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庞 燕

内容提要:在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的影响下,中国被划分为若干个饮食文化圈。本文着重介绍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菜系,重点论述川菜从雏形到形成菜系的过程,分析了川菜形成为浓郁地方风味体系的因素,以及川菜风味菜肴体系形成的原因,并且列举了川菜风味菜肴体系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菜肴,最后总结了川菜的特点。

关键词:饮食文化 区域性 饮食文化圈 菜系 川菜

作者简介:贵阳 花溪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2002级 庞 燕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炎黄子孙世代生息、繁衍的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是举世公认的人类发祥地之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古代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在我们祖先文明伊始便追随其前进的脚步,逐渐发生、发展并趋向繁荣的。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科学。具体来说,饮食文化是指原料获取、加工和制作过程中的技术、艺术、科学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

民以食为天,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便不可避免地与食物联系起来。人总是要吃的,但是吃什么、怎样吃却是大不相同的。广东人爱吃蛇,而北方人一提吃蛇就作呕,这是吃什么的不同习俗。住在沿海地区的人能生吃蟹子活吃虾,而内地人对海产品则必须清洗之后做熟方能吃,这是怎么吃的不同习俗。不难看出,饮食文化不是整齐划一、大同小异的,它具有区域性特征。

如何来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呢?人类文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区分为许多不同的文化群、文化圈、文化区,这些不同的文化群落由于地理环境、自然风物、食物获取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饮食习俗。到西汉时期,中国形成了几大基本作物区,例如,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主;北方草原地带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几大基本作物区的形成,奠定了区域性饮食文化圈主体风格的物质基础,并给以后的民族饮食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正是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文化、风格乃至宗教等原因,历史地形

成了不同风格的饮食文化类型,也可以称为饮食文化圈。自然地理特征,决定食物原料的种类、数量以及饮食习惯,因而是个基本的客观因素。文化、风俗、宗教等则是主观因素。饮食文化圈是个物质和精神交互作用的文化动态过程,是历史区域经济、文化封闭状态下的产物。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将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的这块广大区域划分为许多区域性差异较为显著的饮食文化圈,即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西部高原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目前,通常将某一饮食文化圈或某一区域内较为有代表性的菜称为菜系。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物产、气候、历史条件、饮食习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调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菜有这样一些菜系:鲁、川、扬、闽、湘、鄂、徽、京、沪、苏等等,并且存在四大菜系说、五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十大菜系说、十二大菜系说等说法,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真正可称之为菜系者,西南地区的川菜,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黄河流域的鲁菜。无论从菜系的标志、客观尺度或者形成因素来考察,都能证明它们被称为菜系是当之无愧的。下面将重点介绍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菜系。

二、川菜的形成及发展演变

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照中国历史的演变序号——朝代来说,川菜的发展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时期,隋唐至五代的较大发展时期,两宋出川至各地的交流时期,明末清初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以及清末明初形成菜系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春秋至两晋时期。这一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江堰的修建,使蜀内经济大为改观,人民富足。再加上四川境内沃野千里,江河纵横,为烹饪川菜提供了多而广的原料,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具有川菜的雏形。

第二阶段为隋唐至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地处

西南一隅的蜀中地区的安定繁荣,使巴蜀地区的专业食店和酒肆增多,烹饪技术突飞猛进,为川菜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这一时期为川菜的发展期。

第三阶段为两宋时期。这一时期,川菜跨越巴蜀境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这两个京都,流传各地,为众人所知。这时期有许多文献有关于川菜的记载,比如陆游的《剑南诗稿》,两宋时期为川菜的交流期。

第四阶段为明末清初时期。明清建都以后,随着入川官吏的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同时,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继承并且发展了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因而使川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五阶段为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各军阀在生活上极为奢侈,这客观上使川菜更加繁荣,逐渐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同列。

川菜形成为浓郁的地方风味体系,主要有下列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天府之国的地理物产优势

四川古称巴蜀之地,号称天府之国,全省分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两大部分,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江河纵横,群山环抱,西面被青藏所扼,东有长江之险,南部有云贵高原所拱,北有秦岭巴山为屏障。

四川自然条件优越,得天独厚。56万平方公里境内沃野千里,江河纵横,为烹饪川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牛、羊、猪、狗、鸡、鸭、鹅、兔,可谓六畜兴旺,韭、芹、茄、藕、菠,堪称四季长青。淡水鱼中的佳品,有产于岷江乐山江段和长江重庆江段的长吻鮠,产于长江中上游支干流的原鲤,产于长江上游支干流、金沙江下游的圆口铜鱼,产于长江上游的岷江、大渡河等水系的齐口裂腹鱼,产于岷江的石爬鱼,以及长江鲟、鲶鱼、鲫鱼等等,品种繁多。蔬菜中的葵菜(冬寒菜)、落葵(木耳菜、胭脂菜)、豌豆类(豆苗,豌豆尖)、莴笋、韭黄、红油菜苔、青菜头(菜头、羊角菜、疙瘩菜)、红心罗卜、甜椒(灯笼海椒),亦成为川菜中的名特原料。即便是一些干杂品,四川品质优异的也不少,通江、万源的银耳(白木耳),宜宾、乐山、涪陵、凉山等地等地出产的竹荪,青川、广元等地出产的黑木耳(耳子),宜宾、万县、涪陵、达县等地出产的香菇,渠县、达县、南充等地出产的黄花菜(金针菜),四川多数地方盛产的魔芋,亦堪称佼佼者。就连石耳、地耳、绿茶、苕菜、则耳根这些生长在田边地头,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为做川菜的好材料。还有作为中药的冬虫夏草、川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称作为“药膳”食疗食治的烹饪原料。四川人特别讲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养优良的种植调味品和生产高质量的调

味品。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郫县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辣椒、忠州豆腐乳、温江独头蒜、二金条海椒等等。有了这么多原料、调味料及食料,“巧媳妇”就不会为“无米之炊”犯难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川菜形成为浓郁的地方风味体系的首要因素。

二是尚滋味的饮食习俗

四川历代居民的饮食,不仅追求生存的生理需要,还特别追求享受的心理需要,把享受食之乐、饮之乐、味之乐、筵席之乐看作是人生乐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回顾四川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四川个阶层人士都不停地在追求美味的享受。这种追求,由于历代战乱相对在四川这块土地上发生得少一些,加之又有雄厚的烹饪物质基础,因而得到了强化,形成了《华阳国志.蜀志》中早就描述过的“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仅从四川的宴饮习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四川的上层,四川王族富豪“娶嫁设太牢只厨膳”,良辰列金缶以御嘉宾,繁肴绮错,宴饮作乐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出土文物中宴饮画像砖、画像石、餐具饮器和一些历史文献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一些诗赋对此也有描述,汉代扬雄的《蜀都赋》写宴饮的肴撰,就说“调夫五味,甘甜之和;勺乐之羹,江东鲐鲍,陇西牛羊”以及珍稀的野禽野兽等“五肉七菜”其品种之多,不亚于战国是宋玉在《招魂》中描述楚宫筵席之品数。西晋左思的《蜀都赋》说,四川豪富选择吉日良辰宴饮,有“巴姬”、“汉女”组成的乐对演奏,演唱《西音》和《江上》等歌曲助兴,还有长袖飘洒飞舞流丽的舞蹈队表演。主客不顾一切享受宴饮之乐,哪怕醉一个月也不在乎。

史料记载,四川上层社会宴饮不仅名目繁多,而且颇具“川味”。野宴或设于茂林修竹之处,或设于散发着荔枝果香的园林。五代是后蜀宫廷在江河中举办“船宴”,宋代盛行在高山流水奇色美景之地举行“游宴”,都别具风采。

普通平民经济条件虽然不可能有豪华的宴饮,但对于“尚滋味”的美食追求亦不示弱。清代开始四川民间娶亲是举行的“上马宴”和“下马宴”,以及婚丧寿庆在田地头院坝举行的“田席”,都是深入人心的民间宴饮活动。特别是至今仍广泛流行于农村乡镇的“田席”,它那“三蒸九扣”独特的菜肴格局,丰富而实惠的菜肴,筵席前和席间伴随着唢呐吹奏的曲调,热烈的锣鼓敲动着赴宴者的心扉。最富有情趣的是在散席时,热情好客的主人还让客人带点杂糖、酥肉、烧白、点心之类的杂包回家,让没有到席的人也分享一下快乐,使尚滋味的饮食习俗扩展成为饮食情趣,无形中推进了川菜的发展。

三是乐于对烹饪不断研究

川菜烹饪的广泛普及到家庭,促进了专业烹饪工作者和热心饮食之事的文化人对川菜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使四川饮食烹饪文化相对地得以发达。

四川的历史,记载着扬雄、李白、苏轼、苏易简、韩驹、费著、杨慎、李化楠、李调元、郭沫若等川中人在辛勤笔耕之时,所讴歌的家乡的美味和精到的食论。四川中江人苏易简在给宋太宗赵光义讲学时,回答宋太宗问“食品弥珍,何物为最”的问题是说:“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此话成为至今人们仍然引用的语录。四川仁寿人韩驹最早创造了“烹调”一词,比《词源》引用陆游的诗作为烹调词源还要早几十年。四川的历史,还记载着蜀汉诸葛亮、西晋左思、盛唐杜甫、北宋宋祁、南宋陆游、明朝李时珍这些外人,曾经为川菜的魅力所吸引,并对川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诸葛亮在蜀中首创带馅馒头,宋祁帅蜀时倡道游宴。杜甫、陆游写下了大量描述川菜、川酒的诗篇,陆游更因为川菜之美而把四川当做他的第二故乡。

热心饮食之事的文化人,不仅研究、记载川菜,他们中也有亲自执勺操瓢者。才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临邛开酒店,“文君当垆”也作为轶事记下了。苏轼的烹调经验和技艺水平,连专业厨师也不能不佩服,“东坡肉”自宋代以来便是川菜中最为著名的菜肴之一。曾任社洪,巫溪等县县长的“姑姑筵”老板兼厨师黄敬临,创造了樟茶鸭子、香花鸡丝、罈子肉、烧牛头方、酸辣鱿鱼等著名川菜,至今仍为川菜馆的供应菜品。作家李劼人与夫人开“小雅”面馆,革命先烈车耀先开“努力餐”,成为四川人的口碑。

四川的专业厨师,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近代名厨蓝光鉴、罗国荣、范俊康、黄少清、廖青亭、孔道生、周海秋等等。当代名厨刘建成、曾亚光、张德善、曾国化、黄子云等等,就是在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出类拔萃之辈。他们对于当今川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使川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成为了巴蜀文化的精髓。在发展的过程中,川菜形成了三个流派,就传统流派来划分,可分为上河邦,以成都为中心;下河邦,以重庆为中心;小河邦,以自贡为中心。不同地区,川菜的风味特色也略有差异,成都地区口味较温和,重庆地区较为浓烈,而自贡地区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川菜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等优点,有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味菜肴体系。

筵席菜:多是采用山珍海味,配上时令蔬菜而构成,比较讲究菜肴的工艺性和艺术性,其辣味较少,口味较温和。

大众便餐菜:其菜式多种多样,以小煎小炒为主要制作方法,其味道以辣味等浓烈的

滋味为主,口味教重。

家常菜:根植于寻常百姓之家,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家庭风味,取材广泛,操作简单,家喻户晓。

火锅:火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具,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从古代的“鼎”逐渐演化而来的。常见的有红汤(以麻辣味为主)和白汤(以咸鲜味为主),但也有一种鸳鸯锅,锅里分为两部分,可同时盛装麻辣的红汤和咸鲜的白汤。四川人非常喜欢吃火锅,不但在寒冷的冬天吃火锅,就是在38摄食度的高温、挥扇不停的炎夏也照吃不误。

风味小吃:多以米面、杂粮制作而成,以精巧玲珑,调味讲究,经济实惠为特色。许多有名的小吃,发源于旧时城镇的沿街叫卖的小贩,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如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珍珠丸子、夫妻肺片等具有“中化老字号”的招牌小吃。

下面介绍川菜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菜肴:回锅肉和川北凉粉。

在四川省搞的一次关于川菜的民意调查中50%以上的人认为回锅肉最能代表川菜。四川的主妇们,也许不会做海鲜,不会煲靓汤,但是没有人不会做回锅肉,可见其普及程度。回锅肉的来历与祖先祭祀鬼神有关,祭祀时,将一块肥肉放到锅里煮七八分熟,再放到祭台上,祭祀完毕之后,这块肉已经冷了,于是,聪明的祖先将肉爆炒后再食用。回锅肉的选料十分讲究,必须选用后部的坐板肉,因为猪肉肉质紧密而细腻,只有坐板肉相对粗些,且肉质坚挺、肥瘦合理,一般以6分肥4分瘦为佳。将肉煮至7分熟左右,这样的肉片在食用时口感较好。将煮熟后的肉切成长度为6厘米左右,宽度为3厘米左右的肉片,不能过厚,这样,成菜是形状才会微微卷起,呈“灯盏窝儿状”,令人食欲大增。对于配菜的选择上,一般而言,菜椒、蒜茎、青蒜都可以,但以青蒜最佳。回锅肉的制作过程中,火候的运用十分讲究,因为不是简单的炒熟,要注意两点:一是油不要过多,只要能炒散不沾锅就好;二是油温不要过热。肉片在温火少量油的情况下炒,脂肪在油温作用下融化溢出,这就叫吐油,可以使油腻程度下降。在配料的使用上,要注意四点:一是加一点甜面酱,这样使味道浓厚;二是加一点白糖,因为回锅肉要稍微有点甜味才好;三是加点黄酒和郫县豆瓣同时下锅,相互作用;四是切忌加酱油。经过以上步骤,回锅肉就制作完成了。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被称为“川北凉粉”的小吃,创始于清朝末年的四川省南充地区。主要原料是豌豆粉,有白色和黄色两种。用水将豌豆粉拌匀再经过加工,制成凉粉后用刀切成很细的长条状,再拌上有辣椒、花椒、生姜、葱叶、冰糖等掺和制作的红油,以及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拌匀以后即可食用,具有辣味醇、鲜香爽口的特点。另一种不加醋,

但拌上豆豉泥,红油照旧,这种方法制作出的川北凉粉,辣味霸道,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川北凉粉主要目的在吃“佐料”,而原料凉粉不过成了佐料的寄存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充人有发明出另一种吃川北凉粉的新方法,用面粉做成碗口大的饼,用火将饼烤熟,这种饼俗称“锅魁”,将锅魁用刀剖开一个口子,再将拌好佐料的川北凉粉装进去,就是俗称的“锅魁装凉粉”。

川菜的风味菜肴体系,是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多民族口味的融合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古代的巴与蜀,巴有濮、苴、共、奴、夷等民族居住,蜀有楚、邛都、徙、笮都、冉等民族居住。秦灭巴蜀之前,巴蜀人口75——100万左右,秦灭巴蜀之后,不断将中原贵族豪富罪犯和一般人民迁入巴蜀,元末明初,湖广移民大批入川。时至清初,湖广滇等外地人入川户更多。因而《成都通鉴》说:“现之成都,原籍皆外省也。”外地人入川变成四川居民,各民族的人在四川共同生活,既把他们的饮食习俗、爱好、烹调技艺带进了四川,也受到四川土著居民原有饮食传统习俗、爱好的影响,互相交融,口味融合,形成四川地区特有的菜肴风味。

二是善于吸收,化他为我

川菜从未停止过吸收中国各家烹饪之长,对于历史传承下来的官府菜、宫廷菜,道、佛、宫、观的寺院菜,少数民族的民族菜和汉族各地的市肆菜,都拿来为我所用。正如川菜烹饪大师蓝光鉴所说:“所谓川味正宗者,是在原有基础上,用南北之秀而自成格局也。”实际上,所谓川菜就是以四川擅长的烹饪方法和调味方法为基础,吸收各方烹饪精华而制成的四川风味菜肴。

从历史上溯,当今的不少川菜烹饪原料、调料、菜点,都是吸收外地甚至外国之长而来的。原料中的胡瓜、胡麻、菠菜、南瓜、莴苣、茄子、番茄、圆葱、马铃薯、花生,调料中的胡葱、胡椒、大蒜、辣椒都是从外国引进,由“洋货”变为“土货”。要是没有辣椒作调味品,今天的川菜风味就不复存在了。现在四川还流行的蒜泥白肉源于满族的白肉片,炒野鸡红源于道家菜野鸡红,叉烧鸡源于美国的红鸡,苕菜狮子头源于扬州狮子头,八宝豆腐源于清宫御膳,八宝锅珍源于回族锅珍,烤米包子源于土家族,山城小汤圆源于杭州汤圆,这样的情况追溯起来还不少。

三是不断开拓,不停地创新

在川菜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拥有今天这样的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菜点,4000多个品种的菜肴风味体系。

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法烹制出来的。川菜既用全国通用的一些烹饪法,也创造了一些独具一格的烹饪法,这些烹饪法是使川菜具有川味特色的技术基础,包括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煎、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38种之多。其中,川菜常用的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是川菜对中国烹饪技法的一大贡献。小炒之法,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急火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顿时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煸炒,使之脱水、成熟、干香。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自然收汁,醇浓味厚。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

当今流行的川菜品种,既有对历代川菜品种的传承,也有近代和当代厨师扪的创新,他们都为川菜品种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做过贡献。廖青亭创新的醋熘鸡、半汤鱼,孔道生创新的猪耳片、蟹黄银杏,周海秋创新的豆渣烘猪头、旱蒸鱼,刘建成创新的淮山软炸兔、地黄焖鸡,张国栋创新的推纱望月、珊瑚雪莲等等。厨师们创新的川菜不胜枚举。

川菜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一个菜系。当今的川菜,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这三个特点,尤其一味型多,变化巧妙的特点著称。我们用“味在四川”来概括川菜最基本的特点。

美食应以美味为基础,美味则需要调味技巧来创造。川菜擅长于调味,味是川菜的核心。历来有“七味”:酸、甜、麻、辣、苦、香、咸。有“八滋”:干烧、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陈皮、酸辣等等说法。其实川菜之味远远不止以上所列举之味,其实常用类型就达23中之多,而其中以善用麻辣见长。辣椒与其他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椒)、油香辣(红油)、酸香辣(泡辣椒)、清香辣(新鲜青椒)、冲香辣(用芥末)、辛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在川菜常用的23种味型中,与辣椒沾边的就达13种,如口感咸鲜的家常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椒调味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总之,川菜运用辣椒、花椒和所有辣族调味品,或是让其唱主角,或是让其当配角,灵活运用,变化巧妙,让人们得到不同桅杆的享受。

味在四川,这就是对川菜基本特点的总结。

参考书:

《中华食苑》 李士靖 主编

《中国饮食文化》 赵荣光 主编

《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姚伟钧 主编

《中国100种民间食俗和竞技》 唐奇甜 主编 《考吃》 朱伟 编

《川味鸡肴100中》汪鹤麟 著

川菜文化

川菜文化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同时也就是味型最多、最有特色、民间的最大菜系,四川菜系以调味与菜式复杂多样且富有特色,“五味俱全”而突出麻辣,口味清鲜与醇浓并重而著称。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论。 长久以来,川菜在烹饪上以选料精细、烹饪严格、品种丰富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菜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并早已走向海外,成为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川菜目前就是涉及人口最多、经营门店最多的菜系,从全国餐馆营业额统计来瞧,川菜影响力已跃居第一位。 川菜系也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就是古代的巴国与蜀国。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与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东汉末,古典巴蜀菜开始出现自己的特色;到魏晋时,古典巴蜀菜与其她菜系出现分野。 隋唐五代时,中原世祖、文人的迁入使巴蜀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巴蜀菜也出现繁荣状况。至两宋时,川菜发展成独立菜系并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川菜成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菜系,开始向巴蜀之外传递川菜文化。 元明清时期,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经济、文化遭受摧残,使得南宋以前繁荣一时的四川亚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四川的烹饪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期间,明末时辣椒由美洲经欧洲间接引入中国,使自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晚晴后期,四川少受战乱及资本主义的冲击,同时由于清政府的重视,四川文化出现了起飞,现代川菜文化开始诞生,到抗日战争前期基本定型。 川菜以重庆与成都两地的菜肴为代表。所用的调味品既复杂多样,又富有特色;尤其就是号称“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葱、姜、蒜,醋、郫县豆瓣酱的使用频繁及数量之多,远非其她菜系能相比。特别就是“鱼香”、“怪味”更就是离不开这些调味品,如用代用品则味道要打折扣。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就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烹调方法共有38种之多。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川菜名菜还有灯影牛肉、樟茶鸭子、毛肚火锅、夫妻肺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300多种。 川菜特点: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饪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寡,调配变化,加之选料、切配与烹调得当,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 川菜特点就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与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川菜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风格,川菜的分类中,它们亦有自己的派系: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 上河帮也就就是以成都与乐山为核心的蓉派菜系,其特点以亲民平与,调味丰富,口味相对清淡,多传统菜品。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与,绵香悠长,同时集中了川菜中的宫廷菜、公馆菜之类的高档菜,通常颇具典故。精致细腻,多为流

川菜文化

中国川菜文化 摘要: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老夫子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饮食是人生、社会的头等大事。从古到今,人类皆离不饮食,然而,远古时代的饮食仅是“茹毛饮血”,还只限于果腹求生的范畴,谈不上体现精神文化特质。当生产力发展到获取食物比较富足,社会精神财富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发展到一定高度,社会分工产生烹饪职业并出现烹饪理论的时候,烹饪才能成为艺术,饮食文化才能产生。在世界上许多民族、许多国家自成体系的饮食文化中,饮誉全球的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法兰西民族饮食文化。法国曾经是欧、美公认的“烹饪王国”,可是历史悠久的中国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和欢迎。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在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国度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是中国商业文化体系中的瑰宝。川菜是中国的主要菜系之一,川菜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川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川菜文化是随着川菜烹饪技术和四川饮食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物产、民族及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各地的烹饪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就自然地形成若干各具地方特色的菜系。川菜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发源于近三千年前的巴蜀古国。在约两千年前的汉、晋时期,就已初具规模。讲究食品味道和调味品的使用,是饮食责任编辑:肖建春郡江原人,江原在今四川崇庆县西北)在所著的《华阳国志)中就指出:巴、蜀之人有“尚滋味”和“好辛香”的传统。两千多年来,这一传统仍为川菜所保持并加以发扬,并成为川菜所具有的著名特色。隋、唐五代,川菜有了较大的发展。两宋时期,川菜已跨越巴蜀旧疆,以独有的菜肴和饮食文化特色,先后进入当时的京都沐京(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为世人所瞩目。明代末叶,辣椒从南美洲传入我国后,使川菜原已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到了晚清,川菜逐步形成以清鲜醇浓并重,而又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的独特风味。现在,川菜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及云南、贵州等地有相当的影响,占有相当的市场,川菜风味 的餐馆且已遍及国内的一些主要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走出中国,冲向世界,扬名于海内外。川菜及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川位于长江上游,盆地四周高山环绕,长江横贯南部,其氓江、乌江等支流流经北部和南部。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境内山林茂密,菌笋丰盛,有虫草、竹荪等山中珍品;河渠交错,鱼虾肥美,有江团、雅鱼、黄辣丁等鱼类上品;肉类禽蛋,干鲜果蔬,四季不绝。所有这些,都为川菜名家一显身手,提供了丰厚的物资。其次是人文条件良好。战国末期,秦灭六国后,曾把当地的豪吏大户迁徙到蜀郡。这些人利用蜀郡丰富的资源,过着富足奢华的生活。象西汉时临工队今邓睐)卓王孙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 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用这5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

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庞 燕 内容提要:在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的影响下,中国被划分为若干个饮食文化圈。本文着重介绍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菜系,重点论述川菜从雏形到形成菜系的过程,分析了川菜形成为浓郁地方风味体系的因素,以及川菜风味菜肴体系形成的原因,并且列举了川菜风味菜肴体系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菜肴,最后总结了川菜的特点。 关键词:饮食文化 区域性 饮食文化圈 菜系 川菜 作者简介:贵阳 花溪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2002级 庞 燕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炎黄子孙世代生息、繁衍的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是举世公认的人类发祥地之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古代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在我们祖先文明伊始便追随其前进的脚步,逐渐发生、发展并趋向繁荣的。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科学。具体来说,饮食文化是指原料获取、加工和制作过程中的技术、艺术、科学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 民以食为天,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便不可避免地与食物联系起来。人总是要吃的,但是吃什么、怎样吃却是大不相同的。广东人爱吃蛇,而北方人一提吃蛇就作呕,这是吃什么的不同习俗。住在沿海地区的人能生吃蟹子活吃虾,而内地人对海产品则必须清洗之后做熟方能吃,这是怎么吃的不同习俗。不难看出,饮食文化不是整齐划一、大同小异的,它具有区域性特征。 如何来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呢?人类文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区分为许多不同的文化群、文化圈、文化区,这些不同的文化群落由于地理环境、自然风物、食物获取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饮食习俗。到西汉时期,中国形成了几大基本作物区,例如,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主;北方草原地带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几大基本作物区的形成,奠定了区域性饮食文化圈主体风格的物质基础,并给以后的民族饮食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正是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文化、风格乃至宗教等原因,历史地形

川菜的五大特点

川菜的五大特点 提起四川历史文化不得不提到川菜文化,它风味独特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它永远都是巴蜀大地上的骄傲。由于四川地理位置独特,为川菜创造了多样化的食材和辅料,接下来就由小编我为大家总结川菜文化的魅力所在。 带你走进川菜文化了解川菜的魅力 风味多样 川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饪原料多而且广。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饪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此外,四川所产的与烹饪、筵宴有关的许多酒和茶,其品种质量之优异,也是闻名中外的,如宜宾的五粮液、泸州的老窖特曲、绵竹的剑南春、成都的全兴大曲、古蔺的郎酒等,它们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的老家四川省华蓥市,鸡蛋就可以做很多种菜。鸡蛋炒番茄、鸡蛋炒饭、煎蛋煮面、煎蛋炒面、煎蛋烧汤、蒸焖蛋、八宝蛋、红包蛋等等。凡是你想得到的,就没有我们吃不到的。 讲究美感 川菜讲究的就是色、香、味俱全,不仅要味美,还有视觉美、形象美。川菜崇尚“辣”,不仅仅是一种辛辣,而且要辣得很有意思,辣得让人欲罢不能,欲进亦不能!那种感觉就一个字,爽!一般来说川菜给人的感觉是泼辣,细腻,顽强。泼辣是因为吃麻辣,浑身毛孔喷张,汉唰唰地往外冒,舌头都烫直了,实在没功夫和你细细地掰哧;细腻是因为不满足于简单的口味,决不因能下饭就马马虎虎凑合吃,嘴里淡得无聊时,必定要创造出七八种怪味,辨出个不同来,讲出个道道来;顽强是因为饿得发昏时,总能想出办法找到吃的,看到什么就能吃到什么,天上、地下凡是能做菜的,四川人都能把它做得有滋有味,色、香、味俱全。 川菜注重食品的色香味一致并能达到和谐,所以对川菜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一个土

川菜的发展史及其背景

川菜的发展史及其背景 很多人喜欢吃川菜,但他们并不了解川菜的发展史及其背景,因为他们只关注川菜的色香味。川菜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只有懂得川菜文化的发展史及其背景后,当我吃每一道川菜时,就会感觉津津有味。 发展过程:秦、西汉时期四川饮食文化尚未出现地区性特色秦灭蜀到西汉末年的三百余年间,由于第一次移民以后巴蜀经济的发展,成都的繁荣导致了物产的丰富与饮食业的兴旺,这就是扬雄《蜀都赋》里说的:“调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药之羹,江东鲐鲍,陇西牛羊及具有珍稀野禽野兽“五肉七菜”的宴菜。从这几句简短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古典四川菜在西汉晚期时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中原烹饪文化的精神-“五味调和”已经成为四川至少上层人士饮食的基调;再就是“江东鲐鲍,陇西牛羊”说明了四川烹饪原料不是单纯就地选取,而是通过水陆运输从长江下游和秦岭以西获得。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上述描述暗示了这一时期至少上层饮食还未出现地区性的特征,如果有,也是前一节里谈到的属于下层人民继承的战国以前的“益州鹿(歹委)”这样的不卫生,不文明陋习。在这以前,从《史记》里记载的“文君当垆”可以推想到蜀地的餐饮业也已经出现。总的说来,和四川在秦汉以后,很少表现出巴蜀古文化遗留一样,这一时期的四川饮食文化也基本上完全被秦汉先进文化所同化,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区特色。 古典巴蜀烹调与中原、江南烹饪的分野出现在东汉末与魏晋时期东汉建立以后,四川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它的烹饪文化开始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第二节里介绍的忠县东汉墓葬中的“庖厨俑”说明了巴蜀烹饪的成熟景象,其中水饺的出现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水饺应该理解为馄饨的变种,两汉时期馄饨被称为“疖馄”,是通称“饼”的一种,或者叫做汤饼。东汉刘熙《释名》“饼”中已提及“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但我们并不能准确理解汤饼的含义,我们只知道,馄饨或者水饺应该是小麦去麸以后的面粉制作成的,要求面粉加工质量很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至迟在东汉时期,四川地区的农业加工技术和中原地区一样,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阶段。

成都川菜文化特点及例证

成都川菜文化特点及例证 2010年,成都正式获得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美食之都”的称号,这标志着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成都被授予“美食之都”的称号,是对成都美食文化尤其是成都川菜文化的充分肯定。成都又名“蓉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喜赏名花,偏爱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树,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每到秋季,满城芙蓉花开,花香四溢,成都也因此得名“芙蓉城”,简称“蓉城”。芙蓉亦成为现代成都的市花。芙蓉花于清晨初开时为白色或粉红色,后逐渐变为深红,傍晚时变为紫红色,越开越艳,正如“晓妆如玉暮如霞”。由于芙蓉花“一日间凡三色”,所以人们又叫它“三醉芙蓉”。成都川菜历史悠久,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古代成都川菜、近代成都川菜和现代成都川菜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成都川菜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并通过历史积累,造就了如今成都川菜文化充满魅力的特点。仔细研究成都川菜历史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深厚的成都川菜文化和美丽多姿的芙蓉花之间有共通之处。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成都川菜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蓉——蓉城独创,魅力无限,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融合创新,自成一格。 1 一、蓉——蓉城独创,魅力无限 成都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成都人都过着一种平乐的生活,对饮食颇为崇尚。在这种条件下,成都地区涌现出一些蓉城独创、充满魅力的菜肴或小吃。 1,例证,麻婆豆腐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位名叫陈春富的人在成都外北上河坝街租铺面3间,开设陈兴盛饭铺,该铺距老万福桥很近。此桥是成都通往洞子口、崇义桥、新繁

等县镇的交通要道。那时,成都市的食用菜油、大米等,大都是从新繁等附近县镇一带推车、担挑而来。于是陈家饭铺就成了这些运脚休息、吃饭最适中的地点。陈家饭铺仅备有小菜饭,不过,侧面却有一家王姓豆腐房,所做豆腐既细嫩又绵软。这家豆腐房每天送些豆腐到饭铺陈设。陈家饭铺则备有葱子、蒜苗、辣椒面等佐料,又常有小贩担挑鲜猪肉或鲜牛肉沿街叫卖,到了饭铺门前停歇,等候顾客。于是,来此吃饭者可随意割数两肉作菜。还有挑油运脚者进成都时,油篓内有的是油,可随便舀几勺,交店主加工豆腐菜。饭铺的老板娘对客人态度和蔼,接待热情,又深知下力人喜食麻、辣、烫厚味,便烹制出麻、辣、烫的豆腐菜肴。因其麻面,于是以“麻婆豆腐”命名,逐渐远近驰名。[1] “麻婆豆腐”集麻、辣、烫、酥、软五样特点为一体,在近 2 代时已成为成都家喻户晓的名菜,《锦城竹枝词百咏》言,“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新中国成立后,“麻婆豆腐”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成都菜肴之一,并且已走出国门,深受国外人士的喜爱。 2,例证,石锅三角峰 新派成都川菜“石锅三角峰”,以极辣的绿色小米辣和成都人非常喜欢的河鲜“三角峰”为原料,选用耐高温且保温好的石锅为炊具烹制成菜,菜肴上桌时石锅还在咕嘟冒泡,到用餐结束汤汁还是烫的。汤汁香味复合、浓郁鲜香,鱼肉极其细嫩,土豆粉入口滑爽、久煮不烂。 这道菜创制于2006年。当时成都川菜餐厅有干辣椒、红鲜辣椒作调配料的菜肴,但没有全绿色鲜辣椒作调配料的菜肴,所以餐厅的厨师长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探索和创新。创制团队费尽心思,几乎找遍了成都市所有的菜市场,最终在一个卖辣椒的摊位前发现了掺杂在红辣椒中为数不多的一些绿色小辣椒——小米辣,它的辣度相当于普通辣椒的10倍,喜欢吃辣椒的成都人也不常用它,市场上很少见。于是,

川菜文化

川菜文化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同时也是味型最多、最有特色、民间的最大菜系,四川菜系以调味与菜式复杂多样且富有特色,“五味俱全”而突出麻辣,口味清鲜与醇浓并重而著称。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论。 长久以来,川菜在烹饪上以选料精细、烹饪严格、品种丰富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菜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并早已走向海外,成为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川菜目前是涉及人口最多、经营门店最多的菜系,从全国餐馆营业额统计来看,川菜影响力已跃居第一位。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东汉末,古典巴蜀菜开始出现自己的特色;到魏晋时,古典巴蜀菜与其他菜系出现分野。 隋唐五代时,中原世祖、文人的迁入使巴蜀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巴蜀菜也出现繁荣状况。至两宋时,川菜发展成独立菜系并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川菜成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菜系,开始向巴蜀之外传递川菜文化。 元明清时期,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经济、文化遭受摧残,使得南宋以前繁荣一时的四川亚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四川的烹饪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期间,明末时辣椒由美洲经欧洲间接引入中国,使自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晚晴后期,四川少受战乱及资本主义的冲击,同时由于清政府的重视,四川文化出现了起飞,现代川菜文化开始诞生,到抗日战争前期基本定型。 川菜以重庆和成都两地的菜肴为代表。所用的调味品既复杂多样,又富有特色;尤其是号称“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葱、姜、蒜,醋、郫县豆瓣酱的使用频繁及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菜系能相比。特别是“鱼香”、“怪味”更是离不开这些调味品,如用代用品则味道要打折扣。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烹调方法共有38种之多。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川菜名菜还有灯影牛肉、樟茶鸭子、毛肚火锅、夫妻肺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300多种。 川菜特点: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饪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寡,调配变化,加之选料、切配和烹调得当,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 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川菜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风格,川菜的分类中,它们亦有自己的派系: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 上河帮也就是以成都和乐山为核心的蓉派菜系,其特点以亲民平和,调味丰富,口味相对清淡,多传统菜品。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姓名:吴国霞学号:20105588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人取火就开始发现的,之后随着历史的前行,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而且多元性能,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各种性格特点。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中国烹饪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人类的生存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特别是兽类食物连毛带血一起吃,这阶段叫做“茹毛饮血”时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慌人类有了进步,懂得扒皮去毛,采火烤着吃。由低级生活向前又迈进一步。所以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期),当时火的应用有:自然火、存火种、人工取火; 熟食的加工方法有:烧烤、地下挖坑加热、石板烹法。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期),陶瓷烹器的产生,加工熟食有了新方法,从面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开始有主食与菜肴分开加工的方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铜器烹饪时期:发明了冶金工艺制作铜餐具,炊具有了高温的烹调方法;厨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与用膳分开、有了五味调和的方法;食品营养在饮食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五谷为养——稻、粟、黍、麦、菽;五畜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为助——枣、李、杏、栗、桃;五菜为充——葵、林、韭、蓿、葱。、第四阶段:繁荣时期,秦汉至南北朝的烹饪时期:原料繁多——小麦粉、蔬菜、豆制品、植物油;熟食遍例——酒食兼营的酒店、各种大大小小的酒楼;高温速烹——焯水、吊汤、蒸、煮、炒、炉烤;贵言族席——烤鸭、烤鹅、蒸猪头、大菜、品种多;中外交流——中餐传入日本、南亚、印度次大陆,同进也引进西方饮食;食疗方法——用茴茴豆子、砂仁、榆仁酱、荜拨、豆豉。随至南宋朝的烹饪时期:规模扩大、造型精美;经营多样化、菜式明朗化;分工明确、各有绝技。元、明、清三代的烹饪时期:元朝有中外饮食交流,主要与南欧、西亚、中亚;明朝烹饪食发展速度加快,有南北交流,开始北移;清代时期,满族入主中原,从康熙到嘉庆一百多年是清代盛世;又南下,野菜开发、封密大铁锅、煤行、清真馆、西餐等。 第五阶段:鼎盛时期,近代、现代烹饪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烹饪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出现了仿古膳菜,一些宫绅家厨也进入市场。如:谭家菜的创世人——谭宗滩系广东南海人,清朝末期的宫僚,一生酷爱珍膳美食。谭宗浚之子谭珍青,讲究饮食胜过其父。谭宗浚任官时到过江南、四川等地,对各地菜都有研究。后来进京成功地将南方菜与北方菜的相互融合成为独创一派的地方风味特色佳肴。 南方的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现了“公馆菜”。抗日战争时期,沿海都市烹调技术西迁入川,促进了川菜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川菜在国内扩大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帮口菜改为八大菜系之称。川、鲁、粤、闽、湘、皖、浙、苏。

川菜的发展介绍

传统川菜的介绍及新概念渝派川菜的发展 第一章传统川菜的介绍 第一节 传统川菜的形成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吃上可谓风格過异,争奇斗艳。它伴随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而形成和发展。 由于四川和重庆号称“天府之国”其有着丰富的物产,川菜经过启蒙、形成、发展、成熟等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十分悠久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历史,创造出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理论和烹饪技巧,而且川菜得到了全社会和烹饪界的承认已经走向了世界,川菜是巴蜀历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 第二节 传统川菜的特点 川菜具有地方风味浓郁,注重清鲜醇浓,以清鲜为主,博采民间各味,以善用麻辣著称的鲜明特点,注重“味”是其根本,整个川菜都是围绕着“味”在做文章。川菜擅长调味,并富于变化,既有规律型又有特殊性,既有系统性又有灵活性,方使世人惊讶,由惧吃到试吃到常吃到不吃不行,这就是川菜变化莫测的奥秘,川菜的味型之多乃全国之冠并享有“一菜一各、百菜百味”之美誉闻名世界。 第3节 传统川菜的典型味型 1鱼香味:此味是川菜菜 系中极富特色的味型。 特点:酸甜咸辣一致 姜葱蒜香味突出 2家常味:此味为川菜独创,家居及餐厅运用较广。 特点:咸鲜微辣 略带回味 3麻辣味:在川菜的味型中是最典型的,浓厚的味感富有诱人的魅力 特点:麻辣鲜香 味浓味厚 4荔枝辣香味:此味为川菜独创 最具传奇色彩的味型 特点:酸甜咸鲜醇正 麻辣香味突出 5怪味:此味为川菜独创 是川菜中味感最复杂,使用调料最多的味型特点:咸、甜、麻、辣、酸五味均衡 并富鲜香 6椒麻味:川菜独特的味型之一 特点:麻香咸鲜 清淡宜人 7陈皮味: 川菜独特的味型之一 特点:麻辣咸鲜味厚 富含陈皮芳香 略带回味

川菜有哪些特点 四川有哪些代表名菜

川菜有哪些特点四川有哪些代表名菜 四川菜简称川菜,以成都风味为正宗,包含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等。相传汉魏六朝,川菜即具特色,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以味多、味广、味厚着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格”之誉。调味多用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味重麻、辣,麻味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川菜有哪些特点?四川有哪些代表名菜? 川菜有哪些特点 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主要由重庆、成都及川北、川南的地方风味名特菜肴组成。川菜的烹制方法有煎、炒、炸、爆、熘、煸、炝、烘、烤、炖、烧、煮、烩、焖、、氽、烫、煨、蒸、卤、冲、拌、渍、泡、冻、生煎、小炒、干煸、干烧、鲜熘、酥炸、软、旱蒸、油淋、糟醉、炸收、锅贴等近40大类3000余种。 川菜十分古老,秦汉已经发端。公元前三世纪末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量中原移民将烹饪技艺带入巴蜀,原有的巴蜀民间佳肴和饮食习俗精华与之融汇,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川菜烹饪技术。到唐宋,川菜已发展为中国的一大菜系。清代,辣椒传入中国,川菜味型增加,菜品愈加丰富,烹调技艺日趋完善。抗战陪都时期,各大菜系名厨大师云集重庆,更使川菜得以博采众家,兼收并蓄,从而达到炉火

纯青的境地。 川菜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着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与文明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川菜以本味见功,主要指蔬鲜而言,海味另当别论。任何调味都不能掩其本味,要吃什么有什么味道。 川菜的菜式很多,当不在两千个以下,考特三级厨师,要求能写出400-800个菜品。煎、炒菜时,如不见肉伸展,加任何佐料也不行。炒菜时要注意宁肯用盐,不要用酱油,切意见水。川菜亦注意使用绍酒,尤其是鲜、辛的菜品,加绍酒会增加味道的浓醇。 四川名菜举例 1、回锅肉 这是四川民间传统菜肴,也称熬锅肉,会锅肉。因其历史悠久,食者甚众,成为别具风味的四川菜。俗谓:“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可见影响深远。久居外乡的四川人,回川探友访亲,首先想到的就是吃一盘味美的回锅肉。 烹制回锅肉并不难,但要做得色、香,味俱佳却颇考手艺。一般选取肥瘦相连的猪腿肉,放入汤锅内煮至“断生”

川菜调味料的发展历程

一、川菜调味料的发展历程 川菜调味有这样的口诀:五香四辣甜姜蒜,二麻荔枝糖醋咸,怪味果香加陈红,茄豉芥末味齐全。川菜的味相当丰富,号称百菜百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鱼香、麻辣、辣子、陈皮、椒麻、怪味、酸辣等。近代川菜调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晚清至20世纪80年代初,该时期川菜味型发展相对平稳,创新力度不强,川菜调味料主要以原始的香辛料和传统发酵调味料为主,基本特点是麻辣辛香。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激发了餐饮业的活力。餐饮业经营者开始挖空心思地琢磨如何用高质量、新口味的菜品来满足顾客要求,使烹饪水平和调味水平大大提高,川菜调味料开始复合化、多元化。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餐饮业欣欣向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川菜在众多菜系中脱颖而出。川菜的独特味型经川菜厨师们的开发、复合,变得更加丰富,使川菜有了规模空前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川菜南征北战风靡全国,红遍世界,与之相对应的川菜调味料新品不断推出。

二、川菜调味料的分类 调味品的作用,或是除腥去腥,或是改变原料的性味,或是增香增色,或是造就某种特殊的风味。川味之所以独具特色,以味取胜,与其所用的调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按制造工艺的不同,川菜调料分为以下几大类: (1)原料型:包括各种香辛料、盐、味精、野生菌,其作用就赋予川菜基本的味型。 (2)发酵型:包括酱油、醋、豆瓣、泡菜、豆腐乳、料酒等,其作用是实现川菜品种的多元化、口味的复合化。(3)提取型:包括植物提取物如花椒油、辣椒油,动物提取物如肉类提取物、海鲜提取物,菌类提取物如酵母抽提物、食用菌提取物等,其特点是将各种原材料的有效成分进行抽提,赋予川菜更完美的“尚滋味”。 (4)复合型:包括鸡精、高汤粉、浓汤宝、拌菜汁、火锅底料、卤菜料、烧菜料、香水鱼料、鱼香肉丝料、香辣酱等,其特点是将多种调味料进行有机组合,要么提鲜增味、要么体现产品的特殊用途。 (5)增香型:包括各种飘香剂、肉香膏、肉香粉,其特点是提香,吸引消费者的嗅觉,从而产生食欲。 三、川菜调味料的现状 1、以基础调味料为主,品种单一 目前,川菜调味料只要是一些基础调味品,地方风味浓

川菜文化的发展历程

川菜文化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同时也是味型最多、最有特色、民间的最大菜系,四川菜系以调味与菜式复杂多样且富有特色,“五味俱全”而突出麻辣,口味清鲜与醇浓并重而著称。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论。 长久以来,川菜在烹饪上以选料精细、烹饪严格、品种丰富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菜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并早已走向海外,成为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川菜目前是涉及人口最多、经营门店最多的菜系,从全国餐馆营业额统计来看,川菜影响力已跃居第一位。 川菜的发展历程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西汉扬雄《蜀都赋》从侧面展示了古典四川菜以及饮食基调。东汉末,古典巴蜀菜开始出现自己的特色;到魏晋时,古典巴蜀菜与其他菜系出现分野。 隋唐五代时,中原世祖、文人的迁入使巴蜀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巴蜀菜也出现繁荣状况。至两宋时,川菜发展成独立菜系并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川菜成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菜系,开始向巴蜀之外传递川菜文化。 元明清时期,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经济、文化遭受摧残,使得南宋以前繁荣一时的四川亚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四川的烹饪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期间,明末时辣椒由美洲经欧洲间接引入中国,使自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晚晴后期,四川少受战乱及资本主义的冲击,同时由于清政府的重视,四川文化出现了起飞,现代川菜文化开始诞生,到抗日战争前期基本定型。 川菜的菜系 成都为主的蓉派川菜、重庆为主的渝派川菜,加上自贡为主的盐帮川菜,共同构成了四川菜系。一般认为,成都蓉派川菜为传统官家川菜,而重庆渝派川菜更接近新式川菜。川菜餐馆的菜品口味多为蓉派川菜和渝派川菜,近年来,盐帮川菜也异军突起,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川菜的分类与发展

川菜的分类与发展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川菜时代来临

川菜的派系分别是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盐帮川菜是新式川菜。以做回锅肉为例,蓉派做法中材料必为三线肉(五花肉上半部分)、青蒜苗、郫县豆瓣酱以及甜面酱,缺一不可;而渝派做法则不然,各种带皮猪肉均可使用,青蒜苗亦可用其它蔬菜代替,甜面酱用蔗糖代替。而具体烩制手法两派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在于蓉派沿袭传统,渝派、盐帮推陈出新(虽然未必较传统做法更加美味)。 创新川菜

创新川菜 从高级筵席“三蒸九扣”到大众便餐、民间小吃、家常风味等,菜品繁多,花式新颖,做工精细。川菜烹调讲究品种丰富、味多味美的川菜,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与其讲究烹饪技术、制作工艺精细、操作要求严格分不开的。川菜烹调有四个特点:一是选料认真、二是刀工精细、三是合理搭配、四是精心烹调。在“炒”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的很多菜式都采用“小炒”的方法,特点是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合乎营养卫生要求。菜肴烹饪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高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中考现代文阅读《川菜》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川菜 ①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②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③川菜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川菜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良辰嫁娶、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⑤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⑥川菜的菜式,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高级宴会菜式,烹制复杂,工艺精湛,原料一般较多采用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菜蔬,要求品种丰富,调味清鲜,色味并重,形态夺人,气派壮观。普通宴会菜式,要求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经济实惠,朴素大方。大众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为特点,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麻

川菜的五大特点

川菜的五大特点  提起四川历史文化不得不提到川菜文化,它风味独特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它永远都是巴蜀大地上的骄傲。由于四川地理位置独特,为川菜创造了多样化的食材和辅料,接下来就由小编我为大家总结川菜文化的魅力所在。 带你走进川菜文化了解川菜的魅力 风味多样 川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饪原料多而且广。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饪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此外,四川所产的与烹饪、筵宴有关的许多酒和茶,其品种质量之优异,也是闻名中外的,如宜宾的五粮液、泸州的老窖特曲、绵竹的剑南春、成都的全兴大曲、古蔺的郎酒等,它们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的老家四川省华蓥市,鸡蛋就可以做很多种菜。鸡蛋炒番茄、鸡蛋炒饭、煎蛋煮面、煎蛋炒面、煎蛋烧汤、蒸焖蛋、八宝蛋、红包蛋等等。凡是你想得到的,就没有我们吃不到的。 讲究美感 川菜讲究的就是色、香、味俱全,不仅要味美,还有视觉美、形象美。川菜崇尚“辣”,不仅仅是一种辛辣,而且要辣得很有意思,辣得让人欲罢不能,欲进亦不能!那种感觉就一个字,爽!一般来说川菜给人的感觉是泼辣,细腻,顽强。泼辣是因为吃麻辣,浑身毛孔喷张,汉唰

唰地往外冒,舌头都烫直了,实在没功夫和你细细地掰哧;细腻是因为不满足于简单的口味,决不因能下饭就马马虎虎凑合吃,嘴里淡得无聊时,必定要创造出七八种怪味,辨出个不同来,讲出个道道来;顽强是因为饿得发昏时,总能想出办法找到吃的,看到什么就能吃到什么,天上、地下凡是能做菜的,四川人都能把它做得有滋有味,色、香、味俱全。 川菜注重食品的色香味一致并能达到和谐,所以对川菜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一个土豆,一个红薯,一个萝卜,几乎都可以雕刻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任何东西。这些精美的图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注重情趣 川菜不仅好吃,而且它的名字也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亦是博大精深,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有时也给人一种乐趣。有的以名人的姓名。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制作的传统名菜。它有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特点,色、香、味、形俱佳,有人称其为“美容食品”,外宾赞颂它“可列入世界名菜”。有的以广为流传的事迹,例如夫妻肺片。相传当年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 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夫妇二人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 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有的根据菜肴的形象命名的,如火锅。火锅在广东称为“边炉”,在宁夏称 为“锅子”,在四川叫“火锅”。四川的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一千七百年以上。悠久的火锅历史也就造就了妙趣横生的火锅文化,有人开始将火锅称为“热盆景”,“盆中鲜”、“烫中

川菜及主要特点

川菜及主要特点 一、川菜的成因 川菜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类丰富,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尚滋味,好辛香”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三峡地区乃至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春秋至西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有教大的发展,特别是秦汉两代,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得到更大发展,两宋时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菜系四个阶段,之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战,中国烹饪各派交融,给川菜以深刻的影响,使之更加丰富。 (一) 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川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府之国”。所谓“天府之国”,一是水好,二是土质肥沃,三是气候温暖。这些都适合蔬菜生长,而且品种很多。四川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饪原料多而广,既有江河里的蟹鳖鱼虾,又有山区的野味山珍;既有四季不断的多种新鲜蔬菜和笋菌,又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种植调味品和酿造调味品,如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宜宾)牙菜、南充冬菜等,都成为各式川菜的烹饪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 影响深远的风俗习惯 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食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因素。据史学家考证,早在公元前316年前,秦统一“六国”夺取蜀国时,姜、花椒等辛香调味品,就已成了巴蜀地区的风味特产。《吕氏春秋·本味篇》曾有“和之美者,阳朴之姜”的记载;《蜀督赋》中亦有“魔芋酱流誉于番禺乡”的描述;《华阳国志·蜀志》曰:“其辰值末,故好滋味,德在少昊,故尚辛香”,这是以阴阳五行之说来解释蜀人“好滋味,尚辛香”的原因。这段话也说明位于中国西陲(少昊)的巴蜀,由于气候环境的感染和影响,好食辛辣味厚的食物。而四川盆地气候温热潮湿,生活在这种气候和自然环境中的人,无论从生理和味觉上,都会对辛辣芳香的食物产生一种自然的需要,以刺激味觉,摄入较多对身体有益的养分,来满足人体代谢的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