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溢出从中医分型辨治

乳汁溢出从中医分型辨治

乳汁溢出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3-06-18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15

乳汁溢出是指女子非在哺乳期而出现乳汁自溢。

㈠气虚不固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乳汁溢出。

2.辨证要点乳汁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乳房柔软,或倦怠乏力,或乳汁量少,或心悸,或气短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气,固摄回乳;可选用四君子汤与玉屏风散合方。

㈡肝郁化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乳汁溢出。

2.辨证要点精神抑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或失眠多梦,或大便干结,或乳汁

黏稠等。

【治则与选方】疏肝解郁,清热回乳;可选用丹栀逍遥散与牡蛎散合方。

㈢痰热瘀阻,乳汁外溢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乳汁溢出,乳房疼痛。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滑数或沉涩。3.可能伴随的症状肢体困重,或头沉,或失眠多梦,或口苦口腻,或乳汁黏稠

等。

【治则与选方】清热化痰,化瘀回乳;可选用小陷胸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精编版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 孕产妇安全用药 哺乳期妇女因患病而需服药的情况相当常见。因为几乎所有药物可自乳汁分泌,乳儿的肾脏、肝脏、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哺乳期用药需要在保障母体自身安全的同时,又要考虑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一、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腺细胞的机制为经过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外液与细胞膜。分布到到乳汁的药量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蛋白结合率、母体中的药物浓度及乳汁pH值等。 1.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脂溶性高的药物,如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硝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等,可分布到乳汁中,哺乳期妇女禁用。 抗癫痫类药卡马西平脂溶性较高,可通过乳汁分泌,乳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60%,哺乳期妇女禁用。 2.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不易分布到乳汁中 只有血浆中的游离药物可进入乳汁,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进入乳汁的量越少。因此,哺乳期妇女在选择药物时,应首选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99%,乳汁及婴儿血浆中药物浓度极低,对婴儿影响较小。但对于乳儿,仍需谨慎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妊娠期使用可致“胎儿华法林综合征”,妊娠期禁用) 3.碱性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酸性药物不易进入乳汁中 哺乳期妇女的乳汁pH值平均为7.09,相比血浆pH值(7.4)低。对于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相对碱性的血浆中更易电离,仅极少量进入乳汁。 对于碱性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及四环素类药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二、哺乳期用药对策 1.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哺乳期用药,应首先考虑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必要性。若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用药的利益大于风险,则应尽量避免用药;在症状可耐受时采用对因治疗,避免对症用药。 2.尽量使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 证候是人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时,所表现的一系列证状的综合。某些证状的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有其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所以证状的出现,虽然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证状的辨认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所以证候分类的方法,是辨证识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可以概括一切疾病的证候。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但在具体临证时,在阴证或阳证之间,还会挟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等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状在内。所以对八纲的运用,既要有分纲的辨析,又要有综合的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证候的转化和真假。

转化: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改变,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一般的说,阳证转为阴证,表明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好转; 由表入里为病进,由里出表为病退; 虚证转为实证为吉,实证转为虚证为凶; 寒邪化热表示邪实,热病变寒表示正衰。 真假:一般在重病和久病的阶段,往往能出现“热深厥深、阴盛格阳”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特殊情况。稍一不真,就能造成大错,所以应该仔细辨别。 1. 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辨别应变的浅深和转变的趋势

一般皮毛、肌肉、经脉等属表,五(六)脏六腑、血脉、骨髓等属里。 3. 寒热辨证 4. 虚实辨证 从虚实辨别体力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

详解中医体质学说—九种体质分析

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中医学的各项学说中包含大量关于体质的理论,王琦等著的《中医体质学说》把这些理论加以总结和发展,开始形成中医学的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提出: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有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与患者的体质关系密切。疾病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其中包括机体平素阴阳盛衰、阴阳动静等情况和趋势,由此而规定病势发展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类型。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等七种临床体质分型设计。临证必须注意素禀特点,年龄长幼、男女之别、生活条件、地区差异等体质因素,重视体质与治病求本的关系,认识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体质差异与针刺和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的关系,体质与用药宜忌的关系等。中医体质学说还认为,探讨体质的本质应与研究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的实质相结合,与探讨八纲和机体反应性的关系相结合。 中医体质分类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郑氏父子对后世慢喉风辨治思想的影响_谢丹

183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11 Nov . ,2009 郑梅涧,名宏纲,字纪元,晚号雪萼山人,安徽 歙县郑村人,著有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其长子郑枢扶,名承瀚,字若溪,喉科专著有《重楼玉钥续编》、《咽喉辨证》、《喉白阐微》、《痘科秘奥》等书。父子二人均是清代新安喉科名家,在医学界享有盛名,尤其对喉科的发展功不可没。虽两位医家所著医书中未曾分篇对慢喉风进行重点论治分析,但其审证论治观为后世治疗慢喉风提供了辨证依据和治方要领,故笔者特对其父子二人医书观点进行初步探讨。 古籍中慢喉风,为现代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的 统称,并非单指慢性喉炎,古代亦有虚火喉痹及慢喉痹之名,两者与慢喉风实为一病。《重楼玉钥》卷上咽喉说中郑梅涧指出:“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盖喉咙为息道,咽中下水谷。其喉下接肺之气,一云喉中三窍者,非。”及此书喉科总论提及“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长一尺六寸,重六两。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凡九节,长一尺六寸,重十二两。故咽喉虽并行,其实异用也。然人之一身,惟郑氏父子对后世慢喉风辨治思想的影响 谢 丹,指导:章 健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摘 要:阐述郑梅涧、郑枢扶父子二人对后世认识慢喉风的辨证审因、制方用药、治疗禁忌3个方面的影响。郑 氏对慢喉风的病因、症状、治法等作了扼要的阐述,总结出“本质肾阴不足居多,而喉症属实者少”对后世认识慢喉风的病因病机起了铺垫作用,尤其治疗白喉所创名方“养阴清肺汤”被后世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慢喉风,提出“凡咽喉诸症,切不可发表,虚证不宜破血”及列出属肺肾阴虚证的禁忌药亦对后世治疗慢喉风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慢喉风;慢性咽炎;养阴清肺汤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183- 03收稿日期:2009-07-19 作者简介:谢丹(1982-),女,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配伍理论研究。 苦寒利湿或淡渗利湿却越治越坏,往往束手无策。朱仁康凭其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日久阴液已伤,证属渗液日久,阴伤邪恋。打破传统滋阴可助湿,利湿 可伤阴的局限,给予滋阴除湿法治疗[4] ,标本兼顾,药到病除,朱仁康辨证之精准,用药之灵活可见一斑。 朱仁康临证用药精简轻清。观其处方,药量轻,药味少,如其常用的经验方固卫御风汤药仅七味、皮炎汤九味,而有些经验洗方仅二、三味药。用药轻清还表现在用药平淡无奇,正所谓“平淡之中见神奇,功夫深处却平夷”。 4 主张中西医结合 辨证辨病结合 唐容川《中西医学汇通》对朱仁康启发很大, 认为中西医汇通很有必要,应兼收并蓄。朱仁康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抗战前夕所著《中西医学汇综》一书提出中西医不可偏废,应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后又在其主编的《国医导报》中重申此观点。 朱仁康先从中西病名对照着手,30年代发表的《外科新论》及50年代写的《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都是以中西病名对照、中西学说互参的方式来写的[1] 。如在《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论疖[7]:“外证中最轻而很容易治好的是疖,疖为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周围的一种局限性炎症。病原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或皮脂腺周围而起”。 朱仁康认为西医治病,着重辨病,中医治病,着重辨证,两者必须互相结合,可以根据西医诊断,再 从中医辨证,属于哪种证[4] 。病证同辨是做好中西 医结合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实践中,朱仁康既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以辨证为主,同时又吸收现代医学的理论学说,衷中参西,提高了临床组方用药的针对性及整体性。如疣,西医认为属病毒感染性疾病,朱仁康治疗各种疣类的经验方去疣二号方、去疣三号方中含有现代药理证实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马齿苋、大青叶、紫草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又如银屑病,鉴于西医抗肿瘤药物有效,但副作用较大,朱仁康选择一些既有清热解毒作用,同时又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草药,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组方,如“克银一号”方等,副作用小,疗效好,从而为中医治疗银屑病开拓了新途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提供了思路。 由此可见,学术上以《疡科心得集》为宗,临证主张审证求因,尤重内因。将叶桂卫气营血的温病学理论融于皮肤病辨治体系,用药以轻清见长,并主张中西医结合是朱仁康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 周凤梧,张奇文.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 M ] .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2,1:81-91. [ 2 ]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 3 ] 杨达夫.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 M ] .天津:天津人民卫生 出版社,1963:1. [ 4 ]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 [ 5 ] 李林.朱仁康学术经验初探[ J ] .中医杂志,1981 ( 10 ):18-21.[ 6 ]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 7 ] 朱仁康.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 M ].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6:3.

如何促进母亲乳汁的的分泌

如何促进母亲乳汁的的分泌 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是任何食物都不能比拟的最佳食品。很多太太都面临母乳不足的情况,新爸爸们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最好的办法是给母乳添加催化剂。但添加什么,如何添加又让新爸爸们无从下手。其实解决方案并不是惟一的,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加强宝宝的吮吸。实验证明,宝宝吃奶后,妈妈血液中的催乳素会成倍增长。这是因为宝宝吮吸乳头,可促进妈妈脑下垂体分泌催乳激素,从而增加乳汁的分泌。 (2)避免服药。哺乳期内,你一定要提醒太太不能乱服药。有些药物和食物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如抗甲状腺药物、山楂等。遇到太太生病,最好在医生的嘱咐下服药。 (3)补充营养。乳汁中的各种营养素都来源于妈妈的体内,如果妈妈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自然会影响正常的乳汁分泌。你一定要把大厨的职位担当好,为太太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同时,多准备一点汤水,对太太乳汁的分泌能起催化作用。 (4)保持乳母良好的情绪。分娩后的妈妈,在生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迷的状态,这会制约母乳分泌。医学实验表明,乳母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乳汁分泌会急剧减少。因此,你有义务为太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并随时关注其心理健康。

(5)食疗。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再结合催乳食物,效果会更明显。如猪蹄、花生米等食物,对乳汁的分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均衡饮食,是哺乳妈妈的重要法则。 哺乳妈妈对水分的补充也应相当重视。由于妈妈常会感到口渴,可在喂奶时补充水分,或是多喝鲜鱼汤、鸡汤、鲜奶及开水等汤汁饮品。水分补充适度即可,这样乳汁的供给才会既充足又富营养。 为了恢复身材而急于减肥的妈妈很难保证奶水的供应。在此建议哺乳妈妈最好能等哺乳期结束以后,再控制饮食减肥。其实喂奶已经消耗了很多热量,只要妈妈们饮食不过量,再配合着做一些产后运动,就能避免脂肪的囤积。 催乳药膳5则 如果以上方法仍不见效的话,您还可以试试中医药膳催乳。药膳是药物与食物的结合,既营养又催乳,可谓一举两得。下面就给您介绍5种实用、美味的催乳药膳。 1、莴苣子粥 材料:莴苣子15克、甘草6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莴苣子捣碎,加甘草,再加水200毫升同煮,煮至水剩余100毫升时,滤汁去渣。将滤汁、粳米一同入锅,加水同煮,米烂即成。 功效:莴苣子是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以颗粒饱满、干燥无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来源:未知时间:2011-11-03 13:15:44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散瘀。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气活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14种药物通过乳汁对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14种药物通过乳汁对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当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时候,往往只着重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很少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药物对婴儿有影响。 事实上,很多药物可随母亲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对乳婴产生影响。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体稚身软的乳婴来说,其祸害甚大。 一些常用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不同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浓度差异较大,偶可见过敏或毒性反应。乳儿反复少量接触抗生素极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青霉素类 头孢类抗生素可少量进入乳汁,须警惕可能影响乳儿的正常肠道菌群。乳汁中微量的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致乳儿发生过敏反应,并能发生生命危险。四环素可使乳儿骨骼和牙釉受损,氯霉素有引起骨髓抑制和灰婴综合征的潜在危险,红霉素乳药浓度高于哺乳期妇女血药浓

度4~5倍,易导致乳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磺胺类药物除口服不易吸收者外,均能经乳汁排泄,而且乳汁中药物浓度高于母乳血药浓度,尤其对早产儿 病弱儿 高胆红素血症和G-6-PD缺乏的婴儿哺乳存在危险。喹诺酮类药物可使乳儿产生溶血性贫血 异烟肼导致乳儿肝中毒。酮康唑 氟康唑能通过吸收入乳 乳汁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有可能对乳儿造成损害。对于含这类药物的外用制剂哺乳期妇女在应用时应慎重考虑。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阿普唑仑 艾司唑仑 地西泮等治疗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类药物,当乳母长期用药可能会对乳儿产生昏睡和乳母停药后的戒断症状,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因这类药物均可通过吸收入乳,所以乳母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解热镇痛药哺乳期妇女应用镇痛药特别是弱镇痛药,占一定比例。很多治疗伤风

感冒的中药复方制剂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解热镇痛药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 非那西丁 安替比林 阿司匹林 双氯酚酸 吲哚美辛等。阿司匹林可使乳儿骨髓抑制,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婴儿肝损害,双氯酚酸可致婴儿产生血尿。哺乳期妇女在应用含上述西药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时,应慎重考虑,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尽可能了解其成分含量,切不可误信“西药有毒 中药无毒”的用药误区。一些成瘾性镇痛药如吗啡 可待因等在乳汁中分布浓度较高。有阿片瘾的哺乳期妇女,受乳的婴儿也能成瘾,新生儿对这类药物高度敏感,可发生呼吸抑制,所以哺乳期妇女应绝对禁用。 哪些药物在乳汁中排泄最多? 母乳喂养新生儿,药物可通过乳汁进入体内,几乎所有母亲服用的药物都可在乳汁中排泄,但其量很少超过摄入量的1%~2%,一般不致

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

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 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平和质体质特点:体态均匀健壮,性格开朗随和,对疾病抵抗能力强,对气候冷热变化能够适应。饮食调理: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膳食平衡,保持健康体魄。 气虚质(瘦或胖乏力型)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风、冷、热都怕,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沉。若患病则气短懒言、咳喘无力、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等。 饮食调理: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红薯、莜麦、马铃薯、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黄鱼、比目鱼、刀鱼。 阳虚质(白胖怕冷型)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咳喘心悸。 饮食调理: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猪肉、鸡肉、狗肉、带鱼、虾、核桃、栗子等。 阴虚质(形瘦怕热型)体质特点:消瘦、面色红、口燥咽干、心中易烦、性情较急躁,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饮食调理: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绿豆、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牡蛎、蛤蜊、鸭肉、猪皮、豆腐、牛奶、甘蔗等性寒凉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辣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痰湿质(体肥痰多型)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若病则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等。 养生方法。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花生、红小豆、蚕豆、扁豆、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薏苡仁等。 湿热质(偏胖怕湿热型)体质特点:长期饮酒容易形成此类体质,表现为偏胖,油垢满面,身体一些部位经常出现湿热,对湿热天气难以适应。 饮食调理:应该减少饮酒,可选择食物有薏苡仁、茯苓、莲子、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芹菜、莲藕、空心菜等,减少辛辣食物,少食牛肉和羊肉。瘀血质(偏瘦皮肤色暗型)体质特点:面色以及皮肤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口唇青紫。瘦人占多数。

白喉从中医分型辨治

白喉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10-22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37 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节多见,2~6岁小儿发病率高。 (一)风热疫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咽红肿热痛,有点状白膜。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细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咳嗽,或头痛,或咽干,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可选用白虎汤与银翘散合方。 (二)疫毒灼腐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部肿痛剧烈,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面赤,或呼吸困难,或喉中痰声如锯,或口唇 青紫,或口臭。 【治则与选方】清解疫毒,导热下行。可选用白虎汤、泻心汤与五味消毒 饮合方。 (三)阴虚燥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喉肿痛,有条状假膜呈白色,咳声嘶哑。 2. 辨证要点口渴,舌红少苔,脉数或细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喉间干燥,或呼吸有声,或大便干结,或小便 短赤。 【治则与选方】清热养阴,解毒利咽。可选用养阴清肺汤与桔梗汤合方。 (四)疫毒陷心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谵语,烦躁,咽部肿痛剧烈,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 肿胀。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心烦,或面赤,或呼吸困难,或喉中痰声如锯, 或口唇青紫。 【治则与选方】清心泻火,解毒利咽。可选用清营汤、泻心汤与桔梗汤合 方。 (五)疫毒袭肝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两目斜视,筋脉挛急,咽部肿痛剧烈,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 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口眼斜,或肢体活动不便,或眼睑下垂,或 言语模糊,或吞咽不利。 【治则与选方】清肝凉肝,息风止痉。可选用羚角钩藤汤与牵正散合方。 (六)热伤气阴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喉肿痛,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口舌干燥,倦怠乏力,舌质淡红,少苔,或苔薄,脉细或微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口渴,或面色不荣,或头晕,或心悸,或手足不温,或 呼吸急促,或口唇青紫。 【治则与选方】益气养阴,清热利咽。可选用炙甘草汤与桔梗汤合方。 (七)热毒亡阳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喉肿痛,面色苍白,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四肢厥冷,口淡不渴,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或微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高热,或头痛,或呼吸困难,或恶心呕吐,或声音嘶哑, 或神疲。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益气回阳。可选用泻心汤、桔梗汤与茯苓四逆 汤合方。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癌 胃癌属于中医“胃脘痛”、“噎膈”、“痞满”、“呃逆”、“积聚”、“反胃”等范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摸索与实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中医对胃癌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的许多新学说、新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在胃癌临床治疗上的理论依据。 从痰论治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痰是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又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病理产物。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均可导致痰的产生。痰滞成积既是胃癌的表现又是胃癌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病因。朱丹溪所描述的“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正与胃癌易于浸润转移的特点相类似。手术以后,正气受戕,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司,容易促进痰浊的再次生成,恰好又为胃癌的复发及转移创造了物质条件。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从痰论治”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 从瘀论治 胃癌的产生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时间共同影响的结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进而“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癖”,因此“从瘀论治”亦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北京御方堂中医肿瘤科专家认为肿瘤侵袭,手术创伤等加重了患者正气亏虚,气虚可导致血瘀;阴(血)不足也可导致血脉不利而致血瘀。使用自拟扶正化瘀方药辨证论治胃癌,不仅降低了局部复发及转移率,而且血液流变异常指标有明显改善。瘀既可作为致病因素,又可成为病理产物同时存在,瘀癌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交互为病的“瘀—癌—瘀”的恶性病理循环过程,癌潜瘀内,瘀渗癌中,癌瘀交结,瘀深癌剧。在遣方用药上必须癌瘀同治,攻癌勿忘化瘀,散瘀更须抑癌。 从毒论治 毒既是致人各种细胞的基因与外基因改变的因素,也是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其引起的癌症性质、种类也是多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抗癌解毒是临床上胃癌治疗的又一重要法则。李忠教授认为癌邪为患,必夹毒伤人,且由于癌毒留结,又可以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因此治疗上提出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 从虚论治 胃癌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整体属虚,局部属实,从虚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传统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当前“从虚论治”胃癌的主要手段。胃癌的本质是脾虚。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胃肠安复方为主方治疗胃癌,临证以小复方加减。用药当升清降浊同施,补通兼顾,清化湿热,并多用甘味补益。 分期与分型论治 北京御方堂李忠教授诊治胃癌时,辨证用药立足于“邪正盛衰”,主张既不能专攻邪毒之实,又不宜峻补正气之虚,攻邪勿忘顾其正气,扶正尚需祛其邪毒,不同阶段,各有取舍。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属痰瘀互结,予以化痰散结;手术后,多气血两虚,予以益气补血;放化疗术中,耗伤胃气,予以益气和胃降逆;放

中医体质辨识体检知识[1]

中医体质辨识体检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中医体质辨识体检? 答:中医体检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中医体质及当前机能状态,针对不同体质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调理的指导,包括饮食禁忌,食疗建议、四季进补注意事宜、健康习惯培养等等。 二、为什么要进行中医辨识体检? 答: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形:头晕头疼、两眼干涩、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躯体出现这些状态后,到医院又检查不出异常指标,而此类情况正好属于中医体检中的病理体质所能涵盖的内容,中医体检对此能够大显身手,发挥优势。 通过中医体检确定的体质类型,可根据各人的体质状况,分别配制方便、有效的中药及制定相应食疗、情志、起居等各方面的指导,逐步调理,达到养生益体的效果。 三、什么是中医体质? 答: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含遗传)和后天生活相融合而形成的身心整体素质。体现于人的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伦理和适应环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在人生的胎儿、童年、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阶段,它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具有动态可调性。体质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进一步认识体质: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那么多人都吃火锅,可能只有一个人长包了。夏天吹电风扇,一个人说再开高一点,有的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箱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

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体质差异。每个人对自然界感受的程度不一样,事物应对的情况也不一样。 四、我们是怎么分体质的? 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经过近30年的研究,综合了古今中外各家学说,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最终形成目前最成熟的“九分法”中医体质分型学说,即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中医基本体质类型,并对体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表述,建立了中医体质文献数据库及标准化体质辨析量表,此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做为中医“治未病”的一个有效工具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 五、体质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答: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失调的内在依据。不同体质者在生理特性之表现、疾病易感性与发展上均有所不同。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的不同,故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的反应也不一样,发病情况就有差别。现代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 六、个性化体质辨识如何进行? 答:个性化的体质辨识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借助中医体质标准化量表进行初步的体质信息收集,其次通过专家对受检者的舌象、脉象等的观察进一步收集评判数据,然后经计算机将各种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得出初步体质辨识结果。最后我们还会视情况进一步的健康问卷调查,最终分辨出体质类型。

中医内科学辨证分型(新世纪二版)

第一章肺系疾病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2.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m华盖散 痰(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m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4)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5)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肝气乘肺(肺气郁痹症):开郁降气平喘m五磨饮子 6)水气凌心:温阳利水,泻壅平喘m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白喉全集汇总

白 喉 全 集 作者:李纪方朝代:清年份:公元1882年

自叙 4页凡例 5页白喉证论 7页辩证法 9页辨脉法 12页用药法 13页白喉热证尚轻治法 15页白喉热证渐重治法 17页白喉寒证尚轻治法 20页白喉寒证渐重治法 21页白喉虚热证治法 23页白喉虚寒证治法 24页白喉寒热错杂证治法 25页续方 28页白喉误治坏证治法 29页

白喉愈后补虚治法 30页妇人白喉证 33页小儿白喉证 34页白喉热证吹药 35页白喉寒证吹药 36页白喉寒热错杂证吹药 37页白喉杂治通用方 38页白喉针穴经络法 40页附录 42页附治单双乳蛾神效吹药方 46页附原定增减白喉热证吹药方 47页

自序 先外祖尹慎徽先生博学诗词书画.各臻其妙.尤精岐黄术.纪方负笈从学.而于内外科.喉科.肿证.刻志研求.二十年来.险逆诸证.一一经历.博访旁咨.悉心讨论.窃谓深有所得.第白喉一证.世无专书.而时医之业喉科者.于内经缺焉不讲.故偶遇危殆.茫然莫解.即有一二高明.亦多狃于习见.有偏于寒者.有偏于热者.偏寒偏热.不独不为济世资.且适贻为杀人刃.余心焉悯之.诵读余暇.辙与表兄赵仲标以外祖所传治白喉证方之屡试经验者.纂辑白喉全生集.是书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寒热中又分轻重虚实.其辨证辨脉.缕晰条分.而用药用方.通权达变.简而精.约而备.使人得是书以释疑难.非敢云良方济世.亦足以立起沉焉.光绪八年壬午冬月衡山李纪方伦青氏叙于龙门山房

凡例 ●白喉病热证本多.寒证较少.而寒热所郁.无不有毒.此时医所以专指为疫.而用药多偏于凉也.不知白喉少寒证.非无寒证.白喉之热证有毒.寒证亦非无毒.时医一偏之见.杀人无算.论中设为问答.分条详辨.熟玩之自悟其谬. ●凡病必有寒热二种.非白喉独异也.是书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其中又分出轻重虚实.毫无一偏之弊.其方又无不从亲验而来.故言之最质最切. ●寒热之分.必先证书.证既认清.复参之以脉.自无遁情矣.盖言脉尚可含糊.而言证无可迁就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自有深义.故是书辨证最详.辨脉从略. ●是书以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分三大纲.病情万变.总不出此三者也.而三证之方.即附于后.以便寻览. ●各方皆借古人成方而加减之.无一师心者.按证寻方.皆药到病愈.切勿增损.如有兼证.则不妨变通.至寒热错杂证.尤不易治.故方论独详. ●治白喉之法.服药宜慎.吹药尤宜精.若乡村僻壤.一时水药不能骤得.全赖吹药以救其急.时医有通行吹药.遇轻证尚可.重证无不贻误者.是书吹药.亦以寒证、热证、寒热错杂分三大纲.按证用药.无不立验.切不可一味增减. ●白喉险证坏证.牙关紧闭.痰涎上涌.有不能服药.亦

中医饮食促进乳汁分泌

中医饮食促进乳汁分泌产妇分娩后的食疗应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尤其在刚分娩后,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乳腺开始分泌乳汁,乳腺管还不够通畅,不宜食用大量油腻催乳食品;在烹调中少用煎炸,多取易消化的带汤的炖菜;食物以偏淡为宜,遵循“产前宜清,产后宜温”的传统,少食寒凉食物;避免进食影响乳汁分泌的麦芽、麦乳精、啤酒等。如果乳汁不足,可以试试采用下面这些食疗方法催乳。 十项增加泌乳的方法: 1. 保持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摄取。 2. 补充热量:热量不够会影响产后乳汁的分泌,每日需增加500大卡的热量,以利产乳。 3. 多补充水分:每天至少摄取2000CC水分,有助于产乳。 4. 有选择发奶食物:妈妈也可以选择尝试发奶的食物,但因体质不同,对每种促进发奶食物会有不同的效果。可以参照提供的发奶食物。 5. 热敷及按摩。 6. 按照婴儿的需求喂哺母乳。 7. 夜间持续密集喂哺。 8. 多喂、多挤、多刺激。 9. 足够的休息。 10. 轻松的心情。 (一)维生素类 1、维生素E催奶法 对分娩后第四天泌乳很少的产妇,给予口服维生素E,每次200mg,每天2-3次,连服5天,奶量即猛增,这可能是维生素E能够促使乳腺的末梢血管扩张,血液供应改善,从而导致乳汁分泌增加。 2、使用烟酸有一定作用。1日2—3次,每次40—50毫克,喂奶前10—15分钟服用。一般服用两周,泌奶就调整过来了。 (二)黄花菜类 黄花菜含钙、铁、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秋水仙碱、天冬碱、中医认为,黄花菜具有清热除烦、利尿消肿、止血下乳的作用。 1、黄花菜炒瘦肉 取黄花菜50克,瘦猪肉150克,香油、葱、姜、盐、酱油、味精各少许。将瘦肉切成丝,黄花菜洗净切段;锅内放香油烧热,下葱末及肉丝煸炒片刻,再下黄花菜同炒,加入全部调料稍炒即成。能补寒下乳。治产妇奶水不足、肾虚耳鸣等症。 2、黄花菜杞子蒸瘦肉 原料:瘦猪肉200克,黄花菜15克,枸杞子10克,料酒、酱油、香油、淀粉、精盐各适量 制作: ①.将瘦猪肉洗净,切片。黄花菜用水泡发后,择洗干净,与瘦肉、枸杞一起剁成蓉。 ②.将猪肉、枸杞子、黄花碎蓉放入盆内,加入料酒、酱油、香油、淀粉、精盐搅拌至粘,摊平,入锅内隔水蒸熟即可。每日一剂,连食3-5日。 ③特点:鲜嫩,香醇,可口。

(男子)软下疳从中医分型辨治

(男子)软下疳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3-01-06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30 软下疳(chancrorid)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 (一)湿蕴痰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外生殖器出现疼痛性红色小丘疹或脓疱,溃烂,表面坏死 呈灰色。 2.辨证要点口苦口腻,肢体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阴茎包皮、包皮系带、冠状沟、阴茎头及阴茎体部红肿,或疼痛,或肿泡亮如水晶,或痒麻时作,或局部糜烂,或发热恶寒, 或小便涩痛等。 【治则与选方】利湿清热,燥湿化痰;可选用五苓散与贝母瓜蒌散合 方。 (二)湿蕴寒痰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外生殖器出现疼痛性淡红色小丘疹或脓疱,溃烂,表面坏 死呈灰色。 2.辨证要点口腻不渴,肢体沉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阴茎包皮、包皮系带、冠状沟、阴茎头及阴茎体部肿胀,或疼痛,或肿泡呈黯灰色,或痒麻时作,或局部糜烂,或畏寒怕冷, 或小便涩痛等。 【治则与选方】利湿解毒,散寒化痰;可选用萆薢分清饮与导痰汤合方。 (三)热毒瘀阻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外生殖器出现疼痛性红色小丘疹或脓疱,溃烂,表面坏死 呈灰色,坚硬疼痛。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黯红瘀紫,苔薄黄,脉涩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发热恶寒,或夜间痛甚,或阴茎包皮、包皮系带、冠状沟、阴茎头及阴茎体部红肿,或阴茎溃烂成疮,或脓汁臊臭,或阴茎体红紫,或肿泡亮如水晶,或痒麻时作,或局部糜烂,或小便涩痛,大便干结 等。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可选用银花解毒汤与桃核承气 汤合方。 (四)寒毒瘀阻证 【病证表现】

中医体质分型与调护

中医体质分型与调护

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三、阳虚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面色晄白,少光泽,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四、阴虚质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面部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 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五、痰湿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色暗黄,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六、湿热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色鲜黄,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不适应。 七、血瘀质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八、气郁质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面色青暗,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郁证等。 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九、特禀质 总体特征:先天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面色或白或红,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 九种体质的中医调理方法: 平和质 环境起居: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即可。 精神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中医耳鼻喉习题9

单选题: 2.喉痹的病位主要在:B A.喉粘膜 B.咽粘膜 C.悬雍垂 D.喉核 E.会厌 12.喉关痈最主要特征是:A A.一侧腭舌弓前上方红肿隆起 B.会厌红肿如球状 C.咽后壁红肿隆起 D.喉核红肿有脓点 E.一侧颈部及颌下红肿 13.声带小结多发生于:C A.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 B.一侧声带的后1/3处 C.双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 D.双侧声带的后1/3 处 E.双侧声带的前1/3处 14.急喉风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咽喉红肿疼痛 C.语言难出 D.痰涎壅盛 E.汤水难下15.最早描述梅核气症状特点的是:C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诸病源候论》 E.《景岳全书》21.声嘶日久,语音低微,讲话费力,气短乏力,声带松弛,闭合欠佳。诊断为喉喑,辨证首先考虑:C A.肺胃热盛 B.风热犯肺 C.肺脾气虚 D.肺肾阴虚 E.气滞血瘀痰凝22.声嘶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咽痒干咳,痰粘少,午后尤甚,声带微红肿。诊断为喉喑,辨证首先考虑:D A.肺胃热盛 B.风热犯肺 C.肺脾气虚 D.肺肾阴虚 E.气滞血瘀痰凝23.里喉痈发生于:C A.喉关 B.会厌 C.喉底 D.喉核 E.颌下 24.喉关痈发生于:A A.喉关 B.会厌 C.喉底 D.喉核 E.颌下 25.会厌痈发生于:B A.喉关 B.会厌 C.喉底 D.喉核 E.颌下 26.患儿,男,3岁。患感冒已3天,声哑发热,昨夜开始哭闹时出现喉鸣及鼻翼煽动,吸气时天突、缺盆、肋间处凹陷,此时属于:A A.一度呼吸困难 B.二度呼吸困难 C.三度呼吸困难 D.四度呼吸困难 E.五度呼吸困难 27.患者,男,40岁。咽痛伴吞咽时疼痛加剧,半小时前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喉鸣较响,继而烦躁,自汗,吸气时天突、缺盆、肋间处凹陷,此时属于:C A.一度呼吸困难 B.二度呼吸困难 C.三度呼吸困难 D.四度呼吸困难 E.五度呼吸困难 22.下列疾病,属于耳鼻喉科急重证的是:C A急性鼻炎 B急性咽炎 C喉梗阻 D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E 急性喉炎 33.慢性喉炎属中医哪个病的范畴?A A 喉痹 B喉痈 C喉风 D喉喑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孕产妇安全用药 哺乳期妇女因患病而需服药的情况相当常见。因为几乎所有药物可自乳汁分泌,乳儿的肾脏、肝脏、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哺乳期用药需要在保障母体自身安全的同时,又要考虑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一、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腺细胞的机制为经过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外液与细胞膜。分布到到乳汁的药量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蛋白结合率、母体中的药物浓度及乳汁pH值等。 1.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脂溶性高的药物,如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硝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等,可分布到乳汁中,哺乳期妇女禁用。 抗癫痫类药卡马西平脂溶性较高,可通过乳汁分泌,乳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60%,哺乳期妇女禁用。 2.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不易分布到乳汁中 只有血浆中的游离药物可进入乳汁,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进入乳汁的量越少。因此,哺乳期妇女在选择药物时,应首选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99%,乳汁及婴儿血浆中药物浓度极低,对婴儿影响较小。但对于乳儿,仍需谨慎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妊娠期使用可致“胎儿华法林综合征”,妊娠期禁用) 3.碱性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酸性药物不易进入乳汁中 哺乳期妇女的乳汁pH值平均为7.09,相比血浆pH值(7.4)低。对于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相对碱性的血浆中更易电离,仅极少量进入乳汁。

对于碱性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及四环素类药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二、哺乳期用药对策 1.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哺乳期用药,应首先考虑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必要性。若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用药的利益大于风险,则应尽量避免用药;在症状可耐受时采用对因治疗,避免对症用药。 2.尽量使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 由于药物哺乳期安全性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应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