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2010-03-01 15:37:15| 分类:火车站交通|字号订阅

根据近日公示的“苏州高铁站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这一地区是“交通引导型”的发展区,是具有区域功能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为此,这里将建设外环—中环—内环路网系统。

其中,“外环”由东面的澄阳路、南面的太阳路、西面的相城大道、北面的太东路组成,主要是高铁站地区与城市各重要功能区机动交通的连接通道。“中环”由“两横一纵”干道与澄阳路组成,与“外环”衔接。“两横”指南面的富临路、北面的富乐路,“一纵”指西面的民晶路。“内环”由高铁站枢纽核广场四周近邻的干道组成,其中东面是民二路,南面是富临路,西面是民凌路,北面是富苏路,组成分流环。根据规划方案,总体呈南北走向的轻轨2号线,也将在苏州高铁站区设置站点,方便中心城区居民搭乘高铁列车。

规划中,21公顷的用地范围安排了京沪高铁苏州站、常苏嘉城际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苏州地铁2号线终点站以及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站场,高铁站区已经具备了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

其中:对外交通功能:包括高铁站、城际站、长途汽车站的到发、换乘;内外交通衔接功能:通过在枢纽站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以及出租车、社会车辆等方式使乘客便利到达出行的目的地。集中换乘功能应具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

在21公顷站区外围以商业、办公、展示、信息、住宿等功能用地为主。以高铁线和城际线为界,南部突出景观,强调视觉效果及开敞空间和周边商贸、商务、宾馆酒店等的对话关系;北部优先考虑交通便捷疏散以及各功能设施的紧凑建设。

以上规划目标是合理的。但在具体规划中各项功能是散乱的、矛盾的、令人费解的、逻辑混乱的。

首先是富临路定位不合理。这两条道路均规划为44米,双向六车道,为主干道。其中富临路与S227快速路连接,形成快速主干道。快速路穿越人为地割裂了站前广场与商务广场的联系。

其次,停车场规划在站前广场临富林路和民二路交叉路口,车辆的出入加之通过快速主干道的大量过境车辆,必将造成交通的混乱,即降低了快速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又降低环境的品质,降低了乘客通过富林路进入商业广场的欲望。

考察中国的火车站前交通,几乎没有部乱糟糟的。其原因就是规划理念陈旧落后。这几乎成了中国规划界的通病。站前道路越宽,交通越乱。道路拥挤,便加宽道路,加宽的道路引来更多的车辆,更多的停车上下客,便更加拥挤,形成恶性循环。

将高铁新城建设成为以交通为枢纽,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片区中心之一。以轨道交通为中心强化公共交通,利用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促成以大众运输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TOD模式),采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良性发展。筹划土地开发,加快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合理、节约、高效发挥土地价值。使之成为苏州市城市北门户,展示现代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相城区经济活力中心,现代生产服务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区域功能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从高铁新城建设的目的分析,既要快速进出交通枢纽,又要实现高铁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整体功能,使想走的快速走出去,想留的方便留下来。

因此,富林路应该定位为商业区内疏散道路,减小路面宽度,在商业区范围内通过限定车速而限定过境车辆,使之专为核心区服务。富苏路应定位为交通枢纽集散道路,限定过境车辆通过,使之成为核心区长途汽车站、公交、出租车集散专用道。而将快速干道设于高铁新城外围,与富乐路联通,以保证与核心区互不干扰。

与两条道路的定位相适应,通过区域的分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交叉。南北广场也分别定位为站前商业广场和交通疏散广场。这样的定位是和整个高铁核心区的定位相适应的。

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

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 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深化和细化。为使苏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适合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005年12月,我局委托相关设计单位进行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与2008年初通过专家论证。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规划范围 分市域、市区、中心城区、古城区4个层次。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苏州市土地、生态、环境资源容量为约束条件,面向长三角区域发展,构建集约、生态、和谐、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总体构想和战略目标提供支撑,强化苏州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四、规划主要内容: 1、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建设“一纵三横一环七射四连”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四纵五横”干线网络,五县市之间一级公路通达。 高铁路线在市区北部相城区穿越,高铁站设在相城区胡巷村,距现苏州火车站10km。规划提出苏嘉杭铁路、沪宁城际轨道、苏嘉城际轨道、无锡-常熟-太仓-嘉定城际轨道,苏通城际轨道市域S1线、市域S2B线、无锡硕放机场专线的建设建议。 苏州港远期争取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的重要干线港 内河航道网布局总体上维持“两纵八横”的总体格局。 在全市范围内共规划33个港口,其中主要港口12个,一般港口21个。 规划期内苏州航空应充分利用周边机场的资源,并加快完善与周边机场联系的集疏运通道。 2、市区综合交通规划 以“井字加环”快速路为骨架,以“八纵八横”共16条组团间主干路形成干路框架体系。 最新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了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本规划中对轨道交通线路需要根据新的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一定的调整。仍然维持了市区4条轨道线路的布局方案。 BRT系统在功能上是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升级、延伸和补充,根据苏州城市空间布局特征,本规划在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双环一纵”的BRT系统布局规划方案。 常规公交专用道在轨道网和BRT线路基础上,起到加密公交网络的作用,总体上呈现环状、放射状形态。本规划共提出18条公交专用通道。 综合考虑交通需求及公交线网布设及停车换乘设施要求等,规划一级交通枢纽7处,二级交通枢纽12处,普通交通枢纽28处。 规划公交首末站(含保留及扩建部分)118个,在城市外围地区增设停保场及修理场,共规划了20个公交停保场和修理厂。 在停车设施的供应上,应该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策略。苏州市区停车政策供给共划分为四个区域。根据停车调查和需求预测的结果,考虑不同停车政策分区的停车设施供应策略,在2004版停车配建指标基础上,结合最近几年苏州市停车配建标准的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某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市港闸区高铁新城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市港闸区位于市城区北翼,是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站、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围为 东至城北大道,南至通 扬运河-城北大道,西至 九圩港,北至沪陕高速, 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三、项目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 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项目工期: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向采购单位提供规划编制成果。 五、项目成果:

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背景 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传统风貌、历史文脉尤存。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要求,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古城街坊改造的实践,迫切需要在宏观上有控制、在微观上有指导的规划,以促进古城的保护更新建设。为此,苏州市政府委托有关部门编制了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主要内容 一、在总体原则指导下,依据各个街坊的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不同的规划重点和方法。古城控规按照道路、河道等自然地物划分为54个街坊,并分街坊进行了规划编制。 古城控规突出了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总体规划中已划定为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地区的街坊按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地区要求编制规划,其它街坊中则依据具体情况,确定需要保护的历史地段。 古城控规贯彻了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完善古城的职能,发挥古城的活力。街坊中现有工业企业原则上根据“三个三分之一”和“退二进三”的方针进行调整,合理调整土地使用功能。 居住街坊遵循“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保持街坊原有的格局、空间形态。 二、注重保护、重新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搞好古城控规,细致深入的调查是工作的基础。对每栋建筑的调查、评判,按以下四方面进行: 建筑质量:分Ⅰ、Ⅱ、Ⅲ、Ⅳ四类; 建筑风貌:分Ⅰ、Ⅱ、Ⅲ、Ⅳ四类; 建筑年代:分古代、近代、50-70年代、70年代后四类; 建筑高度:分1-2层、3层、4-5层、6层以上四类。 在编制古城控规中,编制了“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评析表”,以建筑风貌、质量、层数三个因子综合确定每栋建筑的保护、保留、改善、整饰和更新的类别。 三、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综合评定 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综合评定是根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和层数等因子综合确定建筑的保护、保留、改善、更新和整饰的类别。 保护:指文保、控保建筑和古建民居。规定它们的外观除了修缮复原外,根据文物保护等

苏州高铁新城介绍

高铁新城概况 苏州高铁新城是以京沪高铁苏州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的30平方公里腹地的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将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产业、高科技研发、高科技应用示范、商贸会展、旅游休闲、绿色城市配套产业为主体产业的综合新区。本项目位于苏州相城区的四湖连心的核心位置,周边建有多个科技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风景度假区,交通方便,除了高速铁路外,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在此汇集形成大规模交通枢纽中心,高铁基础设施计划投资26亿元,2008年4月全线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10月前通车运行。 图一:高铁新城所在位置

苏州高铁新城总体规划控制区约3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具体分为:一区、一园、四带。“一区”为高铁新城核心商务区,“一园”为国际大学科学园,“四带”为高铁新城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展形成的商务发展带、产业发展地、科技教育发展带以及居住休闲发展带。 苏州高铁新城以高新科学技术研发产业为主,城市科技商务服务与低碳城市配套为辅助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是形成全球大学科学园集聚区,中国首个“国际大学科学研发产业园区”。其中功能包括国际大学高新技术的研发园,创新企业孵化园,大型企业科研总部园。引入10-20所国际知名大学科学园,并带动500家中小高新科技企业。引入50-80所其它科研机构、研 究室等,达到区域内人口3-5万人左右。 二是建成高铁科技商务区,为科技转换、金融、风险投资、会展

等服务业打造综合性商务平台,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商品内贸交易市场”,其中包括自主品牌创新区、产品交易市场、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 三是形成以生态环保和谐的国际高端生活社区,以绿色、节约、低碳技术为主的应用示范区。实施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实施依湖生态经济,产业以实验区形式有次序发展。要求符合相城区的“花城、水城、商城”的定位,同时实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低碳社区,发展绿色城市配套产业。绿色城市配套产业内的各产业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应有的条件,对吸引高端人群起到重要作用。 核心区 高铁新城核心区位于整个高铁新城未来30平方公里开发面积的核心位置,承担着未来高铁新城集中的配套服务功能。核心区建设计划占地3.3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项目包括:高铁大厦、五星级高档酒店、生态公园、大型会展中心、博览中心(内贸会)、中心商业街、金融服务中心、商务写字楼、商务快捷酒店、酒店式公寓及商住两用配套住宅等。其中启动区为1.81平方公里,包括高铁新城地标性建筑高铁大厦、五星级酒店、陆港配套商业等重点项目。 高铁大厦 高铁大厦位于高铁车站南侧广场,为5A级写字楼以及商业综合类建筑,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苏州高铁新城标志性建筑。

城市界面——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城市设计

城市界面——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城市设计 卢济威陈屹峰吴其煊 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位于苏州市东部,东侧紧靠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西侧毗邻苏州古城,区内有作为苏州内环线一部分的东环路、规划中的虞苏杭高速公路及中新路、三星路、机场路、金鸡湖路等重要城市干道穿越(图1)。

东环路地区城市设计的研究范围西起东环路,东至规划中的虞苏杭高速公路,北起三星路,南至机场路,主要对三星路、中新路、金鸡湖路、机场路两侧地区及东环路东侧地区进行设计研究,规划设计范围为63.5ha。 1、发展定位 苏州市在近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城两区的格局:即整个城市由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构成。从宏观上来看,位于苏州古城和工业园区之间的东环路地区,正是限定苏州工业园区这一城市区域的重要边沿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城市界面,强化苏州工业园区的整体城市意象是东环路地区的一个基本功能。 今后,苏州古城将以旧城保护、旧城改造为主要任务,逐渐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而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则发展成以生产为主,兼重服务的自我完善的独立城市区域,这一城两区将由东西向城市干道干将路—中新路所联系,因此干将路中新路已成为苏州城市的生长轴和发展轴,苏州城市这一沿东西轴向的主导发展模式在新编制的《苏州市总体规划》中也得到肯定。规划中的沿干将路—中新路的地铁轻轨系统也将使这一发展趋势得到加强。因此作为联系苏州古城和工业园区的东环路地区,同时,也应把强化苏州城市东西轴向发展主导趋势作为他的基本目标。基于上述认识,对于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应以城市界面作为其总体发展定位。这个定位包含二个层面: (1)城市景观层面: 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的现代化工业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城市意象与之相称。对这一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而言,东环路地区是对它起限定作用的一个城市界面,因此它对塑造工业园区整体的城市意象有着重要意义,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城市功能层面: 苏州古城和工业园区是两个自我完善、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仅依靠一条城市干道和地铁轻轨系统是无法将其很好地联系起来,无法保证物质和住处在它们之间正常地流动和交换,更不能保持苏州城市东西轴向发展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把它们之间的城市区域建设成良好的联结体,以保证城市职能延续、组织机制有序、区域交通顺畅和环境形态优美。根据以上定位,城市设计要对《苏州东环路地区控制性规划》作必要的调整。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东环路原规划设置内环高架路,这对工业园区的景观和形成区域次中心都带来不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仔细论证并与多方协商,将内环高架东移,与虞苏杭高速干道高架并道,平行布置,使东环路成为苏州新老区联系的景观廊。 其次,原规划土地使用以居住为主。城市设计定位要求在基地沿街地区增加商业、办公等服务性功能,特别是对东环路沿街和中新路两侧土地的使用性质作了较大调整。由于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以及为保证资金的投入产出平衡,增强开发的可能性,城市设计结合房地产市场调查适当提高了部分地块的开发强度。 第三,出于东环路地区的整体形态框架考虑,调整了控制部分地块的建筑限高,以获得预期景观效果。 2、目标与构思

关于苏州交通拥堵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苏州交通拥堵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交通拥堵问题是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经济与社 会发展。苏州靠近上海,又有苏通大桥的交通要道,交通拥堵问题也较为严重,刚过 不久的十一黄金周就能明显的看出交通拥堵情况。因此,深入研究苏州交通问题刻不 容缓。就近年来各地学者对国内外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结合苏州的实际情况,以找 寻缓解苏州交通拥堵情况的方法。 关键词:苏州、交通拥堵、措施 2010年,中科院专家牛文元称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 一、对交通拥堵的定义 在学术界对交通拥堵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交通拥堵,本质上是日益增长的机动车 辆与供给不足的道路交通之间的供求矛盾1,这是杨春蕾和陈玉冬在其论文中提到的。 而徐建平则指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指道路交通需求(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条道路 的车辆数)超过该条道路的交通容量(一定时间内该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时,造 成车辆滞留道路,出行时间、或者延误超过出行者可接受范围,无法正常通过的交通 现象。出行时间及相关出行延误是交通拥堵的主要评价指标。根据交通拥堵产生是否 具有周期性,可将其分为周期性拥堵和非周期性拥堵。根据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把 交通拥堵分为常发交通拥堵和偶发性交通拥堵2。我们会习惯性的认为造成交通拥堵主 要是城市道路面积小和道路设施的不完善,但是这并不是苏州交通拥堵的所有原因。二、苏州交通拥堵的原因 苏州作为园林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要求,交通拥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付宏伟指出我国大城市多是单中心或双中心的城市结构,使得城市政治、经济、 文化都集中在这一区域,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中心区人口密度高,交通流量大等现象。高密度的人流、车流会导致车辆违章停车,交通事故率上升等问题,从而导致更 为严重的交通拥堵,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3。苏州 的旅游文化景点大多分布在古城区,而商业、政治、文化中心也大多集中在古城区, 这就使得古城区的人口密度过高,车流量大,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2、李云飞认为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流量分布不均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城市道路等级偏低,道路路网密度相对较低,城市道路等级级配不合理。主干道 负荷太重,易产生交通阻塞,而干道和次干道则因道路宽度窄车道数不足,道路多呈T 型,很多市内的次干道基本闲置,无法正常承担主干道的分流作用4。苏州是一个老城市,交通调入建设水平和城市交通布局是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苏州北站,苏州南站,火车站附近,交通量大,但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匀,造成这些路段十分拥挤。 3、现有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合理的交通指挥和疏导作用。目前国 内城市所采用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多为集中式控制系统,存在单路口交通信号控 制对交通流变化的适应性差、交通分区不合理和多路口交通信号协调性差等问题5。在 苏州有些路段信号灯设置不合理,直行车和转向车同时行驶,对行人穿越马路就造成 了不便。人行道没有信号灯,这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引起交通拥堵。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高铁用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高铁用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陈静波 2010-12-1

高速铁路是指 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 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 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 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 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 时250公里以上 的铁路系统。

世界高铁发展状况 ?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于1964年成功运营,最高时速300公里。 ?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4,000余公里高速铁路投入运营。 中国40% 日本17%法国12% 德国9% 其他22% 世界高铁运营里程分布图

日本新干线 法国TGV 德国ICE 京津城际高铁

我国高速铁路现状2010.08.18 来源:人民网 目前,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920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新建时速250~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4044营业公里 ?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876营业公里 ?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有1万多公里 ?全国铁路每天开行高速列车1000列左右,平均上座率达到101.7%。高速铁路为广大旅客创造了美好生活

中国大陆目前已开通的高铁线路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通车 2009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通车 2009年9月28日温福、甬台温铁路通车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 2010年1月28日,郑西高铁相继建成通车 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通车 2010 年5月1日,成灌高铁通车 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通车 2010年9月20日,昌九城际高铁通车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通车

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例

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 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高铁新城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长沙高铁东部新城为例 杨宝民朱昌宏 作者介绍杨宝民深圳市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 朱昌宏广州城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博士 摘要:作者通过考察国内多个新城开发建设,发现了新区城市发展动力不清晰,过分依靠房地产拉动,城市规划与商业规划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相互结合的新思想,在长沙高铁新城的规划策划中得到了贯彻落实。作者在服务长沙高铁新城和综合体项目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土地一级策划和城市设计结合,将产业规划和项目联动策划,这些项目包括已经投资80多亿元的国际会展中心,黄兴大市场以及即将建设的站前高铁综合体,受到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旅游规划主题文化 The new method urban planning for high-speed railway new city-----the case of Changsha Abstract

By visiting various new cities in China, the Author proposed several questions: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urban development;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over-dependence on real estate; 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commercial site planning. The Author suggested a new idea to combine urban planning, commercial site planning, industry planning and tourist planning all together.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new city in Changsha before.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ing the high-speed railway and complex events in Changsha, the Author creatively link land level planning with urban design, also he combine industry planning with project development, these projects include Changsh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HuangXing Produce Market, Urban Fair Complex ahead of Changsha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The investment of these projects is more than 80,00000000 RMB in total.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jects have a high popularity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itizens. 一、新城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深圳新摩尔公司在长沙的策划与招商结合的成功实践 我国依法行政处于起步期,城市规划修订经常体现城市现任行政官员的个人意志,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法规的尊重,我国城市规划的持续实施意识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高铁新城开发建设的研究

高铁新城开发建设研究 一、国内部分新城开发建设案例 1.济南西区 采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指挥部+项目法人”的组织实施模式,即“市长+市场”的模式,成立西客站片区建设指挥部,由济南市市长挂帅,整合市区两级政府的土地、规划、市政、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行政资源,对西客站片区的开发建设任务进行决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滚动发展、自求平衡的原则开展新城建设。 选择有经验、有实力的开发策划咨询机构做为指挥部的“参谋”,参与新城区建设的全过程咨询管理。以山东省高校基建咨询服务中心为咨询服务总平台,全面负责统筹谋划各规划项目的提报、工作计划及进度,督促管理各项目规划过程,组织各类技术审查及技术协调会议,形成最终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委托其他专业机构搭建专业分平台,构成了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为西客站片区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采取政府与市场合作的运营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 制定了一揽子优惠、开发补偿和公众参与等政策,使区域开发项目更加合理、透明和具有前瞻性,并吸引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 2.长沙东部新区 长沙东部新区建设采用了市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指挥部+项目法人”的组织实施模式,即“政府+市场”的模式。成立了建委副主任为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作为该项目的存在主体,主要负责资金的筹

措、道路的建设施工以及目前四个项目的协调等工作。 长沙新区开发建设融资形式采取市财政资金支持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模式。市政府拨付专门财政资金用于城东新区项目启动,同时,通过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目前,新区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在此基础上,靠市场运作保证项目资金额度。 开发运营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先将项目启动区域周边的土地利用控制起来,通过土地市场运作来获得后续项目的开发资金。 3.河南郑州新区 成立了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汴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州新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郑州新区工委、管委会等机构,统一组织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采取“特区+公司”开发经营模式。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境引商、项目带动”的运营模式。 坚持“盘活资产、自我积累、自我开发、滚动发展”的资金筹措路子,通过借贷融资,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区环境,增强对开发商的吸引力,实现滚动发展。 4.深圳罗湖新城 成立领导班子,协调不同的投资及实施实体单位。聘请知名咨询公司对新城建设进行国际咨询,并制定相关研究机构做咨询的整合,形成系统的开发策略。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前言 一、区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和,南部是和,北部长江对岸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风312国道都经过市。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太湖位于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南部、北部、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注人长江。境有众多湖泊、河流与太湖连接;创造怡人风景,使成为众所周知的“威尼斯”。 工业园区第二、二区位于首期开发区东部,涉及跨塘、斜塘、维亭、胜浦四个乡(镇),西距怖中心约15公里,东距约万公里(用地现状见图1-1)。

二、背景 1992年底,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工业园区的构想下,展开选址工作1993年4月, 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首次呈报给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呈报给省人民政府。 这个概念规划,是工业园区第一、一、三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1994年2月,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审定厂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即第一区)的总体规划。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于1994年6月里报正式成果给市人民政府。这个总体计划于1994年出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4年11月,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计划通过专家审定。这个详细规划于1994年12月获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5月,展开工业园区第一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驷马国际、裕廊环境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共同编制了结构规 划。 1995年6月初;总体规划的四个成员单位会同市及国际上参加专业规划的成员单位,在探讨确定了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了专业规划。 1995年6月底;在新加坡裕廊管理局,出裕廊环境工程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总体规划讨论会,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经过多人论证,多方案比较,现形成总体规划报告。

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苏州高铁新城的交通分析 2010-03-01 15:37:15| 分类:火车站交通|字号订阅 根据近日公示的“苏州高铁站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这一地区是“交通引导型”的发展区,是具有区域功能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为此,这里将建设外环—中环—内环路网系统。 其中,“外环”由东面的澄阳路、南面的太阳路、西面的相城大道、北面的太东路组成,主要是高铁站地区与城市各重要功能区机动交通的连接通道。“中环”由“两横一纵”干道与澄阳路组成,与“外环”衔接。“两横”指南面的富临路、北面的富乐路,“一纵”指西面的民晶路。“内环”由高铁站枢纽核广场四周近邻的干道组成,其中东面是民二路,南面是富临路,西面是民凌路,北面是富苏路,组成分流环。根据规划方案,总体呈南北走向的轻轨2号线,也将在苏州高铁站区设置站点,方便中心城区居民搭乘高铁列车。 规划中,21公顷的用地范围安排了京沪高铁苏州站、常苏嘉城际站、长途汽车客运站、苏州地铁2号线终点站以及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站场,高铁站区已经具备了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 其中:对外交通功能:包括高铁站、城际站、长途汽车站的到发、换乘;内外交通衔接功能:通过在枢纽站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以及出租车、社会车辆等方式使乘客便利到达出行的目的地。集中换乘功能应具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 在21公顷站区外围以商业、办公、展示、信息、住宿等功能用地为主。以高铁线和城际线为界,南部突出景观,强调视觉效果及开敞空间和周边商贸、商务、宾馆酒店等的对话关系;北部优先考虑交通便捷疏散以及各功能设施的紧凑建设。 以上规划目标是合理的。但在具体规划中各项功能是散乱的、矛盾的、令人费解的、逻辑混乱的。 首先是富临路定位不合理。这两条道路均规划为44米,双向六车道,为主干道。其中富临路与S227快速路连接,形成快速主干道。快速路穿越人为地割裂了站前广场与商务广场的联系。 其次,停车场规划在站前广场临富林路和民二路交叉路口,车辆的出入加之通过快速主干道的大量过境车辆,必将造成交通的混乱,即降低了快速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又降低环境的品质,降低了乘客通过富林路进入商业广场的欲望。 考察中国的火车站前交通,几乎没有部乱糟糟的。其原因就是规划理念陈旧落后。这几乎成了中国规划界的通病。站前道路越宽,交通越乱。道路拥挤,便加宽道路,加宽的道路引来更多的车辆,更多的停车上下客,便更加拥挤,形成恶性循环。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1年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通则 第三章建筑管理通则 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管理 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管理 第六章工业区规划管理 第七章景观与环境规划管理 第八章附则 附录一特定区域范围 附录二建筑满窗日照计算规则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中新合作区外参照执行。 第三条(规划建设理念) 园区规划建设应当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功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保护景观和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第四条(特定区域) 园区行政主管部门可视城市发展需要,将城市核心地区、旧城更新地区及大型公共绿地、滨水地区等在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需作特殊规定的地区划定为特定区域。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执行。在规划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确定地块的建筑密度、容 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 园区现行特定区域范围见附录一。园区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另行制定特定区域的 管理规定。 用地管理通则 第五条(新增城市用地分类) 园区内建设用地,按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并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现行国标基 础上新增部分用地类别。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背景

1995年版总体规划图 附件二: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背 景 ● 区位 1 ● 原规划编制过程 1 ● 规划调整的原因 2 ● 规划调整思路 2 ● 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及园区发展目标 2 ● 总体布局调整主要内容 2 ● 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和目标 3 中新合作区总体规划图 5 中新合作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6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背 景 一、 区位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西距苏州市中心约15公里,东距上海约75公里,包括一区、二区、三区三个组成部分,由西向东顺序展开。本规划的范围为其中二、三两区,位于中新合作区东部。 二、 原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编制过程 1994年—1995年,中新双方合作编制完成《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该规划于1995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994—1996年,中新双方合作编制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初步报告》(二期、三期的用地总范围即为第二区、三区的用地范围,二期用地在二区、三区北部,三期用地在二区、三区南部)。 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与以后陆续编制的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修建性详规等组成了完整的规划系列,对园区建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被实践证明是一个高水平的规划。

1995年版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1995年版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三、规划调整的原因 1、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来自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促使园区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调整其空间发展结构,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2、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园区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促使园区在区域协调和自身功能完善等方面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3、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形势迅猛,园区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近两年园区土地批租速度明显加快,在项目选址、建设控制等方面极易对规划产生冲击;另一方面,新进项目数量多,投资额高、用地需求大,对园区建设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4、园区首期建设基本完成,二、三区开发已全面启动,一些近期建设项目逐步明确,急需规划的宏观把握和详细指导。 5、根据《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备忘录》的要求,每5—10年应调整或修订一次规划。 四、规划调整思路 立足宏观背景的思考,在深入分析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园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对首期规划全面检讨的基础上,调整总体布局规划,进而完善园区的功能结构、交通体系、绿地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等。 五、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及园区发展目标 1、规划指导思想: 体现“总体框架不变”的原则,反映整体协调的规划思路,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园区发展目标: 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 有吴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新城区 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化园区 六、总体布局调整主要内容 1、进一步确立园区作为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拓展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发展空间,承担起苏州市部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职能,进而提升园区的国际

苏州高铁新城青龙港路东延工程说明

苏州高铁新城青龙港路东延(澄阳路-盛兴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图(第二版)设计说明 一、概述 青龙港路为苏州高铁新城南部的东西向次干道,规划西起齐门北大街,东至正浜路,全长约4公里,其中相城大道至澄阳路段在建。 本设计段落西起澄阳路交叉口东,沿线与正辉路相交,终点至盛兴路交叉口西。全长约1公里,标准段道路总宽34米。现状地面高程大约在-4~2.5米(85年国家高程基准)之间,沿线基本为民居、厂房、河塘及农田。 与工程相交的道路除澄阳路为现状道路,其余均为规划道路。正辉路交叉口含在本工程范围内,其余道路交叉口均不含在本工程范围内。 道路途经2条规划河道,分别为恒盛河(宽24米,斜交106°18′6″)、恒福河(宽20米,斜交120°),需分别新建3-8m跨径的梁桥二座。 二、设计依据 1、设计资料 苏州市高铁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设计委托书”(2013年8月) 建设方提供的苏州市高铁新城片区总体规划(2012-2030) 江苏省纺织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测量资料(2013.8) 相城区交通和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方案审查领导小组《高铁新城四条道路设计方案审查意见》(2013.11.30) 方案汇报的会议纪要(2013.12.5) 2、技术标准及规范 住建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住建部《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住建部《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 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D32-2012 住建部《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住建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苏州市区人行道建设标准及规定汇编》 以及国家、住建部及交通部有关专业的现行设计标准、规程、规范。 三、设计过程 2013年7月收到建设方设计委托后,立即开展方案设计工作。经向建设方、规划部门确认方案后,于2013年9月完成施工图文件(第一版)。 2013年11月28日,相城区交通和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方案审查领导小组对施工图进行审查,会议要求对渠化段的断面布置、桥梁梁底标高、路基处理标准、沥青上面层材料、树穴间距、管线过桥方式等进行调整。 根据施工图审查会议精神,我院于2013年12月5日向建设方汇报,经会议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1、道路规划标准宽度由36.5米调整为34米; 2、终点公交站台取消,渠化布置调整;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盘活之策 国土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于以往高铁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两张皮”造成的土地利用问题,在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政策制定层面,已经难以解决。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也认为,已建成高铁站点的土地开发已经木已成舟,中铁总没有和地方政府谈判的筹码。况且地方财政日子也不好过,显然不愿意将红线外土地的增值收益拱手让人。 石楠认为,要解决已经建成站点周边区块的生态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当地政府,通过IT、物流等门户型产业的引进以及城市内公交的无缝衔接,也可以培育成城市间的铁路城镇,起到促进区域融合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