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产生

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对“国家文化安全”做了专章讨论。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这就是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在古代还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更没有被人们明确地提出来,但却已经作为不甚突出的方面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之一。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在武力上征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都已经被彻底打破时,文化安全问题就更为明显了。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其人民,而消灭其人民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就是因此而彻底消亡而变成历史的;另一条是文化上同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就是在文化同化(当然也有一种是融合)的过程中而不复存在的。

但是严格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真正出现和突出表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总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而凸现。

二、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是文化安全的本质

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如何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此可以说,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这正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为离开了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也就没有了文化安全问题。

深入理解文化安全的这一本质问题,需要把握这样几点:

第一,文化特质是文化特殊性中具有本质性的方面,而不是指文化的所有特殊性或所有具有特殊性的文化。只有从本质上理解文化特质,才能

真正把握文化安全的本质。同时,在任何文化体系包括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其文化特质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第二,任何国家和民族现存的多方面文化特质,都是在其以往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内化的,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进,是保持国家和国民的“根”和“源”,因而它不仅对满足国民之现实物质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满足国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需要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保证了一个国家文化的连续性。这就像编草绳一样,草绳不是由一股编成的,而是由多股编成的,而且其中每一股,都不可能从头延续到尾,但整根草绳却是连续的,而且浑然一体,绵延不断。

第三,国家文化安全客观要求的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一方面是指文化之深层本质方面的特殊性的保持与延续,而不是指文化表层之特殊性的保持和延续;另一方面是指现存文化中总会有某些特质得以保持和延续,而不是指所有文化特质都必然得以保持与延续。这也就是说,文化安全客观要求的是文化特质尽可能多的保持延续以不至完全丧失,而不是一切具有特殊性的文化都得以保持和延续。

第四,在历史发展必然存在的文化更新过程中,一个国家多方面文化特质中究竟何种文化特质得以保持和延续,何种文化特质被淘汰出局,这取决于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客观选择,并且必然在整体上和长远过程中体现出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第五,国家文化特质的保持是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的内在前提和构成要素,国家文化特质的延续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长久保障,保持与延续的统一才能构成国家文化安全在时间跨度上的全面要求。

三、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价值观念的安全和生活方式的安全等。在此,我们讨论一下语言文字的安全问题,同时也对其他方面略作论述。

1、语言文字的安全

在文化安全中,人们很少说到语言文字的安全,但这却是文化安全最基本的内容。这是因为,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创造了文字之后,语言安全和文字安全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它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比掠夺他们一些土地和粮食更为痛苦的事情,必然触及其心灵深处。在整个文化中,相对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等来说,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可能被不断更新和改变,甚至被完全抛弃和重新选择,但是语言文字却是难以完全更新和改变的,是难以完全抛弃和重新选择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被改变了,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被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可能也就名存实亡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有些文明古国的文明后来之所以中断甚至消亡了,其重要原因和标志也是它们各自的语言文字中断和消亡了。我们中国人至今可以读懂古代汉语,而有些文明古国的后继者却无法读懂前人留下的文字,更不用说使用前人使用的语言了。

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之基本内容的语言文字安全,最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国家使用自己固有语言与文字的权利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强权的威胁和侵害;其次是指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本身不因他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或侵入而失去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三是指语言文字在内外各种文化和非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合理的纯洁性;第四是指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能够安全稳步进行,而不至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于便利的不便、多于益处的害处。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兴衰存亡,常常伴随着其语言文字的兴衰存亡。由于中国在唐代的兴盛,中国的语言特别是文字便对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也使得汉语言、汉文字、汉文学兴旺发达起来。由于英国在近代的兴盛,由于美国在当代的强大,英语这一本来只在西方部分民族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现在几乎成了世界语言和文字,无情地迫使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一第二语言,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英语在当代世界的霸权地位既与美国在当代世界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相适应,同时又在互相推动,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相反,一个国家衰落和灭亡,也常常伴随着其语言文字的衰落和灭亡。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个国家灭亡了,其语言文字还能够继续兴盛,还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同时,一个国家对外侵略与扩张,常常包括了语言文字的侵略和扩张;一个国家被他国侵略和威胁,也常常包括了语言文字的被侵略和威胁。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曾强行在中国推行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教育,企图从语言文字方面彻底征服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被强迫学习日语和使用日语的中国人,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精神折磨。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常常强行把他们的语言文字变成了遭受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语言文字,其后遗症至今还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存留着。在西方国家之间,这种语言文字的侵略和被侵略、安全与不安全,也有突出的表现。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的《最后一课》,不仅反映了一个爱国主义的主题,而且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言语文字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法文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对他的学生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次我给

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在亚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里,只准教德文了……”

其实不仅战争期间存在着他种语言文字对本国语言文字安全的威胁和侵害问题,而且在和平时期和国际交往和交流中,也存在着语言文字的安全问题。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军事、政治等等方面凭借着其明显优势占据着世界霸主地位,有意无意间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而且文化领域甚至在语言文化领域也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以及包括生活话语霸权、学术话语霸权在内的话语霸权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风俗习惯的安全

除了语言文字安全之外,风俗习惯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

所谓的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风尚、礼节、信仰、做法等等,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活动、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中。在这些方面,任何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都有自己的特异之处,而这些特异之处不仅是历史形成的,为本国本地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便利和精神寄托,增加了亲和力和向心力,而且对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风俗习惯的相对稳定和继承发展,以及在稳定基础上的变易更新,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安全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更是一个国家战败投降之后以期复国振兴的最后资本。当作为社会基础的风俗习惯受到外力的威胁和破坏时,特别是当他国他族作为入侵者和殖民者强迫一个国家和民族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时,必然要遭到本国家和本民族广大人民的强烈抵抗。一个国家的军队比较容易被打垮,政权也比较容易被颠覆,但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则是难以改变的。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都十分清楚的是:彻底征服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要征服他的军队和政府,更重要的是要征服它的文化。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征服者在打垮一个国家的军队,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改变其文化,包括改革其日常所用的语言文字和所执的风俗习惯;而一个被打败亡国的民族,也总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以图东山再起。犹太民族就是这样一个被征服过但没有被消灭掉的民族,当今的以色列国就是由这样一个历尽千难万苦而不丢弃自身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民族重新建立起来的。

在强调风俗习惯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风俗习惯的保持与延续对国家文化安全及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风俗习惯并不都是优秀的、积极的、先进的,也并非永

远不可更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在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断变革着。所谓的移风易俗,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但是,这种变化和改革应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渐进的、温和的。

3、价值观念的安全

如果说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言行模式,是文化中较为外在也较为浅层的方面,那么价值观念则是这种言行模式背后发挥支撑作用的精神支柱,是文化中更内在也更为深刻的本质方面。

在哲学理论层次上,价值观念亦即价值观,是指不同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价值的本质、价值的结构、价值的类型、价值的表现以及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等有关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观点的总和。这一方面虽然也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安全必然涉及到的,但却它更趋理论性,而对社会实际生活不发生直接影响,因而并不是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最重要的内容。

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重要方面在于广大国民对传统和现存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因此,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价值观念则是广大国民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甚至自然现象的是非判断和基本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将欲采用的行为目标、方式、手段等方面该与不该的价值定向。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也正是广大国民对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在的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由于这种态度不仅与家庭、社会、国家对国民的教育相关,而且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渗透,甚至文化侵略、意识形态煽动等相关,因而国家就不能不对国民价值观念的变化给予高度关注。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也就是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存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和广大国民中合理而有效地得以保持与延续,而不至中断与消失。

价值观念的安全是相对的,它并不是说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存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变就是安全,更没有要求任何国家都必须保持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变,而是强调保持一个国家基本价值观念的连续性,同时又不否认价值观念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4、生活方式的安全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个人内在之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外化,也是社会外在之风俗习惯的个体性活化。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不同,集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同样,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也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更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冲突。

正因如此,在美国历届总统每年提交国会通过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生活方式的安全总是其关注的重点。乔治·凯南认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中心目标是保护美国的生活方式不受外国的干涉和威胁。199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在我们的整个历史中,我们国家

的安全战略一向是寻求实现广泛的、一贯的目标。我们总是设法保护我国的安全,保护我国公民和我国的生活方式。”

虽然学者们对生活方式的定义差别很大,但这里所讲的与国家安全相联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传统上所理解的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等等相对的狭义的生活方式,而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涉及物质和精神、经济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等领域的言行模式,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在内,也包括精神生活在内;既包括经济生活在内,也包括政治生活在内;既包括私人范围内定的生活,也包括公共领域中的生活。因此,一个人对时间、金钱的消费态度和模式属于他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和参与模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方式已经超越狭义的文化领域,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

虽然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集团,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存在差别,但在与另一个国家的比较中,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又必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同时又区别于他国的特征。这种具有国别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国民方方面面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条件和便利,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其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质的重要内容。

但是,生活方式安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更自由、更有尊严,因而当传统的和现存的生活方式中存在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要素时,当有更好的生活方式要素可以选择时,那么无论它们是在本国生长出来的还是由他国传来的,国民都是可以考虑对原有生活方式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以获得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这是历史进步的要求,并不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破坏。当然,生活方式的变革应该是进步的、合理的、渐进的,一方面符合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不至于引起社会的过度动荡而危及国家安全。在我国,当前提倡确立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保障文化安全要认清的一些问题

文化安全的本质决定了研究文化安全必须考虑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不考虑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文化安全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如果仅仅考虑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那么虽然抓住了文化安全的本质,但却无法解决文化安全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特质性存在并非都是合理的、积极的、先进的,相反,其中可能以至必然包含了一些甚至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落后的因素,这些因素已经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必然受到新生文化的威胁并最后消失,而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挡的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维护”和“保障”的主观努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真正有意义的、进步的文化安全活动或文化安全工作,并不是去维护和保障已经丧失合理性的特质文化,而是去推进和保障正在生长并具有进步性的新文化。这就产生了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文化的民族特质性与文化时代先进

性的关系,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先进性的关系。如果只看到文化安全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就可能把文化安全只理解为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存在,防止对民族文化的威胁,而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真正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反而会使文化陷入更大的不安全。这样的做法,必然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反动行为。

在文化安全问题中,不仅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先进性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先进性与文化的世界性、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可能在无意中妨碍国家文化安全,甚至是在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名义下干出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事情来。

因此,在认识到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安全的本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性、先进性在文化安全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首先,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事实,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而且在一国之内也会由于地域、民族、人群的不同而永远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对于这些不同文化,应该具有一种宽容与包容的态度。只要其没有直接损害和威胁国家主体文化,就应该允许其存在,并把其作为主体文化的有益补充。当然,对于那些确实已经腐朽和落后的文化,不管是其他国家传进或者渗透的,还是本国历史上固有的,都是国家安全活动或工作需要摒弃的,而不是要维护和保障的。

其次,文化的世界性是存在于文化的多样性之中的一个必然性事实。不同文化不仅各有其特质,而且还有其共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性文化中,始终存在着被整个人类认同的共性,而且在人类越来越被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这种共性就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文化安全绝不能成为拒绝人类共同文化的借口。如果借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而拒绝文化的世界性,拒绝接受世界性文化,那么必然把本国隔绝与世界,必然使本国在与世隔绝中走向衰落,最终不仅不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而且还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的不安全。

再次,在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世界性之中还始终存在着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先进性。不仅本国的民族文化及多样性的他国文化具有落后与先进之分,而且文化的世界性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共性,也存在着落后与先进之别。任何一种作为整体存在的文化具有某种先进性,或者说任何一个文化共同体中的某些先进文化,对于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存在及其安全来说,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这些情况说明,文化安全的本质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但并非任何文化特质都会保持和延续下去,也不是任何文化特质在任何时候都有必要保持和延续下去。对于任何一个文化共同体来说,其文化特质既并非必然被保持和延续,也并非必须被保持和延续。在历史发展中,一个文化共

同体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既可能由于不适应新的时代或新的环境而在客观上无法延续下去,也可能由于其对人们的生存弊多利少甚至无益有害而使人们在主观上不愿延续此种文化特质。当某种文化和某种文化特质处于这种状态时,它的生存便出现危机,便不安全。当然,某种文化及其特质出现危机,也可能由于外部原因造成,如外族入侵对本族文化的破坏等。但是从本质上看,当一种文化及其特质不能满足甚至有害于新时代、新环境、新人类时,它便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合理性,也就是失去了安全的合理性,因而没有必要继续被保持和延续下去。这说明,文化安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五、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在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中,既包括难用先进性衡量的文化特质的差异,也包括能够用也应该用先进性衡量的发达程度的差异,而前一点恰恰就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后一点则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就在于民族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但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则在于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也是文化是否安全的根本标志,但文化的民族性既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更不能保障文化共同体整个文化的安全。对于包括国家在内的任何一个文化共同体来说,能否保障其文化安全,关键不在于其文化是否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世界性,而在于其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多少、地位、作用以及由此决定的整体文化的先进性程度。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近代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国清朝末年“帝党”与“后党”之争,“洋务派”与“守旧派”的对立,以及五四前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观点的争论,各种人物和党派的政治活动,都不仅直接涉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而且同时也涉及到了文化安全,人们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回答着如何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发生的文化争论中,有些人站在“国粹”的立场上,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好的,不仅排斥以西方为代表的任何外来文化,而且不容许任何文化变革,不仅孔孟之道不能变,传统体制不能变,儒家伦理不能变,民俗礼节不能变,而且还把男人留长辫、女人缠小脚也当成不可变革的国粹。持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人,有意无意都是认为,只有坚定地维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才能保障中国的文化安全。其实,这种既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又不容许变革民族传统文化以求创新的思想和做法,不仅不能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而且必然把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民族推向危险的境地,甚至可能由于自身的落后而国破家亡,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由此失去生存的可能性,变成后人考古挖掘的历史遗存或探索研究

的素材和对象。事实上,这种守旧拒变的“国粹主义”,在近代中国反对外族文化侵略时,根本无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像长矛大刀敌不过坚船利炮一样,孔孟之道最终也败给了科学民主。

与此不同,在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欺凌的现实中,一些觉醒较早的先进分子开始思考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所在,逐渐认识到变革中国现实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要战胜侵略欺凌自己的列强,就必须向列强学习,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其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其先进的文化文明。也就是说,要想不受先进发达国家的欺负,就必须向先进发达的国家学习,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语言文化。向敌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不向敌人学习就只能走向灭亡。落后的民族和国家要想生存下去,要想摆脱侵略欺凌,必须向侵略欺凌自己的先进国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中国的落后极端悲愤,出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主观愿望,一些人走向了“全盘西化”的歧途。但无论如何,这种倾向的主流代表着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方向,也只有在这种变革图强的探索中,才可能找到古老中国的现代出路,找到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安全出口和新的生长点。

人们常常把国家文化安全等同于传统文化的安全,或者等同于现存文化的不受侵害。从表层来看,国家文化安全确实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现存文化的不受侵害具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必然联系,与“文化渗透”、“文化霸权”直接对立,包括抵抗“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保障现有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等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破坏。但是,从本质上讲,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等一切文化形式,在历史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虽然脱离不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但它更根植于本民族新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中,也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历史上看,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且现在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也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而且也已经成为当代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当代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早已经不是纯而又纯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蕴含着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传统,而且更体现着当今中国的经济基础,并且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西方近现代文化,特别是产生于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告别封建帝制,迈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近代西方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早已“渗透”到了当代中国文化之中,并且在这种“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时常还伴随着“文化霸权”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搞“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时在主观上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有时甚至通过非常野蛮的形式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表现出来的经常是一种对落后民族的歧视、掠夺、侵略、压迫,但

是在客观上,这一过程确实又起到了传播“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作用,使其文化中的某些先进内容“渗透”到了落后国家之中,成了落后国家改变自身落后状态的精神养料。这就是近代以来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文化侵略”,搞“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的双重性。这就如同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客观上具有双重作用一样。“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但是在客观上,“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此,毛泽东还进一步概括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因此,在分析帝国主义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等问题时,也需要辩证地看,看其中的两面性,既看到其中“侵略”、“霸权”、“渗透”的残酷与阴险,也要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别是“文化”中优秀的和先进的方面,以及这些优秀的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于落后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近代以来,列强在对中国进行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侵略的同时,也没有放松文化侵略,他们“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对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是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发达国家搞不搞“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而是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性地面对“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我们反对残酷野蛮的“侵略”,反对恃强凌弱的“霸权”,反对包藏祸心的“渗透”,但是我们却不应反对“文化”,特别是不应因此拒绝在帝国主义国家产生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这些优秀的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在现实中常常是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霸权态度混杂在一起的,是与某些人的“西方中心”文化观纠缠在一起的,因而是非难辨、好坏不清。如果对此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精神,就可能顾此失彼,导致决策的失误。

事实上,近代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比封建生产方式更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比封建文化更先进和优越的资本主义文明和文化,带来了科学技术与民主自由的思想理念。这些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种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本民族开花结果,无论如何都说明它相对本民族的相应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不同

程度的先进性。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这一时代精神,所以它不仅比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先进、优越,而且在现代中国的文化之争中击败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导文化。如果仅仅满足于把文化安全定位于民族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渗透,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开花结果,岂不是破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了吗?

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纯洁性,也不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而是保障和促进传统和现存的民族文化沿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拒绝接受外来文化,拒绝原有文化的更新改造,不仅在过去没有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今天更不可能真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今世界,无论是要维护经济科技的安全,还是要维护政治军事的安全,拟或要维护文化安全,都不可能拒绝接受外来的东西,都不可能拒绝对现有的东西进行更新改造。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过程。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也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入世”使我们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文化渗透”,也必然使我们更多更快地接受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成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外部腐朽落后文化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整体上讲,一个国家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在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并改造民族文化以保持自身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获得自身的文化安全。保持文化一定程度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文化的先进性程度越高,文化的安全度也就越高。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教育对策

★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自觉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播主流文化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正视中国的文化传统、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态度。

★教育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国家文化保护意识及保护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2011年10月18日21:04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18日在北京闭幕。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安全文化的本质与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的本质与安全 生产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文化的本质与安全生产 一、关于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深刻,外延也十分广泛。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完全接受的统一定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认识、发展安全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 谈到安全文化,首先应该考察一下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

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

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10】5号)和自治区安监局《关于印发〈全区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安监法规发〔2010〕3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夯实安全文化基层基础工作,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现结合公司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和基本常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全面提高职工安全素质,为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本质安全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全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公司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安全文化建设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研究解决活动的有关重大事项。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环部,办公室主任由XXX兼任,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宣传、建设、验收评估、总结等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11月1日-30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成立安全文化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以集团公司成立示范企业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以各分公司为单位成立安全文化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与集团公司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联络和协调工作,具体负责组织本公司及所属部门、班组的创建活动。 2、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公司黑板报、宣传专栏、宣传标语、职工会议等各种宣传工具及形式开展安全文化、安全知识宣传,在企业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提高员工对创建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员工积极参与和实践这项活动的浓厚氛围。各单位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安排部署安全文化创建活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掀起全公司安全文化创建活动高潮。 (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1日-2012年5月31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确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念。各单位按照行业、部门、岗位的实际,确定内容完整、明确的安全理念,清晰的安全目标,并悬挂在醒目位置,让安全理念贯穿在思想上、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岗位上。 2、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各分公司为单位,建立完善领导班子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承诺制度、领导带班作业制度、新员工三级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持证上岗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安全隐患整改措施监督落实制度、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与监控制度、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员工安全保险制度、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生产检查监督制度、安全工作汇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记录制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安全信息沟通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与演练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和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以及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并在相应场所上墙。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创建活动。

国家安全的内涵与本质

国家安全的内涵与本质 国家安全的内涵与本质“国家安全”的内涵是由国家安全所受的威胁和各国由此制定的安全目标所决定的。传统国家安全, 指的是在政治上国家政权及社会制度如何防止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政治干预、压力、颠覆、渗透和破坏。在军事上, 主权国如何应付外来的威胁和军事入侵。其焦点主要集中于政治、军事内涵方面。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动, 国家利益的实现与维护, 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实质内容,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和政策范式的转变使国家安全概念和政策指向, 从过去主要对付外部威胁而延伸到关注国内的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社会生活、本国的文化价值体系调整、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国内动乱。因此, 在新的国家安全观念中, 不仅仅是“政治安全”而且还包括有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等。 从历史上看,资源的争夺主要是以战争这种极端的竞争方式进行的。战争造成国家灭亡,生灵涂炭,是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和长期威胁。因而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疆土不受侵犯,就成为各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和追求目标。由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军事安全似乎就等同于国家安全。不管是进攻性的还是防御性的国家,都以加强军备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主要措施。一个组织良好的民族,只要骁勇善战,不仅对内可以自保,对外也可以进攻。纵观几千年来的人类史,军事因素虽是不少大国崛起的安全基础,但军事安全的“异化”则成为某些大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范围不断拓展,竞争的领域和手段也在不断拓展,“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国家主体面临的威胁及实现安全的手段与途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国家安全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侧重点。今天,随着国际斗争的领域出现重大变化,与军事等“传统安全”相对应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安全、信息网络安全、资源安全、环境与污染、国际恐怖活动与有组织犯罪等领域。 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经济安全问题,在非传统安全的所有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 不仅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 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走向, 影响着国家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 由经济全球带来的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 使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继承在全球化的语言环境下正在失去原有的空间, 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消除, 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控制和强行推入, 国家文化安全被历史地和现实地推到了主权国家的面前。文化生存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 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化成果, 而且还蕴含着过去向未来的发展基因, 一旦文化遭遇威胁, 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从而也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行为的一致性。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并不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政治认识上的一致, 而是要求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共同的法律和秩序意识, 要求政治上、宗教上、思想上的个性和分歧从属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秩序论。它的内涵包括政治信仰安全与宗教信仰安全。 政治信仰安全, 也就是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 就是人们对于政治状态的一种理解和赞同的意向。任何一种政治统治, 都是以政治认同作为基础的。国家通过其主导政治思想的传播, 主导政治价值观念的灌输, 使其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 形成政治认同感, 使政治统治与政治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 宗教信仰安全,从严格意义上说, 中国不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国家。因此, 宗教在中国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纯民间的文化角色,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俗角色和政治角色, 它经常追求着

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 2008年我矿安全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基固本,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标,以“一通三防”和防突为重点,以实施安全管理层次化、创建特色化和质量标准化为手段,以安全培训、安全投入和科技兴农为基础,切实做到安全措施、现场管理、干部值班带班、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五到位”,着力构建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全矿安全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其中一项主要措施是创建具有五矿特色的安全文化。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安全管理中,坚持文化铸魂,从理念引领,行为养成、打造一流执行力入手,塑造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岗。这里我主要谈谈安全文化中的本质安全问题。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人、物、系统制度的安全可靠与统一,最终实现矿井恒久性安全的目标。我们知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煤矿安全规程》里面有个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概念,把这个理念导入、演绎并扩展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体现了安全思想的新境界,安全管理的新视野和安全目标的高定位。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煤炭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现在提出本质安全的目标,就是要求职工在工作中处处按标准、规程作业,把安全事故降到最

低,直至实现零事故。 本质安全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还是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安全的可靠性。在日常的安全生产中,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重大事故。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杜绝管理失误。 实现本质安全的重点之一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这也是我们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是安全开采的主导因素,煤矿事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低素质的人,只有用安全文化启迪和教化,塑造具有科学知识和正确思维方法的高素质的人,才能掌握安全开采的主动权。人的行为的处于安全开采的基础地位,相对于设备、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中的一个极大的变数。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说过,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中国煤矿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几乎达到90%。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过程也是培育安全文化的过程。 我们所要塑造的本质型安全人,就是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人。想安全就是职工具有强烈的自主安全意识;会安全就是职工具有驾御安全的熟练技能;能安全就是环境本身能够有效地保障安全。

应将本质安全融入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版)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应将本质安全融入安全文化建设 (标准版)

应将本质安全融入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版)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企业管理之父彼德?德鲁克说过:“任何组织中最稀缺的资源是在文化的影响下把任务执行好的人”,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近年来,以安全价值取向、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文化的提出,正在将企业的安全问题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科学转化和深化,是将本质安全的理论融入安全管理思想的一种新认识。 本质安全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的发展。本质安全强调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及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美国安全管理专家海因里希在他的“事故连锁理论”中强调:“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

国家文化安全论文

《国家文化安全》 班级: 学号: 姓名: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心应定位于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建设方向;战略措施运筹应集中于完善文化管理系统,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底蕴开发应立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战略环境优化应着眼于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国家文化安全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近年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美国和西方实行文化扩张战略的情况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与西方迥异的和正在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从战略重心定位、战略措施运筹、战略底蕴开发、战略环境优化等四个维度试图简略构建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基本框架。 一、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重心定位——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方向 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下的文化包含三个方面,即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公共文化,以此对应国家文化安全由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公共文化安全构成。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心应定位于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方向。 1.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活力 意识形态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而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是国家文化主权的最主要体现,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我国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仅仅靠政权来推动,而要靠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永葆科学的生机与活力。解放和发展创新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根本所在。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转型。 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可划分为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三个层次。在这三要素中,根植于特定利益的价值理想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理论学说与政策主张最终都是为价值理想服务的。在“传统的”意识形态结构中,意识形态三要素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处于合一状态,这种类型的结构缺乏兼容性与灵活性。实际上政策与理论观点都是动态的,而价值理想却具有“终极性”,在三者合一的结构中,这种矛盾会导致整个意识形态系统经常呈现紧张和不稳定的状态。意识形态内在结构的这种“合一”状态使得整个意识形态体系变得单一化、僵硬化。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现代转型,就是要实现理论学说、价值理想、政策主张的合理分离,使其各归其位,并在各自领域按自身特点发展的基础上保持统一性。这种结构具有开放性、兼容性与灵活性。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结构的现代转型,才能使主导意识形态体系具有自恰

国家安全的文化与文化安全

国家安全的文化与文化安全 冷战结束后,文化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更加凸显。在国家安全建构中,中西方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并在研究中显现出了不同范式。中国的研究只有借鉴西方国家安全的文化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扩展研究范围,才能向着多层面、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标签:国家安全;文化;文化安全;研究 冷战结束后,国家体系中的安全问题以及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趋向多元化。由于文化因素对政治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世界格局中的国家安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凸显,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文化”这个词以压倒一切之势引导着国际关系、安全研究和国际经济的研究。国际政治领域中文化研究的范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西方逐渐地进入到更多的国家,这种范式也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产生出不同的理念。在国家安全建构中,中西方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一、西方视野中关于国家安全的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与“安全”这两个词的不同的理解,势必会使在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西方研究文化对国际政治、安全的影响较早。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从文化角度考察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通过比较宗教学的研究,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理性化”的进程从而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得出了宗教观念是社会秩序和制度构成的动力因素的结论。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Cramsci)致力于阐发一些能使我们理解20世纪政治和经济结构及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变迁的概念,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思考,进而去考察一个整体范围内的社会集团以及它们的观念和文化意义的关系。除此之外,马克思(Marx)、托克维尔(Tocqueville)、洛克(Locke)等都对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做过论述,这些思想无疑为西方国家安全的文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战以来一直在国际关系研究界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随着冷战的终结和国际安全环境相对缓和,一时陷入了“失语”状态,造成了“范式的真空”,激起国际政治理论“主义”之间的争鸣。“主义”在争鸣与融合中发展。随着文化地位的上升,文化问题的敏感性大大加强。西方把文化研究的范式引入到国家安全体系中。综合来看,西方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了国家安全的文化:1.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研究文化的本质、原因和结果。这些概念与基本原理是在安全体系中对文化因素进行研究时,必然要涉及的内容,所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在不同论著中都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如费格森(Yde HFerguson)和曼斯巴奇(Richard W.Mansbach)的《国家、概念的纷乱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未来》、格伦·乔丹和克里斯·威登的《文化政治学:阶级、性别、种族与后现代世界》、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本质、规范等进行了思考。2.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决策的作用。决策的产生不只是一个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参考文本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参 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潜意识或有意识、有 针对性地探索和掌握安全文化。概而言之,安全文化是人 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自身或他身安全在由感性向理性认 识、把握和实践过程中,追求最佳安全状态的要求、意愿 和氛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断提高,持以人为本、从 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突出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主 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安全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 内,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 2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加慢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j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作为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代表了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发点在于捉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罔,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2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没,就是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提高职工安全自主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使企业能集巾精力抓生产,聚精会神搞建设。只有这样,煤炭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浅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丰富企业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提升安全素质,逐渐养成规X的安全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而真正达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能够安全”的安全生产宗旨。 一、明确培训目的、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对象和重点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而“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因此,我们安全培训的根本目也就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二是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明确了培训目的,就有了培训的方向性,而要有效地开展好培训工作,还必须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应包括法律法规、安全管理、设备点检、供电安全、特种作业、事故案例等多个方面,人员要涵盖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班组长、普通员工等各个层次,列出时间表有序实施。

任何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因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展: 1、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它包括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因为偷懒未采取安全措施、误操作、不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具等不安全行为。 对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表明,“三违”现象(即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消除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培训就必须从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这三个方面着手。 安全意识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奠定安全生产的思想基础。劳动纪律教育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的条件、减少工伤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前提。 安全知识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技能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安全知识,才能做到“会安全、能安全”。它包括企业的基本生产状况、生产技术过程、作业方法和工艺流程;有关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防火、防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个人防护用品的性能和正确使用方法的知识等。

浅谈持续安全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2021)

浅谈持续安全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2021) Safety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 safe, reliabl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environment and a safety system for matching opera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424

浅谈持续安全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 指导作用(202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安全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观念等意识形态,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2008年民航局党组提出了持续安全的新理念,要求全行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思路、更坚定的信心、更严格的管理、更务实的措施确保持续安全,促进行业科学发展。本文浅述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持续安全理念的内涵以及持续安全管理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 中外有关组织机构的调查资料一致表明: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其比例远远超过因安

全工作条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这些存在于职工思想上、行为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安全管理所能包涵的范畴,而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跳出传统管理的圈子,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去研究,通过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久经扩张力,引发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安全理念的转变,引导全体职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安全生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达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 涵(通用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 版) (一)本质安全文化内涵 本质安全原意是指操作失误时,设备能自动保证安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发现并自动消除,从而确保人和设备安全。本质安全概念后来延伸为组织系统内在的、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的功能和特性。 本质安全文化就是以本质安全为核心,以塑造本质安全人为基础,以构造本质安全矿井为方向,阐述在哲学上如何认识本质安全、在管理上如何推进本质安全、在行为上如何实施本质安全的安全文化。 (二)3D5F内涵 1、D是英文Direction(方向)的首字母,3D是指从本质安全

哲学、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行为三个方向全面塑造本质安全人,发展本质安全人,以人为本,打造本质安全矿井。 2、3D代表与D谐音的三种安全精神:脚踏实地的安全工作精神,寻根究底的安全排查精神,枕戈待敌的安全预防精神。 3、35代表与35谐音的本质安全三无目标(无“三违”、无隐患、无事故)。 4、F是英文Factor(要素、方面)的首字母,35F代表本质安全哲学的五个方面(安全人本性、安全必然性、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与质量的关系、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本质安全管理的五个要素(人的安全可靠性、物的安全可靠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制度的安全可靠性、管理的安全可靠性)、本质安全行为的五个层面(全矿员工、高层领导、区队干部、班组长、作业人员)。 3D安全精神 (一)脚踏实地的安全工作精神 安全工作必须严谨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安全工作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夸;安全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来不

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是指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生活以及文化活动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前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通常包含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大部分,而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交叉的关系。文化安全通常都不是激烈的观念对抗、习俗挑战,更多是处于涓涓细流之中。文化领域潜移默化的细微量变往往使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一旦质变发生,如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其巨大且深层次的变化往往很难恢复或不可逆转。因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事实上又容易被忽视。 。。。。。。。。。。。。。。。。 两千多年来,中国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庞大人群中建立了高度一致的文化认同。它也成为中国能够以不间断的连续文明长期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基础。今天,我们看到中国面临多种分裂势力的挑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我们的文化自信被削弱,从而导致对中国国家主权的威胁。由此我们也就能充分理解文化安全对于当今中国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西方加强意识形态渗透。目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西方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在中国宣扬其错误思潮并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如今通过大肆宣扬西方的所谓宪政民主、自由主义制造思想混乱。 二是文化全球化变成西方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西方文明在这种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他们通过全球化大力输出自己的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文化全球化变成美国文化,达到通过文化全球化进行文化渗透来影响、改变其他国家人民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的目的。 三是社科教学研究迷信西方。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向西看”成为不少学者尤其是出国留学者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应有的价值自信,食洋不化成为不少人的通病。不仅把在国外期刊发表作为衡量一篇论文是否优秀的标志,而且以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期刊档次等作为评定职称、申请资助以及各种奖励的重要依据。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迷信市场。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少新闻出版单位被推向市场,经济利益成为衡量这些单位业绩的最重要指标。在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一些新闻媒体甚至公然炮制虚假新闻以求吸引受众眼球。 文化安全最根本的基础是教育。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把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弘扬革命的红色文化相结合,并积极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勇于批判抹黑中国的言行,努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努力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最后,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际,尤其是认真剖析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

文化全球化利弊

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 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产权当然属于美国。但是,国人谁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中国文化财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任凭他人随意掠夺,早晚中国的文化资源会被挖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在古代还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更没有被人们明确地提出来,但却已经作为不甚突出的方面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之一。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在武力上征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都已经被彻底打破时,文化安全问题就更为明显了。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其人民,而消灭其人民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就是因此而彻底消亡而变成历史的;另一条是文化上同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就是在文化同化(当然也有一种是融合)的过程中而不复存在的。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而凸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如何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此可以说,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国家文化特质的保持是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的内在前提和构成要素,国家文化特质的延续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长久保障,保持与延续的统一才能构成国家文化安全在时间跨度上的全面要求。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有些文明古国的文明后来之所以中断甚至消亡了,其重要原因和标志也是它们各自的语言文字中断和消亡了。 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之基本内容的语言文字安全,最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国家使用自己固有语言与文字的权利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强权的威胁和侵害;其次是指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本身不因他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或侵入而失去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三是指语言文字在内外各种文化和非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合理的纯洁性;第四是指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能够安全稳步进行,而不至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于便利的不便、多于益处的害处。 由于英国在近代的兴盛,由于美国在当代的强大,英语这一本来只在西方部分民族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现在几乎成了世界语言和文字,无情地迫使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一第二语言,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英语在当代世界的霸权地位既与美国在当代世界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相适应,同时又在互相推动,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曾强行在中国推行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教育,企图从语言文字方面彻底征服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被强迫学习日语和使用日语的中国人,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精神折磨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常常强行把他们的语言文字变成了遭受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语言文字,其后遗症至今还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存留着。在西方国家之间,这种语言文字的侵略和被侵略、安全与不安

提高文化软实力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并且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总领性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四项任务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任务的总部署和行动指南。 《报告》在“文化”这一节中,重申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全文用1800多字、八个自然段对文化建设进行了论述,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三段总体上讲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道路、总的目标。后四段是具体任务和要求。 一开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表明,我党对文化重要性的表述,越来越简洁,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并提出了“两大一新”、”一软“,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同时指出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四个作用。 《报告》接着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完整新思路。即一条道路、二为方向、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两个文明、三个面向、三个特点。《报告》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并第一次提出要开创文化建设五个新局面。一是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二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

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四是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五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接下来,《报告》用四个自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四个具体目标: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能不能深入人心的问题。二是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不是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三是我们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不是能够丰富多彩,是不是能够满足广大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四是我们的文化产业是不是能够做大做强,乃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 对于文化,我国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样就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广义概念。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而我们现实中所强调的文化,则是特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即由思想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和文物管理等构成的领域,这是介于最“小”和最“大”之间的“中”义文化,实即“精神文化”。我认为,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所指的文化。 文化的本质何在?我认为,“文化”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贡献大小,它的最突出的坐标,不是财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不朽的精神文化创造。 当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软实力”是美国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演变》19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

安全文化的本质、维度、研究方法

安全文化的本质、维度、研究方法 文化的本质:基本意会 人们认为安全文化或组织文化有不同的层次,最外层的是那些可观察的行为与人工产物,包括规章制度、故事、仪式、习语等;中间层次是信念与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意向,是内隐的,但个体能够明确意识到,并且可以从各种行为中推测出来;最深层次的则是基本意会,个体意识不到,已经成为想当然正确和合理的。Schein认为,实际上是基本意会在指导人们的行为,告诉群体成员如何观察、思考和感知事物。至于安全态度、行为、组织实践等等都是基本意会在各个层次、各个问题上的具体表达。在高风险组织,这些意会不一定就是针对安全问题的,但决定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看法。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无效的,那么他对安全规章制度也是持否定态度。Guldenmund根据Schein提出的文化的维度对安全文化做出了解释:对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看法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关于车间、隐患与环境卫生的看法以及在安全问题上花费的时间反映了人们的空间观;对人必犯错、有些人更容易出事故等看法反映了对人性的看法;在什么事情上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什么事情上采取必要的等待反映了对人类活动的看法;人与人之间的是竞争的、个人主义的还是合作的,对于他人的不安全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反映了关系的本质。 文化的维度

衡量一种文化,对每一种文化要素既要看它有没有,还要看它在组织内的共享程度、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是否有一个核心价值观的存在。Eldridge与Crombie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组织内的文化:深度(depth)、宽度(breadth)和演变(progression)。文化的层次说在这里仅是文化在深度上的表现,除此之外,还要看不同的组织内容之间的连接状况以及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过程。这一模型充分考虑了基本意会以及组织的历史在组织文化中的作用,并把二者称之为文化的驱力因子。并且认为组织气氛是组织文化的表现,是当前时刻在价值观水平上的表现。Gorman也是从三个维度定义组织文化:强度、普及性、方向。强度说明了个体对组织的认同程度,这一模型的优点是考虑了文化的厚度以及亚文化的存在。 安全文化的研究方法 对安全文化的测量依赖于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而后者又取决于采取的观点。考虑到安全文化概念本身的整体性和多侧面属性,问卷调查这种分析取向的研究方法就可能掩盖安全文化本来面目。有些人认为基本意会才是文化本身,应该深入挖掘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基本意会,应该关注文化的动态过程,看它如何产生、如何稳定下来。有人建议从现象上进行探讨,通过观察、访谈、通过不断地试误、相互比较等等,揭示特殊工作背景的人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理解、解释各种情景并采取行动。这要求加强数据分析中的综合性,采用人类学研究范式,用定性研究方法测量安全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