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用途管制的依据。

2017年9月6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7]104号),明确提出要增强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以地质资源、环境、生态、安全及土地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促进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协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及生活方式。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指导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合理布局、高效利用、有序管理,能有效保障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发展历程

土地适宜性思想及适宜性评价由来已久,但早期主要是农业及景观适宜性研究。

(一)国外研究

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应用手工绘图并叠加图像的方法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随后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麦克哈格(1967)正式提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旨在强调对土地的利用。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并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从适宜性角度对土地进行定级,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二)国内研究

古代

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吕氏春秋?辨地》“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之名物……以毓草木,以任地事”中体现的土地适宜性理念。

现代

中国现代,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荒地资源考察。

1970年代引入了国外方法,随后也形成自己的土地评价系统。

1980年代大规模的国土开发与整治中,区域性和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很大发展,评价重点逐渐开始有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移。

1990年代以来,积极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学方法非农用地适宜性,取得丰硕成果。

2015年以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试行)》、《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7〕10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发布,明确要求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科学合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生态空间用途、促进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协调等奠定基础。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广泛开展。

三、概念内涵

(一)概念

适宜即合适、相宜。适宜性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某种特定开发活动(农业应用、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道路选线、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等)是否适合空间自身局内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且

这种适宜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由一定地域(市/县/区)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所决定的、其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适宜程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包涵人类社会安全与公正、经济效率和生态安全3方面要义。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国土空间的500米×500米的网格为基本单元,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判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确定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的适宜用途区域。

(二)内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遵循土地适宜性思想,在不同尺度上对“空间”资源进行评价,侧重从宏观尺度判断国土空间承载城镇化、工业化开发等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这一地域功能的适宜程度。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土空间是在政治视角下界定的概念,其本质上仍是以土地为实体,是对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以地域为表现形式。从研究目标来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从空间上合理组织“开发”活动,是区域空间开发活动的基础性、前置性工作。

综上所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利用一定地域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在核实与补充调查基础上,采用统一方法对全域空间进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土空间对预定发展用途的适宜程度,确定最适宜开发、较适宜开发、较不适宜开发和最不适宜开发的区域。

四、总体要求

(一)评价目的

1、科学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高对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全面掌握国土空间在开发过程中土地承载力、资源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开发潜力及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区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明确开发优势、预期开发方向及制约因素,科学指导国土空间的开发时序、开发内容、开发规模及开发程度,保障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以区域资源环境禀赋为前提,结合区域空间开发实际,根据区域不同功能及适宜性等级,科学划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开发区域,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区域功能导向,提出国土空间开发新途径,合理布局建设空间,合理安排区域产业空间,为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土地科学管理提供解决方法及基础依据。

3、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撑。

开展区域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国土空间管制与治理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撑。通过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加大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与开发秩序;协调区域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逐步实现产业与资源供给和需求相适应的开发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二)评价原则

1、尊重发展规律

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理念,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本底条件,遵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确保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2、保持协调发展

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和发展协调统一的空间格局。

3、注重科学实用

科学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确保评价结果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活动对象间均可适用,加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兼顾刚性弹性

遵循保护红线等刚性规定,综合考虑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评价因子、设置评价参数、确定分级阈值,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三)评价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11年3月2日)

2、标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234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

3、相关规划及文件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发改规划[2014]2084号)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 年)的通知》(水资源函〔2016〕383号)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213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发改规划[2016]2043号)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

?《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5号)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五、评价内容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空间功能分区理论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考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灾害风险、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要素,针对国土开发过程中的约束和适宜程度,判断区域内各类国土空间适合进行开发的适宜性等级,以确定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适宜程度。根据评价指标性质,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基础性评价和约束性评价。

(一)基础性评价

基础性评价反映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支撑条件和能力水平,主要包括人口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四项内容。

1、人口集聚水平评价

人口集聚水平评价反映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集聚趋势。以市县(区)为评价单元,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和聚集度,综合集成人口集聚水平指标,将人口聚集度划分为不同的区间等级,形成人口集聚水平空间评价图。

2、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潜力。以市县(区)为评价单元,利用现状经济数据,计算人均GDP、地均经济密度,综合集成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形成经济发展水平空间评价图。

3、交通优势评价

交通优势评价反映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县(区)国土空间开发的引导、支撑和保障能力。依托区域交通数据,计算机场、铁路、公路等

交通网络密度和交通干线影响度,综合集成得到交通优势度,分别对交通干线影响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形成交通优势度总体评价图。

4、区位优势评价

区位优势评价反映市县(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和拉动效应。通过计算市县(区)内部区位平价和外部区位评价值,综合得到区位优势度,划分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等级,形成区位优势总体评价图。

(二)约束性评价

约束性评价是指约束和限定市县(区)空间发展的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约束性因素指标的评价。主要包括地形地势、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六项。

1、地形地势评价

地形地势评价主要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地形地势评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根据土地坡度分级、高程值分类,综合和集成地形地势等级,形成地形地势评价图。

2、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主要反映区域土地资源对未来人口与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能力。土地资源评价以乡镇为单元,通过可利用土地资源、已有建设用地数量和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后备适宜用地潜力,对照国家可利用土地资源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形成土地资源评价图。

3、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主要反映区域水资源条件对来人口与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能力。水资源评价通过现状入境水资源量、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计算得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

力,参照国家级人均水资源潜力分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形成水资源评价图。

4、生态评价

生态评价主要反映生态保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根据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综合集成得到生态保护重要性指标,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形成生态评价图。

5、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主要反映区域环境容量对生活生产的支撑能力。环境评价按照主要污染物的容量指标,对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单因素环境容量承载能力指数进行计算和等级划分,综合集成得到环境胁迫程度指标并划分等级,形成环境评价图。

6、灾害评价

灾害评价主要反映一定区域内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活动的危险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灾害评价通过计算灾害易损度、人口易损度、资产易损度并进行等级划分,依据“短板效应”分析重点评价区域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确定灾害影响避让区域,形成灾害评价图。

六、技术路线

(一)数据与方法

依据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规划及政策文件等,结合评价区域的相关资料,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根据相关因素的影响先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并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将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和分级处理,将规划范围划分为最

适宜级、较适宜级、较不适宜级和最不适宜级四大类,综合确定基本指标体系评价的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

(二)指标选择

空间开发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基础性指标包括交通干线影响、区位优势、人口聚集度等指标。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地形地势、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自然灾害影响、生态脆弱性等。

图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

(三)评价流程

第一,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梳理市县(区)国土空间基础资料、各类规划资料和相关数据资料,生成现状地表分区数据和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数据。现状地表分区数据由空间开发负面清单数据、现状建成区数据与过度区数据整理生成。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数据从测绘地理信息等数据源中提取和采集,主要包括行政区划数据、交通数据、水域数据、区位点及区域单

元地名点数据、道路覆盖数据及统计数据(人口、经济)等。

第二,形成评价底图数据库。

一是经相关主管部门确认,对不完整、不确定的数据进行外业核查和补充调查,完善基础数据。二是按照统一的底图数学基础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将现状地表分区数据和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数据分层入库,明确数据集名称、数据分层、属性、数据类型、长度、约束条件等内容,建立评价底图数据库。

第三,科学进行单项指标评价。

结合市县(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国土空间开发单项评价指标,明确各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分别开展基础性评价和约束性评价,科学划分评价结果等级,客观反映国土空间开发现状、趋势及潜力,以及国土空间对区域经济社会未来人口与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

第四,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在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依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确定单项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叠加处理,得到多指标综合评价值,由高到低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4个级别。其中一级表示土地适宜开发程度最高,四级表示土地适宜开发程度最低。

第五,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

将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与地表的实际现状进行综合集成,形成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分为最适宜级、基本适宜级、不适宜级和特别不适宜级四大类。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活动,合理安排区域产业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图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图

七、评价报告

(一)评价目的

1、背景

2、目的

(二)准备工作

1、基本原理

2、工作步骤

3、搜集资料

(三)数据与方法

1、空间开发评价数据

2、评价指标

(四)评价指标量化分级与权重(五)单项指标评价

1、地形地势评价

2、交通干线影响评价

3、区位优势评价

4、人口聚集度评价

5、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6、自然灾害影响评价

7、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

8、可利用水资源评价

9、环境容量评价

10、生态脆弱性评价

(六)多指标综合评价

1、评价方法

2、评价步骤

3、评价结果

(七)开发适宜性评价

1、评价方法

2、评价步骤

3、评价结果

(八)结论与启示

八、项目实施

(一)项目组织运作方式

我公司与项目组织编制机关成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项目组”,项目组成员由项目组织编制机关相关负责人以及我公司相关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并由专人负责,专业分工互补,具体组织项目调研、编制及实施,力争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项目任务。

(二)项目规划期限及工作计划

整个项目规划共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实地考察、访谈调研、搜集资料

(1)调研形式:实地考察、访谈/座谈讨论

(2)调研范围:一是项目组织编制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的想法、思路和相关要求,听取领导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相关建议;二是区域实地踏勘,了解区域资源环境并禀赋、地形地貌现状、产业发展、交通状况、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情况;三是调研过程中收集基础地理数据和相关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形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

我公司组织专家及专业规划人员进行具体分工、专业协作、充分论证,形成《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讨论修订、论证

讨论修订项目成果并论证,形成定稿。

(三)项目成果效果及验收

项目成果形成规划文本,验收以项目组织编制机关评审论证通过为准,最终运用于指导实践工作。

附件:

中研智业集团简介

中研智业集团起步成立于2006年,是我国专业从事政府咨询产业化运营的集团化股份公司,是我国县域决策服务高端智库,集团定位于“中国县域经济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市县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创新引领者”。

技术机构:东西部经济研究院、东西部规划设计院、东西部旅游规划设计院、东西部工程设计院、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林业科技开发设计研究院。

专业平台:北京中研智库、中研众创工场、规划咨询行业联盟。

业务体系:“两翼引领、四轮驱动”业务体系。两翼引领:以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三区三线划定、一张图构建等)、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项目策划研究、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为核心统领。四轮驱动:以经济产业研究(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规划等)、城乡规划设计(城乡、园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等)、资源环境规划(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资源环境遥感监测、生态环境调查与规划等)、信息系统集成(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智慧园区、智慧城镇等)四轮驱动的业务体系。

服务体系:以中研众创工场、规划咨询行业联盟等为平台,形成研究、咨询、规划、设计、投资及招商运营为一体的全过程规划咨询服务和技术总包服务体系。

技术资质:城乡规划资质、旅游规划资质、土地规划资质、工程咨询资质、园林景观资质。

专著成果:正式出版专著11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

《现代园区规划》《政府咨询之综合解决方案》《智慧园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产业循环链条100例》《低碳经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研究(2015)》《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研究(2016)》《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百问百答》《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综合解决方案》;正在出版专著3部,《图解“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研究(2017)》。

公司业绩:服务700余个市、区县政府部门、园区管委会、企业等,业务辐射我国的西北、西南、华北、中部及华南等20余省市(自治区),累计完成各类规划咨询服务项目2000余项。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04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 87号文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 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二、做好过渡期内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三、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审查的要点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其中: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包括: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②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下达;③主体功能区划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协调落实情况;④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的空间结构;⑤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⑥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⑦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前言 (2)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 4.1评价目标 (2) 4.2评价原则 (3) 5 评价工作流程 (4) 5.1制定工作方案 (4) 5.2开展评价工作 (4) 6 评价技术流程 (5) 6.1确定评价精度 (5) 6.2数据准备 (5) 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 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 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 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 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 6.4.2 结果校验修正 (7) 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 6.5综合分析 (8) 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 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 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 6.5.4 潜力分析 (9) 7 成果表达形式 (10) 7.1评价报告 (11) 7.2评价图件 (11) 7.3评价数据表 (12) 8 成果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 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 (1)评价方法 (15) (2)评价步骤 (15) (3)评价成果 (17)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2019-07-29 10:13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 “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通过“双评价”,客观的反映现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发现未来发展的潜力。同时,通过对比现状(如开发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可以对既有规划成果进行校正。 此外,“双评价”成果从空间上明确规划范围内未来生态修复的要点,并有助于分析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路径。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 ——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 黄丽华王亚男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 一、前言 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 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执行方案(最新)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执行方案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重大意义 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在支撑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X届X中、X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强化权威性、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二)主要目标。到X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X年,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到X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知识分享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 与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 江桂地质勘查技术所 2019年8月2日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个国家空间战略与政策的最高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在支撑经济总量迈入世界第二的同时,因长期以来国土空间开发缺乏顶层设计而带来的空间矛盾与冲突也日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018年4月,陆昊部长在自然资源部党组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一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地质支撑。加强区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条件评价和规律研究,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地质支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水土污染、地质灾害、生态退化等问题,开展地、矿、山、水、林、田、湖、草、人等生命共同体的调查研究。 2018年7月,陕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统筹各类发展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治理格局,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是统一形成“一张底图”,二是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叠加各级各类规划成果,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规划期限为2019~2035年,中期目标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规划范围为省域全部国土空间。工作任务共涉及8大任务,即:落实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资源开发保护,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全域协调发展,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保障体制机制。 我院参与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技术优势:1.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突出,能够为全省农业空间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基础支撑。已完成

土地适宜性分析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 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时间:2015年7月10日至7月12 B 地点:寝室 组织情况:个人完成 个人的工作概况: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注意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应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1)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选择最显著、最稳定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的相应的各评价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权重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5— 10 150—300 次适宜(3) 5 10—15 沙土 300—450 临界适宜(2) 3 >15 水域>450 不适宜(1) 1 2)综合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区的坡度、土壤、距水系的距离三个单因子的相应的权重确定后,为了得到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类图,需要得到三种用地的各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权重划分,对应相应的适宜级别与对应不同的分类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农业用地综合因子评价准则 地类综合权重分类适宜程度分类等级 农业用地 3—7 不适宜 1 7—1 2 临界适宜2 12—16 次适宜 3 ■ 16—21 最适宜 4 5.项目过程 整个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一、分别建立土地坡度,土壤质地,距水源距离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栅格图。 1)山高程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然后T臥转栅格,根据栅格图得到坡度图,对其进行重分类,按照不同范围的坡度进行单因子权重赋值,坡度越平缓,植被生长越良好,权重越高,最后再根据行政区划范圉,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TIN图层TIN栅格图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因为本系列只是起研究模拟作用,因此以广东省(省级)为例,地理坐标系使用WGS1984(许多网上得到的数据都是WGS84,所以不使用CGCS2000),投影使用WGS_1984_UTM_Zone_49N,空间分辨率设为90m。 首先,对广东省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进行评价。 今天的操作是建设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 1-1-2 广东省城镇建设土地资源评价 然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 首先看公式: 城镇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城镇建设条件]=f ([坡度], [高程], [地形起伏度]) 其次看步骤要求(坐标系与精度与双评价要求不同,主要操作步骤相同,参考双评价2019.6月版): 第一步:坡度: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一般按≤3°、3~8°、8~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 第二步: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划分城镇建设条件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级。将高程≥5000m 区域,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500~5000m 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第三步:地形复杂地区评价结果修正。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进一步通过地形起伏度指标对城镇土地资源等级进行修正。 利用DEM 邻域分析功能计算地形起伏度,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 栅格建议采用9×9 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 邻域),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 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 2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 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首先,我们按照坡度进行重分类,得到jsslope: 接着本来我们是需要根据高程,对坡度分级的建设土地资源分级进行修正,但是广东省内最高点不足2000m,因此略过第二步,直接进行第三步起伏度修正。 那么首先运用DEM进行起伏度分析(使用焦点统计工具),需要明白领域范围采用20公顷的话,我们的DEM精度为90m,因此采用5*5的邻域,得到range: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一九年四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原则 (3) 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3) 5.1工作目的 (3) 5.2工作内容 (4) 5.3工作流程 (5) 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5) 第二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 一、单要素评价 (7) 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 7.1生态重要性评价 (7) 7.1.1技术方法 (7) 7.1.2生态重要性分级 (8) 7.2生态敏感性评价 (9) 7.2.1技术方法 (9) 7.2.2生态敏感性分级 (10) 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 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1) 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4) 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5) 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6) 二、集成评价 (16) 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6) 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第三部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 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9) 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9) 14.2评价方法 (19) 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0) 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0) 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0) 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4) 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4)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 目录 摘要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 4、研究流程 二、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2、研究技术方法 Ⅰ层次分析法 ⅡGIS与空间分析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分析 三、研究区域概况 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1、评价目标的确定 2、评价体系的拟定 3、评价因子的选取 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 (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 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 1、评价分析模型 2、评价结果分析 (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一、前言 1、问题提出 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化过程中,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总体目标是寻求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涛,2002)。 随着人口增加,大工业,大城市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产生了耕地锐减、林地缩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将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趋于市场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自然构成要素空间分布的合理程度,即土地利用是否与土地自然要素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便是保持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 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生态特性,并且它们互相交融,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有庞大信息的巨大系统。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独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7卷第12期 2012年12月V ol.67,No.12Dec.,2012 收稿日期:2012-01-28;修订日期:2012-09-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L04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M500377,2012T50127) [Foundation: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09CJL045;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Funded Project,No.2011M500377,No.2012T50127] 作者简介:唐常春(1976-),男,湖南衡南人,博士后,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9172M),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 发展与土地利用。E-mail:tangchangchun@https://www.360docs.net/doc/207923374.html, 通讯作者:孙威(1975-),男,河南开封人,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181M),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 规划。E-mail:sunw@https://www.360docs.net/doc/207923374.html, 1587-1598页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唐常春1,2,孙威2,3 (1.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长沙41000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 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 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 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 与AHP 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 GIS 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 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 平较高,高值区(V~VIII 级)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 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 耦合差系数(D 值)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 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 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 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关键词: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开发;适宜性;长江流域 1引言 随着空间开发失控与区域无序竞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格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实践命题,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是研究解决该命题的重要基础。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国土空间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以及限制状况。本文中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特定国土空间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适宜程度。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GIS 技术应用和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应用手工绘图并叠加图像的方法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随后基于GIS 技术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主流[1]。GIS 技术逐步与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2-3]、多指标决策方法[4-7]、模糊逻辑技术[8-9]、神经网络方法[10]、遗传算法[11]、元胞自动机方法相结合[12],有效提高了评价方法的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同时,GIS 技术与模型方法的融合趋势进一步明显,如哈佛实验室开发的SYMAP 和GRID 系统包含了一系列可进行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模块[13]。国内研究更关注应用层面,丁建中等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