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跑台运动

动物跑台运动
动物跑台运动

跑台运动促进幼龄大鼠学习能力

娄淑杰**,*,刘瑾彦**,杨若愚,陈佩杰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摘要:为了探讨跑台运动对幼龄大鼠学习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5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其中跑台运动组大鼠以低强度进行为期一周的跑台运动;然后使用Morris水迷宫,对两组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进行分析。在定位航行实验中,运动组大鼠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并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运动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运动轨迹的弯曲度表明运动组大鼠还表现出了较强的寻找平台的动机以及对平台位置较为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并没有明显差异,从大鼠在各象限内穿越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来看,运动组大鼠在D象限穿越的次数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低强度的跑台运动在短时间内便可以明显提高幼龄大鼠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而获得新行为、新习惯的过程,记忆则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储存、加工和提取的过程。对人而言,学习记忆能力是影响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脑的学习记忆过程及其机制一直都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但无论是在形态学方面还是行为学方面,报道的结果大都是以损伤或药物干预作为处理所获得 [1-3]。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众人皆知的,如可促进和维持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最近几年,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研究其对脑功能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学习记忆功能而言,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结果不尽相同。如van Praag 等人研究了跑转笼运动对成年小鼠海马区神经再生以及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其中的行为检测结果显示,经过转轮运动训练的成年小鼠比未经运动训练的小鼠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 [4]。另外,Kramer等的人体实验也表明,一些先前从不运动的老年人通过步行运动,其思维能力如计划、安排和工作记忆力都相应有所改善[5]。而在Rhodes 等人的研究中,运动训练后的小鼠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6]。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研究对象均为已发育成熟的成年动物或人。而且,关于衰退期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报道居多[7,8],对于发育早期学习记忆能力的探讨则未见报道。有关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发育的研究认为,幼年期的神经发育,部分决定了成年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在某个特殊时期接受信息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着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密度和效率 [9]。鉴于此,本文针对运动对生命早期脑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以探讨运动这一正常的生理活动在脑发育中的作用,为探讨生命早期的运动对日后成年乃至老年时期脑健康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健康雄性5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30只,购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平均体重为(110.05±7.91) g。将其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每组15只。分笼饲养,每笼 5只,自由饮食,光照时间7:00~19:00,饲养环境温度(20±2)°C,相对湿度45%~55%。

1.2运动方案跑台运动组的动物在固定时间段每天在跑台上运动 30 min,持续时间为一周;运动强度采取逐渐加大的方式,首先以2 m/min的速度运动5 min,然后跑速改为5 m/min持续5 min,最后以8 m/min的速度持续20 min。安静对照组动物则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安静饲养一周。

1.3 学习和记忆行为检测

1.3.1 实验装置Morris水迷宫及其附件为上海倍曼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直径120 cm,高50 cm,水深40 cm,水温保持(25±1)°C。池壁上标有东南西北四个入水点,分别以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形作为标记,它们将水池等分为A、B、C及D四个象限,在D象限正中离池壁30 cm处放一个直径为9 cm,高38 cm

的圆形平台,平台顶低于水面2 cm。水池中倒入墨汁以掩盖圆形平台。水迷宫上方安置有摄像机,用于同步记录大鼠运动轨迹,记录系统采用荷兰的NOLDUS 软件: video tracking system for automation of behavioral experiments。训练期间水迷宫外参照物保持不变。

1.3.2 指标检测方法Morris水迷宫作为检测实验动物学习记忆水平的重要工具,其测试程序主要包括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两个部分。 (1)定位航行实验(place navigation test)用于测量大鼠获取经验(学习)的能力。实验前1 d 下午将大鼠放入水中自由游泳2 min,观察其游泳姿势并使其熟悉实验环境。实验历时4d,每天上、下午两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训练4次,每次训练随机选择一个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池,同一次训练所有大鼠入水点相同。每只大鼠在训练前放于平台120 s以熟悉水迷宫及周围环境。记录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latency)。至120 s 找不到平台,则将其引上平台,潜伏期记为120 s,大鼠每次爬上平台或被引上平台后,让其在平台上休息60 s。每一时间段内四次潜伏期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这一时间段的学习成绩。 (2)空间探索实验(spatial probe test) 用于测量大鼠保存经验(记忆)的能力,即大鼠学会寻找平台后,对平台空间位置记忆的能力。在训练的最后时段撤除平台,然后在B象限任选一个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观测其在120 s内在各象限的游泳距离及其占总距离的百分比;以及120 s内穿越各象限平台相应位置(即平台在D象限所在的位置)的次数。

1.4 统计分析先采用Excel分别对两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游泳速度、扭转角度和角速度、各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以及穿越平台次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然后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运动对幼龄大鼠定位航行能力的影响

表1提供的是两组大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大鼠的潜伏期随训练次数的增多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第一次训练中,两组大鼠的潜伏期很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从第二次训练开始两组大鼠的潜伏期均比第一次明显缩短 (P<0.01)。之后,两组大鼠的潜伏期趋于稳定,组内大鼠的5

个潜伏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这5 个潜伏期均明显低于第一次的潜伏

期(P<0.01)。将两组大鼠各次训练时的平均潜伏期进行比较,从第二次到第六次的训练中,运动组大鼠的潜伏期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 P<0.01) ;但最后一次的潜伏期对照组和运动组又趋于一致(P >0.05)。

比较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如表2所示,在前两次的训练中,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从第三次开始运动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表3中游泳轨迹的扭转角度(turn angle)值和表4中游泳轨迹的角速度值(angular velocity)反映了两组大鼠寻找平台的运动轨迹。结果显示,在第一天的训练中,两组大鼠都没有表现出寻找平台的行为。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运动组大鼠很快就学会了寻找平台,而且在寻找平台的过程中其运动轨迹更接近直线式;但对照组大鼠寻找平台的路线则多呈曲线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健康雄性5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30只,购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平均体重为(110.05±7.91) g。将其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每组15只。分笼饲养,每笼 5只,自由饮食,光照时间7:00~19:00,饲养环境温度(20±2)°C,相对湿度45%~55%。

1.2运动方案跑台运动组的动物在固定时间段每天在跑台上运动 30 min,持续时间为一周;运动强度采取逐渐加大的方式,首先以2 m/min的速度运动5 min,然后跑速改为5 m/min持续5 min,最后以8 m/min的速度持续20 min。安静对照组动物则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安静饲养一周。

1.3 学习和记忆行为检测

1.3.1 实验装置Morris水迷宫及其附件为上海倍曼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直径120 cm,高50 cm,水深40 cm,水温保持(25±1)°C。池壁上标有东南西北四个入水点,分别以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形作为标记,它们将水池等分为A、B、C及D四个象限,在D象限正中离池壁30 cm处放一个直径为9 cm,高38 cm

的圆形平台,平台顶低于水面2 cm。水池中倒入墨汁以掩盖圆形平台。水迷宫上方安置有摄像机,用于同步记录大鼠运动轨迹,记录系统采用荷兰的NOLDUS 软件: video tracking system for automation of behavioral experiments。训练期间水迷宫外参照物保持不变。

1.3.2 指标检测方法Morris水迷宫作为检测实验动物学习记忆水平的重要工具,其测试程序主要包括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两个部分。 (1)定位航行实验(place navigation test)用于测量大鼠获取经验(学习)的能力。实验前1 d 下午将大鼠放入水中自由游泳2 min,观察其游泳姿势并使其熟悉实验环境。实验历时4d,每天上、下午两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训练4次,每次训练随机选择一个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池,同一次训练所有大鼠入水点相同。每只大鼠在训练前放于平台120 s以熟悉水迷宫及周围环境。记录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latency)。至120 s 找不到平台,则将其引上平台,潜伏期记为120 s,大鼠每次爬上平台或被引上平台后,让其在平台上休息60 s。每一时间段内四次潜伏期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这一时间段的学习成绩。 (2)空间探

索实验(spatial probe test) 用于测量大鼠保存经验(记忆)的能力,即大鼠学会寻找平台后,对平台空间位置记忆的能力。在训练的最后时段撤除平台,然后在B象限任选一个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观测其在120 s内在各象限的游泳距离及其占总距离的百分比;以及120 s内穿越各象限平台相应位置(即平台在D象限所在的位置)的次数。

1.4 统计分析先采用Excel分别对两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游泳速度、扭转角度和角速度、各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以及穿越平台次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然后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运动对幼龄大鼠定位航行能力的影响

表1提供的是两组大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大鼠的潜伏期随训练次数的增多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第一次训练中,两组大鼠的潜伏期很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从第二次训练开始两组大鼠的潜伏期均比第一次明显缩短 (P<0.01)。之后,两组大鼠的潜伏期趋于稳定,组内大鼠的5

个潜伏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这5 个潜伏期均明显低于第一次的潜伏期(P<0.01)。将两组大鼠各次训练时的平均潜伏期进行比较,从第二次到第六次的训练中,运动组大鼠的潜伏期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 P<0.01) ;但最后一次的潜伏期对照组和运动组又趋于一致(P >0.05)。

比较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如表2所示,在前两次的训练中,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从第三次开始运动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表3中游泳轨迹的扭转角度(turn angle)值和表4中游泳轨迹的角速度值(angular velocity)反映了两组大鼠寻找平台的运动轨迹。结果显示,在第一天的训练中,两组大鼠都没有表现出寻找平台的行为。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运动组大鼠很快就学会了寻找平台,而且在寻找平台的过程中其运动轨迹更接近直线式;但对照组大鼠寻找平台的路线则多呈曲线式。

.2 运动对幼龄大鼠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

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两组大鼠在各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的百分比见图1。对照组大鼠在各象限游泳距离占总游泳距离的百分比分别为(21.98±1.31)% (A),(20.51±1.16)% (B),(20.60±1.27)% (C),(36.92±1.62)% (D) ;运动组大鼠在各象限游泳距离占总游泳距离的百分比分别为(21.14 ±1.37)% (A),(19.80±0.73)% (B),(20.79±1.00)% (C),(38.27±1.46)% (D)。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大鼠在D象限游泳距离均明显多于其余三个象限 (P<0.01),而且在B象限的游泳距离最短。组间比较,运动组大鼠在 D象限的游泳距离多于对照组,而其余三个象限的游泳距离均少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图2显示两组大鼠在各象限穿越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对照组大鼠分别为

10.93±0.67(A),9.93±0.65(B),11.53±1.02 (C),22.20±2.20 (D); 运动组大鼠分别为12.40±0.58 (A),11.67±0.77 (B),12.87±0.83 (C),

25.13±2.68 (D)。与其余三个象限相比,两组大鼠在D象限穿越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多(P<0.01),而在B象限穿越平台相应位置次数与其余象限相比是最少的。两组之间进行比较,运动组大鼠在D象限穿越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运动能力来看,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分别是:对照组为(25.81±3.35)cm/s,运动组为(28.11±4.70)cm/s,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Morris水迷宫所检测的是大鼠在多次训练中,学会寻找位置固定的隐蔽平台,形成稳定的空间位置认知,这种空间认知是通过加工空间信息(外界参照物)形成的。是一种以空间坐标系为参照的认知(allocentric cognition),所形成的记忆是一种空间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从信息的加工和提取方式来看,这种空间参考记忆进入意识系统,其储存的机制主要涉及边缘系统 (如海马)以及大脑皮层相关脑区[10,11]。因此,Morris水迷宫是一种研究与海马功能直接相关的空间学习记忆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提高幼龄大鼠的学习能力。从第一次的水迷宫训练结果来看,两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认为两组大鼠在开始的行为表现方面没有明显区别。学习记忆不是一种有或无的现象,而是一个过程。大鼠在水迷宫训练中,刺激(被放入水池中)与反应 (辨认空间物体寻找平台)之间形成了联系,并产生相关记忆。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大鼠经过多次的水迷宫训练后,其潜伏期都明显缩短,但在相同的训练次数内,运动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明显少于对照组,表现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两组大鼠寻找平台的运动行为本身存在差异,而且在撤除平台后的空间探索期,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相当,并没有明显差异。

本文的结果提示,短期的跑台运动可明显提高幼龄大鼠的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能否持续拥有,以及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否会继续提高动物的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实,这对充分认识运动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运动对定位航行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影响的差异也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

原生动物练习题(张敏)

一、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 1、眼虫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就是质膜。() 2、表膜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从而使眼虫不能作收缩变形运动() 3、眼虫的鞭毛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物,与一基体相连,不受核的控制。() 4、基体对眼虫的分裂起着类似中心粒的作用。() 5、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绿眼虫,只有几周就失去叶绿素;若这样连续培养长达15年后,眼 虫将会永远失去绿色。() 6、若用高温、抗菌素、紫外光等处理眼虫,使其丧失绿色,只要再放回阳光下,虫又可重 新变绿。() 7、夜光虫生活于海水中,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在夜间可见其发光而得名。() 8、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使其呼吸困难而死。() 9、大变形虫喜欢生活于有机质丰富、重度污染的水体中。() 10、表壳虫的外壳由细胞本体分泌而成。() 11、砂壳虫的壳是由分泌的胶状物混合了自然界的小砂粒构成的。() 12、根据有孔虫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质年代,而且还能找到煤矿。() 13、放射虫由于在内、外质之间有一几丁质的中央囊,故适于底栖生活。() 14、有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进入红血细胞的裂殖子即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 15、疟原虫大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在虫体中部,较疏松,疟色素较细小。() 16、原虫小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偏在虫体的一边,较致密,疟色素较粗大。() 17、草履虫一般生活于清洁、缓流的小溪沟中。() 二、填空 1、原生动物的分类体系争议较大,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有、、、、等四大类群。 2、眼虫具有趋光性是由于其有和。 3、眼虫通过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把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4、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 方式称为。 5、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所释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无光的条件下 则通过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6、形成是眼虫对水池干涸等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7、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鞭毛纲分为和两个亚纲。 8、植鞭亚纲最显著的特征是、。 9、常见的植鞭毛虫有等。 10、寄生于动物和人体的鞭毛虫有、、等。 11、动鞭亚纲最显著的特征是、。 12、有一种自由生活的鞭毛虫既有鞭毛又有伪足,特称为;这类动物对探讨 与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3、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 14、变形虫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称。 15、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好材料,经常用来探讨、 、等问题。

动物怎样运动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1.影像资料: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2.盘子、墨水、放大镜、条形透明玻璃片。 3.空地一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教师:在前面的两课的学习当中,我们学习了动物的生活环境、食物等,那么动物要生存,要生活,还必须要干什么呢? 学生齐答:还要运动。 教师:对,如果不运动的话,它们就没有食物吃,就没有水喝。所以要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动物是怎样运动的?(板书课题:动物怎样运动) 二、深入探究 1.观察各种各样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最好选用动态影像资料观察。 教师播放各种各样的动物运动资料。 (2)学生交流:从影片中你观察到,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分组交流。集体汇报。 (3)教师引导概括。 教师: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1:有腹部贴在地面。 教师:这叫爬行。 学生2:有用自己的腿走动的。比如狗。 教师:这叫行走。 学生3:有的动物用腿的时候还奔跑。 学生4:还有的动物可以腾空跳跃。 …… 教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和游泳等等多种。 2.探究为什么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为什么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他们各自的运动方式和什么有关? 学生: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教师:对,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3.室外观察 教师带领学生在室外准备的场地,观察事先准备的小动物。(要注意安全,不要使被观察动物受到惊吓。) 三、交流小结 学生根据观察事实进行交流讨论,形成统一认识。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节课的观察成果 二、探究活动 1.观察猫和狗的运动方式 播放视频资料:猫狗的运动 学生交流。 2.自由观察蜗牛的运动。 三、拓展 教师:动物还有那些运动方式呢?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能够留心观察。 四、小结

生物分类:原生动物

生物分类:原生动物门 在生命树中,许多古老生物代表的主枝或树枝已经枯萎脱落,这些脱落的大小不一的树枝可能代表整个目、科或者属都没有现生后裔的类群——他们仅以化石的形式为我们所知。就像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的那样,一个细弱蔓延的树枝从一棵树底部的树杈上长出来,并由于某些偶然的机会受到偏爱并且依然兴旺地存活着,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像原生生物的动物;在些许程度上,它们连接起生命的两大分支,而且它们好像因为生活在一个神之庇护地而幸免于致命的竞争。 原生动物就是真核单细胞动物,这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形态,所以叫原生。而后生动物,就是指多细胞生物,所有的后生动物,都是由最初的原生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叫做后生。 已描述的原生动物中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在地球上,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来确定他们来过这个地球,也并非所有的原生动物都能留下化石供后

人去考察,只有那些具硬壳的类型(有孔虫的钙质壳(由细胞分泌的碳酸钙构成)和放射虫(硅质或含有机质的硅质)为主)才能够形成化石。他们的化石大多保存在海相沉积物中,少数发现于淡水沉积。这可能由于海生类型大多数具有硬壳能够保存成化石,而其他生活领域中的类别大多不具硬壳,很少形成化石。 自从300多年前,A.van列文虎克用约放大270倍的透镜,第一次看到了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学之父),原生动物家族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 如果你觉得原生动物这些古老生物应该生活在那些原始森林、海洋和人类文明去不了的地方那就错了,你可以在池塘、湖泊、河流、海岸、土壤甚至极地地区找到他们。有的甚至将人类的血液、器官作为安身之所。捧一捧水,在显微镜镜下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小动物”在游动,它们的“内脏”一目了然,它们把所有的“器官”集中在一个细胞中,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一方水土中。 原生动物小小的身体里,有一套完整的生存系统,从呼吸到排泄,从消化,吸收,从运动到防御。一应俱全。通过扫描电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内涵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胞核、线粒体、食物泡、自噬泡等的结构 科学家将其分为如下4个纲:1、鞭毛纲2、肉足纲3、孢子纲4、纤毛纲 原生动物是在动物总界中单细胞个体的类群,虽然在其中人们也观察到存在群居习性,但这样的群体还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细胞个体集聚

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教案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但并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因此本节主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我采用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方法开展教学。将全班分成6 个小组,在每一组都设有观察、实验、体验、制作等多个学习任务,因而一方面可以让不同认识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都有独立自主地承担学习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予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 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达到新课标要求,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因此在本节教学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说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构成 2.阐明动物适于运动的特点 3.说出运动对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练习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动物运动所依赖的结构(骨、关节、肌肉)的特点 2.运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剖开的猪腿骨关节6副;家兔的骨骼标本6盒;肘关节运动模型或往届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6副;“动物的运动方式”光盘;学习任务卡片4×6组,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学生准备硬纸板、剪刀、大头针、火柴、废旧饮料瓶、玩具吊车。 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法 分组学习:即将全班分成6 个小组,在每组内再分成4个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分别完成本节课的四个学习任务 合作交流:即在每组内交流各自的学习内容,让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掌握本

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的种类研究

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的种类研究 孙勇民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222) 摘要: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运行管理中,由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不同时期呈现 不同种类,且原生动物比细菌大得多, 以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因此以微生物尤其是原生动物种群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活性污泥和出水水质的状况,作为指示生物是较 为方便的。 关键词:原生动物;活性污泥;种类 活性污泥中微型动物种类可分为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后生动物很少,只有轮虫和线虫类,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原生动物。与活性污泥有关的原生动物主要有三类,即鞭毛类、肉足类和纤毛类。 鞭毛类:这类原生动物因为具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鞭毛,作为运动器官,所以统称鞭毛虫或鞭毛类原生动物,可分为植物性鞭毛虫和动物性鞭毛虫,鞭毛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植物性鞭毛虫,多数有绿色的色素体,进行植物性营养的原生动物,少数为无色的植物性鞭毛虫,无绿色的色素体,在活性污泥中无色的植物性鞭毛虫例如绿眼虫(Euglena viridls)较多;动物性鞭毛虫,体内无绿色的色素体,体形很小,在曝气初期活性污泥中有较多的动物性鞭毛虫,包括跳侧滴虫(Pleuromonas jaculans)、黎波豆虫 (Bodo)等。 肉足类:只有细胞质所形成的一层薄膜,大多没有固定的形状,细胞质可以伸缩变动形成具有运动和摄食的胞器。大多以动物性营养,以细菌、藻类、有机颗粒为食。主要有变形虫(Amoeba)、太阳虫(Actinophrys)。 纤毛类:特点是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纤毛,作为运动器官。构造是原生动物最复杂的,有胞口、胞咽做消化的器官,有大核为营养核,小核为生殖核。纤毛类分为游泳型(靠自身的纤毛自由游动)和固着型(固着在其他物体上生活,可以形成群体)两种。在废水中常见的游泳型纤毛虫有草履虫(Parameciom ca udatu m)、肾形虫(Colpoda)、豆形虫(Colpidium)、漫游虫(Lionotus)、裂口虫(Amphileptus)等;常见的固着型纤毛虫有钟虫类。 以天津某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研究为例。 1 以原生动物作为不同状态活性污泥的指示生物 由于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对环境敏感程度的不同,所以可以利用原生动物种群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活性污泥的状况,由于原生动物比细菌大得多,以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因此以原生动物为指示生物是较为方便的。 一般情况下,在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阶段中,原生动物种类的出现和数量的变化往往按一定顺序进行,即根据原生动物活动规律判断活性污泥培养成熟程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1、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作(骨连结);包括不动连结、微动连结、活动连结 (关节);其中主要形式是(关节); 2、图中1(关节软骨)2(骨髓腔)3(血管)4(神经)5(骨膜) 6(骨髓)7(骨密质)8(骨松质) 3、骨的结构分为(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 骨膜:内有血管和神经; 骨质:(骨密质)致密坚硬,在(骨干);(骨松质)比较疏松, 在(骨端); 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幼年时期是(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成年时期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严重失血时,黄骨髓会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4、骨坚而不重原因:(骨密质)坚硬;(骨松质)疏松,(骨髓腔)使骨呈管状结构; 骨硬而不脆原因:骨的成分包括柔韧的(有机物)和硬脆的(无机物); 少年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骨易变形;老年人骨中(无机物)较多,易骨折; 5、注:人体骨骼由206块骨组成;(四肢长骨)最易骨折,夹板要长过断骨(上下两端)的关节; 6、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窝)③(关节软骨)④(关节腔)⑤(关节囊) 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①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有(关节软骨),减少骨与骨的摩擦, 缓冲运动的震动; ②关节囊:内有韧带,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③关节腔:内有(滑液),增加灵活性; 关节灵活而牢固的原因:(关节头)和(关节窝)一凸一凹相吻合;(关节囊)中 的韧带增加牢固性;关节腔内有(滑液),增加灵活性; 注: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叫做脱臼 7、骨骼肌特性是(收缩)运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围绕(关节)产生运动;骨骼肌一般要跨越至少(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 8、运动的完成:图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 甲图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乙图伸臂: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提重物:两块肌肉都(收缩);自然下垂:都(舒张); 9、在运动完成中骨(杠杆)、骨连结(支点)、骨骼肌(动力); 10、动物行为泛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但不包括(生理活动); 11、按行为表现划分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 繁殖行为、社群行为; 攻击行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相互攻击; 节律行为:鱼类洄游、鸟类迁徙、潮汐节律、昼夜节律等; 繁殖行为:包括雌雄识别、占据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 社群行为: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社群行为特征:①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②有的还形成等级③交流信息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蜜蜂利用舞蹈语言传递信息;蝶蛾类昆虫可用

动物运动的方式

动物运动的方式 篇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教学过程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

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具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①、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②、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③、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燃料。 ④、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动物的运动教案1

示范教案(动物的运动1课时)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

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

原生动物复习题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指示生物; 2. 赤潮; 3. 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 5. 细胞内消化; 6. 共栖;共生;8. 滋养体;9. 保虫宿主;10. 中间宿主;11. 终末宿主;12. 裂体生殖;13. 孢子生殖;14. 接合生殖;15. 动纤系统;16. 刺丝泡;1 7. 应激性。 二、填空题 1. 原生动物的分类体系争议较大,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 和等4大类群。 2. 眼虫具有趋光性是由于其有和。 3. 眼虫通过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4. 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所释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无光的条件下则通过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6. 形成是眼虫对水池干涸等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7. 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鞭毛钢分为和两个亚钢。 8. 植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9. 常见的植鞭毛虫有、、、和。 10. 寄生于动物和人体的鞭毛虫有、和。 11. 动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12. 有一种只用生活的鞭毛虫既有鞭毛又有伪足,特称为;这类动物对探讨与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3. 变形虫在运动是,由体表任何不为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 14. 变形虫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称为。 15. 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好材料,经常用来探讨、 和等问题。 16. 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可将肉足纲分为和。 17. 寄生于人体的重要变形虫有。 18. 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按其生活过程可分、和3种类型。 19.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致病阶段。 20.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感染阶段。

原生动物

科研训练项目 ——昆明常见类型土壤中原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相关技术资料 土壤原生动物是指生活在土壤或土壤表面覆盖的凋落物中的原生动物,是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以土壤为栖息地的微型生物群落。土壤原生动物种类繁多,生物量巨大,它们消耗土壤中大部分细菌,对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提高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活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土壤原生动物也产生了许多适应土壤生活的生理性状。土壤原生动物的种质资源调查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份,项目小组对西山所采土样中原生动物的种类进行了培养和鉴定,因各种原因导致未能按时完成项目内容,获得预期的成果。现将项目说完成内容中获得的相关技术资料整理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培养基 1.11Ⅰ号培养基: 2g琼脂,200ml蒸馏水,加热至琼脂全部溶解,121℃灭菌30min,倒板; 1.12Ⅱ号培养基: 葡萄糖5克;KH 3PO 4 0.1克;MgSO 4 ?7H 2 O 0.1克;NaCl 0.1克;CaSO 4 ?2H 2 O0.05 克;CaCO 3 2.5克;琼脂7.5克加入到500ml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并用加热器进行加热至溶解(CaCO3不能全溶),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至完全溶解,倒板(由于是缺氮培养基,因而不需要灭菌)——培养肉足纲动物。 1.2主要仪器与设备 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及显微摄影设备。 2试验方法 2.1土样采集及保存 2.11采集地点和时间 昆明市西山北坡 2.12采样点自然环境

植被种类丰富,分布均匀,纵向分布明显;地表有较好的腐殖质堆积层,土壤湿度适中;从早上10点到下午6点,经过多次测量,气温在20~23℃之间,土表空气湿度在68~72之间;土质为棕红壤,坡度在30°到45°之间,无雨水冲刷痕迹; 2.13采集方法 以选定采集点中的一棵较大的树为中心,半径2米的范围,等距选择6个采样点,除去表层较大的落叶,采集从腐殖质层开始以下5厘米的土壤,尽量保留块状,维持疏松度,将土样装到保鲜袋中密封,尽快带回; 2.14土样的实验室保存 采回土样后,选用合适的经消毒的陶花盆若干,将采回的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减少由于原生动物的分布特征导致土样中或有或无原生动物;将土样分装到花盆中,播种菜籽,喷洒少量水,放于户外较阴暗处保存,早晚各一次检测空气和土壤湿度,温度,以保持土壤中原生动物群落自然稳定状态。 2.2原生动物培养 培养方法——“非淹没培养皿法”:称取3g土壤均匀放于Ⅰ号培养基和Ⅱ号培养基的平板,加蒸馏水至刚要淹没土壤,在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1个月。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补充蒸馏水,至半淹没状态,并保持较高的培养箱内空气湿度。 2.3镜鉴方法 2.31方法一 定期(培养的第3、7、11、15、19、23、27、30天)倾出培养中平板部分液体,制成临时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拍摄记录不同种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此方法可记录到原生动物运动状态的形态特征,尤其对于运动缓慢的肉足虫,可以辨别虫体与周围环境的区别,及不同种类的运动特征。但一滴原液中原生动物的数量巨大,多数纤毛虫和鞭毛虫处于快速运动状态,不易拍摄到清晰的特征照片。 2.32方法二 把1g琼脂溶于2升水中,121℃30min灭菌,冷却后形成琼脂液。定期(培养的第3、7、11、15、19、23、27、30天)倾出培养中平板部分液体,取一滴

动物的运动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一、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构成。 (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能力。 (2)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3)练习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 (3)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三、重点、难点 (1)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多种动物的运动录像。 刚才大家看到的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运动。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板书,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师: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但你知道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 (板书,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任务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⒈请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 2.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关节?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 3.想一想,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完成屈肘、伸肘动作吗? 4.当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时,相应的部位也不能正常运动。由此大家能否看出运动的完成与哪些结构有关? 5.观看课本家兔的骨骼图,说说这些骨的名称。 6.对照关节模式图,说出关节由哪些结构组成? ①关节是怎样构成的? ②为什么关节能够即牢固又灵活? ③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7.除哺乳动物以外,其它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你能不能用事例来说明。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引导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分析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2.指导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3.提供关节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炎对运动的影响,了知道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师生交流,总结出关节与灵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变化

动物学报 43(增刊):1~5,1997 A cta Zoologica S i nica43(S u ppl.)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变化 对污水处理效率的指示作用 王 超 陈致和 (山东大学生命学院, 济南 250100) 摘 要 污水处理装置中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反映环境因子的变化,因而具有污水 处理效果的指示作用。通过对原生动物及其他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和对应的 COD、BOD5值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证明:曝气池中纤毛中心占绝对优势时,处理效果最佳; 若鞭毛虫数量剧增,处理效果将降低。而轮虫的出现说明处理效果较好,但当其数量过多 且种类单一时,也说明效果降低。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原生动物 污水处理 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各种环境因子,例如进水的物化条件、各种技术参数(如充氧条件、空压机的转速、曝气时间等)以及气候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处理装置中各种生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废水处理效果。在各种生物中,以原生动物的数量最为明显。可以通过处理装置中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反映出环境因子变化。而COD、BOD5值可以作为废水处理效果的特定指标。可见,了解废水处理装置中原生动物及其他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和对应的COD、BOD5值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废水处理中的情况,促进更好地加强管理工作。现就济南炼油厂废水处理中原生物p和其他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变化与COD、BOD5去除率的关系调查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1 水样来源 济南炼油厂废水处理过程中各阶段的水样。主要采样点为进水口(废水通过浮选池后进入曝气池的进水口);1号表面曝气池、底部充气曝气池(一级沉淀池,定期底部吹气);2号表面曝气池、二级沉淀池、出水口等。在1996年3~4月份进行4次采样。 112 原生动物的鉴定和计数 鉴定以活体显微镜检为主。部分以鲁哥(Lugol)氏液固定后鉴定。计数采用计数板法。 113 COD的测定 采用重铬酸钾法(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114 B OD的测定 采用20℃培养5天所需的溶解氧(Do)作为指标。溶解氧测定采用碘量法(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2 结 果 211 在4次采样中,共发现原生动物23属48种,其中鞭毛虫4属11种,纤毛虫15属28种,肉足虫4属4种。另外还有线虫1属1种,轮虫4属4种(表1)。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说出动物的行为的概念。 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3 、举例说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 二、自主学习新-课 -标-第-一 -网 1、通过本章前言部分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右图为关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部分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2)运动时能减少两骨之间摩擦并缓冲两骨之间撞击力的是〖〗 , 把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 (3)我们常说的脱臼是指〖〗从〖〗中脱出来。 3、结合课本42页观察与思考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①② 6、哺乳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不能很好地完成,还需要参与的是 ( ) a、神经系统 b、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 c、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 d、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7、下图是肌肉协作完成一个动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图表示的是动作b图表示的是动作 (2)图中1是指 ,图中2是指 (3)在a图和b图所示的动作中,1的状态分别是和 2的状态分别是和 (4)a图和b图表明肌肉协作完成一个动作的基本情况,它说明,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以组上的肌群相互配合。 (5)1、、2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动作是在系统的支配之下。人在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时,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系统、系统和系统等的配合。 8、 上图是一位同学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①②、两条松紧带③④和一颗螺丝⑤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请据图回答问题: 三.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44页讨论总结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来完成某一动作的? 四.精讲点拨: 1、骨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2、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髓。 3、骨连接的形式:活动的、半活动的、不活动的骨连接。 4、从物理学角度说明骨、关节、肌肉的作用。 五.课堂检测:

原生动物

3.3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包括所有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群体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未出现细胞分化,某些种类也仅仅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区别,体细胞在群体内各自独立。)。 原生动物中 明显属于植物界——衣藻、团藻等绿藻; 明显属于动物界——草履虫、变形虫等; 介于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之间的眼虫、粘菌等。 为叙述方便,并与通行的动物学参考书相一致,将上述种类归于原生动物门——单细胞动物(unicellular animal 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最微小、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绝大多数的原生动物是显微镜下的小型动物,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2 -3μm,如利什曼原虫;大型的种类体长可达7cm,例如海产的某些有孔虫类,淡水生活的旋口虫可达3mm,新生代化石有孔虫例如钱币虫竟达19cm。但是大多数的原生动物体长在300μm以下,例如草履虫在150-300μm之间。 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体来讲是最简单的,而作为一个细胞来讲是最复杂的。 群体单细胞动物:极少数原生动物是由几个或许多个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没有形态与机能的分化,每个细胞仍保持着独立性,我们把这类原生动物称为群体(colony),例如盘藻(Gonium)、空球藻(Pleodorina)、实球藻、团藻等。 原生动物的体表具有细胞膜 有的种类细胞膜极薄,不能使动物体保持固定的形状,身体外形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改变,这种膜称为质膜。 多数原生动物的体表有较厚且具弹性的膜,能使动物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这种膜称为表膜。 还有些原生动物的体表,形成了坚固的外壳,外壳有几丁质、矽质、钙质或纤维质等。 2、其生理活动是由各种细胞器官(organelle)来执行和完成的。 A、运动机能:鞭毛(flagellum)、纤毛(cilium)、伪足(pseudopodium) 等胞器司运动。 鞭毛和纤毛构造基本相似. 鞭毛:一般较长,数目较少,摆动不是那么有规律; 纤毛:一般较短,数目较多,运动很有规律 B、营养机能: 植物性营养:反映原生动物的原始性。(少数) 动物性营养:通过胞口吞食其它生物或有机碎片,残渣由胞肛排出:草履虫; 渗透性营养:寄生或腐生的种类,借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作为养料。 C、呼吸机能 ?没有呼吸的类器官,呼吸作用借扩散作用,从周围的水中摄取氧,并将CO2排入水中。 ?1、体表 ?2、厌氧或兼性厌氧呼吸(寄生类型)

动物的运动方式

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材分析: 动物运动对动物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改变着自己身体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有利于有效逃避天地的危害,所以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也是通过动物的运动来完成的,因此动物运动与动物行为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许多感性认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分析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相适应性。 教学目标: 1.观察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阐明动物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概述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4.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方法,尝试用语言描述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重点: 动物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难点: 动物各种运动方式特点的概括总结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搜集各种动物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具准备: 水槽(最好是玻璃透明的而且是比较大的那种) 纸折的飞机和船模型 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大屏幕播放视频资料:雁群的空中飞行;袋鼠的跳跃前行;丛林中老虎的漫步;黄牛拉犁劳作;水族馆里各色各样的鱼及水生动物的“闲庭信步”;奥运赛场上游泳、跳高、长跑、短跑...... 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既能走近“动物的运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2.各抒己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入手,引导鼓励学生描述曾经见过的动物运动方式,如蚂蚁在地上树上是爬行;毛毛虫有许多“脚”也是爬行;蜗牛和蛇没有“脚”也是爬行;蜥蜴、龟、壁虎是爬行;宠物狗和猫既能走也能跑;山羊、马有时走有时跑;青蛙、蝗虫跳跃前行;鲫鱼、鲤鱼等鱼类在水里游泳......这样比较容易地认识了动物的运动,并触及到动物运动方式的多种多样。 3.概括总结:肯定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的认识,延续感性认识的思路,将动物的运动方式概括成几类。这样就会将学生对具体动物的运动方式归纳到理论上的类型上来,使认识系统化、规范化。

活性污泥中常见原生动物

污水处理常见微生物照片 微生物的指示作用 (1) 着生的缘毛目多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BOD5和浊度低。(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窗之而翻动,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的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这说明优质而成熟的活性污泥。 (2) 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很好时往往就是优势菌种。 (3) 如果大量鞭毛虫出现,而着生的缘毛目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 (4) 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纤毛虫出现,指示净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浊度上升。 (5) 如出现主要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90%以上。 (6) 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 (7) 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累枝虫的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8) 而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 (9) 在石油废水处理中钟虫出现是理想的效果。 (10) 过量的轮虫出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 另在一些对原生动物不宜生长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胶团的大小用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 变形虫(阿米巴)amoeba. 顾名思义,变形虫是能变形的。不过这种变形也是有限度的。 一些种类的变形虫能向四外伸出假足,以探查水中的化学成分,决定移动方向。而有些种类根本没有假足。 他们猎食时覆盖它的猎物,把猎物裹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食物泡,食物泡可以消化吸收猎物。 大多数变形虫对人体无害,但有几种变形虫能产生人类疾病:阿米巴痢疾,主要发生在贫穷国家。 变形虫食性广,单细胞藻类,细菌,小原生动物,真菌,有机碎片等皆是它们的食物. 变形虫生命力强,在条件不好时,可以形成一个包囊(休眠体)度过难关.

动物的运动的教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了解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和多媒体展示伸肘和屈肘的过程,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通过PPT的展示,理解动物的运动对生存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运动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 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2.形成爱惜自身运动器官,进行合理而科学运动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运动员的尊敬心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运动是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1、从骨骼与肌肉的位置关系入手,在板图的绘制过程中由学生分析得出肌肉两端的肌腱应 附着在不同的骨块上,这样才能通过肌肉的收缩使骨骼产生相对的运动。 2、通过PPT(关节模式图)使学生看到哺乳动物关节各个部位的组成,对关节结构有一个 感性认识,再通过绘图的练习,掌握此知识点。 3、通过对自身结构的探究,了解屈伸肘关节的动作是由相应的两组肌肉完成的。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层层递进,最终使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深刻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运动系统的模型、图片和PPT

板书设计:第一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一、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骼(包括骨、关节)肌肉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三、运动需要其他系统的支持 四、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五、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动物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共两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各种各样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材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可供学生交流讨论的话题“各种各样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以讨论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动物运动方式的认识,但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的了解估计是不完全的,因此,教材第7页提供了多幅动物运动的图片,这些动物涉及了鱼、虫、鸟、兽及软体动物。既有天上飞的,也有地上跑的、爬的,水里游的,还有水陆两栖的。教材希望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多样的运动方式显然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有密切关联的,但每一种动物具体是怎样运动的,在此并不需要学生展开,他们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都弄清楚。 第二部分:仔细观察,猫和狗是怎样运动的。 这是一个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来认识身边熟悉的动物的运动方式的过程。从虚线框的安全警示的内容来看,显然是一个室外的观察活动。观察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勘测场地、提供观察对象、提出纪律方面的要求,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既不要伤害动物,同时也要避免被动物抓伤或咬伤。 这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对猫和狗运动方式的细节观察,即猫或狗在行走、奔跑时四条腿的移动有什么特点?从教材提供的学生观察图片上来看,不仅要细致地观察清楚,还要想办法来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如猫和狗奔跑时四条腿是怎样移动的?由于速度太快,学生可能一时难以观察清楚,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教材的图片上也出现了猫和狗的脚印,就是暗示学生通过观察动物脚印的方法来分析动物奔跑时四条腿的移动特点。 学生在观察之后,教材安排了根据观察事实进行交流、讨论,意在梳理意见,形成统一的认识。要求学生把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应鼓励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式,文字的、图画的、图文并茂的等等,只要能清楚地反映猫或狗在行走、奔跑时的移动特点都可以。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 “蜗牛没有腿,它是怎样运动的呢?”教材在让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之前提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和两端较细的(乳白色)。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组,相互配合完 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4.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 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5.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作用,骨起的作 用,关节起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作用。 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 就产生了运动。 7.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 上,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8.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9.先天性行为。 10.学习行为。 11.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②③。 12.通讯:交流方式有,等。应用2:(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 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强化训练 二、非选择题 1、右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的结构是[]______ ⑵能在运动中减少摩擦和缓冲震荡的结构是 []______ ⑶脱臼是指[]____从[]____滑脱出来 ⑷用一句话概述运动的产生____________ _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 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 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动物怎样运动

《动物怎样运动》 学习目标: 1、理解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3、知道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学习难点: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学习准备: 1、影像资料: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2、盘子、墨水、放大镜、条形透明玻璃片。 3、空地一块。 学习过程: 一、引入 1、谈话:在前面的两课的学习当中,我们学习了动物的生活环境、食物等,那么动物要生存,要生活,还必须要: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动物是怎样运动的?(板书课题:动物怎样运动)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各种各样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播放各种各样的动物运动资料。 (2)交流:从影片中你观察到,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3)师生共同概括。 2、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3、大家讨论:为什么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他们各自的运动方式和什么相关?

三、展示互动 根据观察事实实行交流讨论,形成统一理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过程。 四、拓展应用 1、观察猫和狗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猫和狗在行走、奔跑时四条腿脚移动特点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资料:猫狗的运动 2、自由观察蜗牛的运动。想想怎样留下蜗牛的足迹? 3、动物还有那些运动方式呢?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能够留心观察。 五、评价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和周围的同学共同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3、动物怎样运动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和游泳等。 猫的运动: 狗的运动: 蜗牛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