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这是我曾经在科学课题组上的一节研究课,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现在我们的课题也即将结题,但当时上课的情景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课上完后大家热烈的讨论。今天,我就来说说我是怎样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是探究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三部分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本课之前,我在五年级两个班随机各抽取了20名学生,就“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有沉浮的概念,但也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如认为在水中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改变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会改变等。

(三)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科学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课标中的相关要求,针对学生前概念检测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特点,我确立了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的方法研究物体的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导入

教师出示一石块和一泡沫块,演示:将它们轻轻放入水中

小石块下沉,板书:沉↓;泡沫块上浮,板书:浮↑

然后引出课题,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设计意图:用典型的对比实验引路,孩子们在观察交流中发现物体的沉浮与不同的物体有关,这里还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二)探究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形成概念一

指导各组学生打开塑料袋,拿出课前准备的4种物体,分别是苹果、橡皮、回形针、木块。

提问: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学生分组进行预测,记录员统计本组对各种物体沉浮情况预测的人数,填入实验记录表一。

实验记录表一

木块回形针苹果橡皮

预测人数↓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实验结果

然后每组指派一名学生汇报预测的结果,师生共同统计预测结果,稍作分析。(预测结果:全班48人,预测木块↑的为48人;预测回形针↓的为48人;预测苹果↓的有37人,↑的有11人;预测橡皮↓的有34人,↑的有14人。意见有分歧,学生特别期待做实验。)

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一。

(实验结果:木块↑,回形针↓,苹果↑,橡皮↓)

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到体积、轻重、材料等因素时,教师适时板书:体积、轻重)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对观察活动提出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先推测,再验证,然后再归纳、总结。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实验验证是科学探究方法的一个关键步骤,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最好的办法。】

(三)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形成概念二

引导学生思考: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和重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改变吗?

如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橡皮在水中是沉的,分别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再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甚至把它切得更小,放入水中,会怎样?

又如一个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回形针或木块连接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学生先做出预测,记录员统计本组对各种沉浮情况预测的人数,分别填入实验记录表二、三。

实验记录表二

物体大小预测人数结果物体大小预测人数结果

↓↑↓↑

苹果

一半

一半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八分之一更小更小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实验记录表三

物体大小预测人数结果物体大小预测人数结果↓↑↓↑

回形针2个

2块3个3块4个4块更多更多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每组指派一名学生汇报预测的结果,师生共同统计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小,放入水中,全部都认为↑;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切成一半大小,↓45人,↑3人,再切成四分之一大小,↓36人,↑12人,切成八分之一大小,↓25人,↑23人,切得更小,↓8人,↑40人;一个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回形针连接在一起,放入水里,全部都认为↓;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两个、三个、四个木块连接在一起,全部都认为↑,更多木块连接在一起,↑45人,↓3人。意见再次出现分歧,学生期待实验。)

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二、三的填写。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刀安全。)

实验结束,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得出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的大小,在水中的沉浮

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研讨主要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孩子们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和所做的解释,为了促进学生朝着科学地观察、设计方面迈进。到这里,孩子们有必要对他们原来所做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在该课的学习、探究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四、教学效果检测分析

教学活动结束后,课题组研究人员对上课的48名学生进行了关于“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科学概念后测。从当时检测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科学概念,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创新之处

1、关注学生前概念,围绕概念组织教学

相较于平常的教学,我先调查学生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有没有迷思概念,在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测和提问让学生暴露模糊甚至错误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和交流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转变。

2、统计数据方法的创新

很多老师在教这课时,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据的统计,这样,一个班分为几个组,就只有几个数据,不能真实、充分地反映每一个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前概念的掌握情况。我的这节课可以看出每个组里每个人的前概念认知情况,教者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就更有针对性。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二年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有些物体会漂浮,有些物体会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漂浮和下沉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无关。 3、通过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从中感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预想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物体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2、通过活动能自行设计标识,在老师的建议下采用统一的标识进行记录。 活动器材: 水槽铅笔、回形针、泡沫塑料块、玻璃球、塑料条、萝卜、橡皮、彩泥、学生记录卡 活动二:做物体下沉、漂浮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知道有些东西会漂浮在水面,有些东西会下沉到水底。 2、通过活动,学生会在记录卡上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器材: 水槽铅笔、回形针、泡沫塑料块、玻璃球、塑料条、萝卜、橡皮、彩泥、学生记录卡 活动三:研究物体的漂浮与下沉与大小、轻重无关。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能发现问题。 2、通过自己找寻材料,实验解答问题。 活动器材:萝卜回形针塑料条铅笔…… 活动四:总结拓展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活动器材: 彩泥 三、教学过程:

(一)预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 带领同学们认识物品 的名称 师:猜测一下,桌上的这些物体在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漂浮?为什么你这样思考?填在表格“预想结果”中 2、教师出示记录表师:你们认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地把实验结果表示出来?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多数学生从物体的 轻重、大小考虑) 说出自己认为好的记 录方法 如:↑↓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 自己思考的过程讲出 来,为下面的教学做铺 垫 记录方法没有唯一的 标准,只要符合要求就 应给予肯定,但教师应 该帮助学生统一一种 标识,便于接下去的交 流。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物体的沉与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三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的第一个科学探究一级标题内容,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由此引发思考: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们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他们的推测与实际的观察肯定会发生矛盾,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 在科学观察中,期望学生逐步对自己原来所做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轻重一样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组织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第一组:木块、石头、小纸片、铁块; 第二组:泡沫塑料、胡萝卜、螺母、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第三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一组(4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一组(4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 ( 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 ) ,让学生再次体验玩水,看谁在玩中最先有发现。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浮与沉冀教版

《浮与沉》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浮与沉》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感受浮力;3.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接触的实验探究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猜测和事实对比,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二)技能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先利用一个动画片,小动物们玩球的时候不小心,球掉进了洞里来吸引学生兴趣,揭示课题浮与沉,并且展示一些生活中沉与浮的图片。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1:先猜测百宝箱的物体是否沉与浮?然后让学生知道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活动2:小组讨论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与猜想对比纠正。 活动3:通过议一议知道:大而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小而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引出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活动4:用提石头小实验,来了解其实水对下沉的物体一样有浮力。 活动5: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再动手做一做。 活动6:师生共同展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 (三)知识拓展 观看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到水底下的动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四)总结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 四、说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物品进行大胆猜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沉与浮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沉与浮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老师先讲个小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 玩得正高兴, 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 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啊, 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 顺利地把球取了出来。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生预设用水让皮球浮起来)可如果小明小刚玩的是铅球,你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让球浮起来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玻璃的培养皿, 把它放入水中, 你们认为会怎样? (1)放水面上(浮)(2)放水底(沉) 为什么同一种物体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 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放的方法不同。对了! 这就是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首先要统一方法, 书中就给了我们两种方法。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 2、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小组分组实验课,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 三、四位同学为实验操作员。) 3、好!请同学们看到你们实验桌上的实验物品,认识一下它们。谁来汇报一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我们先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去, 先请每组同学预测一下,如果这些物体放在水里的话你们认为哪些会沉, 哪些会浮, 并把你们小组认为会沉的放一堆, 会浮的放一堆, 还要把预测的结果用箭头填在表格里。不要怕,大胆的预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说过:“没有大胆的预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4、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5、实验前实验操作要求:(1)不要把水到处乱洒,保持桌面清洁。(2)小心小刀的使用。(3)切物体时要用纸片垫着,以免损坏桌面。 6、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ppt 音乐响起。)

物体的沉浮条件(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八章第六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从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浮力知识的升华与拓展。北师大版教材在本节课的编排上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课本中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这些例子覆盖面广,使用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充分地体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相关知识。他们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沉,轻的物体就会上浮。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潜概念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的认知困难。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

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 (2)了解潜水艇、潜水艇、浮筒的浮沉等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 难点:轮船,潜水艇等的沉浮原因的分析。 三、教学策略 教法: 我采用了是实验法、讲授法、谈话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是本节课的知识载体,根据学生已有的概念设计一些演示实验来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在探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过程中又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余丽丽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物体的沉浮;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言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出示砖块、木块、水槽,预测木块、石块的沉浮。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要点:提醒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为浮,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3、出示塑料块,预测其沉浮。再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既是对沉浮的标准的复习,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铺垫。)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幼儿园说课稿:《沉与浮》

幼儿园说课稿:《沉与浮》.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乐于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能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 (2)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了解改变沉浮的方式。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和探索改变沉浮现象。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盛满水的脸盆,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摆好后用盖布盖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彩色记录卡、铅笔。 (3)教师示范材料:鱼缸、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学课件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鱼缸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观察到教师演示的物体沉浮现象,PPT上也有相应的图片展示。 (2)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与轻重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重量越重在水中越容易下沉;重量相同的物体,大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大小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能力与方法: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味科学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玻璃皿,一根铁棒放入水中。您发现了什么? 生:玻璃皿浮着,铁棒沉下去了。 揭示课题:沉与浮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与浮】。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橡皮泥、铅笔、木头、砝码、橡皮。)。先请每组组长带领预测一下,把会沉的物体有“ד把会浮的应”√表示在记录单第一行对应格子。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就是否如我们同学预测的一样呢,我们来动手试试瞧。 3、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提出要求】(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与操作实验,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三、四位同学为实验观察员。)【教师演示第一个,并强调一次放一个实验,完后放回原位,依次进行】 4、小组汇报结果。(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小结: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三、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一)重量与沉浮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实验中,哪些物体的沉浮让您觉得比较有趣。(生:小小的回形针也会沉下去,大大的塑料块却浮着) 师:您们觉得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有关?(生: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 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验证我们的猜想。 首先我们来瞧瞧重量与沉浮的关系?在我们的材料里,哪个适合用来验证重量与沉浮的关系。(水壶:可以装不同的水。)(其她的为什么不合适:改变重量的同时会改变她们的大小等其她条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她条件不变。) (讨论填写预测,装水多少与沉浮的关系)依次进行试验。 2、把空水瓶放入水中。发现:水瓶浮在水面上。 3、把水瓶装入1/3,1/2。这三次发现:慢慢沉下去了,教师提示:有一部分半沉在水中没 有完全沉下去, 第四次试验,装满水。(发现水瓶完全沉入水中) 4、比较4次试验,有什么不同。(水瓶表面积大小相同,重量逐渐变大) (错误可能:生:水壶半沉在水中就是改变了体积。教师引导:沉下去部分的体积水向四周排开总体积不变。)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预测与结果一样不?(生:不一样)。结果就是怎样的? 6、小结:物体体积相同时,重量越大越容易下沉。潜水艇的原理【视频】。 四、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二)大小与沉浮 1、【视频】万吨轮。师:为什么能装这么多东西还能浮在水上呢?(生:船的形状能浮) 2、什么样的形状容易浮起来呢,我们来试一试。 3、讨论填写预测您觉得它会沉还就是浮。(引导学生注意,此时,物体重量不发生不变) 4、把整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怎样了?握成球形怎样了?变成平板怎样了?还有什么形状。发现什么。船型的比较容易浮起来。(错误可能“游乐场的水球也就是圆的怎么能浮。因为水球比较轻,船需要装很多货物。演示:装满水的水壶很重还就是会沉下去。) 五、小结: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的大小有关。 【拓展】 1、游泳的原理【视频】 2、盐水能让清水中沉的物体浮起来。 附录1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实验记录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沉与 浮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 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 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 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 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 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 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初中物理实验物体的沉浮条件说课稿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旺苍县双汇镇双河中学的八年级物理教师熊婷婷,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实验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 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乒乓球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进行教学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2、采取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这是我曾经在科学课题组上的一节研究课,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现在我们的课题也即将结题,但当时上课的情景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课上完后大家热烈的讨论。今天,我就来说说我是怎样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是探究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三部分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本课之前,我在五年级两个班随机各抽取了20名学生,就“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有沉浮的概念,但也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如认为在水中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改变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会改变等。 (三)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科学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课标中的相关要求,针对学生前概念检测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特点,我确立了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的方法研究物体的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导入

沉与浮科学活动说课稿范本(精选3篇)

沉与浮科学活动说课稿范本(精选3篇)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 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 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 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 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 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 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 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 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 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 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自主建构过程,采取 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 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 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 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 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 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 (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 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 (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 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等 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 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 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 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幼儿尝试(3)形状与沉浮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 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 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 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 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 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 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幼儿尝试(5)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 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 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三、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 原理制成的。

《浮与沉》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学校的***。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 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铁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沉与浮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沉与浮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