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教师:孙锦辉

时间:2013年4月

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我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道德教育的内涵应该就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那么体育教学中的德性培养有哪些呢?

最为鲜明的是它的教育性。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顽强,这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道德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展,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要求,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位参加者都必须严格地执行规则、服从裁判,必须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服从整体的需要。队列训练、广播体操等项目则要求学生按统一的口令完成动作,统一步骤、统一行动,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经常不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自己所在的班级或学校,个人行为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集体的荣誉。随着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多次重复体验,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会得到升华,并将开始与祖国和社会联系起来,进而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集体主义又包含了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等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等形式来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

5、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体育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体育课堂道德教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又是学校体育的一个主要任务。

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是很多的。 1.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⑴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⑵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培训资料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1、道德的含义: 古代典籍中,道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规则;德是人们对道认识的所得。 所谓道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就是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和规范,它也就是从道义要求人们以一定的思想、态度、作风和行为去待人、带物、完成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是员工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职业道德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保证。 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做人、做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 职业道德的定义: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即时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 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文明礼貌 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语言—规范表情—待人热

情 2、爱岗敬业 A、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B、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 3、诚实守信 A、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B、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 忠诚所属企业—诚实劳动、关心企业发展、遵守合同和契约。 维护企业信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树立服务意识; 保守企业秘密 4、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 A、办事公道的涵义:就是指我们在办事情、处理事情时,要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不论 以谁都是按照一个标准办事。 B、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 坚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指的是每个从业人员都要遵守纪律和法律,尤其要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整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避免品德评价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例如,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常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深受鼓舞和感动,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 ,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 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 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 。最后,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 ,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2 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浅谈 摘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

浅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情感内涵

浅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情感内涵 摘要: 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真正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和素质全面的人。从四个方面来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想情感内涵:以情动人,构建和谐师生情感;以理唤情,激起学生内在求知欲;以境激情,唤起学生成功自信;以诚动情,做学生知心人。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内涵;道德教育 情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情感体现着他们对当今社会现实的适应程度,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性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情感性道德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外在感性化的情绪体验,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多重性的心理感应。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现状,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当代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的 基本內涵。 一、以情动人,构建和谐师生情感 日常的人际关系最能展示出一个人情感的正常挥洒。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班级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等。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和谐,常常表现出冷漠的倾向。尤其是师生之间,缺少真心的沟通和交流,表现出敷衍与世俗的行为态度。调查表明:大学生师生关系冲突性较强,而在亲密 性、支持性和满意度上较差。[1] (P.11-13)人际的冷漠化,是大学生情感异化的 外在表现之一。这种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处于十分压抑的状态,无法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主体性和优越性,不利于他们情感教育的健康发展, 也使得他们的情感世界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发展时期,具有丰富的情感,但其情感也相对脆弱,比较不稳定,情绪容易波动。大学生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情感,则容易犯错误,甚至迷失自我,葬送自身前程。大学生情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使大学生了解自我情绪,学会管理自我情绪和激励自我情绪,并学会自尊、自重、自信,从中培养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具有坚定的意志,并形成一定的情感品质和 抗击挫折的素养。也可以说,大学生情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感自控的教育。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完整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避免品德评价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例如,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常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深受鼓舞和感动,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最后,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2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浅谈 摘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

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 1. 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 2. 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3. 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 4. 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5. 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教师:孙锦辉 时间:2013年4月

体育课中道德教育的内涵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我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道德教育的内涵应该就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那么体育教学中的德性培养有哪些呢? 最为鲜明的是它的教育性。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顽强,这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道德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展,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要求,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位参加者都必须严格地执行规则、服从裁判,必须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服从整体的需要。队列训练、广播体操等项目则要求学生按统一的口令完成动作,统一步骤、统一行动,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经常不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自己所在的班级或学校,个人行为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集体的荣誉。随着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多次重复体验,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会得到升华,并将开始与祖国和社会联系起来,进而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集体主义又包含了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等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等形式来

从德智体美看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 从德智体美看德育的本质 小组成员 戚雅君(05) 吴炜(24) 朱亚红(32) 吕航行(04) 摘要 “德育”一词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我们要明确德育组成部分的外延,有助于我们从德育的全部活动中研究得意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之所在; 在教育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比较中来较为定性地探讨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关键字 德育的本质;德智体美;比较;教育 “德育”一词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但究竟是谁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至今是个谜。这个新名词,现在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莫衷一是。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义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感到,作为道德教育简称的德育只能是狭义的,迫切需要扩展德育的含义,才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治教育等都收进德育这一概念中来。于是便出现了广义的德育概念。而且在改革开放和德育活动不断扩展的新时期,如果对德育这一最基本概念缺乏最科学的界定,仍停留在任意各自表述的状况,

“名不正则言不顺”,不仅会影响德育的国内国际交流,而且也会由于缺乏共同语言而影响德育改革的深化。 德育的外延 首先,我们要明确德育组成部分的外延,有助于我们从德育的全部活动中研究德育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之所在。以当代国内外对德育任务、目标、内容的涵盖面的看法,即可以看出对德育的外延大致有这样几种理解: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或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 -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 有人还不满足,不断提议再补上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 近年来,还有些人把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生命生态教育、宗教教育等一律翻译成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内容。 由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人们对德育外延的界定,因文化语言背景、习惯、经验和需要、视角和视野、逻辑方法和分类标准不同,差异性很大。其涵盖面小自“洒扫应对”的日常行为规范,大到政治理想和自然观宇宙观;近从家庭、邻里、朋辈,远到国家、国际和航天的规范;起自“基因自私”“人性善”“娃娃听话”,终在“保持晚节”、追求“永生”或“痛苦人生”“长眠幸福”。尽管所用语言、分类标准和概括水平不一,都有一定的存在时空与合理成分,但是作为科学范畴和国家的教育决策中的德育,,还是应该使德育的外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认识,以免歧义障碍导致德育外延泛化和德育行为的混乱。 总之,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五个方面:政治教育(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等);思想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德育问题:德育的概念

德育问题:德育的概念 德育概念的综述 摘要:“德育”这个名词自出现至今,对于其概念的界定一直就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教育界对其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国外的教育家认定“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另一区域则是以中国的中国特色的德育为概念界定依据,而其中又分为两派:一方教育家与西方德育概念的界定相同,而另一方则认为“德育”包含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等广义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即是被泛化的“德育”. 而笔者认为就从其实施的效度、概念泛化的弊端而言,德育即道德教育更为合理。 关键词:德育概念泛化 自17世纪70~80年代,康德提出“德育”这一名词,虽然康德所言的“德育”仅仅是指道德教育,即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成为道德教育。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康德首次把“德育”这个词纳入了人们的视野。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 把教育明确划分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步被纳入教育的领域并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一)国内对“德育”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影响,国内的教育家们都试图使“德育”的概念逐步完善并期待获得最终确立。

1、在这里,且当作狭义的“德育”即指的是道德教育。而国内有名望的教育家持此观点的不乏其人。就时间顺序而言,钟启泉与黄志诚认为“德育是培育人的德性的教育, 亦即通过培养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动机与态度, 提高道德实践的能力与素质的教育, 谓之德育,一般与道德教育同义。”而班华理解的“德育”即育德, 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 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至于檀传宝则把“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教育界的其他教育家则不能完全认同所谓“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狭义论断,并以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翰章认为“德育的实质归根结底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与此相似,胡守棻提出“德育即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刘惊铎和权利霞认为“德育就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者运用该社会的品德规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系统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分析地看, 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一切专门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鲁洁和王逢贤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王汉澜和王道俊则主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著,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著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著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7、思考活动与交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组织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尝试设计一两次。

体育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等品质。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实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升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前几项任务一般能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而后几大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此,作者谈谈体育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几种做法。 一、严格的管理强化纪律观点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就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活泼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准备活动包括整队、报数、清点人数、队列队形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等等。队列队形和体操队列不但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水平。此外,体育教学要求学生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如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夏天不穿拖鞋、凉鞋等);衣袋里不装有碍活动和影响安全的物品,(如小刀、钢笔、钥匙等)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先请假,上课铃响后,迅速整队、报数、清点人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规定的队形、顺序、要求实行准备活动,严格遵守课堂组织纪律,不做与课无关的其他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点,是极好的德育教育形式。 二、以艰苦的训练磨练顽强的意志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体育课学生个别活动的机会较多,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因为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教育 [摘要] 中学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少年学生 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学体育课是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 ,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 ,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在2004年雅典澳运会上中国女排对俄罗斯女排决赛,中国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中国女排们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最终已3比2赢得了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

(完整版)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任何职业教育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献身教育,忠于职守。只有真正献身教育、忠于职守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而要真正履行教育的职责,必须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决不能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地位所诱,决不能“跳槽”、“下海”。应该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安贫乐教,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也才更值得社会尊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是否热爱学生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具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是搞好教育的出发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这就没有好的教育。热爱学生,就要做到教书育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因此,教书育人,管教管

导,二者决不可偏废。对学生要满怀深厚的感情,教育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同时必须注意热爱的方式、方法,既要热爱、又不溺爱、迁就和放纵;既严格要求,又不惩罚、体罚和变相体罚。不采取挖苦、讥笑、讽刺的方式,不偏爱优生,不歧视差生,一视同仁,热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自己首先不去做。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严以责己,才能为学生所信赖、所尊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应有的品德和劳动态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积极上进,互相帮助,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教师应有的又一种美德。人类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任何一个教师把自己仅仅局限于本学科之内已经远远不够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即使是担任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象海绵一样从各方面汲取知识,注意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主动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必须注意自己的仪表美。衣着打扮必须整齐干净,朴素端庄。适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必须和蔼可亲,文雅礼貌,使人愿意接受;待人接物必须热情大方,讲求方法,乐于帮助别人;甚至上课的姿势、表情,以致每一个手势,都要讲求分寸,适合得体。一个人民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提倡仪表美。每一个教师不但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不要把它看成是生活小节而不

德育的概念

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 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 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2、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大学》——我国最早的德育专著 《论道德教育》涂尔干——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 《品格概念与品德教育》凯兴斯泰纳——最早研究品格的专著 《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 3、德育的功能(简):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经济、文化) (1)、德育的政治功能 a、德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维护与巩固政治 b、德育通过学校这一阵地,传播思想制造舆论 c、德育直接培养政治人才 (2)、德育的经济功能(生产——流通——消费) a、生产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 b、流通领域:诚信体系 c、消费领域:树立健康积极的消费观 (3)、德育的文化功能 a、保存传递文化; b、选择文化; c、融合创新文化; d、引领文化 2、德育的个性化功能 (1)、德育的个体发展性功能:为个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对个 体的品的结构(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发展起作用 (2)、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满足人超越的需要,满足精神追求 的需要,使人从中获得精神的快乐、愉悦 4、德育的地位的认识(结合实际谈) 德育首位论、五育并列论、完全寓它论、以智代德伦、德育唯一论 5、德育目的的概念: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格规格。 6、德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7、确定德育目的的依据(简) (1)、客观依据 a、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 b、不同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c、各级各类学校不同阶段的特点 (2)、理论依据 a、德育目的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该理论既确定了人的全 面发展观又展现了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b、各种流派围绕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目的、教育取向的不同 个体本位论:主要考虑人的发展、人的需要来确定德育目的(代表人物:杜威、 卢梭) 社会本位论:在遭人与造公民之间选择造公民(代表人物:涂尔干) 科学主义:社会瞬息万变,教育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适应性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要按人性化的需要来设计 8、我国小学德育目标(1993年《小学德育大纲》)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九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