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课例]

师:古诗中表达离情的有很多,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请以朗诵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找的很好,但大家觉得他们几位的诗歌朗诵得怎么样?

生:好像不能够打动我们。

师:为什么?

生:缺少一种情感。

师: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要的情感来读这些诗歌呢?

生:不舍的,很沉重。

师:对,那我们就选取其中王维的那首诗歌来读一下,把那种沉重的,不舍的情绪读出来。

(师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诵表演得太好了,让我也技痒了,我也为你们朗诵一首吧,献丑了。

(学生笑,鼓掌)

师朗诵《再别康桥》

(老师读毕,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诗歌的余韵中,很安静)

师:谢谢你们的安静,这应该是读我朗读的另一种方式的嘉许吧!

(学生笑,鼓掌)

师:谢谢,能不能说说你们鼓掌的原因。

生:因为老师你把那种诗歌的美感呈现出来了。

师:这么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学生齐答:美)

师:不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诗歌《再别康桥》的美。

师:从诗歌的标题中你能够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

生:这是一首离别诗。

生:这是诗人和康桥的第二次离别,而且诗人对康桥充满留恋。

师:不错。其实,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

师:诗人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但面对奉献给我们如此美的诗歌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诗意的方式来介绍他呢?请用诗化或散文化的语言介绍徐志摩及其作

品。

(课前已经布置了这个预习作业,学生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生:他,悄悄地走/不曾带去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本本令人悸动的作品/不可忘却/他曾经的疯狂/为了追求心中的美/不顾一切的/不顾一切的爱/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人生的光环/他潇洒/不懂拘泥/不懂俗气/仰望天空/一轮新月在心上升起又落下/想要问他/在天堂的那一边/好吗?/天堂的春天/是否会存在走过的痕迹/黄金的秋季/是否也会萧瑟/落叶飘过/一声叹息

生:他喜欢宁静美丽的地方,所以他有一个秀美的笔名叫南湖;他想象鹤在雨雾中那般的悠闲自由,所以他又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名儿叫云中鹤。他到底追求着什么?他追求的是动人的音乐,听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有一双灵巧的手,在他的手里,榆阴下的一潭成了天上的彩虹。在水中熠熠生光。所以他还有一颗充满了梦与激情的心。那时包含了他所有理想的起点,所有梦起飞的工厂。在这里孕育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集》,《志摩的日记》在这里他开始创作。他创作了新诗。并成了一个情与感的汇源——新月社。他的一是在匆忙中度过的。不对。他应该是在那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迸发一点又一点思维的火花。1931年,他成了云朵的知己,自然的儿子,他拥抱大地,与祖国的壮美河山,彻底相融。这就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浪漫一生。

(学生鼓掌,齐惊叹)

师:太浪漫了。特别是最后那句“他成了云朵的知己,自然的儿子,他拥抱大地,与祖国的壮美河山,彻底相融。”让我们觉得死亡都充满诗意。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拥有传奇和诗意一生的人的作品吧。

(师生齐读诗歌)

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这首诗歌很美,那么为什么会这么美呢?

生:诗人选取的意象都很美。

生:诗人表达的情感很美。

师:那就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诗节,抓意象,品美感,并在诗节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思考,还不时与同学讨论)

师:来听听你们的品评

生:我很喜欢诗歌的第二节。在康河河畔,随风摇曳的柳树在夕阳照射下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婀娜多姿的新娘。为什么诗人会把柳树比喻成新娘呢?在这里不得不谈到徐志摩的生平,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而对他而言最为重要的第二个女人就是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认识的,他们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因此,在徐志摩心里,康桥也是他的“单纯信仰”之一——“爱”的纪念地,康桥河边的美丽的柳树便是他梦寐以求的“新娘”。

师:能够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来探究诗歌的意象,很好。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一生就是一个追求单纯信仰的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单纯信仰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与美。”你不光看到了诗歌意象的美,更看到了蕴含其中的爱。

师:能不能把“金柳”换成“白杨”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柳枝轻盈,柔软,适合离别的愁绪。

生:因为柳丝缠绕,最能体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老师刻意加强“柳”的读音,学生恍然大悟。)

生:柳与“留”谐音,有请求留下来的意思。

师:对,在古代离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柳”这个意象,暗藏“留”之意。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心头,情景交融,浸透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把第二节诵读一遍吧。

(学生朗读第二节)

生:我想品评一下第三节。在诗人眼中,康桥的“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一切的喜爱。“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诗人想要永远留在康河,永远与康桥为伴,含蓄抒发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师:如果我将诗歌中的“招摇”改为“逍遥”,效果如何?

生:“招摇”比“逍遥”更能体现水草在水中的自由和招展,这也说明诗人在康桥生活时是很自由,很愉快的。

师:徐志摩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得,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给予诗人如此多,就越发衬出诗人离开康桥的不舍之情。

师:我们一起诵读一下第三节,将使人对康桥的喜爱与不舍之情读出来。

{师生齐读诗歌第三节}

师:“招摇”这两个字应该读的轻快一点,读出自由的感觉,“油油的”是个叠音词,有强调事物特征的意味,要读得稍重一点。

(老师示范朗读)

生:我来说说第四节吧。榆阴婆娑,而榆阴下的一潭清泉,却俨如天上的彩虹一般,碧蓝的天空,浮游的白云,披着夕阳的金柳,都倒映在清澈的泉水里,油油的水草,翠绿的青荇,在水中轻轻的摇摆,夕阳穿透榆阴,洒下一片金光,轻风拂过,水波粼粼,倒映在水中的景象都犹如被揉碎在浮藻之间,色彩斑斓,似乎沉淀着彩虹于其中一般,如此梦幻的美景使得诗人意乱情迷,物我两忘。

师:与其说你是在品评诗歌,不如说你是在给我们描绘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生:因为这首诗歌就是由一幅幅的图画组成的。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首诗歌具有一种什么美?

生:图画美

师:确切的说是绘画美。作者立于清潭边,康桥的种种美景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如梦如幻,让诗人如痴如醉。让我们也用这种梦幻般的感觉来读这一节。

(生齐读第四节,感觉渐入佳境)

师:同学们朗读得很投入,情感也很到位。在品评第五、六节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两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五、六节)

师:能不能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他读得太平淡了,没有体现诗歌的情感的变化。

师: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第五节中诗人的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正如胡适说的:“徐志摩单纯信仰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与美。爱和美在全文中已体现。而这一节体现的是自由,“漫溯”,“放歌”都体现了诗人在康桥可以自由自在地追求梦想,可以无拘无束地放声高歌。可第六节“但”字将诗人从快乐的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他要离开康桥,他再也不能放歌了,情感转为低沉失落。

师:不错,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诵读一遍呢?

(生诵读第五、六节)

师:“但”字后面要稍停顿久一点,体现感情的转折起落。“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声调高一点,“沉默”要加强语气,体现诗人的不舍。大家再齐读一次。

(学生齐读第五六节)

师:第六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的“也”字说明什么?

生:“也”字说明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很深,连夏天里最吵闹的虫儿也被诗人的情绪感染,也沉默了。

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句式相似,在诗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

师:再读读看。

(学生齐读第一、七节)

师:有何感觉。

生:有一种一唱三叹,余音缭绕的感觉。

师:有一种音乐美,是吗?

(生齐答:是)

师:第一节中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生:强调诗人动作的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诗人形象?

生: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有悄无声息地离去。

师: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走?这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中为什么用“悄悄的”替换第一节“轻轻的”?两者有何不同?

生:“悄悄”在情感上比“轻轻”要显得稍沉重一些,强调内心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

师: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在朗读第一节应该舒缓轻柔,而最后一节应该是“执手想看泪眼”的沉重伤感。

生:不是的。

师:就情感而言,与之前我们所提到的那些离别的诗歌有何不同。

生:前面那些诗歌是很伤感的,沉重的,而这首诗歌虽然也是表达离别之情,但充溢的是一种淡淡的离愁,很清新飘逸。

生:徐志摩的离别比古人的离别要来得潇洒,“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体现了诗人离去的洒脱。

师:同学在对这首诗歌的意象的分析和情感的把握上都很到位,对诗歌的鉴赏就是要注重意象和情感的分析,因为

(投影演示)

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钢琴声中将诗歌再朗读一遍。

(放背景音乐,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告别初中生活,离开父母,来到学校求学,离别之愁多少都有经历,课后请同学们仿照李叔同的《送别》一诗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景物来写一首离别诗。

(投影演示)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今天一整节课我们都徜徉在诗歌的美妙世界里,感谢志摩的诗,感谢同学们的用心解读,希望同学们也象诗人一样,用诗意的心来看待生活,那么生活处处皆有诗。下课!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张广银) (听听范广慧的《再别康桥》,活跃气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 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轻轻的我走了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执教/文勇点评/孙绍振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 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的把握堪称准确,基调把握得好,没有受到俗套的干扰,难得的是,循循善诱,让学生一下 子感受到这首告别的诗和中国古典传统的离愁别绪不同。他告别得很潇洒。有些教参文章说,这里有“千重离愁万种别恨”。这是不从文本出发,而是自己早已有了的、现成的观念,离愁别恨,古典诗歌中太权威了,自己的思想就被遮蔽了,先入为主,代替了文本内涵的概括。 语文阅读并不难,只要严格地尊重文本,文本第一,就不难。但是,眼下流行的所谓“理论”,只讲读者主体,把学生主体绝对化,造成了课堂上奇谈怪论满天飞,歪曲文本。从理论上来说,这是跛脚的。因为,读者主体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要受到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制约的。文勇在进入《再别康桥》文本之前,讲了那么多徐志摩的经历,就是尊重作者主体。文勇从作品中揭示出告别的潇洒,就是尊重文本主体。 只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学生说诗人是和回忆告别,严格地说,应该是和忘记告别。回忆是现场的,而记忆是过去的。 第一课时 师:上课! 师:齐诵《雨巷》!(板书:“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些人觉得自己对诗已经有了强烈的感觉,觉得诗有意思?(统计有23位同学举起了手)这让我感到比较惊讶啊,但是也有心理准备。 还有那么多的同学没有举手呀,那么这些同学为什么对诗歌没有感受呢?我请几位同学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班长郑一鸣)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找到诗歌的感觉。 生:(郭毛)《雨巷》这首诗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我知 道很有诗的美,有诗的“芬芳”,但是我还不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您说的诗歌那种“香味”的魅力。 师:同学们,对诗的兴趣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朱光潜先生就写过《读诗与兴趣的培养》,希望大家通过多读诗,读好诗逐渐培养读诗歌的兴趣。但真正地走进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诗,从而将诗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内化成个人的情感,进入我们的灵魂,它需要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暂时超脱出来,进入诗意的天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 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 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 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 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 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 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 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 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 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 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 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 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 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课例] 师:古诗中表达离情的有很多,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请以朗诵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找的很好,但大家觉得他们几位的诗歌朗诵得怎么样? 生:好像不能够打动我们。 师:为什么? 生:缺少一种情感。 师: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要的情感来读这些诗歌呢? 生:不舍的,很沉重。 师:对,那我们就选取其中王维的那首诗歌来读一下,把那种沉重的,不舍的情绪读出来。 (师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诵表演得太好了,让我也技痒了,我也为你们朗诵一首吧,献丑了。 (学生笑,鼓掌) 师朗诵《再别康桥》 (老师读毕,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诗歌的余韵中,很安静) 师:谢谢你们的安静,这应该是读我朗读的另一种方式的嘉许吧! (学生笑,鼓掌) 师:谢谢,能不能说说你们鼓掌的原因。 生:因为老师你把那种诗歌的美感呈现出来了。 师:这么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学生齐答:美) 师:不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诗歌《再别康桥》的美。 师:从诗歌的标题中你能够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 生:这是一首离别诗。 生:这是诗人和康桥的第二次离别,而且诗人对康桥充满留恋。 师:不错。其实,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 师:诗人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但面对奉献给我们如此美的诗歌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诗意的方式来介绍他呢?请用诗化或散文化的语言介绍徐志摩及其作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 10.《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ppt展示:喜欢诗歌)就我而言,我很喜欢诗歌,尤其中国古典诗词。她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从这一点来看,我是幸运的。无论生活如何细碎如何黯淡,我总能与她不期而遇。 九月的某一天,一只蝴蝶飞入了我家的阳台,大家看一下这只蝴蝶,(ppt展示:蝴蝶照片)我觉得她虽然没有色彩斑斓的双翅,但仔细瞧来,却也清秀至极。于是一早的时光便也随之轻盈起来。为此我写了一曲《秋日遇蝶》:(ppt展示:《秋日遇蝶》) 无绪闲愁晨乍起。初卷纱帘,一缕清光倚。云淡天高接远道,寒凉似水思迤逦。 隔夜粗衣一晾洗,直上小台,忽见一蝶立。如梦飞花自在舞,桃红柳绿春色里。 作于9月14日13时58分是诗情,让我在初秋的寒凉里竟然看到了桃红柳绿的春色。 还是九月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起读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美丽诗句时,一缕乡思飘进了我的心里。那心里尽是江南的妩媚与清丽。因为我的故乡在江南的一个小镇——梧桐镇,镇子边上有一个村子,家家的庭院里都种满了桃花,非常的美丽,这是我童年经常去的桃花村。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ppt展示:烟雨桃花图)也渐渐浮现出一句:“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ppt展示: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然而这一句竟成了《少年游》最初的意象:(ppt展示:《少年游》) 满城烟雨梧桐枝,凤凰来栖五彩霞。 坐镇江南仪万千,不施粉黛自风华。 石街尽处青水湾,蜿蜒十里乌篷斜。 桃花点点染春色,清溪迢迢过田家。 习习东风拂岸柳,采采野荠映红颊。 最是人间玲珑处,豆蔻梢头一美丫。 作于9月13日12时16分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关于优化设计) 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 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

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顾小曼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 二、解题: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三、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介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照片)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

免费语文教案148: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师: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和着古筝高山流水深情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谢谢大家的掌声,现在请大家谈谈为什么要鼓掌。 学生1:老师您的朗读很棒,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学生是那样的热爱自己的母校。 学生2:诗韵味十足,老师您的朗读把这美妙的韵味都给传达出来了。 学生3:这首诗的语言很美,我们听起来很舒服。 教师:你们的掌声一方面是对我的鼓励,一方面是因为被这首诗的魅力深深的吸引,那么大家知道这诗的题目吗? 生全体:再别康桥。 教师:(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赏读这首诗,诗的作者是徐志摩,同学们知道他哪些情况? 学生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教师:你从哪知道的? 学生1:从书下注解看到的。 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2:上网看到的。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再别康桥》的呢? 许多学生:不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教师: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徐志摩是大自然的的崇拜者,在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时而仰卧在上有星星下有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时而到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的美好生活令他魂牵梦绕。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好,请同学们打开书,随着朗读录音先来自由读《再别康桥》。 (随着磁带里用情的朗读,同学们十分卖力的大声朗读着,教师在巡视中也深受感染,也情不自禁的加入朗读的队伍) 教师:现在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后给他们作评价。 (很多同学举手要求朗读) 教师:这样请大家发扬点风格,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张铎和肖奇锻炼一下好不好? 众同学:好!(掌声响起来) 学生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学生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教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作一点评? (同学互视,显出为难状) 教师:这样,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参与了四、五小组的讨论)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笑的时机,谈一谈笑的原因,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明确: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片2) 再讨论,明确: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出示课题片3)。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片4)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片5)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片6)《再别康桥》这首诗写于1928年。这年秋天,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片7)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与康桥也有着一段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片8)康桥是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张飞教语文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的”,还是“似(s)的”? 生6:是“似(sh)的”。 师:对,彩虹似(sh)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从而爱上诗歌。 【教学重点】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培养写诗的观点。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

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

国家一等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学生共鸣,了解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对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也有所了解,但是很少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作品。本单元的诗歌教学,教师要比较系统地讲述诗歌意象的概念和特点,并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位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的讲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自古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园林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伤感,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离别”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离情,感受离别,来共同欣赏现代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 活动2【讲授】 一、知人论世。(指名介绍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追求“爱,自由和美”,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新月诗派

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和音律和谐。 二、诵读诗文。 1.教师范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这份离情) 2.学生自由诵读,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诗人选取了哪些离别的对象? (2)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3 .指名诵读(一男一女) 4.学生回答问题,诗人选取了哪些离别的对象: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柔波水草潭虹星辉笙箫夏虫 这些寄寓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这若干个意象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是诗歌生命的载体,这些意象一方面来自于康桥大学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融入了作者对康桥特别的情感。诗歌的2-6节写的是作者告别的场景。分小组讨论:你喜欢那个意象或场景,它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赏析探究 1. 学生自由赏析诗歌,老师点拨。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赏析:为什么选择柳: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是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为什么是金柳:绿柳、碧水与夕阳交织在一起,柳树化为金色。金柳代表诗人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赏析: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赏析:那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清泉,诗人怎么说不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