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认识海洋,经历过漫长的岁月,尤其是生存在海滨的居民,长年与海为伴,引发出无限的遐想,并产生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虽然大海带给了海疆居民一种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客观印象,但同时也启迪着他们走入海洋、认识海洋的强烈信念。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探索,海洋世界的神秘面纱终于被人们所揭开。

我国古代有关海洋的记载可以完整地反映人们的认识过程,从上古到汉晋之间的史籍已经开始提示这种不断积累的海洋知识,并且透露出许多信息。

首先,人们发现了自己所居住的陆地被海洋所围绕,海与陆的概念逐渐明确。我们的祖先习惯上称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天下”,为“中国”,为“海内”,其中“海内”一词便采用了以海洋为地理座标的定义。战国时期,阴阳家、齐人邹衍就在稷下学宫的讲坛上发表了海外九州的学说,以此来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关系,论证中国只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与其它陆地可以隔海相通。《史记》卷74《孟子列传》这样记载:“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也。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海洋与大九州学说在当时具有科学假说的价值,从世界的角度而开阔了人们对于地理空间的认识,这也是当时的山东人对海洋范畴所能得出的最深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裨海”和“大瀛海”是邹衍提出的两个海区概念,按照《初学记》卷6《海》的解释:“凡四海通谓之裨海,裨海外复有大瀛海环之。”用现代的话说,裨海是靠近内陆而相连的各个海区,而大瀛海则指各大洋。《初学记》卷6所引《博物志》亦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与邹衍学说基本一致。

其次,人们已经清楚,海洋的面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容纳着陆地的江河之水,涵养着无数生机。《庄子·秋水》曾以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为情节,透露出先秦时代的海洋认识。其中有云:“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又云:“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同样,古地理名著《山海经》也在不断揭示陆地有尽而海洋无边的概念。《尚书》曾强调“江汉朝于海”的流势,老子亦曾认为海为吸纳百川的“百谷王”。《说文解字》以“天池”形容大海,《释名》用“晦”字来解读海的辽阔。两千年前的中国哲人已经对茫茫大海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对于海洋所能给人类提供的生机,古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识,《公羊传》有“河海润千里”之说,葛洪《神仙传》注意到“东海三为桑田”的自然变迁,这

一切都朦胧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海洋取向。管子治理齐国,向海洋索取财富,便是人们初步认识海洋之后的成功实践。

此外,人们也感觉到,茫茫大海之外还有很未知世界等待人们去探索。《列子·汤问篇》提出海外有国的假设,并借大禹、周穆王和齐桓公的游历而想象其事。书中有云:“禹之治水土地,迷而失途,谬之一国。滨北海之齐,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又云:“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书中最终所强调的是:“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的陆地乐园,并没有束缚山东人民海外求索的眼光,居住的陆岸的人们一直想要跨越海洋而认识外界。西汉时期,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东方朔就把视线延伸到浩瀚海洋之间。今存《十洲记》虽是后人托名而作,但其中仍然透露着上古以来的海外神话信息。诸如书中所描绘的位于东海中心充满龙蛇巨鲸的方丈洲,位于东海东北岸的蓬莱山,位于东海正东的扶桑,位于北海之中长着金芝玉草的玄洲以及出泉如酒的瀛州,无一不是古代山东人民的海外臆测,虽然故事荒诞但想象丰富,记述离奇而思维可嘉。

唐宋以后,山东沿海居民的海洋知识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的更新和科学的进步,已经让人们从远古的神话限制中摆脱出来,而航海技术的应用更使许多航海者得以亲涉海洋远途,见识海外世界。从山东通往朝鲜、日本、琉球,以及通向南洋的航线逐渐开拓了人们的海上视觉,延伸了人们的海洋认识。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客观地看待海洋,并把边海和远海划分成不同的海区,以便于辨别海上方位和准确判断海上航道。《新唐书》卷43《地理志》完整地记载了山东通往朝鲜的海航路线,这条航路从登州出发,北经长岛,沿辽东海岸至鸭绿江口,再沿朝鲜半岛西海岸而到达唐恩浦口,所涉海区包绕了今黄海的最北区域。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对山东东南沿海的海上状况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提到了崂山、乳山越海直达日本的航线,其中涉及了今黄海中南部海域的大片范围,反映了当时日本与山东之间的海上交往和对海洋风貌的共识。在此之际,山东半岛地区的居民已经对自己所面对的海洋有了成型的认识。

随着人们海洋活动范围的扩大,海洋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元明时期的山东人在记述和描绘海洋的时候,都能够给以客观的定位。元人于钦撰《齐乘》时,曾试图使用海洋地理的概念来记述沿海情况;明人胡宗宪编纂《筹海图编》,使用了山东人绘制的《登莱辽海图》,其方位走向已十分精确。《大元海运记》、《元海运志》清楚地记载了环山东半岛的海远航线,并对这一海域的水文、季风和海流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明清时期的山东沿海方志一般都汇集了当地的海洋资料,其内容囊括了人们对海洋地貌、海洋水文气象、海洋潮汐、海产生物和海洋物理

的多方位认识。人们对海洋的理解正在一步步向科学靠近。但也应该看到,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海洋的认知一直进展缓慢,在近代海洋科学发展起来之前,人们的海洋认识还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海洋的重要性论文

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 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 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 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 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 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 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 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 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 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 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从而使海洋渔业 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其次,生物工程技 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例如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使鱼的体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目录 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人类目前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探索海洋所面临的难题 从古到今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也许这正是证明了人类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未知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借助的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大,现在对太空的探索显然成为一大热点,相比于浩瀚无垠的外太空,存在于地球本身的海洋就显得小了,而对海洋人类又了解多少,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对人类而言,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那一览无际的蓝色大地,其所蕴含的生物、矿物、可再生能源及空间资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由此可见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相关数据及其表述。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具体来讲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则有这几个方面。 1、海底矿产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盐,即氯化钠,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出的矿物质之一。另外还有一种镁盐,它们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种外,还有钾盐、碘、溴等几十种稀有元素及硼、铷、钡等,它们一般在陆地上比较少,而且分布较分散,但又极具价值,对人类用处很大。 据估计海水中含有的黄金可达550万吨,银5500万吨,钡27亿吨,铀40亿吨,锌70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钙560万亿吨,镁1767万亿吨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镁是制造飞机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弹等,是金属中的“后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镁来自海水。 海水是宝,海洋矿砂也是宝。海洋矿砂主要有滨海矿砂和浅海矿砂。它们都是在水深不超过几十米的海滩和浅海中的由矿物富集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砂,是开采最方便的矿藏。从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黄金,而且还能淘出比金子更有价值的金刚石、石英、钻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等,所以海洋矿砂成为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利用。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第2课时海洋对人类的影响(201607) 班级:小组:姓名()学评价: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认识大洋、海、海峡; 2.能借助地图说出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 3.能说明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借助地图,说出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 2.学习难点:各大洋、海峡、运河在地图上落实 【助学资料】 《历史与社会课本》:P28-P29,课本最后《世界地形图》; 《历史与社会图册》:P14-P18; 【基础部分】 1.认识海与洋 ①阅读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请找出以下海域: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加勒比海 ②观察课本后面《世界地形图》中的海和洋,结合书本P28的第一段,说说海与洋有什么区别? 2.认识四大洋 ①地球表面的海洋被划分为四大洋,请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这四个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 ②连接大洋的交通要道: _________________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 _________________海峡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交通要道, 运河是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交通要道, 运河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要道。 【要点部分】 1、仿照书本P28的图2-8的示例,描述下列大洋的位置 太平洋:被所包围, 与相通; 北冰洋:被所包围, 与相通; 大西洋:被所包围, 与相通。 2、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海洋在哪些方面对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②、 ③④ 2.事例: 一艘货船从英国出发前往中国上海,航行路线经过哪些海和洋? 3.从世界地形图中再找找,还有哪些运河及海峡?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概述运河和海峡的重要作用。

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四、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一)海洋能优势 1、总量大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太阳能采集器,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换算为电功率约为80万亿kw,其中海洋每年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37万亿kw·h,每平方千米大洋表面水层含有的能量相当于3800桶石油燃烧发出的热量,因此海洋又被称为“蓝色油田”。 海洋能总量巨大,可面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人们的活动能力(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说来极其渺小 2、分布广 海洋能分布范围广泛,在我国大陆沿岸和海岛附近蕴藏着较丰富的海洋能资源,至今却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据调查统计,我国沿岸和海岛附近的可开发潮汐能资源理论装机容量达2179万kW,理论年发电量约624亿kWH,波浪能理论平均功率约1285万kW,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1394万kW,这些资源的90%以上分布在常规能源严重缺乏的华东沪浙闽沿岸。特别浙闽沿岸在距电力负荷中心较近就有不少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大开发价值的大中型潮汐电站站址,不少已经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已具备近期开发的条件。 3、可再生 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污染小 海洋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它既不会污染大气,也不会带来温室效应。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能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在我国海洋能开发历史中,由于对资源本底状况缺乏整体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计划,基本处于试验、探索阶段,甚至有一定的肓目性和重复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海洋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当前,国家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但对于海洋能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2、海洋能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海洋能利用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对工程技术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历史上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时冷时热,有些领域的研究曾因各种原因而一度中止,没有系统的科研规划和发展计划,只是由各研究单位开展了一些零星研究T作,从而造成我国,海能开发利用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未能形成规模和产业,总体研发能力不强。 3、海洋能开发市场化运作难度大。

人类对海洋的探究

人类对海洋的探究 初中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所在的地球上百分之七十都是被水所覆盖,而九成以上是海水。连孩提都知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有四个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但是,除此之外,在地球四大洋中归属的海和海湾共有60个。属于太平洋的有26个,属于大西洋的有15个,印度洋有10个,北冰洋有9个。 人类自古就萌生了探索海洋的欲望,并在不断地实践着。从中国古代《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到郑和下西洋的宏伟壮举,在到麦哲伦终于完成环球航行的历史性壮举,人类在一步一步地加深对海洋世界的探究。华夏民族对于海洋与陆地的密切关系,在古代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记载中国上古代典章文献的传世古籍《尚书》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尚书·立政》就有华夏先民"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的记载流传至今。明朝郑若曾著的《海防图论》和《筹海图编》两书中,提出了经略海洋的思想。 对人类来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海洋学家由于发现海洋蕴藏着巨量资源和能源而把海洋称为世界“第六大洲”。 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全面 15世纪以前,海洋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15世纪至20世纪初期,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海洋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认为,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目前来说,人类对海洋的开发较之前已有较大发展进步。海洋价值分为海洋经济价值(海洋资源价值)、海洋军事价值、海洋科研价值和海洋生态价值。 海洋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上。浩渺的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类需要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1).海洋化学资源,目前已发现有80多种,已开发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2).海洋生物资源,海洋里有20万种生物,由鱼、虾、贝、藻等组成。海洋是生命是的摇篮,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在海洋(30亿年前生命诞生),目前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在不破坏生物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300亿人口。在海洋水产品中,人们吃得最多的是鱼类。全世界有鱼类2万多种,中国海域约有2000种。世界范围来说,最著名的渔场有四个:北海道渔场,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成;北海渔场,由北大西洋暖流和格陵兰寒流交汇而成;秘鲁渔场,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所致;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成。 (3).海底矿产资源,在大陆架浅海,有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资源;近岸带滨海砂矿中,有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海盆中,有深海锰结核——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洋海底的宝藏——深海锰结构。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 锰25%, 铁14%, 镍 1.9%,铜0.5% ,钴0.4%。它生存在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层,4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质最佳。其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积

人类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认识海洋,经历过漫长的岁月,尤其是生存在海滨的居民,长年与海为伴,引发出无限的遐想,并产生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虽然大海带给了海疆居民一种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客观印象,但同时也启迪着他们走入海洋、认识海洋的强烈信念。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探索,海洋世界的神秘面纱终于被人们所揭开。 我国古代有关海洋的记载可以完整地反映人们的认识过程,从上古到汉晋之间的史籍已经开始提示这种不断积累的海洋知识,并且透露出许多信息。 首先,人们发现了自己所居住的陆地被海洋所围绕,海与陆的概念逐渐明确。我们的祖先习惯上称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天下”,为“中国”,为“海内”,其中“海内”一词便采用了以海洋为地理座标的定义。战国时期,阴阳家、齐人邹衍就在稷下学宫的讲坛上发表了海外九州的学说,以此来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关系,论证中国只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与其它陆地可以隔海相通。《史记》卷74《孟子列传》这样记载:“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也。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海洋与大九州学说在当时具有科学假说的价值,从世界的角度而开阔了人们对于地理空间的认识,这也是当时的山东人对海洋范畴所能得出的最深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裨海”和“大瀛海”是邹衍提出的两个海区概念,按照《初学记》卷6《海》的解释:“凡四海通谓之裨海,裨海外复有大瀛海环之。”用现代的话说,裨海是靠近内陆而相连的各个海区,而大瀛海则指各大洋。《初学记》卷6所引《博物志》亦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与邹衍学说基本一致。 其次,人们已经清楚,海洋的面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容纳着陆地的江河之水,涵养着无数生机。《庄子·秋水》曾以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为情节,透露出先秦时代的海洋认识。其中有云:“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又云:“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同样,古地理名著《山海经》也在不断揭示陆地有尽而海洋无边的概念。《尚书》曾强调“江汉朝于海”的流势,老子亦曾认为海为吸纳百川的“百谷王”。《说文解字》以“天池”形容大海,《释名》用“晦”字来解读海的辽阔。两千年前的中国哲人已经对茫茫大海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对于海洋所能给人类提供的生机,古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识,《公羊传》有“河海润千里”之说,葛洪《神仙传》注意到“东海三为桑田”的自然变迁,这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摘要:大海是生命的起源。海洋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在能源、生物、危机、经济等各个方面,人类的举动都会影响着海洋,当然海洋也会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要想实现共同发展,就必须了解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能源,生物,危机,经济 正文: 一、海洋能源与人类生活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陆上资源越来越缺乏,尤其是能源短缺将成为下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向广阔的海洋索取能源已迫在眉睫。【1】众所周知,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这与当今能源短缺的人类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1】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它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以便让海洋对今天能源日益短缺人类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在当今人类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而现如今发电主要依托火力发电。随着火力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和煤炭资源的短缺,发电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而由于风力发电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风力发电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海洋中永远吹着的风则是我们最好的风能能源,海洋正以它的风吹进我们的人类生活。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他能源的发电技术也正悄然兴起,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等,海洋的能源正以电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海洋的这些能源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因此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是可再生的。因此海洋在未来中一定会担负起能源供应的责任,造福于人类生活。 二、海洋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在这个孕育了生命的地方,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据粗略统计,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数量有20多万种。【2】这些生物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海洋鱼类、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成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据统计,海洋已成为世界上动物蛋白的最大源泉。【2】海上养殖也正高速的发展,丰富的海洋生物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海洋生物还可以用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如秘鲁大量使用鳀鱼制造鱼粉,这种鱼粉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用作饲料添加剂和肥料;人类利用海洋生物作为药物的历史悠久,在海洋生物中发现可作为药物和制药原料的已达千余种,从个体微小的微生物到体重上吨重的鲸类都含有珍贵的海洋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还可用作工业材料,很多岛屿国家都利用活珊瑚、珊瑚石、珊瑚沙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由上可知,海洋生物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活,从吃到用都有海洋生物的身影,而正是海洋生物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海洋渔业经久不衰。 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是海洋渔业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海水养殖是人工通过养殖生物来获得生物,海洋捕捞则是通过拖网、围网、延绳钓、杆钓等方式在海洋中获取自然野生生物。 正是有海洋渔业,海岸边的人们才会由此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海洋正以它丰富的生物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同样的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海洋的生物也正逐渐的减少,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海洋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 Covering 71% of the Earth’s surface, containing rich resources including biological resource, chemical resources, mineral resources, marine energy and marine transportation. The ocea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ocean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life and creating, and the ocean’s impact on human will increase exponentially. Just as many experts predicted, the future is marine century. Now, the sea is suffering. The evidence abounds. It becomes acid, making marine life difficult. The dearth of some species will disrupt the food chain, which will in turn destabilize the entire ecosystem. The coral reefs, as the rainforests of the sea, are affected by overfishing, overheating, ocean acidification, etc. Most of them are therefore gravely endangered. Humans inflict too many stresses on marine ecosystem, which may permanently change the ocean. For humans, each of these changes is a catastrophe. As we all know, the ocean is interconnected. The contamination of one piece of sea area is bound to affect other waters. Polluted waters have endangered human health,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of all peo ples. It’s high time to take necessary measurement to make matters right. Firstly, we need to manage the sea efficiently just as what we do to the land. Then, economics also provide some answers, liking abolishing fishing subsidies. At la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proper measures to make the people who exploit resources of the sea protect the ocean. Only if we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ocean, can the ocean benefit the mankind.

高中地理1.2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测试(选修2)

1.2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一、单选题 1.下图是公元前古希腊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人类对海洋和陆地的认识是 A.陆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边缘是深渊 B.海洋有渔盐之利,舟楫之便 C.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 D.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于圣诞节前后,所以又叫做“圣婴”。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全球的气候会发生变化。据此完成第2-3题。 2.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与下列哪个海洋东岸水温升高有关?()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人们观测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 B.21世纪以后 C.20世纪80年代以来 D.1872~1876年 阅读下列不同时代船舶图,完成第4-7题。 4.在以①为主要航海工具的时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 A.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边缘是深渊 B.海洋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C.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 D.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 5.人类首次完成环球航行,利用的是序号________所示类型的船舶()。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海洋科考活动,主要利用③类航海工具的是()。 A.哥伦布横渡大西洋 B.郑和下西洋 C.1872年“挑战者”号环球航行 D.20世纪50年代深海钻探 7.在人类以序号②航海工具为主的时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 A.认识了世界海陆分布,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 B.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说 C.揭示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D.全面研究海洋环境与全球环境变化间的关系

8.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中共穿过几大板块()。 A.3 B.4 C.5 D.6 麦哲伦船队历经三年,环球航行成功,人类首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据此完成第9-11题。 9.麦哲伦船队的出发地点位于下面①~④中的____附近()。 A. B. C. D. 10.船队渡过大西洋后,最早到达的地方位于下面哪幅图中()。 A. B. C. D. 11.与第(1)题图中④所示海峡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的是第(2)题甲至丁城市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下列人类活动与人类对海陆分布的探索联系较为密切的是()。 A.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B.西欧乳畜业的形成 C.小麦、棉花、葡萄引种到黄河流域 D.东南亚、巴西分别成为最大的橡胶和咖啡产地 13.关于海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B.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C.目前海洋还局限于为人类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陆地植物以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水生环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着于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与陆地植物区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热带海洋中种属反而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区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 1.潮间带(intertidal) 或沿岸带(1ittoralzone) 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虽然该带内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里实际上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其特点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冲击外,还要经受温度和水淹与暴露的急剧变化,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又因底质为沙质、岩石和淤泥分化为不同类型。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 或sublittoralzone) 包括从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abyssalzone) 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左右,海水的化学组成也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的和粘泥的,压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压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适应高压的特征如薄而透孔的皮肤,没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第2课时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一、课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四大洋,通过看地图,能掌握四大洋的位置、面积大小。 (2)了解海峡,主要掌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3)通过学习,掌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能自己从不同方面归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的学习,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构建各大洲轮廓及相应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掌握四大洋的位置、大小及与大洋附近有哪些大洲。 (2)通过讨论,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法来了解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 (2)通过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能够树立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大洋、海峡的含义 (2)四大洋名称、位置、面积大小,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位置 (3)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大洲轮廓、位置,从而找到大洋位置 2、难点 (1)运用归纳法,归纳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2)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现在海洋面临的污染问题很严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四、学情分析 (1)对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肯定对一些自主学习,讨论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画图,自己阅读地图,分小组讨论效果应该比较好。 (2)在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地图,在地图上寻找内容的技能,所以是有一定基础的。 五、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学生: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七大洲,那么七大洲的名称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拿出纸,在纸上用简单的几何符号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教师ppt展示,让学生拿自己的画和地图做比对,看是否正确。

【重点考点】(通用版)2019-2020-2020高中地理 第五章 海洋开发 5.4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练习 新人教版

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海洋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供人类开发利用,不过我们要注意其优缺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 1.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 ) 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 B.高压、低温、缺氧 C.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 D.隐蔽性差 2.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 A.海上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石油储存罐 答案:1.C 2.D 解析: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具有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的优点;特殊的海底空间特点,使海底具有储藏的功能。 读下图,完成第3~5题。 3.一货轮从A地出发前往洛杉矶,最近航线必经过( ) A.好望角 B.巴拿马运河 C.麦哲伦海峡 D.曼德海峡 4.12月22日一货轮从A地出发,经半个月航行到达法国南部马赛港,有关此次航行的说法中可信的是( ) A.航行期间正午日影先朝北,再朝南 B.整个航程顺风、顺水 C.必经过英吉利海峡 D.到达马赛时,当地正值温和多雨期 5.一油轮从委内瑞拉驶往图中A地,经过图中B区域时,船员看到( ) A.漂浮的海冰 B.狂风巨浪 C.顺水航行 D.船体下沉 答案:3.B 4.D 5.D 解析:A地为巴西里约热内卢,由此前往洛杉矶,最近航线需经过巴拿马运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船向北航行,正午日影一直朝北;航行期间有顺流航行,也有逆流航行;从A走最近航线到马赛,须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此时北半球为冬季,马赛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温

和多雨。B区域的洋流从东南向西北流动,与油轮航向相反;该区域为热带海域,无漂浮的海冰;此区域处于赤道无风带,常年风浪较小;此区域为亚马孙河入海口,淡水注入量大,盐度低,使船体吃水变深。 6. 读“澳门部分地区填海造陆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是岛,B是岛。C处是国际机场。 (2)澳门地区近百年来土地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其填海造陆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还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 (3)在我国台湾岛东部沿海模仿澳门那样的大面积填海造陆是否可行?为什么? (4)填海造陆是缓解矛盾的重要途径。 答案:(1)氹仔路环 (2)沿岸有淤积的浅滩人多地少,经济基础好 (3)不可行。台湾岛东侧直接濒临太平洋,大陆架面积不大,坡度较大。 (4)人多地少 解析:此题考查了澳门的组成以及填海造陆的条件及现状。澳门填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 盾的重要途径。同时,填海造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 二、能力提升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海洋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完成第1~2题。 1.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有( ) ①黑暗、高压②低温、缺氧③海水腐蚀性强④海冰破坏性大⑤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不属于海洋空间利用的是( ) A.钻井平台 B.海上飞机场 C.人工岛 D.海水灌溉 答案:1.C 2.D 解析: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有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海水灌溉属于海洋水资源利用。 海上交通是人类对海洋空间利用的最早方式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3~4题。 3.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海洋运输要素的是( ) A.码头 B.船舶 C.航道 D.定位系统 4.下列地理事物出现最早的是( ) A.海底光缆 B.海底隧道 C.远洋航行 D.海底管道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定位系统不属于海洋运输要素。第4题,远洋航行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早的方式。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据此完成第 5~6题。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中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中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中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起因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海洋岛屿生态系统因具有明显的海域地理隔离而区别于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地理与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陆地或其它邻近岛屿的种源物种迁移到新的岛屿后,经历地理隔离、特征置换或适应辐射等一系列的岛屿进化过程,形成与种源物种具有显着遗传差异的岛屿特有种。岛屿在小面积范围内分化形成大量的特有种,是岛屿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岛屿种群由于分布范围局限、生境脆弱且种群规模较小,岛屿种群较陆地种群具有更高的灭绝风险。本文通过对海洋岛屿物种的起源与演化、遗传结构以及岛屿物种的濒危与保护3个热点问题的讨论,阐述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濒危肇因以及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性 海洋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更是人类的未来所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责任。日前,为期3天的2010海洋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专家,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力度、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我国是一个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据统计,2007年中国海域已发现和记录的生物有22561种。”厦门大学教授杨圣云在谈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时如是说。 但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在北京大学博士陈梅看来,中华白海豚种群逐年减少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残酷事实,并给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敲响了警钟。 “历史上中华白海豚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在中国分布区,从广西北部湾一直到长江口都曾有白海豚分布,但现在却只剩下5个分散的白海豚种群,各种群数量也只剩几百头。”陈梅的痛心溢于言表。她认为,大规模围海造田、河流水利工程及港口建设等海岸线人为改变是造成中华白海豚种群减少的原因之一,“海岸线人为改变损害了红树林、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已经造成了全球性海洋鲸豚的栖息地危机。”

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海洋

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海洋 人类文明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千百万年来人类都在对海洋进行探索。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洋流,即海里的水总是依照有规律的明确形式流动,循环不息。它包括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盛行风是使海流运动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是海流成因之一。岛屿与大陆的海岸,对海流也有影响,不是使海流转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此外洋流还受到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其中暖流、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分别起增温、增湿和降温、减湿的作用。其中典型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洋流异常造成的。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分布也有影响,四大渔场就由此形成。最重要的是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之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使污染范围扩大。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他海域,加快净化速度。 凡是到过海边的人们,都会看到海洋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它包括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型。潮汐是所有海洋现象中较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海水运动现象,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海港工程,

研究海洋的意义

众所周知,自然资源的状况,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 前提和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运行,实质上主要是在围绕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海洋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其它资源一起,在整个资源大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因随着许多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将日益增大。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多种资源,如: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将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提供巨大的物质支撑力。各种海洋资源在开发活动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甚至作为支柱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应该看到,尽管人们对海洋开发投入极大的热情,并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却不是很高,除了传统的海洋生物资源外,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初始阶段或低级水平。 其次,海洋资源的多层次复合性特点,要求其开发过程中必须系统规划、综 合利用。海洋资源具有空间复合程度高的显著特点,许多资源在同一海区共存,既有生物资源,也有非生物资源,有和溶存或生活在海水中,有和储藏在海底或海底之下,也有的是通过水体运动而发生等。不少海域,海底是油气田,水体是渔场,水面是船舶航行的航道。海洋资源的这种多层次复合性、多功能性特点,决定了海洋的每一部分都拥有多种价值、多种功能,由此使海洋资源开发往往出现多行业的立体化开发,以及对同一海区某种资源的争相开发。这种状况要求任何海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对区域基础功能和价值的客观了解与分析 基础之上,即对该区全部的可利用资源(包括物质的和空间与环境的)进行科学评价。要在最充分地发挥海区自然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地考虑到社会需要与可能的各方面因素,树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观念,力求使海域的客观价值得到最佳的使用。同时,海洋资源的这种空间性特点,也使海洋开发必须系统配套。因海洋资源开发受海洋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其原理和方法与陆地石油工作,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但一层海水使得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比陆地复杂得多:海上风浪、海水运动、中高纬度冬季海冰活动、海底地质地貌动态、以及工作场地等都给勘探与开发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全面安排各有关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开发的正常进行、功效提高和人命与财产的安全。 第三,海洋资源的流动性特点,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更易产生联带影响。海洋资源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它具有流动性,即海水是流动的,海洋中的许多资源也是流动的。这一点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地资源开发的一个明显差别,即某一陆地地域的资源开发一般不会给不相连的陆地资源带来直接的影响。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不然,连续统一的海洋,通过流动的海水可把不同区域开发利用活动联系起来,即某一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必然影响到邻近海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一旦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某种海洋资源的生存状况,那将对其它海洋资源的生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在可能危及海岸带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之间的这种联带作用,使海洋资源开发暗含着极大的风险性,稍有不慎,可影响全局和长远,破坏整体生态环境。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