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S学生使者项目国际文化交流情况简介-中华中学

AFS学生使者项目国际文化交流情况简介-中华中学
AFS学生使者项目国际文化交流情况简介-中华中学

AFS学生使者项目国际文化交流情况简介

一、AFS项目简介

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FS Intercultural Programs)是从事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非盈利性民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47年,它的前身是美国战地服务团(American Field Service),成立于1914年,当时,它的成员都来自于英法联军中的战地救护人员,创始人是埃特·安德鲁(PLATT ANDREW)。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战地服务团卖掉了一批在战争中用于救护伤员的救护车,得到了第一笔资金,他们在战争中目睹伤员们痛苦的经历,思考着如何运用这笔资金来阻止战争的发生,他们当时认为战争的发生首先是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因此,他们决定用这笔钱资助人们到异国他乡生活一段时间,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通过沟通,在心灵中埋下和平的种子。他们在1920年设立了专门提供给赴美国和法国进修人员的奖学金,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共有222人次参加了奖学金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美国战地团的活动扩展到中东、东南亚、北非及欧洲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地团成员们深感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必要性,决定继续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1947年,52名来自11个国家的年青人得到战地团的资助,到美国学习。由于这些青年大部分是中学生,交流效果显著,从此战地团把教育交流重点转向中学生。

1950年,战地服务团正式在美国实施住家学习计划,即在普通老百姓家中同吃同住,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同时,也开始派遣美国的中学生在暑期出国访问、学习。

1957年,战地服务团把接待中学生在美国学习的项目发展为国际中学生交流项目。1965年,战地服务团开始发展中学教师交流项目,1967年,战地团成立了国际理事会。1978年,美国战地团正式改名为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FS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PROGRAMS, INC), 1987年,定名为AFS INTERCULTURAL PROGRAMS, INC以下简称AFS)。它的总部称为国际AFS组织,办公机构设在美国纽约市,目前在5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即AFS全国办公室。各国全国办公室负责国际文化交流的日常事务,另外,还有一大批志愿者协助AFS全国办公室的工作。

二、AFS项目在中国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AFS项目在中国的唯一主办单位,主要负责协调项目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协助国际AFS组织和各国AFS组织与国内各省市、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络,在华具体实施学生、教师交流项目和短期来华短训班以及年度住家接待工。

自1981年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与中国开始中学教师交流项目以来,共有800多名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学教师赴亚洲、大洋洲、北美和欧洲的9个国家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作为各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该会还通过在华举办暑期中国语言文化培训班与日本、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的AFS项目工作人员、志愿者、教师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

目前开办的项目主要有三类:中学教师国外进修项目、中国文化短训班项目和中学生交流项目。现将中学生交流项目介绍如下:

为各国中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参与不同文化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是AFS项目的根本目的。我国于1997年首次派出28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高中学生分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挪威、瑞士等6个国家一年,居住在当地老百姓家中,就近入学;1998

年派出39名学生到9个国家;1999年派出46名学生,其中包括2名公司奖学金生(通用汽车、西门子);2000年派出55名学生到12个国家;2001年派出70名学生到15个国家。第一、二年派出的学生现已全部考入大学,多数在重点大学就读。2001年7月,6名来自美国、4名德国的中学生来到中国,第一次开始年度住家计划,他们在北京十一学校、东直门中学和天津一中学习,在志愿者家庭居住。2002年8月,第二批18名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等国中学生来到中国,在北京、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中国家庭生活。我校接待了来自美国的Kalama Kabongo(男)和来自丹麦的Eva Maria Thorning Hein(女),他们住宿在我校学生家中,近一年的生活中,他们与中国父母和兄弟(姐妹)结下了很深的感情;他们参与接待班级的运动会、百年校庆文艺演出、圣诞夜英语短剧表演,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03年8月,我校接待了来自德国的Fridolin Weiner、Samuel Shin Wiedmer和来自瑞士的Donat Blum三位外国学生,他们的出色表现给我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8月,我校接待了来自意大利的Tiziano Kirchner(中文名字龙少安)和来自日本的Azumi Sato两位外国学生。

三、中国AFS年度接待项目简介

中国AFS年度接待项目目的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国的文化和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及教育体制,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年度接待项目的接待方式是住家。住家接待是AFS文化交流项目的核心内容。保障国际学生的“人身安全”是该项目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居住在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作为家庭的普通一员,可以使参加交流的青少年对不同文化、种族和信仰有最直接、最深切的体验。经历会帮助他们学到有用的技能,帮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的社会知识。这些将有助于他们敏锐而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全球挑战。

国际学生的住家项目,要以学习汉语口语为交流的基础。国际学生分住接待家庭是迅速提高他们汉语交流能力的有效保障。

2019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地理(含详细答案)

2019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地 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世界某区域轮廓图,图中虚线MN为晨昏线。此时乙岛东北部降水量大于西南部。读图完成1~2题。 1.此日,图中A港的日落地方时大约为 A.6时20分B.5时20分 C.17时40分D.16时40分 2.此日,乙岛居民观察到日出时的太阳方位是 A.东北B.东南 C.正北D.西南 下图为某地某一时刻气压场分布与天气系统剖面图(仅考虑大气状况),读图回答3~4题。 3. 关于图示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暖气团在此天气系统形成过程中占主导 B. ①处的气压高于②处 C. 此时③处多阴雨天气 D. ④处此时吹偏北风 4. 控制以下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与图2可能相似的是 A. 春季华北的沙尘暴天气 B. 夏季浙江的台风 C. 我国北方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 D.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下图分别为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及甲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 李家庄位于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山 D. 向斜谷 6. 该山最可能为 A. 泰山 B. 天山 C. 武夷山 D. 长白山 右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7~8题。

7. 关于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盆地地形为主,南部多低缓丘陵 B. 夏季降水集中,甲地降水量最多 C. 河流水量充足,自西北流向东南 D. 地表起伏较大,以常绿树种为主 8.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区域实地考察后,得出的错误结论是 A. 甲聚落与山峰之间的高差为1 000米左右 B. 站在山峰因为有山脊阻挡观察不到丙聚落 C. 四个聚落中,乙聚落受滑坡的潜在危险最大 D. 建坝顶等高的水坝,①比②造成淹没面积大 下图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9~10题。 9. 下列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均位于南半球 B. ①为冬雨型、②为夏雨型 C. ①降水变率比②大 D. ②年降水总量比①大 10. 曲线①②所在地区的典型农产品是 A. 油橄榄 B. 甜菜 C. 甘蔗 D. 柑橘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下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南高北低B.南北低,中部高 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2.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生长周期较短,是喜温、喜光、怕冻、耗水性作物。近年来,河西走廊渐渐从我国商品粮基地名录中淡出。图为我国玉米制种基地分布图。读图回答13~14题。

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书

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得体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语音、语法、词汇都正确的言语不一定得体,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际中,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使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使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活动目地 (1)使同学们了解英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在学院里盈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气氛 (3)让同学了解英语的重要性,做好充分准备面对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 三、活动主题: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 四、活动地点:学院礼堂 五、活动时间:xx年11月03日下午19点到21点 六、活动对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全院师生 七、主办单位:学院团委

社团联合会英语沙龙协会 八、活动方式:以讲座的方式进行 九、活动流程 (一)前期工作: 1:策划书的跟进(策划部) 2:提前五天做好横幅(10.5m) 宣传海报(3张,本部两张、羊城一张) 宣传单 300份(宣传部负责) 3:提前一周申请礼堂与讲座所需的设备、物品、主持台(秘书部)4:提前一天通知英语沙龙全体会员(秘书部) 5:礼仪八个、服装向团委借(文娱部) 6:相机二部(策划部) 7:邀请函(秘书部) 8:准备五个问题(口语部) 9:邀请社联督导处监督(外联部) 10:拉赞助(外联部) 11:维持秩序八个人(外联部) 12:邀请函提前三天发给王贤老师审批 13:主持人:王贤老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 计新人教版 【课程标准】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古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断进行友好往来,他们交换各地的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其中,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向往中国的文明与繁荣,历进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旅居元朝长达17年之久,并在元朝朝廷中担任官职。回国后,他口述《马克。波罗行纪》一书,传播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储备,对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能够很好的予以理解。相对而言,学生对伊斯兰教比较陌生,对穆斯林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还缺乏了解,对此充满了好奇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史料的方法,表达、概括、提炼的能力,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且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胡林峰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每个民族,或者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文化就会有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这里不可不提到影响当代文化的西方世界。 我的外教,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天他发给我们一张卡片然后告诉我们卡片上的英文代表的是今年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职业联赛)的参赛队伍。等到赛季结束便会产生一个总冠军球队,球队名字就是这些卡片中的一个,然后这个卡片的持有人会得到一份奖品。大家听了都兴奋起来,一些从来不关注篮球的同学也开始打听着NCAA。自然便了解了美国篮球文化。这样很巧妙的一个文化迁移,很好地帮美国篮球扩大了影响。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所做的事情,可能这就是美国文化为什么会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虽然在海外也是遍地播种,但是终究没开出几朵美丽的花朵来。就中国内地而言,看着好莱坞电影,听着韩文歌曲,捧着日本漫画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不是国人主动去寻求这些舶来品,而是国内本身无法提供一个给人们学习,了解本国文化的高质量的平台,简而言之,就是能让现代人所接受的本土文化物质享受以及精神熏陶的东西少。所以才会出现“崇洋”的现象,直接点说就是内地的文化教育不够,不足,以及不合理。“不合理”在中学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中华文化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优秀文化’诸如此类,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但这并不就代表了文化教育的成功,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并不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就更别说让人么去传播和发展了。 所以中国文化要想在本土得到一个新时期的跨越就势必要提升文化教育的水平,以及更合理的教育方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外发展的形势,在我看来文化发展与传播有着不可或缺的三要素:1.文化的本质 2.文化的传播性 3.文化的融合性。 1.文化的本质,一种文化以及文化的传统思想要跨越其生长的土地,让陌生人能够接受,首先归结于文化的本质是否和陌生人从小说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陌生人的道德观念相抵触,同时也要取决去此文化的根本

文化交流活动执行方案20120825

2012中韩建交20周年 成都文化交流系列活动 执行方案 2012?中国?成都 成都新闻广告策划有限公司 2012-8-17

一、活动目的: 2012年适逢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由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韩国驻华大使馆、韩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主办,成都传媒集团承办的“中韩建交20周年成都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将于2012年9月20日——10月12日在成都举办。本次活动的举办将本着增进成都与韩国各地区间相互了解、互动交流、深入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拉近成都与世界的距离,为海外了解成都、走进成都提供了一个形式多样的连接纽带。据悉,此次交流活动将陆续推出具有两国浓厚地域特色的“韩国美食节”以及具有韩国特色的“韩国文化展”、“韩国电影展”等系列内容;可搭建起成都与韩国之间相互引申交流的桥梁,在文化、旅游方面可进行深度合作。 二、活动时间: 2012年9月20日——10月8日 三、活动地点: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四、活动主题:“文化让我们交流,相聚让我们快乐” 五、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大韩民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承办单位:成都传媒集团 特别协办:成都新闻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全程执行运营机构:成都新闻广告策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成都新闻国际旅行社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媒体支持:成都日报成都广播电视台成都商报成都晚报 六,活动意义 1、形象拉动效应,通过中韩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塑造和传播成都全新的城市形象,大大提高成都的知名度,增强其形象影响力和竞争力。 2、开放拉动效应,全新的形象拉动效应,必将大大增强城市吸引力,进一步扩大和推进成都的整体开放。 3、会展拉动效应,同时举办的各种会展活动也将吸引八方来宾,既繁荣了会展经济,又将使现有的园区得到利用,发挥作用,创造价值。 4、旅游拉动效应,有创意、有影响力的活动本身既是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同时又是宣传推介旅游资源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促进旅游设施和服务改进的重要动力,以活动拉动旅游发展早已成为许多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之举。 5、品牌拉动效应,品牌已成为现代城市经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系列活动和后期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将使成都全新的城市形象转化为品牌价值,品牌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不断释放,品牌真正成为成都发展的核动力。 6、综合拉动效应,大型活动的拉动效应往往是多方面的,它是全方位、持经性的,相互作用、交替放大,整体提升。如对文化、工业、旅游、通讯、交通的发展,乃至市民素质的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精神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㈠.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本节内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1.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丝绸之路(2)阿拉伯数字 2.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1)马可波罗(2)《马可波罗游记》。本单元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分二个对象进行叙述:一是以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为对象;一是以古代文明的巨大成果为对象。本节揭示了人类文明交往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理清了人类交往与文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知道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都要由分散走向整体,通过和平往来和暴力冲撞这两种主要方式达到文明的整合.㈡.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古代人类文化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和平交往方式。本课选择了阿拉伯数字和马可波罗两个典型的事例确定为学习主题,内容不是太多,结构比较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教师应当在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战争与征服活动不是人类文明进行交流的唯一方式,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多的还是通过和平交流来实现的。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有着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察教材插图和地图,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阶段考试英语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阶段 考试英语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选择 Cowboys, Policemen, Princesses and Superheroes are all characters kids choose to be on any given day. Putting on a play can be a fun activity that lets them act out their favorite characters as well as use their artistic (艺术的) ability to create the stage. Best of all, they will be able to use their favorite line (台词) “look at me” as the audience sits down to enjoy the production. Help your kids decide on a play they would like to act out. Use the Internet or library to find scripts (剧本) for older reading kids. For younger kids, you can act out a favorite story or fairy tale. Of course, you could always help them write their own script. Decide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needed. Invite neighbors and friends to be in your play or let your kids play more than one character. Make sure you teach them to change the way they look, move and speak so the audience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Search for costume and prop (工具) supplies. Find clothes from your closet or attic (阁楼), or go to a garage sale. Help everyone make a mask or put on makeup to represent their character. Get creative. Make tickets, invitations, movie posters and props for your kids’ play. You can even decorate a curtain and hang in front of the stage. Set up chairs for the audience. Invite the audience to sit down and enjoy the play.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may NOT be chosen by kids? A.Policemen B.Princesses. C.Superheroes. D.Beggars.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tips is given? A.Put on a play to improve kids’ learning ability. B.Choose different scripts for kids of different ages. C.Let a kid act out a single character in the same play. D.Buy unique costumes and props for unique scripts. 3.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________. A.How to Help kids to Put on a Play B.How to give Kids useful Advice on Performance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华文化根》培优课教案_8

《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 二、教学过程 导入:汉字听写大会 新课: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 【探究分享一】:《走近中华文化》 视频:《中国记忆》 思考: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探究分享二】:以汉字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环节一:微课:《朱老师的小课堂》 思考: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时间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环节二:【材料分析】近代史上的废除汉字运动 思考:1、当时人们为什么要提出废除汉字? 2、“废除汉字运动”为什么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强烈反对? 教师归纳: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载体,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环节三【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改革

分析:(1)以汉字为标志的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2)这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1)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探究分享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音频:《五笔字输入法》 思考: 150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一直以居高临下的视角看待中国和汉字,认为汉字非常落后,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媒体。同样的情景,为何王永民、王选与钱玄同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视频:文化自信事关民族伟大复兴 思考: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教师归纳: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出示图片】国家彰显文化自信 三、拓展空间:传承中华文化我践行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略) 六、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作用 2、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的原因及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 ①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因 ②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③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英语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 英语试题 一、阅读选择 Greenland is the biggest island in the world. And the ice sheet that sits atop it is massive. “The pile of ice being so thick, it extends more than 10, 000 feet above the ocean. And if all that ice were to melt and go into the ocean, global sea levels would rise by 24 feet everywhere around the world,” said Jason Briner, a ge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ice sheet is melting, of course. But just how much, compared to the past? Briner’s team did a com puter simulation(模拟)of the southwest of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which he says is a good proxy for ice melt across the entire ice sheet. The researchers plugged past climate data into that model to “hindcast”, rather than forecast, the past activity of the ice sheet. They then checked the model’s predictions of the past shape and size of the ice sheet by looking at piles of rocks and dirt on Greenland today, which outline the edges of ancient ice. And the simulation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Using that reconstruction of the ice sheet over time, the team could compare the ice sheet’s historic losses to those happening today under human-caused global warming. And they determined that Greenland is on track to lose more ice this century than during any century in the past 12, 000 years — possibly four times as much. The results appear in the journal Nature. Ultimately it’s up to us how much ice actually melts. “Hu manity has the button — the carbon button — and that button is going to influence the rates of ice loss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If the world goes net carbon zero by 2100, for example, Briner says ice loss could stop, entirely at the end of the centu ry, according to one model. “That was what kept me from being compl etely depressed about our study. ” Dozens of countries have already announced goals to go net carbon zero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 so far the U. S. is not one of them. 1.What does th e underlined word “proxy” in Paragraph 2 refer to? A.Combination. B.Example. C.Recommendation. D.Interpretation. 2.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done by Briner’s team? A.It is conducted by predicting the activity of the ice sheet. B.It centers on ice melt throughout the entire ice sheet.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魏丕植 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 “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

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有鉴于此,我们姑且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基于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之民族大义,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和阐释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这时的国学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

海峡两岸交流策划方案范文doc

海峡两岸交流策划方案范文 篇一:海峡两岸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海峡两岸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台湾大学的学生来我们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进行交流与学习。我们作为活动的直接者,更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与热情。 二、活动目的: 台湾的大学与内地的大学进行友好往来,相互借鉴与学习。 三、活动地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四、活动开展: 1. 提前一周进行活动人员的安排。为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2. 用短信等方式通知参与活动的人员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3. 活动前对会场进行布置。 4. 准备一些小礼品,送给从台湾来的学生。 5. 安排好领导们的接待与出场。 五、活动流程 1. 首先是带领台湾的学生参观校园,特别是有特别的意义的地方,简单的进行介绍,同时可以把我们学校的成功

卓著的贡献和他们讲述。 2. 在讲座楼的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双方交流自己的看法,以及相互对如何让学校变得更加美好进行借鉴。在这过程中穿插一些比较精彩的活动,如歌曲与舞蹈、演讲、小品等。能够充分的 展现我们学校学生的多才多艺。 3. 座谈会完毕,到国际交流中心进行用餐,这期间应该准备一些台湾菜以及内地的特色菜。排场尽量做到不铺张浪费。这样更能体现热情又相对的友好节俭。 4. 下午,安排他们进行简单的休息。 5. 晚上举行大型的校园招待晚会,初步设想是领导们的讲话,来表达对他们的欢迎之情。其次是放映我们学校从办学以来到现在的艰辛历程与所有的成就。然后是安排学校的优秀社团进行演出,让整台晚会热闹非凡。最后邀请他们每个人都上台,一起做游戏,调动气氛又使他们感到亲切。 6. 活动的最后,是所有的领导登台献祝福词,然后演出的所有人员一起唱一个歌。初步设想是《祖国你好》。 六、安排简单的晚宴。 七、安排他们休息。 八、校车送他们到飞机场。欢送他们回台湾。 翟晓玉 办公室副主任 XX年 12月1日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新课介绍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使者之一:阿拉伯人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使者之二: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启程东来 教师讲解: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被委以官职。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到各地视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还出使亚洲一些国家。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从海路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今天人们关於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於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姓名:孔金娣 专业:10级土木四班 学号: 201001553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悠久的文化从来没出现过断层,代代相传,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进步,文化是从过去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如果从出生就脱离了这些文化,重新创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进程,汽车,手机,电视,带兵打仗的方法,美味的菜肴,或是电脑,楼房,更不用说股票,基金,人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隐性力量与精神支柱.所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影视中的运用会不会对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 对于传播的对象和受众,被传播的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一种无形的信息概念,都需要以一种乐于且广泛的方式来传播.像文化的传播不是说教般的喋喋不休,而是吸引受众自己自身的去欣赏与体验其中并从中找到共鸣. 就目前的人民生活需要,影视等文化产业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很好的途径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 阅读附答案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阅读附答案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雏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炙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成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选自201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作者许嘉璐,有删改) 6.关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出现在采集狩猎、游牧、畜牧时代之后和手工业时代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 B.农耕时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农耕时代很长。 C.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

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关于“跨文化交流”活动 的策划书 承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人文书吧 策划人:杨乐(策划组) 目录 活动主题 (2) 活动对象 (2) 报名 (2) 主办单位 (2) 具体活动安排 (4) 任务分解表 (5) 计费预算 (6) 其它建议 (6) 一活动背景

语言,是人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它来表达我们自身的思想、情感,以及通过它从外界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在当代大学生当中,对于语言,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已经普遍走入了一种误区:大学生们更多地将学习一门语言看作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背诵大量的长难单词、死记各种语法,成了学习语言的唯一方法;频繁地参加各种考试成了使用语言的唯一方式;而各类资格证书则成了衡量掌握一门语言高低程度的唯一标准。试问在这样死板、僵硬的学习和使用方式下,又怎么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只有将语言回归文化,才能真正展现出它的魅力。本次活动,我们主要是想让同学们在和外籍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个了解,并在一些趣味语言游戏的参与过程中对英语产生兴趣,以便在今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个正确积极的态度。 三、活动主题:跨文化交流和趣味英语学习 四、活动地点:人文书吧(南村AC座连廊) 五、活动时间:2013年6月18日(下周星期二) 晚7:00——9:30 六、活动对象:全校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七、报名 1.方式:在校内各活动报名点报名 或发送姓名、学号、手机号到***********进行报名 2.报名截止日期:6月17日 3.报名费:10元/人 七、主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人文书吧 八、活动方式:以茶座会的方式进行 九、活动流程 (一)前期工作 1.通知告示:策划组撰写活动通告,由海报组执笔(大红纸官方正式通知,4张),随海报同步张贴,PPT组也要做好诚信通信息的同步更新。

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东西方文明交往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①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搜集与本课相关的音频、图片、文字资料; ②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查阅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等资料,作备课参考。 二、教学课题 教学课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

能力;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三、教材分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共有三个内容:一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二是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以阿拉伯数字为例表现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三是马可·波罗来华,记述马可·波罗来华的曲折经历和在华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这三个内容都是东西方文化和平交往的典型,学习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树立国际交流的意识。 备本节课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到了许多关于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和课堂教学实录等资料,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了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在课堂上合理使用,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学习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