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 统

经皮给药系 统
经皮给药系 统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2010-12-31 20:00:31)

转载▼

分类:学习资料

标签:

热熔压敏胶

经皮给药

药物

贴剂

校园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贴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贴剂的基质,促进药物渗透的新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贴剂;基质;透皮促进;制备工艺;粘着力测定;临床应用

前言: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种研究得较为广泛的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其给药剂型一般为贴剂(Patch)。透皮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1]

贴剂的优势在于:

(1)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3)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不受胃排空速率等的影响。

(4)用药方便,患者可以随时撤销或中断治疗。、

(5)药物的靶向性好。

缺点: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 ,只适合于活性高 ,用量少的药物

1.贴剂的基质

在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中 ,主要采用天然橡胶作为胶粘层基质。此类贴膏透气性差、载药量小 ,极易引发皮肤过敏和刺激反应 ,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透皮制剂的发展。因此 ,研发新型的胶粘剂基质替代天然橡胶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常用的基质主要是压敏胶,是指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黏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黏材料。主要有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压敏胶、硅酮压敏胶、热熔压敏胶。现代最常应用和研究的是硅酮压敏胶合热熔压敏胶。

1.1硅酮压敏胶: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是硅酮的二级结构与其三级结构树脂的缩合反应产物。这种压敏胶是由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10%(质量)以上的稀释剂和 40 % ~ 60% (质量 )的硅酸酯增粘树脂(如 MQ、 MQD 和 MQT增粘树脂 )组成的无反应活性的混合物。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是下列组分的反应产物:至少 1种多元胺,如聚二有机基硅氧烷二胺; 至少 1种多异氰酸酯;如果需要, 可以加入多官能度的扩链剂,如有机胺

和 /或醇。该压敏胶可以用于制备一些医用品,如胶带、绷带、敷料、盖布或医疗用品 (传感器、电极、造口装置 )粘贴用胶带和垂带以及经皮释药贴剂。此外,还可用作保护膜和装饰面材[2]

优缺点:硅酮压敏胶人体应用安全,但价格较昂贵,这种胶较柔软,没有橡皮膏硬,剥离效果略逊于橡皮胶,所以,若用其剥离角质层效果较差。但是,反复使用黏性损失不大。本品对大多数药物溶解度不大,但扩散性好。国外市场上已有各种规格的硅酮压敏胶出售,常用的有:含胺药物适合性的硅酮压敏胶(BIO-PSA Q7-2920)和不适于含胺药物的硅酮压敏胶(Dow Coming 355医用压敏胶)。根据用户需要可以用适当溶剂来调节固体成分的初黏性。[3]

1.2热熔压敏胶:热熔压敏胶( hot melt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HMPSA)是继溶剂型和乳液型压敏胶之后的第3代压敏胶产品,以热塑性聚合物为主体成分,兼有热熔和压敏双重特性,在制备时不加入有机溶剂,在熔融状态下进行涂布,冷却固化后施加轻度指压

即能快速粘接,同时又能够比较容易地被剥离,不污染被粘物表面,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胶粘剂。热熔压敏胶是以热塑性弹性体为基体树脂通过加入增黏树脂、增塑剂、抗氧剂和其它助剂等混熔而成的一类不含溶剂的胶粘剂。低温型热熔压敏胶的使用温度低于140摄氏度,其在较低温度下比传统型热熔压敏胶具有更低的熔融黏度,能更有效地渗入棉芯,能耗低和不易烫破基材等特点从而明显降低了卫生用品的残留气味并且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来选择成本较低的原材料。国内对于低温型热熔压敏胶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4]优点:由于不含有机溶剂,热熔压敏胶制备的贴剂可以减少基质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于药物在基质中的释放,同时对皮肤的刺激性也大大低于天然橡胶;另一方面,热熔胶在制备时无需挥发有机溶剂,特别适合制备含有易挥发药物的中药贴剂。因此,热熔胶在中药贴剂新剂型的研发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2.促进药物渗透的方法

经皮给药的最大屏障是皮肤,所以药物要穿透皮肤起到预防或治疗作用,都要求药物有一定的透皮速率。一般情况下仅有极少数药物才能够奏效,大部分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满足不了治疗要求。因此,怎样促进药物经由皮肤渗透到血液以达到和维持一定的血液浓度而起到治疗作用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2.1透皮吸收促进剂:它是指能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材料。常用的促进剂有二甲基亚砜,月桂氮酮,有机溶剂(如乙醇、丙二醇),脂肪酸及脂肪醇(如油酸),表面活性剂(如普朗尼克、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等。目前,促透剂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化学品,正逐渐转向天然产物和生物合成产品。研究还发现木瓜蛋白酶(papain)、壳聚糖(Chitosan)等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不同的促渗效果。近年研究认为氮酮促渗作用强,有效浓度低,性质稳定,毒性低,无副作用,可广泛用于透皮吸收制剂中。还发现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正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比如在萜类、生物碱、内酯中都发现了很多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有报道以肉桂提取物与另一芳香物提取物制得的C2-中药促渗剂,其作用比氮酮起效快[7]。透皮吸收促进剂配合使用有协调作用的,合用既可减少促进剂的使用量,降低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又可使主药量少而效倍

。[5]

2.2离子导入法:该法是利用直流电(通常>500mA/cm)将带电或中性药物粒子经电极导入皮肤,从而进入血液循环。该法特别适合于肽和蛋白质的透皮给药和那些用透皮促进剂难以奏效的药物。它能解决被动扩散机制下难以透过皮肤的一些药物的经皮给药问题,如:水溶性药物、离子型药物、肽类及蛋白质大分子药物等,并具有较被动扩散促渗能力强、可

控释及可与生物传感器配合使用等优点。 Manebe 等研究发现离子导入能使皮肤屏障上的孔道扩大或生成新的孔道,从而对非离子型亲水性药物起到促渗作用。

2.3电致孔法:与离子导入技术相比,电致孔是用瞬时的高电压脉冲(通常10μs~100ms,100V~1000V)在皮肤角质层的质脂双打出暂时性的水通道,这些通道的形成为药物的导入提供了途径,使药物能直接穿过角质层被毛细血管吸收。电致孔存在电场,所以在电致孔辅助渗透的同时,也加入了离子导入的原理。电致孔可直接在角质层打出垂直的皮肤孔道,该观点可通过经瞬时高压脉冲处理的皮肤在荧光显微镜下的亮点得到证实,正是这种通道的存在,使药物经皮给药的迟滞时间极大缩短(迟滞时间长是普通经皮给药制剂的一大弱点)。[6]

2.4超声导入法:在超声波的作用下,通过空化效应、对流转运、机械作用和热效应等机制将药物分子透过皮肤或进入软组织的过程。影响超声导入的因素主要是超声波本身,包括其频率、强度、应用时间和程序等。超声导入是指利用超声波为动力促使药物透过完整皮肤的一种物理促渗方法。目前, 关于超声导入的机制有4 种认为[7]: ( 1)超声产生空洞和气泡(气泡的产生和振动) ; ( 2)热效应(皮肤吸收超声能量, 温度升高) ;( 3)液体的对流(声波和气泡的破裂导致液体强烈对流) ; (4)力效应(超声的作用使压力不断变化)。其中, 气泡和空洞的产生在促渗作用中尤为重要。皮肤角质层内存在很多气泡中心, 且绝大部分存在于水性的角质细胞内, 施加超声时, 气泡中心立即产生气泡, 并随超声不断振动, 从而破坏了质脂双层结构, 同时, 气泡破裂所产生的震荡波和空洞也加剧了这种破坏; 此外,皮肤外气泡的产生和破裂也造成对皮肤表面侵蚀。上述情况均使得药物的渗入变得更加容易。以前使用的超声强度常为1MHz~ 3MHz、 0~ 2W/ cm2, 但研究发现, 气泡的产生和超声频率的强度呈负相关, 20KHz左右的超声更有利于气泡和空洞的生成[8], 同时还可避免高频超声对皮肤的损伤。此法还不成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2.5微针透皮释药技术:这是一种可靶向皮肤特定层的微观注射释药方法,是结合皮下注射器与透皮贴片优点的新颖双释药方法,在药物传递过程中不会产生疼痛。此种释药方法最主要的优点是随时可以调节或终止给药,尤其对调节胰岛素或镇痛药剂量大小特别有效。微针制剂走入市场还需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如何确保包有药物层的微针在插入皮肤时不会被蹭掉,如何保证空心微针不会被堵塞,如何加强微针阵列的可重复利用性等[9]。

2.6光械效应促渗:一定强度的激光照射在靶材料表面, 随之产生高振幅的压力波(Pressure Wave, PW),其作用于药储库(Reservoir)中的药物分子,促使其高效地透过皮肤。与超声波相比,实验用PW的振幅一般为300bar~1000bar (1bar= 105Pa),作用时长一般为100ns~10μs。重要的是, PW在几十到几百纳秒中就将压力由0上升至500bar左右,即在1s 内上升数十亿个大气压。

2.7穴位给药: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更专且疗效确切,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10]

穴位透皮给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作用于某些穴位,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透皮给药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神阙为穴位透皮给药中常用的穴位,表皮层非常薄,且脐下无脂肪组织,脐周围静脉网与神经分布丰富,因此渗透强、快,药物易

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脐疗的适应证相当广泛,涉及到儿科、内科、妇科、五官科、急诊科等。。刘建平等[11]研究了不同穴位氨茶碱贴剂经皮吸收的作用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肺俞”和“膻中”穴给药有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在透皮贴剂的运用中,通常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如电致孔与离子导入并用能够显著增强离子药物导入的转运速率。

2.8此外还有

中药促渗剂:一些天然产物中的萜烯类、生物碱类、内酯类等物质具有与化学合成促渗剂类似的促渗作用,这类具有促渗作用的中药挥发油与提取物统称为中药促渗剂。如氟比洛芬控释贴片。。Charoo 等[3]以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作控释膜,制备了氟比洛芬控释贴片,大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以柠檬油作促渗剂的贴片较普通贴片的 AUC 与 C max分别提高了1.6 与1.7 倍,且对于角叉菜胶诱导的脚爪浮肿的抗炎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贴片。

复合促渗剂:众多研究者发现,按一定比例组合的二元或多元促渗剂,可取得比单一促渗剂更好的促渗效果。复合促渗剂一般由一种亲水性物质和一种亲油性物质共同组成。骨架型睾酮贴剂是以DuroTak 87-2510 作为压敏胶,3% 十二烷胺与1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作促渗剂,大鼠体外释放显示当睾酮含量从2% 增至6% 时,体外透皮速度从2.29 μg·cm-2·h -1增至6.51 μg·cm -2·h -1,最大流量比已上市的睾酮透皮吸收贴剂高 14 倍,体内动力学试验表明AUC 及 C max均大幅增加[12]。

3.贴剂的制备工艺

贴剂的物理性状 ,除受原料、基质配方配比的影响以外 ,制备工艺也是影响其物理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13]

3.1正交试验

感观分析、剥离强度、释放度等为衡量指标 ,进行最佳工艺条件的优选。

3.2.1基质的制备

优选处方后 ,按处方量和先后顺序加入主药和辅料 ,以一定的搅拌速度和温度使其充分溶解 ,混合均匀。反应结束取出 ,超声脱泡 ,在一定的温度用模具铺成薄片 ,膜厚由胶浆加入量控制。

3.2.2含药骨架贴片的制备

干燥 ,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在烘箱中干燥至表面固化有弹性 ,取出冷至室温 ,脱模 ,叠合保护膜 ,切割,即制得具有一定大小和含药量的贴剂。

如张援等人所研究的格列美脲凝胶骨架控释贴剂的制备过程为:按处方量 ,称取改

性 PVA凝胶基质和乳糖,60 ℃水浴加热搅拌溶解。控温 ,依次加入格列美脲乙醇溶液、 PVP 乙醇水溶液、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和增塑剂甘油 ,混合均匀。保温下超声乳化脱泡015h ,趁热用模具铺成约 10cm 的圆形薄片。晾干过夜 ,置50 ℃烘箱中干燥 215h至表面固化有弹性 ,室温放置 ,脱膜 ,切割成型。或将混合处理好的含药凝胶基质涂布在经过疏水化处理的无纺布上 ,经干燥、固化后表面覆盖上背衬层 ,切割 ,即得贴剂。[14]

4.贴剂的黏着力测定[15]

除了性状、赋型性试验、体外释放度测定、皮肤刺激性试验外,新产品常需要做贴剂的稳定性试验,如剥离粘贴试验和防粘层剥离力的测定,这也是政府对其市场应用的要求质量检测的内容。

4.1 初粘力测定用经典的滚球法将钢球从斜面被动滚下,测经过放在水平位置上的胶表面。滚出的距离和黏贴性为负相关。

4.2 持粘力测定将贴剂黏性表面粘贴于垂直放置的试验板表面,下面留出一段,在此段沿垂直方向悬挂一定质量的砝码,记录贴剂滑移直至脱落的时间及在一定时间内的位移距离。

4.3 剥离强度测定将贴剂黏性表面粘贴在试验板表面,水平放置,沿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以一定速度剥离,记录剥离过程中的力,按照国家标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使胶接试样分离时单位宽度所能承受的负荷,用kN/m表示。

5临床应用

5.1国外透皮贴剂的临床应用

目前,国外透皮贴剂的研究已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从早期系统的设计、处方工艺的筛选到实验方法学与手段的制定,以及工业生产的转化均比较成熟。因而,已有不少透皮贴剂获准用于临床,如1 周1 次的复方炔雌醇避孕透皮控释贴片(商品名:OrthoEvra),缓解绝经综合征的1 周1 次的复方激素雌二醇/左炔诺孕酮控释贴片(商品名:Climara Pro)恢复术后绝经妇女睾酮贴剂(商品名:Androderm)和雌二醇基质型贴剂(商品名:Alora),治疗膀胱活动过度的奥昔布宁透皮控释贴片(商品名:Oxytrol)。此外,用于帕金森病的新药罗替戈汀盐酸盐贴剂也即将上市。

美国 FDA 已批准 5 %利多卡因贴片用于治疗疱疹后神经引起的疼痛。5 %利多卡因贴片在临床应用广泛,Argoff 等[10]考察了贴片对三种慢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疼痛、腰(背)痛的控制效果。含有加巴喷丁的止痛剂或是其他治疗神经性疼痛药物的推荐剂量不能完全止痛的患者可以登记参加筛选。入选患者在美国7 个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了前瞻性的开放非随机两周交叉试验。利多卡因贴剂每天不超过4贴,患者以前的止痛剂继续使用且剂量无调整。该试验的结论是 5 %利多卡因贴片可有效缓解各类疼痛。

5.2国内透皮贴剂的临床应用

在我国,由于研究条件与生产环境脱节,透皮贴剂的产品市场转化十分薄弱,且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贴剂产品中常用的小儿退热贴、硝酸甘油贴剂、东莨菪碱贴剂、雌二醇贴剂、可乐定贴剂等都有较好的市场反应。不过,目前国内这类产品应用相对还是比较少,很多产品都处于市场开拓期。

在目前的创可贴市场中,强生公司的邦迪创可贴作为中国创可贴市场的最早进入者,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认同心理。但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云南白药创可贴也具有极其明显的竞争优势,其药芯中含中国人熟悉认可的高浓度云南白药,一步即完成伤口的止血、镇痛、消炎、透气和愈创,12 小时一贴,适用于小面积开放性外科创伤。

总结:目前国内的贴剂研究尚不成熟,就现在的发展而言,贴剂有低污染、低耗能、高安全性的方向研究,如低温热熔压敏胶。此外中国的穴位经皮给药也是一个优良的发展方向,其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功能,是二者相互协同、相互激发和迭加的结果, 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而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就未来而言,个人认为中国的贴剂发展方向与针灸、穴位联系起来可能有很好的前途,毕竟针灸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疗效有目共睹。但毕竟有不少人不敢尝试针灸,若可以用贴剂代替,应该可以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 殷文娟. 贴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09):93-94.

[2] 王北海.硅酮压敏胶专利(2000~至今)[J].粘接,Adhesion in China,编辑部邮

箱,2006,27(3).

[3] 郑俊民,徐晖,丁平田.贴剂的粘贴原理和粘贴性试验[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4):3-5.

[4] 王承潇,汤秀珍等. 热熔压敏胶应用于中药贴剂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 erbal Drugs,2010,41(3) :496-499.

[5] 祁荣,贺锐锐,李博或,梁秉文.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1):3-6.

[6] 谢光杰,邓启华. 经皮给药制剂概述及研究现状[J].内江科技,2009,(09):31-32.

[7] Joshi A, Raje J1Sonicated t ransdermal drug tr anspor t[J]. 1J Control Rel , 2002, 83( 1) : 131.

[8] Mitr agotr i S, Kost J1Low- frequency sonophoresis[J] .1Ad u Dr ug Del Rev, 2004, 56( 5) : 5891.

[9] 边佳明,曾明,许景峰.微针在经皮给药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

志,2006(16):1209-1224.

[10] 刘起华,文谨,王菲,封立红.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10(02):104-106.

[11] 刘建平,徐斌,杨彬.穴位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6):355-357.

[12] Zhao H,Lee CH,Chung SJ,et al.In vitro and invivo evaluation of a novel nonscrotal matrix-type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of testosterone[J].DrugDev Ind Pharm,2005,31

(3) :257-261.

[13] 魏小藏,刘卫等 . 甲巯咪唑水凝胶贴剂的制备和体外透皮性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28 (5) :348-351.

[14] 张蜀,林华庆.磷酸川芎嗪缓释透皮贴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测定[J].药品价,2005 ,2 (4) :292-294.

[15]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Ⅱ.

[16] 杨莉. 透皮贴剂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28)。

[17] 边佳明,赵维娟,许景峰. 国外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5,(14).

[18] 钱丽萍,林绥,阙慧卿.近年来贴剂的研究[J].进展海峡药学,2009,(06):26-29..

[19] 王宇,林中祥. 低温型热熔压敏胶的研究进展[J].中国胶黏剂,2009(08).

直肠给药技术精编版

直肠给药技术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直肠给药是一种安全无痛,方便有效的绿色医疗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现将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总结,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同是也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本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更正指导。 一、儿童直肠给药的正确体位 临床上多采用以下三种体位给药:(1)侧卧位;(2)截石位;(3)俯卧位。临床多以此卧位给药。 二、直肠给药的方法 首先在给药前20--30分钟让患儿排便,这样既可以增加药物注入后的保留时间,也可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吸收。然后逗哄患儿,以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配合治疗,切记强行给药。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取合适的药物(用量见下表),吸入注射器内,安装好小儿直肠给药导管,将注射器内剩余空气排尽,然后对装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预热加温。加温大多采用热水浸泡法,其热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侵泡约5---

10分钟即可。去除加温好的注射器,将患儿调整至理想体位,用医用石蜡油涂在直肠给药导管的远端,约2--5cm,再将患儿的肛门周围涂少许石蜡油。然后将给药导管缓缓插入肛门至合适位置(插入深度见下表),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内,注射完毕后,轻轻拍打患儿臀部2--3下,同是将给药导管轻轻拔出,叮嘱患儿或家长,让患儿取左侧位静卧5--10分钟,方可自由活动。 小儿直肠给药导管插入深度及给药量 年龄插管深度(cm)推荐给药量 (ml) 新生儿~2周岁~4~6 3~5周岁~5~10 6~9周岁~129~20 10~14周岁12~1520~30 三、注意事项 (1)给药环境温度适宜,安静舒适,争取患儿配合; (2)操作轻柔快捷,熟练准确,避免直肠损伤; (3)注意药液温度,不宜过热或过低,以免刺激直肠,产生排便反应; (4)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和适应症,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要求皮试的一定要做皮试; (5)腹泻较重的患儿,暂时不宜采用直肠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离子导入技术 2.压敏胶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 C.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3.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4.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 B.使皮肤保持润湿 C.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E.使药物分散均匀 5.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6.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7.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单元给药系统 D.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E.智能给药系统 8.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9.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DMSO) E.月桂氮酮 10.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218

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血清中环氧化酶2水平的影响

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血清 中环氧化酶2水平的影响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作者:王平平,王升旭,王艳杰,唐纯志,黄泳,廖韩波,李求实,陈静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经皮给药药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 环氧化酶2(COX[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经皮给药药贴组,每组各12只。除 正常对照组外,各组豚鼠均采用卵白蛋白致敏法复制实验性过敏性哮喘模型。经皮给药药贴组采用大椎、肺俞、肾俞穴位贴敷治疗,地塞米松组采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豚鼠血清COX2水平,采用苏木素一伊红染色检测各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COX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皮给药药贴组、地塞米松组血清COX[2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害,经皮给药药贴组支气管肺组织仅出现轻度病理改变。 【结论】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COX_2水平,

从而对哮喘产生治疗作用。 【关键词】经皮给药药贴/治疗应用;支气管哮喘/穴位疗法;环氧化酶2/血液;疾病模型,动物;豚鼠 哮喘是以多种炎症基因表达增加或异常表达为特征,由多种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和气道结构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及细胞组分(细胞因子、化学因子、黏附分子、酶类和受体)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1]。环氧化酶2(COX[2)是一种诱导酶,它能促进细菌脂多糖、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肿瘤启动子的产生,与炎症反应及肿瘤发生相关[2]。在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COX]2可能起了关键作用[3]。 近年来,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研究较多[4],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经由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贴剂(或贴片)[5]。本实验根据清代《张氏医通》中记载的消喘膏加用麻黄为处方,利用现代药物提纯和经皮给药技术制作成一种药贴,观察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模型豚鼠血清COX]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哮喘的疗效机制。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ijl实验药物、仪器及试剂鸡卵白蛋白(美国Sigma公司,批号: A5253)由广州市威佳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地塞米松注射液由广州白云山制药厂提供,经皮给药药贴药物质量比为:白芥子:麻黄:延胡索: 甘遂:细辛=2 2 2 ::,由南方医科大学中药制剂实验室制备。

经皮给药系 统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2010-12-31 20:00:31) 转载▼ 分类:学习资料 标签: 热熔压敏胶 经皮给药 药物 贴剂 校园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贴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贴剂的基质,促进药物渗透的新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贴剂;基质;透皮促进;制备工艺;粘着力测定;临床应用 前言: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种研究得较为广泛的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其给药剂型一般为贴剂(Patch)。透皮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1] 贴剂的优势在于: (1)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3)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不受胃排空速率等的影响。 (4)用药方便,患者可以随时撤销或中断治疗。、 (5)药物的靶向性好。 缺点: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 ,只适合于活性高 ,用量少的药物 1.贴剂的基质 在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中 ,主要采用天然橡胶作为胶粘层基质。此类贴膏透气性差、载药量小 ,极易引发皮肤过敏和刺激反应 ,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透皮制剂的发展。因此 ,研发新型的胶粘剂基质替代天然橡胶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常用的基质主要是压敏胶,是指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黏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黏材料。主要有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压敏胶、硅酮压敏胶、热熔压敏胶。现代最常应用和研究的是硅酮压敏胶合热熔压敏胶。 1.1硅酮压敏胶: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是硅酮的二级结构与其三级结构树脂的缩合反应产物。这种压敏胶是由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10%(质量)以上的稀释剂和 40 % ~ 60% (质量 )的硅酸酯增粘树脂(如 MQ、 MQD 和 MQT增粘树脂 )组成的无反应活性的混合物。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是下列组分的反应产物:至少 1种多元胺,如聚二有机基硅氧烷二胺; 至少 1种多异氰酸酯;如果需要, 可以加入多官能度的扩链剂,如有机胺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通常文献上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简称TTS)或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一般是指皮肤贴片(patch),而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以上这些经皮给药制剂。 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药物、抗组织胺药、平喘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激素类药物,除了已上市的药物之外,正在研究开发的有噻吗洛尔、布拉洛尔、氯苯那敏、阿扎他定、曲普立啶、普萘洛尔、沙丁胺醇、丙咪嗪和氯硝西泮等。 二、皮肤的结构特点 皮肤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属器。表皮由内向外可分为五层,即基层(stratum germinativum)、棘层(stratum spinosum,prickle cell layer)、粒层(stratum granulosum,granular layer)、透明层(stratum lucidum)和角质层(stratum corneum),如图2所示,其中表皮中的角质层性质与其它各层有较大差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而表皮的其它四层统称为活性表皮。 图2 皮肤结构模式图 (一)表皮 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从基层发育而成,该层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的细胞,逐渐向外推移分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这个过程即为角化过程。角化过程的后一阶段,粒层细胞的细胞核趋向退化,其它结构消失,变为扁平角质细胞,最后脱离体表。 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角化细胞形状似扁平的小片,长约30μm,宽约0.8μm。角质层由10~12层角化细胞构成,细胞间依靠变性的结缔组织粘连,最外2~3层疏松易剥落,内层致密,能起到很好的屏障作用。角质层细胞内细胞器消失,内含有直径为6~8nm的α角蛋白丝及镶嵌在无定形基质中的纤维蛋白。每个细胞有一个类脂厚膜,细胞间充满类脂,构成有效的保护部分。角质层细胞相互重叠与吻合,可以看作亲水性成分与类脂形成的镶嵌体。它可以防止角质层以下各层和全身的水分过度地向外渗出,使机体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防止有害物质的吸收和体内营养物质的丧失。角质层约含40%蛋白质、40%水和15%~20%的类脂。蛋白质主要由角蛋白组成,类脂有磷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角质层的厚度随身体不同部位而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部和腘窝等部位较薄,而掌和跖部最厚。表皮中活性表皮的厚度亦随身体部位而不同,一般厚度为50~100μm,它持续更新形成角质层细胞。活性表皮中含有酶,能降解通过皮肤的药物。 (二)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厚约1~2mm,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并有皮肤附属器及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由于毛细血管网存在于真皮上部,所以药物渗透到达真皮后,就很快被吸收。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穴位用药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经皮给药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该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中热痰型与寒痰型的疗效比较。方法: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治疗两周后患者咳、痰、喘等症状好转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0%及94.11%:对照组分别为25.80%及74.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热痰型及寒痰型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经皮给药治疗无创伤,不痛苦,易于为患者接受,且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有明显提高。 关健词:慢性支气管炎穴位经皮药治疗临床观察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笔者近年对3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以止咳定喘贴片穴位经皮给药方法结合西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专业会议制订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标准》(1979年修订),临床出现咳嗽、咯痰或气喘等症状,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或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并且胸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 1.1.1中医分型诊断标准:按照中医内科疾病诊断及分型标准分为热痰型:主症:咳嗽、咳痰,痰粘稠、粘脓或粘浊痰,常不易咳出。次症:发热,脓涕、咽痛、口渴、尿黄、便干。体征: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寒痰型:主症:咳嗽咳痰,白色泡沫痰或粘稀痰,较易咳出。次症:恶寒、发热,流清涕,口不渴,尿清长。体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1.2一般资料 根据以上标准选择65例具有咳嗽、咯痰伴或不伴吼喘的慢支急性期患者纳入本观察范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2.1治疗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岁,每年冬季发病或季节交替期间发病者24例,症状长年存在且不分季节者8例;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无并发症者21例,并发支气管肺炎者4例,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者5例,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者2例,热痰型27例,寒痰型7例。 1.2.2对照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8岁,临床症状、体征、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抗菌治疗、祛痰镇咳,伴吼喘者用氨茶碱0.2g,1日3次,口服。 2.2治疗组:除上述常规治疗措施外。以中药止咳定喘贴片(由中国香港德生堂药业分司生产,成份:延胡索、北细辛、白芥子、甘遂末)分别置于患者肺俞、膏盲2对穴位上,并接通SL-IIIA型经皮给药治疗仪(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2对电极。强度设为45,时间为30分钟,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中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随后评诂疗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咳、痰、喘症状消失;有效:咳、痰、喘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咳、痰、喘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sd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技术 徐兵斌2010515010 1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简称TDDs)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型领域,它在新技术、新剂型、新工艺中处于前沿的位置。现代药物经皮传递的概念、内涵、技术和应用范围已经远远地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经皮传递”技术的进步反映了“经皮肤局部”将药物输入体内的最新成就,它可以应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和皮肤局部疾病,有比其他剂型更加安全、有效、稳定和患者依从性好的特优点。现对经皮给药系统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予以综述。 2关键词透皮吸收方法经皮给药系统新型促渗技术 3前言经皮给药系统是指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途径。经皮给药行为主要包括药物释放、穿透和吸收,并直接受药物的理化性质、透皮给药系统和皮肤的影响。当前TDDS主要用于各种长期性和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精神病、过敏性疾病、长期性胃肠疾病等,随着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工艺材料设备的配合,TDDs将会更好地满足治疗的需求。随着经皮给药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对促渗机制的研究向分子水平迈进;实验方法更多更精密;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促渗剂及促渗方法的研究开发更广更深,这就使得更多更好的经皮给药制剂被开发出来。4主体 4.1经皮给药系统严重挑战①.早期的透皮吸收的贴剂主要是“易于传递和吸收”的药物,分子量大多在400道尔顿以下,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起到开拓作用,如今,“难于传递和吸收”的药物(如难溶型药、多肽类生物药等)正是透皮吸收技术面临的严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打开亲水性药物的经皮传递通道。 ②.大量研究和开发压敏胶整体型的贴剂。它不仅限于全身作用的透皮系统,而且已经显示了对表皮及其下的病灶靶向治疗的优越性。从中药透皮贴剂的工艺和技术特点来看,开发整体贴剂是剂型改革的最优选择。 ③.开发新的物理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生物利用度,如离子导入、大流量输入药物的电子促进药物传递和直接跨越角质的微造微针给药等。使一些过去认为经皮给药难以实行的多肽类、蛋白质类和一些基因或疫苗的传递成为可能,为经皮传递技术展现了美好前景。 ④.联合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装置或化学促进剂,使其发挥提高经皮给药效率的良好作用。

直肠给药规范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 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 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 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 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 1. 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 2. 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 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 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 注入药物:缓慢推入 6. 拔出直肠管 步骤三:给药后处理 1. 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 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 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 01. 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的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 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 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 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 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 死穿孔禁用; 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的因素: 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 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常用的剂型为贴剂或贴片,还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贴剂指可粘贴于皮肤的薄片层状制剂,包括皮肤局部传递和透皮传递的贴剂,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分别进入局部靶组织或全身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只适合于活性高,用量少的药物,具有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方便,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胃肠道刺激的优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透皮贴剂的研究历史、皮肤的构造、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贴剂种类,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贴剂;压敏胶;渗透促进剂; 【前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加强,对医疗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副作用和减轻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出

现,用口服或注射等常见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为了满足新的需求,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的给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经皮给药可以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灭活,能够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物利用率。此外,经皮给药系统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对经皮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透皮贴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一种,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下文就透皮贴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研究历史 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渊源[1]很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就有中药经皮给药的记载。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大量的经皮给药外治法的内容。经皮给药历程在清代达到了鼎盛及理论成熟,对于经皮给药的机理,清代名医徐灵胎用一段论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胰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明确地阐述了皮肤吸收的机理。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制药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药用辅料的应用,经皮给药研究不断深入,经皮给药新剂型、促透方法不断进步。

经皮给药方式

一、物理方法: 化学促进剂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对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应用于某些亲水性大分子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包括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波、激光等物理学促透方法得到了研究。物理方法促进透皮吸收具有其优点:不会与药物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减少皮肤刺激和过敏。 1 离子导入 离子导入(fontophoresis)是用生理学上可以接受的电流驱动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一种方法。在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系统中,药物被放置于极性与其荷电性质相同的电极内,电流在电极表面转化成离子流,使具有一定荷电性、分子大小以及离子迁移数的多肤和蛋白质药物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 2 电致孔技术 电致孔技术(electroporation,EP)是在适当高压短脉冲的电场处理下,细胞膜能发生可逆性电击穿,膜通透性瞬时增大,并在一定时间恢复。电穿孔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孔洞,在一段时间后由于类脂分子的重新排列形成有序结构,孔洞自然消失。在透皮给药时,电致孔作用改变类脂分子的定向形成新的通路而增加渗透性。 3 生物驻极体 生物驻极体是指能够长期储存电荷并保持极化状态的天然生物材料,生物驻极体的改变会引起组织、细胞或分子等电结构的改变,而且会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这就更有利于离子型药物透皮进入肌体。 4 压力短波 激光产生的压力短波(PWs)可以通过高能量的激光产生高压推动药物进入皮肤。分子量小于40 kDa的药物更适合采用PWs促进其进入角质层。 5 超声波促透 超声波促透(Sonophoresis)被定义为药物在超声波的微震荡下穿过活体皮肤进入软组织。 6 高速微粉 高速微粉经皮给药技术是将微粉化的药物以无针、无痛形式高速经皮注入人体的方式。 二、药剂学方法 1 TTS基质对药物透皮的影响 药物透皮吸收很大程度上受药物透皮系统中的赋形剂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够有效增加药物的透过率。压力敏感胶粘合基质在透皮给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除了起到粘合作用外,良好的生物适应性、与药物的化学相容性,就决定了透皮给药系统的性质。基质与药物的联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透皮速率。水凝胶是一种具有水溶胀性和水不溶性的交联聚合物,一些药物在亲水性基质为载体的TTS中其透皮释放速率要远远高于亲脂性基质的TTS。 2 微乳 微乳是一种包含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经皮给药的微乳进入角质层,其亲脂区与角质层相互作用,溶解于亲脂区的药物可直接分配进

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血清中环氧化酶2水平的影响

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血清中环氧化酶2水平的影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王平平,王升旭,王艳杰,唐纯志,黄泳,廖韩波,李求实,陈静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经皮给药药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环氧化酶2(COX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经皮给药药贴组,每组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豚鼠均采用卵白蛋白致敏法复制实验性过敏性哮喘模型。经皮给药药贴组采用大椎、肺俞、肾俞穴位贴敷治疗,地塞米松组采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豚鼠血清COX2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各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COX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皮给药药贴组、地塞米松组血清COX2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害,经皮给药药贴组支气管肺组织仅出现轻度病理改变。【结论】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COX2水平,

从而对哮喘产生治疗作用。 【关键词】经皮给药药贴/治疗应用;支气管哮喘/穴位疗法;环氧化酶2/血液;疾病模型,动物;豚鼠 哮喘是以多种炎症基因表达增加或异常表达为特征,由多种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和气道结构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及细胞组分(细胞因子、化学因子、黏附分子、酶类和受体)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1]。环氧化酶2(COX2)是一种诱导酶,它能促进细菌脂多糖、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肿瘤启动子的产生,与炎症反应及肿瘤发生相关[2] 。在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COX2可能起了关键作用[3] 。 近年来,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研究较多[4] ,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经由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贴剂(或贴片) [5] 。本实验根据清代《张氏医通》中记载的消喘膏加用麻黄为处方,利用现代药物提纯和经皮给药技术制作成一种药贴,观察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模型豚鼠血清COX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哮喘的疗效机制。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药物、仪器及试剂鸡卵白蛋白(美国Sigma公司,批号:A5253)由广州市威佳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地塞米松注射液由广州白云山制药厂提供,经皮给药药贴药物质量比为:白芥子∶麻黄∶延胡索∶甘遂∶细辛=2∶2∶2∶1∶1,由南方医科大学中药制剂实验室制备。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邢晓夏,王 慧,刘洪均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药物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42) 摘要: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渗透 Develop ment of transder mal drug deli very syste m X I NG X i a o2x i a,W ANG Hu i,L I U Jun2hong (D epart m ent of B ioengineering&Phar m aceutics,Q ingdao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Q ingdao 266042,China) Abstract: H ist orically,devel opments in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 have been incre mental,The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mainly depend on skin barrier its molecular size and hydr ophilic/hydr ophobic p r operties.The efficient i m p r ove ment of T DD(es pecially bi omacr o2 molecular)can be made by embedding the drug by s ome physical and che m icalmeans,and si m ultaneously using vehicle.Funda mentally, i m p r ove ments in transder mal delivery will re main incre mental until there is wider accep tance of this r oute of ad m inistrati on within the phar maceutical industry.Only then will the transder mal revoluti on live up t o its true potential. Key words:T DD;transder mal;penetrati on 1前言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药物药剂,它们对给药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基于蛋白质、DNA 的新型药物或者其他一些生物合成药剂,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等传统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达到其治疗疾病的功效。而透过皮肤输送药物成为替代传统给药方式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通过皮肤输送药物,不仅可以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而且还可以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起的痛楚和感染,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产生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经皮给药(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已经成为一项成熟技术,该方法可用于输送药物,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人体皮肤渗透性差,大多数药剂无法透过皮肤进入人体,不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由于频繁敷用引起的较高血药浓度和较低顺应性等。然而,T DD的弊端最重要的是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性,制作成本偏高以及不理想的表观性状等。 2皮肤作为给药靶位  皮肤是体内最大且最容易受影响的器官,已被证实皮肤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的药物释放[1,2]。传统制备包括油膏,面霜,膏药等,其中都含有天然草药或其它活性成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用于治疗运动性疾病的透皮药物最早研制出来,它的出现表明现代药品已经开始接受这种具有一定可行性和适应性的服用方式。 这种方法的成功很明显得益于美国已经批准了超过35种T DD药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绞痛,运动性疾病,妇女更年期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剧痛,局部疲劳,烟碱依赖性疾病,以及避孕,小便失禁等。后期的研发中,许多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了T DD药品的治疗范围,包括帕金森病,躁 8 应急处变能力 8.1 要抓紧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领导协调机制 加强应急处变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平安安徽”的基本要求。成立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食品安全应急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建立制度,确保反应及时,运转高效,指挥顺畅,各方联动,形成控制和救治合力。 8.2 要加强预案建设 建立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工作程序,明确责任、程序和要求,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应急协调处置方案,确保能迅速收拢人员、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并及时开展处置工作。8.3 要落实值班制度 各级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日常值班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值班责任制,确保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映,有效处置。要加强重大突发事件报送工作。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危害大、时间非常紧急,各级要认真贯彻执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迅速报送事件的发生情况,还要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及时报送处置的措施、后果和善后处理等情况。 8.4 要坚持从苗头抓起 抓好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从苗头性问题抓起,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要针对病灶,猛药重治,当机决断,绝不能让偶发性问题变成倾向性问题,更不能让棘手问题变成遗留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5-05-18)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 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 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

穴位贴敷宣传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患处(阿是穴)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属灸法的延伸。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果经络不畅,气血不通,则会产生各种病症。穴位贴敷中药有类似针灸的效应,药物通过穴位渗透皮肤进入经络,导入脏腑,直达患病之处;激发全身的经气,起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健脾益肾、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一、特点 1 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是中医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 2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穴位贴敷经皮给药,可以减少脾胃、肝肾等脏器功能的伤害。但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 3操作简便、易于接受、便于观察、如有不适,可以立即将药物撤出。 4适应症广,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防治。 二、临床适应症 用于体虚感冒咳嗽、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肠胃炎、慢性泄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前列腺疾病、发热等疾病。病情轻者有明显治疗的作用,对于重、慢性疾病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以及对亚健康状态的群体等有较好的防治病作用。 三、注意事项: 1、糖尿病、血友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 病者慎用。 2、小儿、孕妇慎用。 3、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 4、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油腻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对胶布过敏者 6、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微痒及烧灼感,应揭去贴敷药,无需特殊处理。 7、穴位贴敷请在专业人员(医生)指导下应用。

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系统 ★一、定义: 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常用剂型:贴剂(Patch)。广义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等。★二、TDDS的优点: 1、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2、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产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 3、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 5、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三、TDDS的局限性:

1、皮肤屏障性质:适用于透皮速率相对大而治疗剂量相对小、有效血浓低、具一定理化性质的药物; 2、不适合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 3、制备工艺难度大,价格贵。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膜控释型、粘胶分散型、骨架扩散型、微贮库型。 ★五、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部位)、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2、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药物剂量(保证给药面积小,一般小于1250px2)、分子量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TDDS中药物的浓度、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六、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屏障性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磷脂)、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DMSO、DCMS(癸基甲基亚砜)经FDA批准)、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乙醇、丙二醇)、其他促进剂(挥发油如薄荷油、桉叶油)。 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作用特点: (1)促透机理: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双分子层,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2)国内药典收载,FDA尚未批准; (3)有效浓度1%~6%;具浓度依赖性; (4)吸收少、起效慢、维持时间长; (5)与其它促进剂(丙二醇、油酸)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七、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微针(Microneedles)、无针喷射(Needle-free injection)。 ▲八、透皮给药制剂常用高分子材料: 1、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EVA、PP);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 ,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复习进程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 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离子导入技术 2.压敏胶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 C.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3.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4.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 B.使皮肤保持润湿 C.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E.使药物分散均匀 5.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6.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7.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单元给药系统 D.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E.智能给药系统 8.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9.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DMSO) E.月桂氮酮10.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药物经皮肤给药既能起局部作用又能全身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