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从“把关人”理论看电视新闻栏目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以及信息的需要,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受众,那么,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的发展初期,拥有大量的受众,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和国外知名电视新闻节目的经久不衰不同的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进入了误区,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收视率的直线下降,拿《新闻调查》为例子,收视率甚至下跌到了后几名,和美国的《60分钟》这样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我国的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稚嫩的许多,不可否认,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时间长,我国电视新闻起步晚,必然导致了电视新闻的相对落后,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我们自身的因素。

每天,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发生着新闻,以现在的传播技术,将这些新闻传递到观众并不是很难,但是,你无法保证这些新闻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因此,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选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把关人,如何选择受众真正需要的新闻就成了电视新闻栏目成败的关键。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的起点,在由传播者到讯息的部分,传播者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无选择的都传递给受众,而是根据自身的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选择信息,然后将信息通过媒体传递到受众。那么这个把关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选择,它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把关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搜集信息:即到社会乃至自然界中去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二)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的目的及信息和受众的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的信息。

(三)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编码),加工成讯息。

(四)传播信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一)(二)两个阶段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就是节目编导在获取新闻的信息之后,通过权威的调查以及观众的反馈,以及该媒介的立场选取符合需要的新闻。(三)(四)阶段是将新闻按照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的编排,用不通的手段展示给受众。

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新闻栏目的开拓与优化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媒体在新闻大战中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编排一档新闻节目,值得我们深思。电视新闻要重夺市场必须突出的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现场画面、解说、同期声等新闻细节,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必定是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在新闻叙述的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凸显新闻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大众传播下的把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纯粹客观中立的,而是依据一定的传媒价值体系标准,是有目的性地选择。具体的应用到电视新闻的把关上,把关人就应该注重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在遵循新闻公正真实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

那么,作为一个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对庞杂的新闻信息进行把关呢?上海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袂打造的一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下面我就结合该节目分析一下如何进行新闻信息的把关。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自2005年开播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在全国主要省区收视率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电视深度报道的后来者,一档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却能从电视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档电视品牌栏目,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105米是目前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深度,取此名意在紧扣节目深度报道的定位,也寓意栏目制作者将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的新闻追求。《深度105》定位为新闻专题类电视栏目,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板块,体现了着力开掘新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历史的深度的追求,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以热点新闻背后的现场、人物和过程为主,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事件,追踪社会新闻热点,进行深度挖掘。

节目形态是一个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其核心则是节目形态的限定性,即“制作者通过自觉设置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而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首先体现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限定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立足自身定位,紧扣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追踪和深度挖掘,不论是解读天下大事,还是观点评论、解密旧事,都处处体现出主题的新闻性。

作为一档地方卫视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能够在为数众多的新闻专题栏目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归于选题上的优势。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领域,地方性媒体往往在全国性重大事件的选题和采访上受到种种限制,同央视同类节目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新华社、东方卫视两大媒体的联手则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使新闻来源的丰富和导向的把握、节目的品质得到保证。依托新华社强大的新闻网络,《深度105》不仅摆脱了例如禁止异地监督等政策限制,而且借助新华社整合了全国性资源,得以使栏目的触角到达全国全球,充分扩大了栏目的选题来源,使它的选题作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深度105》初创时期只是定位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注重新闻热点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体现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并无面明显的栏目结构。经过开播两年的探索试验,经过两次全新改版,栏目时长由半小时扩充为一小时,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版块。三个板块将新闻分析、人物访谈、新闻纪录片三种电视新闻节目体裁嫁接在一起,将严肃、新锐、轻松等基调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在节目样式上突破了旧有的电视新闻专题模式,形成了节目形态稳定的基本框架。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系统过载将导致工作的严重倒退。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很大,看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有价值的咨询,如果看新闻的时候还要受众费力的寻找对自己的有用的新闻,那么你的栏目将失去观众。独特的形象包装是一个节目形态外在的识别标志,《深度105》新

颖的形象包装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外在的标志性特征。在栏目名称上,“深度”二字,明确指向栏目的定位,而“105”寓意电视新闻人“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的专业追求,显示了其选题、制作既立足于当下现实,又挑战极限的追求。作为当代的新闻节目必须要有这样的魄力,敢于做信息的把关人,要急观众之所急,想观众之所想。为观众挑选最喜爱的新闻信息,淘汰和观众生活不相关或者影响不大的信息。当然,光有敢于做把关人的气魄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的行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了解受众的需要,选择受众需要的信息。

主持人的形象和功能是形成节目个性化风格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资深主持人的使用毋庸置疑是打造栏目独特品牌的又一制胜法宝。主持人对于新闻的把关同样很重要。2008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的新闻事件的报道,让观众越来越感受到了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魅力。主持人是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核心与灵魂。在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中,主持人既要负责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设置议程、把关节目内容与走向,还要协调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些都对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能够驾驭不同新闻题材的采访、报道、分析和评论,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应对危机、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目前正是国内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真正能够胜任此类节目主持,为观众广泛认可的主持人却并不多。这当中有主持人自身的原因,也有作为用人单位的电视媒体和培养主持人的高校在人才选拔、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与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对主持人的能力诉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提高主持人驾驭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能力,媒体应该改革主持人选拔标准,打造记者型主持人队伍,变“制片人中心制”为“主持人中心制”,探索细分化的播音主持人培养方案,培养特色化、专业化的节目主持人,以适应电视新闻直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度105》先后由著名电视人方宏进、有二十年媒体从业经验的资深编导李涛以及优秀节目主持人骆新担任主持,三任主持人均为资深电视新闻人,不仅从业经验丰富,而且都以冷静、独到、犀利的主持风格得到观众的喜爱,形成栏目稳定的主持人风格。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节目形态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题上的重要性和时效性;融合三种不同节目体裁的全新节目结构;个性化的形象包装和资深主持人的选用;差异化的节目叙事风格。

在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今天,电视观众对快捷、全面、深刻的信息需求以及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同时对于财富与时尚的感受更加强烈。当互联网已经夺走了公众的眼球、手机也成为多媒体的时候,观众必然对电视更加挑剔,更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品牌栏目与精品节目将更具有竞争优势,而那些既无思想又无创意的电视垃圾必将被观众无情地抛弃。电视人只有立足世界电视前沿,不断更新传播理念,制作适应国情与文化传统的节目,电视的魅力才会长盛不衰。电视新闻栏目只有真正做到品牌化,新闻界多出一些走个性化把关人,这样,我国的电视新闻栏目才能发展的更好,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知名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12双播)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 课程英文名称:TV program Criticism &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新课程,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了解国内电视节目现状,把握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鉴赏水平,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专业课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的任务是在大量观看欣赏优秀电视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丰富电视知识,树立节目意识,强化媒介认知,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与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电视理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分析、比较各类优秀电视节目,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视传播的特殊规律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同时,通过对典型电视作品的鉴赏,了解人类社会的广泛发展和生动变化。 1、反映电视节目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元素; 2、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结合; 4、节目的选择尽量丰富、多样、典型、广泛。 5、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探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主持人节目策划与现场采访报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4学时 1、电视画面语言(重点)的概念、分类、意义、作用。 2、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句型结构) 3、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蒙太奇和长镜头) 4、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5、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 6、电视作品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要求:重点掌握电视艺术的语言构成,镜头(声音)分类及其作用,表意功能,剪辑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语言分析电视作品。 第二讲电视栏目解析 4学时 1、电视发展简史 2、电视栏目化发展阶段 3、电视栏目分类及其特点 4、国外电视节目栏目化现状与趋势 5、电视栏目主持人 要求:了解电视栏目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电视栏目的分类及其特点,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国内外电视节目比较,栏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第三讲新闻及评论类节目 4学时 1、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中国特色、出路 2、《南京零距离》与社会新闻节目的分野 3、专题型新闻与《新闻调查》 4、媒体立场与社会责任 5、电视新闻的直播 6、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1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1.广播电视节目 (1)广播电视节目定义 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主持形式和播出形式他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层次:一套节目、一个节目、一次节目。 ①一套节目:即一个台每天以同一呼号或在同一频率、频道中播出的全部节目,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节目群,形成节目的顺时链。 ②一个节目:在特定时间段、连续播出的具体内容整体,这个节目既是顺时链的一环,自身又可由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多次节目组成自成一体的历时链,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本层,又称作栏目。 ③一次节目:在当天某一特定时间播出的具体内容的整体,它是节目历时链的具体环节,属于整个栏目的基础层次。而作为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的一次节目,本身也是完整的微观系统,往往包含着一系列下属概念,如报道形式、样式、体裁等。 这三个层次以统辖——隶属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台的有机节目系统。 如果一个台有几套节目,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几个节目在播出,这些节目之间又形成了共时链的关系。整个系统形成了梯级构建。 (3)广播电视节目分类 ①内容性之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 ②内容构成、组合形式分: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性节目。 ③播出方式分:直播节目、录播节目。 ④按播出时间分: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 ⑤播出次数、内容关系分:首播节目、重播节目、滚动节目。 2.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1)广播的传播特点: ①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②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③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④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⑤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之任何其他电视传媒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 扫描当今国内和国际电视屏幕,所有的划分方法都显得捉襟见肘,各种元素在不同形态中互相渗透,元素嫁接和融合成为形态创新的本体策略。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元素 题材、叙事、新闻、视听 题材元素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具体的题目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等。题材选择的三个范围: 迅速的事实信息、丰富的情感信息、鲜明的个性信息 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 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 1、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报 道主题的载体。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

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60分钟》 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 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 新闻要素包括时效、真实、新鲜、形象四个基本元素和重要、接近、互动三个拓展。 视听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元素。 视觉元素有1、画面(再现、实证、表意)、 2、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 3、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 听觉元素有1、音响(实况、背景、环境) 2、同期声 3、解说 4、音乐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方式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电视节目鉴赏

电影浅谈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从最初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到现在结合了高科技制作而成的彩色电影,制作水平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改变电影和文学作品密切的关系。 很大一部分电影都通过文学作品改变而成的。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无论电影是否将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只要改编得合乎观赏习惯又不失美学品位,观众亦将其作为独立的艺术个体来欣赏而不要刻意将其与文学原著对比,那么这部电影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文学所传递的启迪,智慧,讲叙的冷暖人生,世间百态,及诸如此类那些使文学魅力四射的东西,使得相关电影具有了吸引人的内核;而在这个快餐时代里,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喜闻乐见,形式生动的电影,去避免啃厚厚的原著。但是许多电影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真是莫大的损失。从艺术角度来说,是文学给了电影生命;而从经济眼光来看,则是电影给了文学生命。 电影在制作和宣传中也刻意地强化这种相似性,借助文学名著固有的号召力吊起观众的胃口,力图创造票房佳绩。 影视改编是对文学作品再创造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家创作的文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未完成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任何文本都具有一种召唤结构,正是这种召

唤结构,为阅读者提供了填空、阐释和自由想象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来说,原著中同样有许多空白等着去填空。 文本只有当它被具体化时才获得了生命,而且具体化绝对地不游离于读者的个人性情影视就是这样不时唤起观众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不断设法打破观众的期待惯性。 影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文学作品的直观呈现锦上添花。许多影片艺术水平不高,根本问题不在于表现手段,而在于文学价值不高。所谓文学价值,主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及其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这些都是由剧本来提供和决定,再由导演用影视手段来体现和完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其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都易构成观众对影视的意蕴期待。 总而言之,文学与电影是不分家的,二者的关系紧密,互相促进。因此要想真的欣赏一部好电影,良好的文学素养也是必须的,掌握好赏析方法,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从“把关人”理论看电视新闻栏目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以及信息的需要,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受众,那么,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的发展初期,拥有大量的受众,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和国外知名电视新闻节目的经久不衰不同的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进入了误区,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收视率的直线下降,拿《新闻调查》为例子,收视率甚至下跌到了后几名,和美国的《60分钟》这样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我国的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稚嫩的许多,不可否认,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时间长,我国电视新闻起步晚,必然导致了电视新闻的相对落后,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我们自身的因素。 每天,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发生着新闻,以现在的传播技术,将这些新闻传递到观众并不是很难,但是,你无法保证这些新闻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因此,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选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把关人,如何选择受众真正需要的新闻就成了电视新闻栏目成败的关键。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的起点,在由传播者到讯息的部分,传播者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无选择的都传递给受众,而是根据自身的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选择信息,然后将信息通过媒体传递到受众。那么这个把关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选择,它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把关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搜集信息:即到社会乃至自然界中去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二)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的目的及信息和受众的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的信息。 (三)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编码),加工成讯息。 (四)传播信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一)(二)两个阶段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就是节目编导在获取新闻的信息之后,通过权威的调查以及观众的反馈,以及该媒介的立场选取符合需要的新闻。(三)(四)阶段是将新闻按照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的编排,用不通的手段展示给受众。 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新闻栏目的开拓与优化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媒体在新闻大战中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编排一档新闻节目,值得我们深思。电视新闻要重夺市场必须突出的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现场画面、解说、同期声等新闻细节,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必定是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在新闻叙述的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凸显新闻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大众传播下的把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纯粹客观中立的,而是依据一定的传媒价值体系标准,是有目的性地选择。具体的应用到电视新闻的把关上,把关人就应该注重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在遵循新闻公正真实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 那么,作为一个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对庞杂的新闻信息进行把关呢?上海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袂打造的一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下面我就结合该节目分析一下如何进行新闻信息的把关。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自2005年开播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在全国主要省区收视率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电视深度报道的后来者,一档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却能从电视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档电视品牌栏目,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105米是目前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深度,取此名意在紧扣节目深度报道的定位,也寓意栏目制作者将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的新闻追求。《深度105》定位为新闻专题类电视栏目,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板块,体现了着力开掘新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历史的深度的追求,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以热点新闻背后的现场、人物和过程为主,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事件,追踪社会新闻热点,进行深度挖掘。 节目形态是一个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其核心则是节目形态的限定性,即“制作者通过自觉设置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而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首先体现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限定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立足自身定位,紧扣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追踪和深度挖掘,不论是解读天下大事,还是观点评论、解密旧事,都处处体现出主题的新闻性。 作为一档地方卫视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能够在为数众多的新闻专题栏目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归于选题上的优势。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领域,地方性媒体往往在全国性重大事件的选题和采访上受到种种限制,同央视同类节目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新华社、东方卫视两大媒体的联手则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使新闻来源的丰富和导向的把握、节目的品质得到保证。依托新华社强大的新闻网络,《深度105》不仅摆脱了例如禁止异地监督等政策限制,而且借助新华社整合了全国性资源,得以使栏目的触角到达全国全球,充分扩大了栏目的选题来源,使它的选题作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深度105》初创时期只是定位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注重新闻热点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体现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并无面明显的栏目结构。经过开播两年的探索试验,经过两次全新改版,栏目时长由半小时扩充为一小时,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版块。三个板块将新闻分析、人物访谈、新闻纪录片三种电视新闻节目体裁嫁接在一起,将严肃、新锐、轻松等基调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在节目样式上突破了旧有的电视新闻专题模式,形成了节目形态稳定的基本框架。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系统过载将导致工作的严重倒退。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很大,看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有价值的咨询,如果看新闻的时候还要受众费力的寻找对自己的有用的新闻,那么你的栏目将失去观众。独特的形象包装是一个节目形态外在的识别标志,《深度105》新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电视新闻赏析

电视新闻赏析 电视新闻的定义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电视因其听觉、视觉形象直接传送的传播特点和深入家庭、自由接收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具有最广泛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当代信息社会,电视新闻成为人类信息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对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媒介生存环境的变革,电视新闻事业将进入一个更为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而数字化浪潮的涌起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必将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功能——人类信息接受的特 点决定了网络传播必然朝着更完美地传播视觉形象和听觉 形象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需要更多地整合电视传播视听综合的传播特点,电视新闻将通过网络进入更为广阔的传播领域;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电子媒介的电视始终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趋于完善,在网络媒体时代电视仍然可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最佳载体——因为电视可以通过有线电 视系统轻易实现双向互动、提供交互式信息服务,所以说网络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相互 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数字技术也将使电视新闻释放出更大的能量。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

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关于电视新闻的界定曾有过种种论说。上述定义的确立,是立足于概括其共性与个性:“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用以界分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片的不同个性;“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则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了解电视新闻的概念,需要明确“正在”和“发现”这两个关键词。正在——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使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做同步的现场报道,卫星传送可以对远隔大洋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看到与事态本身同步进展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将新闻的时效由“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所以在电视新闻的定义上强调“就近或正在”的概念。发现——新闻报道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报道题材面在不断扩大,报道内容也在深化,今天的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加强形象化和时效性的优势,同时需要强调其思想深度,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崛起,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辨色彩。今天新闻的外延已经由纯客观事实报道扩展到有新意的思想、观点的传播,因此,在给电视新闻下定义时,要强调“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简称电视消息,它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在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新闻性节目中的主体。消息类新闻是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是艺术高考应试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其考察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笔试写作的形式出现,即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时间为15到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或者直接回答试卷上已经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面试综合考察的形式出现同样是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现场回答考官问题。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照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电视节目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性。电视节目是电视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将反映同一内容或统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档,使其具有固定的节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电视节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成熟的标志。 电视节目特征: 1、固定化 固定化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节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2、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上。 3、观众高度参与 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的直接参与之下完成的。 电视节目分析的内容: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和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分析。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么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主持人 主持人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因素,它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某些电视节目以一名支持人为标志而设定节目,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节目定位,主持人特色等。 4、制作 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分析下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利用摄像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不同的照明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光,是否能够使摄像机准确拍摄到更多情调场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点归纳(2021021617271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电视镜头的摄制 1、画面的视觉要素 电影、电视中画面的视觉形象,由下述五种基本要素构成: 一、人物 二、环境 三、事件 四、光线 五、色彩 2、镜头画面的安排 镜头画面的安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画面的主体 二、艺术地处理陪休 三、环境的烘托作用:在环境中,处在主体前面的对象称前景处在主体后面的对象称背景. 前景:大都安排在画面的边缘,它成像大,色调深,在镜头画面上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 2.加强画面的空间感(拍摄时使用广角可达到此种效果) 3.加强画面的概括力?把要表现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安置在前景位置上?加强画

面的概括力?如:描写战争的镜头中,背景为横七竖八的尸体,主体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背景是硝烟冲天的战场。这样的安排,把战斗的艰苦和激烈的充分反映出来。 4.给观众以主观地位感?如:用门、窗、栏杆和建筑的一角,飞机翅膀等具有地位特征的景物作为前景,让它们在画面占有较大的位置,可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加强装饰美,产生均衡感。背景:一般安排在主体的背后,背景的选择,要注意三个方面:1.选取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以利于交代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2.力求简洁,画面不能显得凌乱,以免造成观众注意力分散。 3.力求得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主体感,加强主体的视觉力度。 四、空白和均衡 空白:影视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由单一色调背景组成的部分,称之为空白。它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空白可以起到下面作用: 1.突出主体 2.创造意境 3.组织呼应关系 4.留下活动的余地 均衡: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画面的均衡性。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有意违反均衡性要求,使画面产生一种动荡感,以达到一定的艺术目的。 3、景别的划分和作用 景别:一般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大特写 一、远景:展示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展现事物规模和气势,或者,表现大环境下主体的活动情况. 二、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主体在该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主体和周围的环境的关系。 三、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并配合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关系.

新闻作品消息赏析

徐金波吴忠新陶涛 2012年12月18日0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武汉12月17日电(徐金波吴忠新陶涛)年初承诺,年底“验收”。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主办的为期5天电视问政17晚正式开场,多个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现场向百姓评委交出答卷。当晚的首场考试,那些信心满棚进场的官员却“哭着”走了出来。 武汉电视问政的出题人是普通百姓。今年3月1日,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针对百姓普遍反映的部门职责不清、新城区工业化水平不高、审批流程复杂、出租车营运秩序不规范、小餐饮脏乱差与扰民等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市交委、城管局等27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向社会作出公开整改承诺。 武汉电视问政的评委也是普通百姓。本期电视问政就是让50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网民、特约评论员等,手持“笑脸”(表示满意)和“哭脸”(表示不满意),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整改承诺进行“拷问”、“验收”和“打分”。 17日晚20时正式开始的首场电视问政,以“兑现承诺,优化环境——让服务更到位”为主题。为给“考官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武汉市委组织部部长胡志强、市政府副市长秦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泽发、市编办主任黄松如、市法制办主任李子林、市人社局局长潘汉生等6位“考生”,满脸笑容地提前了20分钟入场,并频频向现场“考官们”挥手致意问好。 在开场总结年初承诺阶段,政府官员们显得成竹在胸、高谈阔论,认为自身的工作应该得到考官们满意的笑脸。然而,随着暗访人员将小餐饮整改存在“盲点”、卤味作坊“五味杂陈”、低价羊肉卷由鸡鸭肉混合造、民众维权遭遇多个部门推诿等问题,以短片的形式在现场一一呈现,刚刚还危襟正坐官员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做出“自我批评”,连忙道歉,甚至现场办公督促其职能部门立即查处。 轮到评委们现场打分时,虽然大多评委对政府官员一年的成绩表示“满意”,但也有评委表达“不满”,期望政府部门能够理清职责、严格落实。而评论员犀利的点评,更是让他们在近两个小时的问政过程中如坐针毡。场内外观众积极踊跃地献计献策,则让他们甚感宽慰。 中共武汉市纪委负责人表示,武汉电视问政就是要通过“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方式,让政府部门进一步理顺监管职能、落实服务承诺,从而进一步优化武汉社会发展软环境。(完)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比较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比较分析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我国电视最为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动者和实施者。电视节目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而电视节目的新闻话语是将视听元素相结合,从而分析现象,发表见解。不同的新闻评论节目由于自身各项条件的不同,在新闻话语方面也相应具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的比较分析,对其新闻话语运用的异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关键洞察力深度国际新闻话语题材视听元素 一、基本理论与方法 1、新闻话语 梵?迪克从话语分析的维度研究新闻话语。他认为作为 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的报道。他还认为:“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们原先的认知系统合为一体,新闻内容本身就要进一步的组织,如果新闻命题要被接受为是真实的或者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真实性或可能性。”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具有我们所定义的话语的

所有特征:首先,新闻话语无论在语义还是语用上都是非常连贯的;其次该种话语是一种交际形式,而这种交际形式是发生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 2、样本选择 (1)《关键洞察力》。2013年3月6日起,每周三21:20黄金档,全国首档以分析焦点新闻人物微表情为线索,深度解析国际时事的先锋新闻节目《关键洞察力》在深圳卫视开播。节目首度将微表情概念引入新闻栏目,以微表情切入,以人物关系串联新闻事件、探究新闻真相,让老百姓看懂时事新闻不再是难题。主持人为臧雅菲。 (2)《深度国际》。《深度国际》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新闻纪实栏目。内容打造新闻纵深影响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紧跟时事,深度解析,时长45分钟。对国际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对国际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对未来世界格局有影响的事件、涉及中国或与中国关联的国际事件,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以此表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 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电视国际新闻评论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探究两档节目在新闻话语方面的异同点。在资料收集和采信方面,本文搜寻了2014年8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关键洞察力》

中南大学优秀电视节目赏析论文

从迅速蹿红到节节攀升 ——《交换空间》节目评析 “它以难以复制的创意,吸纳兼容多种节目类型的特质,在资讯服务、生活体验、真人秀的联动下迅速突围而出。作为中国内地的第一档家装真人秀,它拒绝毫无创意的复制汉化,而是用诚意奉献了百宝箱、搜街、旧物改造等中国式的经典细节,成为2005年上升最快的电视节目。”这是《交换空间》在“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中勇夺“最佳生活节目”的桂冠时的获奖词。 《交换空间》是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的国内第一档专业性家装栏目。它是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服务类节目。所有将要家装的、正在家装的、已经家装的,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人群都是其收视对象。 在每一期节目中,都将会有两个勇气可嘉的家庭出现。他们将提供出自己房屋中的某一 房间,在装修团队的帮助下,互换空间进行装修。简单的说就是你给我家装、我给你家装。 在这次装修挑战中,用48小时,10000元装修基金,8000元家电基金。如何在规定时间有限 预算内完成装修任务将成为节目最大看点。 自2005年4月开播以来,《交换空间》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也经过多次改版。在二 套刚刚完成的最新一次改版中,《交换空间》栏目首播时间被调整在了每周六19:30分的黄 金时段,这也是对《交换空间》成绩的肯定。在不久的节目中,我们还将看到年度装修大赛、 设计师之夜、家装大回放等更加新鲜好玩的节目形式。 当然,能够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在于《交换空间》不仅是一档家装生活类节目,也是一档娱乐型节目。普通大众的参与让观众倍感熟悉亲切;家装的美轮美奂让人不是有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主持人轻松的主持风格,与参赛家庭聊天式的对话,亦让人身心放松。《家装气象站》中好的空间设计作品展也让观众享受了一道丰富的视觉盛宴。通常忙碌了一周晚饭时分家人围坐于电视机前收看节目,有效地缓解了生活、工作、情感上的压力,顺便还可以畅想着自己的房屋规划与改造,这是何等的温馨与惬意!愉悦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表现内容、主持人的亲和感染力等使得《交换空间》成为了广大家庭茶余饭后的一道精美“甜点“。 虽然《交换空间》被指是对外国家装栏目的抄袭与改造,但是在中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状 况与电视文化发展背景下,仍在传播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毕竟二套之所以推出这个栏目, 与买房热、装修热这个社会大背景有关。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主要以销售“清水房为主, 加之普通人专业知识的不足,每年有三百多亿元在家装中浪费。因此如何帮助中国人树立正 确的家装观念,不仅是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对观众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交换空 间》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二套专业性家装栏目的空白,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许多中国家庭 的装修观念。真人秀其实不是《交换空间》最引人的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成年观众痴迷? 关键在于节目的实用性。48小时,10000元装修预算金,随意挥洒个人创意……这一切看点, 都是建立在“实用”这个基础之上。而实用性也正是二套此次改版强调的重要方针。 另外,《交换空间》这个节目存在着很大的温情。记得有一期的拍摄主题是儿童房,交换装修的儿童房主人公是不折不扣的老外小兄弟,同时一个家庭中的哥哥和另外一个家庭中的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东方时空 引领纪实的美学风潮,开创新的电视文体 栏目日复一日的播出量要求节目操作的可重复性,要求节目流水性的操作,叙事方面要求共性的存在,必须具备无限可挖掘的选题空间.凡此种种决定了节目在制作方面无非是主题先行,编导往往先结构好节目框架,然后用摄像机采录被关注对象的一些相关素材,回来后填充,甚至先写好解说词,然后“缘木求鱼”进行音配画,制成呆板的专题节目。这类节目的电视语言充满了强烈的意念先行色彩和教化意味,解说词播报的腔调近乎美文的朗诵,虽然激情饱满,却做作十足,此种叙述方式造成了与观众远远隔离的欣赏情境,造成了观众的接受组碍。 《东方时空》在国内刮起了一次电视纪实风潮。《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生活空间》、《时空报道》(《焦点时刻》)还促进了中国电视栏目叙事文体的发展。虽然在此以前,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某些栏目在电视语言的革新方面具有先锋意味,但当时的地方电视尚未上星,影响微弱。由于中央电视台无可替代的媒体霸主的地位,《东方时空》的创新举措无疑会给中国电视界带来不可替代的影响。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意义,使电视新闻不仅仅局限在《新闻联播》和

整点新闻的各种消息类新闻,更有了无论在容量和内涵上都更为深广的人物访谈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让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故事化,接近生活,贴近观众。 另一方面,《东方时空》也让电视语言的纪实风格在中国电视业中风行大江南北。在《东方时空》成型后的几个主板块中,《面对面》是主持人在演播室对一件新闻事件或现象的评论,而其他的几个板块都是摒弃了意念先行的专题片制作模式,在节目中让纪实风格的电视语言尽显人物和事件原生态的本真魅力。 《东方之子》作为一个典型的访谈节目,在国内也是开风气之先。节目的主体形式是记者与某知名人士或成功人士的采访交流,通过记者与他面对面的对话,让成功人士表述自己对某个事件或某个领域的独到见解,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激发出采访对象厚重的人生感悟,挖掘出精彩闪光的思想点,由此浓缩“人生精华”。记者在这里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单向的采访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对话,成为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对话者。 通过《东方之子》,人们读解到了一批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健儿、教练,乃至省长书记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子栏目里,人们得到的是双方对话的原生态信息,解说词已经退到了次到地位,仅仅是为了被访对象的背景进行一些补充或作一些简明扼要的扣题发挥,升华对话内涵,对话之间插有的这些配有解说词的照片资料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