对传统艺术的广泛不满。传统艺术注重外部模仿的缺点在这种思潮中充分暴露并被摒弃。人们开始注重艺术的深度,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成为这一思潮的特点。战争带来的阴影在欧洲从思想蔓延到艺术,先锋派电影运动是在一种危机感和危机意识中诞生的,这种危机不仅仅来自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所导致的社会关系变革与重组,更重要的来源是好莱坞的商业性影片于这一时期迅速的占领了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电影市场,这种缺乏艺术性的单一的粗糙的好莱坞影片使得欧洲一部分具有社会责任的先锋艺术家力求改变这种现有局面。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力求打破好莱坞的叙事体系和商业性垄断,追求画面的视觉形象的表现力,试图探索出超越叙事的“纯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为了探索和发掘出画面的多元化表现,进行了大量且大

《筋疲力尽》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431345.html, 《筋疲力尽》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作者:封璇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其主要构成群体是反抗传统电影模式的年轻导演。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曾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其中,让-吕克·戈达尔就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导演。其1960年上映的电影作品《筋疲力尽》被称为新浪潮的宣言书。该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法,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颠覆了当时普遍的电影形式。因此,本文就《筋疲力尽》这部影片,从戈达尔的破坏性美学以及重建观影关系来阐述其对新浪潮的影响。 关键词:筋疲力尽;让-吕克·戈达尔;破坏性美学 一、破坏性美学 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的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学者沃伦评论道:“他的电影不是风格不同的问题,也不是观点相异的问题,而是对既定风格和观点的挑战问题,而这种挑战是自成一个系统的。”英国电影研究家波布克曾这样总结戈达尔的创作特点:“一、完全不受叙事程式的束缚;二、剪辑上不注重连续性和逻辑性;三、摄影风格和题材的紧密配合; 四、拐弯抹角和出人意料的社会评论方法;五、极有新意的摄影机运动技巧。” 著名电影《筋疲力尽》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刻意打破剪辑连续性的规则。同特吕福一样,他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在连续的情节中插入其他的画面,他的拍摄方法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反常规的叙事 新浪潮的导演热衷于删除影片中一些很重要的情节,使观众感到不知所措。 许多古典电影因交代剧情必要的解释和过场镜头,都被戈达尔不耐烦的丢弃。并且戈达尔认为:“电影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见得要按这种顺序。”影片开头,关于米歇尔射杀警察的一段,戈达尔就省略了很多重要的画面,增加了观众的观影困惑。首先,警察骑着摩托车接近米歇尔,米歇尔拿出枪,接着,是米歇尔的面部特写镜头,然后,我们可以听到警察对米歇尔的警告,这时候,镜头扫过米歇尔的枪,随着枪声,警察倒下,最后,是米歇尔穿过草地逃跑的全景镜头。这段戏贯穿了整部影片,而导演却省略了很多的细节,让观众对于米歇尔的作案细节及动机产生了疑惑。 (二)无意义的剧情插入

法国新浪潮电影期末复习

第七章法国新浪潮电影 [需要知道发展过程,主要创作者与作品,“作者论”的概念名词解释。] 前言:理解该课题的背景: 把它放到战后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去观察,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战后的欧洲和美国主要有这样四个前后相继,对其它地方有辐射影响力的电影潮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德国电影、新好莱坞。 (以下归纳整理教材以外,参考了现代出版社2004年5月《法国新浪潮》,以及张献民先生研究法国电影的文章) 第一节新浪潮背景与发展过程 1、新浪潮以前的法国电影: 1945年以后的法国电影(1945——1959),主流的是那些美学观念传统,舞台味道浓厚,台词精巧,布景华丽,着眼点在制作的精良和技巧的纯熟,而思想上却是保守和脱离现实生活的。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19世纪小说名著改编的: 比如1954年〈红与黑〉 法国意大利联合出品 导演:克劳德·乌当—拉哈 演员:钱拉·费力普、 比如1958年〈悲惨世界〉 彩色片,百代公司,

导演:让·保罗·勒萨努阿 演员:让·加本(让·瓦勒让)、布尔维尔(德那迪也)、贝尔纳·伯里耶(沙威警长)(此前法国人在1911、1925、1935年分别改编过。美国人还在1935、1956年改过两次) 1954〈玛戈王后〉 ·这些就是“新浪潮”反对的,也就是特吕弗在文章中批判的“优质电影”。于当时来看,确实这些电影代表着一种保守思想。这些“优质电影”主要是由大制片厂(与经典好莱坞大制片厂体制一样,经营手段一样),比如高蒙、百代,投入巨资拍摄的。摄影棚制作为主。·电影界内部那些二十三十年代确立地位的老一辈有更大的主导作用,年轻一代不是没有,但他们需要一个机会得到主导权。 ·经过战后短暂的票房高峰后,电影票房急剧滑坡。即使是新技术(宽银幕彩色电影)也不能挽回颓势,电影受电视等新的娱乐形式排挤,它们抢夺着人们的注意力。“优质电影”夺不回观众,生产优质电影的那些垄断型大公司就挽救不了电影。 新浪潮来了 改变了电影颠覆了电影的制片 机制 重组了电影创作 队伍 重新选择了观 众群体 2、战后的法国社会: 战前与战后社会意识的主要区别是,战前社会的价值观主体上还是与19世纪一样善恶分明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等级观念也很分明。战后

尔雅影视鉴赏 通识课考试 2016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关于电影《建国大业》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1.0分 ?A、 它采用了历史偶像化的手法 ? ?B、 故事情节不连贯,历史PPT化 ? ?C、 呈现了比较开放的历史观 ? ?D、 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 我的答案:D 2 下列文化特征中,不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是()。1.0分 ?A、 反传统 ?

?B、 反平面化 ? ?C、 反文化 ? ?D、 反深度 ? 我的答案:B 3 下列关于“电影作者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 ?A、 它跟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密切相关 ? ?B、 巴赞、特吕弗提倡这一观点 ? ?C、 它认为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导演 ? ?D、 这一观点在美国好莱坞得以发扬和壮大

我的答案:D 4 下列电影中,不是姜文充满个人风格性作品的是()。 1.0分 ?A、 《阳光灿烂的日子》 ? ?B、 《太阳照常升起》 ? ?C、 《有话好好说》 ? ?D、 《让子弹飞》 ? 我的答案:C 5 贾樟柯电影对声音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在()。 1.0分 ?A、 以冷峻、阴森的音乐风格为主

?B、 采用现实镜头里或外实际发出来的声音 ? ?C、 用后期配音替代现场采集的声音 ? ?D、 以上都不对 ? 我的答案:B 6 下列主张,不属于中国80年代新纪录电影运动中第四代导演倡导的是()。 1.0分 ?A、 电影语言现代化 ? ?B、 电影要反映现实本身 ? ?C、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 ? ?D、

? 我的答案:C 7 下列关于电影《狗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 ?A、 它深刻地反思了自由的内涵。 ? ?B、 它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戏剧化舞台布景。 ? ?C、 电影中有很多絮絮叨叨的对话。 ? ?D、 从它不是很商业化的电影,具有实验性。 ? 我的答案:A 8 电影《黄土地》展开的是对()的反思。 1.0分 ?A、

苏联电影的新浪潮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文化政治生活随之出现了一些变化。1954年5月,作家伊利亚.爱伦堡在《旗》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使得“解冻”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思想多样化的代名词。1956年除夕、1957年元旦,《真理报》刊登了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也译作《人的命运》),它成为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第二浪潮”兴起的标志。电影创作与文学创作基本是同步的,苏联电影此时也跨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在电影史上被称作“苏联电影新浪潮”,其美学特征是:1.反对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狭隘地理解为只讲思想内容,不讲艺术形式,只强调艺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不重视艺术的审美职能; 2.现代题材,尤其是卫国战争题材占主导地位; 3.在内容上打破禁区,把人道主义奉为电影创作的思想基础和根本美学原则,反对“个人迷信”、“螺丝钉论”,强调表现“普通人”,反对粉饰现实,不回避生活的消极现象和阴暗面; 4.创作思想论争激烈,30年代“诗电影”与“散文电影”之争,“大主题”与“小主题”之争,“英雄史诗”与“室内电影”之争重新爆发出来,“理想人物”与“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与“小人物”之争一直持续到60年代。这些争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西方电影流派的影响,使苏联电影创作的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段日趋丰富多样;但从总体上看,苏联电影新浪潮时期的战争题材影片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在思想主题上,展现善良人性的人道主义与歌颂英勇行为的英雄主义相结合,集中体现为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电影创作方法上,强调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感的“诗电影”与强调用叙事手段塑造人物的“散文电影”走向融合,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作品。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以其处女作《第41》成为苏联电影新浪潮的始作俑者。 剧情简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红军部队在渺无人烟的卡拉库姆大沙漠里艰难跋涉,在冲出白匪的重重包围之后幸存者已寥寥无几,其中有一位战士与众不同,她就是已经击毙了40个白军的神枪手玛柳特卡。在沙漠中,远处忽然出现了一个骑马的白军军官,玛柳特卡瞄准了他开枪射击,但只是击中了坐骑,军官被生擒。原来,他是一个身怀秘密情报的白军特使。这个年轻的白军军官名叫戈沃鲁哈-奥特洛克,他有着一双碧蓝碧蓝的眼睛。政委命令玛柳特卡和其他两位战士一起押送俘虏,乘船横渡阿拉尓海前往红军司令部。在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暴中,只有玛柳特卡和白军中尉两人幸存,他们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里,战争暂时退到了视线之外,美丽的青春在远离战火硝烟的小岛上散发出迷人的气息--本来应该是玛柳特卡“生死簿上第41个亡魂”的白军中尉,却成了她“少女爱情簿上的第一个”。他们忘却了仇恨,一起写诗,一起憧憬未来的生活--但红军战士渴望的是人民的解放和自由,是共同劳动的幸福生活,而白军贵族军官向往的却是世外桃源中不劳而食的“田园

意大利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艺术创作的异同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艺术创作的异同一.新现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电影在美国是下层民众的娱乐方式,但是在意大利却不同,电影是中产阶级的爱好,浸润着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 “白色电话片”:是指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家庭的客厅中常常摆有白色电话的家庭情节剧影片。影片基调:浪漫、温情、伤感 2.意大利所面临的社会困境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在二战后变得更为严重。 3.战争的提前结束,使得意大利相对完好地保存了电影设备。 4.墨索里尼统治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创作者。 (二)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1906-1977) 代表作:“战后三部曲”《罗马不设防》(1945)、《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 2.鲁西诺.维斯康蒂(1906-1976) 代表作:《大地在波动》(1948)、《魂断威尼斯》(1971) 3.维托里奥.德西卡(1902-1974) 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1948) 4.朱塞佩.德.桑蒂斯(1917-1997) 代表作:《粒粒皆辛苦》(1949)、《罗马十一点钟》(1952) (三)美学创作特点 1.内容题材的真实性。 2.纪实性美学原则。(“还我普通人”、“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 3.生活流结构,反对戏剧化模式的人为编织的矛盾纠葛。 实景拍摄、自然光。 4.拒绝明星制、雇用非职业演员。 (四)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1.新现实主义的最大受益者是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他们把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对象从工人、农民转向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从表现外部世界转向表现内心世界,把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呼吁转向对人类自身境况的反思。 2.新现实主义决定了战后电影的新方向,直接影响了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创作方式。 3.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为电影理论相关美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

第四讲 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

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影片由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影片有三个表现主义画家为美工师,史学家认为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导演的作品,不如说是美工师的创作,影片就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绘画,它以画面的独创性,完整地捕捉了一个疯子对世界的视野。 《卡里加里博士》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影片之一,它的表现主义风格和作为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的结合体的卡里加里博士这一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碰撞_对美国_省略_法国_新浪潮_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_唐国珺

南方论刊·2014年第2期文化长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碰撞 唐国珺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摘要】“好莱坞”是世界商业电影的代名词,相对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就明显具有艺术气质。经典好莱坞电影以高额的成本投入、新技术运用自成特色,引领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而法国“新浪潮”电影则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美学特征,竭力将法国电影特色化,不断地拓宽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表现空间。本文将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好莱坞”;“新浪潮”;电影;商业;艺术 ——对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概述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电影革新运动:法国电影新浪潮。“新浪潮”电影并非一种电影流派,也不是一次有明显纲领的电影运动,但它对法国电影的影响延续至今,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电影的发展。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引发了大众对个人风格与电影作品的注重,形成以导演为中心的观念;以树立个人风格为标杆,打破传统电影观念,为世界电影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开创了一种创新风潮。 (二)“新浪潮”电影美学的总体特征 “新浪潮”电影导演群的身份极其复杂,有出自《电影手册》的电影评论家,也有知识分子出身的文化人,还有从事于电视、电影界的导演。这些“新浪潮”导演的出身虽然大不相同,但其电影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突破传统电影叙事。突破传统电影叙事是“新浪潮”导演所追求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突破传统好莱坞模式、戏剧式的讲述手法。影片没有经典剧作的完整结构,故事讲述的即兴性强,引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散文式结构,开创了新的小说结构。第二,镜语手法突破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跳接”、“跳轴”、单镜头场面调度、大量的旁白、声画不对位、手持摄影、即兴表演等手法大量涌现。第三,打破传统电影影像和观众的关系,大量采用“间离”方式,从而减少感情,增加理智,往知性电影迈进。 2、受存在主义影响,个人主义盛行。“新浪潮”导演大多受大多受当时法国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浪潮电影几乎没有宏大主题,主要任务也多数选择边缘任务、反英雄、独行侠,并且电影中的个人色彩浓厚。 二、美国好莱坞电影概述 (一)美国好莱坞 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大约从1904年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08-1927年):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好莱坞的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逐渐形成,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第二阶段(20年代末期):20年代末期是无声电影的尾声,色彩、声音等电影新技术对经典好莱坞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经典好莱坞电影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第三阶段(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电影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势力。 (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 经典好莱坞基本遵循戏剧式电影美学原则,还保留着从戏剧脱胎而出的痕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流畅的镜头语言。 1、经典好莱坞电影强调情节矛盾冲突要激烈。情节发展的五个阶段完整自足,精心打造高潮戏,惯用以“最后一分钟”的方式安排大团圆结局。这些事经典好莱坞系统的重要成分,在许多主流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卡萨布兰卡》、《一夜风流》、《魂断蓝桥》。 2、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人物形象呈类型化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正面任务和反面任务判然有别,例如,西部片里代表正义的白人、牛仔和野蛮的印第安人;警匪片里的正义的警察和暴力的强盗;喜剧片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