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教案

认识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教案
认识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教案

1. 1 探索勾股定理

第 1 课时 认识勾股定理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 姿态优美的树, 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 它由若 干个图形组成, 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各组图形大小不一, 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初步认识

【类型一】 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度

如图,已知在△ ABC 中,∠ ACB = 90°,AB =5cm ,BC =3cm ,CD ⊥AB 于点 D ,求 CD 的长.

11

解析: 先运用勾股定理求出 AC 的长,再根据 S △ABC =2AB ·CD =2AC · BC ,求出 CD 的长. 解: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ACB = 90°, AB = 5cm , BC = 3cm ,∴由勾股定理得 AC 2 2 2 2 2 2 1 1

AC ·BC 4×3 =AB -BC =5 -3 =4 ,∴ AC = 4cm.又∵S △ABC = 2AB ·CD =2AC ·BC ,∴ CD = AB = 5 =

12 12 (cm) ,故 CD 的长是 cm. 55 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

的积,这个规律也称 “弦高公式 ” ,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

类型二】 勾股定理与其他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1.探索勾股定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 重点、难点 )

、情境导入

如图,已知 AD 是△ABC 的中线.求证: AB 2+AC 2=2(AD 2+CD 2) .

解析: 结论中涉及线段的平方, 因此可以考虑作 AE ⊥BC 于点 E ,在 △ABC 中构造直角三 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证明: 如图,过点 A 作 AE ⊥BC 于点 E.在 Rt △ ACE 、 Rt △ABE 和 Rt △ADE 中, AB 2=AE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BE 2,AC 2=AE 2+CE 2,AE 2=AD 2-ED 2,∴ AB 2+AC 2=(AE 2+BE 2)+(AE 2+CE 2)

= 2(AD 2- ED 2) + (DB -DE )2+(DC +DE )2=2AD 2-2ED 2+ DB 2-2DB ·DE + DE 2+DC 2+2DC ·DE + DE 2=2AD 2+DB 2+ DC 2+ 2DE (DC - DB ).又∵ AD 是△ABC 的中线,∴ BD = CD ,∴ AB 2+ AC 2= 2AD 2+ 2DC 2= 2(AD 2+ CD 2).

方法总结: 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把需要证明的线段联系起来.一般地,涉及 线段之间的平方关系问题时,通常沿着这个思路去分析问题.

类型三】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解析: 应考虑高 AD 在 △ABC 内和 △ABC 外的两种情形.

222 解: 当高 AD 在△ ABC 内部时,如图① . 在 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 BD 2=AB 2-AD 2 =202-122=162,∴ BD =16;在 Rt △ ACD 中,由勾股定理,得 CD 2= AC 2-AD 2=152-122=81, ∴CD =

9.∴BC =BD +CD =25,∴△ ABC 的周长为 25+20+15=60.

当高 AD 在△ABC 外部时, 如图②. 同理可得 BD = 16,CD =9. ∴BC = BD - CD =7,∴△ ABC 的周长为 7+20+15=42. 综上所述,△ ABC 的周长为 42 或 60.

方法总结: 题中未给出图形,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时,易漏掉钝角三角形的情况.如在 本例题中,易只考虑高 AD 在 △ABC 内的情形,忽视高 AD 在△ABC 外的情形.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

如图,以 Rt △ABC 的三边长为斜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若斜边

则图中△ ABE 的面积为 _________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AE =BE ,所以 S △ABE =21AE ·BE =12AE 2.又因为 AE 2+BE 2=AB 2,所以 2AE 2=AB 2,

1 2 1 2 9

所以 S △ABE =14AB =41×3 =49;同理可得 S △AHC +

在△ABC 中,AB =20,AC =15,AD 为 BC 边上的高,且

AD =12,求△ ABC 的周长.

AB =3,

1 1 1 1 1 1

S △BCF =4AC +4BC. 又因为 AC +BC =AB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4AB +4AB =2AB =2×

2 9 9 9

3 =2. 故填 4、 2.

方法总结: 求解与直角三角形三边有关的图形面积时, 要结合图形想办法把图形的面积 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联系起来,再利用勾股定理找到图形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

三、板书设计

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 在甲播种机播种 2 天后, 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 直至 完成 800 亩的播种任务, 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 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 出 y 与 x 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 角

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a 2+ b 2= c 2. a ,b ,c 分别表示直

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意

识及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成功

的快乐;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 励学生发

奋学习.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 体验获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文化历史, 激

4. 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 1 课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 重点 )

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重点 )

、情境导入

你就知道了.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求正比例函数 y =(m - 4)m 2- 15 的表达式.

解析: 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 1,系数不为 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

2

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 m -15=1 且 m -4≠0,∴ m =- 4,∴y =- 8x. 方法总结: 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

1,系数不为 0.

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类型一】 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 (0,5)、(2,- 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析: 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kx + b ,因为它的图象经过 (0,5)、(2,- 5)两点, 所以当 x =0 时, y = 5;当 x =2时,y =-5.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 k 、b 的方程,通过解方 程即可求出待定系数 k 和 b 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

解: 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kx + b ,根据题意得,

5=b , 解得 k =-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5x +5.

-5= 2k +b. b =5.

方法总结: “两点式 ”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

待定系数 k 、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

图象与 y 轴的交点,且 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析: 根据 A (4 , 3) 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

OA 的长,从 而可以求出点 B 的坐标,根据 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 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2=k 2x +b. ∵点 A (4, 3)

是它们的交点, ∴代入上述表达式中, 得 3=4k 1,3=4k 2+b. ∴k 1=43,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

35

式为 y =4x.∵OA = 32+42=5,且 OA =2OB ,∴ OB =2. ∵点 B 在 y 轴的负半轴上,∴ B 点的

55

坐标为 (0 ,- 2) .又∵点 B 在一次函数 y 2=k 2x +b 的图象上, ∴- 2= b ,代入 3= 4k 2+ b 中,

11 11 5

得 k 2=11.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2=11x -5. 8 8 2

方法总结: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

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

y = kx + b 中有两个

A (4 ,3) ,

B 为一次函数的

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 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 表达式. 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

y ( 元)与数量 x (千克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 数量是 2.5 千克时的售价

数量

x/ 千克 售价 y/ 元

1

8+0.4 2

16+ 0.8 3

24+ 1.2 4

32+ 1.6 5

40+ 2.0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 +依次向下扩大到 倍、倍、

解:由表中信息, 得 y =(8 + 0.4)x =8.4x ,即售价 y 与数量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y = 8.4x. 当 x =2.5 时, y =8.4 ×2.5 = 21.所以数量是 2.5 千克时的售价是 21 元.

方法总结: 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 得出变化关系, 并求出函数的表 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

三、板书设计

正比例函数 y =kx (k ≠ 0) 一次函数 y = kx +b (k ≠0)

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 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 式, 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 体会 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2.2 平方根

第 1 课时 算术平方根

从而求出函数的

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 定利润,其数量

x 与售价 y 的关系如下表所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重点 )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 难点) ( 重点 )

一、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做过:由两个边长为 1 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边长 为 a 的大正方形,那么有 a 2= 2,a = 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有理数,而 a 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 过若 x 2= a ,则 a 叫做 x 的平方,反过来 x 叫做 a 的什么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2 2

(1) 64 ; (2)2 4; (3)0.36 ;(4) 412-402.

解析: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只要找到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等于

这个非负数即可.

解:(1) ∵82=64,∴ 64的算术平方根是 8; 3 2 9 1 1 3 (2) ∵(3

2) 2= 94= 214,∴ 241的算术平方根是 23; 2

(3) ∵0.6 2= 0.36 ,∴ 0.36 的算术平方根是 0.6 ;

(4) ∵ 412-402= 81,又 92=81,∴ 81=9,而 32= 9,∴ 412-402的算术平方根是 3.

方法总结: (1) 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时,首先要弄清是求哪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清 求 81 与 81 的算术平方根的不同意义,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2) 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常借助平方运算,因此熟记常用平方数对求一个数的算 术平方根十分有用. 【类型二】

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值

3 +a 的算术平方根是 5,求 a 的值. 解析: 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 3+a 的值,再求 a. 解:因

为 52= 25,所以 25 的算术平方根是 5,即 3+a =25,所以 a =22.

方法总结: 已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根据平方运算来解题.

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解析: 首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方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

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x ,y 为有理数,且 x - 1+ 3(y - 2) 2= 0,求 x -y 的值. 解析: 算术平方根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 即 a ≥0,a 2≥0,由几个非负数相加和

为 0,可得每一个非负数都为 0 ,由此可求出 x 和 y 的值,进而求得答案.

解: 由题意可得 x - 1= 0, y - 2=0,所以 x = 1,y =2. 所以 x - y = 1-2=- 1.

类型一】 计算: 含算术平方根式子的运算

49+ 9+ 16- 225.

方法总结: 解题时容易出现如 9+ 16= 9+ 16的错误.

已知

解: 49+ 9+16- 225=7+ 5- 15=- 3.

类型二】

方法总结: 算术平方根、 绝对值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 即 a ≥ 0,|a| ≥0,a 2≥ 0, 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 0 时,各数均为 0.

三、板书设计

概念:非负数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a 算术平方根 a ≥0,

性质:双重非负性

a ≥0

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概念的形成 过程也是思维过程, 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

4. 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 1 课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 重点 )

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重点 )

、情境导入

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 在甲播种机播种 2 天后, 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 直至 完成 800 亩的播种任务, 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 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 出 y 与 x 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 你就知道了.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求正比例函数 y =(m - 4)m 2- 15 的表达式.

解析: 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 1,系数不为

概念

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

2

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 m 2-15=1 且 m -4≠0,∴ m =-

4,∴y =- 8x. 方法总结: 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 1,系数不为 0. 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类型一】 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 (0,5)、(2,- 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析: 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kx + b ,因为它的图象经过 (0,5)、(2,- 5)两点, 所以当 x =0 时, y = 5;当 x =2时,y =-5.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 k 、b 的方程,通过解方 程即可求出待

定系数 k 和 b 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

解: 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kx + b ,根据题意得,

待定系数 k 、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

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

A (4 ,3) ,

B 为一次函数的

图象与 y 轴的交点,且 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析: 根据 A (4 , 3) 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

OA 的长,从 而可以求出点 B 的坐标,根据 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 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2=k 2x +b. ∵点 A (4, 3) 3

是它们的交点, ∴代入上述表达式中, 得 3= 4k 1,3=4k 2+b. ∴k 1=4,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 35 式为 y = 4x. ∵ OA = 32+42=5, 且 OA =2OB ,∴ OB =2. ∵点 B 在 y 轴的负半轴上,∴ B 点的 55 坐标为 (0 ,- 2) .又∵点 B 在一次函数 y 2=k 2x +b 的图象上, ∴- 2= b ,代入 3= 4k 2+ b 中,

11 11 5

得 k 2= .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2= x - . 8 8 2

方法总结: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 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 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 从而求出函数的 表达式.

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 y ( 元)与数量 x (千克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

∴ 5= b , 解得 k =-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5x +5.

-5= 2k +b. b =5.

方法总结: “两点式 ”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

y = kx + b 中有两个 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 定利润,其数量

x 与售价 y 的关系如下表所

数量是2.5 千克时的售价

数量

x/ 千克售价y/ 元

18+0.4

216+0.8

324+1.2

432+1.6

540+2.0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8+0.4 依次向下扩大到2 倍、3倍、??

解:由表中信息,得y=(8 +0.4)x =8.4x ,即售价y 与数量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8.4x. 当x=2.5 时,y=8.4 ×2.5 =21.所以数量是2.5 千克时的售价是21 元.

方法总结: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变化关系,并求出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

三、板书设计

正比例函数y=kx(k≠ 0)

一次函数y=kx +b(k≠0)

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公开课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颍州区马寨乡中心学校刘洪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和三角之间的关系。 (3)、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探究勾股定理(正方形方格中)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3)、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适当训练,养成数学说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步体验数学说理的重要性。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教学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一:了解历史,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二:拼图验证并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三:例题讲解。 活动四:巩固练习。 活动五:归纳小结。 活动六:布置作业 五、教学活动内容及目的 1、通过勾股定理的发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2、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勾股定理,发展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究精神,回顾、反思、交流。布置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一)、问题与情景 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勾股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 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我国著名的古算书《周髀算经》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 五”,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些特性。 (1)、现在请你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 (二)、师生行为 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图 A B C A B C B C A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一) 常德市第二中学张美荣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证明——应用”的数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与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创设校园问题情景 1、观看多媒体照片 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抽象出数学问题 如图,少数师生为了走“捷径”,在学校求索馆前的长方形草坪内走出一条小路AB。已知两步为1m,你能算出“捷径”省了多少路吗?从计算出的结果,你有怎样的想法? 引导学生分析:要算节省的路程,就要算出AB的长,Rt△AOB中,已经知道AO、BO 的长,如何计算AB呢?即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勾股定理 二、测量实验猜测新知 操作一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R t△ABC,∠C=90°,其中a=3,b=4,测量斜边c 的长度。

操作二 分别以R t△ABC三边a、b、c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S、T、P,则正方形S、T的面积是多少?正方形P呢,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先画图,由画图过程去体会正方形P的计算方法(割补法),然后请学生来表述。 操作三 P的面积,由此猜测 222 +=,即勾股定理: a b c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222 += a b c 三、拼图探究验证新知 (一)拼图实验 步骤1剪出四个全等的(如右图)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且b>a. 步骤2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中间可以出现空心). 学生作品展示 运用多媒体工具(备课王)展示学生作品: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明水小学 王晓囡

课题:秒的认识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秒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让学生知道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 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设计思路:结合对教材,学生的分析,简要写我执教此内容的思路。 (1)唤起生活经验,激发兴趣,进入新课: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春节晚会场景,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在探究,观察,合作中认识秒,理解新知:通过观察,摆弄钟表,在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有关“秒”的知识,从“1”秒到“1分=60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建立“秒”的概念,水到渠成。 (3)在体验中收获智慧: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听声音,拍手“1分钟任务”等方式,体验1秒,1分钟的长短,体验时间的感受。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 Y qzx Bmm 【内容和教材分析】 内容教材第31-33页,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只是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关系.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运用.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2.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及辨别其真假性. 【教学突破】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题设实际上是给出了三条边的条件,其形式和勾股定理的结论形式一致.证明在此条件下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才能完成,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从特例推向一般,设置两个动手操作问题.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的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计算来做判断. 3.几何中有许多互逆的命题、互逆的定理,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图形的特征性质,所以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对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理解它们通常困难不大.但对那些不是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它们的逆命题有时就会有困难,可以尝试首先把命题变为“如果……那么……”. 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先画出图形,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秒的认识》说课稿_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秒的认识》说课稿_说课稿 观摩课资料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第61页。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因此,我把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作为本节课的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见识较少,思维能力差。为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文本教材变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并且,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分钟,一秒钟能做什么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将与什么有关系,提前进行预热。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最新小学数学网络优质课评比教案《时分秒》——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课题:《时分秒》——秒的认识教师:张官清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有时针.分针.秒针。 2.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钟=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建立分钟的长短观念,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重难点解决策略: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2.用课件展示,进行直观教学,并准备教具:钟面模型等辅助教学。 3让学生动手.动脑感知时间单位分秒时间的长短.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让学生听完后,师:提问这首歌曲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回答:与时间有关。师:对,是与时间有关,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跑得真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时、分、秒 2.复习 师:我们曾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时和分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我就来考考你们。1.1小时=?分(60分) 2.多媒体展示钟表时间,让学生读出来表示出来。(做的得好的给以鼓励和表扬)二.新课教学 1.师:刚才老师考验过你们,做得都不错。出示春节年欢晚会图,请同学们观察,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即,主持人到数10个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请同学们跟老师倒数10个数。像我们这样数一下,到底时间有多长,又用什么来表示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我们每数一个数所用的时间都非常短,因此在计量较短的时间时,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多媒体展示:秒的认识 2.出示各种钟表(挂钟、时钟、秒表、电子表) 师:这里有我们的新朋友,也有旧朋友,说一说那些是新朋友,那些是旧朋友?生:各抒己见。 师:强调秒表和电子表的尾数表示的是秒。 3.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出示钟表模型(二针钟表模型)让学生说出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4.学生回答后师又问: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1分钟)走一大格又是几

17.1_勾股定理(1)_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18.1勾股定理(1) 博兴五中蔡海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及定理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 生的运算能力、转换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及定理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三月风筝飞满天,同学们都放过风筝,风筝的线是已知的,地面上的距离是可测的,风筝的飞行的高度能求吗?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决了。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学生喜欢的放风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1: 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某种数值关系。 思考: (1)你能发现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你能发现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3)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 师生互动:教师解说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案,学生观察、交流、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归纳结论,总结发现方法。 活动2: 类比上述方法在方格纸上探索两条直角边不相等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2 若每一个小方格面积为1个单位面积,那么正方形A 、B 、C 的面积为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结论呢? 由上述方法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和b , 斜边为c ,那么222c b a =+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动手探索、计 算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归纳结论。 活动3 拼图证明勾股定理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一个大正方形,并用面积法证明这个命题。 小组代表展示实践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概括归纳勾股定理。 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拼图验证结论,通过拼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拼图和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小组代表展示实践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概括归纳勾股定理。 三、应用实际,加深理解 通过简单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内容有一个进一步深化,理解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课堂小结,系统归结 请同学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本P 69,习题18.1第1、2题

勾股定理教案课程

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渗透建模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知识梳理 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_____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___三角形中. (3)勾股定理公式a2+b2=c2的变形有:a2=c2﹣b2,b2= c2﹣a2及c2=a2+b2. (4)由于a2+b2=c2>a2,所以c>a,同理c>b,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大于该直角三角形中的每一条直角边. 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性质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___. 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___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 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 性质5: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 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___. 3.勾股定理的应用 (1)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通常添加辅助线得到直角三角形. (2)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3)常见的类型: ①勾股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有关线段的长度. ②由勾股定理演变的结论:分别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多边形,以斜边为 边长的多边形的面积等于以直角边为边长的多边形的面积和. ③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④勾股定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把一个无理数表示成直角边是两个正整 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4.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1)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先根据题意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再确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一般情况是两点之间,_________.在平面图形上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 (2)关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它们本身就是数和形的结合,所以我们在解决有关结合问题时的关键就是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典型例题

教学设计公开课(196)

《秒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

(3)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秒的认识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秒的认识》 潘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 教学过程: 一. 创境设疑,初步感受秒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放映课件(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咱们再回到晚会现场看看: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还想知道什么? 生1:1秒很短。 生2:1分钟就是60秒。 生3:滴答一下就是1秒。 [分析:从学生熟悉的春晚倒计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二. 观察探究,建立秒的概念 1. 观察秒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看来孩子们对秒并不陌生。老师可要考考你们。钟面上哪根针是用来表示秒的?叫什么针?秒针是什么样儿的?同桌的孩子互相指指,说说看。 师: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2. 认识秒针走动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 公开课获奖教案

18.1平行四边形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重点) 2.掌握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重点) 3.利用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图形,它具有十分和谐的对称美.它是什么样的对称图形呢?它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 =∠D,∠1=∠2.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DAC=∠AC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AD∥BC,AB∥CD,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推出即可. 证明:∵∠1+∠B+∠ACB=180°,∠2+∠D+∠CAD=180°,∠B=∠D,∠1=∠2,∴∠DAC=∠ACB,∴AD∥BC.∵∠1=∠2,∴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是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方法. 探究点二: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特征 【类型一】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边长 如图,在△ABC中,AB=AC=5,点D,E,F分别是AC,BC,BA延长线上的点,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DE=2,则AD=________. 解析:∵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DE=AF=2,AD=EF,AD∥EF,∴∠ACB =∠FEB.∵AB=AC,∴∠ACB=∠B,∴∠FEB=∠B,∴EF=BF.∴AD=BF,∵AB=5,∴BF=5+2=7,∴AD=7.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角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秒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秒的认识》说 课稿 观摩课资料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第61页。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因此,我把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作为本节课的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见识较少,思维能力差。为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文本教材变为动态的学习资源。

并且,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分钟,一秒钟能做什么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将与什么有关系,提前进行预热。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难点: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认识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教案

1. 1 探索勾股定理 第 1 课时 认识勾股定理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 姿态优美的树, 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 它由若 干个图形组成, 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各组图形大小不一, 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初步认识 【类型一】 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度 如图,已知在△ ABC 中,∠ ACB = 90°,AB =5cm ,BC =3cm ,CD ⊥AB 于点 D ,求 CD 的长. 11 解析: 先运用勾股定理求出 AC 的长,再根据 S △ABC =2AB ·CD =2AC · BC ,求出 CD 的长. 解: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ACB = 90°, AB = 5cm , BC = 3cm ,∴由勾股定理得 AC 2 2 2 2 2 2 1 1 AC ·BC 4×3 =AB -BC =5 -3 =4 ,∴ AC = 4cm.又∵S △ABC = 2AB ·CD =2AC ·BC ,∴ CD = AB = 5 = 12 12 (cm) ,故 CD 的长是 cm. 55 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 的积,这个规律也称 “弦高公式 ” ,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 类型二】 勾股定理与其他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1.探索勾股定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 重点、难点 ) 、情境导入

如图,已知 AD 是△ABC 的中线.求证: AB 2+AC 2=2(AD 2+CD 2) . 解析: 结论中涉及线段的平方, 因此可以考虑作 AE ⊥BC 于点 E ,在 △ABC 中构造直角三 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证明: 如图,过点 A 作 AE ⊥BC 于点 E.在 Rt △ ACE 、 Rt △ABE 和 Rt △ADE 中, AB 2=AE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BE 2,AC 2=AE 2+CE 2,AE 2=AD 2-ED 2,∴ AB 2+AC 2=(AE 2+BE 2)+(AE 2+CE 2) = 2(AD 2- ED 2) + (DB -DE )2+(DC +DE )2=2AD 2-2ED 2+ DB 2-2DB ·DE + DE 2+DC 2+2DC ·DE + DE 2=2AD 2+DB 2+ DC 2+ 2DE (DC - DB ).又∵ AD 是△ABC 的中线,∴ BD = CD ,∴ AB 2+ AC 2= 2AD 2+ 2DC 2= 2(AD 2+ CD 2). 方法总结: 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把需要证明的线段联系起来.一般地,涉及 线段之间的平方关系问题时,通常沿着这个思路去分析问题. 类型三】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解析: 应考虑高 AD 在 △ABC 内和 △ABC 外的两种情形. 222 解: 当高 AD 在△ ABC 内部时,如图① . 在 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 BD 2=AB 2-AD 2 =202-122=162,∴ BD =16;在 Rt △ ACD 中,由勾股定理,得 CD 2= AC 2-AD 2=152-122=81, ∴CD = 9.∴BC =BD +CD =25,∴△ ABC 的周长为 25+20+15=60. 当高 AD 在△ABC 外部时, 如图②. 同理可得 BD = 16,CD =9. ∴BC = BD - CD =7,∴△ ABC 的周长为 7+20+15=42. 综上所述,△ ABC 的周长为 42 或 60. 方法总结: 题中未给出图形,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时,易漏掉钝角三角形的情况.如在 本例题中,易只考虑高 AD 在 △ABC 内的情形,忽视高 AD 在△ABC 外的情形.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 如图,以 Rt △ABC 的三边长为斜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若斜边 则图中△ ABE 的面积为 _________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AE =BE ,所以 S △ABE =21AE ·BE =12AE 2.又因为 AE 2+BE 2=AB 2,所以 2AE 2=AB 2, 1 2 1 2 9 所以 S △ABE =14AB =41×3 =49;同理可得 S △AHC + 在△ABC 中,AB =20,AC =15,AD 为 BC 边上的高,且 AD =12,求△ ABC 的周长. AB =3,

秒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秒的认识 执教者:何利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P60、61 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 时、分、秒是时间单位的一部分,“秒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及其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秒的知识已有零星的经验积累,但学生对1秒或者几秒的时间观念缺乏具体体验及把握能力,所以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建立1秒的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准备: 教学PPT、学生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 还记得这个画面吗?今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顺

利升空,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

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课件) 像刚才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2、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秒呢? 教师出示收集的资料(红绿灯、秒表、电子表、钟面等) 二、自主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体验1秒。 (1)出示钟面:这是有秒针的钟面,估计一下,哪一根是秒针? (2)你知道,1秒时间大约有多长吗? 一起看着钟面感受一秒的时间。 板书: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3)体验1秒 想一想,1秒你能干什么?你能用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秒有多长吗? 用你喜欢的速度再来感受1秒的长短。 2、体验几秒,加深对秒的认识。 (1)感受5秒。 观察钟面,这是过了几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板书:秒针走1大格是5秒。 (2)体验10秒和20秒。。 提问:如果秒针从2出发,到几刚好是10秒? 看着钟面,用你喜欢的速度和方式感受10秒。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秒的认识》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秒的认识》优质课公开 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2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学习的。时间单位,尤其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秒”,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使学生不易具体感知,同时,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秒的认识并不丰厚,加之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材料的选择及呈现方式,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难点: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年级就认识了时针和分针,请看屏幕上的钟面,你们能读出这是几时几分吗? (课件出示) 生:读时间。 师:回答不错!看来同学们对时针和分针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 师:同学们,你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课件出示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师: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随着主持人倒计时迎接新年的到来。 生:(10、9、8、7、6、5、4、3、2、1学生随着画面一起倒计时) 师:刚才这样的倒计时你知道是用什么作时间单位的吗? 生:(秒)

3.1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课题 :3.1勾股定理(1) 班级(层次) 姓名 日期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并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用面积法推导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定理的探索及对证明思路的理解。 【知识回顾】 直角三角形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性质2: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性质3: 300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练一练 1.在Rt △ABC 中,∠C=90°,∠B=50°,则∠A= . 2.如图,在Rt △ABC 中,∠C=90°,AB=8,则AB 边上的中线CD= . 3.如图,在Rt △ABC 中,∠C=90°,∠A=30°,BC=6,AB= . *4.如图,在Rt △ABC 中,∠C=90°,CA=CB,AB 边上的高CD=5,则AB= . 【新知探究】 想一想: 1.观察右图,如果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得到: 正方形P 的面积S P =________________平方厘米; 正方形Q 的面积S Q =________________平方厘米. 问题:如何求S R 的面积,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发现,正方形S P 、S Q 、S R 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_____ _ ________; B C A B C A D B C A D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公开课教案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1.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重点)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望号”“海天号”两艘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的方向航行,“远望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1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望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类型一】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角度 如图,已知点P 是等边△ABC 内 一点,P A =3,PB =4,PC =5,求∠APB 的度数. 解析: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BEA ,连接EP ,判断△APE 为直角三角形,且∠APE =90°,即可得到∠APB 的度数. 解:∵△ABC 为等边三角形,∴BA =BC .可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BEA ,连EP ,∴BE =BP =4,AE =PC =5,∠PBE =60°,∴△BPE 为等边三角形,∴PE =PB =4,∠BPE =60°.在△AEP 中,AE =5,AP =3,PE =4,∴AE 2=PE 2+P A 2,∴△APE 为直角三角形,且∠APE =90°,∴∠APB =90°+60°=150°.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 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APE 为直角三角形. 【类型二】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边长 在△ABC 中,D 为BC 边上的点, AB =13,AD =12,CD =9,AC =15,求BD 的长.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断出△ACD 为直角三角形,即∠ADC =∠ADB =90°.在Rt △ABD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BD 的长度. 解:∵在△ADC 中,AD =12,CD =9,AC =15,∴AC 2=AD 2+CD 2,∴△ADC 是直角三角形,∠ADC =∠ADB =90°,∴△ADB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ADB 中,∵AD =12,AB =13,∴BD =AB 2-AD 2=5,∴BD 的长为5. 方法总结:解题时可先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进行转化,最后求解,这种方法常用在解有公共直角或两直角互为邻补角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 【类型三】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如图,是一农民建房时挖地基的 平面图,按标准应为长方形,他在挖完后测量了一下,发现AB =DC =8m ,AD =BC =6m ,AC =9m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检验一下挖的是否合格? 解析: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验证它是

《秒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1课时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3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时间单位秒的含义。 2、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秒产生的意义和秒与分的关系。 学习难点: 1、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时间长度。

2、秒与分的进率。 课前 【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2——3页内容 一、复习: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1时=()分。 2、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大格是()分。 3、分针从3走到6是()分。 二、自主学习: 1、有些钟面上有()根针,又细又长的是()针。 2、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所以1分=()秒。 3、1秒钟能做些什么:();()等。课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班内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由代表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 2、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小的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 3、5分=()秒120秒=()分 二、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40() 2、做一次深呼吸要3() 3、每天大约睡9() 4、烧一壶开水大约需要20() 5、小明50米跑成绩是10() 三、绕操场跑一圈,王刚用59秒,小明用1分零2秒,谁快些? 课后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勾股定理 公开课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涵。勾股定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呢? 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设计,还应包括设计的依据、理念、思路剖析和相应的安排意图等。下面就以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设计加以浅析。 一、教学设计依据 1 知识本身:任何教学设计如若离开相应的知识内容,那么无论设计如何精妙,那也只是一句空谈。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设计只会因知识的内涵而精彩。 2 学生:教学是师生双边及多边活动,离开了学生而凭空想象,只会喧宾夺主,给人以空城之感。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作到点面结合,教学设计才能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理念: 一节课的好坏标准尽管不一,也没有成文的规定,但最基本的应有以下几点: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无疑是在听天书,而教师也只是对牛弹琴,收效甚微。 2、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其中,而且表现活跃,讨论热列,交流深入。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欲,是衡量一节课的一项重要指标。 3、学生的学习效果:归根结底,精妙的教学手段,积极的学生参与,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这节课则是一节成功之作。否则这节课则是一败笔,至少说不算成功。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掌握勾股定理,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由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得第三边.能根据一已知边和另两未知边的数量关系通过方程求未知两边。 2.能力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