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习题(含答案)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习题(含答案)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习题(含答案)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

A. 《荷马史诗》

B. 《天方夜谭》

C. 《战争与和平》

D. 《马可?波罗行纪》

2. 2011年4月18日,扬州马可波罗纪念馆正式开馆,在此纪念馆中对其传奇人生的介绍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①1271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

②马可波罗在中国担任了官职,曾奉命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③马可波罗曾奉命出使日本

④马可波罗回国后,其见闻被其写为《马可波罗行纪》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3. 把0至9这十个数字符号传到欧洲的是()

A. 古印度人

B. 阿拉伯人

C. 埃及人

D. 波斯人

4.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之间充当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下列成就的产生与他们无关的是()

A.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

B. 伊斯兰教的创立

C. 麦加大清真寺

D. 《天方夜谭》的创作

5. 阿拉伯数字是世界上通用的数字。它的创造者是()

A. 古代苏美尔人

B. 古代印度人

C. 古代埃及人

D. 古代阿拉伯人

6. 下列哪一部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

A. 《大唐西域记》

B. 《马可波罗行纪》

C. 《荷马史诗》

D. 《天方夜谭》

7. 我们今天通用的0-9十个数字符号最早源自()

A. 阿拉伯

B. 印度

C. 希腊

D. 古巴比伦

8.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是()

A. 阿拉伯人

B. 古印度人

C. 古希腊人

D. 古埃及人

9. 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的书籍是()

A. 《医学集成》

B. 《徐霞客游记》

C. 《医典》

D. 《马可?波罗行纪》

10.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被誉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

A. 印度人

B. 希腊人

C. 阿拉伯人

D. 罗马人

11. 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是()

A. 种姓制度

B. 阿拉伯数字

C. 《神曲》

D. 汉谟拉比法典

12.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包括()

①创造出体现阿拉伯艺术的建筑

②创作出世界名著《天方夜谭》

③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与如图有关的文明是()

①古印度②古希腊③古罗马④阿拉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创造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A. 阿拉伯人

B. 印度人

C. 意大利人

D. 犹太人

15. 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说“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的一部书是指()

A. 《大唐西域记》

B. 《马可?波罗行纪》

C. 《神曲》

D. 《战争与和平》

16. 下列史实中,促进了欧亚两大文明交流的是()

①玄奘西游取经②阿拉伯数字的传入③鉴真东渡日本④马可?波罗来中国。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17. 一位活元朝的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 去江南贩运棉布

B. 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 读《马可?波罗行纪》,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

D. 购买景德镇青花瓷器

18. 下列关于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发明了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0-9十个数字符号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

③创立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

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9. 观察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造纸术发明的国家

B.阿拉伯数字发明的国家

据图指出,阿拉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三、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0. 马可?波罗根据自己的经历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______

改正:______ 。

【答案】

1. D

2. D

3. B

4. A

5. B

6. B

7. B

8. A

9. D

10. C

11. B 12. C 13. B 14. B

15. B

16. C 17. C 18. C

19. (1)造纸术发明的国家是中国,图中中国的位置是在右边往左数的第一个方框,所以右边往左数的第一个方框应该填A.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阿拉伯数字,在图中印度处于左数第二个方框,故应在此填B.

(2)由图可知,绿色部分为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北和唐朝的边境连在一起,当时唐朝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阿拉伯帝国的最西边境和欧洲的法国相连,这样阿拉伯人把唐朝的文明文化传到欧洲,又把欧洲的一些文明传到中国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故答案为:

(1)左二:B 右一:A.

(2)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中介等.意思相近的都可以.

20. ×;“马可?波罗根据自己的经历”改为“马可?波罗的狱友根据马可?波罗的经历”

【解析】

1.

题目给出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设问考查这本书的名称.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马可?波罗的相关史实.

2.

1271年(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随叔父来到元朝的大都,并在元朝做官,他没有出使日本,在中国的元朝做官多年,曾奉命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后从海路回到意

大利.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③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可?波罗来华.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元朝.回国后,在狱中口述由他人写出《马可?波罗行纪》,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是中外交往的友好体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马可?波罗来华的相关史实.

3.

据所学知,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数字的相关知识.

识记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与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但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A与阿拉伯人无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数字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人的贡献.

5.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与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但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数字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的有关内容.

6.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1275年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欢他,让他在元朝做官.马可?波罗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去过很多大城市.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把当时繁荣富庶的东方向西方人作了生动详细的介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相关知识的内容.

马可?波罗来华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7.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直接设问考查阿拉伯数字的起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8.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民族在不同文明中的桥梁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9.

据所学知识,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可?波罗行纪》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世界和平交往与战争征服的典型事件.

10.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这十个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经由阿拉伯人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称阿拉伯数字.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也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故选C.

学生对阿拉伯人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掌握阿拉伯人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记忆归纳能力.

11.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的发明与传播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数字.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过程.

12.

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的是印度人,不是阿拉伯人,据此可排除含③的ABD三个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注意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

13.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阿拉伯数字.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阿拉伯数字.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古代科学、文学和艺术成就.

14.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考查阿拉伯数字.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古代科学、文学和艺术成就.

15.

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他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行纪》.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及《马可?波罗行纪》.

16.

①玄奘西游取经到天竺(印度),不是去欧洲,③鉴真东渡日本也不是去欧洲,②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马可?波罗从欧洲的意大利来华.因而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促进了欧亚两大文明交流的事件.

本题以欧亚两大文明交流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典型事例.

17.

依据题干信息“元朝的商人可能的经历结学知识《马可?罗行纪》,描述元朝大都的繁华景.

选C.

考查的是《马可?罗纪》的知识点,把握《可波罗行纪》的内容.

解本题要熟记《可波罗行纪》的有知识.

18.

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都是阿拉伯人通过战争或是贸易传入欧洲和世界其它地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西方人也将中世纪的科学形象地比作:“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可见阿拉伯人对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古印度人发明了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0-9十个数字符号.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阿拉伯人的贡献.

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

19.

本题考查阿拉伯促进文化的传播.

掌握阿拉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20.

马可?波罗根据自己的经历,由其狱友代写成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不是马可?波罗自己写的,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故答案为:×;改正:“马可?波罗根据自己的经历”改为“马可?波罗的狱友根据马可波罗的经历”.

本题考查马可?波罗来华.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古代文明交流的两者方式--和平交流和暴力冲撞.

【答案】

1. D

2. D

3. B

4. A

5. B

6. B

7. B

8. A

9. D

10. C

11. B 12. C 13. B 14. B

15. B

16. C 17. C 18. C

19. (1)造纸术发明的国家是中国,图中中国的位置是在右边往左数的第一个方框,所以右边往左数的第一个方框应该填A.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阿拉伯数字,在图中印度处于左数第二个方框,故应在此填B.

(2)由图可知,绿色部分为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北和唐朝的边境连在一起,当时唐朝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阿拉伯帝国的最西边境和欧洲的法国相连,这样阿拉伯人把唐朝的文明文化传到欧洲,又把欧洲的一些文明传到中国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故答案为:

(1)左二:B 右一:A.

(2)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中介等.意思相近的都可以.

20. ×;“马可?波罗根据自己的经历”改为“马可?波罗的狱友根据马可?波罗的经历”

【解析】

1.

题目给出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设问考查这本书的名称.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

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马可?波罗的相关史实.

2.

1271年(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随叔父来到元朝的大都,并在元朝做官,他没有出使日本,在中国的元朝做官多年,曾奉命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③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可?波罗来华.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元朝.回国后,在狱中口述由他人写出《马可?波罗行纪》,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是中外交往的友好体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马可?波罗来华的相关史实.

3.

据所学知,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数字的相关知识.

识记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与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但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A与阿拉伯人无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数字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人的贡献.

5.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与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但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数字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的有关内容.

6.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1275年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欢他,让他在元朝做官.马可?波罗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去过很多大城市.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把当时繁荣富庶的东方向西方人作了生动详细的介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相关知识的内容.

马可?波罗来华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7.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直接设问考查阿拉伯数字的起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8.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民族在不同文明中的桥梁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9.

据所学知识,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可?波罗行纪》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世界和平交往与战争征服的典型事件.

10.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这十个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经由阿拉伯人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称阿拉伯数字.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也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故选C.

学生对阿拉伯人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掌握阿拉伯人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记忆归纳能力.

11.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的发明与传播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数字.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过程.

12.

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的是印度人,不是阿拉伯人,据此可排除含③的ABD三个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

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注意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

13.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阿拉伯数字.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阿拉伯数字.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古代科学、文学和艺术成就.

14.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B.

本题考查阿拉伯数字.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世界古代科学、文学和艺术成就.

15.

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他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行纪》.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及《马可?波罗行纪》.

16.

①玄奘西游取经到天竺(印度),不是去欧洲,③鉴真东渡日本也不是去欧洲,②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马可?波罗从欧洲的意大利来华.因而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促进了欧亚两大文明交流的事件.

本题以欧亚两大文明交流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典型事例.

17.

依据题干信息“元朝的商人可能的经历结学知识《马可?罗行纪》,描述元朝大都的繁华景.

选C.

考查的是《马可?罗纪》的知识点,把握《可波罗行纪》的内容.

解本题要熟记《可波罗行纪》的有知识.

18.

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都是阿拉伯人通过战争或是贸易传入欧洲和世界其它地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西方人也将中世纪的科学形象地比作:“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可见阿拉伯人对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古

印度人发明了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0-9十个数字符号.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阿拉伯人的贡献.

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

19.

本题考查阿拉伯促进文化的传播.

掌握阿拉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20.

马可?波罗根据自己的经历,由其狱友代写成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不是马可?波罗自己写的,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故答案为:×;改正:“马可?波罗根据自己的经历”改为“马可?波罗的狱友根据马可波罗的经历”.

本题考查马可?波罗来华.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古代文明交流的两者方式--和平交流和暴力冲撞.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 计新人教版 【课程标准】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古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断进行友好往来,他们交换各地的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其中,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向往中国的文明与繁荣,历进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旅居元朝长达17年之久,并在元朝朝廷中担任官职。回国后,他口述《马克。波罗行纪》一书,传播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储备,对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能够很好的予以理解。相对而言,学生对伊斯兰教比较陌生,对穆斯林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还缺乏了解,对此充满了好奇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史料的方法,表达、概括、提炼的能力,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且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要真正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具备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对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世界日趋全球化。人类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生活,人们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商务贸易,还是社会活动,甚至私人交际的机会都比以前多起来,而语言架起了人们沟通的桥梁。随着历史的沉积,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只注重形式,忽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甚至造成误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对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给学习和使用英语带来的影响。这些差异往往存在于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几点。

1.1民俗差异.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人们非常重视亲属关系,重视辈分的长幼,对老人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个亲属都有一个称呼。而在英语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称呼简单的归为brother,sister,cousin。 在我国熟人相见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见的“吃了吗?”、“到哪去?”实际上我们对就针对句子的回答不感兴趣,仅仅是寒暄的一种方式。而对西方人来说,见面就问这样的话,他们会感到很奇怪,要么他们感到这些句子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而反感,要么他们会给与答复。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谈论天气。如:“Nice day,jsn’t 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谈论自己的私事,选择天气这个中性的话题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1.3谦虚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对长辈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过分表现自己,他们在接受赞扬时会推辞甚至自贬,而西方人会接受。如:在中国,有人表扬你,“你的英语说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说英语的国家,对“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答却是“Thank 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poor.”会让对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礼物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往往推辞一番,而且不能当客人的面打开,以免显得不礼貌。西方主人收到礼物时会当客人的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㈠.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本节内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1.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丝绸之路(2)阿拉伯数字 2.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1)马可波罗(2)《马可波罗游记》。本单元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分二个对象进行叙述:一是以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为对象;一是以古代文明的巨大成果为对象。本节揭示了人类文明交往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理清了人类交往与文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知道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都要由分散走向整体,通过和平往来和暴力冲撞这两种主要方式达到文明的整合.㈡.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古代人类文化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和平交往方式。本课选择了阿拉伯数字和马可波罗两个典型的事例确定为学习主题,内容不是太多,结构比较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教师应当在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战争与征服活动不是人类文明进行交流的唯一方式,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多的还是通过和平交流来实现的。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有着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察教材插图和地图,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Xu Jie 一、导言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建筑,工艺,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以及亲属关系,娱乐方式,婚姻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狭义文化仅指其中意识形态方面非物质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四种主要关系的诠释: (1)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群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3)人己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 (4)人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神关系 我们主要从通俗实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西方文化”近现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古代则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 “东方文化”近现代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古代则是以华夏文明为代表。此外还有相近和相关的印度文化,日本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东西方文化相互自成体系,相互自圆其说,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批判另外一种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反对盲目地全盘接受和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鼓励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让其中优质元素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以形成更高级的文明。 二、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人都是个体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权力追求最大幸福,都有破坏别人的幸福时就要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不全然是负面的,本身没有贬义): 自主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发展,自行决定为到达这个目的采取什么办法,并且认为,靠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必定会在社会上得到尊重。 自力更生: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依赖他人是无能的表现,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接受施舍,那有损自己的尊严。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信仰,劳动,利益,观点,时间。你自己独立,也尊重别人的独立。 尊重隐私:无论关系远近,都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这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学校,工作单位。 讲究平等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完整word版)中外饮食文化教案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例如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2.饮食制作的不同? 2.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烹制过程中,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

中西方文化差异美术课教案

中西方文化差异 09美术教育 杨汶灏 中国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家,而现今随着全球飞速地一体化,更多的西方人将他们的眼光投向了中国这个美丽的过度,因此在相互了解和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两者文化上的差异就明显体现了出来。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不少这样的差异都影响着我们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小的误会。就比如说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来自西方的年轻人来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可是他来了几天之后就逃了回去,为什么呢?原来他听朋友说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和化身,在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特意搞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从上面的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差异以及造成这些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对于以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了解和分析中西放文化的差异就要从要分成几个主要的方面来下手,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差异。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第三家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让我们来看看一名中国著名记者所给我们讲述的故事:“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阿尔萨斯大区经社理事会的阿昂达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10道以上。阿昂达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你们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我们法国人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你们胖呢?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其实从饮食文化上来看中国人有时候更加注重形式,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法饮食的主要差异,可能多少也能反映出一点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而从总体上来说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区别的主要部分就在这里,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总觉得西方人花在吃饭上的精力很少,常常是几个面包就打发一顿正餐,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片面的,西方人的观点就是只要有了每天所需要的营养就行了,而并不太注重食物的数量。而不像我们总觉得菜多才是吃得好,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现在在让我们来看看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颜色这类小细节上的区别,首先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刚才那位记者在采访时的发现:“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的维也加斯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而西方领导人都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我又问,红色和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红色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普京也选择了蓝色的衣服,所以虽然俄罗斯有时声称自己是欧亚国家,但从文化渊源上还是更加接近西方。”的确是这样,在中西方文化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因素,产生这样的差异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在中国,蛇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新课介绍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使者之一:阿拉伯人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使者之二: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启程东来 教师讲解: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被委以官职。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到各地视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还出使亚洲一些国家。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从海路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今天人们关於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於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讲课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文化: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系统里“文化”概念,其一,指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其二,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日用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成果论,能力论,精神论,行为模型论。中国学者的文化概念大致上都超不出我们所归纳的四大类观点。“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是历史传习的结果。但是作为“文化”的本质,它有着两个显著的品格,即整体性和历史性。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箕子朝鲜:史料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东夷人的一支)和朝鲜半岛土著的濊人结合而成。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朝鲜的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国史”中加以记述。有人则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我国史学界,有些认为箕子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也有人认为此说是能够成立的。 和平文化:10000年至6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河内西75公里,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文化时期。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北山文化:9000~7000年(或5千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北山文化时期。它已有磨制石器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陶器较为进步,葬仪也很讲究,发现有随葬品。五千年前蜀越已经有了共同的文化,在和平、北山两地发现的石器和巴蜀所发现的相比较,新石器时代前期,蜀、越几乎完全相同。新石器时代后期,虽然稍有差别,亦只带地方色彩而已,中国古代中越交通。 东山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越南迎来了青铜时代。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的影响。今清化省东山村出土的汉文化遗物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 赵佗(南越王):南海尉任嚣在临死前召见部下龙川令赵佗,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割据自立,于是赵佗代行南海尉。秦灭,赵佗即进攻并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断绝与内地的联系,并且通过法律手段诛杀秦所设置的长吏,以其党为假守。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徐福:秦朝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徐福则在当地之山——“崂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姓崂或劳。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也有说徐福死于大海中之说。 遣隋使: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团。当时圣德太子摄政,600年、607年、

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东西方文明交往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①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搜集与本课相关的音频、图片、文字资料; ②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查阅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等资料,作备课参考。 二、教学课题 教学课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

能力;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三、教材分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共有三个内容:一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二是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以阿拉伯数字为例表现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三是马可·波罗来华,记述马可·波罗来华的曲折经历和在华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这三个内容都是东西方文化和平交往的典型,学习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树立国际交流的意识。 备本节课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到了许多关于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和课堂教学实录等资料,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了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在课堂上合理使用,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学习印象,

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论文

最伟大的桥梁:丝绸之路 ――浅谈丝路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 作者:周爽历史2007级01班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这条道路的开辟,促使了我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相继传入中国。是我国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中西文化 丝绸之路的起源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200多年,由于大汉王朝西北边境长年遭受匈奴的侵扰,武帝刘彻决定派出使者联络地处西域的大月氏王国,共同夹击匈奴。张骞领命,于公元前138年,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虽路途辗转,但其不忘使命,终达成汉武帝召命联络到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这就促使了张骞二次出塞。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丝绸之路便由此形成了。 它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全长约7000公里。 因为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形成于此时,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①“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②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 主讲人姓名陈娇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中西方之间的三个不同方面作为范本,从中引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饮食文化文化、宗教差异以及建筑差异三个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及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要求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 主讲人:陈娇 资料制作人:陈娇、肖德凤、吴晓芳、张加丽、徐俊、罗进、郑宏伟。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看图法、列举法 教学手段:ppt讲解 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比较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宗教差异、建筑差异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在充分掌握资料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结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 ——小组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应用于各个领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多种差异。为了体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促进我们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深入了解,进而使中西方教育多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相互促进发展。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从中西方教育方面着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采访外教、搜查资料等方式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与学习。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1.资料调查法 我们小组通过资料调查,总结发现,中西方教育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外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差异 (2)学习理念的不同 (3)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同

(4)学校承担社会压力的差异 (5)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 2.实地采访法 (1)采访准备:采访者:肖乐璇(Cissy) 记录者:郭彦榆(Karina)、郑楠(Hammy) 摄影人员:纪伊玲(Ellin) (2)采访对象:来自加拿大的外教—Michael (3)采访过程:我们对Michael询问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问题,具体如下: Q:您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 A: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西方学生在学习上如果有疑问或者与老师有歧义,先会试着自己解决,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向老师提问。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中国的学生如果被老师提问到,会习惯性地去从书中寻找答案,他们不常表达自己的见解,亦有老师认为学生像老师提问是不礼貌的。 Q:您认为东方教育有什么优点? A:东方学生很用功。西方学生的作业很少,一般只要做1小时左右,这也使得他们有惰性。东方学生的作业量则为3小时左右,有的甚至在周末都在努力学习。 Q:西方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和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格。从大方面来讲,不同的民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文化的角色。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发展的异途。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之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就必然涉及到对文化的梳理和辨别。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所以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定义,这样有利于阐述。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之所以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个性。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许多的海域。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缺乏。当能源处在危机状态的时候,就会向外扩张。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渐渐变少,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历史的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因素。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放的特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向许多。 这也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国掠夺。整体来说,中国对外的扩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闭关锁国,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据历史的记载,清代的一些官员还不知中国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甚至闹了笑话:“说的是一位官员对于英国来访的使者,不愿下跪,解释说外国人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还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含蓄。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方面。例如,在审美上,女性的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也讲究含蓄美。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让中西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具体在个体上,也是一样,通过历史可以发现,西方的传统注重个人而不太注重大家,而中国正好颠倒。中国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只不过中西方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这好比说,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运用,只不过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的塑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可以说,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应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前提来进行考虑。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中文摘要:古代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同时推动着社会制度、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不一样的东西方文化都对人类做出了贡献。 关键字:东西方、文化、发展、推动 1、古代东西方文化特点 1.1、古代东方文化特点 东方文化是指世界东方即整个亚洲和非洲北部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它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三大文化体系各有特点,差异也很大,但也有一些属于共性的特点:第一,怀旧情感浓重。东方人的思维特别重视承续性,先人如何说,祖宗如何说,是东方人普遍比较重视的。古代东方先民直观思维的遗风,很容易使人们把远古初民与想象中的神明连结到一起,并加以理想的描绘,涂上一层神圣、贤明的光圈。第二,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它有利的一面是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准备了宏深的条件,表现出人类灵性的一种自然状态,容易产生由人及物,由爱人到爱物的激情,有利于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不利的一面则是往往限制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容易激发出科学技术的发明。第三,神秘主义色彩浓郁。这种神秘主义贯穿在东方人对神人之际、天人之际、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它通过非常规的认识途径来昭示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提示人生真谛,它们对于直观和体悟的过分强调,往往使人们从感觉出发而最终又摆脱感觉经验。尽管这样,神秘主义还是从负面反衬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理想,而且,只要社会尚未达到理想的美好境界,人类受到社会变化的压力,自然有一种对精神慰藉的需求,获取理想的补偿。第四,重感悟而轻理性。在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东方世界,流行着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灵魂不死说等非理性主义产物,是通过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 1.2、古代西方文化特点 1.2.1、民主与法制精神 古希腊人所创设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典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成就之一。而雅典的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其中的楷模。在雅典,公民民主制达到了极致。一切官职均由选举和抽签产生,权力的世袭、垄断和特权制得以废除。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古代世界发展最充分、最完备、最典型的民主形式。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健全的法制,而法制则会保证民主政治得以顺利实施。希罗多德早就体会到了其真义。他借别人之口宣传民主政治的首要优点在于“它的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演讲中更具体阐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他讲道:“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公私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罗马共和时代也曾实行过民主政治,虽然日后的罗马走向了帝制的道路,但民主体制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却一直贯穿其中。在帝国时代,帝国范围内罗马公民权的扩大和统一,以及遍及帝国境内的自治城市的繁荣不仅使民主政治得以延续,而且还对古典传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正如论者所言:“古典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