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刊特稿20世纪的最后十年,信息化浪潮席卷全

球,网络的触角也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1994年4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自此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15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或许不足为道,但对新闻发展史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每天通过阅读新闻来了解世界,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更为迅速便捷。从所在小区的家长里短到世界各地甲型H1N1疫情的最新进展都可以时刻追踪,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简单阐述被誉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

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

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2.98亿人(22.6%),网络普及率已经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9%)。这是继

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的再次飞跃。

庞大的网民规模也造就了我国网络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报告还指出,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使用率较2007年提升了近5%,网络新闻用户新增7900万户,达到23400万人,占总数的78.5%,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二、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

1.网络媒体

对于网络媒体,目前有很多种界定方式,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广义的网络媒体即借助互联网发布信息、进行信息服务的站

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媒体不仅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性、体制化的信息传播机构,也包括了行业和企业站点等。而狭义的网络媒体仅指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因特网上依法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评述、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

2.网络新闻

什么样的新闻才能算是网络新闻呢?我们同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广义的网络新闻可以囊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切新闻性信息和评论,而狭义的网络新闻专指在网络媒体中传播的新闻报道和评论。通常,网络新闻有如下特点:

(1)互动性

互动性是网络新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2)即时性

与传统媒介的生产发行手段相比,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环节得到很大程度的压缩,其传播速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高的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来发布是最为快捷的方式。

(3)海量性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容量大得多,这使得网络新闻发布得以突破容量的障碍,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版面,能更好地实现自

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巢乃鹏

3

江苏教育通讯

本刊特稿

己的传播目标。而超链接的运用则构筑了新

闻信息的线索链,方便读者获得更多更全面

的信息。

(4)广泛性

理论上来说,网络是覆盖全球的,世界任

何一个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角落都可以访问新

闻网站(忽略部分站点被屏蔽的情况),因此

任何站点的新闻传播都是无地域限制的,是

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5)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整

合运作,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突出。传统媒介

传播信息的形式相对单一,网络则可以实现

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

化环境中的整合传播。

三、网络新闻的社会影响

(一)对新闻业的宏观影响

网络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为新闻业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

于这一新生事物,排斥、拒绝、禁止显然不是理

性的态度,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恰当运

用,使之成为传播新闻,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

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工具,而不是对我国新闻

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冲击。

网络新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

闻产业的改革,国内学者方汉奇提出“改革开

放30年是新闻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如果我

们给这30年的新闻业发展画一个发展图谱,

我们就会发现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

国内的新闻业在这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媒介融合

的议题也被提上议程。

(二)对受众和舆论的影响

1.重新定位新闻“把关人”的社会角色。

网络传播虽然削弱了新闻“把关人”的特权,

但并不等于“把关人”社会职能在网络中的终

结。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网站论坛的管理者

是新时代的“把关人”,他们对于网络媒体宣

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等

方面有着神圣的职责。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

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引导方式由“严把关”变

为“巧指路”,从教育人们“看什么”到教人们

“怎么看”,从以“堵”为主到以“导”为主。

2.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的功能。网

络新闻媒体同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具有为公

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李普曼认为,大众

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

动,它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

图像”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后来的传播学者们

也都把传播媒介看作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

业”的机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同样存

在“议程设置功能”,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

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3.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大众传播的

“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

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

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一般大众”。其中,“意见领袖”们

对于大众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

和大于一般人。他们作为大众传播的“二级传

播”者,在一般受众中有较强的活动力和影响

力,而“意见领袖”在网络新闻媒体中同样存

在,其作用不可忽视。

(三)对青年人的影响

1.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传

统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课堂,主要

信息资源库是教师和图书馆,还有报纸、杂

志、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相对量少、面

窄,且发布主体比较固定。而网络的出现则实

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

更广,内容也更为丰富。

2.网络媒体在改变着传统、严谨、踏实

的学风。网络媒体海量的信息存储和多样化

的信息供给使得大学生难以沉下心来认真学4

本刊特稿习或做一些研究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上基本上都依靠下载来完成,不仅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依靠网络下载,甚至连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都是网络文章的再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媒体在高校助长了一种浮躁的学风。

3.网络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及

择业观。众多网络商业炒作事件所产生的市场效益,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择业观。受网络事件的渲染,一些大学生可能更注重表面化的东西,注重对名利的追求,而不愿选择基础研究工作,倾向于低付出、高回报的理想化的工作,而在择业时或挫折不断时则频频跳槽。

(四)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1.基于内容审视的网络新闻传播。网络

新闻传播综合利用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其内容相当广泛,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信息传递快捷迅速。“网络传播在容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它能够将新闻传播活动由现实领域扩大到‘赛博’领域,并把分散的信息以网络特有的手段集中起来。”这样,极其有利于受众自主地选择内容、反馈信息。

2.网络新闻传播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

过程。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地域界限,因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交流会彼此吸收、借鉴、认同并趋于一体化。这种趋势如果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话,可以在多种文化的交融中衍生出新的文化意义,是人类的幸事。

3.网络新闻传播容易造成文化的分化。

当然这里的“分化”不仅是指社会不同阶层的受众由于知识结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而造成的对网络传播的接受及应用的不同,也指虚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冲突;这里更想着重提到的是指国家间因综合国力、技术因素等条件的优越与落后的差别而引发的信息传播不对等的现象。

四、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一)了解数字鸿沟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传媒业的大发展

时期,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大众媒介。人们以为媒介的普及带来的必然是文化的普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触到文化的发展,从而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就会有所提高,进而会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平等。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

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假说提出质疑。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如何填平这条知识鸿沟,就此成为学界和业界日益关心的问题。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繁荣与便捷之时,也日渐扩大该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于

1999年提出的。而在2000年召开的亚太经合

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问题。

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208919315.html, )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概括了数

字鸿沟的成因,“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拥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这种数字鸿沟的表现同样在网络新闻的阅读与传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但无论是在微观的网络用户年龄

5

江苏教育通讯

本刊特稿

层次上,还是在宏观的互联网介入和使用的地

区上,都明显体现出了数字鸿沟的存在。特别

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

更进一步扩大,使得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在信息

革命与网络革命中被边缘化,形成了新世纪新

型的知识贫困人口和信息贫困人口。

数字鸿沟的存在与日益扩展,不仅影响到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更主要的是将

影响到对下一代的教育。虽然,数字鸿沟的问

题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联合国为此于

2001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信息和通信技术工

作组,包括各国政府代表、企业界、非政府组

织、国际组织甚至是世界银行的代表。然而,填

平数字鸿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面对日新月

异的数字技术,发展中国家要大力发展本国的

经济、科技,但由于所有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包

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要

实现科技的发展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正确理解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新闻有

很大的不同。传统纸媒的多行标题,到了网络

新闻就精简为单行标题,而且无论在标题还是

内容上都更为突显新闻的趣味性,在不知不觉

中淡化了内容的准确性。然而对时效性的盲目

追求,其结果只能是新闻的快餐化,甚至会出

现内容与标题的分离,二者的分崩离析的状

况。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网络新闻呢?

首先,网络新闻追求的是在第一时间对

新闻进行及时报道,语言相对比较简洁。在阅

读时只需扫描式阅读,明白时间地点和大概

发生的事件即可。通常,在相关新闻之后都会

有更多的信息提供,以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

提供,读者只需要充分利用其超链接,即可实

现快捷的信息浏览。

其次,有选择地阅读。网络一向以其海量

的信息存储量引以为傲,但在相对固定的时

间内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读者无法在短时

间内接受所有的信息,因此要学会选择性阅

读。通常网站会根据新闻的主题进行分类,读

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标题、关键词

进入相关的栏目,当然也可以选择网站发布

的最新的报道获得最新的资讯。

第三,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网站为了吸

引人的眼球,经常会有一些“出其不意”之举。

而网络的高度自由性,也使得虚假新闻的鱼

目混珠变得更为容易。美国网络新闻协会的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于

45%,而一些商业性网站发布的新闻可信度

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对读者自身的素质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区

分事件的真假。对于一些觉得有疑问的新闻,

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它,

甚至可以去主流媒体的网站或是相关的传统

媒介上求证。毕竟,对主流媒体而言,“把关”

作用表现得还是比较明显的。

最后,就是要注意与传统媒介相结合,进

行互补式的阅读。鉴于国内网络新闻政策的

限制,网络媒体还没有获得新闻采访权。一些

有传统媒介背景的网站可以利用其传统媒介

的记者资源进行采访活动,商业网站就只能

依靠转载或是“文摘”进行新闻报道,总的说

来其业务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对网络

新闻的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还需与传统媒

介相结合,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对某一事件有

更加全面的认识。

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网络新闻业

也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作为受众(读者)来

说,新闻不光追求时效性,还要求质量的提

高。网络新闻的作者为满足受众需求,要极力

写出更好的作品,而作为受众来说,也要适应

网络新闻的阅读方式,并用正确的方法更好

地解读网络新闻。

(巢乃鹏,博士,副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

播学院院长助理)

6

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

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 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 1994 年 4 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 年 1 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 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 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 网络新闻业务, 其诞生之初, 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 但是,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 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 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十年间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 定时——及时——实时——全时 展 ——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
中国网络新闻业务对于传统新闻业务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
是时间观。 在网络媒体早期,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布,遵循的原则是定时。 《神州学人》上网时推出的是电子周刊,《中国日报》等也是每天一 次的更新周期。 在 1999 年中国媒体上网的高峰期,大多数媒体网站也依然是按天在

进行新闻的更新。 那一年,《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改版重点之一,是将常规新闻每天一 次的定时发布,增加到每天九次定时发布。 可以说,传统媒体里的时间观在束缚着这些媒体网站的业务。 在按部就班的时间观的后面,还隐藏着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网 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如果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品出现,那么,它的新闻资源就必 然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而此时的传统媒体,大多并不希望让网络成为自 己的竞争对手,即使是对于自己的网站。 如果报纸上的内容提前在网上发布,是否会影响报纸的发行?这是报 纸的经营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但是,商业网站没有这些顾忌。 在 1997 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期间,当时还叫利方在线的新浪就已 经很自然地将及时这一时间观,作为内容发布的基本原则。 年,人民日报网络版也开始了实时报道的尝试。 1998 年 3 月,在国内网络媒体中,人民日报网络版率先实现了网上实 时报道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九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 年 4 月 15 日 16 点 05 分, 大韩航空公司的一架 11 货运班机 在上海虹桥机场起飞 1 分钟后坠毁,两个小时后,新浪网发布了由网友提 供的消息,成为在国内第一个报道此事的网站。 这个突发事件如此快速的报道,不仅再一次提升了网络新闻在突发事 件报道中的时效性,同时也带来另一个讯息,那就是,网络媒体具有一种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的载体,发展势头令人惊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有冲击,又有互补。 一、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的相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通过舆论对社会进行监督,并且这种监督属于软监督,只能给当事人以强大的精神压力,迫使当事人采取符合民意的行为或是促使有关部门介入,对当事人进行制裁。这种软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及法律监督不一样,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当事人作为或是不作为。 在新闻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是对社会上突发的事件进行报道,然后对事件引起的后果进行追踪报道和评论,利用舆论力量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监督。 二、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差异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中都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时的优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相比,在时间上具有优势。早在上世纪,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发挥出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早在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45分,北约的三枚导弹落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20人受伤,3名记者身亡的惨剧。仅仅42分钟,我国人民就得知了这一不幸消息。而报道这一消息的正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而我国传统媒体中最快的广播,则是在当天上午9时进行报道的,电视是在中午的午间新闻中播出,而报纸报道这则消息除了当天的晚报,一般都是次日才报道,整整迟了24小时。 作为新闻传播,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唯一优势,而互联网正好发挥了这一优势。也是这次事件中,在发生的当天和次日,新浪网上关于这件事的评论和后续报道,就有400多条,如果每条400字,就有16万字,加上200多幅图片,这些详尽的内容是国内报纸总和也达不到的。 美国的传统媒体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但在互联网面前还是难以企及。早在上世纪的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经过辩论和投票,决定下午两点将斯塔尔关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调查报告发到因特网。但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却在下午一点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发到因特网,斯塔尔那份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在随后的下午两点20分才发到因特网。结果网民的访问量排山倒海般,甚至造成网络堵塞。由于网民先看到反驳报告,后看到调查报告,因而对克林顿的看法就不同,同情的占多数,许多人反而认为斯塔尔有些多事。这就是新闻时效性产生的后果。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除了具有时效性之外,在内容上比传统媒体更丰富,更详尽。以克林顿绯闻为例,传统媒体无法刊登78业的反驳报告,更无法刊登445页的调查报告,只有互联网才有如此大的空间来容纳。 造成网络和传统媒体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在报道新闻时有版面限制,广播和电视有时间限制。同时,作为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报道时并不能由记者个人做主来播发新闻,还要经过几道关卡的审核,所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中都有所限制。 但作为互联网新闻,首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发布新闻的都是网民个人,也不用通过审查,鼠标一点,新闻就发出去了。 (三)网络传媒在反腐中的优势。传统媒体对腐败案的报道,一般都是在腐败分子被查出之后,针对腐败分子的作为给予报道传播。而网络则不同,它通过一些迹象,经过不断挖掘,就能将一个潜在的腐败分子暴露出来。例如对于腐败分子的房产,穿着打扮的奢华,就能牵扯出一个腐败分子的经济问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对于表哥杨达才的揭露。还有就是那些房姐房妹房叔房婶的新闻传播,以及在景区、在娱乐场所、在学校门口拍到的公车私用,都为反腐工作作出了贡献。

新闻专业论文选题汇总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当今社会,网络新闻媒体高速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的主要媒体之一。其鲜明的交互性使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新闻传播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重要性及交互性的模式和特征,并对其发展进行了讨论。 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 现实生活中,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检索、Email、BBS、网络调查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以及一个各取所需、畅所欲言的平台,当有事件发生时,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首选上网了解新闻信息。 一、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辨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指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互动,也能互换地位,体现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新闻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对信息的控制地位在理论上是有对等的可能性的。 我们应该辩证的理解这一定义。“直接互动”是指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彼此的信息,并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双方之间并不需要很复杂的中介;“互换地位”指的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的传播者可以成为接收者,而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传播者和接收者对自身信息的控制地位是对等的。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对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的重要性 (一)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可以造就更民主的新闻传播环境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新闻可以更多更容易的交互式传播,这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自己对各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和言论的渠道,可以说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我们才能够与其他人平等的交换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让新闻的传播环境变得更加民主化了。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解放了信息的接收者 在以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时期,信息的接收者是十分被动的。尽管理论上他们也有一些反馈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但是花费的成本却让人却步,而且当终于有人给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反馈消息时,他们还必须要忍受着消息传播的时差,更令人恼怒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可能会对这些反馈信息置之不理。但是,现在有了能够交互传播新闻信息的网络,接收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可以选择并控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得他们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浅谈网络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浅谈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姓名:赵烜 班级:2014级广播电视学 学号:201406430144

内容摘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数字技术、云技术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这其中我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有更加深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网络这个新媒体凭借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携带方便等优点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角,快速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可,以互联网技术和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涌现加速了新闻传播业进化的步伐。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发展但这其中仍有弊端,也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影响 一、网络对新闻传播业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新闻传播快捷方便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起初的口口相传,亲身经历,这些所接受的信息少之又少,仅仅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而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上演的精彩剧目却一无所知,信息的不准确性也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直到后来四大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人们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上得到更多的信息,视野也从身边的小圈子延伸到了世界这个大舞台,新闻传播从此迈出了一大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更加开明,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百花齐放,催生了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现在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快速的传播,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网络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现在的我们玩微薄聊微信刷空间加好友,可能你的好友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在不同地点聊着相同的话题,你甚至可以在家就可以观看远在大洋彼岸的篮球直播,可以和你最爱的人视频通话……这在新媒体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说到它的速度,在2000年的伊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 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网络新闻的优势:(简答) 时效性(首发,滚动更新) 交互性(即时评论,论坛,网络直播) 丰富性(内容上表现出海量信息表现手法为多媒体) 包容性 编辑的义务: 1. 秉公办事遵纪守法 2. 实事求是 3. 坚守专业理念,真实全面地报道,客观公正地报道 网络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1.真实性 2.新鲜性 3.亲近性 4.趣味性 5.显著性 6.实用性 网络新闻论坛的形式: 1. 专题式的新闻论坛(新浪网) 2. 专业的新闻论坛(千龙网的“传媒风云”和“今日说法”) 3. 分类论坛 4. 综合式的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中青网的“中青在线”) 5. 嘉宾论坛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简答) 1. 技术过滤 2. 修改帖文 3. 扣帖

4. 删帖 5. 警告 6. 封ID 7. 关坛 网络图片的分类 1. 新闻照片 2. 新闻速写 3. 新闻图表(统计数字制表绘图,流程图,示意图) 4. 新闻地图 网络图片常见的基本格式:BMP格式,GIF格式, JPEG格式,联合图像专家组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简答) 1. 多媒体的特征 2. 题文分离 3. 单一标题为主 4. 实题为主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1. 题文一致 2. 重点突出 3. 简洁凝练 4. 新颖生动 5. 易读易懂 色彩搭配的要点 1. 确定网页的主体色 2. 多用相近色 3. 保持色彩均衡 4. 黑白灰的应用 博客的传播特征:(简答) 1. 就传播者而言,个人的自发行为 2. 传播内容而言,博客具有开放性 3. 传播渠道而言,博客实现了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 4. 就受众而言,博客的传播指向两种受众—特定的和非特定的 5. 从博客传播的时间来看,博客是即时性传播 如何做新闻专题的策划。 1.选题 2.栏目的策划

网络新闻学结课论文

网 络 新 闻 学 结 课 论 文 文学院 广电1201 蒋莹 1207024034

网络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与之同时信息的传播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大批量的新闻报道以多种形式充斥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新闻报道的独特性与娱乐性越来越强,正一步步从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脱离出来。着眼点并不是当今的时事政治,而是不遗余力的报道暴力、性等低俗的问题,从而刺激消费者的低俗欲望,吸引读者眼球。新闻报道低俗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以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为切入点,着重讨论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的成因及相应对策。【关键词】新闻报道低俗化表现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1.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的定义及主要表现 1.1网络新闻低俗化的定义 网络新闻低俗,即网络上发布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 1.2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的表现 新闻报道低俗化的实质就是为满足受众心理上的原始需求,提供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读者。新闻报道的低俗化主要表现在: 1.2.1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有些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仅仅为了轰动效应而无中生有,捏造一些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假新闻。2013年3月,“一女子街头喂老人吃饭的图片”在网络上疯传。报道称这位名叫文芳的女子在下班途中遇到乞讨的老人,便单膝下跪为老人吃饭,此女子也因此被誉为“深圳最美90后”。而经多方调查证实,这只是一场商业性的炒作。 1.2.2冷漠无情、错误导向 纵观现在的网络新闻报道,大量的报道中都涉及到了死人或者某些穷困人士的一些问题,然而在这些报道中很少能够看到以往新闻中的那种同情心和应有的人文关怀,相反更多的是对死者的轻视,完全不顾及死者家属,甚至出现将死亡推向娱乐化。如腾讯网2010年2月19日社会万象版块连续刊登了两条新闻《母亲因被儿子偷7千元愤而跳江身亡》和《6旬老人在村卫生站打吊针时身亡》这两条新闻分别于04:08和04:09被刊登出来,其内容只是寥寥几句对事件的描述。网站刊登这样的新闻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吸引网民点击观看,以获取自身的利润。 1.2.3无限的猎奇,宣传暴力 纵观现在的网络新闻报道,大量的报道中都涉及到了死人或者某些穷困人士的一些问题,然而在这些报道中很少能够看到以往新闻中的那种同情心和应有的人文关怀,相反更多的是对死者的轻视,完全不顾及死者家属,甚至出现将死亡推向娱乐化。如腾讯网2010年2月19日社会万象版块连续刊登了两条新闻《母亲因被儿子偷7千元愤而跳江身亡》和《6旬老人在村卫生站打吊针时身亡》这两条新闻分别于04:08和04:09被刊登出来,其内容只是寥寥几句对事件的描述。网站刊登这样的新闻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吸引网民点击观看,以获取自身的利润。

浅析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松柏劲

浅析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松柏劲 发表时间:2017-12-29T21:33:20.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作者:松柏劲 [导读] 摘要:媒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增加了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力,只有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新闻基础上发掘出亮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河南电视台河南省郑州市 450008 摘要:媒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增加了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力,只有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新闻基础上发掘出亮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报道新闻时,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网络新闻编辑应提高自身的能力,报道原创新闻,这也是在主流媒体中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做好新闻的发掘工作,做好跟踪采访以及信息加工工作,使报道的新闻更具原创性。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编辑;影响 1 使新闻传播范围呈现扩大化 新闻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事实的时效性以及其引导的事实能够受到社会各界不同人群的广泛关注。新闻机构对新闻事实的报道速度越快,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事实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价值也就越大。相反,新闻事实的报道速度慢,其关注度就会大大降低,价值也将随之变小。然而,从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受到地域差异、新闻传媒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因素的影响,使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大大减弱。比如:同一条新闻在事发后第一时间放在事发当地进行报道,其新闻价值势必会强,相反,将这则新闻事实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其影响力的大小将会因为时空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差异,这种明显的差异证明了时空的变迁会对新闻事实的传播产生巨大影响。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网络传播的日益盛行,使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时空限制。首先,在时间上,网络传播更具时效性和灵活性,新闻发布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在同一个新闻网站中可以实现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在时间弹性和内容结构的组合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打破了时间对于新闻传播的阻碍,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其次,在空间上,网络传播使新闻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全覆盖,将个人的新闻需求与全世界的媒体相结合,实现了个人与外界信息的快速交流,解决了传统新闻所面临的区域界线,将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展现在人们眼前,使新闻传播的范围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2 使新闻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 在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之后,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的在传播领域霸占到了一方领地,让新闻传播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在浏览新闻时,便可以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此外,网络传播使在同一页面上的同一条新闻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即便是对于那些单一用文字进行表述的新闻信息,也可以采用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最大限度的展现新闻媒介的传播魅力。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人士兴趣、爱好以及信息需求等各方面的不同需求,而且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3 使新闻传播内容呈现海量化 “足不出户,便知世界”早已成了网络传播有力的宣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计算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拥有了广阔的信息空间,其海量化的信息容载量已经令传统新闻媒体望尘莫及,其信息几乎囊括了各种目标群体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依靠网络的链接技术,使读者在点击之间,便可根据个人喜好,全面、准确而系统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此外,由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具有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实现了读者自由编辑,自主选择话题,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于新闻发布的垄断,网络传播的这些特点使网络信息变得纷繁复杂且真伪难辨,一些涉及侵犯当事人隐私和故意造谣的新闻层出不穷。例如,各种不雅照、秘闻的传出,人肉搜索焦点人物隐私等,这些新闻消息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而且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健发展。这就对新闻编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编辑在面对海量化的信息时,应当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始终将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恪守伦理道德,能够明辨信息的真伪,学会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大众负责。 4 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 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上逐步的多元化,趣味性、深度化、实用性、独特性的特点逐步的展现,甚至在新闻传播的文字上逐步的加入美文、娱乐化等元素的运用。新闻传播不再是以往刻板内容的展现,内容和形式都逐步的提升了受众认可度,满足了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视觉效果和内容可读性更强,吸引力更高,从而导致新闻传播的转发率更高。新闻传播中需要借助不同元素的加入让新闻传播更加的生动形象,产生更多的认可和共鸣,从而促使新闻传播扩展其广度,提升新闻内容的知名度,建立新闻媒体的自身传播品牌。对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内容要进行不断深度、独特性的优化,从新闻传播内容的品质上需要加深功夫,从而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赢得一席之地,避免同质化内容或者片面化缺乏生动、呆板内容让受众产生疲劳感,甚至很多信息没有办法吸引眼球就淹没在大量信息中。 5 结语 网络新闻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从互联网中获取新闻的习惯,这促进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网络新闻的价值与编辑的能力有着较大的关系,网络编辑一定要发掘出更多的获取新闻的途径,寻找更多的新闻亮点,吸引大众的广泛关注。网络新闻编辑要保证新闻的多样化,采用投其所好的原则,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多样化的需求。网络新闻编辑要从多个角度发掘新闻,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络风格,从而促进网络新闻行业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玉琴.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3(12). [2]裴永刚.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探析[J].编辑之友,2013(5). [3]李硕.试析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3(18). [4]葛明驹,何志武.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目标与路径[J].中州学刊,2014(4).

网络新闻 论文

碎碎念念整理大学作业——原来有过这样的作业 ——celia 中文题目:浅谈主持人博客和新闻类电视节目结合的效益 ——以柴静博客和《看见》节目的结合为例姓名: celia 专业: 新闻学(网络新闻) 班级: 完成时间: 2012年6月27日 目录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3) 三、新闻类电视节目和博客概况 (一)新闻类电视节目发展历程和现状 (4) (二)博客发展历程和现状 (5) 四、柴静博客和《看见》节目的紧密结合 (6) 五、结语 (7)

浅谈主持人博客和新闻类电视节目结合的效益 ——以柴静博客和《看见》节目的结合为例 一、引言 当今社会,人类步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阶段。在这个大众化传播发达,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多频道化和卫星跨国传播,电脑的运用普及,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环境下,与信息传播技术息息相关的传媒行业必将引起一番变动,新旧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力量对比,各自优势劣势日益明显。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将传统媒体取代,而是媒体的依次叠加,受众选择的多远化。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主要的是个案分析法,辅以对比研究法,内容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新闻类电视节目和主持人博客的联系,在具体实例分析以及结语,分析当今的新旧媒体融合中网络传播中博客,尤其是名人博客的广告化效应为传统的新闻类电视节目做宣传这一有机结合方式,以《看见》节目和柴静博客的关系阐明借用新兴网络媒体的网友集中关注平台积极有效的宣传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产品,提供网民更多有效信息,借用网络平台的交互性机制,加大有效的信息交流,达到增加受众,抢占生存竞争优势地位和宣传积极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刊特稿20世纪的最后十年,信息化浪潮席卷全 球,网络的触角也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1994年4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自此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15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或许不足为道,但对新闻发展史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每天通过阅读新闻来了解世界,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更为迅速便捷。从所在小区的家长里短到世界各地甲型H1N1疫情的最新进展都可以时刻追踪,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简单阐述被誉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 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 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2.98亿人(22.6%),网络普及率已经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9%)。这是继 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的再次飞跃。 庞大的网民规模也造就了我国网络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报告还指出,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使用率较2007年提升了近5%,网络新闻用户新增7900万户,达到23400万人,占总数的78.5%,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二、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 1.网络媒体 对于网络媒体,目前有很多种界定方式,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广义的网络媒体即借助互联网发布信息、进行信息服务的站 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媒体不仅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性、体制化的信息传播机构,也包括了行业和企业站点等。而狭义的网络媒体仅指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因特网上依法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评述、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 2.网络新闻 什么样的新闻才能算是网络新闻呢?我们同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广义的网络新闻可以囊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切新闻性信息和评论,而狭义的网络新闻专指在网络媒体中传播的新闻报道和评论。通常,网络新闻有如下特点: (1)互动性 互动性是网络新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2)即时性 与传统媒介的生产发行手段相比,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环节得到很大程度的压缩,其传播速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高的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来发布是最为快捷的方式。 (3)海量性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容量大得多,这使得网络新闻发布得以突破容量的障碍,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版面,能更好地实现自 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巢乃鹏 3

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信息总是首先经过少数的集中的,相当于控制的新闻媒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影响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作为先进通信和传媒技术的结晶――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嫁接";呈现出"网络版";、"电子版";等新形态,报网互动、网络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互动、网站与网站内容合作、网络媒体采访等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已形成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新闻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 一、对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提高了公众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性,传媒机构有可能不再是新闻传播的垄断者。在应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的在线媒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传统媒介机构在互联网上创立或与通信等其他行业机构合作推出的新闻网站,作为传统媒体机构的一代上网组成部分,一般称为"上网媒体";;而另一种则被叫做"网上自生媒体";,它只在互联网上提供新闻服务,形式包括网络杂志、网络日记、网站中的新闻频道等。通过后一种媒体形式传播新闻信息的就是个人和一种非传统新闻机构。例如:"博客(Blog)";作为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或"私媒体";,其表现和能量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很明显,这种新力量的加入和新领域的竞争改变了新闻传播主体原有的地位格局。 其次,媒体机构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发布新闻、服务或娱乐等信息,还推出聊天室(IRC)、电子论坛(BBS)、公告牌、即时通讯(ICQ、QQ、MSN Messenger等)、电子邮件报刊、信息搜索、网上订购等服务。特别是"网络门户";(Internet portal site)的概念被提出来后,未来的'网络世界将预示着被少数的网络商所控制,其控制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网站能成为互联网用户习惯进入的第一个站点。这种新媒体机构,尤其对于那些拥有信息管理经验,并建立了信息权威的媒体机构将有更多的倾向"门户";之争。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智能+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未来发展路径探讨

调查研究 2019.05 电脑乐园 318 “智能+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未来发展路径探讨 台馨遥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北京 100089 摘要: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应用于网络新闻采集、生产、分发、传播的各个环节,颠覆了媒体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既有思维和传统认知,以数据为驱动的“智能+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全文介绍了“智能+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的未来发展路径,阐述了当下网络新闻传播的诸多变化和创新,以及从业人员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智能+媒体;智慧媒体;人工智能;网络新闻 一、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当下网络新闻传播中呈现“头雁效应” “人工智能”、“智能算法”等新技术正在为媒体赋能,由此诞 生了一种崭新的媒介形态——“智慧媒体”。特伦斯·谢诺夫斯基 (Terrence J. Sejnowski)在《深度学习: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量》 中认为,经过深度学习训练的计算机,可以像自然进化的生命那样, 自主地从经验中学习。在国内,机器人记者和机器人写作得到部分 媒体的应用并取得一定成功,呈现出明显的“头雁效应”。 二、“智能+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的发展变化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必将重塑当下的媒介格局。网络新闻工作者将面对更加智能化、效率化、精准化的协同技术和工具。探索灵活高效的人机协作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新闻编辑部门的内容产出。 (一)内容生产智能化 首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记者的日常采访提供了便利,比如自动将采访录音生成文字,智能筛选,匹配重点内容并进行智能组接。人工智能还可以自动收集信息,进行简单的新闻写作。与此同时,内容与数据的关系愈发不可分割。“数据驱动内容”成为“智 能+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生产的一大特点。 (二)突发事件类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更加高效、及时、丰富 今天,借助人机协作的崭新工作模式,突发事件类资讯、新闻 的生产和传播速度较过去大大缩短。同时,借助互联网的海量信息, 纯文字形式的资讯报道也被图片、文字、数据和视频并茂的新闻形 态替代。面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受众往往在第一时间便能够获 得相比过去更及时、更快速和内容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媒介融合智能化 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形态,使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 充满可能。今天的新闻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多媒介、多渠道、多形态 的特点;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社区传播和人际传播充分交织融合在一起。这种媒介融合的结果之一便是移动新闻客户端的诞生。以新华社“媒体大脑”和封面传媒“封面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融媒体应用,将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融汇一身,成为沟通媒体与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桥梁,从而使媒介的融合发展更加灵活、智能、便捷。 三、网络新闻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信息来源的真实性面临考验 智能机器人写稿虽然速度快,但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却不具备核实和判断的能力,使虚假新闻的出现不可避免。美通社全球内容授权和发布副总裁 Joshua B. Cohen 认为,对当下全球的新闻媒体来说,比抢头条更重要的是信息的百分之百准确。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生产和发布新闻,记者或编辑需要比以往更加深入和仔细地追溯新闻的信息源头,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和客观。 (二)受众对深度内容的要求更高 在“智能+媒体”时代,简单和突发事件类新闻报道通常以简讯形态传播给受众。该类报道通常及时、快速,时效性强,却难以 带给受众良好的深度阅读体验。优质受众对深度分析及评论类新闻 产品的需求和要求或将更高。新闻媒体间竞争的赛道由过去抢时 间、抢头条、抢话题,变为获取更优质稳定的受众,更准确、严谨、 权威的新闻资讯和更深度、丰富、带有鲜明观点价值的内容产品。 (三)如何实现更个人化、人性化的新闻推送 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技术,使新闻媒体对受众的了解和掌握较 过去更为全面。媒体可以较为精准地推送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但是, 当前阶段,这些推送仍存在相对固化的问题,比如重复推送同类新 闻,受众细分度不够等。这既是技术层面,即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 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也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呼唤媒体人的主体意识和新闻“思辨色彩” 人工智能虽然以人脑反映机制为基础,却缺乏人类具备的情感与交流。新闻虽然以真实性与客观性为原则,但优质的新闻报道常 常闪烁着记者耀眼的理性光辉。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所具备的情感,因此单靠人工智能写出的新闻,都容易缺乏一篇报道最吸引人的来自记者的独特视角和缜密的思辨分析,使新闻只有真实客观却没有人情味和启发、引导公众的作用。 四、结语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当下的媒体格局,传统媒体借助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正在上演“逆袭”,网络新闻时效性强、发布及时的传播优 势也在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更灵活多样的人机协作方式,探 索更加智能化的媒介融合之路,生产拥有良好阅读体验的深度新闻 产品和加强人对恶意利用人工智能生产虚假新闻的监管势必成为 网络新闻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对于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 说,对“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性的深入理解,自身过硬的 业务能力,对数据与受众细致入微的洞察和观照,以及对诸多智能 技术、手段的及时掌握、灵活应用和驾驭将成为日益重要的职业素 质。 参考文献 [1]韩婷.试论人工智能视阈下新闻业的未来发展路径[J].东南传播,2019(1):7-9 [2]王亮.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新闻出版业运作模式创新[J].出版参考,2017(09):9-12 [3]郑琳.“机器新闻写作”下的新闻真实[EB/OL].新媒体研究[J].2017(22):86-87 [4]钟义信.人工智能:概念·方法·机遇[J].科学通报,2017,62(22):2473-2479 [5]杜严勇.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及其解决进路[J].哲学动态,2016(09):99-104 [6]吕尚彬.媒体融合的进化:从在线化到智能化.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12月下 [7]沈浩.智能化媒体与未来.新闻战线 [8]王哲.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际遇与挑战.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008-6552(2018)04-0012-05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2009-07-16 10:18:45 在21世纪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我国网络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大网络媒体,特别是那些没有新闻发布权的商业网站,网络新闻专题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在受众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是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以“集装箱”的方式,对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进行快速、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经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题、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特点 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制作出一个成功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至关重要。现在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道,即难以准确预测而突然爆发的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①。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地震这一事件一经证实,我国各大网站都立刻组织了新闻报道。其中新浪网更是在地震发生后半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迅速组成专题“四川地震”,从消息、图文到背景资料等多个角度对地震进行了报道,并随时更新新闻信息,在当日20时将专题补充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并在专题中补充了更多的图文、视频资料,使受众能够及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震区事态发展的最新状况,凸显了网络新闻专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报道优势和速度优势。 二是对于一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的专题报道。比如新浪网对我国每年的“两会”专题报道、国庆专题报道、“春运”专题报道,对国外的诺贝尔奖专题报道、奥斯卡颁奖专题报道等等。这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都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事件,现在也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专题的上佳选题。 三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报道。即那些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广泛议论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亟待解决的问题②。这些问题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下,比如说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2.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方式特点 在我国的各大新闻网站中,“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信息传播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媒体新闻专题独有的报道方式。它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新闻信息产品品质要求的逐步提升,进一步凸显其传播优势,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主流新闻报道形式③。它将网络媒介“海量”的事实性信息集萃、“多角度”的意见性信息呈现和“即时”的反馈性信息传递这些特点充分利用起来,给了网络受众更多的全新的选择。 比如,在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制、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刚发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