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一、适应症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直接作用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

2、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二、禁忌症

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四、操作流程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五、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消毒。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1.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2.敷药疗法为辅助疗法,应作为临床明确诊断及遵医嘱治疗的补

充。

中药热敷法集锦

中药热敷法集锦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称之为“熨”法。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湿热方 (1)传统推拿热敷方 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 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 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3)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 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

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 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5)散瘀和伤汤 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6)八仙逍遥汤 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 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加 热煮沸数分钟。 (3)医者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外敷于患部。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的夹层中)。一般换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疗。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 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3.湿热敷注意事项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药湿敷疗法

中药湿敷法 山东枣庄中医院王燕鸣 摘要: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l-2小时换药1次,或3-5小时换药1次。有些疾病(如痈肿)可先熏洗,后湿敷,这样可增强疗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8.湿敷法 一、何为湿敷法和文献记载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二、操作方法和标准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三、操作流程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8.1 评估 8.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8.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8.1.3 心理状况。 8.2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8.3 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8.4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8.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8.6 操作程序 8.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8.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中药热敷法

中药热敷法 热敷法简史 热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及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到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汁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辩证原则 中药热敷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芗与势力的协同作用。使药物更有效地经皮肤吸收,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中药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药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中药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中药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直达病所,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适用范围 1.各种软组织损伤痛。 2.糖尿病足。 3.急性皮炎、皮肤感染、皮肤溃疡。 4.各种骨科外伤中、后期的疼痛、肿胀等。 禁忌症 1.实症、热证、局部无知觉。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月经期、孕妇禁敷腹部、腰骶部。 3.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 4.出血性疾病。 注意事项 1.敷药包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2.随时观察,防止烫伤,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给予适当处 理。 3.布袋、毛巾、塑料布用后清洗消毒备用(或专人专用),一副药可连续使用3-4 天。 4.夏季应防止药物变质,将药包的药物倒入盆内置阴凉处或放入冰箱冷藏。 操作程序 【目的】 1.缓解治疗颈、腰痛,关节痛,脘腹痛等。 2.减轻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肿痛48小时后)。 【评估】 1.了解患者疾病的主要症状、部位。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

治疗肩周炎的中药外敷法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炎,又称冻结户、冰冻肩等。它是肌肉、肌腱及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形成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的活动。 1、肩周炎发病的症状 肩周炎初发时表现为患者侧肩部一处或几疼痛不适,夜间比白天痛得厉害,劳累后更易加剧。疼痛的程度差异很大,有的钝痛,有的似刀割样痛,也有的为针刺样或牵拉样痛,疼痛范围大部分较广泛,多数疼痛延伸到上臂和肩后。疼痛厉害时,肩关节周围肌肉呈明显痉挛,严重时手不能梳头,甚至不能穿衣服。 2、预防肩周炎的方法 预防肩周炎,最理想又简单的方法是坚持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操等,平时注意肩部保暖,夏天睡觉不要露肩吹风扇,不要在潮湿的地方睡卧,以防受风寒湿邪;防止肩部慢性劳损,不可突然做强力劳动或卸过重物体,以防肩部发生扭伤。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及时治疗,首选为推拿与针灸,肩部痛点用药物封闭能起到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其次可选用洗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煎汁,以木棒蘸取药汁来回击打肩部痛点及穴位,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此低频应重视肩部功能锻炼,如手臂爬墙运动,用健侧上肢帮助患者进行内收、外展、屈伸运动。 3、肩周炎的中药外敷法 现介绍一种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的中药外敷疗法:三七1克,红

花、桂枝、川乌、草乌、牛膝各5克,当归、鸡血藤、透骨草、川大活各10克,盐750克,将中药和盐一起炒热后装入布袋,选择肩骨禺、肩贞、肩骨、曲池、外关穴等穴位或部位外敷,温度以能忍受为度,如有烧灼感,可在远见卓识袋与皮肤之间加毛巾垫着。每次敷20-30分钟,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两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此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作用。 (实习编辑:臧书文) 老中医珍藏几辈的腰腿痛秘方---值得收藏 老中医祖辈留下来的治疗各类风湿病,关节炎、脊椎肩周、腰腿痛、四肢麻木-五莲山药酒秘方方,秘方是经得起考验的经验药方,用起来真的是妙不可言,这些药方的配伍您在网上是搜不到的,在药书上也找不出相同的药方,这是无形资产。相信大家是能够从中受益匪浅的。真心希望朋友们能够把这些药方收藏转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五莲山药酒秘方配方: 五莲山土虫20个、大柴胡根15克、清骨风10克 拉拉秧根15克、李枣根10克、山乌子2个、仙凌花3朵、贫丝网10克、球须草10克、杜仲皮20克、双树枝20克、金狗脊20克、山牛膝15克、五莲山蝎子3只、结骨草10克、五莲山蜈蚣3条、山桃仁10克、山木瓜10克、山旁风10克、毛龙根10克、爬山虎10克、以上用50度以上的白酒5斤,泡7天就可以喝了。每天中午、晚上各喝一次、每次30至50毫升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一、适应症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直接作用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 2、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二、禁忌症 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四、操作流程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五、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消毒。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1.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2.敷药疗法为辅助疗法,应作为临床明确诊断及遵医嘱治疗的补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药湿敷法

中药湿敷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湿敷法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 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浸泡5-7天,即可使用。古称溻法。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痈 一味消肿汤(《中药贴敷疗法》) 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二、褥疮 蛋姜水(新中医1990;22(8):18) 干姜粉lOg,生姜汁40ml。上药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盐水400ml,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10天1疗程。功能温经活血敛疮。主治褥疮。 三、带状疱疹

雄茶酊(福建医药杂志1986;8(3):63) 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四、湿疹 马齿苋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马齿苋60g(鲜品250g)。洗净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钟(鲜品10分钟),弃渣。用时取净纱布6~7层浸药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

中药外敷法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 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 )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 1 ? 2 天后更换一次。 (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 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 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 .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 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 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 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 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 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 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 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 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只供学习与交流

涂药法

涂药法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一、定义:是指将外用药物涂擦于局部皮肤,通过吸收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二、作用:将各种外用药直接涂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原理:依据病情选药物,然后把药物研成细末,因患病部位及皮损不同,可把药末与水、酒精、植物油、动物油或矿物油调成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涂患处,外用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通过吸收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皮肤外用药物无胃肠道反应,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小,给药方便。外用药物能加速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获得很好的疗效 研究发现烫洗使创面周围肌肤升温,并推动血行,令药物直达病所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从而加速新生肉芽生长,促进伤口愈合。 四、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及创疡,水火烫伤,蚊虫咬伤肿痛等。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五、禁忌症:婴幼儿颜面部、有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六、注意事项: (一)必要时需清洁局部皮肤。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需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二)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三)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透肌肤。

(四)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五)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六)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发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立即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七)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污染衣物,以及有不舒适的感觉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八)涂药次数:依据病情及临床症状而定,一般每日两次,症状严重者每日三次。一般3天后即见效果。 (九)在配制洗剂时,应尽量将药物研细,以免刺激皮肤。(十)因酊剂有刺激性,凡疮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者,或皮肤薄嫩处,或皮肤粘膜交界处。均应禁用。 (十一)急性皮炎和有明显渗液之皮损处忌用软膏。 (十二)随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处理。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中药外敷法是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丹、丸、散、糊、锭等制剂,敷于相应的体表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的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历史来源 敷药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亦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古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一些植物或加热的石块、沙土等,敷于身体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机体的一些病痛,这可能就是敷药疗法的起源。随着人类创造文字,历代医著及相关书籍中逐渐有了关于敷药疗法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用地胆等外敷治病的方法;《灵枢·经脉篇》载有治筋急的马膏膏法;《周礼·天官》载有外敷药物治疗疮疡;《肘后备急方》载有将生地黄或瓜蒌捣烂外敷治伤等。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全书收方151首,其中就有6首外敷药方。其后各代,敷药疗法均有发展,至清代《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外治法这一中医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与成熟。其中,敷药疗法内容占有很大比重,该书外治理、法、

方、药俱全,并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重要论断,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疾病。外治法在近现代继续受到重视,尤其是敷药疗法。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学者们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了敷药疗法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使其在临床上广泛发挥效用。 二、作用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直接作用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 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并且有许多优点,如:药物直达病所,奏效迅速;廉便效验,易于推广;适应证广;可减缓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并可弥补内治法疗效的不足。 三、方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教育热点网 2、操作方法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 外敷中药制剂方法骨伤临床外敷制剂多种多样,有用开水调药的,有用酒调的,也有用醋或则鸡蛋清调敷的。还有很多种方法。。。。。。。大部分敷药方法药物保存时间短,药物敷上后很快就干了,还容易流出体外。我临床以蜂蜜熬制后再调药,其药敷于人体可以一周不干,药性持续时间长,不刺激皮肤(蜂蜜有保质的作用,可以延长药物的治疗时间,用蜂蜜调药很少有过敏现象)。我对此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步:中药打细粉。第二步:炼蜜。 将蜂蜜熬至100度,熬蜂蜜时注意火不宜太大,蜂蜜加热后会起泡。火过大蜂蜜会溢出锅外。第三步:加入凡士林,并用炼制后的蜂蜜将其融化。 第四步:调药 五:我的敷药片(牛角自己打磨成的)其柔软而有弹性。 六:我的敷药方式(膏药底层用油纸,纱布,棉花均可) 药:蜂蜜:凡士林=3:1:6 药物30--40%(视气温而定)天气热时药粉多点,冬天药粉少点。蜂蜜60--70%(用凡士林与蜂蜜的比值2:8),也可以纯用蜂蜜。简单止痛膏药制作:1)所需药材研细末。2)加老陈醋950克,放锅里熬,沸腾后改小火。3)边熬边搅,直至成糊状。倒入磁坛里盖好。将药调好后摊在油纸或纱布上贴患处。敷药后四周用厚纱布垫上,然后用红外线照射15~25分钟。每天一次,7天一疗程。或者:1.把各类配好的中药打成药粉,一般要达到60目以上,因为不够细的药粉,药效不易出来。在低温下放好。 2.去药店买药用的凡士林霜,或是煮些米糊,按中药:糊5:1的比例调和。 3.也可以直接开些蜂密到药粉上,以能和在一起为止,直接使用。

可外用的中药

可外用中药: 小蓟主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 用法:可用单品或与乳香、没药合,捣烂敷于患处 出处:《普济方》 大蓟主治:外伤出血;疮痈肿毒 用法:研末外敷;鲜品捣烂或与盐共研,外敷 出处:《本草汇言》;《闽东本草》 苎麻根主治:痈疽发背初起,未成脓者;乳痈初起微赤;丹毒 用法:捣敷患处;捣敷患处;煮浓汁外洗 出处:《本草图经》;《梅师方》;《外台秘要》《肘后方》 羊蹄主治:癣 用法:与枯矾同用,共研末,醋调敷(羊蹄根散) 出处:《医宗金鉴》 三七主治:无名痈肿,疼痛不已 用法:单品研末,米醋调涂 出处:《本草纲目》 降香主治:刀伤出血;金刃或跌扑伤损,流血不止 用法:单品研末外敷;与五倍子共研末,捣敷患处 出处:《名医别录》;《百一选方》 白及主治:衄血;外伤或金创出血;疮疡初起;疮痈已溃,久不收口 用法:研末冷水调,用花纸贴鼻窍中(白及膏);单品研末外掺或水调外敷;单品或与银花、皂刺、乳香等研末外敷(内消散);与黄连、贝母、轻粉、五倍子等 为末外敷(生肌干脓散) 出处:《朱氏集验方》;《本草汇言》;《外科正宗》;《证治准绳》 姜黄主治:牙痛,牙龈肿胀疼痛;疮疡痈肿 用法:配白芷、细辛为末外用(姜黄散);配大黄、白芷、天花粉等外敷(如意金黄散) 出处:《百一选方》;《外科正宗》

乳香主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 用法:配没药研末外用(海浮散) 出处:《疮疡经验全书》 枫香脂主治:跌打损伤,瘀滞疼痛 用法:配乳香等制成膏药外贴局部(白胶香膏) 出处:《鸡峰普济方》 蛇床子主治:阴部瘙痒;疥癣瘙痒 用法:与白矾煎汤频洗;单品研粉,猪脂调之外涂 出处:《濒湖集简方》;《千金方》 凌霄花主治:风疹,皮癣 用法:配雄黄、黄连、天南星等为末外擦(凌霄花散) 出处:《证治准绳》 血竭主治:外伤出血,血痔肠风;疮疡久溃不敛证 用法:单用或配儿茶、乳香、没药等研末外敷患处(七厘散);单用或配伍乳香、没药等研末外敷(血竭散) 出处:《良方集腋》;《圣济总录》 儿茶主治:诸疮溃烂,久不收口 用法:与乳香、没药、冰片、血竭、龙骨等研末外敷(腐尽生肌散) 出处:《医宗金鉴》 刘寄奴主治:创伤出血 用法:单用鲜品或配茜草、五倍子等捣烂外敷(止血黑绒絮) 出处:《伤科补要》 斑蝥主治:痈疽肿硬不破;顽癣 用法:研末和蒜捣膏贴患处;微炒研末,蜂蜜调敷 出处:《仁斋直指方》;《外台秘要》 穿山甲主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 用法:配川乌等研末调敷(趁风膏)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湿敷法评分标准及流程修订稿

湿敷法评分标准及流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湿敷法 一、概念 湿敷法是将敷布用药液浸透,敷于患处,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 用于丹毒、脱疽、关节炎、手足癣等外科肿疡及皮肤病。 三、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蔓延、大疱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懈症及对湿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湿敷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湿敷法 病例:201床安妮 40岁,右小腿红肿热痛3天,诊断:丹毒(风热毒蕴证证),,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医嘱:中药湿敷qd 双人核对医嘱洗手带执行单至床边 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安妮)请问你年龄(40岁)看床头卡、腕带 你好,我是你的床位护士,我叫**,今天由我负责你的治疗和护理, 你是不是感觉右小腿肿痛(是的) 根据医嘱我们要给你进行中药湿敷,以前做过中药湿敷吗(没有) 湿敷法就是将敷布用药液浸透,敷在你右小腿丹毒红肿疼痛的部位,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可以接受吗(可以) 你以前有生过什么病吗(没有)你有药物过敏吗(没有) 你在月经期吗(不在)是否怀孕(没有) 请把舌头伸出来让我看一下(舌质红,苔黄),请让我搭一下脉(脉浮数) 让我看下你局部的皮肤,您的皮肤红肿、皮温高的,没有疮疡脓肿,可以湿敷,你的情况属于热证,需要凉敷。 这个操作要30分钟,你需要上厕所吗(不要) 你稍等,我准备好用物过来给你湿敷 环境温度适宜,洗手,戴口罩 备用物治疗车上层:治疗盘、治疗碗、纱布5块、镊子3把、药液(双人核对),水温计、换药碗、中单、棉签、凡士林、速干手消毒液。下层:黄桶、黑桶 再核对医嘱,到床边 你好,201床,安妮是吧,再次核对床头卡、腕带,40岁 现在给你进行湿敷,你是右小腿肿痛,湿敷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缓解你小腿肿痛的。 你现在体位舒服吗,在湿敷过程中有什么不适请及时告诉我? 核对药液、倒入换药碗内、测温(热证凉敷,温度低于体温、病人耐受35度),浸2块纱布 再次确定并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垫中单,换药碗放腿旁,涂凡士林,纱布轻绞至不滴水,敷于患处,问病人是否耐受,一把接触病人的镊子放在腿旁的换药碗内。观察皮肤,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破溃,立即停止,汇报处理。 定时(3~5min)用无菌镊夹取纱布淋药于敷布上,保持温度和湿度,5~10min更换一块敷布。 治疗中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皮肤反应。 操作完毕,擦干皮肤,撤用物,安置患者 安妮,现在治疗做好了,你感觉怎样,肿痛好转了吧,你还是要注意穿棉质、宽松的衣服,饮食清淡,避免发物,患肢抬高,避免抓挠、摩擦,如有疼痛加重、破溃及时告诉我。你好好休息,谢谢配合。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湿敷法(古称溻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尽头,敷于局部,通过药液的渗透及冷、热原理,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解以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的一种外治方法。 历史源流 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作用机理: 热湿敷法通过热气和湿气作用于皮肤,扩张血管和汗孔,增加血液向皮肤的流量,有利于清除尘垢、分泌物和死亡的皮肤肌细胞;冷湿敷则对皮肤有滋补作用,通过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缩小汗孔,减少皮肤油脂和汗的分泌,还可抑制末梢神经活动,减少局部不适感,起到消炎、消肿、止疼、减少渗出的作用;若冷、热交替湿敷,可使肌肉和血管通过收缩、扩张的交替作用而增加弹性,排泄尘垢,提高皮肤的张力,从而使局部皮肤光洁,润泽。 湿敷方法: 湿敷法分为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方法。二者均可将6~8层无菌纱布折叠为长条形状,一般湿热敷药液温度未50~60℃,冷湿敷药液温度为4~15℃,每次15~20分钟,将无菌纱布放在热、冷药液中完全浸泡,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或所需施术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纱布(必要时频频将药液淋于敷布上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保持温、湿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操作前准备: 1、仔细检查患者,根据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以确定适应症,了解有 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评估患者体质、湿敷部位皮肤及心理状况; 3、检查应用的药品、物品是否齐备,并依次有序摆好;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 治疗信心;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碗中,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定时更换一次纱布或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合适的温度。操作完毕,擦干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实例应用:

中药热敷操作流程

中药热敷操作流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药热敷操作流程 操作前洗手,双人核对医嘱(治疗单与病例核对),XX床,姓名,性别,年龄,治疗部位,中药热敷一次。 携治疗盘、快手消、治疗单于床旁,核对床尾卡。XX床,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请问你今年多少岁,请让我核对一下你的手腕带。你好,我是今天的治疗护士,X女士,你今天感觉怎么样(…部位受伤后疼痛)根据医嘱,今天我要给你做一次中药热敷治疗,请问你以前有做过这项治疗吗(没有)中药热敷呢是使用具有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的中药通过特殊的处理之后敷于你的患处,以达到减轻疼痛、消肿的作用,你了解这些后,愿意接受这项治疗吗(愿意)请问你平时对中药过敏吗请问你受伤有多长时间了(前天受伤的)已超过48小时可以热敷,现在我看一下你受伤部位的皮肤好吗(充分暴露患处)评估皮肤:你XX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完整(如不清洁需备温热水、小毛巾)。现在我评估一下你疼痛部位的范围好吗请问这里痛吗这里呢(确定疼痛范围,作标记)。现在我还需评估一下你平时皮肤有没有麻木或感觉减轻的情况,请我这里有感觉吗感觉麻木吗(没有)那这里呢(不麻)请你动一下你的脚趾头,好的。请问你平时有轻微活动就出现心慌、胸闷的情况吗(没有)。好的,一会儿我就将热奄包给你敷在这里可以吗(可以)热敷需要20分钟左右,请我你需要上卫生间吗(不需要)那你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快手消洗手。评估环境,宽敞、明亮,温湿度适宜,适合操作。患者心肺功能良好,无热敷禁忌症,意识清楚,能配合。 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再次核对医嘱及部位。(根据患者受伤部位大小选择合适的热奄包,温度60~70度(用布包好),大毛巾1块、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就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一、适应症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直接作用就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与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 2、间接作用就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二、禁忌症 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四、操作流程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五、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消毒。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1、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她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2、敷药疗法为辅助疗法,应作为临床明确诊断及遵医嘱治疗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