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案

高考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案
高考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案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案例归纳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合作探究活动1】

1、我国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甘蔗、油菜、花生、甜菜等;主要经济林木有苹果、柑橘、梨、桃子、菠萝、天然橡胶、椰子等。这些作物中适合在山东大面积种植的有:

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苹果、梨、桃子

2、在以上适合种植的作物中任选一种,分析其在山东的主要分布区及区位条件

小麦: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有利: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气候雨热同期,夏季水热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劳动力充足

不利:自然条件:春旱严重,多风沙;多旱涝灾害;河流径流量小,汛期短,水资源缺乏;盐碱化土地面积大;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较低

【方法总结1】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分析或评价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既要考虑有利条件,也要考虑不利条件;既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4)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1A. 220 3 A 4A B C D 5.E ( A

【探究活动2】材料一: 山东省地形示意图

材料一反映了山东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压力大→粮食压力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材料二:

材料二反映了山东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高,林渔业比重小←人口压力大

材料三:

据山东省水质监测资料,主要湖泊、水库的水质不容乐观。全省化肥、农药年施用量分别在430万吨和14万吨左右,地膜覆盖面积在1400万亩左右,而该省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农药的利用率也只有10%左右,导致化肥、农药大量流失,严重污染了农业环境和粮食作物;同时,地膜分解缓慢,残留期长,也影响了粮食等农作物的根系生长,造成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材料三反映了山东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山东农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

【小结】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人口压力大;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③环境问题严重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①控制人口增长;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方法总结2】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应根据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提供的材料去归纳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对策。

【知识链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①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②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③成因: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2.面

因此品质好,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

【拓展练习1】右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2.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

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

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3~4题。

3.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

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

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

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

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4.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 .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 .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 .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2009宁夏文综卷)右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

完成5~6题。

5.1650~1780年该区域( )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 .经历了移民开垦

C .农业结构复杂

D .注重生态保护

6.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 .气候持续干旱

B .大力发展畜牧业

C .种植业产值降低

D .实施了退耕还林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7~10题。

7.该地区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8.该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一年两熟到三熟

D.一年三熟

9.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最大生态问题是( )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土地盐渍化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10.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

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

A.①地—水库大坝 ②地—果林 ③地—耕地 ④地—水土保持林

B.①地—水土保持林 ②地—耕地 ③地—果林 ④地—水库大坝

C.①地—果林 ②地—耕地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水土保持林

D.①地—耕地 ②地—水土保持林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果林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属于我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的是( )

A .农业发展方式集约,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B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

C .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小

D .耕地面积直线上升

12.下列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把非法占用的耕地全部用来植树造林,以绿化环境

B .牧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 .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D .保护本地珍稀物种,禁止外地物种引进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3~14题。

1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5.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分布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9年8月20日,山东省农业厅文件:农

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我

省耕作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玉米适当晚收获,

可充分利用9月下旬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有利

条件,增强玉米灌浆,增加籽粒容重,促进高产,

提高品质。小麦适当晚播,有利于控晒防冻,安全

越冬。

材料2:右图反映了山东省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势 ,数值大于0说明气温较多年平均值偏高,小于0说

明气温较多年平均值偏低。

(1)山东省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

(2)棉花是喜热作物,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忌多雨、喜光照。结合下表说明山东省棉花

(3)幅上涨,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作用下,价格处于平稳状态。这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除了气候以外还包括哪些?

(4)针对上述现象请你为山东省的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1-14 ABBAB DCADC BCAD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农业区域生产问题及发展对策。第(1)题,据图中可看出冬季气温波动上升,造成全年无霜期延长;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暖冬利于虫害越冬,将增加农药等投资;冬季变暖还将增加土壤水分蒸发,不利于保墒。第(2)题,由表中可以看出棉花在全省由东向西播种面积增加,西部平原、土壤肥沃、光照足、阴雨天气少,有利于棉花生长、收获。第(3)题,由材料可知,除自然因素外,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还包括市场和国家政策。第(4)题,针对山东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即可。

答案:(1)波动中上升。改变农作物生长习性,产量增加;平均无霜期延长,复种指数提高;虫害增加,农业投资增大;蒸发增加,土壤墒情变差(答对三点即可得分)。

(2)东少西多(由东向西种植面积增加) 西部内陆降水少,光照足,更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3)市场、国家政策。

(4)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调节农时;把握市场信息,发展高效农业;发挥政府职能,调控农业生产。(答对三点即可)

备选试题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解析: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降水量小,不宜采用增大坡耕地的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也不宜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和建成商品粮基地,因为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对农牧交错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合理的措施是退耕还牧、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

答案:D

1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读图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生态功能: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因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森林、草地可以防止西部风沙对东部农耕区的危害,而该地的森林、草地是西部牧区水源地;生产功能:农牧交错地区是东部农耕区畜产品供应基地,是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

答案:A

16.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不同之处

是。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

(4)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从自然条件看:;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解析:此题考查美国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答题时,要善于将区域地理和人

文地理进行有机整合,比较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美国东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有大面积

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夏季温暖多雨,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4)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

美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且无霜期较长,降水略多美国农业科技水平

高于我国

8.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三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读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甜菜、水稻、亚麻 B.③——棉花、水稻、油菜

C.④——甘蔗、水稻、甜菜 D.⑦——水稻、亚麻、甜菜

(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宜建成哪些商品农业基地?简述该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3)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4)④和⑥所在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来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5)图中②③⑤所在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解析】该题以我国商品农业基地的分布图切入,考查与商品农业基地有关的知识。解答时一方面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此题的解答对考生的描述能力要求较高,既要答得合情合理,又要求条理清晰。

【答案】(1)B

(2)①地区为珠江三角洲,优势条件: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粮食单产水平高等。

宜建基地:商品粮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存在问题: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农业产品商品率不高;宜农荒地少等。

发展方向:治理低洼易涝地,发展基塘农业等混合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实施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

(3)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4)原因: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投入较少等。

途径: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5)问题: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办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9~10题。

9.“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读下面两个表格,回答7~8题。

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地形结构表

该丘陵地区农业用地结构表

7.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绿化 D.城市化速度过快,占用大量耕地

8.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 )

A.缓坡退耕,大力发展渔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放缓城市化进程,严禁占用耕地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读下图,回答11~13题。

11.粮食输出居前两位的省(市区)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平坦,光热充足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③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④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

B.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

C.经济发展迅速,占用大量耕地

D.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给不足

13.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也涉及了中国,应对粮食危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B.限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耕地面积

C.取消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政策

D.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15.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思路:

确定研究地区→收集资料,了解该地区特征→分析该地区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信息材料:该地区景观及气候资料图。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地区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考察时发现,该地区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根据以上材料,试简述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角度分别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根据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再结合地形等可知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发展种植业最大的优势是热量条件,最大的劣势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当地发展工业应立足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林业资源。

【答案】 (1)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红壤土。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水果为原料,发展水果罐头加工业;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

读下列材料,回答7~9题。

材料1: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

占黑土总面积的40%左右。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

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

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旱涝风沙灾

害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

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

材料2:世界三大黑土集中分布区

7.关于世界黑土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境内

B.均为所属国家人口最为稠密地区

C.均为所在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

D.为北半球广大地区的温带森林分布区

解析:黑土肥沃必然是所在国重要粮食产区,也都是地广人稀之地,由于平原利于农耕而少有森林分布。

答案:C

8.关于我国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分布在黑、吉、辽、冀等省区

B.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地区

C.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大豆产区

解析: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松嫩平原,冀辽两省很少,由于气温低而不能种植冬小麦。

答案:

C

9.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治理坡面

B.秸秆还田

C.植树造林

D.沟壑治理

解析:东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措施有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和植树造林等,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措施之一。

答案:B

必修3:鲁教版4.2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湘教版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鲁教版教材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需弥补:补充、纠正、引导、讨论、设计探究活动)

1.补导语:课文开始缺少导语,使整个专题的目的意义不明。(为什么要介绍这个案例,利用本案例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启示?) 最好增加有关学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必要性、目的、方法等)。教材开门见山谈东北案例,显得唐突。只谈东北,没有强化专题探究价值、方法。

2.课文冗长,有些内容过细偏繁,需归纳概况;偏重罗列,缺少启迪、引导;需健全思路、渗透方法。减少陈述,适当增加问题(突出方法、思路总结归纳类的问题,以利迁移运用和理性思考。

二.要点梳理、评析、整理:

要点1.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教材整合答案归纳) 以东北地区为例:

自然条件:

①气候: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180-80天,年降水量300-1000mm,

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影响)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东北平原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周围山地环绕,森

林资源丰富。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影响)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地: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分布有冻土。

耕地:耕地面积广,占全国1/5左右,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本地区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地区之一。分布有沼泽。

④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中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利发展特色林业产品。

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良好。一些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

品加工等。(影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②联系: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影响)与周边国家相比,本地区在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

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与耕地:人口密度较低,使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高的地区。

④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鲁)“自然环境”:地貌:介绍了基本特征及格局;气候侧重南、中、北不同的温度带(热量条件)及相应农作物,降水分布规律;植被:类型;有冻土(知识窗)和沼泽。“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分布;土地:丰富,耕地广及其耕作条件、宜农荒地多及其分布。土地开发:陈述了大力开荒到决定不再开荒,保护陆地生态系统。

[评析]①课文不简明:地貌、土壤前后文均涉及;气候中的温度带过细。建议作必要的整合、优化。

②条件不够全面:如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农业机械、机械化水平)对于农业的支持;地广人稀等。建议

增加。

③要素陈述需完善:如植被类型“针阔混交林”前需加温度带,因为本句是在寒温带针叶林下介绍的。建议

增加“中温带”等。

④主题突出不够:如标题“一、自然环境”没有从“发展农业的条件”设置;地貌:地貌格局(可安排学生读

图说明)的陈述没有与发展农业的条件相关;气候: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没有作出利弊评价等。

⑤缺少发展农业条件的整体性概括。

(人)[评析]①影响因素突出了: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与区际联系、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突出了主要的自然条件,没有面面俱到。②紧扣了每个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的影响。

要点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材整合答案归纳) 以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生产结构:耕作业、林业、畜牧业。

农业布局特点:自东向西:①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②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③牧业地带。自南向北:①海洋渔业地带;②农耕地带;③农林牧交错地带。

分析、评价:运用第一个要点归纳的条件分析,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评价。

(鲁)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作物结构现以玉米、大豆为主;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农业布局特点:自东向西:①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②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③牧业地带。自南向北:①海洋渔业地带;②农耕地带;③农林牧交错地带。

[评析]没有侧重“分析、评价特点”,特别是没有突出因地制宜布局,根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划分生产区域。

主要陈述了(哪里)有什么;上下文缺少关联性语言。

建议:在“自东向西”和“自南向北”后面加上“随着(由于)哪些条件的变化”,以体现“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结构和布局”的关系;或在现有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有上述结构或有上述布局特点。

(人)农业生产结构:部门齐全,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地域性突出。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P69)

[评析]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和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生产方式阐述农业结构与布局。

要点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整合答案归纳) 以东北地区为例:

①黑土开发。问题:肥力下降,生产潜力未充分发挥。方法和途径:改进耕作制度,提高黑土肥力。如“少耕深松、

耕松结合、深松蓄水”,培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植树造林,治理坡面、沟壑护土等。

②林业发展。问题: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方法和途径: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

丰产林),同时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是大兴安岭的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③湿地保护。问题:许多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方

法和途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方向:参考(人教版)P74

(鲁)三大问题及其对策:黑土开发、林业发展、湿地保护

[评析]要通过对问题的揭示与方法途径的认识,得到与课题相关的启示性引导,以利迁移运用到其同类案例。(人)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评析]没有揭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与途径”。课文侧重“发展方向”。

要点4:结合当地(江苏)农业生产实例,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加深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要点5.介绍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鲁P98)东北特色农业; 2.(湘P55)控制化肥、农药污染的“处方”农业。

湘教版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要点1.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气候→农业;地形、土壤→农业;社会经济→农业;交通→农业;政策→农业。

追求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

要点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

结构特点:农(麦玉棉等)牧(乳畜)。(课文未阐述,可从文中提炼)

布局特点:特点: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中部及北部地区为小麦带,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为乳畜带,其南侧为玉米带,南方为棉花带)。

[分析、评价]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的作用。

要点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问题:曾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引发严重恶果:20世纪30年代因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导致“黑风暴”

大规模袭击与破坏。

方法和途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退耕、休耕、补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因地

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有力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析]总体简明扼要。农业布局特点分析评价较到位;建议:①对发展农业的条件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②农业发展需涉及某一些新的突出问题,耗源太多、化肥施用与土地板结地力下降等,这些对我国农业发展少走弯路有帮助。③为本区域发展专题增加引言。

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要求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4、能够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知识梳理 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阐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产需要,地形完整、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分异显著 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地域。耕作农业区内,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集中分布。 专业化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好,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等,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比较两个粮食高产区——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较两个大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话区域。平原区农业: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保护好天然林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开发”。例题解析 例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B、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温凉。 C、东北地区的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包括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 D、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省的全部和内蒙古的东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是温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预习目标】 1、 根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 础知识。 2、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预习内容】 一、地理条件 1 (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区???? ? 分布地区:? 平原、三江平原、辽河 平原主要作物:玉米、? 、小麦、水稻

(2)林业和 特产区 ????? 分布:大、小兴安岭和?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特产:长白山区——? 、人参等 珍贵药材;延边——苹果梨;辽东低 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柞蚕茧; 辽南——苹果 (3)畜牧 业区??? ?? 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 草地 主要良种:三河马、三河牛、○21 发展趋势:○22 养畜业发展较快,并 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提出疑惑】 我的疑惑 1. 。 2. 。 3. 。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 分,共44 分) 如图示意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四种代表性农业地域 类型的农业结构及商品率情况。读图完成1~2 题。 1.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下列属于丙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A.水利工程量大B.劳动力投入多 C.专业化程度高D.生产规模小 解析:1.D 2.C 第1 题,商品谷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种植业为主,且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图中甲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畜牧业并重,且商品率高,为混合农业;乙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比重高,但商品率低,为季风水田农业;丙农业地域类型畜牧业比重高,且商品率高,为大牧场放牧业;丁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比重高,且商品率高,为商品谷物农业。第2 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大牧场放牧业,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且商品率高。水利工程量大、劳动力投入多是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2018·西安八校联考)读图,完成3~4 题。

3.若甲图中x 轴代表农业人口密度,y 轴代表农作物商品率,则与乙图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对应的是()

B .② C .③ D .④ 4.乙图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中国同类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同点为 ( ) A .经营方式都是家庭经营 B .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样高 C .都是单产高,商品率低 D .主要农作物中都有玉米 解析:3.C 4.D 第 3 题,根据经纬度定位可知,乙图中的农业区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 故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这类农业商品率高,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农业人口密 度小,根据甲图坐标轴的含义可判断出, ③符合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 4 题,我国的商 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乙图中阴影区域也大量种植玉米; 美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机械化水平、商品率等都高于我国;美国的农场多为家庭经营, 而我国以国有农场为主。 读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的空间分布范围 (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区域 ) 5.图中 a 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季风水田农业 C .混合农业 6.图中 a 、b 、c 农业地域类型都有分布的国家是 ( ) A .美国 C .澳大利亚 解析: 5.A 6.A 第 5 题,由图可以判断, a 高温多雨,为季风水田农业; b 年均温较 低,年降水量少,为商品谷物农业; c 范围广,气温、年降水量差别大,为乳畜业。第 6 题, 美国国土面积大,跨纬度广,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以上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均有分布。 (2018·东阳模拟 )读某国一家庭农场的土地利用配置图,完成 7~8题。 A .① ) B .商品谷物农业 D .乳畜业 B .巴西 D .日本 与热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案详解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班级姓名出题人:高淑娟审核人:陶全波 2016、10-13 〖考纲解读〗 1.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重点难点〗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前自主疏理】 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概况:分布:主要在__________ ________;作物:以___________为主;最大生产国:____________ (2)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___________低;③________________比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 (1)概况主要分布:__________、加拿大、____________、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主要作物:以__ _____和__ _____为主 经营方式:一般是______________,而我国是___________. (3)区位条件 【课堂探究】 〖重难点疏导〗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的评价分析 三、我国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区位 以上三点见同步练习册P112-113考点1-3 〖典型例题〗 例一:见自主学习P115综合题11题 例二:见自主学习P115综合题12题 例三: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大樱桃(车厘子)是由欧美引种的落叶果树,适宜在海拔300~600米生长,喜温喜光,需保水透气,最怕涝害和倒伏。山东烟台附近地区是其主产区(见下图)。当地大樱桃采摘期为春末夏初,果品低温保存效果好。大樱桃被誉为“水果中的钻石”,具有营养、药用和抗衰老的价值,2000年被确定为“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运销手段不断改进,大樱桃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1)分析烟台成为我国大樱桃主产区的自然原因。 (2)指出烟台大樱桃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的依据。 四、巩固检测 1.结合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列气候类型中不适宜水稻种植的是()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2.下列国家中稻米生产量最大的是() A.泰国B.越南C.美国D.中国 3.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A.机械化水平B.科技水平C.经营方式为国营D.家庭经营4.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高温多雨,地广人稀②以中小型农场为主③交通运输便利④科技发达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5.下列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区别的是() A.作物产量B.地区分布C.商品率D.地形要求 【课后拓展】 日本处于季风水田农业区,但是该国的农业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区别于亚洲其他国家,主要表现在() A.劳动力投人多少B.机械化水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案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2019届高三地理----物种种类丰富类试题训练

2019届高三地理----物种种类丰富类试题训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雄奇俊秀,峰峦叠翠,境内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十多座,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景区内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 材料二:幽静奇秀的峨眉山孕育了享誉九州的峨眉武术,峨眉建筑群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历史上不乏精通医术的高僧禅师,他们都有独门秘方,从而造福一方百姓。 材料三:下图为峨眉山及周边区域简图 分析峨眉山地区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的原因。 【答案】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区域内地形复杂多变,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物种类型丰富;历史上由于地形复杂不利于人类生产活动,故受人类开发和干扰程度小;现在申遗成功更有利于其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不同坡向的热量、降水、光照、坡地面积等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 材料二湖南省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变化图、湖南省各海拔段地形信息表。 分析湖南省1500米以上海拔段物种丰富度低的原因。 【答案】该海拔段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丰富度也低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中的阴影区域分布着1000多种形态各异的野生多肉植物,占全球多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平舆二高李帆 三维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案例: 1.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2.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把握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3、结合案例4完成活动题。 (对于活动的处理可以采取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活动: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点拨: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点拨: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 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率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点拨: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4.1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地理必修三学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 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 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链接】(第一课时) 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 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最难以改造)——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农事活动等 地形——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果业) 土壤(质量、类型)——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 2.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劳动力(数量、素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交通——市场区域的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 东北地区包括、、三省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1、气候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冬季,夏季, 降水集中于,。 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 弊: (2)读图4.4总结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其自然条件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2、地形土壤条件:东北地区包括、和三大平原地形 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东北地区广泛 分布,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地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 (第二课时) 三、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世界地理概况教学案

世界地理概况(1) [学习目标]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种类与分布。 2、各大洲地形基本特点。世界著名山脉、高原、平原。 [学习重点]各大洲地形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 一、大洲和大洋 1、世界海陆分布: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 七大洲按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洲、洲;洲跨东西半球。 主要在南半球的大洲:洲、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洲。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 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3、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4、读《世界地图》识记 (1)岛屿: 格陵兰岛(最大)、纽芬兰岛、冰岛、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岛、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苏门答腊岛、台湾岛、海南岛、新西兰北岛、新西兰南岛、火地岛 (2)群岛: 马来群岛(最大)、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 (3)半岛: 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小亚细亚半岛、索马里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 (4)边缘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日本海、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 (5)海湾:孟加拉湾、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 (6)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 海峡、德雷克海峡 (7)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大洲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2-宇宙中的地球含答案 一、单选题 (2017高考题)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5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1~12题。 11 图5.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12.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7高考题)6.北京时间2017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7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 B.1/3 C.1/2 D.2/3 (2017高考题)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15°N,135°E B.15°S,135°W

C.23°26′N,0° D.23°26′S,180° 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2017高考题)图5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据此回答9~10题。 图5 9.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 10. 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017高考题).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2017高考题 )某海洋考察船的航行日志记录:北京时间8时太阳从正东方海面升起;桅杆的影子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60°;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9时45分。据此完成15~17题。15.日志记录当天,该船航行在() A.北太平洋 B.南太平洋 C.北印度洋 D.南印度洋 16.日至记录当天,该船的航向可能是() A.正北 B.东北 C.正南 D.西南 17.日志记录当天考察船经过的海域,当月的天气状况多为() A.阴雨绵绵、风微浪缓 B.晴朗少云、风急浪高 C.晴朗少云、风微浪缓 D.雷雨频发、风急浪高

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题目: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 【学习重点】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学习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导学过程】 深化预学 一.中国及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种类自然条件我国主要分布区世界主要分布区 粮食作物水稻气候条件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 平原、平原、江淮地 区、平原、珠江三角洲 、、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小麦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 春小麦:长城以北带 冬小麦:长城以南带、带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 亚、阿根廷、法国 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 长 东北平原美国、拉美 糖料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干旱, 带 北方:、、、 等省区。 俄罗斯、欧洲 甘蔗的热带地区南方:、、、、 云,以及。 中美洲,西印度群岛, 东南亚,南亚。古巴 油料花生带丘陵区、沙土区山东丘陵,河北、河南大豆(我国东北)、油橄 榄(地中海沿岸)、油棕 (东南亚) 油菜分布广流域为主,分布广 纤维棉花晴天多,光照;夏 季温,收摘期雨; 土质、土壤肥沃、 灌溉的平原地区。 、中下游平原以及 下游沿江平原 印度西北部、中亚、埃 及、美国东南部 水果温带: 苹果、 梨、桃、 葡萄 带 中下游(黄土高原,山东 半岛),新疆、盆地 等。 美国等 亚热带 水果 高温湿润的气候 秦淮以南丘陵低山区,以 (水果)为主。 地中海地区(葡萄、柑 橘、柠檬)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47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47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3.通过对比和分析,在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该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三省和②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 ④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和⑩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生产;(2)?生产。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点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9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 材料二如下图。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 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 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 要意义。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反思归纳】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 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 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1)东北地区,人口较少,余粮多,可以提供较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2)数量多,后备 土地资源丰富;(3)黑土肥力高;(4)夏季,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大;(5)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探究点二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世界地理第1节世界地理概况学案湘教版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 考点一 I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对应学生用书第197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填图:在上图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 填表:对照上图,填写各大洲的界线。 大洲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 海峡 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1) 陆地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地形 类舉 平原 离惊 — 建地 . ___ 山地 r\ 丘陸 晦拔 高度 很低 (2iioin ta F ) 无一定 的标准 较高 (500m 顶 下) 地形 痔征 起伏很小 平坦T 碉 胞血坦荡 边绦陡峻 四周応 中间低 坡惓陵蝮 起伏较小 坡 度和缓 (2) 海底地形的类型与分布 本节复习脉络: 1.世界海陆分布 乘半球 西半球 仁 L 1 \—〒一r Li 一一一一一广一一 L &减 o

3. 板块构造理论 (1) 六大板块:A 南极洲板块,B 印度洋板块 ,C 美洲板块,D 非洲板块,E 太平洋板块, F 亚欧板块。 (2)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 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区域空间定位 2. 下图为25° N ?32°N 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约34° N,117° 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 (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 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下题。 1.甲国位于( ) A. 欧洲 C.北美洲 D [甲国大部分处于 60° W 70° W 0°?10° N,说明该国位于南美洲北部,故选 Do ] 大陆坡 水深不趙 过200米, 蕴藏肯卡 富讷石大陆架倆 外梅倾斜 的睫坡 尢祥底議 有猛结樓 分布 ■&块的梢 亡边界 板块的生 耗边界 利天然吒 【导学号:92040137】 D.南美洲

高考文综地理选择题类型汇总三、地理定量分析计算型

三、地理定量分析计算型 为避免人们生活中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了日期变更线。右图是某校同学自制的日期钟,其中短指针所对应的日界线不动,通过长指针表示全球 日期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当长指针指向Q时,伦敦时间为( ) A.21时B.15时C.9时D.3时 2.当北京时间8时整,长指针指向( ) A.M B.N C.P D.Q 3.图中长指针转动方向和角速度分别是( ) A.逆时针7.5°/小时B.顺时针7.5°/小时 C.逆时针15°/小时D.顺时针15°/小时 风速变化会导致地面积雪运动和堆积。甲图为“我国某区域一次强降雪过程的平均风速(单位:m/s)等值线图”,乙图为“雪粒粒径大小与雪粒运行起动风速关系图”。读图完成4~5题。

4.甲图中①②③④四路段风力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若此次降雪雪粒粒径多为1.5 mm左右,各地降雪量和气温相近,且风向为西北风,则甲图中①②③④四路段积雪最严重的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粮食生产集中度能反映一个地区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及其粮食产量对全国总产量的贡献状况。集中程度越高,说明该地区粮食产量对国家粮食生产的贡献就越大。下表是“我国1990~2010年不同温度带粮食生产集中度情况”。据此完成6~8题。 A.中温带B.暖温带C.亚热带D.热带 7.粮食产量对国家粮食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的是( )

A.江汉平原B.松嫩平原C.黄土高原D.四川盆地 8.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知,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移向( )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下图表示某企业生产地与原料运费(虚线)、产品运费(实线)的关系,等值线数值表示每万元产值的运输费用(单位:元)。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乙、丙、丁三地共同的区位特点是( ) A.临近交通干线B.临近资源丰富地区 C.位于城市市区D.临近农业发达地区 10.若仅考虑原料和产品的运费成本因素,该企业地址最适宜选在(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下图示意我国珠江流域岩滩水库1994~2000年入库泥沙、出库泥沙及拦截率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1994~1997年珠江口水深3 m的等深 线的变化趋势是( ) A.不移动B.向东移动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培养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