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常用吸入制剂品种介绍

常用吸入制剂品种介绍

吸入装置的临床应用及比较 1、什么才是理想的吸入装置 ①在各种吸入流速下,剂量输出至肺部的稳定性高;②粒子直径小(2-5微米);③容易使用;④装置体积小,便于携带;⑤可用于不同剂量药物;⑦经济;⑧可计数。 常见的吸入装置有:雾化吸入、定量吸入、干粉吸入。 2、雾化治疗 定义:雾化治疗是通过特制的气溶液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物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雾化吸入也具有一定的湿化稀释气道分泌物的作用。 雾化治疗的优点:①相对于全身给药,雾化治疗具有药物用量小、起效快的优势。②根据药物的不同具有稀化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抗感染等作用,成为改善气道畅通的有效手段。雾化治疗的适应症:①痰液粘稠;②气道炎症性疾病;③气道阻塞性疾病;④喉部疾病;⑤其他需要经气道吸收给药的。 雾化器(Nebulizer)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不足 使用方便,不需要病人的配合治疗费用较贵 不含刺激物有动力要求而携带不方便 吸入肺部的药量较高疗效受病人和装置的影响较大 药物沉积时间长 2、定量吸入器(metered dose inhaler, MDI) 定义:定量吸入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吸入技术,MDI筒内含有加压混合物,包括抛射剂(主要是氟利昂CFC,HFA134a)、表面活性剂(减少颗粒聚集)和药物(仅占总量的1%)等。筒内压力为300~500kPa,阀门开放时混合物定量的射出,初始速度超过30m/s,直径>30μm。20ms内成雾,理想的微粒化药物颗粒直径在1~5μm。距喷口10cm处雾粒直径为1.4-4.3um,每次约有80%的药物撞击并沉积于口腔部,仅10-20%到达肺内的作用部位。 常见的有舒喘灵、万托林喷雾剂,它们在COPD中的作用:迅速扩张气道,解除气道痉挛,3至5分钟起效,维持3至4小时,每次2至4喷,每天4至6次或按需使用,常见不良反应:头痛、震颤、神经紧张、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一、序言 体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的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非人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这种体外操作包括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扩增、筛选以及药物或其他能改变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处理。经过体外操作后的体细胞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预防。体细胞治疗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体内回输体外激活的单个核白细胞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体外致敏的杀伤细胞(IVS)等等;体内移植体外加工过的骨髓细胞或造血干细胞;体内接种体外处理过的肿瘤细胞(瘤苗);体内植入经体外操作过的细胞群如肝细胞、肌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等等。 由于体细胞治疗的最终制品不是某一种单一物质而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其制备技术和应用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象一般生物制品那样制订出适合于每一种方案的具体标准,本指导原则只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申报资料和应用方案应根据本技术指导原则加以准备、申请和实施。对每个方案的整个操作过程和最终制品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实施)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体细胞治疗的安全、有效。 二、申报资料 (一)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选题目的与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 产使用情况.申请表 1 .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及命名依据 2 3.选题的目的和立题依据 (包括专利查询生产及临床应用情况. 4国内外有关该制剂的研究现状、 情况) 5.临床应用的风险性评估 (二)体细胞的采集、分离和检定 .体细胞类型和供体的情况 1 (1)体细胞类型 须指出细胞来源是属于自体、同种异体、异种还是细胞系。必须提供细胞的组织来源及细胞类别的确证资料,其中包括形态生化或表面标志等。 (2)供体 若体细胞来源于同种异体,需说明供体的年龄、性别,供体必须符合国家对献血员的要求,并提供测试的方法及符合条件的依据。供体必须经过检验证明HBV抗原、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细菌、霉菌均为阴性,必要时需说明供体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临床资料。对于那些需通过激活体内免疫功能发挥作用或需体细胞在体内长期存活的体细胞治疗项目,除ABO血型外,还必须对供体做HLA-I类和II类分型检查,并证明与受体(病人)相匹配,同时提供检测方法和依据。 若体细胞来源于动物,必须提供动物的来源,遗传背景,健康证明(如重要病原体,包括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饲养条件,应用此类体细胞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3)细胞系

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一 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吸入制剂系指通过特定的装臵将药物以雾状形式传输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吸入制剂的药物可直接达到吸收或作用部位,吸收或作用快,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用药剂量;而与注射制剂相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可减轻或避免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因而近年来越来越为药物研发者所关注。 吸入制剂在制剂处方、给药装臵、制剂工艺、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均有其特殊关注点,可对吸入制剂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质量控制研究部分是吸入制剂的临床前乃至临床研究重点之一。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吸入制剂研发的现状,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研究与安全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制定的。旨在为药物研发者在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过程提供基本的技术指导,也力求使药物研发者和评价者对药物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达成共识。 本指导原则所讨论内容仅限于经口腔吸入制剂在质量控制研究工作方面的特殊研究内容,经鼻吸入制剂暂不纳入本指导原则。其他一般性要求参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指导原则。 由于新制剂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临床上的特殊需求,在吸入制剂研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本指导原则只是一个一般性原则,药物研发者应从药物研发的客观规律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吸入制剂研发的整个过程。 二、吸入制剂的分类 根据处方、制剂工艺的不同,吸入制剂表现出多种制剂形式,目前国内外有多种剂型名称并存,相互之间既有交叉也有覆盖,不利于药物研发和评价。为此,本指导原则从分类的科学性出发,同时参考国内外指导原则和相关文献,将吸入制剂分为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多数疾病均需定量给药,因此本指导原则所涉及内容均以定量吸入制剂为对象。 气雾剂系指将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分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成雾状喷出,吸入后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气雾剂一般由药物、辅料、耐压容器、定量阀门系统和喷射装臵组成。 喷雾剂系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臵于特制的装臵,使用时借助适当的雾化系统将内容物呈雾状释出,用于患者吸入的制剂。喷雾剂一般由药物、辅料、容器、雾化装臵等组成。 粉雾剂系指将微粉化的药物或/和载体以单剂量或多剂量储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臵,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至呼吸道或肺部的制剂。 三、质量控制研究 (一)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和参数 根据吸入制剂的制剂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特点,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参数主要有药物/雾滴的粒度和粒度分布、喷射模式、每揿主药含量/每喷主药含量/每吸主药含量、每瓶总揿次/每瓶总喷次/每瓶总吸次,在吸入制剂的处方工艺研究、质

吸入制剂药学研究

标题吸入制剂药学研究的相关技术要求 作者魏农农 部门审评三部 正文内容 摘要:本文结合《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基本技术要求以及 吸入制剂专题讨论会的结果,对吸入制剂,特别是气雾剂变更抛射剂的处方、 工艺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细化、归纳和总结。对吸入制剂的处方研究、工 艺验证以及质量研究中的关键点进行补充说明。 关键词:吸入制剂、抛射剂变更、处方工艺、质量控制 一、概述 吸入制剂系指通过特定的装置将药物以雾状形式传输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吸入制剂的药物可直 接达到吸收或作用部位,直接吸收入血或作用于局部,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减少用药剂量;而与注射制剂相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或避免部分药 物不良反应。因而近年来越来越为药物研发者所关注。 与其他制剂相比,吸入制剂在制剂处方、给药装置、制剂工艺、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均有其特殊关注点,这些制剂因素和制备工艺对吸入 制剂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吸入制剂的药学研 究部分对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气雾剂变更抛射剂、吸入制剂的仿制、吸入制剂的改剂型以及三

类吸入制剂的申报量不断增多,对这类制剂在研究和评价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虽然国家局于2007年颁布了《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该 指导原则主要明确了吸入制剂在处方筛选、工艺研究以及质量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基本点。但从这两年吸入制剂研发现状看,还有些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抛射剂变更后技术要求研究机构和企业仍存在诸多困惑。基于此,药审中心于2008年9月25日-26日就吸入制剂进行了医学、药学、药理毒理专题讨论会,通过与国内外吸入制剂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研发人员深入讨论和交流。形成了对吸入制剂基本的技术要求。下面将药学部分的相关内容予以介绍,希望能对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有一定的启示。 二、相关技术要求 1、气雾剂变更抛射剂 由于环境保护的原因和我国对世界环保组织的承诺,氯氟化碳类抛射剂(CFC)将于2010年在我国全面禁用,因此相应的淘汰更新工作迫在眉睫。目前,国内的气雾剂所用的抛射剂大多为CFC。由于抛射剂的变更对产品 的质量乃至疗效均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抛射剂的变更研究将是这段时间气雾剂研究和评价的重点。 1.1处方与工艺 由于CFC与HFA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抛射剂变更后对气雾剂的抛射模式影响较大。所以在变更抛射剂后,需结合抛射剂的具体理化性质以及变更抛射剂后对药液状态的变化(如由变更前的混悬态变为溶液或由变更前的溶液态变为混悬态),对处方、工艺进行详细研究。

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

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有3类: (1)湿化祛痰剂: 粘液脓栓或粘稠分泌物是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并常使肺功能损害加重,诱发感染,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化痰,以利于痰液排出。生理盐水5ml,用于湿化气道;α-糜蛋白酶 2.5~5mg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应用;2%~4 %碳酸氢钠2~5ml;蒸馏水5ml;必嗽平2ml加生理盐水5ml稀释后应用,同时加入支气管扩张剂。 (2)支气管扩张剂: 常用于咳喘患儿。如异丙肾上腺素 0.25~ 0.5mg加生理盐水5~10ml稀释; 0.5%舒喘灵 0.01~ 0.03ml/kg·次,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地塞米松2mg加生理盐水5~10ml 稀释。 (3)抗生素: 雾化吸入在止咳化痰的同时一般都加入抗生素控制炎症,因为许多患儿的咳嗽,咳痰都与感染有关。常用药物: 青霉素5~10ml次,加入生理盐水5~10ml皮试后应用;庆大霉素2万μ~4万μ/次加生理盐水10ml;红霉素 0.15~

0.3g/次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制霉菌素2~3万μ/次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 通常,上述三类药物同时应用效果较好。临床常用: α-xx 2.5~5mg,地塞米松2~5mg,庆大霉素4万μ~8万μ,加入生理盐水10~20ml以达到祛痰、平喘、消炎的功效。 雾化药物基本组方: 庆大霉素4~8万u,地塞米松5~10 mg,α-糜蛋白酶5mg,对于喉水肿严重并出现呼吸困难者加入肾上腺素 0.5~1mg,并加大地塞米松用量。将上述药物用40℃温开水配成15 ml加入雾化杯中,机器水槽内加50℃的温开水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急性喉炎每日吸2次;每次10~20min,5天为1个疗程,应用1~2个疗程;慢性喉炎每日1次,每次20min,7天为1个疗程,应用2~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可有2~3天休息。具体需要到医院检查后再制定治疗方案。 选用超声雾化吸入药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超声雾化吸入应用的各种药物,必须是水溶性的,稳定性好、粘稠度低及适宜人体组织的胶体渗透压;药液浓度太高不易起雾;药液对粘膜不宜有刺激性;酸碱度要接近中性;注意不要引起过敏反应。雾化的药液应新鲜配制,定期消毒,避免污染。 用作雾化治疗的液体可选用蒸馏水、0.45%盐水或生理盐水。蒸馏水稀释粘液的作用较生理盐水强,但刺激性也较强,因此,当分泌物较粘稠干涸时,可选用蒸馏水或0.45%盐水,长期湿化则可用生理盐水。心脏功能不全者,长期使用生理盐水湿化时应注意对心脏负荷增加的影响。 超声药物雾化吸入疗法 超声雾化吸入疗法系气雾吸入疗法的一种。是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使液体在气相中分散,将药液变成雾状颗粒(气溶胶),通过吸入直接作用于呼吸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生物类药物概述 一、生物类药物的概念和种类 ?生物类药物(biopharmaceutics或biopharmaceuticals)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biochemical drugs)生物技术药物 (bio-technology drugs)、和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等。 1、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生物来源的和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或由其组成的产品,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重组DNA 蛋白疫苗及人组织提取的内源性蛋白等。 3、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 ★治疗用生物制品:抗体、DNA重组技术制品等。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 ★诊断用生物制品: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一)治疗用生物制品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一、引言 基因治疗是指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医学治疗。目前仅限于体细胞。 基因治疗的技术和方式日趋多样性。按基因导入的形式,分为体外基因导入(exvivo)及体内基因导入(invivo)两种形式。前者是在体外将基因导入人细胞,然后将该细胞注入人体。其制品形式是外源基因转化的细胞,适合在具有专门技术人才和GMP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后者则是将基因通过适当的导入系统直接导入人体,包括病毒的与非病毒的方法。其制品形式是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病毒或者是重组DNA、或者是DNA复(混)合物。基因治疗制剂种类较多,因此,本指导原则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概括,只能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方案应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研究技术路线。其基本原则:一是必须确保安全与有效,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质控要求;二是要促进基因治疗的研究,并加强创新。对一些新的治疗技术路线的相应质控要求,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注意到基因治疗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与经典的化学合成药物或基因工程药物的差别。目前,一些基因治疗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一些则不够完善,更加要求研究者在使用该技术指导原则时不可生搬硬套。为此,研究者应加强咨询和论证,提出一个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最终获得确保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制品。 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临床试验时,除须按本指导原则中"研究内容和制品质量控制"准备材料外,同时需提供下述材料: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包括: 1.所用基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2.所用载体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3.所用基因导入系统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4.该研究或制品相关的体外有效性实验资料; 5.该研究或制品相关的动物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 6.该研究或制品相关的临床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 7.该研究或制品的生产工艺现状; 8.该研究或制品的质量控制现状;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价

发布日期2007113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标题 价 作者杨焕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杨焕 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 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 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 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 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 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 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 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 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 议。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与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E2/E3/E6/E9的内容;国内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建议同时参考相关内容。 一、安全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 一般原则上要求,只要使用过至少一次受试药物的受试者均应列入安全性分析集。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应在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首先,必须确定受试者用药/暴露(exposure)的程度,指试验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的受试者人数,来决定研究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价安全性;其次,确认常见的不良反应、异常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合适的统计方法再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剂量或浓度关系、人口学特征等;最后,通过分析因不良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确定严重不良事件和其他重度不良事件(指需要采取临床处理,如停药、减少剂量和其他治疗手段的不良事件)。 所有不良事件应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建议以图表的方式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对患者个体数据列表;对重点关注的不良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受试药和对照药出现的不良事件均应报告。 1. 用药/暴露的程度

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

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二、干细胞制剂的质量控制 (一)干细胞的采集、分离及干细胞(系)的建立 (二)干细胞制剂的制备 (三)干细胞制剂的检验 (四)干细胞制剂的质量研究 三、干细胞制剂的临床前研究 (一)安全性评价 (二)有效性评价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一、前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不同分化潜能,并在非分化状态下自我更新的细胞。干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的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后输入(或植入)人体,用于疾病治疗的过程。这种体外操作包括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扩增、修饰、干细胞(系)的建立、诱导分化、冻存和冻存后的复苏等过程。用于细胞治疗的干细胞主要包括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及诱导的多能性干细胞(iPSC)。成体干细胞包括自体或异体、胎儿或成人不同分化组织,以及发育相伴随的组织(如脐带、羊膜、胎盘等)来源的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各种类型的祖细胞或前体细胞等。 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干细胞(指非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涉及多种干细胞类型及多种疾病类型。主要疾病类型包括骨关节疾病、肝硬化、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GVHD)、脊髓损伤及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其中许多干细胞类型,是从骨髓、脂肪组织、脐带血、脐带或胎盘组织来源的

间充质干细胞,它们具有一定的多向分化潜能及抗炎和免疫调控能力等。 用于干细胞治疗的细胞制备技术和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治疗产品,所有干细胞制剂都可遵循一个共同的研发过程,即从干细胞制剂的制备、体外试验、体内动物试验,到植入人体的临床研究及临床治疗的过程。整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须对所使用的干细胞制剂在细胞质量、安全性和生物学效应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质量控制。 本指导原则提出了适用于各类可能应用到临床的干细胞(除已有规定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在制备和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基本原则。每个具体干细胞制剂的制备和使用过程,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操作程序并按其执行,以确保干细胞制剂的质量可控性以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每一研究项目所涉及的具体干细胞制剂,应根据本指导原则对不同阶段的基本要求,结合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维生素C;含量测定; 维生素C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维生素之一,不仅广泛参与机体氧化、还原等复杂代谢过程,还能促进体内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机体抵抗力。缺乏时可引起造血机制障碍、贫血、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强,容易出血等坏血病症状,故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维生素C是一种酸性己糖衍生物,具有烯醇式己糖内酯立体结构,分D和L两种立体构型,但只有L型有生理功效。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可以互变,两者均具有生物活性。其C2和C3位上两个相邻的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而释放出H+,故维生素C虽然不含自由羧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维生素C呈无色无臭的片状结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破坏速度。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极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做一介绍。 1.滴定分析法 王云霞[1]等对滴定分析法进行讨论,分析了每种方法测定维生素C的优缺点,并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对比和分析,确定了更适合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1.1碘量法的原理 维生素C分子(C 6H 8 O 6 )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I 2 定量氧化成二酮基。 1.1.1直接碘量法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使溶解,加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在30秒内不褪。 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806mg的C 6H 8 O 6。

吸入制剂药学研究的相关技术要求-魏农农

发布日期20090107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吸入制剂药学研究的相关技术要求 作者魏农农 部门审评三部 正文内容 摘要:本文结合《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基本技术要求以及 吸入制剂专题讨论会的结果,对吸入制剂,特别是气雾剂变更抛射剂的处方、 工艺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细化、归纳和总结。对吸入制剂的处方研究、工 艺验证以及质量研究中的关键点进行补充说明。 关键词:吸入制剂、抛射剂变更、处方工艺、质量控制 一、概述 吸入制剂系指通过特定的装置将药物以雾状形式传输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 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吸入制剂的药物可直接 达到吸收或作用部位,直接吸收入血或作用于局部,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减少用药剂量;而与注射制剂相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或避免部分药 物不良反应。因而近年来越来越为药物研发者所关注。 与其他制剂相比,吸入制剂在制剂处方、给药装置、制剂工艺、质量研究、 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均有其特殊关注点,这些制剂因素和制备工艺对吸入制剂

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吸入制剂的药学研究部分对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气雾剂变更抛射剂、吸入制剂的仿制、吸入制剂的改剂型以及三类吸入制剂的申报量不断增多,对这类制剂在研究和评价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虽然国家局于2007年颁布了《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主要明确了吸入制剂在处方筛选、工艺研究以及质量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基本点。但从这两年吸入制剂研发现状看,还有些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抛射剂变更后技术要求研究机构和企业仍存在诸多困惑。基于此,药审中心于2008年9月25日-26日就吸入制剂进行了医学、药学、药理毒理专题讨论会,通过与国内外吸入制剂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研发人员深入讨论和交流。形成了对吸入制剂基本的技术要求。下面将药学部分的相关内容予以介绍,希望能对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有一定的启示。 二、相关技术要求 1、气雾剂变更抛射剂 由于环境保护的原因和我国对世界环保组织的承诺,氯氟化碳类抛射剂(CFC)将于2010年在我国全面禁用,因此相应的淘汰更新工作迫在眉睫。目前,国内的气雾剂所用的抛射剂大多为CFC。由于抛射剂的变更对产品的质量乃至疗效均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抛射剂的变更研究将是这段时间气雾剂研究和评价的重点。 1.1处方与工艺 由于CFC与HFA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抛射剂变更后对气雾剂的抛射模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关键词:维生素C;质量控制;含量测定; 维生素C(vitaminC)又称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防止牙龈出血、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防止关节痛、腰腿痛,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同时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坚固结缔组织,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其参与体内多种生化反应,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最近更有科学研究发现,维生素C在预防癌症、心脏病等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市场上对VitC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生产多种维生素C制剂以应对各种需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各种制剂能否更好地发挥相应的医疗保健作用,则与其质量息息相关,故对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势在必行,而又不可马虎松懈。 维生素C常见的剂型主要有注射剂、片剂、颗粒剂、泡腾片及胶囊剂等,由于维生素C特殊的化学特性,对其制剂的生产过程必须严加控制,但总体的控制及含量测定方法大同小异,以下将做详细介绍。 一、性质决定生产,维生素C制剂的生产与其性质息息相关,故在其制剂生产前,应将其性质了解清楚,在生产中才能通过做好相应措施,生产出优质、合格的产品。 、原料概况 中文名称:维生素C 英文名称:vitamin C 其他名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分子式:C 6H 8 O 6 分子量: IUPAC名:2,3,5,6-四羟基-2-己烯酸-4-内酯 、性状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纯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呈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

189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三)--建立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考虑因素

发布日期 20071129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三)--建立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考虑因素 作者杨焕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杨焕 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议。 虽然合理的安全性数据库的特征是针对每个新药特有的,但也有一些通用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和完整性的工作应当与支持有效性同样的重要。因为对安全性进行评价时,往往要考查来自多个试验中的数据,所以特别要注意检查所用的不良反应相关的术语、评价方法以及标准术语的使用(建议使用医学用语词典-药物管理事务词典MedDRA),以确保安全性信息清晰,准确。对研究期间停用所指定治疗的原因(如任何原因的死亡或脱落)进行确认和分析对于全面了解一个新药的安全性特性非常重要。 申请人和研究者在为新药的临床计划提出具体的临床试验方案时应当考虑下列要素,以利于对临床计划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一) 长期对照的安全性研究 在许多新药开发的整体临床计划中,常见多数受试者暴露的临床数据和几乎所有的长期暴露数据都是来自单组(single-arm study)或非对照的研究。虽然这些数据有参考价值,但有些情况下最好是获得有对照的长期安全性数据。这样的数据可以对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利于准确判断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对照组具体使用阳性/活性对照药或者用安慰剂取决于所治疗的疾病,即对照药选择安慰剂还是阳性对照药,取决于所治疗的疾病在伦理学和医学上的可行性。 1. 阳性对照药的价值取决于所关注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发生罕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如重度肝损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一旦这些事件1)有明确记录,并且2)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都被认为是重要和有临床意义的,因为这些罕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在任何规模的人群中预期发生率基本都为零,因此,一般这种严重不良事件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否有对照组,都应被看作是值得关注的风险信号。 新药临床试验中,只要发现出现1例某种严重的ADR ,都应在后期陆续的临床研究中对此类ADR加以关注。甚至会反映在将来的药物使用说明书中,期望引起警惕。因此,ADR 的发现率(概率)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早期研究的Ⅱ期临床试验。 另一方面,在治疗的人群中要检出较常见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升高情况,就需要设对照组(如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的猝死)。如果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被认为是所治疗的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如哮喘吸入治疗中发生的哮喘急性加重)时,设置对照组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对于决定一个新药何时应当进行长期对比性安全性研究,应当根据该产品将来的适应症,即说明书中所治疗的目标患者人群(如果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高,就更为有用),以及早期所进行的临床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尽管不会经常进行长期有对照的临床安全性研究,但如果早期开发中发现了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则此类研究就会特别有用。这些情况下,可能比较适于采用为检验特定风险问题的假设而设计的安全性研究,随着累积暴露量的增加,就会有更多机会发现和检出所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二、干细胞制剂的质量控制 (一)干细胞的采集、分离及干细胞(系)的建立 (二)干细胞制剂的制备 (三)干细胞制剂的检验 (四)干细胞制剂的质量研究 三、干细胞制剂的临床前研究 (一)安全性评价 (二)有效性评价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一、前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不同分化潜能,并在非分化状态下自我更新的细胞。干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的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后输入(或植入)人体,用于疾病治疗的过程。这种体外操作包括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扩增、修饰、干细胞(系)的建立、诱导分化、冻存和冻存后的复苏等过程。用于细胞治疗的干

细胞主要包括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及诱导的多能性干细胞(iPSC)。成体干细胞包括自体或异体、胎儿或成人不同分化组织,以及发育相伴随的组织(如脐带、羊膜、胎盘等)来源的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各种类型的祖细胞或前体细胞等。 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干细胞(指非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涉及多种干细胞类型及多种疾病类型。主要疾病类型包括骨关节疾病、肝硬化、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GVHD)、脊髓损伤及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其中许多干细胞类型,是从骨髓、脂肪组织、脐带血、脐带或胎盘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它们具有一定的多向分化潜能及抗炎和免疫调控能力等。 用于干细胞治疗的细胞制备技术和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治疗产品,所有干细胞制剂都可遵循一个共同的研发过程,即从干细胞制剂的制备、体外试验、体内动物试验,到植入人体的临床研究及临床治疗的过程。整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须对所使用的干细胞制剂在细胞质量、安全性和生物学效应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质量控制。

哮喘几种常见吸入剂的使用策略

哮喘几种常见吸入剂的使用策略 吸入治疗属于局部用药,药物不需要经过全身血液循环即可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因而所需的药物剂量小、起效快、安全性好,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少。目前呼吸内科常用吸入药物主要有: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噻托溴铵(思力华)及硫酸沙丁胺醇(万托林)等。 一、主要成分及作用 1、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 成分均为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与糖皮质激素(氟替卡松、布地奈德)。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具有扩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有抗炎作用,可抑制慢性炎症反应,还可上调β2受体的敏感性。大量实验证明:两药联合使用的作用大于大剂量药物单用的作用。 2、噻托溴铵(思力华):为特异选择性的抗胆碱药物,具有毒蕈碱受体亚型MI~M5类似的亲和力,它通过抑制平滑肌M3 受体,产生支气管扩张作用。 3、硫酸沙丁胺醇(万托林):为选择性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从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二、使用策略 1、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 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均推荐在哮喘控制期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规律吸入此类联合制剂,以降低疾病急性发作次数,阻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此两种联合吸入剂因其成分的不同,作用特点不同,其使用策略也不同。①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治疗哮喘时的使用策略为ACD(Asthma Control Dosing):规律、持续使用适当剂量的舒利迭治疗,以达到并维持GINA指南定义的哮喘控制,并根据控制水平,使用不同剂量的舒利迭(50/100ug或50/250ug,1吸,一日二次)升级或降级治疗。在治疗COPD 患者时,应予50/500ug,1吸,一日二次吸入。沙美特罗每日最大剂量为100ug ,所以不得随意增加吸入次数;起效慢,30分钟起效,不能作为缓解药物使用,故哮喘或COPD患者均应备有一只速效制剂。②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使用策略为SMART策略:单剂复合吸入剂维持和缓解哮喘治疗。福莫特罗每日最大剂量可用至36ug,可增加吸入次数(最多8吸);同时该药起效快,3-5分

ICH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S6 R1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S6(R1) 1997年7月16日总指导原则 现行第四阶段版本 2011年6月底整合2011年6月12日的附录 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小组制定,按照ICH进程,已递交管理部门讨论。在ICH进程第四阶段,最终草案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管理机构采纳。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 目录 第I部分: (1) 1.前言 (1) 1.1背景 (1) 1.2目的 (1) 1.3范围 (1) 2.受试物的质量标准 (2) 3.临床前安全性试验 (2) 3.1 一般原则 (2) 3.2生物活性/药效学 (3) 3.3动物种属/模型选择 (3) 3.4动物的数量/性别 (4) 3.5给药途径/剂量选择 (4) 3.6免疫原性 (4) 4.特殊考虑 (5) 4.1安全药理学 (5) 4.2暴露评价 (5) 4.2.1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 (5) 4.2.2测定 (6) 4.2.3代谢 (6) 4.3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6) 4.4重复给药毒性研究 (6) 4.5免疫毒性研究 (7) 4.6生殖能力和发育毒性研究 (7) 4.7遗传毒性研究 (7) 4.8致癌性研究 (7) 4.9局部耐受性研究 (8) 注释 (8) 第II部分: (9) 1.前言 (9)

1.1附录目的 (9) 1.2背景 (9) 1.3指导原则的范围 (9) 2.种属的选择 (10) 2.1一般原则 (10) 2.2一或两个种属 (10) 2.3同源蛋白的使用 (11) 3.研究设计 (11) 3.1剂量选择和PK/PD原则的应用 (11) 3.2研究期限 (11) 3.3恢复 (11) 3.4探索性临床研究 (12) 4.免疫原性 (12) 5.生殖和发育毒性 (12) 5.1一般评论 (12) 5.2生育能力 (13) 5.3胚胎–胎儿发育(EFD)和出生前/后的发育(PPND) (13) 5.4研究的时间安排 (14) 6. 致癌性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8)

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464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第25卷第5期2009年9月(总第12l期) 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Clinicalsafetydataanalysisandevaluationofnewdurgsinthepre-approvalphase 杨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YANGHuan (CenterforDrugEvaluation,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38,China) 收稿日期:2009—02—17 修回日期:2009—07—14 作者简介:杨焕(1970一),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药品技术审评工作 通讯作者:杨焕 Tel:(olo)68585566 E—mail:yanshuman@cde.orgycn摘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前药物临床试验进行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的特点,介绍了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和评价方法,阐明了临床试验中需要特别关注和要评价的安全性问题,强调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关键词: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5—0464—03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中的E2/E3/E6/E9,均涉及此方面的内容¨o;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心-3],建议同时参考。 1上市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的特点 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是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环节,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其生产上市提供依据。《药品I晦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是指导和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过程的法规性文件MJ,可以有效地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上市前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评价作为关键环节,同样必须遵循GCP的要求。 1.1GCP中的有关安全性评价的要求 GCP中的临床试验方案、研究者职责、申办者(注册申请人)职责、监查员的职责、记录与报告等章节,都包含对安全性数据收集和管理(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对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要求,贯穿整个GCP的实施中。 1.2药物上市前不良反应监测的特点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特点有以下5种:①在新药临床试验期问,因用药单一并用于特定目标人群和针对惟一的适应证,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较好归因。②药物不良反应定义有所不同,上市前临床研究中,由于正在进行研究的试验药物的用药剂量、疗效等均未完全确定,因此,任何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物有关的、有害的且非期望的反应,都应当视为药物不良反应,这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③上市前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报告,均来自有目的、明确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这使得ADR/AE关联性评价较上市后易于判断。④上市前临床试验中,更强调对个例严重且非预期不良反应的快速报告和评价。 万方数据

药物临床试验安全评价广东共识(2018)

药物临床试验安全评价?广东共识(2018) (广东省药学会2018年4月23日印发) 更新说明 药物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价是全面?客观评价一个试验药物不可或缺的内容?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记录主要由研究者团队完成,但申办者所撰写的研究方案和制定的实施细则是确保高质量信息收集和整理等工作的关键性因素? 为规范和帮助药物临床试验中安全性评价工作,广东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了《药物临床试验安全评价?广东共识》供同行参考?随着共识的推广与运用,得到很多业内同行的关注与好评,本专委会也不断收集和整理来自临床实践的困惑点以及业内人士的共识做法,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向行业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得到不少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其中部分建议已写入本版共识? 安全评价,作为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各方共同关注的评价内容,实施中一直存在尚待明确和共同遵循的做法?本次更新,对之前版本进行了全面梳理,力求不断完善,保持共识的生命力,成为一份与时俱进的行业共识? 本次修订得到本专委会各位专家的指导,特别感谢洪明晃教授对“肿瘤进展是否作为SAE上报”的悉心指导,同时也感谢黄菲霞?赵杏娜等同行在共识征求意见期间提供的宝贵建议和参考依据?在此向各位专家的无私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共识撰写小组 2018年4月8日

目 录 1 总则 (3) 2 定义 (3) 2.1 不良事件 (3) 2.2 严重不良事件 (3) 2.3 重度不良事件与严重不良事件 (4) 2.4 可疑的?非预期的严重不良反应 (4) 2.5 重要不良事件 (4) 2.6 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 (4) 3 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的收集?记录?描述 (4) 3.1 不良事件名称的确定 (4) 3.2 不良事件的开始时间 (5) 3.3 不良事件的随访 (5) 3.4 不良事件的结束时间 (5) 3.5 不良事件的转归 (5) 3.6 不良事件的合并用药 (5) 3.7 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 (6) 3.8 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的记录与描述 (6) 4 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判断 (6) 4.1 因果关系判断的思路 (7) 4.2 因果关系判断的标准 (7) 4.3 因果关系判断的结果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