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倒伏论文

小麦抗倒伏论文
小麦抗倒伏论文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学校

参赛队号

队员姓名1.

2.

3.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

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题目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性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围绕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性状对倒伏性影响的问题,运用现有的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建立了小麦茎秆的力学模型,定量的得出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研究了小麦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基本规律,并给小麦育种家在育种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我们根据材料力学的知识,用物理的公式分别求出茎秆的重心高度、鲜重和机械强度,然后直接根据公式茎秆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来计算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

对于问题二,我们将问题一中得到的倒伏指数和测量得到的小麦茎秆性状等参数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小麦各性状参数和倒伏指数的相关性关系,并得出倒伏指数与小麦茎秆的株高、某一节间长度、壁厚、粗度和茎秆鲜重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判断了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的相关性,并对国信1号和智9998品种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给出解释。

对于问题三,这是一个组合优化的问题,根据已有数据和上两问的求解,通过Matlab编程分析得到小麦理想株型关于各节间长度和壁厚的最优解。

对于问题四,等效为压杆稳定问题,小麦茎秆看做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截面为圆环形细长圆杆。建立小麦茎秆抗倒伏的数学模型,通过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应力的基本规律。

对于问题五,我们将小麦茎秆等效成等截面的匀质悬臂梁,利用材料力学中的

叠加原理,分别就根倒和茎倒两种情况计算小麦抗倒伏的临界风力。

对于问题六,我们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和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对小麦的抗倒伏特性和茎秆性状参数作进一步分析,提出一些育种的建议。

目录

题目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性的数学模型 ........................................................................................ - 1 -摘要:...................................................................................................................................................... - 1 -1.问题的重述.......................................................................................................................................... - 4 -2.名词、符号说明.................................................................................................................................. - 5 -

2.1 名词说明..................................................................................................................................... - 5 -

2.2符号说明...................................................................................................................................... - 5 -3.问题分析及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6 -

3.1 问题的背景材料......................................................................................................................... - 6 -

3.2 抗倒性计算公式......................................................................................................................... - 6 -

4. 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 ................................................................................... - 9 -

4.1分析倒伏指数与茎秆各性状的相关性 ...................................................................................... - 9 -

4.2小麦各性状相关性.....................................................................................................................- 11 -

4.3国信1号和智9998倒伏原因分析.......................................................................................... - 12 -

5. 小麦茎秆理想株型结构..................................................................................................................... - 12 -

5.1 小麦茎秆优化流程图............................................................................................................... - 13 -

5.2 设计变量................................................................................................................................... - 13 -

5.3 状态变量................................................................................................................................... - 14 -

5.4 目标函数................................................................................................................................... - 14 -

5.5 优化结果................................................................................................................................... - 14 -

6.小麦抗倒伏的数学模型....................................................................................................................... - 15 -

6.1茎秆在麦穗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 ................................................................ - 16 -

6.2茎秆在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 ........................................................................ - 16 -

6.3麦穗自重和风载共同作用下茎秆应力分布规律 .................................................................... - 17 -

6.4基于ABAQUS软件的有限元分析.......................................................................................... - 17 -

7.各品种抗倒伏风速计算....................................................................................................................... - 20 -

7.1根倒情况下计算临界风力........................................................................................................ - 20 -

7.2基部第2节中间的茎倒情况计算临界风力 ............................................................................ - 21 -6.总结展望............................................................................................................................................... - 23 -

1.问题的重述

小麦高产、超高产的研究始终是小麦育种家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产量的增加,小麦的单茎穗重不断增加。但穗重的增加同时使茎秆的负荷增大,导致容易倒伏。倒伏不但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影响小麦的籽粒品质。因此要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跨越,就必须解决或尽量减少小麦的倒伏问题。

小麦倒伏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和“茎倒”,一般都发生在小麦发育后期。“根倒”主要与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品种与结构特性有关,本题不做讨论。“茎倒”是高产小麦倒伏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发生时间较早的“茎倒”,往往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茎倒”的原因是茎秆与穗的自重和风载作用的迭加超过了小麦茎秆的承受能力。

解决倒伏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不同的产量,寻找小麦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包括株高、茎长、各节间长、各节茎外径、壁厚、茎秆自重、穗长、穗重等)。各方面的专家通过分析影响小麦倒伏的各种因素,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结果,但是对抗倒伏能力最佳的茎秆性状还没有定论。

通过物理力学类比研究小麦抗倒伏性是一个新方向,已有一些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困难在于缺乏相关试验参考数据,我们只能在作较多假设下先进行粗略研究,为进一步试验提供根据。现在根据已有数据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依据有些论文中判断茎秆抗倒性的抗倒伏指数公式:

茎秆抗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秆重心高度/茎秆机械强度

对提供的数据,建立各品种小麦的茎秆抗倒指数公式。对于缺乏有关参数的年份,可进行合理的假设,如通过已知数据求茎秆机械强度与茎秆粗厚的关系。

(2) 研究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即给出抗倒伏指数与株高、穗长、各节间长、节间长度比、各节壁厚、穗重、鲜重等茎秆性状在最易引起倒伏期的相关性指标。

判断小麦茎秆性状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并对2008年国信1号与智9998品种的小麦都发生倒伏,其他品种没有发生倒伏的原因给出判断。

(3) 探讨单穗重分别是1.19g,2.06g,2.46g,2.56g,2.75g,2.92g时小麦的理想株型结构。

(4) 将茎秆按刚/弹性材料处理,研究小麦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应力的基本规律,引用、修改附件三文献中力学公式或自己另行推导,建立小麦茎秆抗倒伏的数学模型。

(5) 应用(4) 力学模型中的抗弯刚度EI,麦穗自重下和风载作用下的公式对2007年腊熟期各品种数据进行计算,有些参数可依据需要作某些假设。

因腊熟期小麦叶片、叶鞘多已脱落,可设风力仅对单穗穗头起作用,暂时忽略风力对小麦茎秆作用。试计算在2007年数据中腊熟期各品种的抗倒伏风速(取小数后两位)。

(6) 总结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提出值得考虑的问题。同时为2012年制定完整的试验方案及数据分析方法。并给小麦育种家在育种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名词、符号说明

2.1 名词说明

基部:是指小麦茎秆与根部相连的那一节。由此基部第一节至第五节次为小麦茎秆与根部相连的第一节至第五节。

茎重心高度(含穗):即一个小麦单茎所有在地面上长出的部分的重心高度,即基部到该茎平衡点之间的距离。

壁厚:是指小麦茎秆壁的厚度,反应在数值上为小麦茎秆外径和内径的差值。

茎秆鲜重:是指一个小麦单茎所有在地面上长出的部分的重量(带穗、叶和鞘的完整单茎鲜重),并且是没有经过烘干的重量。

机械强度:即茎秆的抗折力。测量时采用拉力法,取基部第二茎节间(去叶鞘)、两端放于高50 cm、间隔5 cm的支撑木架凹槽内,在其中部挂一弹簧秤,向下缓慢用力拉称,使茎秆折断所用的力加上弹簧称的重量即为该茎节的抗折力(机械强度)。

单穗干重:即单穗籽粒重,是指麦穗脱芒后麦粒的重量和,即小麦单茎的收成。

干湿比:即为茎秆干重(含穗)和茎秆鲜重的比值。

2.2符号说明

表1 符号说明

3.问题分析及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1 问题的背景材料

倒伏是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茎秆的物理性状是影响倒伏的主要因素,其中植株倒伏与植株过高密切相关[1]。目前还没找到统一的方法或指标用于田间测定品种的抗倒性。但一般研究认为,作物的倒伏与茎高、茎粗、茎秆的机械强度有关[2]。

在附件给出的各年份测量数据中,反应了小麦在不同生长周期内的茎秆性状等数据,如穗位高度、壁厚、单茎鲜重、干重、各节间长度和基部第二节拉力等数据,本文要做的就是在前人研究抗倒伏问题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茎秆性状数据,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力学的相关知识,完成对倒伏指数的探讨,并提出在抗倒伏方面方面表现最好的茎秆性状。 3.2 抗倒性计算公式

决定抗倒性的因素有很多,有研究认为,茎秆鲜重大,株高高,折抗力小的植株容易倒伏。因此,可以认为,小麦倒伏指数与茎秆鲜重和茎秆重心高度成正比,与机械强度成反比。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小麦的倒伏指数公式。

P

H M X

000

* (3.1)

在公式3.1中,倒伏指数等于茎秆鲜重和茎秆重心高度的乘积与机械强度的比值。针对于问题一,在不同的数据年份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各品种的倒伏指数。

⑴基于2007年的测量数据求解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

在2007年的数据中,单穗鲜重就是茎秆鲜重,根据公式3.1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出2007年矮抗58、新麦208、周麦18在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的倒伏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各品种小麦不同时期倒伏指数(2007)

⑵基于2008年的测量数据求解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

在2008年的各品种的小麦数据中,其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等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但给出了小麦茎秆各个节的高度、粗度和壁厚等数据,我们可以采用物理中有关材料力学的知识算出茎秆的重心高度和机械强度等数据。

①计算茎秆机械强度

茎秆的临界力即为茎秆的机械强度,直接引用文献中的临界力表达式:

b

Q

bL EI P -=

2

08 (3.2) 在公式3.2中,我们有以下约定:1、假设茎秆弹性模量E 的大小为完熟期基部第二节茎秆弹性模量的平均值,大小为6.59GPa ;2、I 为茎秆截面惯性矩,大小为

])2([6444t D D I --=π,单位为4mm ;3、)5134(623a a a b +-=,其中L

h

a =,h 为穗位高,

L 为茎秆的高度,即茎秆各个节间长度之和。一般的我们取L h =,即5

16

,1==b a ;4、

Q 为临界平衡状态时的茎秆自重,大小为茎秆各节间重量之和。这样根据公式3.2我们就可以得出各茎秆机械强度的数值。

②计算颈重心高度

依据上图的力学模型及力学的求重心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茎重心高度的数学公式:

∑∑∑===??=

?=

n

i i

i

i

n

i i

i

n

i m

H

m m

H

m H 1

1

1

** (3.3)

对公式3.3做如下说明:1、H 0表示茎重心高度,m 0表示单茎干重,H i 表示基部第i 节的重心高度,m i 表示基部第i 节的茎秆干重;2、n 的值为6或7,这取决于小麦茎秆的节数;3、m n 和H n 分别表示小麦穗重和小麦穗的重心高度;4、基部第i 节的重心高度为第i 节的几何中心距地面的距离。这样根据公式3.3,我们就可以得到各茎秆茎重心高度的数值。

③茎秆鲜重

在2008年的数据中,茎秆鲜重的数据并没有给出。我们猜想,不同品种小麦在同一时期(如同为乳熟期)的干湿比应该大致相等。我们注意到,在07年和08年的数据中,都有品种矮抗58,利用矮抗58的数据求出的干湿比作为各品种小麦在这一时期的干湿比。

在2008年的数据中,基部第二节至基部第五节各节杆长的平均数据为7.41、8.57、15.42、22.43,壁厚为0.54。对比2007年的各个周期的茎秆节长和壁厚的数据,不难发现,这组数据和07年乳熟期的数据(7.91,10.08,15.74,22.50,0.56)极为接近。这样08年数据中的茎秆干重和07年乳熟期的茎秆鲜重的比值作为各品种小麦的干湿比。利用其平均值的比值得到的干湿比λ=3.4/8.58=0.396。根据有关文献,部分小麦品种在乳熟期含水率为62%左右[3],验证了得到的干湿比是可靠的。

基于以上分析,公式3.1可代换为:

)*/(*0000P H m X λ= (3.4) 根据公式3.4,我们可以得出基于2008年数据的各品种小麦倒伏系数如表3所示。

根据上表,矮抗58在08年的倒伏指数为781.90,对应于07年乳熟期,其倒伏指数为671.16和 745.71,相差不大。另外,如果我们暂不考虑品种TM ,则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秸秆抗倒性品质排序和2008年材料中给出排序的是一致的。我们猜想由于品种TM 穗较重,其干湿比可能要比我们计算得出的0.396要大。但如果品种TM 的干湿比已知,我们仍然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倒伏指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基于干湿比的假设,通过公式3.4得出各品种的倒伏指数基本是正确的。

⑶基于2011年的测量数据求解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

在2011年的数据中,可以假设基部第二节的拉力即为茎秆重心高度。从而可以直接利用公式3.1直接求出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如2011年的数据1中的矮抗58倒伏指数。但部分品种的茎重心高度和机械强度并没有给出,需要根据弹性模量求解得出,对此我们做以下假设:1、在测量时期相近的各品种小麦的茎秆的基部第二节弹性模量相同,如各品种小麦在5月6号和7号的弹性模量相同,5月27号和28号左右的弹性模量相同;2、对于5月27号和28号这个时期,小麦接近于成熟,基部第二节弹性模量为E=6.59GPa ;3、对于数据缺少的部分,我们选择同类型的其他数据的平均值充当做这一部分的数据来计算倒伏系数,或结合2011年的另一个数据表比对得出更为全面的茎秆数据,但此时要注意测量时间的统一性。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求解2011年测量数据1中的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的思路如下:由公式3.1,在机械强度或基部第二节拉力和其他茎秆性状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可得基部第二节的弹性模量E :

I b

Q

P bL E 8/)(02+

= (3.5) 利用2011年数据中品种矮抗58的机械强度,求出在测量时期为5月6号的矮抗58的基部第二节的弹性模量为E=6.37GPa ,根据假设,即各品种小麦在此测量时期的弹性模量。再将此弹性模量带入到公式3.2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各品种小麦的机械强度。这样,我们得到的各2011年测量数据1中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如表4所示。

利用公式3.1直接求得2011年测量数据2中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如表5所示。

表5 各品种小麦倒伏指数(2011②)

4. 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

由附件中提供的数据和计算得到的倒伏系数,利用SPSS 软件来完成对问题二的求解。

4.1分析倒伏指数与茎秆各性状的相关性

我们利用SPSS 软件的截图如图1所示。

图1 SPSS 软件使用截面图

采用SPSS 回归分析中的线性分析方法可以求出各个性状与倒伏指数的通径系数。 由于所给数据并不全面,我们选择数据较为全面的测量年份和品种,结合此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倒伏指数和茎秆各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①分析倒伏系数与株高的相关性,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2008年中的矮抗58,得出倒伏系数与株高成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如图2所示。

周麦18 矮抗58 温麦6号 周麦22 郑麦9023 平安6号 豫麦18 5.4 X 0 415.49 347.55 703.34 443.19 576.54 328.52 409.7 5.15 X 0 472.61 432.42 806.08 607.59 826.85 541.09 573.04 5.28 X 0

680.89

508.81

1277.66

1716.7

1118.71

1158.79

1017.16

图2 倒伏指数与株高SPSS分析图

②分析倒伏指数与穗长的相关性,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2008年中各个品种,得出倒伏系数与穗长无显著相关性,如图3所示(部分分析图,其他见附件)。

图3 倒伏指数与穗长SPSS分析图(部分)

③分析倒伏指数与各节长的相关性,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07年的矮抗58和08年的各个品种的数据,经分析我们有以下结论:1、在矮抗58和联丰85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二节长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2、在TM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三节长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3、在其他品种中,并没有发现倒伏指数与某节间长度极显著相关。但由于数据的不全面性,我们依然可以认为倒伏指数与某一节间长度成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同时,与其他节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倒伏指数与各节间长度SPSS分析图(部分)

④分析倒伏指数与壁厚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07年的矮抗58和11年的温麦6号,得出倒伏系数与壁厚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如图5所示:

图5 倒伏指数与壁厚SPSS分析图(部分)

⑤分析倒伏指数与茎秆粗度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07年的矮抗58和08年的各个品种的数据,经分析我们有以下结论:1、在品种矮抗58和智9998早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二节粗度极显著相关,在品种周麦18和TM中,倒伏指数与基部第三节粗度极显著相关,达1%显著水平。2、在品种矮抗58和联丰86中,倒伏指数分别与基部第三节和基部第二节粗度显著相关,达5%显著水平。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倒伏与茎秆粗度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如图6所示。

图6 倒伏指数与各节间粗度SPSS分析图(部分)

⑥分析倒伏指数和穗重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矮抗58在07年和11的数据,得出倒伏指数与穗重有显著相关关系,

⑦分析倒伏指数与单茎鲜重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数据组是11年各品种小麦,得出倒伏指数与穗重无极显著相关关系。

4.2小麦各性状相关性

下面利用SPSS软件判断小麦茎秆各个性状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得出每两个性状的相关系数,我们有下面的excel表格:

表6 利用SPSS分析各性状相关系数表

在以上excel表格中,“**”表示极显著相关,“*”表示显著相关,正号表示正相关,负号表示负相关。基于此表,我们可以看出每两个性状的相关关系,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做赘述。

4.3国信1号和智9998倒伏原因分析

表7 品种小麦性状的平均参数

株高壁厚穗长基第二节长

矮抗5858.380.5258.537.41

周1862.420.5019.02 6.25

国信1号78.920.3238.77 6.03

智9998早66.70.4088.37.67

联合8561.670.4239.117.27

TM72.20.52415.03 5.91

由于国信1号和智9998早这两个品种的倒伏系数较大,说明他们相对于其它品种更容易出现倒伏。下面解释其容易发生倒伏的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倒伏指数与株高、基部第二节(不同品种可能是第三节)、粗度和壁厚等性状极显著相关。且株高、基部第二节数值越大,粗度和壁厚值越小越容易引起倒伏。在2008年的测量数据中,计算各品种小麦的各性状参数的平均值,不难发现,国信1号株高最高,壁厚最薄,品种智9998早小麦中,基部第二节过高,壁厚较薄,所以这两种小麦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容易发生倒伏。

5. 小麦茎秆理想株型结构

茎秆几何形状进行优化,目的是认识和探讨自然进化保留的优化结构,在进行小麦茎秆的优化设计之前,首先要建立正确和合理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应包括三个方面:设计变量、状态变量和目标函数。

5.1 小麦茎秆优化流程图

5.2 设计变量

由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可知,株高、基部第二茎节、壁厚、对茎秆抗倒伏性能影响明显。首先对茎秆几何尺寸进行优化,共有五个设计变量:

第一茎节到第五茎节长度分别为1,2,3,4,5

x x x x x。五个茎节长度的约束范围是:

≤≤

cm x cm

1.318.4

≤≤

2.229.6

cm x cm

≤≤

m x cm

5.2314.2

≤≤

6.3418.4

cm x cm

≤≤

10.5526.3

cm x mm

设计变量用向量表示为:

[]1,2,3,4,5X x x x x x =

5.3 状态变量

状态变量是根据设计对象应满足的功能要求面建立的约束条件。对于结构优化问题,约束条件主要考虑对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振动模态应满足的要求。对于小麦茎秆,状态变量为茎秆在载荷作用下的最大应力SMAX 不超过茎秆的极限应力,也就是机械强度。由试验的数据每个品种的机械强度不同,抗倒伏指数也相同。所以应力约束条件为:

0SMAX P ≤

5.4 目标函数

小麦茎秆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给定的穗重下,尽可能的增强小麦的抗倒伏指数。因此选择抗倒伏指数作为目标函数。而抗倒指数又是茎秆几何尺寸的函数,所以:

0(1,2,3,4,5)X f x x x x x =

综上,小麦茎秆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

[]001,2,3,4,5(1,2,3,4,5)X x x x x x SMAX P X f x x x x x ??

=??

≤????=??

5.5 优化结果

通过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用matlab 进行计算,可以得出结果,当茎秆各节长度

配比保持为1:(1.5~2):(2.0~2.5):(3.0~3.5):(5.0~5.5),基部第一、二节长度之和为11cm 左右,占茎秆长度为19%左右时,抗倒性最好。

此时,单穗重为1.19g ,2.06g ,2.46g ,2.56g ,2.75g ,2.92g 的小麦的理想株型茎节长度如表所示:

以上茎节长度的单位都为cm 。

当然壁厚对小麦抗倒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对小麦的壁厚进行优化分析,根

据上面的方法设计变量,共有五个变量。第一节到第五节的壁厚分别为1,2,3,4,5

d d d d d。五个壁厚的约束条件分别为

0.2510.70

mm d mm

≤≤

0.3020.75

mm d mm

≤≤

0.2030.56

mm d mm

≤≤

0.2040.50

mm d mm

≤≤

0.2050.45

mm d mm

≤≤

抗倒指数是壁厚的函数

0(1,2,3,4,5)

X f d d d d d

=

用matlab计算得到最优化结果如下表

表9各穗重小麦理想株型茎节壁厚表

穗长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1.190.75`0.66 0.54 0.43 0.26

2.060.50 0.46 0.40 0.35 0.26

2.460.71 0.64 0.58 0.43 0.29

2.560.70 0.64 0.57 0.45 0.33

2.750.78 0.65 0.44 0.37 0.30

2.930.72 0.57 0.52 0.47 0.35

6.小麦抗倒伏的数学模型

图7小麦茎秆的实体模型及简化模型

6.1茎秆在麦穗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

等效为压杆稳定问题,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细长圆杆,截面为圆环形。截面为环形的截面惯性矩大于截面为圆形的截面惯性矩。

图8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压杆

由材料力学,该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为()

2

22l EI

F cr π=

,其中 ()[]

4

4

264

t D D

I --=

π

圆环截面惯性矩即当cr F F <压杆不会产生大变形挠曲,会保持稳定状态。设2D t

D

α-=,则()4

4

164

D I πα=

-,()34

2

4

1256ED L

gm

πα=

-,此式为茎秆抗倒伏的各种性质参数的关系式。

压应力均匀分布[]()2

212l A EI

A F cr πσσ==≤ A 为截面积,应变同样是均匀分布。 6.2茎秆在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基本规律分析

等效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悬臂梁,承受分布力作用,抗弯强度: 材料弯曲至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弯曲正应力2σ:

44

2,,(2)432M Pl M W D D t W D

π??σ=

==--?? 其中,M 一最大弯矩(N·mm );W 一试样抗弯截面系数(mm 2)

因此,茎秆最大应力发生在基部茎节。

图9 茎秆受风载时的内力和弯矩图

6.3麦穗自重和风载共同作用下茎秆应力分布规律

若几种变形所对应的应力(或应变)属于同一个数量级,则构件的变形为组合变形。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茎秆的变形等效为材料力学中拉伸(压缩)和弯曲组合变形,根据叠加原理计算结果。

()2244

128(2)2cr F M EI PlD

A W D D t A l σσππσ+=+??--=+?=?

6.4基于ABAQUS 软件的有限元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茎秆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我们运用有限元思想对茎秆进行分

析。弯曲试验只能观察小麦茎秆宏观的破坏。而在弯曲过程中,不能直接观察茎秆的应力分布规律和测量内部应力的变化。为了进一步了解茎秆在外载作用下产生破坏的原因,本节建立了茎秆的力学模型,使用ABAQUS 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茎秆抗倒伏的文献资料,了解到三点或四点弯曲试验是测量茎秆弹性模量

E 的基本试验,根据材料力学知识,348Pl E yI

=,其中y 为弯曲挠度。

表10 节间茎秆弹性模的平均值

节间(基部起计) 杨氏模量(GPa)

一 5.21(0.15)

二 6.59(0.09)

三 6.04(0.11)

四 6.14(0.14)

注:括号里的值是平均值的标准差

选取2007年矮抗58蜡熟期的茎秆性状数据作为建模的依据,弹性模量引用表9中的数据,根据经验第五节弹性模量稍小于第四节。

表11 用于有限元分析的茎秆数据

茎节(基部起)厚度(mm)粗度(cm)长度(cm)弹性模量(Gpa)二0.048 0.26 9.78 6.59

五0.048 0.14 20.47 6.10

μ=【1】,风力为分布力形式。分别在p=2N/m2、20N/m2、50N/m2、80N/m2、泊松比0.47

100N/m2的分布力下施加载荷,建立模型如下。

约束条件:一端约束六个自由度,另一端只有沿着轴向的自由度。

图10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有限元分析结果仅取50N/m2载荷下的云图如下图所示:

图11 基部第二茎节应力云图

图12 基部第五茎节应力云图

第二茎节与第五茎节弹性模量不同,尺寸也有差别。由应力云图的比较可知,第五茎节的最大应力大于第二茎节的最大应力,因此当风载逐渐增大时,第五茎节将首先发生Brazier屈曲。研究得知,腊熟期为第二茎节发生Brazier屈曲的次数最少,第五茎节则全部发生Brazier屈曲。随着节位从下而上,壁厚从厚到薄,发生Brazier屈曲的数量增加。可见,茎秆材质越差,Brazier屈曲越容易出现。对茎秆纯弯曲时失效模式的研究对了解倒伏机理有重要意义,在弯曲载荷作用下茎秆的失效不是由于材料强度不足而出现断

中国的小麦品种概况及用途

中国的小麦品种概况及用途 陈西鸾 1 小麦品种概况 小麦是我国粮食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是营养比较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较多的蛋白质、少量的脂肪,还有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小麦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小麦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一般,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 硬冬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优质强筋小麦:面筋数量较高、筋力较强、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小麦。 按照国标,优质小麦分为两类,即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 2 硬冬白麦和强筋小麦的用途 2.1 硬冬白小麦用途 由于国标没有规定内在品质,所以硬冬白小麦期货交割的货物比较杂,既有内在品质较高的品种,也有较低的品种,因此用途不一。在没有强筋小麦期货时,硬冬白小麦期货交割标准的用途比较广。但有了强筋小麦期货后,硬冬白小麦中能够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的,就专门用做面包、饺子、拉面等,这样强筋小麦的大部分就从硬麦中分离出来。从期货交割的标准来说,硬冬白小麦一般稳定时间在8分钟以下(不排除有8分钟以上)。因此,达不到强麦标准的硬麦大部分用做馒头、面条、饺子等。

2.2 优质强筋小麦用途 优质强筋小麦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要求面粉筋力高的食品。其中面包全部用优质强筋小麦,对小麦品质要求最高。为了提高面包粉质量,国内一些专用粉厂还经常在国产优质强筋小麦中添加进口高筋小麦。加工饺子粉,也要优质强筋小麦混配,提高面粉质量,增加食品的口感。另外,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小麦,添加优质强筋小麦,改善内部品质,加工馒头和其它面食。如东北地区用优质强筋小麦与春麦搭配,改善春小麦粉的质量。 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与普通小麦标准相比,主要增加了以下指标:小麦粗蛋白、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降落数值和烘焙评分,这些指标主要是衡量小麦面筋值的含量及质量、小麦蛋白质含量、发酵品质(降落数值)和加工面包食品的质量。

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施肥技术 开春后冬小麦进入返青阶段,接着是分蘖期至拔节期,这两个生育期对于高产冬小麦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春季追肥的重要时期。春季冬小麦的追肥主要是氮肥,年后冬小麦所需的磷钾肥是靠基肥、种肥和土壤库供应的。 冬小麦返青后,立即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的时期,在氮营养吸收规律上,虽然数量要求不是太多,但是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丰富或缺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这也叫氮营养临界期,氮营养不足,出现根少,苗小尤其分蘖少,群体不够,难获高产;此时如追氮肥过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消耗太多,将来必定穗粒少、粒重轻,还贪青晚熟也难获高产。因此,在正常苗情的情况下,追施氮肥的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6-8公斤/亩的范围内为宜。 至于何时追肥,追1次还是追2次,这既要看当前苗情,又要瞻前顾后。苗情的主要指标是看群体状态,按群体状态确定追氮肥的次数和数量。所谓瞻前顾后先要考虑年前的基肥施用和苗情长势,如果基肥中已经氮肥过多,造成冬前麦苗过旺,春季就少追氮肥,晚追氮肥,或者因旺苗消耗太多,也要及早施肥,否则小麦后期的穗粒和成熟期都会出问题。反之,晚播小麦、弱苗状态,就要早追肥,促进分蘖,正常苗情下起身期追一次肥,如尿素的施用量15-20公斤/亩就可以,而对于强筋小麦,则要在扬花期加1次追肥,施尿素4-5公斤/亩,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

1.重施基肥. 2.少施种肥. 3.巧施追肥. 1.重施基肥。一般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000kg。根据小麦吸肥规律,高肥水地块每667m2应施尿素4~7 kg或碳酸氢铵23~38 kg、磷酸二铵15~17 kg、氯化钾12~17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50 kg 或40%小麦专用肥50 kg。中低产肥地块每667 m2应施尿素2~5 kg或碳酸氢铵5~12 kg、磷酸二铵18~22 kg、氯化钾9~12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或40%小麦专用肥40~50 kg或36%磷酸二氢钾复合肥50 kg。缺锌地块可配施硫酸锌2 kg。 2.少施种肥。施种肥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一般每667 m2施尿素2~3 kg,或过磷酸钙8~10 kg,也可用复合肥10 kg左右。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g、硫酸锰0.5~1g,拌种后随即播种。 3.巧施追肥。追肥包括两种:⑴土壤追肥。追肥的时间一般在拔节期,追肥量看苗情而定,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盛,应适当晚施,并减少施用量,可在拔节后每667 m2尿素15~20 kg或氢铵40~50 kg。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施,并加大用量,可在返青后每667 m2施尿素20~25kg或氢铵 50~70kg。但对于地力差的土壤,氮肥用量不宜过大,以每667 m2施尿素15~17kg为宜,施用不宜太晚。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对于供钾不足的高产田,也可在冬前撒施150kg左右的草木灰。对供肥充足的麦田,切忌过量追施氮肥,且追肥时间不宜偏晚,否则,易引起贪青晚熟,招致减产。⑵根外喷肥。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间隔5~7天,可有效防治干热风危害。 营养特性 小麦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铜、锌、锰、硼等多种元素,每形成100公斤小麦籽粒需纯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4公斤。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于不同化肥当季利用率的不同,一般每亩麦田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8公斤,除中低产田外,还需施钾肥(氧化钾)3~6公斤。养分吸收率随小麦生育期而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分蘖到越冬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拔节到孕穗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 37.3%;小麦对磷、钾的吸收,随生长的推移而增多,拔节后吸收率激增,占总吸收量40%以上 的磷、钾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在分期施肥上,按小麦需肥特性,遵循“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补施微肥”的原则,合理调剂。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同步练习题 8.2.5生物的变异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同步练习题8.2.5生物的变异 一、单选题 1. 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是() A. 将黑发染成的黄发 B. 将直发烫成的卷发 C. 营养过剩而肥胖 D. 基因突变 2.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长大成人后,姐姐比妹妹高10cm,下面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 姐姐的后代一定比妹妹的后代高 B. 妹妹长的高是可遗传的变异 C. 姐妹俩身高的差异可能是环境造成的 D. 姐姐长的矮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3.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B. 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C. 变异一旦出现,就可以遗传给后代 D. 有些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有些变异仅由环境引起 4. 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异在生物界中是一种个别现象 B. 变异对生物都是有利的 C. 生物的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D. 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品种 5.农业育种工作者经常用放射性元素照射处理一些农作物的种子,再从中选育出符合人类需求的作物新品种。这样做的依据是经放射性元素处理能改变种子的() A. 生理功能 B. 生命活力 C. 遗传物质 D. 生活环境 6.下列几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是() A. 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 B. 腊梅花是黄色的 C. 无光下生长的韭菜呈黄色 D. 水肥充足水稻就穗大粒多 7.下列几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是() A. 无色盲的夫妇生下色盲的孩子 B. 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C. 水肥充足,水稻就穗大粒多 D. 长在贫瘠地的小麦比肥沃地的麦秆细 8.科技人员用高产倒伏小麦和低产抗倒伏小麦培育出高产抗倒伏小麦,这说明() A. 性状不能遗传 B. 只有显性性状能遗传给后代 C. 可以利用遗传变异原理育种 D. 性状决定基因 9.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 李时珍 B. 司马迁 C. 达尔文 D. 袁隆平 10.下列方法中,不能得到可遗传变异的是() A. 进行品种间杂交,之后进行选育 B. 用搭载过太空飞船的种子进行繁殖 C. 用药物处理植物种子,之后进行选育 D. 选育水肥充足条件下生长健壮的农作物 11.下列变异不能遗传的是() A. 化学药剂处理甜菜幼苗,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含糖量增加 B. 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后代得到“小花生”的种子 C. 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后代得到高产抗倒伏小麦 D. 经太空育种培育出的个大质优太空椒

2017湘潭市生物中考试卷

湘潭市201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生物试题卷 亲爱的同学: 这份试卷将展示你学习生物的成果,相信你能够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试卷共6页。答题前请你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写清楚,答题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请将你的试题卷及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希望这份试卷能够伴你度过充实、愉快的90分钟,力争获得100分!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将所选答案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A.都具有细胞结构 B.都能快速运动 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能生长和繁殖 2.“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3.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染液是 A.清水 B.生理盐水 C.稀碘液 D.自来水 4.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5.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6.下图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A. a→d→b→c B. a→b→c→d C. a→c→d→b D. c→d→a→b 7.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共同特点是 A.都对人类有益 B.都是孢子生殖 C.都是单细胞生物 D.都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8.今年4月央视曝光了“毒胶囊”事件,某些不良企业利用皮革废料加工制成药用胶囊。 但合格的药用胶囊主要成分是淀粉,不经咀嚼直接吞服,这主要是保护哪个器官免受药物的刺激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9.某人患有夜盲症,一到傍晚就看不清东西,应多补充哪种食物 A.苹果 B.牛肉 C.胡萝卜 D.鱼 10.下图中能正确模拟吸气时肺和膈肌活动情况的是

冬小麦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一)建设高产稳产田,满足小麦对土、肥、水的要求 1、深耕整地。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提高,复播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农时季节紧迫,一年中只有种麦前一次深耕整地机会,整地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而且还关系到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小麦播种前的深耕整地是关系全年产量的一次耕作,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确保耕作质量。 深耕要逐步加深,一年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以免将大量的生土翻出。具体耕地深度,机耕的应在25-27厘米;畜力犁地耕到18-22厘米。根据各地的大量资料表明;深耕由15-20厘米加深到25-33厘米,一般能使小麦增产15-25%。 播前的整地应该达到“深、细、透、实、平、足”的质量要求。深: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加深耕作层;细:就是把土块耙碎,没有明暗坷垃;透:就是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平:就是耕前粗平,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使耕层深浅一致,达到上平下也平;实:就是表土细碎,下无架空暗垡,达到上虚下实;足:就是麦田墒情要适宜,底墒要足。精细深耕整地,是确保播种质量,以利小麦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一年一作的休闲旱麦田上,要大力推广闻喜县东官庄“四旱三多”纳保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四早就是:早灭茬,破土保表墒;早深耕,纳雨贮深墒;早细犁,破垡活土匀墒;早带耙,立足秋旱收全墒。三多就是:多浅犁,多细犁,多耙地。具体做法是:小麦随收随灭茬,伏前抢墒深耕,雨后抢墒犁地耙地,伏天多犁多耙,犁后带耙。把深耕提前一个节令,把立秋带耙改为伏里带耙,立秋后多耙少犁,播种前无雨只耙不犁。 2、施足基肥。小麦是需肥量较多的作物,为使小麦在冬前能够很好地出苗、分蘖和扎根,长成壮苗,安全越冬,并满足以后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必须施足底肥。特别是我市麦田,旱地麦占到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由于冬春雨雪稀少,表土比较干旱,追肥施入较浅,不易发挥肥效,施足底肥就显得更为重要。 基肥的施用,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的原则。提倡三肥底施一炮轰,农谚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充分说明了施足基肥的重要性。一般我市常用亩施肥量,农家肥60-80担,碳铵50公斤,磷肥50公斤。在施肥方法上,基肥要结合深耕整地,均匀撒施翻埋在土里,切忌暴露在地面上,以免肥分损失,化肥要提倡深施。施肥量较少,应采取集中施肥法;施肥量较多的还是以普施为好,然后翻耕。 小麦在播种的时候,用适量的速效氮素化肥作种肥,能促进小麦生根发芽,提早分蘖,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特别是旱地麦、晚茬麦、薄地麦增产幅度更大些。各种试验证明:化肥用量以每播5公斤种子用纯氮0.5公斤比较安全,超过纯氮1公斤就能造成缺苗。一般亩用4-5公斤硫酸铵,种麦时与种子混播或集中沟施均可。 3、浇足底墒水。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增产措施,我市入秋以后,一般雨量逐渐减少,当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有水浇条件的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这不仅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保证苗全苗壮,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小麦种子发芽的临界土壤含水量为15%,土壤含水量低于17-18%时,就应浇底墒水。在秋作物收获较晚的地方,为争取时间,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可以带茬洇地,腾茬后即可整地播种;对腾地较早的地块,在不误适时播种的情况下,也可先耕后涸,待墒情适宜时,再整地播种。底墒要浇足,一般浇水量每亩60立方米左右。 对于灌溉条件较差或根本不能灌溉的旱地,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墒,一

小麦抗倒伏论文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学校 参赛队号 队员姓名1. 2. 3.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 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题目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性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围绕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性状对倒伏性影响的问题,运用现有的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建立了小麦茎秆的力学模型,定量的得出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研究了小麦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基本规律,并给小麦育种家在育种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我们根据材料力学的知识,用物理的公式分别求出茎秆的重心高度、鲜重和机械强度,然后直接根据公式茎秆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来计算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 对于问题二,我们将问题一中得到的倒伏指数和测量得到的小麦茎秆性状等参数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小麦各性状参数和倒伏指数的相关性关系,并得出倒伏指数与小麦茎秆的株高、某一节间长度、壁厚、粗度和茎秆鲜重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判断了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的相关性,并对国信1号和智9998品种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给出解释。 对于问题三,这是一个组合优化的问题,根据已有数据和上两问的求解,通过Matlab编程分析得到小麦理想株型关于各节间长度和壁厚的最优解。 对于问题四,等效为压杆稳定问题,小麦茎秆看做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截面为圆环形细长圆杆。建立小麦茎秆抗倒伏的数学模型,通过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应力的基本规律。 对于问题五,我们将小麦茎秆等效成等截面的匀质悬臂梁,利用材料力学中的

叠加原理,分别就根倒和茎倒两种情况计算小麦抗倒伏的临界风力。 对于问题六,我们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和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对小麦的抗倒伏特性和茎秆性状参数作进一步分析,提出一些育种的建议。

习题(初三下):单元过关 第二章(80分)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单元过关 一、选择题 1.每个人的身体都具有特异性。2011年5月,美军成功击毙恐怖大亨本.拉丹,并通过DNA 鉴定确定其身份。下列有关DNA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储存遗传信息的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 、每个DNA 分子只有一个能控制性状的基因 C 、同一个体的所有体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 分子基本相同 D 、不同人的染色体上的DNA 分子结构有一定差异 2.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 3.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种生物不同结构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 B .所有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 .每条染色体上都包含许多个基因 D.成对染色体中的两个DNA 分子完全相同 4.人类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从性状开始已深入到基因水平。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男性体细胞中X 染色体来自父方或母方 B .男女性别也属于人的性状,与遗传有关 C .生物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 .小亮的A 型血与小明的B 型血是一对相对性状 5.如图表示基因、DNA 、染色体、细胞核的关系,图中1、2、3、4依次表示( ) A .基因、DNA 、染色体、细胞核 B .DNA 、基因、细胞核、染色体 C .细胞核、染色体、DNA 、基因 D .染色体、细胞核、基因、DNA 6.如图是同一株水毛茛,漂浮在水面的叶呈扁 平状,淹没在水中的叶呈丝状,下列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 ) A .该生物的性状不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B .该生物的性状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 .该生物性状仅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D.该生物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7.如图环状DNA (质粒A )上含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抗 性基因。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由a 点切开嫁接到质粒A 上形成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B 并获取“工程菌”进行培养。结果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及抗氨苄青霉素基因都能成功表达,而四环素抗性基因不能表达。这一事实说明( ) A .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B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C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D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8.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遗传学依据是( ) A .减少显性遗传病的发生 B .避免基因数量的减少 C .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生 D .避免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9.用基因组成为Aa 的水蜜桃枝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 的桃树上,所结水蜜桃果肉细胞的基因组为Aa 的概率是 ( ) A 、25% B 、50% C 、75% D 、100% 10.从一位健康成年男性体内获得了一个精子和三种成熟的血细胞各一个,这四个细胞中含有的Y 染色体数目最少可能是( )A .4条 B .2条 C .1条 D .0条 11.下图为染色体与DNA 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B.正常人体所有细胞中,③的数量全为23对 C .①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 D .③通常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12.科学家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连 接到烟草细胞的DNA 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能力。这称为 ( )技术 A .克隆 B. 嫁接 C. 转基因 D. 组织培养 A B C D

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区别

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区别 很多同学对于春小麦和冬小麦难以区分,下面我们来看看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吧。 春小麦: 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 是指在9、10 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与国外的联系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 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

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 东北平原由于温度太低,所以不能种冬小麦,成为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而华北平原则成为冬小麦的一个重要分布区(47%)。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4月份,由于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因此不适宜种春小麦。 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冬麦:9、10月种,次年4、5月收(长城南);春麦:春节后种,8、9月收(长城北).冬麦是可以过冬的,春麦不能.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冬麦区,播种面积占47%,总产占53%。一般冬麦安全越冬,可供小麦两熟。黄河以北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 我国的春小麦和冬小麦大致以古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主要种植春小麦,长城以南主要种植冬小麦

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

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 一、冬小麦的需肥规律 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一生需经历冬前出苗、分蘖、返青、拔节、孕穗、灌浆,直至成熟。冬麦区是秋季播种,需经过冬季、春季低温干旱的天气,生育期长,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100公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1-1.5公斤,氧化钾2-4公斤,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另外,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量也不相同,冬前分蘖期吸收养分较多,越冬时吸收养分较少,返青后则需吸收大量养分,拔节到开花期是冬小麦吸收养分的高峰期。 二、施肥技术要点 1、施足底肥,培育壮苗 施足底肥,对促进壮苗早发和根系的生长,冬前有一定数量的健康分蘖,并为春后生长成穗、增粒、增重打下基础。底肥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施入,干旱地块,可以将肥料深施于犁底,然后翻垡盖土;土壤粘重地块,采用先撒肥,后耕翻,将肥料翻入土中。高产田,一般亩施用春回大地45%复合肥40公斤左右或春回大地生物有机肥40公斤左右加45%复合肥15-20公斤,有条件的可以和农家肥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2、返青控制,防止倒伏 返青期小麦春季分蘖开始发生,此期的管理原则是,巩固冬前大分蘖,控制春季无效蘖,保持群体稳健发展。对于旺长田块,一般不需要追肥,以控制和推迟春生分蘖发生和茎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对于生长较弱的小麦,在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亩施用春回大地45%复合肥15公斤左右或春回大地新型尿素10公斤,以增加有效分蘖,争取足够的亩穗数。 3、拔节重施,增加穗粒 拔节期是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对养分需求量大,所以要重施拔节肥,以增加每穗粒数。对于生长较壮的高产田,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春回大地45%复合肥20~25公斤,可以减少无效分蘖,促使茎杆健壮,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争取穗大粒饱、粒多粒重。 4、根外追肥,增加粒重 抽穗灌浆期是争取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管理上的主攻目标是防止贪青、早衰,提高籽粒产量。此期一般不再土壤施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可结合小麦穗蚜防治,叶面喷施春回大地复合海藻精或植物高营养液,能有效地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矮杆抗倒伏小麦的优势

矮杆抗倒伏小麦的优势 作者(赵辉) 小麦大面积倒伏,一直是小麦生产难以解决的痛,矮杆抗倒伏小麦品种的推出,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高杆小麦(暂定把75厘米以上的小麦叫高杆小麦;70厘米以下的叫矮杆小麦)的市场仍是占有统治地位,一些专家或者可以用充足的证据来证明矮杆的小麦产量低,高杆的小麦产量高。然而事实上是,随着“矮孟牛”、“矮败小麦”等优秀矮杆小麦种质的出现,矮杆的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亦随之出现。而朝晖种业推出三抗系列矮杆小麦品种更是高产小麦品种的佼佼者,不但高抗倒伏而且高产更稳产。根据笔者比较熟悉的三抗系列小麦品种的特点,提炼出6个优势,供农民朋友和小麦推广从业者参考。 一、高抗倒伏 矮杆小麦具有抗倒伏的先天优势。65厘米高的吨麦2011面世以来,至今没有倒伏过。就更不用说三抗1号了,58厘米高的小麦,小麦抗倒伏之王,被誉为永不倒伏的小麦。什么概念呢?10级大风刮不倒,大树刮倒了它也不会倒。它只会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下理论上倒伏。 相对于高杆抗倒伏小麦,矮杆小麦风阻系数低,具有抗倒伏的先天优势。纵观历年来小麦倒伏的照片,一般都是从根部倒伏,很少有小麦的秸秆被直接刮断的。一些专家之所以坚持的高杆小麦抗倒伏的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天气大好的情况下,利用小麦秸秆的坚韧度优劣来判断它的抗倒伏能力。而小麦倒伏的情况,通常同时面临着疾风骤雨,特别是小麦即将成熟,穗头较重,遇到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再经受大风的袭击,就会承受不了,从而大面积倒伏。

二、高抗病 高产稳产小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抗病能力强。三抗1号小麦和吨麦2011在拔节期之后,植株表面附有厚厚一小层的蜡质层,不仅高抗叶斑病、条锈病、白粉病,对蚜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三抗6号小麦在2012年大灾之年,抗赤霉病的表现堪称一绝,是目前中国真正高抗赤霉病的最优秀的小麦品种之一。 三、高产稳产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5年9月 灌溉排水学报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4卷第9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5)09-0001-06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 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杨林林1,2,高阳1,申孝军1,韩敏琦2,李新强1,巩文军3,段爱旺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453002; 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3.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河南焦作454550) 摘 要: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 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 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 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关 键 词:冬小麦;灌溉;农艺性状;产量;耗水量 中图分类号:S275.3;S512.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9.001 杨林林,高阳,申孝军,等.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9):1-6. 0 引 言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年初遭受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干枯;全省除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外,其他地区的多数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给,农业灌溉已无水可用。随着极端气候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华北平原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对冬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保证冬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水分状况对作物生理生化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2]。水分亏缺会影响作物生长的许多方面,包括解剖结构学、植株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产量组成等。因此,在确定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时,都需要以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反应为基础[3]。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作物的高度、叶面积大小和产量上[4],但水分亏缺也并非一定总是会降低产量,关键在于水分亏缺发生的时间及体现的程度[5]。已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时期形成适度、限量灌溉或适度的水分胁迫,可明显降低农田耗水量,而对产量的影响十分轻微,或基本没有影响,从而会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6-7]。 播前蓄水是一项有效调控水资源季节供需矛盾、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冬小麦稳产性的措施。特别是在土壤质地黏重的区域,播前蓄水有利于出苗,并对冬小麦的分蘖、越冬过程,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产量形成、 收稿日期:2015-04-1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3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53,51309227);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YETP1834) 作者简介:杨林林(1980-),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yanglinlin19@126.com 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duanaiwang@yahoo.com.cn 1

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 一、田间记载 (一)物候期 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 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 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

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以“%”表示。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 (四)抗逆性 1、耐寒性: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目测地上部分冻害程度,分五级。 (1)无冻害; (2)叶尖受冻发黄; (3)叶片冻死一半; (4)叶片全枯; (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2、越冬百分率:在越冬前和返青前两次调查固定样区内存活的苗数,计算越冬百分率,以“%”表示。 越冬百分率(%)=【越冬后存活苗数÷(越冬后存活苗数+冻死苗数)】×100 3、耐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目测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 (1)无受害症状; (2)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4、抗倒伏性:目测全部小区倒伏情况,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两次记载倒伏日期及累计倒伏程度、面积,以严重度和普遍率表示。严重度分五级,普遍率以“%”表示,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 (1)不倒伏; (2)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 (3)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度; (4)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度;

小麦抗倒伏

抗倒伏性是小麦高产稳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倒伏给小麦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对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也成为目前强秆育种与栽培研究的热点。小麦倒伏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两种类型,其中茎倒伏发生较为普遍。茎倒伏是茎基部机械组织不发达或由于第1、2节间伸长变细,难以负荷地上部植株重量,导致其茎秆弯曲或折断而发生倒伏。研究小麦茎秆抗倒的方法很多,大多数研究以评价茎秆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微观结构为主。 小麦倒伏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此期随着茎秆质量的恶化抗倒性逐渐减弱,因此茎秆质量较好的品种后期抗倒性较强"影响小麦抗倒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两种,地上部主要与茎秆基部茎节的特征及质量关系密切,多用茎秆倒伏指数评价小麦茎秆的抗倒性。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和茎重等性状密切相关。茎秆机械强度大、茎秆基部第二茎节短粗、秆壁较厚、次生根数量较多、株高和重心较低的品种抗倒性较强[1]。 小麦倒伏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小麦品种抗倒性差等。 小麦品种自身抗倒能力差不同品种抗倒伏性能差异很大,倒伏与株高和基部节间长度有密切关系,节间越长越易倒伏,高秆品种抗倒能力差,受到灾害易引起倒伏,品种混杂退化,植株变高使重心上移,抗倒能力下降。 茎倒伏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对实现小麦高产构成严峻威胁。研究小麦茎秆抗倒伏规律对小麦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通过对茎秆的形态、机械强度、解剖结构、生理和生化成分等特性的广泛研究, 初步揭示了小麦抗倒伏的形态学和生理机制。近年来, 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角度也开展了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 以期指导小麦抗倒品种的选育。木质素作为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填充于纤维素构架中增强植物体的机械强度, 其含量与茎秆抗倒伏性密切相关。木质素含量降低,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变弱, 易造成倒伏; 木质素含量增加, 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加。木质素具有提高细胞壁强度和增加茎秆机械强度的作用, 其含量与茎秆刚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小麦倒伏的发生是由茎秆中木质素缺乏造成的; 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茎秆的机械强度, 增加茎秆抗压和抗倒伏能力。[2]PAL、TAL、4CL 和 CAD 是禾本科植物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酶类, 在植物的抗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PAL 是莽草酸途径中的一个限速酶,它催化 L-苯丙氨酸脱氢酶转化为反式肉桂酸。研究发现, PAL 酶活性下降时, 植物体内的木质素含量降低;而 PAL 活性的过量表达后木质素含量明显增加。小麦茎秆 PAL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AL活性提高, 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增加; PAL 活性与小麦抗倒性密切相关。TAL 催化酪氨酸生成香豆酸, 其仅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中。研究发现,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的 TAL 活性变化规律与 PAL活性相似, 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 其 TAL 活性高。小麦茎秆的PAL和TAL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茎秆的抗倒伏能力。CAD 参与木质素合成的最后一步还原反应。小麦茎秆 CAD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和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5 (P<0.05)和 0.72 (P<0.05), 说明 CAD 活性也能体现小麦茎秆的抗倒伏能力。4 种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的回归分析表明,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影响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具有较高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小麦抗倒伏能力强的原因之一。茎秆木质素含量高低可作为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较高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茎秆抗倒伏能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麦抗倒指数可能受 3~4 对隐性主效基因的控制,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狭义遗传力中等。抗倒指数与基部节间长和粗、单位节间长度干物重以及

地理春冬小麦区别

春小麦: 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 是指在9、10 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与国外的联系: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 东北平原由于温度太低,所以不能种冬小麦,成为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而华北平原则成为冬小麦的一个重要分布区(47%)。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4月份,由于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因此不适宜种春小麦。 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冬麦:9、10月种,次年4、5月收(长城南);春麦:春节后种,8、9月收(长城北).冬麦是可以过冬的,春麦不能.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冬麦区,播种面积占47%,总产占53%。一般冬麦安全越冬,可供小麦两熟。黄河以北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 长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挽救方法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挽救方法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各地皆有种植,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会因为某些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现象,这些现象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减产。那么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有哪些?倒伏后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1、品种选择不当 在种植时选择植株高、茎秆细弱、缺乏弹性和不耐肥水的品种,这种类型的品种在生长中后期,茎干承受不住麦穗的重量,从而导致倒伏。所以在选择品种时尽量选择植株较矮、茎杆粗壮、富有弹性和能耐水肥的品种,可减少倒伏现象的发生。

2、播种不当 小麦在播种时由于播种较浅,导致植株根系扎根较浅,导致中后期就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另外在播种时如果播种量过大,导致田间通透性较差,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和播种量大类似的,播种密度过大,也会造成倒伏。所以在播种时要合理的进行,播种不宜过深或过浅,也要注意播种量和播种密度。

3、肥水管理不当 在施肥时底肥施用过少,而追肥量和次数较多,而且氮肥的施用量过大,会导致植株生长旺盛,分蘖过多,缺乏其他营养,导致生长失去平衡,出现倒伏;另外田间的排水措施不当,在土壤湿度大的环境下生长,小麦的根系较细弱,极易倒伏。科学的浇水施肥,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合理的搭配氮磷钾肥,保持土壤一定的湿润度即可,不宜过湿,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防涝。

4、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小麦在生长时遭受病虫害的的危害,如果没有及时防治,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另外在种植时遇到狂风暴雨气候,也会发生倒伏,这时人为控制不了的,无可避免。所以在种植时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发病病虫害要及时处理,以免错过最佳防治时间,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抗倒伏指数综合性评价

从力学角度研究小麦茎杆的抗倒伏性,对小麦抗倒伏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旨在弄清小麦倒伏与茎秆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小麦超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 小麦茎秆的力学模型 小麦穗长与小麦株高相比很小,把小麦穗重量看作集中力作用在茎杆上,小麦茎秆看作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均质长细杆,茎秆横截面为空心椭圆截面,茎秆的自重Q ql =。 2 抗倒伏的力学分析 小麦茎秆通常可视为直线生长,当重心较小时,横向作用力(如风雨等)使茎秆发生弯曲,使用力作用后,回复直线生长状态,随着植株重力的增加,横向作用力虽消失,但茎秆仍保持弯曲的形状,而不能再恢复其原有的直线状态,使直线平衡变为不稳定平衡,即进入倒伏的临界平衡状态。用cr q 表示临界状态 时茎秆单位长度的自重,cr P 表示临街状态的穗重。 茎秆在临界力cr cr q P 、作用下,在微弯曲状态下处于不稳定平衡,其绕曲线近似方程可按下式来表达233(3)2v Lx x L δ =- (1) 其中δ为位移参数 由此可得秆的势能∏为 22 233332165cr cr EI q P L L δδδ∏=-- 式中E 为秆的弹性模量。 由势能驻值原理 0δ ?∏=? 可得 2345636418()35cr cr p EI q L h Lh h L L +-+= 而穗位高可取为茎秆的高度,即h L =。则上式可化为 35516cr cr Q EI P L += (2) 式中cr cr Q q L =为在临界平衡状态时的茎秆自重,2(3)4I a b b t π =+,a 为茎秆椭圆 的长轴,b 为茎秆椭圆的短轴,t 为茎秆的壁厚。 由此可知:茎秆越高,茎秆越易倒伏,这与前面的结果一致;茎秆越粗(截面的长轴和短轴越大),临界力越大,茎秆越不易倒伏;茎秆壁越厚,临界力越大吗,茎秆越不易倒伏。这是从单一性状分析的结果。 3 抗倒伏综合评价 令5,;16cr cr cr cr cr Q W P W A σ+==cr W 表示临界力,cr σ为截面的临界应力。

2016-2017年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品质分析结果及汇总表-最新

附件5 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品质分析结果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要求,我中心对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3个区试组340份样品、337个品种进行了品质测定。 一、送样情况 2017年我中心陆续收到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各送样点寄送的品种337个、样品340份,每份样品量在1~2kg之间。中心对样品进行了品质测定。样品情况汇总见表1。 二、试验设计 1.方法标准 容重:GB/T 5498-2013《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 水分:GB/T 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定温定时烘干法) 粗蛋白质:NY/T 3-1982《谷物、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 湿面筋:GB/T 5506.2-2008 《小麦和小麦粉面筋含量第2部分:仪器法测定湿面筋》 稳定时间:GB/T 14614-2006《小麦粉面团的物理特性吸水量和流变学特性的测定粉质仪法》2.品种分类标准 依据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印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品种分类见表2。

表2 品种分类 3.3、2017年新实行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中对优质小麦的规定 优质品种:满足下述各项相关指标要求的强筋、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稳定时间≥10.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450、拉伸面积≥100cm2,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降为中强筋小麦。 中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3.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稳定时间≥7.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350、拉伸面积≥80cm2,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但可以满足中筋的降为中筋小麦。 中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200、拉伸面积≥50cm2。 弱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 三、品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品质检测数据详见附表1。 参加测定的样品共340个,依据《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标准进行分类评分,2017年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指标的有29个品种: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21个,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6个,黄淮冬麦区旱地组2个;达到弱筋小麦指标的品种有18个: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8个,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5个,黄淮冬麦区旱地组5个(表3-1)。 2015-2017年连续2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的品种有94个(见附表2),其中达到强筋小麦指标的品种有7个: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丰德存麦21、山农116、西农235和新麦45,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济麦55和冀麦U80,黄淮冬麦区旱地组中麦35;达到弱筋小麦指标的品种有9个: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丰韵麦6号和中苑1号,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石13-6609、冀麦782和粮圣101,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冀麦325、长9499、长7080和运旱1512(表3-2)。 表3-1 2016-2017年1年度达标小麦品种(原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