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经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经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

到当前为止,国内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经过比较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行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此算法于 1965-1970 年间,由加利福尼亚洲运输部开发。

McMaster 算法。该算法由Persaud et al(1990)根据突变理论开发出来。它使用大量的拥挤和非拥挤交通状态下的流量-占有率历史数据,开发一个流量-占有率分布关系模板,经过将观测数据之

间的关系与模板进行两次比较,判断是否发生了交通拥挤以及发生的是偶发性拥挤还是常发性拥挤。

1974年Cook开发了一种双指数平滑算法。这种方法经过将原有交通数据去除短期的交通干扰(如随机波动、交通脉冲和压缩波)后的处理数据与预定的闽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拥挤发生。

1982年Ahmad和cook提出了一种基于占有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交通拥挤识别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利用一个时间序列模型对一个检测站点过去几个时间间隔中占有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并经过此模型预测出下一个时间间隔占有率的范围,如果实测数据出现明显的偏差或者偏离预测平均值程度太大,此算法就会判定发生交通拥挤。

1.2.2解决拥挤措施成功案例

(1)国内成功案例

1998 年广州市进行了广州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研究。同时,也介绍了需求管理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利用需要与价格之间的敏感关系进行的调整拥挤程度的策略。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香港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如车辆驾驶员发照制度、大幅度提高小汽车税率、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影响评估制度以及1997 年开始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最终使香港成为

世界上用地紧张但交通最畅通的城市之一。

科技部在“十五”期间确定的10个示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在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几乎都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作为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个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城市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也先后提出了ITMS的发展规划,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研究。

(2)国外解决交通拥挤的措施

新加坡的拥车证和收费制度

在新加坡买车之前,须向政府投标买一张“拥车证”,没有拥车证不准注册登记领取牌照,政府经过控制拥车证的数量和价格来控制车辆的数量。早在 1975 年,新加坡政府就对中央商务区实施使用收费制度,凡在 7:30~18:30 之间驶入该区的汽车都要购买执照证,以减少中央商务区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

美国的综合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经过车辆配额限制、车辆许可制度、车辆标准限制、经济调控限制等方法来控制车辆总需求量;经过交通管理限制、车辆行驶限制、车辆停车限制、经济调控限制等方法来控制交通流量。

荷兰政府的 ABC 政策

目的是经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促进出行者利用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从而避免小汽车交通量的增加。

日本的单向通行政策

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引入了单向通行政策,并根据早晚高峰来变动道路中央分隔线,满足交通量大的方向的通行。

(3)存在的问题

国内对交通拥挤自动识别的研究比较晚,相关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多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合理的交通拥挤解决方法必然是基于本国的社会、经济和地域背景而得出的,国外的政策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建设之中,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分析它们的合理性,综合借鉴自身国情,提出比较完善的有实际意义的措施。

1.2.3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研究内容

(1)综合数学、运筹学、系统动力学等学科知识,经过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调查方式,了解南京市主要路段交通拥挤基本情况,认真学习交通拥挤识别系统对于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

(2)深入探索各种交通拥挤识别模型,阐述拥挤发生

时,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以及在拥挤发生前识别系统对其的预测作用;

(3)参考国内外先进的交通拥挤识别研究,结合南京市具体情况,对南京市城区主要道路的城市交通网络提出交通拥挤分类识别的理论方法;

(4)城市交通流控制与诱导系统的实现可适应主要路段实时多变的交通状况,而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正是这些系统实现的前提及关键;

(5)运用Pipes-Munjal方法判定主要路段的拥挤度,结合路段实际情况,探索该方法的实际效用。

第二章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2.1 城市道路状态指标基本分析

交通拥挤之因此称为全世界大中城市所而临的共同问题,其本质是因为在道路系统中存在着低通行能力的道路组成部分,即交通瓶颈。当瓶颈上游的交通量大于瓶颈处的通行能力时,拥挤不可避免。同时交通量在时间_l几和空问上分布又存在着不均匀性,交通事故也是时常发生,这些都造成了城市道路频繁的发生交通拥挤,根据宏观交通流和微观交通流发生运行故障的本质不同,能够将交通拥挤分为常发性交通拥挤和偶发性交通拥挤。

2.1.1 交通拥挤的含义及分类

交通拥挤是指交通需求超过道路的交通容量时,超过部分的交通量滞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现象。它是某一时空交通供给难以满足交通需求所产生的交通滞留现象,是基于出行者主观感受做出的描述和判断,与出行个体基于不同出行目的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关。

交通拥挤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由于过大的交通需求造成道路设施超载所引起的交通拥挤,例如上下班高峰时刻所发生的拥挤现象。另一种是由于道路上的随机事件所引起的延误和危险构成的交通拥挤,如交通事故、车辆停驻、恶劣的天气。

另外,根据拥挤形成的先后次序,能够将交通拥挤分为初始交通拥挤和后续交通拥挤。初始交通拥挤是指在一个道路瓶颈处首先产生的交通拥挤。后续交通拥挤是指由初始交通拥挤的回流和蔓延而形成的交通拥挤。

2.1.2 交通流特性及交通拥挤判别的基本参数

交通流特性可用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三个参数予以描述。速度和密度反应交通流从路上获得的服务质量,交通量可量度车流的数量和对交通工程设施的需要情况。三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k

f=v

这一关系式可视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一条空间曲线,称为交通流模型曲线图,图3一1。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图3一2所示的二维正交投影来表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k 交通流参数 f-k、v-k、f-v正交投影图

Q=v

交通流是整体的、宏观的概念,经过对大狱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交通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倾向,为此提出了交通流特性的概念。交通流特性是用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物理量,称为交通流参数,是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定性、定量特征。交通流参数分为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宏观参数用于描述交通流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运行状态特性,主要包括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占有率、排队长度;微观参数用于描述交通流中彼此相关的车辆之问的运行状态特性,包括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

2.1.2.1交通量

交通量又称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经过道路指定地点或断面的车辆数。交通量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量,具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度量城市交通特性的一种方法是在道路系统

内一系列的位置上观察交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绘出交通流等值图。当交通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就认为发生拥挤。然而,这种判断存在的问题是同一流量水平能够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状态,因此这种参数应该与其它方法相结合,而不是单独使用。

2.1.2.2速度

速度是描述交通流状态的第二个基本参数,其含义是车辆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距离。

从微观上看,每个车辆都有瞬时速度和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平均行驶速度和平均行程速度。从宏观来看,交通流的平均速度有在特定地点的时间平均速度(平均地点速度)和在特定路段上的区间平均速度(平均行程速度)之分。前者体现了交通流在特定观测地点处的运行状

况,后者体现了交通流在特定路段空间上的运行状况,当这两种速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值时,表明观测地或观测路段的交通处于拥挤状态。

2.1.2.3交通流密度

交通流密度是指在某一瞬间,单位道路长度上存在的车辆数,即

K=N/L

式中:K为交通密度(辆/km·车道),N为车辆数(辆),L为观测路段长度(km)。

在一般情况下,交通流量大,交通密度也大。但当道路交通十分拥挤、车流处于停滞状态时,交通流量近似等于零,而此时的交通密度却接近于最大值。因此,单纯使用交通流量指标难以表示交通流的实际状态,而采用交通密度指标能够做出较好的评价。尽管交通密度能够直观地表明交通状态的性质,但由于数据的采集难度大,这个参数的实际应用是很有限的。

2.1.2.4占有率

车道占有率包括时间占有率和空间占有率两种。

在道路的一定路段上,车辆总长度与路段总长度之比称为空间占有率,一般以百分数表示。空间占有率直接反映了交通密度的高低,但更能表明道路被实际占用的情况。与交通密度相似,由于这个交通参数数据的改接获取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实际上一般不被采用。时间占有率是指在一定的观测时间T内,交通检测器被车辆占用的时间总和与观测时间长度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Occupy=t i?∑/T

式中:occopy为时问l片有率,t i?为第i辆车占用检测器的时间(s),T为观测时间段的长度(S)。

时间占有率的大小能够体现交通运行的状态。在交通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检测器的车辆数较小,而且由于车

速较高,导致时间占有率比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单位时间内经过检测器的车辆数增加,而且车速有所降低,因此检测器被车辆占用的时间增加,时间占有率显著增加。当出现交通拥挤时,经过检测器的交通量虽然可能会有所降低,但由于车速明显下降而使得时间占有率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2.1.3 基于交通流参数的交通拥挤关系分析

交通检测装置能够方便的得到流量、速度、占有率这些表征宏观交通状态的物理参数。描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模型有多种,其中最典型的是格林希尔茨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所提出的v-K线性关系模型V=a-b

,并推导出了如下关系式:

k

V=v i(1-k/k j)

f=k j(v-v2/v i)

f=v i(k-k2/k j)

其中:K为车流密度,V为行车速度,f为交通流量,v i为畅行速度,k j为堵塞密度。

格林希尔茨给出的速度和流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抛物线模型,如图,其中,u0表示是车辆在相应道路中能够行驶的最快速度。f

为临界流量,是道路能够承载的最大交通流量。u c是临界速m

度,是临界流量对应的行驶速度。当车辆速度大于临界速度时,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车辆行驶速度降低,意味着交通趋于拥挤。交通状况继续恶化。当达到临界流量的时候,即使车辆越积

越多,道路通行能力有限车辆也难以经过路段,会滞留在其中,导致车辆经过道路的时间将增加。由于流量的定义为单位时间经过巡路的车辆数目,因此交通流不再提高反而会降低,此时车辆速度也会继续降低,直到速度降低至零。交通流量为零的情况发生在两种情况,或者道路非常通畅,没有车辆行驶,或者交通严重拥挤,车辆根本无法行进,无法产生交通流量。

f

f

m

速度--流量关系曲线

2.2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分析

要对城市道路的拥挤状态进行识别,首先要了解城市道路的结构和特点,然后分析城市道路拥挤产生的原因,明确拥挤的分类。造成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及交通拥挤的因索除了道路原因、交通事件等之外,驾驶员山于技术水平,性格特征以及对道路的熟悉程度存在差异,亦会形成不同的驾驶行为,造成交通分

布不均。道路收费、车速、载重限制等因素有时会学致道路通行能力及行驶偏好有差异。

2.2.1 城市道路的分类

城一市路网主要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交又口。

快速路是一专为车速高、行程长的汽车交通连续通行设置的重要交通干路,设计行车速度要求达到60~80km/h。快速路具有高速公路的交通特征,介二辆行驶速度较高,封闭性强。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十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它与快速路共同分担城市的主要客、货车流,形成重要的交通走廊。设计行车速度为30~60kln/h。其交通畅通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路网的交通运行状态,一旦发生交通拥挤,所造成的延误和环境污染相当严吸。次干路是城市主一干路与支路间的车流、人流主要交通集散道路,设计行车速度为20一50kjn小。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按线,用r解决局部地区交通,设公卜行

2.2.2 交通拥挤的量化标准

2.2.3 判别算法评价指标

2.3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1 交通状态信息的需求分析

2.3.1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理 2.3.2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2.4 本章小结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型体建设空间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交通与运输是密切联系的,运输应有一定空间渠道流通,用交通工具才产生了交通。所以首先是运输系统的结构可以影响城市建筑系统的整体布局,因此,首先研究运输,进而研究交通。 交通是一个动态体系,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生态作用。 2.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总体规划、详细 规划多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 a.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基础上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①城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市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互相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道路系统应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的要求。所以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的道较完善的方案。 ②城市道理系统不是消极的适应城市的总体布局,而是积极配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具体意见。做出相互协调、有机联系,使整个城市具体布局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③现代城市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也要满足清洁、安静、生动、美观,因此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织城一个合理的交通网。 ④城市用地安功能布局时,要求形成各部分交通系统及全市性交通系统; ⑤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尽量使交通能够均衡分布; ⑥城市道路系统要求要有一定的干道网密布; b. 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c.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d.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e.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f. 要考虑远期的发展; 3.城市道路为何要形成系统 交通运输与城市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和城市发展。城市生产生活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城市的道路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的发挥也是紧密相关的。 a)从城市的角度将城市道路应当形成系统; 城市中各个组成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城市的骨架; 道路形成系统市城市用地风能组织合理化的前提,有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说的就是古罗马发达的道路系统; b)从道路本身来讲也要形成系统 i.只有形成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体效益。 ii.城市是融汇多种类型交通的统一体,如果不加以规划使之形成系统,会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在考虑交通运输组织市要 1. 合理的布局城市的人流吸引 点从而影响,从而影响部分设施的布置;2. 引开过境交通;3. 交通分流 4. 组织立体交通。如此从系统的交通出发发挥城市道路的最大组织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资料

第三章公路规划 一、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因素:(一)用地分区形成的交通运输对道路网规划的影响(二)地形条件的影响(三)城市进出 口公路系统的影响(四)铁路线的影响(五)城市原有路网的影响。 二、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 (1)方格网式路网:它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缺点: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旧城区的方格网式路网由于道路狭窄,功能不分,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 为解决方格网式路网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可在方格网上增加对角线道路。 (2)放射环式路网: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缺点:在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机动车交通集中,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3)自由式路网: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选线而形成。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较少,节约道路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 (4)混合式道路网 四、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一)资料准备1.城市地形2.城市区域地形图3.城市发展经济资料4.城市交通调查资料 5.城市道路现状资料 (二)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 2.根据交通规划修改初步方案; 3.绘制道路系统图。1)城市分区交通吸引点分布及其联系线路的确定2)根据交通规划对初步确定的道路系统进行修改3)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 §2 城市道路的功能、组成及特点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 1.交通设施的功能 2.公共空间功能 3.防灾救功能 4.形成城市结构功能 二、城市道路的组成 城市道路一般包括各种类型、各种等级的道路(或街道)、交通广场、停车场以及加油站等设施。在城市道路建筑红线之间,城市道路由以下各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1)车行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口和交通广场(5)停车场和公共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7)其它设施 三、城市道路的特点 (一)功能多样,组成复杂(二)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三)道路交叉口多(四)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五)景观艺术要求高(六)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七)政策性强 三、路红线规划规划的作用:所谓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城市其它用地的分界线,道路红线宽度即为道路的规划路幅宽,它为道路及市管线设施用地提供法定依据 (二)红线规划设计内容 1.确定红线宽度:红线宽度也即路幅宽度,它是道路横断面中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等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包括远期发展用地。 2.确定红线位置:道路红线的平面位置依赖于道路中线的定位。红线的实现有三种方式:(1)新区道路(2)旧区道路(3)旧区道路 3.确定交叉口型式:城市道路交叉口分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大类别。平面交叉口又分一般平面交叉、拓宽渠化交叉和环形平面交叉三个类型;立体交叉则有苜叶型、环型、喇叭型、菱型、定向式等多种平面形式。 4.确定道路的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规划道路中线的转折点和各条道路的相交点,就是道路的控制点。 总之,城市道路的红线规划包括红线宽度、红线平面位置、交叉口型式和道路控制点规划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道路网与公路衔接的基本形式 1、交通运输来看有两种类型: 1. 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线路直通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 2.过境交通:同城市关系不大;或者通过城市但不进入市区,或者上、下少量客货做暂时停留。——一般尽量由城市边缘绕行通

城市道路与交通知识点(武汉大学出版社)

《城市道路与交通》 知识点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20) 二选择(1*10) 三名词解释(2*9) 四简答(5*4) 五计算题(10*2) 六论述题(12*1)

第一章绪论 1.交通:指人和物在两地之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 2.根据实现和完成人和物位移的不同类型,交通可分为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运交通,航空交通,管道交通五种。 3.(简答)城市交通分为两类: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 ?市际交通(对外交通)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由设在市区内的市际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头、机场、长途客货运车站及出入城市的道路系统来完成; ?市内交通是指城市市区内部交通,即人和物运动的发生和终止都产生于城市内部的那部分交通,主要由各种交通设施如城市道路、地下铁道、高架桥以及交通控制设施等完成。 4.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结合淮安市说明)p2【论述题】 (1)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上的局限 (2)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3)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不合理 (4)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 (5)城市通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 第二章 1. 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的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 交通流特性——某一交通体系中,交通流的定性或定量特征,以及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亦称为交通流特征或交通流性质。 交通参数一-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如交通量、车速、交通密度、通行能力、行程时间、车头时距等。其中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可以反映交通流的基本性质,称它们为基本交通参数。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整理)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一章 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 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 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 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 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 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 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 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 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 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 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 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 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 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 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交通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和 城市居民意识水平的重要方面,违章是事故的根源,事故是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对策:(1) 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城市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 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2)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使交通分 布趋于合理。(3)优化城市道路系统结构,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需求,二是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4)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 (5) 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第二章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的 4项要素: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 业岗位密度)。 描述道路上车流的三项参数:速度V、流量Q、密度D ; D=Q/V 动力净空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 L,动力净空长度为 L=l+lt+lr+IO ; I—车长;10 —安全

城市道路与交通 考试题目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绪论 P5填空 干线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 P6简答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哪四类?并简答其特点。 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打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P11 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停发方式:

P17 图 机动车的回车场地的常用形式和尺寸(单位:m): 第二章 P29 交通流按交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车流;人流;混合交通。 交通流按输送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客流;货流。 交通流按交汇流向可分为:交叉;合流;分流;交织流。 描述流通流特征的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 P30 通行能力是指: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某一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能力。 P31 可能通行能力:是指一一直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改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设计交通能力:是指以设计中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的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单位设计内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经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经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 到当前为止,国内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经过比较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行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此算法于 1965-1970 年间,由加利福尼亚洲运输部开发。 McMaster 算法。该算法由Persaud et al(1990)根据突变理论开发出来。它使用大量的拥挤和非拥挤交通状态下的流量-占有率历史数据,开发一个流量-占有率分布关系模板,经过将观测数据之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章 1.概念解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 交通:是指“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交通更为广义的概念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涵盖了航空、水运、铁路等不同的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所组成。城市交通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2.城市道路如何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城市道路的功能:①城市交通的主要措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②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③是通风、采光和防火的通道④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⑤是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媒介,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媒介 3. 现代道路系统规划思想是什么? ①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分流②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必然和特点③注重城市非机动交通环境的营造④城市快速路与高架路:快速路应该与到达性的机动车流分离,采用立交或联系匝道的方式实现快速路交通与常速路交通之间的转换。高速道路在城市中的建设应该慎之又慎。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交通生成指标;车流密度;动力净空长度;停车视距;道路容量。 交通指标生成: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生产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表示交通的生产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车流密度:车流密度D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D=Q/Vs(V速度.Q流量) 动力净空长度:保证前后两车之间安全的车头距(车头间距)的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 停车视距:ST是司机发现前方障碍物进行制动时所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相当于动力净空长度减去车的长度。 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相当于通行能力)。 论述交通规划方法: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 2. 说明居民出行和货运OD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居民(OD调查)出行调查:目的:为了取得客流的出行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等。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地址(交通区)、用地性质、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出行目的、每日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出行线路、出行方式等。调查方法:家庭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来源,所以一般都采用抽样家访的方法进行调查。 货运调查:方法:采用抽样发调查表或深入单位访问的方法。内容:调查各工业企业、仓库、批发部、货运交通枢纽和专业运输单位的土地使用特征、产销储运情况、货物种类、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吞吐情况、货运车种、出行时间、线路、空驶率以及发展趋势等情况。目的:在于取得出行率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资料。

城市道路与交通试题及答案

系别专业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城市道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城市交通: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内部交通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各种交通的总称,城市交通网主要由道路、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组成;有的还建有市内水道网。对外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各种交通的总称。 设计车速: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车速。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立体交叉:利用跨线结构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交通量、行车速度和车流密度被称为交通基本参数。 2、城市道路可分为四类:主干道、次干道 3 4、城市道路的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5、自行车一条车道宽度为1m,道路一侧自行车道路面宽不应小于为3.5m。 6、路拱的作用是利用路面横向排水。 7、道路横断面是由路肩、行车道、中间带、排水沟、防护工程等部分组成。 8、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6倍。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_2倍。道路圆曲线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圆曲线半径和曲线长度。缓和曲线形式宜采用回旋线。 9、城市道路一条机动车车道宽通常采用_3.50米,自行车一条车道宽为1.5米. 10、适合自行车骑行的纵坡宜为2.5%,道路最小纵坡一般为0.5%。 11、在平面交叉口上引起交通矛盾和影响通行能力最甚的车流是机动车流。通常可以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实行交通管制、修建立体交叉的方法来改善。

(整理)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读书报告 1城市交通系统概述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生产:生活活动连接起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城市容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布局形态、规模大小,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支撑。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其中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为整个交通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提供保证。 1.1城市综合交通 交通运输系统由各种相对独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交通类型组合而成。城市交通是一个独具特色、由多种类型交通组合而成的系统,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形式的系统构成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从形式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及水上交通等;从地域上,城市综合交通又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部分。 1.1.1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也包括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关系。 1.1.2城市交通 广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范围以内的交通,即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这些流动都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出发点,并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终点,经过—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城市交通土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和水运交通等通常所指的交通是指城市道路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两大部分。 1.2道路交通系统 1.2.1道路交通网络 所谓网络,即包含节点集合和连接结点的弧线集合。网络规定了发点和收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道路与交通简答题

1、我国目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什么? (一)、车多路少、道路稀疏 1、机动车增长率13%—14%,城市道路增长率3%。 2、我国人均道路是发达国家的1/4。 (二)、交通拥挤、车速低、事故多; (三)、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不合理; (四)、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 (五)、交通公害严重; (六)、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 解决方法:(一)、发展快速干道、改变道路网布局; (二)、加强交通控制与组织管理; (三)、研制新型交通工具; (四)、提高道路面积率; (五)、开展交通流理论研究。 (六)、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网结构; 2、交通流的三要素的关系,试用格林希尔兹的相关理论推导三者之间的关系。 ⑵密度很小时,交通量亦小,而车速很高(接近自由车速)。 ⑵随着密度逐渐增加,交通量亦逐渐增加,而车速逐渐降低。当车速降至V0时,交通量达到最大,此时的V0车速称为临界车速,密度K0称为最佳密度。 ⑶当密度继续增大(超过K0),交通开始拥挤,交通量和车速都降低。当密度达到最大(即阻塞密度K j)时,交通量与车速都降至为零,此时的交通状况为车辆首尾相接,堵塞于道路上。 ⑶最大流量Qmax、临界车速V0和最佳密度K0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特征值。当 Q< Qmax,K> K0,V< V0时,交通属于拥挤;当Q≤Qmax ,K≤K0,V≥V0 时,交通属于畅通。 由上述三个参数间的量值关系可知,速度和容量(密度)不可兼得。因此,为保证高等道路(快速路、主干路)的速度,应对其密度加以限制(如限制出入口、封闭横向路口等)。过外多以交通密度作为衡量高等级道路运营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一般性道路着重考虑满足较大交通容量,对速度则不能有过高要求。于是在道路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各方面均与高等级道路有所不同。 3、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如何? 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即为车头间距,记为h d ,单位为m/veh,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道路上车辆的密集程度。 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h t ,单位为s/veh。 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式:h t=h d/v (s/veh) 4、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和模拟规划区域交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预测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依据城市规划对城市交通的要求,设计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低公害和经济的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以便为未来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用地模式服务,并作为规划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交通规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交通规划是实现城市交通现代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 通一一■-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 通兼达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一一以服务功能为主; 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I、n、川级。 特大、大城市一一I级,中城市一一U级,小城市一一川级 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 基本关系:Q 二K V ? 线性关系:V = V f(1 K2 抛物线关系:Q = V f(K - ) K j V f――自由车速 K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与Q区别 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 通行能力:是“能力”,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 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 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 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 OD调查的概念 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 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 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 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四步法 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平均增长系数法 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0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F—i 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 区间吸引量 增长系数) 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Fi(n\Fj w-l| <=? 5、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规划内容:M , V 6、路网规划:规划指标、路网类型 规划指标 衡量路网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指标有: 非直线系数p 路网密度S 道路面积率丫 人均道路面积入

城市道路与交通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综合练习(道路规划部分) 一、填空题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类。 2、交通岛有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和安全岛四种形式。 3、简单平面交叉口解决左转的三种方式是: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实行交通 管制、变左转为右。(不确定) 4、交叉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安全的影响最大,合流冲突点次之, 分流冲突点最小。 4、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2倍。 5、无信号灯控制的十字交叉口冲突点有16个。 6、车头间距是指同方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是 指同方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两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 间隔。 7、为保证十字交叉口排水,至少要保证有一条道路的纵坡离开交叉口。 8、当相交道路纵坡都为零时,可将交叉口中心的设计标高稍微抬高一些, 或者将相交道路的街沟设计成锯齿形。 9、匝道包括三个部分:离开原线的驶出道口、匝道经行的路段、汇入另 一路线的驶入道口。 10、当主、次干路相交时,可将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设计成长圆形,,以 利于主干路的通畅。 11、环形交叉口的机动车道一般需设1条右转车道,1条绕行车道和1 条交织车道,当交织段较长>60m时,可设2 条交织车道。 13、道路平曲线要素有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a??14、道路的圆曲线要素及计算公式分别是切线长外距?? T=Rtan、2?? πaa????Ra半径弧长1sec?????L=。E=R 、R=Tcot、18022???? 1 15、设置凸形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视线视距的要求;设置凹形竖曲线的 主要目的是缓和汽车的颠簸和震动和满足视距的要求。在道路弯道上设置平曲线时,因受地形地物所限,半径不能加大,若车、16速增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试题选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 一、填空题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1.2 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时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3.75 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17、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 18、在以放射式道路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外围建环行道路在于( A D ) A缓解过境交通对市中心的压力B扩大市中心的交通容量 C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D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 19、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办法是( D ) A城市工业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B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C就近布局工业区和生活区,减轻道路负担D建造高架道路,立交桥和地铁 20、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 A交通线路拥堵B交通工具发展滞后C交通设施比较陈旧D城市交通空间不够 21、解决城市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是(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