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10小题,每题5分,共计50分,多答不计分)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2.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3.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4.谢尔福德耐受定理;耐性定律也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 Shelford经过大量的调查后指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成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律。
5.生态幅; 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6.生态位;从环境来看,具体生物所生存的的具体环境,即该生物的生境,从生物来看,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即生态位
7.群落;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群落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执行一定的功能。
8.内禀增长率; 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对于某一种群来说,不同的年龄构成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的年龄分布时,其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m)又称为生物潜能。
9.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的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9.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10.“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称为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 11.趋同适应; 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 12.限制因子 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15.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16.李比希最小因子;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18.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20.第一性周期因素;
21.生境;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22.物种性状的可塑性;
23.趋异适应;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24.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25.种群生态学
26、生物群落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7、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28、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29、表型适应 在有机体的生命周期内产生的适应。
30、比尔格曼法则
32、专性互利 即如果共生的双方分开,那么一方或者双方将无法生存

二、论述题(任选4小题,每题25分,共计100分, 多答不计分)
1.试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性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般特征: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单位和结构,属于生态学研究的商层次;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功能;③能流、物流及信息流是其三大功能;④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取决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一般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6级;⑤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2.试述周期性变动生态因素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试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种群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4.试述群落的演替过程
:①互不干扰阶段②相互干扰阶段③共摊阶段④进化阶段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替。而且按顺序发生的一系

列群落(演替阶段)组成一个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生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在这样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其早期阶段的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组成几乎到处都是非常近似的。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模式来描述。

旱生演替系列 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1)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

(2)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藓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蕨类和一年生植物相继出现,代替苔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植物定居,形成群落。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度、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也不再那么严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

(4)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中消失。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5.试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各个种群的生态位越分化,以及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2)生物多样性越高,能流、物流途径的复杂程度越高
(3) 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生物对改变了的环境也越容易适应
(4)生物多样性保证了系统功能完整性及功能组分冗余
(5) 生态系统越成熟,生物种类越多样化,信息传递和反馈能力也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6.什么叫种群?试述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物种群是指特定时间占据

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每个生物种群都具有特定的空间特性,数量特性及遗传特性。
1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3,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生命表和生存曲线
7.试述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当一个种以另一个种,不论是活的还是它的死亡残体,或它们生命活动的产物为食时,就产生了这种关系。又分直接的营养关系和间接的营养关系。采集花蜜的蜜蜂,吃动物粪便的粪虫,这些动物与作为它们食物的生物种的关系是直接的营养关系;当两个种为了同样的食物而发生竞争时,它们之间就产生了间接的营养关系。因为这时一个种的活动会影响另一个种的取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一个种还可以为另一个种提供住所,例如,动物的体内寄生或巢穴共栖现象,树木干枝上的附生植物等。③助布关系,指一个种参与另一个种的分布,在这方面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 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8.试述植物的水生原生演替序列
 水生演替系列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在此阶段中,植物漂浮生长,其死亡残体将增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矿物质微粒的沉积也逐渐提高了湖底。代表植物:浮萍、满江红及一些藻类植物。 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5~7m处,湖底裸地上最早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的植物。轮藻属的植物生物量相对较大,使湖底有机质沉积加快,自然对湖底的抬升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当水深达到2~4m时,金鱼藻、眼子菜、黑藻等高等水生植物开始出现,这些植物的生物量更大,对湖底的抬升作用也就更加明显。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莲、睡莲等。这些植物一方面生物量大,对湖底抬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的叶片大量漂浮在水面,使得水面下

光照条件很差,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这样就迫使沉水植物向深水处转移,这样又起到了对湖底的抬升作用。 直立水生阶段:浮叶根生植物使得湖底大大变浅,为直立水生植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最终直立水生植物(例如芦苇、香蒲、泽泻等)取代了浮叶根生植物。直立水生植物的根很密集,使得湖底迅速抬高,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一些浮岛,原来被水淹没的湖底开始与大气接触,生境开始具有陆生植物生境的特点。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从湖底被抬升出来的地面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含有近乎饱和的水分。喜湿植物开始定居。若此地区气候干燥,那么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很久,很快旱生草类会取代湿生草类。若该地区适合森林的发展,那么,该群落会继续向森林群落演替。 木本植物阶段:在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现的木本植物是灌木。而后随着树木的入侵,形成了森林,湿生生境也最终转变为中生生境。 可以说,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的。因此由湖畔向湖心观察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在一般的湖泊中,只有在水深为5~7m处,才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而在水深超过5~7m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了。
9.试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特点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