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虚词辨析——区分语法功能

易混虚词辨析——区分语法功能
易混虚词辨析——区分语法功能

知识点2:易混虚词辨析——区分语法功能

【按期/按时】“按期”,副词,依照规定的限期。“按时”,副词,依照规定或约定的时间。我国唯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

按期

..完工,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任课教师要按时

..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多留课外作业。

【本来/原来】“本来”,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原先、先前,二是表示理所当然。“原来”,做副词时,表示发现真实情况。前者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后者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我本来

..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

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

..是下雪了。

【不免/未免】“不免”,免不了。“未免”,副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不免”,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未免”常与程度副词“太”“过于”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连用,表示对某事委婉地给出否定评价。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

统文化得到弘扬。教材“去中国化”的做法不免

..让人心寒。

[2014.江西卷.T3.(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未免

..太不礼貌了吧。

【不只/不止】“不只”,连词,不但,不仅。“不止”,做副词时,“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标志着新一轮的国防和

军队改革正式按下了启动徤,这次国防和军队改革不只

..是动“棋子”,而且要调“棋盘”。

(2014?浙江卷?T3?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

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止

..一个人。(“不只”用于此处,使用错误,应为“不止”。)

【从而/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

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11个小时的学龄前儿童,会更想吃东西,尤其是他

喜欢的零食,从而

..容易发胖。

(2014.四川卷.T3.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

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

..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此处混淆了两个词语的用法,应该用“进而”)

【姑且/暂且/权且】“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如“这事姑且搁起”。“暂且”,副词,暂时,姑且。“权且”,副词,暂且,姑且,如“权且如此”。三者均表示暂时。“姑且”重在强调让步,“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

以前的事姑且

..搁起,你解释一下今天为什么迟到吧。

今天晚上你暂且

..先住在这里,明天再去宾馆。

定稿本一时找不到,权且

..送上初稿本。

【关于/对于】“关于”,介词,引进关涉的对象。“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如“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兼有两种情况,用“关于”“对于”皆可。

今天在厂里开了一个会,是关于

..环境保护方面的。

对于

..公共财产,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爱惜。

【何况/况且】“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连词,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页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何况”带有前后对比的意味;“况且”有“而且、再说”的意思,经常和“也”“还”“又”配合使用。

(2015.浙江卷.T3.A)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

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何况

..他这个半路出家的?

况且

..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竞是个嫡亲的孙女。

【即使/尽管/不管】“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尽管”,做副词时,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如“有意见尽管提出来”;也可做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不管”,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

即使

..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尽管

..以后变化难测,然而大体的趋势还是可以估计的。

不管

..我怎么说,他就是不相信,我只好请老师帮我们调解纠纷。

【径直/径自】“径直”,副词,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二是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每当听到或唱起有关梦想的歌,歌词和旋律都会变作一股强大的力量,径直

..注入我们尚未老去的心。

俄罗斯一名38岁坐轮椅的残疾男子叶戈尔,与40岁友人鲍里斯到结冰的涅瓦河河面上冰

钓,不料友人因为看到警察乘着气垫船往他们的方向过来,以为警察要来驱赶他们,径自

..逃走。

【接连/陆续】“接连”,做副词时,指一次跟着一次地,一个跟着一个地。“陆续”,副词,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接连”侧重动作行为或性质的发生、出现的相接或紧接,反映说话人对数量的强调;“陆续”则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的发生、出现的有序性或逐次性。

接连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他感觉很累。

春节前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的农民种植的甜玉米、无筋豆等农作物

陆续

..上市,该镇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冬季作物,实现了农民增收。

【基于/鉴于】“基于”,介词,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如“基

于以上理由”。“鉴于”有两个义项:一是做介词,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如“鉴

于党的领导地位,更加需要向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二是做连词,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

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如“鉴于群众反映,我们准备

开展质量检查。

老舍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有一句关于“友情”的话:“友情的结合,往往是基于

..一件偶然的事情与遭遇的。”

鉴于

..历史问题和岛屿争端,当前中日战略和军事互信都很低,而造成该局面的责任都在日方。

【终究/到底】“终究”,副词,毕竞,终归,“到底”,做副词时,有三个义项:一是表示经

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如“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二是用在问句中,表

示深究,如“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三是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如“到底还是年轻人

干劲大”。

桃园市云南民俗打歌促进协会理事长张石林说,两岸就像一家人,两兄弟纵使过去打打骂骂,

有困难还是需要帮助,他认为大陆已经崛起,台湾人终究

..还是要回去。

到底

..是小孩子,有些道理他还不大懂。

【倏忽/忽而】“倏忽”,副词,很快地,忽然,如“倏忽不见”。“忽而”,副词,忽然(大多同

时用在意义相对或相近的动词、形容词等前头),如“忽而说,忽而笑”。

老宅的屋檐下,有燕子倏忽

..飞过。院子四周有一些花草,如太阳花、满堂红之类,虽不名貴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在墙角恣意地绽放着。

他忽而

..低头沉思,忽而掩面悲泣,似受了打击。

【一经/一旦】“一经”,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一旦”,做副词时,指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一旦”用于已然,表示“忽然有一天”;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

那些没有生命的花岗岩,一经

..能工巧匠们的雕琢,转瞬间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卉、人物,令人惊叹不已。

羊在圈里喂得太久了,一旦

..放到草原上就不知道怎样览食、撒欢儿。

【一向/一直】“一向”,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二是表示从上次见面到现在。“一直”,副词,有三个义项:一是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二是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三是强调所指的范围。

萧乾认为,一向

..谨小慎微的自己之所以被打成右派,完全是上了某个人的当。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贾樟柯一直

..对艺术影院的建立十分关注。

【以至/以致】“以至”,连词,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2013.浙江卷.T3.A)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又不够完善,以至

..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c

吴清源天天沉浸在这些棋书中,从早到晚一只手拿着沉重的棋书,另一只在打谱,日复一日,

以致

..他两只手的中指都变了形,呈微微弯曲状。

【纵然/固然】“纵然”,连词,即使。“固然”,连词,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二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时光对她来说是一把美工刀,在她不同的年龄阶段,为她離刻出不同的美,纵然

..岁月流逝,她一直从容而骄傲地美丽着。

反腐有成绩固然

..振奋人心,但是更应该看到形势的严峻,历史经验和现实环境都告诉我们,与腐败做斗争没有“完成时'

【逐步/逐渐】“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的努力“逐渐”,副词,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自身的变化。

高考常见虚词辨析

【考点解读】 虚词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查的侧重点是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对关联词语,主要考查考生对复句和句群中分句间关系的理解;对介词、副词,主要考查考生对语句的内部结构、结构间的关系以及句中概念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虚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尽管不是每年每卷必考,但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命题预测】 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语句中加点虚词使用正误的判断;二是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相似、易混虚词的差异,能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虚词中比较常见的考查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介词的使用和选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助词的使用或省略等。把实词和虚词结合为一道题考查,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应当注意,对虚词考查的外延逐渐扩大,除“二合一”这种常规性的考查方式外,和辨析修改病句,选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的形式将会加强。 【技法点拨】 辨析虚词的使用,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易误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注意关联性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在具体解答问题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把握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必须/必需)(2007年重庆卷) “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谓语或定语。这里句子后面有动词“放弃”,填入的词语是状语成分,显然应当用“必须”。 二、分清差别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知识储备(三)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三)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A 【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或精神。 B 【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而今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必然”和“偶然”对举,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的或相当的。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C 【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诚然·固然】“诚然”表示肯定语气时,语气重;表示让步时,语气比较轻。“固然”表示肯定语气时,语气较重,但比“诚然”稍轻;表示让步时,语气也较轻。 【从而·进而】“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承关系。“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D 【大概·大约·约莫】三者都是副词,都有“估计”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大概”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大约”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约莫”侧重于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估计。 【大力·大举·大肆】三者都是副词,都有在行动上采取大规模的方式的意思。“大力”侧重指尽最大的力量,适用范围较广,多用于积极方面,含有褒义。“大举”侧重指大规模的行为,多用于军事行动方面,“大肆”侧重指不顾一切地任意妄为,一般用于消极方面,是贬义词。 【但是·可是·然而·却·只是】五者都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不同的是,表转折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表转折的程度和语气重一些,其他的词表转折的程度和语气较轻。

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

————————————————————————————————作者: ————————————————————————————————日期: ?

界集中学课堂教与学方案 七年级生物组总计第课时2017年月日备月日投放课型 主备人执教人 教案设计二次 备课 中考常见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 【教学目标】中考常见文言文虚十一词的意思及用法。 【教学难点】文言文虚词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述、探究、练习。 【教学过程】 一、讲述中考常见文言文虚十词的意思及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 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行测之实词成语辨析大全

一、常见易混近义实词辨析 1.包括·包罗·囊括 包括:指包含。其范围小于“包罗”。包罗:指大范围事物。如:包罗万象。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如:囊括全部金牌。 2.包含·包涵 包含:指里边含有。包涵:指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3.抱怨·埋怨 抱怨:表示怨恨,语义较重。埋怨:表示责怪,语义较轻。“埋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抱怨”无此用法。 4.变换·变幻 变换:指事物的形式或内容的更换。如:变换位臵。变幻:指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地或奇异地变化,不能带宾语。如:风云变幻。 5.摒弃·抛弃 都指舍弃。摒弃:多指不良思想、观点、主张等。抛弃:不仅指思想、事物,也可指人。“摒弃”属书面语。 6.摒除·驱除 都指除去,都用于思想、感情等。如:摒除杂念;驱除疑虑。“驱除”还指赶走。如:驱除蚊蝇。 7.草拟·起草 都指文章、文件的拟稿。“草拟”还指初步设计。如:草拟规划。 8.策划·策动 策划:指谋划,筹划。如:策划政变。策动:指策划鼓动。 9.持续·继续·连续 持续:强调延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继续:强调接前面的,可以有间歇。连续:强调一个接一个。如:连续不断。 10.斥责·指责·责备 斥责:侧重严厉的申斥。指责:侧重严厉的批评。责备:侧重对一般过失的批评和不满。“斥责”“指责”用于对别人。“责备”也可用于对自己。 11.充分·充足·充沛 充分:多用于准备、估计、理由、信心、发展等抽象事物。充足:用于光线、水分、养料等具体事物,亦可用于抽象事物。如:理由充足。充沛:侧重旺盛,多用于精力、感情、雨水等。 12.憧憬·向往·神往 憧憬:适用于美好的事物;书面语。向往:多用于认为是美好的事物。神往:向往;不能带宾语。 13.处置·处理 都指解决问题,惩治过失和犯罪。“处理”还指减价出售。如:处理商品。习惯说“严肃处理”“严厉处置”。 14.处世·处事 处世:指跟人往来。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处事:指对具体事物的处理。如:处事不力。 15.踌躇·犹豫·迟疑 “踌躇”义项之一同“犹豫”,书面语。“犹豫”着重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

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 “何”的用法比较灵活,使用频率比较高,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语法功能比较强,与实词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下面我们具体谈一谈“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五、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常见俗语、惯用语及易混虚词辨析01 Word版含答案

常见俗语、惯用语及易混虚词辨析01 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完全没有关系。 2.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或犯罪团伙的暴露。 3.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意在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8.闭上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9.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 10.唱红脸红脸,京剧中的正派角色。指扮演正面的角色,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叫唱红脸。 11.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12.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13.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分不在;形容肚子饿。 14.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15.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16.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17.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18.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19.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20.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21.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22.闯红灯比喻超越法规政策办事。 23.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24.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25.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26.打小报告比喻向上级告密出卖周围的人。 27.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28.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29.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 30.当面鼓对面锣(或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谈判或交换意见。 31.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 32.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33.定心丸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 34.东方不亮西方亮表示尚有选择的空间。 35.豆腐渣工程形容质量低劣的工程建筑。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_f371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古典诗文 2012-07-06 0520 5d56b7b40102dycc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源自高考语文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②各各竦立以听。③敛赀财以送其行。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A 【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或精神。 B 【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 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不免未免】二者都是副词,都作状语,都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区别 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 C 【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常常往往经常】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

易混虚词辨析——区分语法功能

知识点2:易混虚词辨析——区分语法功能 【按期/按时】“按期”,副词,依照规定的限期。“按时”,副词,依照规定或约定的时间。我国唯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 按期 ..完工,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任课教师要按时 ..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多留课外作业。 【本来/原来】“本来”,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原先、先前,二是表示理所当然。“原来”,做副词时,表示发现真实情况。前者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后者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我本来 ..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 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 ..是下雪了。 【不免/未免】“不免”,免不了。“未免”,副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不免”,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未免”常与程度副词“太”“过于”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连用,表示对某事委婉地给出否定评价。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 统文化得到弘扬。教材“去中国化”的做法不免 ..让人心寒。 [2014.江西卷.T3.(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未免 ..太不礼貌了吧。 【不只/不止】“不只”,连词,不但,不仅。“不止”,做副词时,“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标志着新一轮的国防和 军队改革正式按下了启动徤,这次国防和军队改革不只 ..是动“棋子”,而且要调“棋盘”。 (2014?浙江卷?T3?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 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止 ..一个人。(“不只”用于此处,使用错误,应为“不止”。) 【从而/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 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11个小时的学龄前儿童,会更想吃东西,尤其是他 喜欢的零食,从而 ..容易发胖。

文言虚词辨析

高考文言虚词解析 考纲规定18个文言虚词,以下按高考出现频率高低排列。 [以、为、其、之、而、于、所、且、则、乎、何、乃、若、也、因、与、者、焉] 一、【以】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引伸义】 (一)动词 1.古代人们使用锄头在田野劳作——用、使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2.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是人们的普遍认识——认为、以为 【成语举例】习以为常——物以稀为贵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让。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二)介词 1.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成语举例】以礼相待——以德报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寡人之于国也》) 2.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汉书·西南夷传》) 4.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5.表示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三)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文言虚词用法怎样辨析

文言虚词用法怎样辨析 本文是关于文言虚词用法怎样辨析,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虚词由于其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般都有多种用法,在考试或课外阅读中,经常需要分析虚词在具体句中的用法或意义。我们常常无法下手,导致句意的不明了。其实,确定虚词的用法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声明:本文由“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弘扬中华文明”文言专题频道编辑整理,如有谬误请留言指出。你可以点此查看更多文言字词知识 1、语境推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 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又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其”就是这一用法;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 譬如:有虚词“”的四个句子 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

做好题才有好成绩—易混虚词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20组 1.从而/进而 辨析:(1)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关系。 (2)进而: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表递进关系。 例句:(1)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2)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 2.对/对于/关于 辨析:(1)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2)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 (3)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 例句:(1)她对孩子很严厉。 (2)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3)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3.不免/未免 辨析:(1)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2)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例句:(1)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2)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于繁琐。 4.以至/乃至/以致 辨析:(1)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②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于前一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 (2)乃至:甚至。 (3)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例句:(1)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 (2)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3)这些产品的造型与结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不变样,太陈旧了。 (4)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不能起床。 5.况且/何况 辨析:(1)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 (2)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诘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 例句:(1)他的基础比较好,况且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 (2)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何况这么一点小事。 6.而且/反而 辨析:(1)而且:表示同方向的递进。 (2)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 例句:(1)冬小麦不但冬天不怕冷,而且能在低温下萌芽、生长。 (2)今天这风不但没停,反而更大了。 7.虽然/即使 辨析:(1)虽然: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没,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常与“可是、但是”等词呼应。“虽然”让步的程度比“尽管”轻。 (2)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 例句:(1)虽然你亲自去了,也没能解决什么问题。 (2)即使你再跑一趟,也仍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3)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8.但是/不过/只是 辨析:(1)但是:表转折关系,语气较重。 (2)不过:表转折关系,语气较强。 (3)只是:表转折关系,语气最轻。 例句:(1)尽管河水很凉,但是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2)两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过这是朋友间工作问题上的争论。 (3)他还是那么乐观爽朗,只是比原来显得苍老了一点。 9.诚然/固然/虽然 辨析:(1)诚然:表肯定语气,语气较重;表让步,语气较轻。

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常见易混成语辨析01 A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异:前者偏重于守本分,不胡来;后者偏重在墨守成规,不敢变易。 安之若素随遇而安 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异:前者多指处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素:平日,往常)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都有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部、班:门类,次序。就:遵照) 暗箭伤人含沙射影 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但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使用的手段包括语言、行动,程度比含沙射影重;后者手段只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 B 八面玲珑面面俱到 都有对各方面应付得很周到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异:前者多含贬义,偏重于处事手腕圆滑;后者是中性词,偏重于应付得十分周到。 跋山涉水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都有旅途辛苦之意。异:跋山涉水重在远行艰辛;风尘仆仆重在长途奔波忙碌;风餐露宿重在强调野外食宿艰难。 百依百顺唯命是从 都有怎么说就怎么做的意思。异:前者含有由于感情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后者有贬义,多用于下级对上级。 半斤八两势均力敌 都有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之意。异:前者多带贬义;后者偏重力量相当。 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都有中途停止之意。异:前者偏重在半,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偏重在浅,不深入。(辄:就) 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异: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后者强调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比比皆是俯拾皆是 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相同的事物很多,到处都是。异:比比皆是侧重表示多得很,到处都是;俯拾皆是侧重表示容易得到。比比皆是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俯拾皆是的对象只能是物。 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显示特点;后者偏重在创造出独特风格或另外开创局面,多含褒义。

2020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易混虚词举例辨析素材

易混虚词举例辨析 例1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你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考理科?”(A、还是B、或者) [解析]A。二者都可以表示选择关系。但“还是”有疑问的语气,可以用在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问句中;而“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所以应选用“还是”。 例21999年6月,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市场,只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A、因为B、由于) [解析]A。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不能用于后一分句。该复句后一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应选用“因为”。 例3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A、以至B、以致) [解析]B。二者都可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引出的结果。但“以致”引出的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而“以至”没有这个含义。该句中“做出了错误的结论”显然是“他”所不希望出现的,所以应选用“以致”。 例4他们深入地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A、逐步B、逐渐) [解析]A。二者都表示渐进,指程度或数量依次慢慢地增减。但“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变化。该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所以应选用“逐步”。 例5其实,就是在封建社会,有识之士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A、关于B、对于) [辨析]B。二者都是介词,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但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该句用于指出对象,且组成的介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后,所以应选用“对于”。 例6“六一”节这天,全市五大公园向孩子们免费开放。 (A、一起B、一齐) [辨析]B。二者都表示几个行为主体同时发出一种动作行为。但“一起”表示同时同地;而“一齐”只表示同时。该句中的“五大公园”只能同时开放,无法同地开放,所以应选用“一齐”。 例7鲁迅先生说:“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A、与其B、宁可) [辨析]B。二者都表示比较两方面的情况以后选择其中的一面。但“与其”表示舍此取彼;而“宁可”表示取此舍彼。该句是取“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此)舍“将速与材料拉成小说”(彼),所以应选用“宁可”。 例8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A、和B、以及) [辨析]B。二者都可用作并列连词。但“和”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是对等关系,可以互换;而“以及”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该句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所以应选用“以及”。 例9今天我遇见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真是喜出望外。 (A、偶然B、偶尔)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一、“以(因为)……”中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 (1)举例分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解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2)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 以+分句(表原因的分句),表事件发生的原因,作连词 二、“动+以+动”中的“以”表示修饰,还是表示目的。 (1)举例分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吾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解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2)辨析方法 ①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②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③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三、“……与(和)……”中的“与”是介词还是连词 (1)举例分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解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2)辨析方法 ①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②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③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④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⑤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 四、“动+而+动”中的“而”表示修饰,还是表示承接 (1)举例分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③余扃牖而居。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2)辨析方法 ①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②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连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巩固练习】

常见易混近义实词辨析

常见易混近义实词辨析 整理:魏肖肖——补充实词知识清单 1.包括〃包罗〃囊括 包括:指包含。其范围小于“包罗”。 包罗:指大范围事物。如:包罗万象。 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如:囊括全部金牌。 2.抱怨〃埋怨 抱怨:表示怨恨,语义较重。 埋怨:表示责怪,语义较轻。“埋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抱怨”无此用法。3.面世〃面市 面世:指问世,如“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于年面世”。 面市:指走向市场,如“这个居民小区新建的套住宅,将于年底面市”。4.名气.名声.名望 “名气”褒义词,多用于口头语体。“名声”中性词,口头语和书面语都用。“名望”褒义词,书面语。 5.培育.培养.培植 培育:多用于幼小生物;也用于人。 培养:多用于人,常指培养人才、崇高思想、优良品德、良好习惯;也用于万物。 培植:多用于植物;也还指权势地位,含贬义。如:培植私人权势。 6.策划〃策动 策划:指谋划,筹划。如:策划政变。 策动:指策划鼓动。 7.持续〃继续〃连续 持续:强调延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 继续:强调接前面的,可以有间歇。 连续:强调一个接一个。如:连续不断。 8.斥责〃指责〃责备 斥责:侧重严厉的申斥。 指责:侧重严厉的批评。 责备:侧重对一般过失的批评和不满。 “斥责”“指责”用于对别人。“责备”也可用于对自己。 9.憧憬〃向往〃神往 憧憬:适用于美好的事物;书面语。向往:多用于认为是美好的事物。 神往:向往;不能带宾语。 10.处臵〃处理 都指解决问题,惩治过失和犯罪。 “处理”还指减价出售。如:处理商品。习惯说“严肃处理”“严厉处臵”。11.踌躇〃犹豫〃迟疑 “踌躇”义项之一同“犹豫”,书面语。 “犹豫”着重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 “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12.传颂〃传诵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多指抽象)。如:全村的人传颂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传诵:辗转传布诵读(多指具体)。如: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13.谛听〃聆听〃倾听 谛听:指仔细地听,书面语。 聆听:多用于晚辈对长辈,群众对首长,书面语。 倾听:多用于上级对下级。 14.独立〃独力 独立:指不依靠他人。如:独立思考。还指政权、军队自主。 独力:指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如:独力经营。(注:“独力经营”指不受制他人。) 15.大义.大意 大义:大道理.如“微言大义” 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 16.放纵〃纵容 “放纵”的对象是自己或别人的好的行为或不好的行为。如:在诗中他放纵自己的感情。 “纵容”的对象多是别人的不好的行为。如:纵容犯罪。 17.废止〃废臵 废止:多指法令、制度等被取消,停止施行。 废臵:认为无用而搁在一边。如:材料被废臵。 18.肤浅〃浮浅 都指局限于表面,学识浅或理解不深。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常见易混实词辨析整理版

常见易混实词辨析 1.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2.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3.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4.必须: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做谓语,如:适当的休息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5.辨证:辨析考证。如:科学家多方辨证。也是中医术语:辨证用药。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也同“辨证”第一义。 6.不力:不尽力。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7.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绝不至于到你说的那种程度。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这点灾害不致影响今年的收成。 8.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这座山长年积雪。 常年:①终年、常期,如:老刘常年坚持长跑。②平常年份,如:这块地常年产量不过400斤。 9.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弛缓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病人迟缓地迈着步子。 10.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如:为人处事。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老王处事认真,从不马虎。 11.伺候: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如:伺候病人。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12.次序:先后顺序。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13.大事:重大或重要的事。 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 14.大义:大道理,如:深明大义。 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 15.度过:用于时间方面。如: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或难点、危机、困难时期。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 16.反映:①反射。②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③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如:居民向街道反映楼前乱停车的问题。 反应:①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如:药物反应。②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化学反应。③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如:群众对这个政策反应强烈。 17.妨害:使受损害。如:过量的防腐剂妨害健康。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 18.分辩:辩白、解释。如:不由分辩。 分辨:区分辨别。如:你能分辨出这两种颜色吗? 19.个别:单个,极少数。如:个别现象。 各别:各不相同,有分别或特别。如:各别对待。 20.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 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也指本领和武术。 (辨:表示武术用“功夫”,在时间和本领上两词通用,但“工夫”多指时间,“功夫”多指本领或造诣。)21.过度:形容词,过分。 过渡:发展变化到另一个阶段。 22.宏大:侧重于规模大,常用于建筑物、队伍、场面、理想。 洪大:声音大而响亮。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