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原典导读】课程大纲

【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大綱
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 開課學期 98學年度 第2學期 開課系所 文學院 歷史學系所 授課教師 黃俊傑 課程編號 班次 學分 2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 下午 3:30-5:10 上課地點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會議室(國發所大樓1F) 備註 歷史系所選修課,開放作為「經典人文學程」;
總人數限制:20人。 課程網頁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5108452.html,.tw 課程綱要
課程概述 本課程選讀之中國思想史原典起自上古迄於明代,就中國思想史之重要典籍中擇其重要者,深入解讀,並在課堂參與討論。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的在引導修課同學閱讀中國思想史原典,以提升解讀原典之能力,奠定將來進行中國思想史研究之基礎。 課程要求 1. 研讀每週指定之閱讀作業
2. 出席上課並參與討論
3. 撰寫報告乙篇(約3000字) 教材 陳榮捷編:《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共二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評量方式 1、出席上課與討論 50%
2、報告__________ 50%
合計 100%
「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1 2/22 導論 2 3/1 孔子與孟子 3 3/8 《大學》、《中庸》、荀子 4 3/15 老子與莊子 5 3/22 法家 6 3/29 《易經》 7 4/5 民族掃墓節放假 8 4/12 漢代儒學:董仲舒 9 4/19 新道家 10 4/26 僧肇 11 5/3 華嚴宗 12 5/10 禪宗 13 5/17 韓愈和李翱 14 5/24 張載 15 5/31 二程 16 6/7 陸象山 17 6/14 朱子 18 6/21 王陽明

課程大綱

1. 導論:
《選編》,頁31:「天生蒸民...生仲山甫」;頁32:「維天之命...曾孫篤之」;頁35:「惟十有三祀...六曰弱」。

問題:
1.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有何特徵?
2. 試就《詩經?烝民》、《尚書?洪範》探討中國「天人合一」思想。

2. 孔子與孟子:
《選編》,頁53:「學而時習之」;頁67:「吾道一以貫之」;頁90:「克己復禮」章;頁101:「吾黨有直躬者」;頁137-8:「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而又害之」;頁:151-2「萬章曰...此之謂也」。

問題:
1. 試討論《論語》「學而時習之」、「吾道一以貫之」、「吾黨有直躬者」、「克己復禮」之涵義。
2. 孟子與告子「不動心」的差別為何?孟子說:「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如何解釋?何以說「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3. 「氣」與「浩然之氣」有何區別?「心」與「氣」之關係為何?孟子如何「養氣」?
4. 「言」的性質為何?何謂「知言」?「知言」與「養氣」的關係為何?何謂「集義」?「知言」先於「集義」(或養氣)(朱子)?或「集義」先於「

知言」(陽明)?
5. 堯舜形象在孔孟思想中經歷了何種變化?孔孟的堯舜論述有何相異之處?
3. 《大學》、《中庸》、荀子:
《選編》,頁166-170:「大學之道...近而忽之也。」;頁181-197:《中庸》全文;頁203-4:「天行有常...而自為守道也。」(《荀子.天論》);頁212:「天之性善...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問題:
1. 孔、孟、荀之身心觀各有何特色?
2. 討論先秦儒家(尤其是《大學》)「慎獨」概念之涵義及其思想史意義。
3. 討論《荀子.天論》中的天人關係。
4. 討論荀子的人性觀。
4. 老子與莊子:
《選編》,頁227-247,《老子》全文;頁271-272:「知天之所為,...是之謂真人。」(《莊子.大宗師》);頁288:「天道運而無所積...謂之天樂。」(《莊子.天道》);。

問題:
1. 莊子的「真人」與儒家的「聖人」有何差異?
2. 討論莊子思想中的理想聖王。
3. 儒道兩家皆好以水之意象為喻,兩家之隱喻思維方式各有何差異?各有何特色?
5. 法家:
《選編》,頁345:「世之顯學,...必然之道。」(《韓非子.顯學》);頁:351「道者,萬物之所然也...非常道也」(《韓非子.解老》)。
問題:
1. 「勢」的概念在先秦法家(陳書,頁345)及古代思想史中之發展?
(1)作為政治學概念的「勢」(《韓非子》)。
(2)作為軍事學概念的「勢」(《孫子》)。
(3)「勢」與「時間」概念的結合→「時勢」。
(4)「勢」與「空間」概念的結合→「形勢」。
2. 「道」在法家(陳書,頁351)及先秦諸子(特別是老莊)思想中的內涵與異同?
 (1)「道」與「理」的差別何在?
(2)本體論意義的「道」。
(3)現象界意義的「道」。
3. 太史公曰:「韓非之學,蓋歸其本於黃老」,其說應如何理解?試申論之。
6. 《易經》:
《選編》,頁356:「文言曰:...奉天時」(《易.乾卦》);頁357-8:「第一章:天尊地卑,...而易無體」(《易.繫辭》)。

問題:
1.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從chaos向cosmos發展過程中,《易》「傳」之論述有其重要地位。請問:《易》「傳」作者如何分別空間?如何解釋時間?
閱讀:山田慶兒,〈空間?分類?範疇〉,收入:《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參考:《易傳》中的時間觀念與僧肇〈物不遷〉論中的時間觀念。
2. 《易》「傳」中的「大人」(頁356)與《論》《孟》、老莊思想中的「大人」或「聖人」「真人」有何異同?
3. 討論《易》〈說卦傳〉與《孟子》中之「理」、「性」、「命」(陳書,頁360)之內涵。
7. 漢代儒學:董仲舒
《選編》,頁367-369

:「今世闇於性...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頁373-4:「天德施...以數相中也」;。

問題:
1. 董仲舒如何解釋人性(看:陳榮捷,頁367-369)。董仲舒的人性論與告子和孟子有何異同?
2. 董仲舒的「天人相感」「人副天數」(頁373-374)思想與先秦儒家孔、孟、荀之天人關係論有何異同?
8. 新道家:
《選編》,頁440:「夫彖者...義可見矣」;頁443:「夫能全用剛直...異於職事」;頁445-6:「凡有皆始於無...不能捨無以為體也」。

問題:
1. 討論王弼《周易注》中之「理」與「事」概念之內涵及其關係。
2. 討論王弼《老子注》中之「體」、「用」概念。
3. 討論老子與新道家的「道」概念之比較。
9. 僧肇:
《選編》,頁473-5:「夫生死交謝...有何物而可去來」(《物不遷論》)。

問題:
1. 僧肇如何論證事物變遷現象之不真實性。
僧肇如何破:(1)動vs 靜
(2)真vs俗 →之對立
(3)去vs住
2. 僧肇之論述方式與《道德經》之論述方式有何異同。
10. 華嚴宗:
《選編》,頁532-535(《金獅子章》全文)

問題:
1. 法藏在《金獅子章》中,如何論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種論證程序,潛藏何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2. 《金獅子章》中所呈現的思維方式與論證方法,與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有何異同?(參讀: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正中書局,1996)。
3. 試以《金獅子章》為基礎,論述華嚴哲學要義,並聚焦於下列命題:
(1)法界緣起
(2)一乘圓教
(3)因陀羅網境界
 (4)六相
4. 「心」在華嚴哲學中之地位如何?華嚴哲學中之心學,與儒家(尤其是孟子學)之心學有何異同?
11.禪宗:
《選編》,頁549-553(《六祖壇經》)。

問題:
1. 慧能大師云:「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頁551,第13條),此為禪學要義。但:
(1)「空」與「慧」關係如何?
(2)為什麼「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各別」?
2. 在《六祖壇經》中「心」扮演何種角色?禪宗之心學與儒家之心學有何異同?(頁552,第18條;頁550,第6、8條)。
3. (1)作為一種修養身心方法的「坐禪」(頁553,第19條),與先秦時代孟子及告子所說的養心修身方法有何不同?(參讀:《孟子?公孫丑上?2「知言養氣」章;《孟學思想史論》第二章)
 (2)禪宗所說的「無相」、「無念」(頁552,第17條)如何可能?
12. 韓愈和李翱:
《選編》,頁572-573:「性也者...奚言而不異」(《原性》);頁574:「博愛之謂仁...一人之私言也」(《原道》);頁575-6:「或問曰:人之昏...元吉」(《復性書中》)。

問題:
1. 韓愈「原

性」中之人性論與董仲舒之人性論有何異同?
2. 韓愈如何重新定義「道」?此種重新定義,係針對何種思想背景而發?
3. 李翱如何論述「復性」之方法?他的「復性」與《莊子》書中的「復性」有何異同?
13. 張載:
《選編》,頁621-3:「太和所謂道...非窮理之學也」(《正蒙》1-7);頁619-620:「乾稱父...吾寧也」(《西銘》)。

問題:
1. 張載思想中之「氣」論與古代中國之氣論有何異同?
2. 〈西銘〉之基本思想如何?試析論之。
14. 二程:
《選編》,頁643:「學者須先識仁...不能守也」;頁646:「生之謂性...不與焉者也」(語錄選,7)。

問題:
1. 二程思想中「仁」概念內涵如何?與先秦及宋儒家中之「仁」概念有何異同。
2. 二程如何解釋「惡」之來源。
15. 陸象山:
《選編》,頁699-700:「此理本天所以與我...而失其本心」;頁700:「某嘗以義利...有不可同者矣」(〈與王順伯書〉)。

問題:
1. 象山思想中「心」與「理」之關係如何?
2. 在何種意義之下,象山之學可說是孟子學?
16. 朱子:
《選編》,頁720-721:「天地以生物為心...而論仁哉」(〈仁說〉);頁722-3:「生之謂性...以舜明之」(〈以明道論性說〉);頁725-6:「佛者有觀心...無惑於斯耶」(〈觀心說〉)。

問題:
1. 朱子如何集新儒學之大成?
2. 討論朱子〈仁說〉(陳書,頁720-721)的思想內涵。
3. 試以「心」、「仁」、「性」、「理」等概念為中心,分析朱子學與古典儒學之異同。
4. 朱子如何處理「心」與「理」之關係?
5. 朱子如何評論佛教?
6. 討論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思想內涵及其在21世紀可能面臨的新挑戰。
17. 王陽明:
《選編》,頁786-791:「大學者...孔氏之心印也」(〈大學問〉全文)。

問題:
1. 王陽明思想中之「心」與「理」之關係如何?
2. 陽明如何重新解釋《大學》?
3. 熊十力嘗指出「知」、「理」、「心」三概念為陽明與朱子之根本迥異處(《讀經示要》卷一);陳榮捷則從〈朱子晚年定論〉判定陽明依歸於朱子。二者何者為是?試就己見析論之。
4. 在何種意義下,何種程度之內,我們可以說:宋明理學乃是對佛教挑戰之回應?
5. 朱子、陽明及晚明諸儒的聖人觀有何差異?
18. 戴震:
《選編》,頁833-836:「理者...不復致思也」;頁837:「性者...各殊者而已矣」(《孟子字義疏證》)。

問題:
1. 戴震與宋儒論「理」、「性」等概念有何差異?
2. 戴震之方法論有何特徵?得失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