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1.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3.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和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4.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

的方法。

5.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

制行为、改善行为(举例)。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可是源远流长。

2.首先是哲学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都能发现关于心灵和肉体关心的

讨论,如中国古代的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古希腊 Aristotles, Plato 都探讨了身心关系。一直到近代英国的洛克提出了人的学习和教育的关系的“白板说”。

3.其次是生物学根源,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1859)

提出进化论(evolutionism),“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再次是德国生理学研究。

5.最后是医学研究的影响,关于大脑受到损伤后的心理活动变化的研究也影响到心理

学的诞生,P. Broca(1824-1880)发现语言运动区(受损后能理解但不能流利地说)。

C. Werniche (1848-1904)发现语言感觉区(受损后既不能清楚表达,又不会听)。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

基本术语

1.主试: 指导实验操作的人,他可能参与实验设计也可能不参与。

2.被试:参与实验操作的人,一般是招募而来并经过遴选。

3.信度:测量能否产生一致结果的客观测量指标,它包括三方面:重测信度、内部一

致性(类似问题答复一致性)、评定者之间的信度.

4.效度:测量能否获得想要的结果,包括经验效度和参照效度。

5.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

6.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被试的反应变量。

7.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淆的变量.

8.单盲研究:参与研究实验的被试对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茫然无知,以避免实验偏

差。

9.双盲研究:被试和研究实施者一样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这能避免实验偏

差。

10.观察者偏差: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11.期望偏差:真正诱发所观察到的反应的是实验者的预期,而不是自变量。

12.安慰剂效应:被试的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

响。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1.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

2.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

的关系。它的优点是因果关系明确,缺点是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外部效度难以确

定。

3.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象而非操作变量去检验效果,它包括案例研究、自

然观察、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等方法。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1.实验研究包括6个步骤,即形成理论假设、变量操作化、程序标准化、选择和安排

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形成理论假设,关键是确定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3.变量操作化,要确定操作定义。

4.程序标准化,要设置控制变量或控制组,预防偏见,设计单盲实验或双盲实验。

5.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包括随机分配(随机误差)或对等匹配(系统误差),注意

混淆变量。

6.统计分析,包括两大类: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7.得出结论

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

单盲研究即被试对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茫然无知,双盲研究即被试和主试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单盲和双盲的实验设计有助于预防偏见,消除观察者偏差和期望偏差,加强了实验程序的标准化。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温觉与冷觉

两点阈限:两点阈(two-point limen),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

侧抑制作用:相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

感受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一特定神经细胞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全体为该特定神经细胞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控制阀理论(Melzack & Wall, 1965)

. 两种神经纤维(L,S)

. L传导触觉信息和尖锐的痛--快!

. S传导钝痛和烧灼感-----慢!

. L和大脑可以关闭阀门

. 幻疼:L受损,阀门关不上。

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感觉: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绝对阈限: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其操作定义是:多次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有一半时间能觉察到的刺激强度。

相对阈限:当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刚好能引起我们的差别感觉时,我们把这种最小差异量称为最小可觉差。其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

感觉适应:感觉系统对连续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暗适应:视觉系统在黑暗中对连续无变化的光刺激感受性提高的倾向.

错觉: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有些错觉好像是天生的,有些错觉则依赖于文化和经验。

心理学通常研究哪些感觉?

心理学中通常研究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及机体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常研究的。

人是怎样产生颜色知觉的?

1.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2.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

3.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4.Young-Helmholtz三原色理论认为存在三种基本颜色(可以组成其它任何一种颜色),

这三种颜色是红绿蓝。红绿蓝三种颜色感受器(RGB)存在于视网膜上(G. Wald发现)。

5.拮抗理论则认为存在三个颜色相对的子系统: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系

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因而产生颜色后效。

6.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察能力,如红绿色盲。

知觉具有什么特点?

1.知觉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

2.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形状知觉指将感觉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

模式。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知觉组织的基本规律包括相似性、接近律、良好连续性、简洁律、完型(封闭)。

3.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

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后天习得。

举例说明感知觉中的主观性。对社会现象如北大校园卡问题的不同看法

什么是感觉适应?请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感觉适应现象,并且探讨如何克服感觉适应。

感觉系统对连续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如审美疲劳,克服:战胜“疲劳”方面,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塑造自己,使自己看起来更加有活力,有魅力,这才是避免被人审视时出现“疲劳”的有效方法。

你赞同“统一思想认识”的说法吗?请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由于知觉目标或对象的特点不同、知觉情境和知觉者的特点(人格、态度、动机、经验)不同,社会现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知觉解释: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依靠概念驱动和数据驱动,比如音素重建。

第四章学习行为

1.惩罚效果差的原因

a)惩罚与操作难以对号

b)对惩罚人而非受罚行为害怕

c)存在其它奖励

d)惩罚之间(领导、长辈之间)一致性差

e)攻击性惩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

2.建议:惩罚+说理+方案(或强化)

3.此外,学习效果不是单纯依赖于外部情境,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

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

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如果忽视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单一的奖惩措施就

很可能失效。举例说明。

强化程序表:可变/固定比率可变/固定间隔

顿悟: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

? Gestalt:完形学习理论

?柯勒:

–黑猩猩够香蕉

–顿悟而非盲目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

?内心构造完形

–对整个情境事物关系的理解

–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条件反应:指外在的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条件反应是习得反应,通过条件

刺激产生作用,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强化: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的事物或过程。强化分两类,正强化(提供奖赏)和负强

化(终止一个负面刺激)。

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负强化在本

质上不同于惩罚。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观察学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榜样的示

范具有替代性条件作用。

习得性无助: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

从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控制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可以进行学习。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

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称为替代性条件作用。由于观察学习的作用,电影、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效果,因此

我们对于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要始终加强控制。

试从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

从学习理论解释中学生怎样学会吸烟的。

替代性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广告)

为什么要提倡在自我管理计划中为每天的进步设立目标?

行为塑造(正强化)

第五章记忆

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动机与兴趣、情绪。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

解释这一现象。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

回忆:回忆是指过去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加工水平说

?结构水平

–刺激的物理特征(大小写)

?语音水平

–是否压韵

?语义水平

–意义理解(填空)

重构记忆的特点

?趋平化

–平淡、中性化

?精炼化

–细节减少

?类我化(同化)

–替换成熟悉的语言、场景、人物

启动效应: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启发法:是指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比较常见的启发法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开头刺激或信息的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近因效应: 末端刺激或信息的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维持性复述: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是通过简单复述(一

遍一遍地重复信息,并不理解信息的意义),信息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这种复述只能

将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而不能进入长时记忆,被称之为维持性复述。

组块:短时记忆中除维持性复述之外另一种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将片段的信息组成大的

单位或块。通过这个策略可以扩大信息存储量。

内隐记忆: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

北大心理统计习题.

心理统计习题集 习题1 1.用你参加过的一个研究例子,解释总体和样本的差别 在心理学概论的课堂最后,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一张关于个人对前途看法的问卷。该调查针对的是全体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因此全体大学生是总体(pupation),而课堂上受到调查的同学是样本(sample)。抽象成数学概念,总体是希望研究个体的全集,而样本是其依照一定规则选取的子集。在该例子中,规则即选修心理学概论一课。根据该规则,选修同学这一样本作为全集合的子集代表了全体同学。 2.一个研究者要验证大量的Vc 能预防感冒。他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每日给500mg的 Vc,另一组给糖丸。研究者记录了被试在3个月的冬季中患感冒的次数 1)因变量是什么? 答:被试被试在3个月的冬季中患感冒的次数既是。 2)因变量的数据是属于哪一类量度? 答:属于离散的比例等级(discrete variable in ratio scale)量度。 3)这里用到什么研究方法? 答:这里用到了实验研究法(experimental method)。 3.一位研究者测量了两个个体的某种特征,得到不同的分数。他得到结论说一个个体比 另一个个体在这一特征上高两倍。他用的量表是: a)命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例量表 答:d。 习题2 1.一位研究者作大学生的智商研究。他实验前先收集了如下一般资料: a)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低,中,高;b)学生的考入地区:北方,中部, 南方; c

1)该研究的样本量是多大? 答:样本量为25。 2)对a)-d)的4个变量,其量度的类型是什么?它们是离散的还是连续 的? 答:a是顺序等级量度,是离散量;b是命名等级量度,是离散量;c是命名等级量度,是离散量;d是比例等级量度,是连续量。 3)作出家庭收入状况,考入地区和专业的次数分布表

生态学概论

第一讲概论2 第一堂课前言、生态学概念与发展2 前言2 1生态学的概念3 2生态学思想的简单回顾3 2.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4 2.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5 3二十世纪生态学上的重要事件5 3.1 成立生态学会5 3.2创立群落演替的气候学派5 3.3把经济思想(如生产者、消费者)运用到对大自然的研究中6 3.3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7 3.4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0年代)7 第二节课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 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7 1.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7 1.2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8 ,并将其提高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8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8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生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 2.1生态学在社会中重新定位9 2.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融汇与分化9 2.3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的网络化研究10 2.5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善和提高10 3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任务(研究热点)11 3.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11 3.2加强生态安全理论、生态预报方法和生态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研究11 3.3强化区域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生态环境 建设11 3.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研究12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12 3.6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生态学研究13 3.7生态学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研究13 3.8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问题13 3.9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13 3.10全球变化引发的生态学问题研究13 结语:努力前程14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1.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3.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和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4.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 的方法。 5.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 制行为、改善行为(举例)。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

北大自考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特点 一、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方法,从此心理学与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三、心理学的特点 1、心理学的第一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第二特点是专注于研究个体。 3、心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源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三、心理学在中国历史境遇: 1、第一个阶段是思想启蒙期 20世纪初,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在191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2、第二阶段是学科成型期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学科,1922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 3、第三个阶段是学科低潮期 4、第四个阶段是重塑辉煌期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堪称是里程碑会议。北京大学1977年开始恢复心理学系,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四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所谓范式指的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2、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人的行为源自生本能和死本能。3、行为主义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成功的关键在于它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强调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 4、进化论学派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科学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研究和进化心理学。女性择偶历来关注男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男性得有社会经济实力来养家;男性择偶则看重女性的年轻貌美,因为年轻女性更具有生育能力。进化心理学的优势是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化心理学通常无法做严谨的实验研究。 5、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拓

生态学概论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治理 随着国际贸易、餐饮业以及旅游业等的迅猛发展,由有害生物入侵而引发的各种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多种。同时新的入侵疫情还在不断突发,近10年来相继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西花蓟马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这些物种的入侵给农林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并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全球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我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除了经济损失外,其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据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的植物中,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有四类: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入侵,辅助入侵。其中有意引进是主要途径,我国目前一致的外来入侵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有意入侵是指人类出于观赏、药用、食用、饲料、引种等目的引进新物种,该物种在新生态环境内成长,繁殖并迅速扩散成为优势种群,对该境内的其他种群构成生存威胁。例如水葫芦,作为观赏花卉从南美引进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但因为它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为恶性杂草。如大米草曾分别从英国美国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引进我国,最初是为了抵御风浪、保滩互岸。但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能力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与其相似的还有互花米草。还有90年代云南大理洱海引入13个外来鱼种,定殖后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以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将之当成美食引进到台湾,后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生物。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无意引进是指物种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进的。如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来自美洲的松材线虫随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木质包装传入中国,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一带对松树造成严重危害。中国蟹随远洋船舶进入俄罗斯伏尔加河,其吃掉鱼虾、扯烂渔网、危及拦河大坝的安全,进而威胁到莫斯科河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行李,都可能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自然入侵指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入侵,薇甘菊和美洲斑潜蝇入侵我国便是典型的实例。 辅助入侵主要是由于人类不经意及至恶意行为或自然气候等生存条件变化,造成生物入侵或原有生物疯长,进而威胁生态环境的物种平衡。 外来物种在短时间内渡过适应期,依靠自身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大量繁殖迅速生长,使自己挤进生态系统并占据重要地位,与当地物种竞争食物,直接杀死或抑制当地物种的生长,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打破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是暴发性的,危害本土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相当昂贵。例如疯长的水葫芦,它堵塞河道,影响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第3版曹凑贵展茗主编 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 (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世纪初-3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 (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A、野外与现场调查; B、实验室分析; C、模拟实验; 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 (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 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C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第二章:生态系统 2.1 系统与生态系统 系统的定义: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Bertalanffy,钱学森 (1)系统的三要素:A 两个以上的组分、B各组分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C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2)系统的基本性质:A系统组分的整体性、B系统结构的有序性、C.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D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3)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4)系统研究方法:A黑箱法、B白箱法、C灰箱法 (5)生态系统含义: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2.2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生产者:是指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s),主要是

生态学概论复习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 的学问。(三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2、心理学历史渊源主要有近代哲学和生物类科学。 3、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思想启蒙期(1840-1920)、学科成型期(1921-1949)、学科低潮期(1949-1977)、重塑辉煌期(1978-至今) 4、范式: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5、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 心理学的用途:有助于提升自己,有助于与人相处,有助于事业成功,有助于社会和谐。 6、从理论与时间的角度心理学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侧重心理现象的理论或方法研究;应用心理学侧重心理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7、当代心理学流派:心理动力学(佛洛依德)、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进化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学派、生物学学派、文化学派。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 1、理论框架是心理学研究的背景和前提,主要由理论、变量和假设组成。 2、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普遍性。

3、因变量的选择:可靠性、有效性、敏感性、数量化 4、假设:指对于一个事件或一种关系的一种暂时性解释,它是一种可验证的关于行为的预测或科学的猜测。科学性、可证伪、预测性、假设简单明了。 5、代表性样本:能够准确反映总体的一族被试。选取方式: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和分层抽样。 6、实验研究的程序:形成理论假设--变量的操作化—程序标准化—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7、相关研究法:个案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 8、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能够在接近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一次观察可以得到大量信息。 缺点:记录很难量化,信息的选择会受到观察者本身的影响,容易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易重复结果 第三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把中枢神经系 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一根根神经,组成了外周神经系统。 2、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3、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组成。 4、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心理学概论(北大)历年期末试题

09秋 三、名词解释(6选5) 1、错觉 2、混淆变量 3、行为塑造 4、短时记忆 5、代表性启发 6、知觉常性 四、简答题(大致,3选2) 1、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请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并说明其启示。 2、试从学习理论解释大学同学关系融洽或者紧张的原因,并说明如何处理同学关系。 3、结合心理学的理论说明如何改善记忆效果,并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2选1) 1、人在问题解决、判断、决策等认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2、什么是应激(压力)?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谈谈应该如何应对压力。 10秋 名词解释5*4(六选五) 思维,期望效价理论,启动效应,问题解决,双盲研究,最后一个忘了... 简答(3选2)(10*2) 1.干扰理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2.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遗忘现象的?请解释说明。 论述(20分) 1.什么是压力?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概念阐释应该如何应对压力。 2011年春 一判断题(1*20) 心理学能描述人的行为,但不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强调不以意识为研究对象 效度是。。。(前半部分正确),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动机越强,越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对总体而言,智力高低和收入水平高低无关 压力源可控制的程度越高,能感受到的压力程度越低(大概是这样) 二选择题(2*10) 假设某彩票还是神马抽奖的奖券平均1000张里有一张能中奖, 这种强化属于() 可变间隔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还一个选项忘了= = 这题有点纠结

下列哪种属于无意识现象() 出汗白日梦 = =另外两个选项又被我忘了 心理学能描述人的行为,但不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 人本主义强调不以意识为研究对象 : 效度是。。。(前半部分正确),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 动机越强,越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 对总体而言,智力高低和收入水平高低无关 : 压力源可控制的程度越高,能感受到的压力程度越低(大概是这样) : 二选择题(2*10) : 认知主义认为辨认特殊花纹的过程是? : a.回忆 b. c.提取 d.编码 认知主义认为辨认特殊花纹的过程是? a.回忆 b. c.提取 d.编码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网时间越长,成绩越低,这是 a.相关研究 b.因果研究 c. d. 在楼上看大人,但你并不觉的他们是小孩,这是 a.大小常性 b.形状常性 c.颜色常性 d. 三名词解释(5*4)六选五 错觉系列位置效应行为塑造情绪混淆变量还有一个忘了 四简答题(2*10)三选二 1.根据各个心理学学派关于动力的理论,解释人为什么要谈恋爱 2.你更倾向智慧还是道德,从信度和效度方面解释 3.依据学习理论,提出如何戒除网瘾的建议 五论述题(1*20) 胡锦涛的一段话,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保障表达权等权利,根 据《感知觉》、《动力》、《思维》三章的理论阐述该观点的合理性。 2013春 一判断题(20题,只记得一些) 人本主义强调不以意识为研究对象。(错) 心理学能描述人的行为,但不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错) 听了山鹰社的报告以后,脑子里浮现出山峰和帐篷的样子,这属于创造性思维。(?) 思维定势只会阻碍问题解决。(错) 社会地位高的人往往比社会地位低的人主观幸福感强。(对)

北大心理学概论课件 07思维与语言

经验:玻璃瓶里面蜜蜂和苍蝇
第7章 思维和语言
10087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张智勇 副教授 z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207667149.html,
2013-11-11 1
? 瓶底冲着阳光时谁是成功者? ? 为什么? 思维定势 过去的成功经验成为新思维的障碍
当你面对新环境或新事物: 你年龄越大、阅历越多、名气越大, 你就在某种程度上越像这里的蜜蜂
2013-11-11 2
旁观者:航空项目的投资决策
? 某航空公司的总裁,已经将1千万美金投入研 究某种隐形飞机。 ? 项目进展到90%时,另一家公司已经开始销售 隐形飞机 ? 对方隐形飞机在速度、成本方面优于本公司在 研飞机 ? 请问:是否要继续投入剩余的10%资金?
– 是——既然花了这么多钱,应该继续把项目做完 – 否——再继续花钱做这个项目毫无意义 – 85%,17% 经手人与旁观者的差别?
2013-11-11
本章概要
? 思维的基本单位
– 心理表象、概念、命题
? 思维的基本形式
– 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
? 语言
3 2013-11-11 4
如果与人商量决策会好一些吗?
1. 思维的基本单位:表象、概念和命题
? 思维 – 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 进行心理操作(operating)
? 思维的基本单位
–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 –
2013-11-11
1.1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
心理表象(image)
刺激的视觉(其他感觉)表征
?
心理模式(mental model)
– 帮助人们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表 征系统
概念和归类 命题
5
2013-11-11
6

生态学概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人类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诸如人口膨胀、能源耗费、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这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从而推动了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生态学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迅速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不仅是被看作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被看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学不仅引起当代各学科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使生态学形成若干新增长点,同时,也被各国政治领袖和社会舆论所称道,生态学学科正以其旺盛的生机在发展,并肩负着解决一系列世界性问题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体来讲,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首次提出并定义的。)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的两项基本原则之上。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书2~6页) 1、生态学萌芽时期(十七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时期(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 ①E.Warming 《以植物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 ②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3、生态学的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二十世纪10到30年代) 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 4、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40到60年代) 5、人类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60世纪末到现在)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主流 2、生态学研究由定性向定量研究发展 3、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 ?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6) 研究对象: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可以说所有的生命层次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生态学分支学科(8) 1、按生物的组织层次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2、按生物类群 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3、按研究方向 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 4、按生物栖息环境

北大教授所列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资料

北大教授所列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古代史”(上)参考文献资料 这是北大历史系阎步克老师为本系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史》(上)所列的参考文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新史学》(台) 《汉学研究通讯》(台)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人类的路途到底有多远? 朝起,呼吸着初晨的空气,静观那东方升起的朝阳,天边的云被照的绯红,让人感觉软绵绵的。一天的开始时如此的美妙!闲来无事,踏上村边的小树林,风声,鸟鸣声,虫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出美妙的乐曲。我和同村的小杰,小能相邀一起去哪不深的小河里去捉鱼。那里面的鱼很多,仿佛自己一伸手就能捞到几条似的。 也许再也不会回到从前的那美妙时光了。当初的小河里经常是干的,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生机。有时候就算有水,也只不过是一些乌黑脏臭的水罢了。如今走在家村头小河边,不免涌起淡淡的忧伤。抬头望天,不想让眼里的水花溢出。但那昏暗的云遮蔽下本应拥有的烈日,刺痛了我的双眼。最终还是禁不住眼里的水儿冲涮脸上的污渍。 从人类诞生,已经有六百多万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可以说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逐渐诞生了人类文明。但是上百万年的人与自然的平衡,正随着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的被打破。可以说人类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黑风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吸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

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这一次黑色风暴就造就了一场后人听了都后怕的美国黑风暴。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十分严重。2013,“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7个在中国。持续的雾霾天气笼罩着全国10余个省份,雾霾天气,空气浮游大量尘粒和烟粒等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呼吸道造成伤害,空气中漂浮大量的颗粒、粉尘、污染物病毒等,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刺激并破坏呼吸道粘膜,使鼻腔变得干燥,破坏呼吸道防御能力,细菌进入呼吸道,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不难发现我们周围各种病症层出不穷,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北美黑风暴,我国雾霾的发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北美风暴的肆虐在向人类挑战,也在向人类报警;如果人类不控制发展,如果人类的无边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资源互为抵牾,如果人类不能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话,最终要败在自己手下。 不得不说人类在社会大发展中创造的人类文明史辉煌灿烂的,但是人不是神,并不是万物自然的主宰,并不能决定控制环境的走向和发展。人类只有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热,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也逐渐意识到和自然法则被背道而驰的恶果,不断地进行着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探索和尝试。 在我国,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

北大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 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 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1.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北大心理学概论课件 10智力

2013-06-04 1 第10章智力 10087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张智勇副教授 z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207667149.html, 2013-06-04 2 现象与规律 ?多子女家庭老大最聪明? ?什么是聪明? ?人类智力是在不断提高吗? ?智商重要还是情商重要? 2013-06-04 3智力 ?平常人的看法–脑子快! –机灵! ?有关的概念 –技能 –知识 –性向(才智) –智力 –心理能力 ?发展与停滞、迁移、依赖和转化性向测试 素质 潜力(天分)成就测试 知识 技能 所谓智力,指应用认知技能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及实现个体或文化认为重要的目标。(Gardner, 1983) 2013-06-04 4本章概要 ?智力的性质 ?智力测验及其预测效度 ?智力观点(理论) ?遗传与智力 ?智力极端现象 2013-06-04 5 1 智力的性质 ?智力具有遗传性 ?智力的多面性 –智力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面?智力的功能性 –帮助个体适应(生存目标)?文化界定性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智力内涵 2013-06-04 6智力的多面性 认知 判断 平衡 力量 速度 技巧 人际 交往

2013-06-04 7 2 智力测验 ?智力如何测量??智力能预测什么? 2013-06-04 8 2.1 智力测量方法 ?高尔顿(Sir Francis Galton, 1822-1911)?比奈(Alfred Binet, 1857-1911)–智力量表的创始人 –1905为实施义务教育而鉴定弱智儿童?比奈-西蒙量表(Binet & Simon, 1908)–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 ?Mental Age, MA--Chronological age,CA ?达到特定智力分数时的平均年龄–项目选择中国隋唐时期就开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2013-06-04 9美国的智力测验 ?特尔曼(Lewis Terman) –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 1916)–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IQ=(MA/CA)*100 学习能力===》聪明 ?团体测验 –陆军甲种和陆军乙种测验Army Alpha & Beta Test –SAT, GRE ?韦氏智力量表国内外(大学)选拔人才的区别?平时成绩 性向测试 平时表现(校长推荐)2013-06-04 10 韦式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 –最大程度减少语言和文化偏见 –Wechsler-Bellevue tests (1939) ?WAIS-R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Revised (1939, 1955, 1981) ?WISC-R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Revised (1958, 1974, 1991) 2013-06-04 11 WAIS-R的结构 言语分量表?知识 ?理解 ?算术 ?类比 ?数字广度?词汇操作分量表 ?数字符号 ?图形完整 ?木块设计 ?图片排列 ?组装物体 2013-06-04 12 智力模拟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