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族谱

爱新觉罗族谱
爱新觉罗族谱

一、清皇子全表:

1、肇祖原皇帝爱新觉罗孟特穆三子

爱新觉罗充善

爱新觉罗褚晏

兴祖直皇帝爱新觉罗福满

2、兴祖直皇帝六子

爱新觉罗德世库

爱新觉罗刘阐

爱新觉罗索长阿

景祖翼皇帝爱新觉罗觉昌安

爱新觉罗包朗阿

爱新觉罗宝实

3、景祖翼皇帝五子

武功郡王爱新觉罗礼敦巴图鲁

慧哲郡王爱新觉罗额尔衮

宣献郡王爱新觉罗齐堪

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

恪恭贝勒爱新觉罗塔察篇古

4、显祖宣皇帝五子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诚毅勇壮贝勒爱新觉罗穆尔哈齐

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通达郡王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笃义刚果贝勒爱新觉罗巴雅喇

5、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十六子

广略贝勒爱新觉罗褚英

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镇国勤敏公爱新觉罗阿拜

镇国克洁将军爱新觉罗汤古代

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辅国懿厚公爱新觉罗塔拜

饶馀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黄台吉镇国恪僖公爱新觉罗巴布泰

和硕贝勒爱新觉罗德格类

镇国将军爱新觉罗巴布海

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

辅国介直公爱新觉罗赖慕布

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皇子爱新觉罗费扬果

6、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十子

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博会

辅国公爱新觉罗叶布舒

承泽裕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镇国悫厚公爱新觉罗高塞

辅国公爱新觉罗常舒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辅国公爱新觉罗韬塞

襄昭亲王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7、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八子

皇子爱新觉罗牛钮

裕宪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荣亲王无名

恭亲王爱新觉罗常颖

爱新觉罗奇授

纯靖亲王爱新觉罗隆禧

皇子爱新觉罗永干

8、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三十五子

直郡王爱新觉罗允禔

理密亲王爱新觉罗允礽

诚隐亲王爱新觉罗允祉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恒温亲王爱新觉罗允琪

淳度亲王爱新觉罗允佑

廉亲王爱新觉罗允禩

多罗贝子爱新觉罗允禟

辅国公爱新觉罗允[礻我]

皇子爱新觉罗允禌

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

怡贤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恂勤郡王爱新觉罗允禵

愉恪郡王爱新觉罗允禑

庄恪亲王爱新觉罗允禄

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

皇子爱新觉罗允祄

皇子爱新觉罗允禝

简靖贝勒爱新觉罗允祎

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

恭勤贝勒爱新觉罗允佑

诚郡王爱新觉罗允祁

諴恪亲王爱新觉罗允秘

皇子爱新觉罗承瑞

皇子爱新觉罗承佑

皇子爱新觉罗承庆

皇子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皇子爱新觉罗长华

皇子爱新觉罗长生

皇子爱新觉罗万黼

皇子爱新觉罗允禶

皇子爱新觉罗允礻爰

皇子爱新觉罗允禨

皇子爱新觉罗允禐

9、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十子

端亲王爱新觉罗弘晖

皇子爱新觉罗弘昀

皇子爱新觉罗弘时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弘昼

果恭郡王爱新觉罗弘适

皇子爱新觉罗弘昐

皇子爱新觉罗福宜

怀亲王爱新觉罗福惠

10、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十七子

定安亲王爱新觉罗永璜

端慧皇太子爱新觉罗永琏

循郡王爱新觉罗永璋

履端亲王爱新觉罗永珹

荣纯亲王爱新觉罗永琪

质庄亲王爱新觉罗永瑢

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琮

仪慎亲王爱新觉罗永璇

皇子无名

皇子无名

成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瑆

贝勒爱新觉罗永璂

皇子爱新觉罗永璟

皇子爱新觉罗永璐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皇子无名

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

11、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五子

穆郡王无名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敦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

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

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

12、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九子

隐志郡王爱新觉罗奕纬

顺和郡王爱新觉罗奕纲

慧质郡王爱新觉罗奕继

文宗协天翔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敦勤亲王爱新觉罗奕誴

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锺端郡王爱新觉罗奕詥

敬亲王爱新觉罗奕譓

13、文宗协天翔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二子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悯郡王无名

14、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无子

15、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无子

16、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无子

爱新觉罗宗谱》

宗室与觉罗

皇族,依据与历代清朝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就大者而言,分为宗室与觉罗两大部分。

宗室,是指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后世子孙,也就是努尔哈赤及兄弟们的后裔,包括塔克世系、努尔哈赤系、皇太极系、福临系、玄烨系、胤稹系、弘历系、颙琰系、(日文)宁,系、奕泞系、载淳系、载泥系、溥仪系。

觉罗,是指兴祖福满和景祖觉昌安的后世子孙,还有塔克世兄弟的后裔,包括福满系、觉昌安系。宗室身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以显示贵族的不同身分与地位。宗室又依据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近支与远支。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还有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别的各支则为远支。

宗室因罪革退者降束红带子;觉罗因罪革退者降束紫带子。据《玉牒》统计,在宗室各支系中,先后有18个支系被降束红带子: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长子阿尔通阿长子舒尔赫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之孙塞克图次子拉哈礼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次子爱度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之孙杨桑长子务能义一支;

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九子脑岱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巩阿岱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锡翰一支;

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玛护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曾孙苏努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孙兴瑞之子全亮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硕托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廉长子阿达礼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五子莽古

尔泰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六子塔拜之孙额尔济图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乐十九子务尔占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十子德格类一支;

太祖努尔哈赤十六子费扬古一支;

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五子猛我三子延信一支。

在觉罗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带子的,最少有两支:

兴祖福满长子德世库主子尼扬古子瓦哈长子阿三一支;

兴祖福满次子刘阐子陆虎臣曾孙塔思护之曾孙长安保十二子丰盛额一支。

袭爵与嗣子

爱新觉罗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受到清朝的封赐。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被迫封为皇帝者有4人: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为肇祖原皇帝;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追封为兴祖直皇帝;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追封为景祖翼皇帝,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追封为显祖宣皇帝。在他们的子孙中,封为亲王的1人,郡王2人,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计33人。

袭爵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数皇族的爵位是按辈递降承袭。如父为亲王,子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郡王,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勒,曾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子,以下类推。另一种是按原封世代承袭,即所谓“世袭罔替”。清初有6个亲王、2个郡王,他们的王爵以后每代由1人承袭,习惯上称之为“铁帽子王”。清中叶以后,又恩封了4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的后世子孙,承袭先辈爵位大多是子袭父爵,但却不是如汉族的嫡长子承袭制,而是在诸子中,选择最具才能、功勋最大者承袭,有的是由最喜欢之子承袭,有的是由最心爱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袭。

豫亲王多铎的子孙承袭王爵:

第二代豫亲王是由多铎次子多尼承袭;

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袭;

第四代是由鄂札五子德昭承袭;

第五代是由德昭十五子修龄承袭;

第六代先是由修龄长子裕丰承袭,因事革爵后又由修龄次子裕兴承袭,又因事革退,最后由修龄五子裕全承袭;

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义道承袭,第八代是由义道长子本格承袭;

最后一代是由本格的嗣子懋林承袭。不难看出,爱新觉罗家族的爵位如同皇位一样,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子继承。努尔哈赤及兄弟的子孙后代,受封及袭爵者多达1978人,包括亲王140人、郡王94人、贝勒63人、贝子53人、镇国公88人、辅国公209人、镇国将军148人、辅国将军249人、奉国将军261人、奉恩将军673人。

嗣子主要是为了承袭爵位,但当嗣子承袭的爵位因事革除,他就不再作为嗣子,而要仍回到本支去。如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封为睿亲王,1650年死后无嗣,由同母弟多铎五子多尔博过继给他为嗣子,袭睿亲王爵。次年多尔衮以谋逆被革爵,多尔博当然也就无爵可袭,只好仍回原支。1778年乾隆为多尔衮昭雪,追还原封王爵,世袭罔替。而多尔博早几年已过世了,但仍追认为多尔衮的嗣子,由他的子孙袭爵。

在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还出现几个“嗣子世家”。在这几个家庭里,有多名子孙过嗣给他支做嗣子:

一是乾隆十一子永理,他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他三兄永璋为嗣子;

四子绵偬,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王基)为嗣子;

长子绵恕的次子奕纶,过继给他四兄永碱之子绵惠为嗣子;

七子绵傧之孙载岐,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瑾之孙奕缮为嗣子。

二是道光五子奕谅,他本人过继给嘉庆三子绵恺为嗣子;

他的长子载濂之子溥修,过继给载濂五弟载津为嗣子;

次子载漪,过继给嘉庆四子绵忻之子奕诘为嗣子;

四子载瀛之子溥忻,过继给道光九子奕谣为嗣孙。

三是道光七子奕误,他的次子载泥,过继给咸丰为嗣子,后为光绪帝;

五子载沣的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后为宣统帝;

六子载洵,过继给嘉庆四子绵忻之子奕(讠志)为嗣子;

七子载涛,过继给嘉庆五子绵愉的六子奕谟为嗣子,后又改继给奕譞的八弟奕诒为嗣子

爱新觉罗氏是赫赫有名的清朝皇室家族,在一个大家族,历经成千上百年的繁衍壮大,这个家族的后裔数量十分庞大,要算在各个领域有名的爱新觉罗后人也很多,如在书画方面颇有建树,出现了许多能书善画之人。到目前为止,爱新觉罗家族里有100多位在海内外很有影响的书画家,溥杰、启功、溥佐、浦松窗、浦心、毓峨、毓赡、兆丰等等都是被大家常常提起的书画大家。爱新觉罗·恒山1954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会企业名人委员会主任、辽宁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沈阳中山金石书画会顾问,北京新时代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

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爱新觉罗·启新

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五子猛我三子延信一支。

在觉罗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带子的,最少有两支:

兴祖福满长子德世库主子尼扬古子瓦哈长子阿三一支;

兴祖福满次子刘阐子陆虎臣曾孙塔思护之曾孙长安保十二子丰盛额一支。

袭爵与嗣子

爱新觉罗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受到清朝的封赐。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被迫封为皇帝者有4人: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为肇祖原皇帝;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追封为兴祖直皇帝;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追封为景祖翼皇帝,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追封为显祖宣皇帝。在他们的子孙中,封为亲王的1人,郡王2人,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计33人。

袭爵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数皇族的爵位是按辈递降承袭。如父为亲王,子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郡王,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勒,曾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子,以下类推。另一种是按原封世代承袭,即所谓“世袭罔替”。清初有6个亲王、2个郡王,他们的王爵以后每代由1人承袭,习惯上称之为“铁帽子王”。清中叶以后,又恩封了4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的后世子孙,承袭先辈爵位大多是子袭父爵,但却不是如汉族的嫡长子承袭制,而是在诸子中,选择最具才能、功勋最大者承袭,有的是由最喜欢之子承袭,有的是由最心爱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袭。

豫亲王多铎的子孙承袭王爵:

第二代豫亲王是由多铎次子多尼承袭;

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袭;

第四代是由鄂札五子德昭承袭;

第五代是由德昭十五子修龄承袭;

第六代先是由修龄长子裕丰承袭,因事革爵后又由修龄次子裕兴承袭,又因事革退,最后由修龄五子裕全承袭;

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义道承袭,第八代是由义道长子本格承袭;

最后一代是由本格的嗣子懋林承袭。不难看出,爱新觉罗家族的爵位如同皇位一样,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子继承。努尔哈赤及兄弟的子孙后代,受封及袭爵者多达1978人,包括亲王140人、郡王94人、贝勒63人、贝子53人、镇国公88人、辅国公209人、镇国将军148人、辅国将军249人、奉国将军261人、奉恩将军673人。

嗣子主要是为了承袭爵位,但当嗣子承袭的爵位因事革除,他就不再作为嗣子,而要仍回到本支去。如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封为睿亲王,1650年死后无嗣,由同母弟多铎五子多尔博过继给他为嗣子,袭睿亲王爵。次年多尔衮以谋逆被革爵,多尔博当然也就无爵可袭,只好仍回原支。1778年乾隆为多尔衮昭雪,追还原封王爵,世袭罔替。而多尔博早几年已过世了,但仍追认为多尔衮的嗣子,由他的子孙袭爵。

在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还出现几个“嗣子世家”。在这几个家庭里,有多名子孙过嗣给他支做嗣子:

一是乾隆十一子永理,他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他三兄永璋为嗣子;

四子绵偬,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王基)为嗣子;

长子绵恕的次子奕纶,过继给他四兄永碱之子绵惠为嗣子;

七子绵傧之孙载岐,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瑾之孙奕缮为嗣子。

二是道光五子奕谅,他本人过继给嘉庆三子绵恺为嗣子;

他的长子载濂之子溥修,过继给载濂五弟载津为嗣子;

次子载漪,过继给嘉庆四子绵忻之子奕诘为嗣子;

四子载瀛之子溥忻,过继给道光九子奕谣为嗣孙。

三是道光七子奕误,他的次子载泥,过继给咸丰为嗣子,后为光绪帝;

五子载沣的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后为宣统帝;

六子载洵,过继给嘉庆四子绵忻之子奕(讠志)为嗣子;

七子载涛,过继给嘉庆五子绵愉的六子奕谟为嗣子,后又改继给奕譞的八弟奕诒为嗣子

爱新觉罗氏是赫赫有名的清朝皇室家族,在一个大家族,历经成千上百年的繁衍壮大,这个家族的后裔数量十分庞大,要算在各个领域有名的爱新觉罗后人也很多,如在书画方面颇有建树,出现了许多能书善画之人。到目前为止,爱新觉罗家族里有100多位在海内外很有影响的书画家,溥杰、启功、溥佐、浦松窗、浦心、毓峨、毓赡、兆丰等等都是被大家常常提起的书画大家。爱新觉罗·恒山1954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会企业名人委员会主任、辽宁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沈阳中山金石书画会顾问,北京新时代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

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爱新觉罗·启新

兴祖福满次子刘阐子陆虎臣曾孙塔思护之曾孙长安保十二子丰盛额一支。

袭爵与嗣子

爱新觉罗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受到清朝的封赐。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被迫封为皇帝者有4人: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为肇祖原皇帝;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追封为兴祖直皇帝;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追封为景祖翼皇帝,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追封为显祖宣皇帝。在他们的子孙中,封为亲王的1人,郡王2人,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计33人。

袭爵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数皇族的爵位是按辈递降承袭。如父为亲王,子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郡王,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勒,曾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子,以下类推。另一种是按原封世代承袭,即所谓“世袭罔替”。清初有6个亲王、2个郡王,他们的王爵以后每代由1人承袭,习惯上称之为“铁帽子王”。清中叶以后,又恩封了4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的后世子孙,承袭先辈爵位大多是子袭父爵,但却不是如汉族的嫡长子承袭制,而是在诸子中,选择最具才能、功勋最大者承袭,有的是由最喜欢之子承袭,有的是由最心爱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袭。

豫亲王多铎的子孙承袭王爵:

第二代豫亲王是由多铎次子多尼承袭;

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袭;

第四代是由鄂札五子德昭承袭;

第五代是由德昭十五子修龄承袭;

第六代先是由修龄长子裕丰承袭,因事革爵后又由修龄次子裕兴承袭,又因事革退,最后由修龄五子裕全承袭;

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义道承袭,第八代是由义道长子本格承袭;

最后一代是由本格的嗣子懋林承袭。不难看出,爱新觉罗家族的爵位如同皇位一样,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子继承。努尔哈赤及兄弟的子孙后代,受封及袭爵者多达1978人,包括亲王140人、郡王94人、贝勒63人、贝子53人、镇国公88人、辅国公209人、镇国将军148人、辅国将军249人、奉国将军261人、奉恩将军673人。

嗣子主要是为了承袭爵位,但当嗣子承袭的爵位因事革除,他就不再作为嗣子,而要仍回到本支去。如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封为睿亲王,1650年死后无嗣,由同母弟多铎五子多尔博过继给他为嗣子,袭睿亲王爵。次年多尔衮以谋逆被革爵,多尔博当然也就无爵可袭,只好仍回原支。1778年乾隆为多尔衮昭雪,追还原封王爵,世袭罔替。而多尔博早几年已过世了,但仍追认为多尔衮的嗣子,由他的子孙袭爵。

在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还出现几个“嗣子世家”。在这几个家庭里,有多名子孙过嗣给他支做嗣子:

一是乾隆十一子永理,他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他三兄永璋为嗣子;

四子绵偬,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王基)为嗣子;

长子绵恕的次子奕纶,过继给他四兄永碱之子绵惠为嗣子;

七子绵傧之孙载岐,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瑾之孙奕缮为嗣子。

二是道光五子奕谅,他本人过继给嘉庆三子绵恺为嗣子;

他的长子载濂之子溥修,过继给载濂五弟载津为嗣子;

次子载漪,过继给嘉庆四子绵忻之子奕诘为嗣子;

四子载瀛之子溥忻,过继给道光九子奕谣为嗣孙。

三是道光七子奕误,他的次子载泥,过继给咸丰为嗣子,后为光绪帝;

五子载沣的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后为宣统帝;

六子载洵,过继给嘉庆四子绵忻之子奕(讠志)为嗣子;

七子载涛,过继给嘉庆五子绵愉的六子奕谟为嗣子,后又改继给奕譞的八弟奕诒为嗣子

爱新觉罗氏是赫赫有名的清朝皇室家族,在一个大家族,历经成千上百年的繁衍壮大,这个家族的后裔数量十分庞大,要算在各个领域有名的爱新觉罗后人也很多,如在书画方面颇有建树,出现了许多能书善画之人。到目前为止,爱新觉罗家族里有100多位在海内外很有影响的书画家,溥杰、启功、溥佐、浦松窗、浦心、毓峨、毓赡、兆丰等等都是被大家常常提起的书画大家。爱新觉罗·恒山1954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会企业名人委员会主任、辽宁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沈阳中山金石书画会顾问,北京新时代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

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爱新觉罗·启新

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清皇族后裔,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林书画院资深书画家。其书法笔力遒劲,洒脱自然,深受业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并被相关艺术机构收藏

显祖塔克世:

宣皇后喜塔腊氏:努尔哈赤的母亲,都督阿古之女,显祖塔克氏的嫡妻。顺治五年追谥为宣皇后。生努尔哈赤、舒尔哈齐、雅尔哈齐。

继妃纳喇氏:哈达部长万之族女。显祖的继室。生子巴雅喇。

李佳氏:生子穆尔哈齐。

努尔哈赤的后妃

一、正妃(5人)

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名孟古哲哲。子一:皇太极。

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子二:褚英、代善。女一,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名衮代。子二:莽古尔泰、德格类。女一,莽古济。

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子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

二、侧妃(4人):

伊尔根觉罗氏,子一

阿巴泰。女一。

纳喇氏。女一。

三、庶妃(5人):

兆佳氏。子一,阿拜。

钮祜禄氏。子二,汤古代、塔拜。

嘉穆瑚觉罗氏。子二,巴布泰、巴布海。女三。

西林觉罗氏。子一,赖慕布;

伊尔根觉罗氏。女一。

四、德因泽。(《清史稿·后妃传》中未记载。)

五、回族-李惠霞,乐妃

皇太极后妃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有博尔济吉特氏都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名哲哲。正宫皇后。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生一子,顺治帝。女三,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关睢宫宸妃。生一子,二岁而殇。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博穆博果尔。一女,下嫁噶尔玛索诺木。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衍庆宫淑妃。

元妃,钮祜禄氏。弘毅公额亦都的女儿。生一子,洛博会。

继妃,乌拉纳喇氏。生二子,豪格、洛格。一女,下嫁旺第。

侧妃,叶赫纳喇氏。生一子,硕塞。

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两女,下嫁夸扎、哈尚。

庶妃,纳喇氏。生一子,高塞。二女,下嫁辉塞、拉哈。

庶妃,奇垒氏。察哈尔部人。生一女,下嫁吴应熊。

庶妃,颜扎氏。生一子,叶布舒。

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生一子,常舒。

庶妃,生一子,韬塞。

庶妃,生一女,下嫁班第。

顺治后妃

1.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为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之侄女。后丽而慧,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为世祖顺治礼聘。顺治八年八月,册为皇后。十年十年八月,被废,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2.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3.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之女。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后家佟氏,本为汉军旗,上命改为佟佳氏,入满洲旗籍。

4.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十八岁入宫,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晋封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5.贞妃,董鄂氏,一等阿达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圣祖追封为皇考贞妃。

6.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皇后之妹。顺治十一年,册为妃。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妃最老寿,以五十二年十月薨。

7.恭靖妃,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

8.端顺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

9.宁悫妃,董鄂氏,在世祖时号庶妃,生一子,名福全。

10.恪妃,石氏,滦州人,吏部侍郎申女。世祖尝选汉官女备六宫,妃与焉。居永寿宫。康熙六年薨,圣祖追封皇考恪妃。

4为福晋为笔什赫额捏福晋、唐福晋、牛福晋、塞母肯额捏福晋;

17位格格是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塞宝格格、迈及尼格格、厄音珠格格、额伦珠格格、梅格格、兰格格、明珠格格、卢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几格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朱乃格格。

三妃前,世祖庶妃有子女者,又有八人:穆克图氏,子永干,八岁殇;巴氏,子钮钮,为世祖长子,二岁殇,女二,一六岁殇,一七岁殇;陈氏,子一,常宁;唐氏,子一,奇授,七岁殇;钮氏,子一,隆禧;杨氏,女一,下嫁纳尔杜;乌苏氏,女一,八岁殇;纳喇氏,女一,五岁殇。

康熙后妃

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温僖贵妃:钮钻禄氏

宜妃:郭络罗氏

慧妃:博尔锦吉特氏,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入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康熙九年五月初九日康熙帝渝礼部,追封宫中待年的博尔锦吉特氏为慧妃。

平妃: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女,为孝诚仁皇后之妹,也是康熙帝的妻妹。

良妃:卫氏,满州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荣妃:马佳氏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世祖悼妃的侄女,即康熙帝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薨。

成妃:戴佳氏

顺懿密妃:王氏

纯裕勤妃:陈氏

惠妃:纳喇氏

僖嫔:赫舍里氏

端嫔:董氏

穆嫔:陈氏

熙嫔:陈氏

道嫔:色赫图氏

通嫔:纳喇氏

襄嫔:高氏

静嫔:石氏

贵人十位。有马贵人、尹贵人、勒贵人、新贵人、文贵人、蓝贵人、伊贵人、布贵人、常贵人、袁贵人。

常在九位。有尹常在、色常在、路常在、寿常在、常常在、瑞常在、贵常在、徐常在、石常在。

答应九位。有灵答应、春答应、晓答应、庆答应、秀答应、治答应、妙答应、牛答应、双答应。

雍正后妃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乌拉纳喇氏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敦肃皇贵妃年氏

纯懿皇贵妃耿氏

齐妃李氏

谦妃刘氏

赠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女。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为宁妃。懋嫔宋氏

贵人李氏

郭贵人

安贵人

海贵人

张贵人

老贵人

那常在

李常在

马常在

春常在

高常在

常常在

顾常在

吉常在(原称吉官)

英答应(原称兰英)

德答应

汪答应

苏格格

张格格

伊格格

张格格

云惠

乾隆后妃

孝贤皇后富察氏

孝仪皇后魏佳氏

废后乌喇那拉氏

慧贤皇贵妃高氏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淑嘉皇贵妃金氏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庆恭皇贵妃陆氏

忻贵妃戴佳氏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循贵妃伊而根觉罗氏颖贵妃巴林氏

婉贵妃陈氏

舒妃叶赫那拉氏

豫妃博尔锦吉特氏

敦妃汪氏

芳妃陈氏

晋妃富察氏

容妃和卓氏

仪嫔黄氏

怡嫔柏氏

恂嫔霍硕特氏,亦作郭氏诚嫔钮祜禄氏

慎嫔拜尔葛斯氏

恭嫔林氏]

白贵人

金贵人

慎贵人

新贵人

瑞贵人索淖洛氏

福贵人

秀贵人

寿贵人柏氏

顺贵人钮祜禄氏

鄂贵人西林觉罗氏

武贵人

吴姓家谱

吴姓家谱 起源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疍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

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

高氏家谱:高氏渤海堂家谱大:安徽东至长睦高氏家谱

高氏家谱:高氏渤海堂家谱大:安徽东至长睦高氏家谱 求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高氏家谱求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高氏家谱我有更好的答案到:按默认排序|按求高氏字辈山东高氏字辈高氏家谱龙字辈山东高姓高氏家族家谱我爷爷是在字辈,父亲是竹字辈,我是德字辈,我的下一代字辈?请,赐教。阁下是哪里人啊,不同的分支是不一样的可以在这里查一下湖南高氏部分分支辈分排行1、益阳澄泉 《渤海堂高氏升公支谱》 家谱----高氏家谱【渤海堂】伯顺公支 高氏族谱全四册(渤海 高氏家谱:高氏渤海堂家谱大图:安徽东至长睦高氏家谱 高氏家谱高氏字辈整理发布时间:2006-10-3110:51:24被阅览数:243告诉我啊快哦您问的是高姓哪一支派?高姓是个大姓,分支很多,有许多版本高姓族谱,但没有总族谱。【高氏世代谱系(含公子高、公子祁两支高氏)】01世齐太公(姜尚,字子牙)02世齐丁公(姜彶)03世齐乙公(姜得)高氏家族辈分:一世?;二世?;三世?;(四至八:玉振云兰俊现已知)高姓字辈介绍发布时间:2006-3-3023:48:44被阅览数:

8826次来源:高氏家谱在一些单字名中,有的用字的偏旁部首来表示其字辈。北齐高欢15个儿子均为单字名,单字名均 渤海堂是什么意思 渤海堂是高姓的堂号。1、郡望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安徽池州贵池: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高昌亮)安徽省肥东县高亮乡:兰、继(桂)、绍(玉)、先、业、树、立、良、模安徽和县:正大绍宗德,宽你没说明是哪里的高氏,所以,下面是整理的资料,你自己对着看吧。高氏字辈2011-12-10黄氏家谱字辈排行782009-02-09王姓恩字辈起名大全13随便在那个地方,但要说明有多少卷.只要一个就可以了(作业,老师让查的)。高柴后裔之渤海高氏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姜太公(一世)—高奚(八世)—高柴(十七世)—高洪(三十二世)—高士廉(四十九世)--高登(五十六世)--高琼(六十二世)---------根据《海宁岩门高氏 高氏族谱一卷全(渤海堂)苏北新沂邳县手写本 >残卷"src=""style="border-width:0px;">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峄县肇基 禹,生启,生仲康相,生少康,生曲烈。全国排38位。 一世,曲烈,受封于鄫,以国为姓,今山东枣庄峄县东,生炫忠,生坤仁,生录,生浩源,生富材,生焜,生伯基,生锐,一作铣,生汪。 十世,汪,生志梁,生煌,生相,生奎,同伊陟佐商,生横。 横,生瑞焕,生垠,生锦容,生洪,生茂挂 。二十世,茂桂,生珣,生培元,生允滌,生杞,生惟喜。 二五世,惟喜,生埙和,生成锐,生一清,斩培河上之蛟龙,生春,仁及其民,生炯。三十世,炯,生垣,生绱销,生福波,生时荣,生炳。 三五世,炳,生均祚,生铃,生泓仁,子二:怡焕,生墅;一松。四十世,墅,生镇玉,生浥,生祥传,生烓,子五:方、后、士、宇、銮,生朴。 朴,生沛思,子二:世美,生时泰;世贤。五十世,时泰,生巫。 巫,鲁襄公六年,国被莒所并,太子巫奔鲁,前569年巫在鲁任宁阳大夫,族人去邑,表示离开故城,以曾为姓,以鲁国为郡号,葬武城东山,今山东费城西南,子二:夭、夫。世居武城。夭,鲁国季氏家臣,汉衡默陟,秉其政而有声,子二:阜、羿。五二世,阜,鲁国季氏家臣,生蒧。 五三世,蒧,论语作点字子哲,前539,9,14-?,孔子七十二,精通六艺,性格举豪放不羁,称鲁之狂士,上官氏,前536-?,合葬嘉祥县南40里南武山,生参。父子皆圣门高弟,名震古今。 郡望,鲁郡,西汉置,治鲁县,今山东曲阜。天水郡,西汉置,治平襄,兮甘肃通渭北。庐陵郡,东汉置,治石阳,江西吉水东北、后移高昌,泰和西北。堂多,三省、武城、鲁阳、敦本等。

一世,参字子與,前505,10,12-前436,7,7。年十六拜孔子为师,传述孔子之道,以每天三次反省自已自勉,其后人以三省为堂号,著《孝经》,大学、中庸,追封莱芜侯,后人称脉祖,在传统文化树立不朽之功,被尊为宗圣,公羊氏,葬嘉祥县南40里,距武城旧居五里,子三,元字子元,仕鲁,高阳氏,侯氏,子二,西、中;申字子西,拜子夏学诗,传左丘明,葬嘉祥南武,颜氏,子二,耕、森;华字子美,齐大夫,后裔待考。今嘉祥县南30里武关山有曾子庙。宋高宗赵构御制赞宗圣诗大孝要道,用训群生,以纲自行,以通神明。 因子待师,问达成经,事亲之实,代为仪型。 宋高宗御制赞莱芜侯赞1144年 性时义方,有子成孝,怡怡圣城,俱膺是道。 暮春舞雩,歌咏至教,师故与之,和悦宜召。 明成祖文帝朱棣赞宗圣诗二首 养亲唯在悦亲心,亲悦心安孝足钦,自古几多为教者,当时谁复是曾参。三釜娱亲志自怡,千垂不及使心悲,敬心惟大全归日,履薄临遵谨自持。 孝父母诗明成祖 人家养子甚艰辛,养子方知父母恩,若使爱亲如爱子,世间人子尽曾参。 唐高宗赐曾参为太子太保,唐玄宗开元时御定曾子塑相坐于十哲之次,739年追蒧为宿伯,唐玄宗赐曾子为成伯。 三世,西字子照,?-周烈王壬子卒,随叔父申学诗,得其真传,仕鲁,左氏,诸葛氏,子三:钦,字子敬,梁氏,周氏,子三,旦?旦寸、庄、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与孙应鳌家世

《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与孙应鳌家世 内容提要:新发现的孙应鳌后人自行编印的未刊本《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孙应鳌的家世,可补正史之不足。从孙氏迁黔始祖孙华落籍清平至孙应鳌之子止,已历九世。从武弁入文儒的家世,对孙应鳌青少年时期思想性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族谱孙应鳌家世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4—54—6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是贵州建省以来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阳明弟子徐樾任贵州提学副使,见孙应鳌而大奇之,孙应鳌遂以徐樾为师。次年举乡试第一。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给事中。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隆庆元年(1567)以佥都御史,巡抚郧阳(今湖北郧县),三年(1569)遭谤,遂辞官归里。万历初年(1573)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其后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晋南京工部尚书。卒后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恭,学者称之为淮海先生。

孙应鳌是明朝中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可《明史》中竟没有为这位明代贵州心学大师立传,至于其家世,更无从考查。近人李独清在《孙应鳌年谱》序言中说:“惜传业无人,身没之后,著作湮晦,行迹百不存一,清廷纂修《明史》,遂不为立传,《明儒学案》亦漏载之。”莫友芝在《黔诗纪略·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中也说:“惜传业无人,当时行迹百不存一,本朝修《明史》,遂不为立传。”刘汉忠先生曾考证《明史》之所以无《孙应鳌传》,并非出于其史事材料缺略之故,而是由于《明史》纂修过程中被删掉之故。其先《明史》最早的蓝本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万斯同审定的《明史稿》416卷,其中318卷中的《诸臣传》中有《孙应鳌传》,康熙五十三年(1714)及雍正元年(1723)《明史》总载王鸿绪根据万氏审订的《明史稿》而删改成《明史稿》310卷进呈清廷,《孙应鳌传》在王氏进呈稿本中被删掉。清雍正年间由大学士张廷玉领衔据此编修的今本《明史》,自然便缺失《孙应鳌传》了。故莫友芝之弟莫祥芝在《孙文恭公遗书叙录》中为之三惜焉:“公以词臣洊践卿贰,外历参政、巡抚,镌巨珰,论革除,清国学,政事赫一时,而《明史》无传,此可为公惜者一也。心受阳明、心斋之学于徐樾,与罗洪先、汝芳、蒋信、胡直、赵贞吉、耿定向、定理相切蒯,发挥良知,张望眇悟,而《学案》不载其姓字,此可为惜者又一也。公之著述见于史志者五种,其见录于《四库》者仅三种。今三种中,只存《易谈》四卷,而《四书近语》六卷,赖王先生震来刊传之。其《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久巳散佚。咸丰甲寅,家兄得写本诗稿六卷于麻哈艾述之,疑即《汇稿》末数卷,甚慨文恭文在诗右,传录无人,而遽散亡;嗣又得《教秦绪言》、《幽心瑶草》两种,其他则皆缺,如此更可为

中华唐氏家谱

中华唐氏家谱 盘县俊民公世系图 始祖尧皇帝封其弟叔虞晋赐姓唐叔虞吾之始祖也 ↓ 二世祖纪纲 ↓ 三世祖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五庆六庆七 ↓ 四世祖华浦公 ↓ 五世祖汝文公汝章公 淤元为荆州太守↓ 后嗣尚无祥载俊民公字士荣 而唐顺之是也明初甲子年先举孝廉乙丑登进士六世祖授河南光州之事后调戌燕山当队 长协沐将军南征留戌普安。黄明 勒授中宪大夫,吾之宗祖也。 ↓ 七世祖赞公 ↓ 八世祖伯昭公伯成公 重返江南

伯成公 ↓ 九世祖鐺公 ↓ 十世祖寿元公 ↓ 十一世祖瑚公(无考)琳公 ↓ 十二世祖鼎兴公鼎甲公(无考) ↓ 十三世祖明环公玉环公(无考) ↓ 十四世祖致中公(无考)致和公致孝公(无考) ↓ 十五世祖仕奇公 ↓ 十六世祖国正国顺国民国灿国治国勳国用 ↓ 十七世祖(同世他房略)应周成周纯周(周字辈)↓ 十八世祖文衡文蔚文乾文锦文安(字玉璿) (文字辈)↓

十九世祖德祥德蔚公(字品一)(德字辈)(红田白石岩)那个↓ 二十世祖永恩公(长房)永年公(二房)永龄公(三房)(永字辈)↓↓↓ 二十一世[思勳思钦思华思盛] [思虁思纯思芹] [思安] (思字辈) 二十二世祖长房绍箕绍经绍纬绍庆绍昌绍隆绍休绍煃(绍字辈)二房绍弟绍兰绍英绍鹤三房绍周绍庭绍成 二十三世祖 (先字辈)长房[ 先超先畔先美] [先芬先芳先华] [先澡先科先柱] [先簧先炯先敏先帮先阳] [先云先进先锦] [先喜先成先凯] [先忠] [先均先禹] 二房[先树先才先康] [先休先禄] [先恭先理] 三房[先发先富先礼先开] [先有先政先泽] [先庚先栋] 二十世四祖长房[宗木] [宗寿宗尧] [宗达宗周宗田] (宗字辈)[宗明] [宗经] [宗向宗国] [宗吉] [宗耀] [宗耀宗怀宗德宗权宗喜] [宗勇宗开] [宗益宗发] [宗普宗帮] [宗阳] [宗林宗述]

许氏家谱

七.字辈排行: ?安徽庐江许氏字辈:“金锡文章克成家道多有益方”。 ?安徽涂县许氏字辈:“佳吉正祥瑞忠良庆太和”。 ?安徽阜阳许氏字辈:“正大传家泽(廷德贤士广)和平继业长承先鐤俊秀绍租定忠良”。?安徽定远许氏字辈:“家文世德明秀忠”。 ?安徽霍邱许氏字辈:“大文建广生世有年”。 ?安徽南陵许氏字辈:“长开来万……” ?安徽歙县许氏字辈:“礼乐娴宣……” ?安徽无为许氏字辈:“永世大结昌修善有余庆”。 ?安徽凤阳许氏字辈:“来建守国林登增克正如红门开关世”。 ?安徽宁国许氏字辈:“家常优秀后能载富。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德存大新宗万士春长荣”。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福云百步紧显扬英吉侯华国文章美”。 ?江苏赣榆许氏字辈:“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习学圣贤克作家传”。 ?江苏青口许氏字辈:“廷元学俊哲谋”。 ?江苏扬州许氏字辈:“昌邦有金大爱国”。 ?江苏宿迁许氏字辈:“华宝臣勋……” ?江苏海安许氏字辈:“德玉树逢秀应金波 ?江苏宝应许氏字辈:“崇长瑞兆……” ?江苏响水许氏字辈:“红太(中)石(培)应”。 ?江苏高淳许氏字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万祥积德光前代治谋裕后人”。 ?江苏许氏一支字辈:“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山东文登许氏字辈:“兴运继光天家传德丕迁”。 ?山东乳山许氏字辈:“天家传德……” ?山东泰安回族许氏字辈:“同孟嘉崇兴振启贞统会庆彦方贵登大开昌建升”。 ?山东聊城许氏字辈:“春洪文庆吉宗敬”。 ?山东荣成许氏字辈:“文德心善修道志成”。 ?山东威海许氏字辈:“全振兆凤翔”。 ?山东滕州许氏字辈: ?讳序:“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 ?字序:“锡光弘端庆唯孝本敬祖”。 ?山东日照许氏字辈:“世衍家传崇经象贤保之克继瑞祚长联”。 ?广东饶平巫许氏字辈:“有子以伯继可观宗必兴若能敦自守永见汝成名”。 ?广东汕头许氏字辈:“仁义德教尊先哲”。 ?广东湛江许氏字辈:“日学乃申立”。 ?广东肇庆、广宁许氏字辈:“帝廷开景兆学仕际昌明期尔宏世德宗泽大有成家声克丕振基业善继承勋名光上国忠良定太平”。 ?广东四会许氏字辈:“宪章文宇天子维新世经开景兆祯祥”。 ?广东陆丰许氏字辈:“桔泰仁财盛雍和世德长耀祖开贤良荣宗唯茂敬”。 ?广东韶关许氏字辈:“禵腾开景兆学仕际昌明其汝宏世德”。 湖北宜昌、枝江许氏字辈:“先祖可光大启汝甲地”。 ?湖北十堰许氏字辈:“先泽明高远敬承义是昌”。 ?湖北沙洋许氏字辈:“开启志行克方”。

续修闫氏族谱后记

一、林州临淇吕庄阎氏五门族谱后记 国之有史,县之有志,族之有谱,以禄先人之事迹,亦使后人明其事理。吾阎氏自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壶关县晋庄迁入河南林州以来,耕读传家,经历五百余载,但由于宗族愈盛,支派愈增,户家愈繁,移居外地者愈多,如不及时续修恐后世子孙四方散居无考,长幼亲疏不分,族中德高望重者倡导续修族谱。为不负宗亲厚望,了却族人心愿,也为继承先人以农为本,勤俭守家,知书达理之风。今续修族谱,并印刷成册,按籍颁发,男女均录印于谱,但由于时间紧,人力财力所限,仅将五世慎祖后裔续录,并难免存此失彼,望族人谅解,谱中未尽之处,还有待后人充实完善。 林州市临淇镇吕庄村阎氏十六世裔多瑜(字文捷)沐手谨志 公元一九九四年秋多瑜撰后毓金书续修族谱执事人员: 十六世多钰多川多瑜 十七世毓金 林州临淇吕庄阎(闫)氏后裔是四氏分门的,在十五世以前是各门自行确定世系行列,十六世以后一至八门是按统一的宗派世次起名讳,但字位一律排在名讳的中间。例如十六世“多”字辈起名阎多瑜(字文捷)。

说明:清同治二年(1862年)九月,确定的世次行列是:“多毓观乃泽,佩以启作嘉(十六世至二十五世)。”公元一九九九年第八次续修家谱时,又增续了十个字:“弘政乐裕世,哲书存占吉(二十六世至三十五世)。”八次大修时,经族人四处调查资料显示,自始祖阎聚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晋庄迁居临淇吕庄后,几经战乱,改朝换代,世代繁衍,移居到林州、卫辉、淇县、辉县的族人最多,也有迁居到西安、兰州、开封、新乡、等祖国各地的,甚至还有跨出国门,远居台湾、日本、美国的,世代人丁繁昌,族系人口已达三万余人,有的已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值得后人垂记和自豪。 林州临淇吕庄阎氏五门十六世裔阎多瑜(字文捷) 公元二零零二年岁次壬午荷月上浣书于淇泉艺院

邹姓源于孔

邹姓源于孔,孔子乃本家 《邹氏族谱》阅后感(3首) 作于1991年3月 在《百家姓》一书史料中,“邹”姓排序列为第67位,虽非大姓氏家,但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余刚收到一位堂叔从台湾新竹寄来刚出版的《邹氏族谱》。拜读本家族谱,感慨犹多。饮水思源,情思缕缕;寻根问祖,实证篇篇。余按邹氏世系源流脉络以及后裔分布统绪,整编出图文系列专集《承家之履》(共四大册),并诌得拙诗若干。兹择其感赋三首如下: 一 读罢我家族谱文,几多世系几多分。 应知曼父方为祖,食邑邹城播子孙。(注) 二 文明始祖开华夏,姓氏千家万代公。 族谱今朝方识认,原来邹孔脉相同。 三 先灵已去后生来,又踏江山放眼开。 莫道邹家我姓少,相传代代出人才。 【注】东周周定王时(公元前606-585年),鲁国昌平大夫孔叔梁纥受封于邹城(今山东泗水县南60里,但非原有邹国所在地),配施氏生九女而无一男,妾生一男,取名孟皮,自幼足疾。纥忧心后嗣难盛,遂另立同宗孔正樨次子孔曼父为嫡嗣(纥的唯一嗣子),要其到邹城官宅与孟皮同居,并命他们用食邑“邹”为姓,改孔为邹。由此邹曼父成为华夏邹姓始祖。后纥告老还乡,续娶颜氏,生子仲尼(即孔子),仍袭姓孔。 由是可见,邹曼父乃邹姓始祖,实与孔子谊属同父异母之兄弟也。 据《礼记》记载:孔子少孤(生母颜氏早卒),不知父墓所在,乃问于仲氏(即邹曼父的生母,纥安葬时,仲氏曾送殡登垅)。后孔子将生母颜氏迁葬于曲阜之东防山(即位于今山东泰安市区27公里),与生父纥合葬一起。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邹曼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盖实录也。” 上述来源之说,绝非冒认,妄自附入,故乱统绪,实有参证,不可旁移。对照我国历代纪元,自华夏五帝始代黄帝起(公元前2550--前2140),邹氏开姓始祖邹曼父为纪元第48代;孔氏开姓始祖孔父嘉为纪元第42代(即孔姓早于邹姓六代)。邹氏开姓后,源远流长,绵绵瓜瓞,初期繁衍于原居住地鲁国,后北迁齐国(均属山东)。战国及汉代初期,邹姓枝荣叶茂。至晋代,邹姓宗枝衍派,绵延不已,从山东至河北、河南等地,尤以河南邹坊为一大聚落。后因戎胡异族扰乱,土族世家南迁大江南北,多聚居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开疆辟土,安土乐居。其中后裔河南范阳支系辗转入闽(入闽邹姓始祖邹勇夫定居福建邵武府泰宁县)。南宋25岁状元邹应龙(纪元第108代、邹姓60世)之后裔支系,从福建泰宁县迁至广东大埔邹坑;后裔邹文所(纪元第113代、邹姓66世)从邹坑迁至梅县程乡白沙坪龙文堡(即记为梅县邹姓一世),十世邹奇辉(纪元第122代)由梅县龙跃塘迁往南口赤水村,成为赤水邹姓开基祖。当今赤水邹姓辈份“邹延X”为纪元第132代、邹姓第85世;目前最幼辈份子孙起名“邹X寿”为纪元第135代、邹姓第88世。 综上所述,我的故乡广东省梅县南口镇赤水村之邹姓,其迁徙先后,龙脉由来,概而括之,结论即为: 山东(泗水)—---河南(荥阳)—---江西(乐安)—---福建(泰宁)—---广东(大埔—梅县)。

曾氏家谱辈份

曾氏家谱辈份 前言 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各地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不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曾、颜、孟姓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字,为圣裔排行命名。其它各派行须以之取字,故谓之名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字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业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10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 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共55字) 上面这55字是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的伟人所赐。 下面,将这五十五个字辈排字逐字一一简解列为附表 解字附表 后语 本字辈排,要延续数十辈和数百年。 如遇异派行先人所定的字排字取毕,或错、乱,可按“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推、照取字。 从悠久地历史观:全国曾、孔、孟、颜四姓字辈相同。 笔者年迈而才疏学浅且力不从心,在此:望曾氏志士读者转抄,或印发致各地曾氏,以达皆知,世代相传。 崇敬感谢曾氏(无名)数位发来家谱资料,经参正合作,缮写成功!

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 目录第一部 唐氏族谱续修语(七律) 唐氏族规 唐氏字辈 前言 续谱凡例 唐姓的起源 唐姓、郡氏:晋昌郡、翼城郡 唐氏总源图 抄源本流记 附(一)唐氏谱序 附(二)唐氏谱序 附(三)渠阳唐氏谱序 附(四)唐氏谱序 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 附(六)唐氏谱序 附(七)唐氏谱序 附(八)重修唐氏谱序 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 附(十)唐氏谱序 唐氏谱续修序言 杨家沟唐氏第二次续修宗谱序 杨家沟《唐氏族谱》二OO七年续修族谱序 重修唐氏谱序 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 牌坊对联并附赞 凡例十则 唐谱宗政 第二部 鉴修宗支图及唐氏 唐氏介祖启序世系图(今放生北门村支脉) 徙川先祖唐光富发派 徙川先祖唐光伯发派 光伯祖长房仲遐房系 光伯祖二房仲遴房系 徙川祖公唐光琏发派 南冲寺学堂湾唐氏徙川前启序世系图 自楚来川东到南冲寺分支发派衍庆图 光武发派图 光舜发派图 按语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三)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四)唐朝时期的唐氏大家族 (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 (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七)唐氏宗族名人及名卿纪略,宗族内名卿,唐氏三祖衍图(八)共和国时期我族部分族人简介 第三部 世系蕃衍及厝所 一、唐氏世祖蕃衍及陵寝(入川前) 二、来乐至杨家沟光富祖蕃衍及陵寝 三、居杨家沟下节唐光伯世系蕃衍及陵寝 四、唐光琏祖来乐至杨家沟北门坳世系蕃衍及陵寝 五、居南冲寺学堂湾唐光武唐光舜二祖世系蕃衍及陵寝 第四部 唐氏谱 家箴家训编修按语 报本篇 治家篇 事亲篇 为学篇 性命关系论 志意心身四大境界 仕官类 学问类 冠公六悔铭 惜字惜谷要言 十好语 葬祭类 念庵诗云 蒙童入学规矩吟 十穷语 家箴 事亲 友爱 夫妇 训后

读《高氏故事》随感【精选】【精品】

读《高氏故事》随感 高德原 高家协是我敬佩的一位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民间专家。去年底,他寄我一部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作《高氏故事》,因事缠身,供在案头,直到狗年春节过后,才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一篇一篇地读过书中127则故事,计286页,20余万言。 读罢掩卷,一番感慨涌心头。我最早看到家协的作品是其于年主编出版的本族四卷本《澧州四修高氏族谱》和《血脉情缘》澧州高氏专辑,让我首次目睹了他倾注于高氏历史文化研究的满腔热情、深厚的文字功底。后来,我们共事于高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活动之中,又不时看到他担任副主编的高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和主编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出版,以及相继问世发行的《唐宋高姓诗词集》、《高氏史贤》专著,主编的《中华高氏》会刊、《高研会光辉十年》纪念文集,受聘指导一些地方编修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支谱。这些,又给了我一个深刻印象:家协迎来了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丰收年景。这种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氏历史文化研究的兴盛发展,研究者们为高家子孙普及高氏历史文化知识,梳理提升高氏历史文化理性认知,作出了不懈奋斗,让高家人共享着新时代高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精神滋养。 《高氏故事》,是高家文化史上文学作品的新样式,是家协研究高氏人物高度的新标志。他在10多年高氏历史文化研究实践中,积累、掌握、熟悉了大量高氏人物事迹资料,按照《高氏故事》主题设计所需,运用编撰历史人物故事“真实与虚构”、“真传加编造”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用心地进行取舍、调整、补充和创新,使故事具有通俗、生动、可读性。它不是《大通谱》、《高氏史贤》记载的人物材料简单重复,而是围绕编写主题与故事写作特点的再认识、再提炼、再创造,一人一事一篇,简明集中。历史是人创造的。熟悉和掌握了高家发展史上突出的人物及其事迹,编起故事来,自然得心应手,跃然纸上。这是比照《大通谱》、《高氏史贤》、《高氏故事》三者若干人物文字内容之后,所揣测的家协创作轨迹及对其成果达到一个新高度的认识。前些年在《大通谱》上,读到高忠诚研究员以1028行七言长诗,歌颂高氏历史人物,很是感慨。近期从微信上得知,家协又以七言诗歌开编着《高姓颂歌》,他很自信地说,“唱了古代唱近代,一省一省听我说”。现已写成总篇480行,河南分篇80行,河北分篇196行,广东分篇74行,山东分篇232行,大有开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之势。家协的高氏人物创作,又从故事跃上诗歌平台,更为之欣喜! 《高氏故事》的价值,主要之点是为形成高家人新时代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有高氏家族特点的传统典型的学习榜样和材料。我国先贤将古代人们的“德行”概括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近些年,一些宗亲研究了高氏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高源、高家协依照明代高攀龙所著《高子遗书家训》,分别用三字文体改编的《新编高氏家训》、《家训要义新编》、仁寿高淮泽组织研究的家风规范,都是很有创意的尝试。这些都是成型的古今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性要求,我们都可以从《高氏故事》中,寻觅到体现其元素的生动人物形象、有感染力的事例,先祖们的行为佐证着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戒,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道德基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去做新时代的好人好事。试想,如果我们今天有成千上万个高姓家庭、有无以数计的高家子孙,不忘先祖,传承和发扬着优良

曾姓家谱系1

曾姓家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氏祖训 圣宗曾子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祖训十则 一、孝父母 人子之身,本乎父母。未离怀抱,三年够劳。提携捧抚,维持维姑。 孝道有亏,百行难补。羊能跪乳,鸟有反哺。勉尔后生,忤(wǔ)逆为何。 二、睦兄弟 孔怀兄弟,一本所生。手足至谊,羽翼深情。弟恭兄友,尊卑相敬。 埙(xūn)篪( chí)雅奏,和乐有声。兄弟情融,田氏荆荣。勉尔后生,毋生嫌 隙。 三、和夫妇 夫妇居室,人之天伦。夫为妻纲,礼经所申。妇主中馈,内助殷勤。 毋伤反目,毋玷家声。家道乃成,如鼓琴瑟。勉尔后生,诗咏睢麟。 四、序长幼 乡党长幼,年长以敬。尊辈持身,义在和平。祖辈先训,应记心铭。 授业为师,要听之命。尊宗序长,语言必诚。勉尔后生,切记永铭。 五、尊宗亲 水源木本,宗族宜敦。千系万枝,同出一根。何远何近,均是同本。 崇宗睦族,派字遵循。家规祖训,应记心铭。勉尔后生,古风永存。 六、严内外 凡为宫室,内外必分。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嫌疑须避,约束严明。 防微杜淅,寡欲清心。三姑六婆,断绝逢迎。勉尔后生,韦著仪型。

七、训子孙 子辈不谨,父教不严。放荡邪言,起於英年。圄(yǔ)禁非为,子孙乃贤。 诗书执礼,孝悌力田。自少养性,习惯自然。勉尔后生,勿稍忽焉。 八、勤职业 天生四民,业务有主。士谋道艺,农望收藏。作为在业,贸易惟商。 必安固守,勤力竞业。立世有本,处世亦良。勉尔后生,毋怠勿荒。 九、明义利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所有,丝毫莫取。勤能补拙,俭可助廉。 圣贤训诂,廉洁处世。盗拓贪污,切宜刻责。勉尔后生,永记肺腑。 十、慎官守 幸登仕籍,须慎官箴。清洁为民,“三省”思深。勤慎廉洁,四言谨记。正君在身,泽民在心。孟尝还珠,杨震却金。勉尔后生,贪取谁钦。 曾姓字辈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修大界曾氏族谱时,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二句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元年,孙中生又为曾氏赐名派四句话、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曾姓祖祠堂联是:“武城世第,鲁国家声”—— 以祖先发迹地为堂名及以此作堂联。 曾姓历史 被后世尊奉为“宗圣”的曾子,其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轩辕黄帝。黄帝的后裔中有夏后氏,姒姓,戎人。有的书上把夏禹称作戎禹(《潜夫论·五德志》)。夏后氏南下,到了黄河中下游,后来便出现了夏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东海(即山东一带)滋生繁衍起来。《姓氏急就篇》载:“曾氏出于曾阝,姒姓。”《说文》:“姒,禹之后。”“国在东海。” 夏代“少康中兴”之时,少康传位给长子杼(一作予),其次子曲烈被封于曾阝。古曾阝国地在山东临沂西南35公里(今属苍山县)的曾阝前、曾阝后两村之间。因该地多产丝织品缯,故名。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山东一带封了几十个姬姓国和异姓国。其中有夏的另一支后人便封于曾阝。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0303)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0303)

字辈:祖宗仁谨智,光启从前德,常逢勋华献,永世明朝建,荣跃先修福,山昔纪高年,吉利发祥多 湖南衡阳字辈:祖宗仁景志,(一甲宗辅公房:永仕明朝惠,光启崇前德;四甲宗森公房:忠义文政学,一应臣明世),常逢勋华建,荣耀先修福,三锡集高年,传家隆孝友,执礼大书田,燕翼贻声远,贤良为国绵 8、綦江区扶欢镇唐氏 字辈:良德仕应开文正,光昌永远发华荣,昭铭继续辉先绪,定生俊杰显朝廷9、綦江区石壕镇唐氏 字辈:纪正有玉文,尧维开光明,天元中国庆,朝廷应先荣 10、綦江区郭扶镇高青唐氏 字辈:仁成礼之汝,向国德茂儒,忠泽绍千世,洪开继万都 11、綦江区安稳镇唐氏 字辈:尧维忠光德,开怀永安世(唐银提供) 12、綦江区东溪镇唐氏 字辈:思宗朝庭(唐萍提供) 13、綦江区隆盛镇唐氏 字辈:方遗自登仙(唐壕提供) 14、綦江区隆盛镇唐氏 字辈:林家佑纯(唐云川提供) 15、綦江区某支、营山县双溪乡顾家村唐氏 字辈:荣华重金玉,仁义仕一怀,文元芳太永,昌国定其才,学中明尚有,光大建朝开(营山唐永康提供) 16、綦江区、巴县某支唐氏 字辈:承德天心舜,贤良国太平(唐贤荣提供) 17、綦江区某支唐氏 字辈:...国志天... 18、綦江区三角镇唐氏 字辈:建用光庭(唐用生提供) 二、江津区各宗支字辈 1、江津区柏林镇红岩唐氏 字辈:安宗祖昔酉,思孝世重文,学仕天定国,荣应正朝廷,德泽联辉永,光华富贵兴(唐世华提供) 类似字辈:孝世仲安宗祖昔有思 湖南省武冈市双井团梅树村字辈:世仲安宗祖,昔友思孝试,中继按名再仕昌,锡禄维贤俊,宏谟启圣明,传家敦礼让,开国显经纶,忠厚承先哲,诗书教后人,纲常千载肃,作述万年新 2、江津区某支唐氏 字辈:绍德宜依裕,逢成天可定,宏功在志修,达道世绥龙(唐依春提供) 3、江津区白沙镇唐氏 字辈:华国本(唐勇提供) 4、江津区吴滩镇唐氏 字辈:焕世治安(太),德政... 5、江津区石门镇唐氏

仲氏家族族谱

仲氏家族族谱 仲低的始祖仲子,根基较深。仲氏族风之好,名扬千古!民众感恩,帝王赞誉。历代皇帝祭孔也同时祭仲。仲子后裔一直享受加封进级,免除赋役等国恩。一、族源族根仲氏家族是怎么来的,它的根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寻根。据《通志氏族略回》上记载,高辛氏才子八人,仲堪、仲熊是其中的二子;仲虺为汤左相,其后并为仲氏;又鲁公子庆父曰其中,亦为仲氏、仲孙氏。卫人仲由是孔子大弟子。经查,仲姓源出多支:①出自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之后。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八元”,其中仲堪、仲熊兄弟二人的后代有的就以仲为姓了(见《姓篆》通志略等)。②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左相仲虺的后代,周朝樊侯仲山甫是其后人。后世子孙就以仲为姓了(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③出自春秋时鲁国公子庆父,字共仲,乱鲁遭责,其子孙因避仇就以他的字为姓了(见《史记·鲁国世家第三》)。④出自春秋时宋庄公子名之城,字仲子,其孙名江,为宋司马,他便以祖的字“仲”为姓了,他的儿子仲几,孙名仲佗(《姓氏考略》)。本支始祖,仲由,字子路,鲁国卞邑(今山东平邑村)人,生于周朝景王三年(公元前542 年),九岁崇孔学孔。《论语》中有40 多处提及到子路,但多处注释有误。他为人耿直,文武双全,一生忠孔,德高望重。孔子对其评价极高:“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备大臣之数,并道:“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见《史记》)。子路仕鲁期间,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的合作者。他曾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又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以政事著称。他跟随孔子40 余年,其中周游列国14 年,诚笃忠信,办事认真,是孔子的一名得意门生。63 岁时,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他仍然忠于孔悝,在和敌人搏斗中英勇献身。从古到今,人们对仲由都非常敬仰。卫人为他建墓三处:濮阳墓葬遗骸,长恒墓葬衣冠,清丰墓葬魂魄。汉唐期间,官方也为其修建了两处词字。明清两代都对仲庙进行了整修。据了解,泗水的一座仲庙已废,地产被地方政府安排他用。济宁仲庙(在山东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由唐朝任城贺之章拨款所建。历经1000 多年,几经兴发,1983 年国家拨款360 万元重建,气势壮观雄伟。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始祖仲由,集忠、孝、仁、勇、礼、义、信、刚于一身,民众拥戴,帝王祭祀追封。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东巡祭孔,同时祭仲。此后,历代皇帝效法,并对其加封。唐高宗亲临祭祀,并留下四言诗纪念。唐宗开元廿一年(公元739 年)追封仲子为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加封河内公。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 年)追封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追称先贤仲子。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五十三年(公元1689 年至1714年),康熙先后四次拜谒仲庙,钦赐《勇行贻范》和《圣门之哲》匾额。雍正三年(公元1725 年)钦赐《圣道千城》匾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年)祭祀时,除赐“贤诣升堂”匾额,还书赠了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始祖仲由,一直为后人所尊重,被称为“圣门十二哲” 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有其塑像。南京夫子庙也有其汉白玉塑像。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优秀文化。江泽民同志在职时了曾到仲浅村拜渴仲庙。上述可见,仲氏家庭乃圣门之后、贤人之后,根基之深,其他姓氏少有。二、后裔族人仲氏始祖的大宗后裔,人才荟萃。23 代臬,任东晋尚书。 25 代庆,任北魏中尉。28 代晋昭,任南朝齐太守。29 代浩,任梁刺史。45 代简,任北宋官刑部郎。60 代九卿,从明万历廿四年到清朝顺治三年一直任翰林院、翰国史院五经博士,官加二级。仲氏家族把他称为中兴祖。以后数代直到71 代宗子肇香止均袭任翰博。其后任“征北郎”、“高林郎”等职衔。仲氏家族地位、待遇,都与孟柯、颜回、鲁参后裔同。自唐朝起,他们都享有朝廷赐予的祭田,并享受免除一切差役的照顾。小宗后裔,人才蔚起。65 代孙永檀(耀),字乐园,乾隆三年(公元1736 年)考取进士,后因编修有功,升为晋察御史、签都史,事迹载入清史名臣传。71 代孙肇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 年)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 年)任北洋政府内务部奉祀官世,后在南京政府继任。新中国成立后,被山东省凫山县政府定为开明士绅。74 代后裔曦东,原名崇兴,中学

闽粤高姓源流述略

闽粤高姓源流述略 发布时间:2006-7-23 19:51:39 被阅览数: 6245 次来源:高路加 闽粤高姓源流述略 高路加 早在战国时期,南海越人高固( 一说出自姜齐上卿高傒之后) 因才能过人被楚威王任用为相。南朝时,有高州俚帅高法澄。北宋神宗时,又有忠州刺史、番禺人高居简。然而这三位先贤先世、后嗣情况均不明。 后世广东汉族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的主体均来自中原,只是由于南迁的时代、路线和接触的土著居民有异,因而形成方言、习俗、外貌各具特点的三支民系。三大民系中的高姓主干均由中原经福建迁入,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前期。 唐朝经过中期“安史之乱”,后期“黄巢起义”两次重大变故后,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中原望族纷纷南迁避难,其中一部分进入福建。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光启元年( 公元8 8 5 年) ,光州刺史王绪起义,率部属5 千人自河南固始南下入闽。王绪入闽后攻陷汀、漳二州,自称汀州刺史。王绪对待百姓和部下均极为暴虐,激起公愤,被部将王潮擒杀。王潮继任首领,号称将军。乾宁三年( 公元8 9 6 年) ,唐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节度使。王潮于次年病亡,其弟王审知继任节度使,后被加封为琅邪郡王。公元9 0 9 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 在王潮率领的义军中,有位名叫高曦的将军。高曦生3 子: 高钦、高旰、高晴。高钦任广东肇庆府司法参军,后居福建长乐。高旰任漳州府知录,居蒲县。高晴任荆州府尹史,居福州府侯官。高钦生二子: 高全、高愈。高全迁泉州府同安。高愈长子高铜历任广东雷州府遂溪县尹、大理寺少卿、中书门下验证诸房事,生三子 : 高坦、高憬、高侃。高坦任太常寺丞,其子高一才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高憬任永春县丞。高侃于宋皇 元年( 公元1 0 4 9 年) 中进士。高憬长子高广任太常寺协律,迁居漳州龙溪,生二子: 高麟、高豸。高麟率家族迁莆田待贤里黄村。高豸为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高豸曾孙高浇生三子: 师孟、师曾、师孔。高师孟后裔居莆田凤谷里。师曾、师孔均于南宋时迁广东南雄保昌县沙水乡珠玑巷,后南迁珠江三角洲,成为广东广府民系高氏之祖。 早在唐僖宗中和元年( 公元8 8 1 年) ,淮南西路光州固始人、邑庠生高钢( 字一清) 为避黄巢起义的战乱,携带家眷迁入福唐郡( 治今福州) 怀安县凤冈,此地后得名“高宅洋”。高钢于后梁开平年间( 公元9 0 7 ─9 1 1 年) 被闽王王审知( 王潮之弟) 授予从政郎之职。高钢生于唐会昌四年( 公元8 4 4 年) ,卒于后晋天福元年( 公元9 3 6 年) ,享寿9 3 。高钢5 世孙高 ( 字德调) 于后周显德年间( 公元9 5 4 ─9 6 0 年) 殉节泉州,赐葬晋江,后人迁居泉州安平,子孙散居于晋江永宁、霁江、南安埕边、同安高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