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学课程设计

放射诊断学课程设计

一、前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诊断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专业,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放射诊断学能力,本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放射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其放射诊断学水平。下面将详细介绍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放射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放射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2.掌握常见放射学检查和诊断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

1. 放射学基础知识

1.1 放射线物理学基础知识 1.2 放射线化学及影像测量学基础 1.3 放射剂量

及辐射防护

2. 放射学影像学

2.1 微波胃肠动力学的应用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初步 2.3

影像诊断中的间接征象

3. 放射学诊断学

3.1 放射学检查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 3.2 常见疾病的放射学表现及诊断评价

3.3 慢性疾病的放射学分析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授和讨论:课堂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实验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

思维能力;

3.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通过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和沟通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

1.课堂小测和作业:通过课堂小测和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

况;

2.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了解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通过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了解学生的团队合

作和沟通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放射诊断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放射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放射诊断学水平,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放射学基本知识、掌握常见放射学检查和诊断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放射诊断学》学习指南

放射诊断学课程学习指南 本课程分为《放射诊断学一》和《放射诊断学二》两部分,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学位课程,它是医学影像学的核心与基础。本课程包含常规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和MRI诊断学课程内容。放射诊断学是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的临床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放射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其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诊断水平亦在不断地提高,已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重大,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放射学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它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医疗事业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放射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和诊断上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放射诊断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帮助临床各科解决诊断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熟练的运用放射学中不同成像原理和影像分析方法,并按诊断步骤,求得合理诊断。 2.熟悉各种影像诊断的检查方法及其使用原则,以求得影像诊断能正确的为临床医疗服务。 3.必须正确理解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像表现,以及在病理情况下的基本影像表现。 4.必须正确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急腹症)、泌尿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些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5.应当知道影像诊断学中各种诊断方法的互相关系和未来的发展。 放射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它是一门集X线、CT、MRI、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临床学科。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的联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临床病例,提供影像图片,设置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学生需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可以通过实验室以及医院科室的影像图像与传输系统(PACS)调阅所有影像资料、临床病历、内窥镜图像和病理图像,通过影像、临床与病理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印证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联系临床,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将CT诊断学、MR诊断学课程并入放射诊断学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兼顾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和核医学的结合与渗透。 学生阅片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的临床技能培养内容。医学影像学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但影像资料都存在着“同影异病”

放射诊断学课程设计

放射诊断学课程设计 一、前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诊断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专业,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放射诊断学能力,本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放射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其放射诊断学水平。下面将详细介绍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放射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放射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2.掌握常见放射学检查和诊断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 1. 放射学基础知识 1.1 放射线物理学基础知识 1.2 放射线化学及影像测量学基础 1.3 放射剂量 及辐射防护 2. 放射学影像学 2.1 微波胃肠动力学的应用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初步 2.3 影像诊断中的间接征象

3. 放射学诊断学 3.1 放射学检查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 3.2 常见疾病的放射学表现及诊断评价 3.3 慢性疾病的放射学分析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授和讨论:课堂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实验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 思维能力; 3.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通过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和沟通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 1.课堂小测和作业:通过课堂小测和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 况; 2.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了解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通过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了解学生的团队合 作和沟通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放射诊断学重点

1、X线特性 (1.穿透性:基本特性,x线成像的基础。 (2. 荧光效应:荧光物质发光——透视检查的基础。 (3. 感光效应:胶片上溴化银感光——摄影(X线摄片的基础)。 (4. 电离作用与生物效应:防护,放射治疗 2、造影检查-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 钡剂(硫酸钡)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纯净,消化道梗阻时禁用!!! 碘剂(泛影葡胺、碘海醇)用于胆道、尿路、血管、椎管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强检查等。过敏试验!!! 3、肺野是含有空气的肺在成像介质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4、肺门影:出入肺的大血管、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并以血管为主。 位于肺中野内带,右肺门呈“>”状,左肺门呈屈肘样。 (肺门影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综合投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5、肺纹理:主要为肺动脉分支的投影,x线表现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干树枝状影。 6、支气管阻塞的原因、后果及影像表现要点 原因:肿瘤、异物、分泌物淤积以及肿瘤、增大淋巴结的外在性压迫。 后果:部分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完全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不张。 影像表现要点:密度↓+体积↑=肺气肿(横膈下移,纵膈向健侧移动) 密度↑+体积↓=肺不张(横膈上移,纵膈向患侧移动) 7、肺部病变

8、继发型肺结核:x线表现两上肺及下叶背段,渗出、增殖、纤维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的病灶。 9、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1.阻塞性肺气肿 2. 阻塞性肺炎 3. 阻塞性肺不张 4. 肺门区肿块。 5.横“S”征:肺门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 10、大叶性肺炎基本x线表现:a早期无阳性表现或仅表现局部肺纹理增重;b典型表现肺段、肺叶的大部或全部渗出实变;c吸收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阴影 11、胸膜病变 一、游离性胸腔积液 A少量积液:胸壁内缘窄带状均匀致密影,肋膈角变平,变钝。 B中量积液:肺下野显致密影,肋膈角消失,膈影不清,致密影上缘模糊,呈外高内低的斜形弧线。 C大量积液:患侧肺野均匀致密,有时仅肺尖部透明,纵膈常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二、气胸: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X线表现:被压缩肺与胸壁之间出现透明的含气区,其内肺纹理消失,并可见被压缩肺的边缘呈纤细的线状致密影,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 12、后前位摄影心影可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三种类型。 13、心脏形状改变:a二尖瓣型(梨形心)b主动脉型(靴形心)c普遍增大型(牛型心) 14、后前位心脏大血管左缘:主动脉球部----肺动脉段-----左心室 心脏大血管右缘: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右心房 15、普通检查:立位透视、摄影,用于急腹症(5种常见急腹症: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胃肠道穿孔、肠梗阻)。 造影检查(透视+摄影)消化道造影(项目、准备、程序)消化系血管造影 16、胃的形态的四种类型:牛角形胃鱼钩形胃无力形胃瀑布形胃 17、龛影—溃疡造影充盈的胃肠轮廓局部向外突出形成的影像(切线位易于显示) 18、钡斑—溃疡溃疡灶于近地侧时,其内存积的硫酸钡所显示的高密度区域(为溃疡灶轴位投影,于胃肠道轮廓内,多在气钡双对比充盈像中显示) 19、充盈缺损在消化道造影充盈像中,消化道局部向内突入,而不被造影剂充盈,所形成

放射科内容

放射科内容 放射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和应用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提供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支持。放射科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随访观察起着重要作用。 一、放射诊断学 放射诊断学是放射科的重要分支,它利用各种放射线技术对人体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部位和程度。常见的放射线技术包括X线摄影、CT扫描、MRI、超声波和核医学等。这些技术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对人体进行全面、非侵入性的检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放射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X线摄影可以用于检查骨骼和胸部疾病,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横断面图像,MRI可以对软组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超声波可以观察腹部和妇科疾病,核医学可以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通过这些放射线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放射治疗学 放射治疗学是放射科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

治疗。放射治疗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抑制其生长和扩散,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放射治疗可以作为独立的治疗手段,也可以与手术和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 放射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外科放疗和内科放疗。外科放疗是将放射线从体外照射到肿瘤部位,通过调整放疗设备的角度和剂量来精确治疗肿瘤。内科放疗则是将放射源放置在肿瘤组织内部,通过放射性物质释放出的放射线进行治疗。放射治疗可以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三、放射安全 放射科的工作涉及到放射线的使用,因此放射安全是该领域的重要内容。放射安全的核心是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免受放射线的伤害。为了确保安全,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并严格遵守放射安全规范。 在放射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射线技术和剂量,避免过度曝光。对于孕妇、儿童和乳腺组织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此外,放射设备的质量控制和定期维护也是保证放射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位置和体积制定合理的放疗方案,并严格控制放射剂量。放射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使用防护设备,保护自身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学时分配 总学时、学分:896学时,75.5学分。其中理论授课312学时,实践课56周,56学时。集中实践(56周):见习2周,实习54周。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同济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三、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医学影像学的范畴包括放射学、超声学与核医学三大学科的诊断及治疗,统称医学影像学。其中放射学又分为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超声学分为超声诊断学与介入超声学;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由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故教学大纲得分为三大部分编排。编写的内容分别由三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与主讲教师撰写。 放射诊断学:按人体解剖部位分成六大系统,即:骨与关节、胸部、心脏大血管、消化、泌尿生殖、中枢五官等器官疾病的诊断。 放射技术学:按仪器结构分为三大部分:X线、CT、MR。 介入放射学:按解剖部位分为二大部分: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 超声学:按人体解剖位分五个部分:腹部、胸部心血管、介入超声、妇产科、小器官等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 核医学:按实验诊断方法分为二个部分: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对人体器官的疾病进行分析和诊断。(二)基本技能:学习各种影像学的诊断方法、检查方法。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 学、断面解剖学、人体图像学、电子学。临床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 六、教材、参考书、文献及网站 1、教材 放射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吴恩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供医学影像学专用,2002年7月第一版。 超声学: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新房、张青萍。北京2000年。 核医学:核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永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2005年8月第1版。 2、参考书 放射学: 曹来宾著《实用骨关节影像学》、王云钊著《骨关节影像学》、李景学著《骨关节X线诊断学》、《心血管病CT诊断学》戴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胸部X线、CT、MRI诊断学》周燕发主编,科学出版社、《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刘玉清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放射诊断临床指南漆剑频王承缘主编科学出版社、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郭俊渊主编科学出版社 超声学: 张青萍、王新房:B型超声诊断学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 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核医学:

影像诊断学教案

教学备课笔记 专业: 班级: 教材: 备课教师: 诊断学基础 (放射诊断学部分)

(目的要求) ●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 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用途; ●熟悉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X线检查方法。 ●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基本X线表现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了解CT、MRI、DSA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了解介入 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总论(2学时)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3日发现的,故科学界又称之伦琴射线。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X线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 产生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 二、X线特性 X线波长范围:0.0006~50nm 诊断用波长范围:0.008~0.031 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有: 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这是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使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例,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 X线广泛应用于医学主要是利用上述X线的特性及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直接反应出人体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变化。 成像的三个条件: 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 3、胶片或荧光屏才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 四、X线图像的特点 1、密度: 物质密度: 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 影像密度: X线照片上的黑与白,与物质密度是一致的,但还受厚度的影像。 2、自然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例如胸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 自然存在的差异称自然对比。人体组织按照密度高低依次可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组织和含气组织等四类。 3、人工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组织器官与周围结构密度大致 相同,缺乏自然对比,当发生病变时也难以显示。为了扩大X线检查范围,人为地造成他们之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对比清楚的影像,这种方法称人工对比或造影检查。 五、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包括透视和摄影。 2.特殊检查包括体层摄影、放大摄影、记波摄影、软X 线钼靶摄影、高千伏摄影等。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临床医学课程。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与治疗疾病以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近二十年来,核医学影像设备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引进国内以后,核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设备应用于临床,使影像医学进入分子水平。本课程主要讲授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重点是使用核素显像剂在各系统、器官影像诊断中的原理、方法与临床意义。核医学影像可做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医学影像诊断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医学影像专科医师、加强素质教育为目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施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建设。 (三)课程设计思路 突出专科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方法的设计。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影像核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技能,并对核医学的发展前景和最新进展有所了解。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了解核医学的工作流程,理解核医学影像诊断的原理,掌握主要临床适应证及典型异常图像特点,清楚影像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培养学员临床思维能力、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学员团体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能描述影像核医学特点,概括临床核医学的适用范围。 (2) 能清楚阐述核医学的显像原理,使用所学原理对图像作出正确判断。 (3) 能辨认各系统、器官的显像方式和种类,阐述主要系统显像的原理及方法。 (4) 能正确描述正常影像表现,对典型的异常影像做出正确判断,能够应用临床思维能力对典型病例进行鉴别诊断。 (5) 识别核医学各种仪器,基本操作方式和图像处理技术。 2. 过程与方法 (1) 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典型影像病例资料的讲解化解重点、难点。 (2) 实践教学中,安排参观核医学科机房,了解科室布局,主要仪器及防护设备,现场观看SPECT图像采集及图像处理过程,学会常规检查步骤及患者摆位。 (3) 通过分组对部分病例学习、讨论,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加强学员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帮助学员正确认识医用放射性核素检查的正当性;克服对射线的恐惧心理,了解放射性核素检查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 通过见习建立正确的射线防护意识。 3. 通过分组病例讨论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在病例讨论中发挥团队优势,提出有创造性的意见。 三、内容标准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 1. 核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2. 核医学定义,基本特点,涉及学科领域。 熟悉: 1. 核医学的定义、内容。 2. 核医学影像基本特点。 掌握: 1. 掌握:影像核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2. 显像类型与特点:静态与动态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平面与断层显像、静息与负荷显像、阳性与阴性显像、早期与延迟显像。 应用: 1.能判读核医学影像显像的类型; 2.能翻阅资料了解核医学最新进展

大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大学影像诊断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 2.掌握放射学检查部位、项目、参数、结果的理解和判断,准确提供放射诊断信息。 二、教学内容: 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 2.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 3.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 三、教学过程: 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 1)影像学的基本概念 影像学是一门以放射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为基础,通过图像的获取、分析和处理,从而推断体内病理变化的一门临床学科。 2)影像学的分类 放射学:利用X线、CT、MRI等物理技术进行诊断。 超声学:利用超声波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检查。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体内斑块标记和甲状腺癌治疗。 3)影像学的技术 常用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传统影像、CT、MRI、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和超声检查等。 4)临床应用 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器官的图像分析来推断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方案。 2.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 1)胸部平片

通过平片可以明确肺部有无异常密实灶、肺内空洞、肺纹理改变以及肺内部分盘状肺不张等情况,对判断是否存在肺癌、肺炎、肺结核等肺部疾病有重要价值。 2)胸部CT 胸部CT有助于确定肺部疾病的类型、大小、部位、数量,诊断结节、肿块、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和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 3)腹部CT 腹部CT检查可以明确各种内脏的形态、大小、位置、数量、边缘、密度等情况,对于肝脏、肾脏、胰腺、胃肠道、盆腔内器官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头颅MRI 头颅MRI检查主要用于检查颅内疾病,如脑血管病变、肿瘤、炎症、遗传性疾病等,尤其对颅内部分结核有较高的敏感性。 5)肝脏B超 肝脏B超常用于诊断肝内胆管扩张、肝脓肿、肝内胆管结石等肝部疾病,而且具有无创、安全、简便、良好的可观性和高灵敏度等特点。 3.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 1)影像学的质控 质控是指对影像设备和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影像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应用性能。 2)辐射防护 正常情况下,放射性物质可以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时需要加强辐射防护。常见的辐射防护方法包括屏幕、压缩器、本质过滤器、限制辐射时间和距离等。 四、教学反思 影像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次授课主要围绕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技术和临床应用,以及常用放射学检查的影像解读及诊断意义,同时也介绍了影像学的质控和辐射防护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进行临床实践的技能,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兽医影像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7075115学时/学分:24/2 一、实验的性质与任务 《兽医影像诊断学》实验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不同成像技术基本原理和各图像特点的了解,初步掌握超声及X线检查基本技术要点,学会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从而为从事兽医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影像诊断学基础。 本课程的实验内容是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两大局部的顺序排列。其主要任务是以讲授中、小动物疾病的X线、超声检查等特殊诊断方法成像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特征为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初步掌握动物X线、超声检查等基本影像检查技术,从而为提高疾病临床诊疗技能和水平奠定基础。 二、适用专业 动物医学 三、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一X线技术及暗室技术 1 . 了解X线的成像原理和一般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 .掌握超声诊断技术 实验二X线特殊检查技术 1 .掌握X线技术,造影技术,胶片冲洗技术 2 . 了解X线投照条件的应用 实验三四肢骨及关节疾病的影像检查 1 .掌握骨与关节的检查方法 2 . 了解骨与关节的正确解剖结构 3 .掌握骨、关节、骨骼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 实险四头部、脊柱疾病的影像检查 1 .掌握头部、脊柱疾病的影像检查 2 . 了解头部、脊柱的影像检查 实验五胸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1 .掌握胸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2 . 了解胸部疾病的基本X线征象 实验六腹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1 . 了解腹部疾病的影像检查 2 .掌握腹部疾病的X线与超声诊断 实验七心脏超声检查 1 . 了解心脏超声检查.掌握心脏病变的基本超声检查征象四、实验工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五、实验指导资料 1 .兽医影像学,谢富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2 .犬猫超声诊断技术图谱与教程,柯都拉,托巴斯主编,谢富强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六、考核方式 考查课,从实验报告、出勤、课堂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给出课程成绩。 七、说明 1 .先修课程为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内科学,解剖学等专业课程。 2 .课前一周由课代表将学生于按10人/组进行分组,向实验师提交每组实习人员名单,并领取实验记录本。实习人员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与实验师联系并领取实验动物和材料。学生进入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室后,穿上实验工作服或放射线防护服。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设备并作好操作记录。 3 .X线机通电工作时除保定动物者外,其余人员离开放射室,防止受到不必要的放射线照射。实验结束后将设备各控制键复位,同时所将有用品放回原处,并检查X线机房、暗室的水、电安全。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 和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检测、评估和诊断。 本课程以医学影像学的学科特点为基础,以病例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了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影像学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 •掌握影像学常见的检查方法和技术。 •了解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各种影像学方法的原理、成像原理等。 •掌握遵循影像学常用术语描述影像学表现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阅读和写作影像学报告。 •了解各类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并能够进行PACS影像学图像的初步分析和评估。 •掌握影像学安全使用和质量评价的基本知识。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 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 1.2 影像学的分类及其应用 1.3 医学影像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影像学常用检查方法 2.1 X线影像学 2.2 CT影像学 2.3 MRI影像学 2.4 超声影像学 2.5 核医学影像学 2.6 介入影像学 第三章影像学常见影像学表现 3.1 影像学的常用术语 3.2 影像学图像的基本评估 3.3 影像学表现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影像学报告的编写与诊断标准4.1 影像学报告的编写原则 4.2 影像学报告的诊断标准

4.3 影像学报告的质量控制 四、授课方法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病例讨论、学生报告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入临床病例,展开病例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将设置病例分析课、课堂演示等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影像学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影像学检查的基本技能。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将采取闭卷考试和课堂积极参与度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比例为: •闭卷考试占50% •课堂积极参与度占20% •课余任务完成情况占30%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医学影像学》(第三版)尹辉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参考资料 •《医学影像学导论》章纯真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医学影像学原理》(第二版)王曼利等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7年出版。 •《影像学鉴别诊断学》大卫·本的利等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出版。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X243114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修课方式:限选教学时数:36 总学分数:2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颌骨囊肿、肿瘤、外伤、涎腺疾病频下颌关节疾病及系统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本门课程的教学以口腔颌面放射学为基础,辅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灰阶超声、核素显像(RI)及磁共振成像(MR1)等医学影像检查内容。使学生掌握X线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B超、CT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MRI、介入放射学和数字减影的应用价值、前景和国内外新进展。 2.课程性质: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的课程,以《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之一。 4.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与牙周、颌骨、颌关节、涎腺正常X线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B超表现,掌握X线诊断的应用原理、检查方法、分析方法和诊断原则。正确使用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熟悉其应用范围,学会观察分析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将为口腔临床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继续学习英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口腔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共36学时。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医学影像技术规划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规划范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 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 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 学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 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 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 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 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类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308032009 学时:68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影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是通过影像基础知识及不同影像设备的检查方法为主的一门课程,是涉及解剖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设备的一门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的课程;是借助于影像设备,通过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二)课程定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一切设备的正常合理使用、检查技术的选择均是以服务于临床诊断为目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以“影像诊断服务于临床,影像技术服务于影像诊断”为目的进行“逆向”要求来培养,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整体学生培养中是一门“方向性”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正确操作影像设备能力,设置正确合理的摄影条件能力,采用现代软件技术进行数字图像后处理能力等,把学生培养为适应当代影像技术专业的新型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实践对技术员岗位所涵盖的工作性质、任务需要而设置。在对影像技术各分科技能性质的分析基础上,要求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主线和依据,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用院校联动进行教学,以教学---实践---总结---再教学的组合法实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病例分析、模拟病例讨论、临床见习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影像技术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课时7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38学时,临床见习1 0学时。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可以应用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能够适应各级医院、医疗器械制造、销售与维护等企业、教科研机构、疾病控制单位工作需要的医学影像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能力目标: ●会设置X线、CT、MRI设备的基本摄片条件。 ●能对常见各个系统进行标准的X线体位摆位。 ●能操作食管胃肠道造影、子宫输卵管等基本造影检查。

《诊断学》课程标准

《诊断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101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126 总学分数:7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必修课之一,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它包括了问诊方法、技巧及内容;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学;实验诊断;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病历书写。通过它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科临床课程及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采用对媒体型理论授课,实习课采用相互查体,演示病人等方法进行教学工作。 2.课程性质 诊断学是阐述疾病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4.课程作用 诊断学是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基层临床医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床边教学,综合教学于一体,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院校融合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各临床学科疾病基本知识的掌握。 2.课程设计思路 《诊断学》是基于基础与临床衔接而设计的一门课程。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情况,设

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1.课程性质:《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正常、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能力。 2.课程地位: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阐明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变化,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医学物理学、组织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联系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教学应以新医学模式、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健康需求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全面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以学员为本”,实现教员主导与学员主体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本课程形象化教学特点,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本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员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在实施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意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根据前沿发展技术进行内容修订。二是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形象化教学特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观察影像资料,从基本病理改变

到疾病诊断,逐步提高学员影像诊断能力。三是增加学员报告书写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员达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影像基础内容上对于影像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员影像诊断能力的一门课程,课程有理论课、见习课、专题研讨和自学等形式。理论课按照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中枢、头颈、乳腺内容共八个板块70学时进行讲授,另为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拿出4个课时安排学员自修。 2.内容安排:以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参照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结合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按照“临床表现—病理—影像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系统阐述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影像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合理安排阅片见习,巩固教学效果。 3.教学实施:理论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形象化教学、讨论式、病例分析式、板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注重教学互动,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提倡双语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学习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对于重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应组织学员进行讨论、阅片训练等。见习教学以学员观察教学片为主,带教教员组织学员进行病例讨论,并对学员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进行报告书写训练等操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初步具备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科研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有关学科及毕业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了解影像形成的原理,各种影像检查的应用范围、作用、限制和方法。 (2)熟悉人体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掌握人体各系统平时常见病影像学诊断及初步的鉴别诊断。 (4)学会正确读片,养成独立、全面地观察习惯,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5)初步掌握X线、CT诊断报告书写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各个系统常见疾病、典型疾病的的诊断报告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论授课的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正常影像表现和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二学期 计划学时:180学时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影像诊断学是借助于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现出来,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和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农村、社区等医疗卫生单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影像技术人才。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为确保本大纲的落实,达到培养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要求,本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及自身学科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了影像诊断检查技术、胸部影像诊断等6个项目的情景学习。通过这6个项目26个学习情景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遵循人才培养需求与规划行业发展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职业岗位需求和要求相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与岗位

知识、技能、素质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和诚信服务的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确保教学大纲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而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理解影像诊断学为临床医疗服务的特点与目的。 (二)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影像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自行观察和辨认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操作与练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身特点,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重视诚信意识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