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一:随机数的产生及统计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一:随机数的产生及统计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一:随机数的产生及统计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随机数的产生及统计特性分析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室名称:通信系统实验室

实验项目名称:随机数的产生及统计特性分析

实验学时:6(课外)

【实验目的】

随机数的产生与测量:产生瑞利分布随机数,测量它们的均值、方差、相关函数,分析其直方图、概率密度函数及分布函数。

通过本实验进一步理解随机信号的一、二阶矩特性及概率特性。

【实验原理】

瑞利分布密度函数为:

)0

(

,0

,

)

(

2

2

2

2

>

?

?

?

?

?

?

?

<

=

-

σ

σ

σ

x

x

e

x

x

f

x

均值与方差:EX =

σ

π

2,V ar(X)=

2

)

2

2(σ

π

-

相关函数:

?+∞

-

-

=

+

=)

(

*)

(

)

(

)

(

)

(t

x

t

x

dt

t

x

t

x

r

x

τ

τ

均值各态历经定义:E[X(t)]以概率1等于A[X(t)],则称X(t)均值各态历经。

物理含义为:只要观测的时间足够长,每个样本函数都将经历信号的所有状态,因此,从任一样本函数中可以计算出其均值。——“各态历经性”、“遍历”。

于是,实验只需在其任何一个样本函数上进行就可以了,问题得到极大简化。【实验记录】

程序执行结果:

rayl_mean =

3.7523 err_mean = 0.7523 rayl_var = 3.8303 err_var = 0.8303

【实验分析】

可以看到,统计均值、统计方差与理论值都很接近。当序列长度为1000时

候,均值误差为5.63%,方差误差为12.19%;当序列长度为10000时,均值误差为0.79%,方差误差为1.04%,可以看到随着序列长度增大,样本的统计均值与统计方差与理论值得误差明显减小,当序列长度足够大的时候,样本的统计均值与统计方差会趋近与理论均值与理论方差,可以用统计均值、统计方差来计算理论均值与方差。通过比较样本的直方图,与理论的瑞利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图,发现样本出现的频率分布趋近于理论概率值,可见,当样本足够大的时候,随机变量取值的频率趋近于其概率,可以用频率分布近似概率分布。

由matlab 产生N 个随机数的原理可知,这N 个随机数可以看做一条样本函数,且这个随机序列是广义各态历经的,因此,可以利用样本的时间相关函数来计算统计相关函数。

由图可知,当均值为0的时候,样本相关函数为零。当均值不为0的时候,样本的相互函数为三角函数。

当均值为0的时候,由图知Rx(0)=0,与理论值2

2

μσ+=相等。当均值不

为0的时候,由图,得Rx(0)= 15.60,与理论值91

.1722

=+σμ的误差为12.8%。

可见,Rx(0)的计算是正确的。

【思考题】

1、 为什么当均值mu 不为0时,()X R τ的图形是三角形?

在求自相关函数的时候,我们利用的是matlab 自带的卷积公式,即移位相乘再相加,对于我们计算的有限长度的序列,在用此方法进行多次移位之后,之前的序列后续填零,再进行相同的工作。

均值不为0时,当τ=0时,自相关函数最大,τ>0时,序列向后移,该序

列和填零后的新序列相作用,又因为计算是线性的,因此是线性递减。τ<0与τ>0关于τ=0对称,因此()

X R τ的图形是三角形。

2、 实验中的样本数都设定为1000,试简述样本数对于结果的影响?

答:样本数决定着实验的精度,样本数越大,实验结果越接近于理论值。样本数过小时容易与理论值产生很大偏差。由均值误差、方差误差与理论值随样本数目的增大的曲线图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总结及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试验,我对瑞利分布的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的形状和大致变化趋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对由matlab 产生的服从瑞利分布的随机数的相关数字特征和相关函数进行计算,验证了瑞利分布的均值、方差表达式的正确性。并通过改变实验中样本数观察实际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的变化领悟了样本数对于实验的重要性。

【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可以设定多组实验,分别采用不同的样本数,并且各组的样本数差别较大,这样能更明显的显示样本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Matlab程序:

sigma=3;

N=10000;

X=raylrnd(sigma,1,N);

average=sigma; %理论均值

variable=sigma; %理论方差

A VERAGE=mean(X) %随机数的均值

ERR_A VERAGE=(A VERAGE-average)/average %均值误差

V ARIABLE=var(X) %随机数的方差

ERR_V ARIABLE=(V ARIABLE-variable)/variable %方差误差

f_x=0:1:10;

cdf_f=raylcdf(f_x,sigma); %分布

pdf_f=raylpdf(f_x,sigma); %概率密度

figure(1),stairs(f_x,cdf_f);

figure(2),stem(f_x,pdf_f);

figure(3),hist(X);

max1=max(X);

[b,a]=hist(X,max1+1);

b=b/1000;

t=0:max1;

figure(4),stairs(t,b),hold on;stem(f_x+0.5,pdf_f,'r');

%相关函数

sigma=0;

X1=raylrnd(sigma,1,1000);

[RXX1,LAGS1]=xcorr(X1);

figure(5),plot(LAGS1/1000,RXX1/1000);

sigma=3;

X2=raylrnd(sigma,1,1000);

[RXX2,LAGS2]=xcorr(X2);

figure(6),plot(LAGS2/1000,RXX2/1000);

clear

clc

%误差曲线的绘制

mean1 = 3;

rayl_rnd = raylrnd(mean1 , 1 , 100000) ;

rayl_mean = mean(rayl_rnd)

err_mean = rayl_mean - mean1

rayl_var = var(rayl_rnd)

err_var = rayl_var - mean1

rayl_mean=[]; cha_mean=[];i=1;

for long = 1:100:10000

rayl_rnd = raylrnd(mean1 , 1 , long) ;

rayl_mean(i) = mean(rayl_rnd) ;

err_mean(i) = rayl_mean(i) - mean1 ;

rayl_var(i) = var(rayl_rnd) ;

err_var(i) = rayl_var(i) - mean1 ;

i=i+1;

end

t = 1:100:10000;

figure(1)

plot(t,rayl_mean); title('均值随序列长度变化曲线');grid xlabel('n');ylabel('mean')

figure(2)

plot(t,err_mean); title('均值误差随序列长度变化曲线');grid xlabel('n');ylabel('mean__err')

figure(3)

plot(t,rayl_var);title('方差随序列长度变化曲线'); grid xlabel('n');ylabel('var')

figure(4)

plot(t,err_var) ;title('方差误差随序列长度变化曲线');grid xlabel('n');ylabel('var__err')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 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 对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 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⑶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 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选province作为分析掩膜,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数学实验报告 单因素方差分析 姓名 专业 学号

单因素方差分析 摘要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也是统计学分析的一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关键字单因素、方差、数据统计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当方差分析中之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要检验汽车市场销售汽车时汽车颜色对销售数据的影响,这里只涉及汽车颜色一个因素,因而属于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更好的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下面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单因素方差所要解决的问题。从3个总体中各抽取容量不同的样本数据,结果如下表1所示。检验3个总体的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1)P29210.1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158 153 169 148 142 158 161 156 180 154 149 169 如果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就需要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结构,从而对那些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如下表2所示: 分析步骤 1.提出假设 与通常的统计推断问题一样,方差分析的任务也是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原假设H0与备择假设H1,然后寻找适当的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本节将借用上面的实例来讨论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问题。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文案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 计

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 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着明显差别,而人民的生 活质量也因此产生了不同,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多个指标,对全国31个省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数据选取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 使用软件:SPSS

一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定义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 几个综合指标。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 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 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 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 量较多。 2.主成分分析法方法简介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 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在数学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使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称为第一 主成分,第二变量的方差次大,并且和第一变量不相关,称为第二主成分。依 次类推,I个变量就有I个主成分。 其中Li为p维正交化向量(Li*Li=1),Zi之间互不相关且按照方差由大到小排列,则称Zi为X的第I个主成分。设X的协方差矩阵为Σ,则Σ必为半正定对称矩阵,求特征值λi(按从大到小排序)及其特征向量, 可以证明,λi所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即为第I个主成分Zi所对应的系数向量Li,而Zi的方差贡献率定义为λi/Σλj,通常要求提取的主成分 的数量k满足Σλk/Σλj>0.85。 3.主成分分析主要目的 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异,将我们手中许多 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 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异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

随机信号分析实验

实验一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数字特征估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2、实现随机序列的数字特征估计。 二、实验原理 1. 随机数的产生 随机数指的是各种不同分布随机变量的抽样序列(样本值序列)。进行随机信号仿真分析时,需要模拟产生各种分布的随机数。 在计算机仿真时,通常利用数学方法产生随机数,这种随机数称为伪随机数。伪随机数是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产生的,这个公式称为随机数发生器。伪随机数本质上不是随机的,而且存在周期性,但是如果计算公式选择适当,所产生的数据看似随机的,与真正的随机数具有相近的统计特性,可以作为随机数使用。 (0,1)均匀分布随机数是最最基本、最简单的随机数。(0,1)均匀分布指的是在[0,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即U(0,1)。实际应用中有许多现成的随机数发生器可以用于产生(0,1)均匀分布随机数,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线性同余法,公式如下: N y x N ky Mod y y n n n n /))((110===-, (1.1) 序列{}n x 为产生的(0,1)均匀分布随机数。 下面给出了上式的3组常用参数: (1) 7101057k 10?≈==,周期,N ; (2) (IBM 随机数发生器)8163110532k 2?≈+==,周期,N ; (3) (ran0)95311027k 12?≈=-=,周期,N ; 由均匀分布随机数,可以利用反函数构造出任意分布的随机数。 定理1.1 若随机变量X 具有连续分布函数F X (x),而R 为(0,1)均匀分布随机变量,则有

)(1R F X x -= (1.2) 由这一定理可知,分布函数为F X (x)的随机数可以由(0,1)均匀分布随机数按上式进行变换得到。 2. MATLAB 中产生随机序列的函数 (1) (0,1)均匀分布的随机序列 函数:rand 用法:x = rand(m,n) 功能:产生m ×n 的均匀分布随机数矩阵。 (2) 正态分布的随机序列 函数:randn 用法:x = randn(m,n) 功能:产生m ×n 的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矩阵。 如果要产生服从2N(,)μσ分布的随机序列,则可以由标准正态随机序列产生。 (3) 其他分布的随机序列 MATLAB 上还提供了其他多种分布的随机数的产生函数,下表列出了部分函数。 MATLAB 中产生随机数的一些函数 表1.1 MATLAB 中产生随机数的一些函数 3、随机序列的数字特征估计 对于遍历过程,可以通过随机序列的一条样本函数来获得该过程的统计特性。这里我们假定随机序列X (n)为遍历过程,样本函数为x(n),其中n=0,1,2,…,N-1。那么,X (n)的均值、方差和自相关函数的估计为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统 计 分 析 综 合 实 验 报 告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规定题目

一.问题提出及分析目的 (一)问题提出 夏春同学打算毕业后去上海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投资咨询服务公司,以便利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去为广大的货币市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投资指导。为了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创业计划,他着手编辑了一份投资信息简报、分发给一些投资商,希望这些人能提供各方面的建议,进而了解投资商们感兴趣的东西。(二)分析目的 (1)、对货币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收益情况进行描述分析。 (2)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整个货币市场的投资规模、每周收益率和每月收益率进行区间估计,并作出解释。 (3)对周收益率和月收益率进行比较。 (4)资产规模大小对收益率影响是否显著? 二.数据收集及录入

1.打开SPSS 应用程序,在“变量视图”编辑框中录入以下数据: 2.在“数据视图”编辑框中依据收集的数据录入以下数据:(因版面需要在此呈现前5行数据,后面27行按前5行方式录入) 三.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在SPSS 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描述”,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在描述性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选中“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峰度”、“偏度”、“变量列表”选项:

(二)区间估计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探索过程”,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探索”对话框中点击右侧“统计量”,进入统计量设置对话框,设置均值置信区间为95%: (三)周月收益率分析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比较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将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配对样本T检验”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设置置信区间为95%:

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报告

XCXDFSEWRV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统计信号分析处理报告 小组成员: 魏彦斌马全林陈飞 班号: 075132 _ 院系:__机电学院 专业:_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_侯强老师

一实验内容 实验一、地震时间间隔的密度估计; 实验二、地震震级与频度回归分析; 实验三、地震空间分布聚类分析; 实验四、地震优势深度聚类分析; 二.实验要求及结果。 实验一、地震时间间隔的密度估计; 读入数据后,把时间列(第一二列)转换成数据格式,然后分:3级以下,3到4级,4到5级,5到6级,6级以上等6个部分分别计算地震之间的时间差t,这个t就是地震时间间隔,而且是一个随机变量,对t这个随机变量进行密度估计。

代码:%%

clear all;close all; clc; filename = '中国地震台网(CSN)地震目录(1970-01-01至2015-09-31).xls'; sheet = 1; xRange = 'A5:A8462'; % xRange = 'A3:A8462'; x2Range = 'B5:B8462'; % x2Range = 'B3:B8462'; yRange = 'H3:H8462'; % [~,x]= xlsread(filename, sheet, xRange); % [~,x2] = xlsread(filename, sheet, x2Range); [~,x]= xlsread(filename, sheet, xRange); [ttt,x2] = xlsread(filename, sheet, x2Range); ml= xlsread(filename, sheet, yRange); %读取数据 %% X = x(~isnan(ml)); X2 = x2(~isnan(ml)); n = length(X2); %去掉无数据的日期和时间 for i = 1:n %将日期时间转化为数值形式 Xyy(i) = str2double(X{i}(1:4)); %年 Xmm(i) = str2double(X{i}(6:7)); %月 Xdd(i) = str2double(X{i}(9:10)); %日 XHH(i) = str2double(X2{i}(1:2)); %时 XMM(i) = str2double(X2{i}(4:5)); %分 XSS(i) = str2double(X2{i}(7:8)); %秒 end xx = datenum(Xyy,Xmm,Xdd,XHH,XMM,XSS); %将时间转化为数值形式ML = ml(~isnan(ml) ); %去掉无数据项 a=1; b=1;c=1;d=1; e=1; for i=1:n if ML(i)<=3.0 t_3(a)=xx(i); a=a+1; elseif ML(i)>3.0&&ML(i)<=4.0 t_34(b)=xx(i);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 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因子分析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厅厅 专业班级:统计学级2班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时间: 1月 3 日

目录 1.摘要: (1) 2.引言: (1) 2.1背景 (1)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1) 2.3方法介绍 (2) 3.实证分析 (10) 3.1指标 (10) 3.2原始数据 (10) 3.3数据来源 (13) 3.4分析过程: (13) 4.结论及建议 (25) 5.参考文献 (26)

1.摘要: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可是,仍存在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因子分析2.引言: 2.1背景: 中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进。可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为分析比较各地环境污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影响环境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各地区环境治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改进环境问题,这对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3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意义:变量间的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设置许多障碍。为解决此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个数,但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和 信息不完全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有效地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步骤: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和非线性系统后地特性分析报告 实验报告材料

实验三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和非线性系统后的特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随机信号的均值、均方值、方差、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特性。 2、研究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后的均值、均方值、方差、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有何变化,分析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后的特性 二、实验仪器与软件平台 1、 微计算机 2、 Matlab 软件平台 三、实验步骤 1、 根据本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并撰写相关程序流程。 2、 选择matlab 仿真软件平台。 3、 测试程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4、 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概念相符 四、实验内容 1、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后的特性分析 (1)实验原理 ①随机信号的分析方法 在信号系统中,可以把信号分成两大类: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确定信号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二随机信号无一定的变化规律,需要用统计特性进行分析。在这里引入了一个随机过程的概念。所谓随机过程,就是随机变量的集合,每个随机变量都是随机过程的一个采样序列。随机过程可以分为平稳的和非平稳的,遍历的和非遍历的。如果随机信号的统计特性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则随机过程是平稳的。如果一个平稳的随机过程的任意一个样本都具有相同的统计特性。则随机过程是遍历的。下面讨论的随机过程都认为是平稳的遍历的随机过程,因此,可以随机取随机过程的一个样本值来描述随机过程中的统计特性。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一般采用主要的几个平均统计特性函数来描述,包括、均方值、方差、自相关系数、互相关系数、概率密度、频谱及功率谱密度等。 a.随机过程的均值 均值E[x(t)]表示集合平均值或数学期望值。基于过程的各态历经行,可用时间间隔T 内的幅值平均值表示,即 ∑-==1 /)()]([N t N t x t x E 均值表达了信号变化的中心趋势,或称之为直流分量。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对应分析是你也降维的思想以达到减化数据结构的目的,凤的研究广泛用于定义属性变量构成的列联表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问卷中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环境 SPSS 19.0 window 7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实践内容、设计思想与实现步骤) 实验题目: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绘制如下的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的交叉表,运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所选择的支付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及揭示不同人群网上购物的特征等问题。 设计思想:原假设:H1:χ2>χα2[(n?1)(p?1)] 实现步骤: 1.在变量视窗中录入3个变量,用edu表示【教育程度】,用fangshi表示【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用pinshu表示【频数】;如图所示:

2.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执行【数据】→【加权个案】命令,弹出【加权个案】对话框。选中【加权个案】按钮,把【频数】放入【频率变量】框中,点击【确定】按钮完成。 3.打开主窗口,选择菜单栏中的【分析】→【降维】→【对应分析】命令,弹出【对应分析】对话框。 4.将【教育程度】导入【行】,将【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导入【列】。 5. 单击【定义范围(D)】,打开【对应分析:定义行范围】对话框; 定义行变量分类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4,单击【更新】;点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同方法打开【对应分析:定义列范围】对话框; 定义列变量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单击【更新】; 6. 单击【统计量】打开【对应分析:统计量】对话框;选择【行轮廓表】,【列轮廓表】;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7.选择【绘制】→【对应分析:图】对话框,选择【散点图】中的【行点】、【列点】选择【线图】中的【已转换的行类别】、【已转换的列类别】,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8.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并执行列联表分析。 四、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详细记录实验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实验的结果) SPSS实验结果及分析: 上表显示了在32155名被调查者中,大多数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选择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在网上购物的消费人群以大学本科生相对最多。

spss课程设计报告毕业用资料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上海公路客运量需求预测与分析课程名称:运输统计与分析 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任务书 课程名称:运输统计与分析 适用对象:交通运输工程 一、课程设计(论文)目的 《运输统计与分析》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是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加深统计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理解,学会收集或调查行业统计数据,切实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正确解释和分析运行结果,培养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论文)题目与内容 本课程设计(论文)主要任务为:针对交通运输领域内某一主题,设计调查表调查或查询相关统计数据,根据本课程讲授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PSS建立模型分析问题。题目自拟,但题名一般要包含主题与统计方法。且必须与交通运输相关,选题主题主要包括: 1.运输市场定位研究 2.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3.政策或技术方法实施效果评价 4.交通行为选择 5.影响因素分析 6.聚类分析 7.服务质量评价

8. 自选 三、课程设计(论文)基本要求 报告内容原则上不少于8000字,其正文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问题背景(问题的提出、必要性与意义,该问题目前常用的分 析手段与方法,本设计采用的方法) 2.数据采集 (含数据采集方式、描述性分析、统计图表) 说明:调查分析则必须包含调查方案,其它数据原则上必须说明出处。 3.统计模型与分析 (包含模型原理、SPSS操作步骤、输出结果及分析) 4.总结 5.附录数据清单 四、课程设计(论文)时间及进度安排 1.时间:两周: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十九、二十周 2.进度安排: 确定主题;调查、收集数据:2天 数据分析与预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2天 分析方法原理及选择:3天 SPSS操作及结果分析:4天 解决实际问题或建议:2天 撰写报告、总结:1天 (此部分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设计具体内容,详细安排)

中国矿业大学 空间数据结构上机实验报告

《空间数据结构基础》上机实验报告(2010级) 姓名 班级 学号 环境与测绘学院 1.顺序表的定义与应用(课本P85习题)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顺序表的定义与应用,通过上机实践加深对顺序表概念的理解。 【实验内容】

设有两个整数类型的顺序表A(有m个元素)和B(有n个元素),其元素均从小到大排列。试编写一个函数,将这两个顺序表合并成一个顺序表C,要求C的元素也从小到大排列。【主要代码】 #include//定义在头文件“SeqList.h”中 #include const int defaultSize=100; template class SeqList{ protected: T *data;//存放数组 int maxSize;//最大可容纳表象的项数 int Last;//当前已存表象的项数 void reSize(int newSize);//改变data数组空间大小 public: SeqList(int sz=defaultSize); SeqList(SeqList& L); ~SeqList(){delete[]data;} int Size() const{return maxSize;} int Length()const{return Last+1;} int Search(T& x)const; int Locate(int i) const; T getData(int i) const; bool setData(int i,T& x) {if(i>0&&i<=Last+1) data[i-1]=x;} bool Insert(int i,T& x); bool Remove(int i,T& x); bool IsEmpty() {return (Last==-1)?true:false;} bool IsFull() {return(Last==maxSize-1)?true:false;} void input(); void output(); SeqList operator=(SeqList& L); friend void rank(SeqList& L); friend void hebing(SeqList& LA,SeqList& LB); }; //构造函数,通过指定参数sz定义数组的长度 template SeqList::SeqList(int sz){ if(sz>0){ maxSize=sz; Last=-1; data=new T[maxSize];

统计信号处理实验四东南大学

统计信号处理 实验四 《统计信号处理》实验四 目的: 掌握自适应滤波的原理; 内容一: 假设一个接收到的信号为:x(t)=s(t)+n(t), 其中s(t)=A*cos(wt+a), 已知信号的频率w=1KHz,而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未知,n(t)是一个服从N(0,1)分布的白噪声。为了利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处理,将信号按10KHz的频率进行采样。 1) 通过对x(t)进行自适应信号处理,从接收信号中滤出有用信号s(t); 2)观察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权系数; 3)观察的滤波结果在不同的收敛因子u下的结果,并进行分析; 4)观察不同的抽头数N对滤波结果的影响,并进行分析; 内容二: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假设信号的频率也未知,重复实验一; 内容三: 假设s(t)是任意一个峰峰值不超过1的信号(取幅度为的方波),n(t)是一个加在信号

中的幅度和相位未知的,频率已知的50Hz单频干扰信号(假设幅度为1)。信号取样频率1KHz,试通过自适应信号处理从接收信号中滤出有用信号s(t)。 要求: 1)给出自适应滤波器结构图; 2)设计仿真计算的Matlab程序,给出软件清单; 3)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并给出试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过程: 1、假设一个接收到的信号为:d(t)=s(t)+n(t), 其中s(t)=A*cos(wt+a), 已知信号的频率w=1KHz,而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未知,n(t)是一个服从N(0,1)分布的白噪声。为了利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处理,将信号按10KHz的频率进行采样。 1)参考信号d(k)=s(k)+n(k),s(k)=A*cos(wk+a),产生一个与载波信号具有相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x k,即x(k)=cos(wk)。经过自适应处理后,就可以在输出信号() y k端得到正确的载波信号(包含相位和幅度)。 框图如下: 2)改变收敛因子 μ,观察滤波结果。 3)改变滤波器抽头数N,观察滤波结果。 2、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假设信号的频率也未知,重复实验一。 参考信号d(k)=s(k)+n(k),s(k)=A*cos(wk+a),将参考信号延时一段时间后得到的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x k,即x(k)=d(k-m)。经过自适应处理后,就可以在误差输出端y(k)得到正确的载波信号(包含频率、相位和幅度)。 3、假设s(t)是任意一个峰峰值不超过1的信号(取幅度为的方波),n(t)是一个加在信号中的幅度和相位未知的,频率已知的50Hz单频干扰信号(可以假设幅度为1)。信号取样频率1KHz,试通过自适应信号处理从接收信号中滤出有用信号s(t)。 我们可以使用陷波滤波器对噪声进行滤除,但普通滤波器一旦做成,其陷波频率难以调整。如果使用自适应陷波滤波器,不仅可以消除单频干扰,而且可以跟踪干扰的频率变化,持续消噪。 自适应陷波滤波器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假如输入信号是一个纯余弦信号 () cos C t ω? + ,则可将其分为两路,将其中一路进行

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因子分析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厅厅 专业班级:统计学2014级2班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月 3 日

目录 1.摘要: (1) 2.引言: (1) 2.1背景 (1)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1) 2.3方法介绍 (2) 3.实证分析 (10) 3.1指标 (10) 3.2原始数据 (10) 3.3数据来源 (13) 3.4分析过程: (13) 4.结论及建议 (25) 5.参考文献 (26)

1.摘要: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存在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因子分析 2.引言: 2.1背景: 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为分析比较各地环境污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影响环境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准确把

握各地区环境治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改善环境问题,这对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3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意义:变量间的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设置许多障碍。为解决此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个数,但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和 信息不完全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有效地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步骤: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 若存在随机向量)(),,(1p q F F F q ≤'= 及),,(1' =p εεε ,使 ??????????+????????????????????=??????????p q pq p q p F F a a a a X X εε 1111111 简记为ε+=AF X ,且 (1)q I F D F E ==)(,0)((标准化); (2) ?? ? ?? ?????==221)(,0)(p D E σσεε (中心化);

随机信号统计特性分析

实验一、随机信号统计特性分析 学生姓名刘冰 学院名称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学号3010202286

一、实验目的 随机信号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软件调试所必须的信号。通过本实验,了解一种伪随机信号产生的方法,及伪随机信号的数字特征。 二、实验要求 1.用同余法编制产生伪随机信号的程序。 2.检验所产生的伪随机信号是高斯分布的。 3.检验伪随机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三、实验方法 1.伪随机信号的产生 用下式产生一组在[-0.5,0.5]内均匀分布的伪随机信号: ()()() k i C k i M =?-1% (1) ()()n i k i M =-/.05 (2) 其中(1)表示k(i)为(())/C k i M ?-1的余数,n(i)为一组在[-0.5,0.5]区间的均值为0的伪随机信号。令C =+239,M =212,i=0,1,2,…499。通过任意给定k(0),用上式可以产生一组伪随机信号。 2.用中心极限定理产生一组服从正态分布的伪随机信号 中心极限定理:设被研究的随机变量可以表示为大量独立随机变量的和,其中每个随机变量对总和只起微小作用,则这个随机变量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产生一个长度为500的伪随机信号,其中每一项为L 个伪随机变量和。检验落在 []σσ+-,内概率68%,[]-+22σσ,内概率95.4%,[]-+33σσ,内概率99.7%。 () σ2 20 1 1= =-∑N n i i N 3.用自相关函数检验上述信号 对于产生的伪随机信号,其自相关函数是δ函数,k=0时函数值取得最大。 ()()() R k N n i n i k n i N k = *+=-∑1 四.实验流程框图 按照实验方法用matlab 实现

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对数字地图制图有初步的认识 2、掌握了解符号化、注记标注、格网绘制以及地图整饰的意义 3、掌握MAPGIS工程文件、点、线、面文件创建及保存方法 4、掌握基本的符号化方法、自动标注操作以及相关地图的整饰和数据的操作 通过综合实验,加深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核心技术,掌握GIS 图形输入、编辑、数据库建立、空间分析、地学分析、统计分析、专题图制作、制图输出等基本应用技能,结合环规专业进行开发区建设规划,为GIS 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中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阅读PPT严格按照下面的符号特征要求来做: 1 数据符号化显示 A.地图中共有6个区,将这6个区按照ID字段来用分类色彩表示; B.将道路按class字段分类:分为1~4级道路,并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C.地铁线符号Color:深蓝色,Width:1.0; D.区县界线Color:橘黄色,Width:1.0 ; E.区县政府Color:红色,Size:10,样式:Star3; F.市政府符号在区县政府基础上改为大小18 2注记标记 A.对地图中6个区的Name字段使用自动标注,标注统一使用Country2 样式,大小:16; B.手动标注黄浦江(双线河),使用宋体、斜体、16号字,字体方向为纵 向,使用曲线注记; C.地铁线使用自动标注,采用Country3样式; D.道路中,对道路的Class字段为GL03的道路进行标注,字体:宋体, 大小:10; E.区县政府使用自动标注,字体:宋体,大小:10; F.市政府使用自动标注,字体:楷体,大小:14

3绘制格网 采用索引参考格网,使用默认设置。 4 添加图幅整饰要素 A.添加图例,包括所有字段; B.添加指北针,选择ESRI North 3样式; C.添加比例尺,选择Alternating Scale Bar 1样式 三、实验内容与主要过程 制作上海市行政区划图 (一)数据符号化 首先我们打开ArcMap,点击Add Data添加各数据,选取数据层所在位置,添加各图层。 在区县界面图层上右键打开Properties对话框,在Value Field中选择字段Name,单击Add All Values按钮,将6个区的名称都添加进来,并选择合适的配色,单击确定按钮完成符号化设置

金融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三、实验背景 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研究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实验就1991年至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利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四、实验环境 本实验属于自主实验,由学员课后自主完成,主要使用Excel软件。 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五、实验原理 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六、实验步骤 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2013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 经过整理和测算的结果如图所示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题目知识分享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 计题目

课程设计题目 1. 下表给出了1991年我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的月平均消费数据,所考 察的八个指标如下(单位均为元/人) X1 :人均粮食支出; X2 :人均副食支出; X3 :人均烟酒茶支出; X4 :人均其他副食支出; X5 :人均衣着商品支出; X6 :人均日用品支出; X7 :人均燃料支出; X8 :人均非商品支出; 问题: (1)求样品相关系数矩阵R; (2)从R 出发做主成分分析,求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3)求出前两个主成分并解释其意义.按第一主成分将30个省、区、市排序,结果如何? 表一 1991年我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的月平均消费数据 省市X1 X2 X3 X4 X5 X6 X7 X8 1 山西8.35 23.53 7.51 8.6 2 17.42 10.00 1.04 11.21 2 内蒙古9.25 23.75 6.61 9.19 17.77 10.48 1.72 10.51 3 吉林8.19 30.50 4.72 9.78 16.28 7.60 2.52 10.32 4 黑龙江7.73 29.20 5.42 9.43 19.29 8.49 2.52 10.00 5 河南9.42 27.93 8.20 8.14 16.17 9.42 1.55 9.76 6 甘肃9.16 27.98 9.01 9.32 15.99 9.10 1.82 11.35 7 青海10.06 28.64 10.52 10.05 16.18 8.39 1.96 10.81 8 河北9.09 28.12 7.40 9.62 17.26 11.12 2.49 12.65 9 陕西9.41 28.20 5.77 10.80 16.36 11.56 1.53 12.17 10 宁夏8.70 28.12 7.21 10.53 19.45 13.30 1.66 11.96 11 新疆 6.93 29.85 4.54 9.49 16.62 10.65 1.88 13.61 12 湖北8.67 36.05 7.31 7.75 16.67 11.68 2.38 12.88 13 云南9.98 37.69 7.01 8.94 16.15 11.08 0.83 11.67 14 湖南 6.77 38.69 6.01 8.82 14.79 11.44 1.74 13.23

第三章 随机信号分析 总结

第三章 总结 对随机的东西只能作统计描述。 1).统计特性( 概率密度与概率分布); 2).数字特征( 均值、方差、相关函数等)。 节1 随机过程概念 一、随机过程定义 二、随机过程统计特性的描述 1.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函数 2.随机过程的概率密度函数 三、随机过程数字特征的描述 1、数学期望: 性质:① E[k] = k ② E[ξ(t) + k] = E[ξ(t)] + k ③ E[ kξ(t)] = k E[ξ(t)] ④ E[ξ 1(t) + …+ξ n (t)] = E[ξ 1 (t)] + …+E[ ξ n (t)] ⑤ ξ 1(t)与ξ 2 (t)统计独立时,E[ξ 1 (t)ξ 2 (t)] = E[ξ 1 (t)] E[ξ 2 (t)] 2、方差: 性质:① D[k] = 0 ② D[ξ(t) + k] = D[ξ(t)] ③ D[kξ(t)] = K2 D[ξ(t)] ④ξ 1(t)ξ 2 (t)统计独立时, D[ξ 1 (t)+ξ 2 (t)] = D[ξ 1 (t)] + D[ξ 2 (t)] 3、相关函数和协方差函数 节2 平稳随机过程概念 一、定义:狭义平稳、广义平稳 广义平稳条件:

① 数学期望与方差是与时间无关的常数; ② 相关函数仅与时间间隔有关。 二、性能讨论 1、各态历经性(遍历性):其价值在于可从一次试验所获得的样本函数 x(t) 取时间平均来得到它的数字特征(统计特性) 2、相关函数R(τ)性质 ① 对偶性(偶函数) R(τ)=E[ξ(t)ξ(t+τ)]=E[ξ(t 1-τ)ξ(t 1 )]= R(-τ) ② 递减性 E{[ξ(t) ±ξ(t+τ)]2} = E[ξ2(t)±2 ξ(t) ξ(t+τ) + ξ2(t+τ) ] = R(0)±2R(τ) + R(0) ≥ 0 ∴R(0)≥±R(τ) R(0)≥|R(τ)| 即τ=0 处相关性最大 ③ R(0)为 ξ ( t ) 的总平均功率。 ④ R(∞)=E2{ξ(t)}为直流功率。 ⑤ R(0) - R(∞)= E[ξ 2(t)]- E2[ξ(t)]=σ2为交流功率 3、功率谱密度Pξ(ω) 节3 几种常用的随机过程 一、高斯过程 定义: 任意n维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过程ξ(t)称为高斯过程(或正态随机过程)。 ① 高斯过程统计特性是由一、二维数字特征[a k, δ k 2, b jk ]决定的 ②若高斯过程满足广义平稳条件,也将满足狭义平稳条件。 ③若随机变量两两间互不相关,则各随机变量统计独立。二、零均值窄带高斯过程 定义、零均值平稳高斯窄带过程 同相随机分量 ξ c (t), 正交随机分量 ξ s (t) 结论:零均值窄带高斯平稳过程 ξ( t ) ,其同相分量 ξ c ( t ) 和正交分量 ξ s ( t )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分析原理 及应用 上机实验

练习1:利用缺省参数创建一个表面 1.1 启动ArcMap并激活地统计分析模块 单击窗口任务栏的Start按扭,光标指向Programs,再指向ArcGIS,然后单击ArcMap。在ArcMap中,单击Tools,在单击Extensions,选中Geostatistical Analyst复选框,单击Close按扭。 1.2 添加Geostatistical Analyst工具条到ArcMap中。 单击View菜单,光标指向Toolbars,然后单击Geostatistical Analyst。 1.3 在ArcMap中添加数据层 一旦数据加入后,就能利用ArcMap来显示数据,而且如果需要,还可以改变没一层的属性设置(如符号等等) 1.单击Standard工具条上的Add Data按扭。 找到安装练习数据的文件夹(缺省安装路径是C:\ArcGIS\ArcTutor\Geostatistics),按住Ctrl键,然后点击并高亮显示Ca_ozone_pts和ca_outline数据集。 3.单击Add按扭。 4.单击目录表中的ca_outline图层的图例,打开Symbol Selector对话框。 5.单击Fill Color下拉箭头,然后单击No Color。 6.在Symbol Selector对话框中单击OK按钮。 点击Standard工具条上的Save按扭。新建一个本地工作目录(如C:\geostatistical),定位到本地工作目录。

1.4 利用缺省值创建表面 单击Geostatistical Analyst,然后单击Geostatistical Wizard。 2.点击Input Data下拉箭头,单击并选中ca_ozone_pts。 3.单击Attribute下拉框箭头,单击并选中属性OZONE。 4.在Methord对话框中单击Kriging. 单击Next按扭。缺省情况下,在Geostatistical Method Selection对话框中,Ordinary Kriging和Prediction Map被选中. 6.在Geostatistical Method Selection对话框中单击next按扭。 7.点击next按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