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江苏公司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江苏公司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
中国移动通信江苏公司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

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

E q u i p m e n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版本号:1.0.0

╳╳╳╳-╳╳-╳╳发布╳╳╳╳-╳╳-╳╳实施

H o m e G a t e w a y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技术要求是对中国移动家庭网关设备提出要求,是家庭网关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是实施家庭网关业务的依据之一。

本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接口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网管和维护要求、软硬件系统要求以及运行环境要求。

本标准是家庭网关设备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1] 家庭网关承载业务规范

[2] 家庭网关接口技术要求

[3] 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

[4]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标准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江苏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1.范围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中国移动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基本应用和用户界面等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定义的基本型、语音型、增强型家庭网关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规范性引用文件

序号标准标准名称组织YDN 065-1997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YDN 069-1997 电话主叫识别信息传送及显示功能的技术要

求和测试方法

YD/T 983-1998 通信电源设备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

YD/T 965-1998 电信终端设备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YD/T 968-2002 电信终端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YD/T 993-2006 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

IEEE 802.1D 媒体访问控制(MAC)网桥IEEE

IEEE 802.1p 有关流量优先级的LAN 第二层QoS/CoS 协议IEEE

IEEE 802.1Q 虚拟局域网IEEE

IEEE 802.3 CSMA/CD访问方式和物理层规范IEEE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媒质访问控制层及物理层标准IEEE

ITU-T G.168 Digital network echo cancellers ITU

ITU-T G.711 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 of voice frequencies

ITU

ITU-T G.722 7 kHz audio-coding within 64 kbit/s ITU

ITU-T G.723 Dual Rate Speech Coder for Multimidia Communications Transmitting at 5.3 and

6.3 kbit/s

ITU

ITU-T G.729 Coding of speech at 8 kbit/s using conjugate-structure

algebraic-code-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CS-ACELP)

ITU

ITU-T G.984.1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ITU

networks (GPO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ITU-T G.984.2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Physical Media

Dependent (PMD) layer specification

ITU

ITU-T G.984.3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Transmission

convergence layer specification

ITU

ITU-T G.984.4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O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ITU

USB 2.0 Universal Serial Bus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0

USB

GSM 11.1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Specification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Mobile Equipment (SIM - ME) interface

3GPP

DLNA 1.5 DLNA?Interoperability Guidelines DLNA UPnP IGD1.0 通用即插即用标准(综合网关设备)

RFC 1750 Randomness Recommendations for

Security

IETF

RFC 2046 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MIME) Part Two-Media

Types

IETF

RFC 213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IETF RFC 2132 DHCP选项及BOOTP供应商扩展IETF RFC 2236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V2 IETF RFC 2327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IETF

RFC 2373 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

IETF

RFC 2460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

IETF

RFC 24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IETF

IETF

RFC 2516 以太网上传送PPP协议(PPPoE)IETF

RFC 2617 HTTP Authentication: Basic and

Digest Access Authentication

IETF

RFC 2663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 Terminology and Considerations

IETF

RFC 2684 AAL5上的多协议封装IETF

RFC 2710 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 (MLD)

for IPv6

IETF

RFC 2833 RTP Payload for DTMF Digits,

Telephony Tones and Telephony

Signals

IETF

RFC 2976 The SIP INFO Method IETF RFC 3022 传统IP网络地址转换IETF RFC 3260 Diffserv新术语及澄清IETF RFC 3261?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IETF

RFC 3262 Reliability of Provisional

Response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ETF

RFC 3263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Locating SIP Servers

IETF

RFC 3264 An Offer-Answer Model with 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SDP)

IETF

RFC 3311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UPDATE Method

IETF

RFC 3312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ETF

RFC 3315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IETF

RFC 3325 Private Extensions to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for

Asserted Identity within Trusted Networks

IETF

RFC 3326 The Reason Header Field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ETF

RFC 3361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for-IPv4) Option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ervers

IETF

RFC 3428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xtension for Instant Messaging

IETF

RFC 3489 STUN - Simple Traversal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 (NATs)

IETF

RFC 3515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efer Method

IETF

RFC 3550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IETF

RFC 3633 IPv6 Prefix Options for Dynamic IETF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version 6

RFC 3646 DNS Configuration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IETF

RFC 3925 Vendor-Identifying Vendor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version 4 (DHCPv4)

IETF

RFC 3960 Early Media and Ringing Tone

Generation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ETF

RFC 4028 Session Timer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ETF

RFC 4541 Considerations for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 and

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 (MLD) Snooping Switches

IETF

RFC 4730 A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vent Package for Key Press

Stimulus (KPML)

IETF

RFC 4861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

IETF

RFC 48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IETF

RFC 1750 Randomness Recommendations for

Security

IETF

RFC 2046 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MIME) Part Two-Media

Types

IETF 《中国移动EPON设备技术要求》

中国移

动通信

有限公

司《中国移动GPON设备技术要求》

中国移

动通信

有限公

《中国移动CM-IMS设备规范-综合接入

设备(IAD)分册》

中国移

动通信

有限公

司《中国移动TD-SCDMA Femto试验网技中国移

术体制》动通信

有限公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表3-1 缩略语

词语解释

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

Line

ALG Applicatuon Layer Gateway 应用层网关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送模式

CAR Committed Access Rate 承诺接入速率

CBR Constant Bit Rate 固定码率

CPE 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 用户侧设备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单元

CWMP CPE WAN Management Protocol 用户侧设备广域网管理协

DDNS Dynamic Domain Name Server 动态域名解析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Protocol

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 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DMS Digital Media Server 数字媒体服务器

DMZ De-Militarized Zone 非管理区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务器

DoS Denial of Service 拒绝服务

差分业务编码DSCP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

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数字信号处理器

EEE Energy Efficient Ethernet 高效节能以太网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电磁干扰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前向纠错

FL Flow Label 流标签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送协议

FXS Foreign Exchange Station 外部交换站

GPON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UI Graphic User Interface 图形化用户接口

HGW Home Gateway 家庭网关

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

IAD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 综合接入设备

IAID Identity Association for

Prefix Delegation

前缀下发关联标识

IGD Integrated Gateway Device 综合网关设备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网间组信息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 互联网协议

IPsec 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 网际网路协定安全规格IPTV 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 交互式网络电视

L2TP Layer-2 Tunneling Protocol 第二层穿隧协定LDPC Low-density Parity-check 低密度校验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媒体访问控制

MIMO Multi-Input Multi-Output 多输入多输出

MIPS Millions of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百万条指令/秒

MLD 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 组播侦听者发现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

Maintenance

操作、管理和维护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正交频分复用

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线路终端

OMCI ONU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

ONU管理控制接口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网络单元

OUI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s

组织唯一标识PLOAM Physical Layer OAM 物理层操作管理维护POTS Plain Old Telephony Service 传统电话服务PPPoE PPP over Ethernet 以太网上传送PPP协议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储器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

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SP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初始会话协议

SLAAC Stateless Address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Auto-configuration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Protocol

SNTP 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ol 简单网络时间协议

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 服务集标志符

STB 机顶盒

STBC Space-Time Block Coding 时空块编码

STUN Simple Traversal of UDP

UDP对NAT的简单穿越协议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

T-CONT Transmission Container 传输容器

TC Traffic Class 流量类别

TOS Type of Service 服务类型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UPnP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通用即插即用

URL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总线

VLAN Virtual Local?Area?Network 虚拟局域网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络

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

WEP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有线等效加密

WFQ Weighted Fair Queuing 加权公平排队

WLAN Wireless LAN 无线局域网

WMM Wi-Fi MultiMedia 无线多媒体

WPA WiFi Protected Access WiFi网络安全存取

WPS WiFi Protected Setup 无线安全设置

XML

4.设备总体定义

4.1. 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家庭网关在网络中的位置如下:

图4-1家庭网关在网络中的位置

家庭网关是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接口单元,在网络中的位置如所示。

中,网管平台是家庭网关业务的部署和控制平台,也是家庭网关设备的远程管理平台,通过它既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上的数据、语音、视频、QoS等功能进行部署、管理和控制;又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状态查询、故障管理、设备配置和软件升级。EMS(网元管理系统)仅用于EPON/GPON上行家庭网关PON接

口相关的物理层及链路层的配置及管理。 HDC仅用于集成中间件的家庭网关进行统一认证、密钥协商等功能。

家庭网络内部各种终端通过家庭网关的用户侧接口与家庭网关进行通信,家庭网关对经过其的数据和应用进行转发、控制和管理,并通过网络侧接口与业务平台和网关平台进行交互,实现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通信,提供各种可管理、可控制的应用。

4.2. 接口定义

1.接口1

接口1是网管平台和家庭网关之间的逻辑接口,采用TR-069系列协议,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管理、配置、软件升级、性能统计、故障诊断等功能。

2.接口2

接口2是EMS(网元管理系统)和家庭网关之间的逻辑接口,实现对EPON /GPON上行家庭网关PON接口相关的物理层及链路层的配置及管理。本接口仅应用于对PON上行家庭网关的管理。

3.接口3

接口3是HDC(家庭业务数据中心)和家庭网关之间的逻辑接口,实现对家庭网关上家庭业务的统一认证、密钥协商,并提供家庭群组关系等数据。本接口仅应用于集成中间件的家庭网关。

4.3. 设备形态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三种形态的家庭网关:基本型、语音型、增强型。具体形态要求如表4-1所示:

表4-1 家庭网关设备形态

家庭网关设备形态

基本型语音型增强型

网络侧接口(二选一)以太网√√√EPON或GPON √√√

用户侧接口4个以太网接口√√√1个WLAN接口√√√USB Host 1个1-2个2个1个POTS接口√√

支持功能支持IPTV(下挂

STB)

√√√

扩展TD/LTE 可选可选可选

外设管理√√√

中间件可选可选√

SIM卡可选可选√

应用运行环境可选可选√

语音功能√√

家庭安防可选可选√

WPS功能√√√

DLNA √√√

Femto 可选可选可选

中国移动家庭网关的命名规则如下:

终端设备型号格式为CMC-mn:

? CMC表示China Mobile CPE,表示中国移动的家庭网关产品;?

图4-2家庭网关命名规则

5.接口要求

5.1. 网络侧接口

5.1.1. 网络侧以太网口接口要求

应是10/100 Base-T Ethernet接口,应符合IEEE802.3标准,应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建议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

应符合IEEE 802.3az EEE标准。

5.1.2. PON接口要求

EPON FTTH终端的PON接口应采用1000BASE-PX20+光模块。

EPON FTTH终端应支持上、下行FEC功能,缺省情况下支持FEC-coded和non-FEC-coded的下行业务流的自适应接收。

EPON FTTH终端应支持符合IEEE802.3中Clause57规定的OAM功能,并支持IEEE802.3中Clause30规定的管理对象(Managed Object Class)、属性(Attribute)和操作(Action),还应支持规定的扩展OAM的功能,OAM功能的具体要求见《中国移动EPON设备技术要求》。

GPON 上行的家庭网关应采用下行2488.32Mbit/s,上行1244.16Mbit/s的传输比特率。

GPON上行的家庭网关应采用Class B+光模块或者Class C+光模块,下行应使用1490±10nm波长,上行应使用1310±20nm波长,光接口的其余参数应符合G.984.2 Amd1和Amd2的相关要求。

GPON 上行的家庭网关应采用GEM封装模式,并支持下行FEC,可选支持上行FEC。

GPON系统的OMCI上行家庭网关的OMCI功能应符合《中国移动GPON设备技术要求》的规定。

5.2. PON接口要求

5.2.1. EPON动态带宽分配功能(DBA)要求

EPON系统的DBA功能要求

应在Report帧中对全部队列(8个)的状态进行描述,并以每个Report帧包含2或2个以上Queue Set的形式向OLT上报本地队列状态。建议ONU具备支持4个Queue Sets的能力。缺省支持的Queue Set数量为2个。PON上行家庭网关的Queue Set的数量和各Queue Set所对应的阈值应可由OLT通过扩展OAM方式进行配置。

5.2.2. GPON动态带宽分配功能(DBA)要求

每个终端应具备支持至少8个T-CONT和8个GEM PORT的能力。各T-CONT的上行带宽可由OLT通过DBA功能进行配置。

5.2.3. 光链路测量和诊断

应支持基于SFF-8472的光收发机参数测量功能,并通过OAM/OMCI消息进行上报,包括光模块工作温度(operating temperature)、供电电压(supply voltage)、偏置电流(bias current)、发送光功率(transmitted power)和接收光功率(received power)等参数。终端应支持对上述指标测量值的校准。

光收发机参数测量的精度要求如下:

光模块的工作温度:测量精度应优于±3℃。

光模块的供电电压:测量精度应优于±3%。

光发送机偏置电流:测量精度应优于±10%。

光发送机输出功率:测量精度应优于±3dB。

光接收机的接收光功率:在-30dBm到~10dBm范围内的测量精度应优于±2dB。

5.2.4. PON接口数据安全性

PON系统下行方向采用广播方式,恶意用户很容易截获系统中其它用户的信息。为提高用户数据的保密性,下行方向应支持数据安全性功能。

EPON 上行家庭网关应支持三重搅动(Triple Churning)功能。

GPON上行家庭网关

PON上行家庭网关应支持在线状态下,随时打开或者关闭相应LLID/GEM Port的加密功能,并且在打开或关闭过程中业务流不能中断。

5.2.5. ONU认证方式

EPON和GPON系统均应支持ONU认证功能,以实现对ONU合法性的验证,并实现用户与其业务配置的关联。

EPON 上行家庭网关应支持两种ONU认证方式:基于物理标识(MAC地址)的认证、基于逻辑标识(LOID+password)的认证。

GPON 上行家庭网关应支持两种ONU认证方式:基于物理标识(SN)和基于逻辑标识(LOID+password)。具体的认证方式应符合《中国移动GPON设备技术要求》的规定。

5.2.

6. ONU光发送机电源关断功能

为解决PON上行家庭网关光模块异常发光问题,并为光链路诊断提供手段,应支持在OLT控制下关断或开启其PON口光发送机电源的功能,其光模块的发送机(Tx)与接收机(Rx)应具有独立的电源。

5.3. 用户侧接口

5.3.1.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应是10/100 Base-T Ethernet接口,应符合IEEE802.3标准,应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应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

应符合IEEE 802.3az EEE标准。

5.3.2. WLAN接口

应符合IEEE 802.11b、802.11g、802.11n 2*2(详细要求见6.13),并且通过Wi-Fi联盟11N互操作性认证。

5.3.3. 电话接口

家庭网关应提供一个FXS接口(采用RJ11形式),应符合YDN065《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要求。

5.3.4. USB接口

支持USB Host接口,应符合2.0规范,应支持Full Speed速率要求,可以支持Hi-Speed速率要求。

当家庭网关具有1个USB接口时,在USB接口外接1个USB设备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500mA;在USB接口下挂USB Hub的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能达到1000mA。

当家庭网关具有2个USB接口时,每个USB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500mA。

5.3.5. SIM卡接口

本节内容适用于增强型,对基本型、语音型作为可选要求。

物理特性遵守GSM11.11第四章中的规定。电气特性和传输协议遵循GSM11.11第五章和GSM11.12规定。传输速率支持38400bps。卡间的接口规范遵循GSM11.11规定。

6.功能要求

6.1. 数据通信要求

6.1.1. IP协议要求

应支持IPv4/v6双栈协议。

1.支持同时获取IPv4/v6地址的能力。

a)支持同时建立业务类型、绑定关系都一致的IPv4、IPv6两条路由网

络连接,两条连接分别获取IPv4、IPv6的地址,分别支持IPv4和

IPv6的应用,并能够同时生效

b)支持建立一条支持IPv4/v6双栈的网络连接,同时获取IPv4、IPv6

的地址,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应用

2.能够根据获取IP地址的类型,自动启用相应的协议栈;对于同时获取到

IPv4/v6地址的情况,优选使用IPv6地址。

3.访问外网时,能够根据外网目的IP地址的类型,自动选择相应的网络连

接或启用相应的协议栈进行外网访问;若外网目的地址IPv4/v6同时存

在,优选使用IPv6地址。

4.IPv6协议应能够由网管平台CMS进行远程开启或关闭,缺省关闭。

5.在启用IPv4/v6双栈协议时,根据用户数据的协议(IPv4或IPv6)进行

同协议类型的路由转发。

6.1.2.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1.应支持路由工作模式、桥接工作模式、桥接路由混合工作模式,三种模

式下能够同时支持IPv4、IPv6报文的转发。

2.应支持静态路由。

3.应支持动态路由(可选) 。

4.路由模式下,家庭网关应支持对同一时间接入公网终端数量(基于接入

的IPv4私网地址、IPv6全局地址或MAC地址)进行限制。接入终端数

量限制应且只能通过远程方式配置。假设当前限制接入的终端数为N,

家庭网关在处理1个新的终端接入Internet请求时,应支持如下限制

策略:

a)如果当前已接入公网的终端不足N个,直接允许新的终端完成

Internet的接入

b)如果当前接入公网的终端已经是N个,检测先前接入的N个终端中

是否有终端离线(使用ARP方式进行检测,如果某终端连续3次检

测无响应,则认为此终端已经离线):

·如果检测出有终端离线,则当前在线的终端已不足N个,允许新

的终端完成Internet的接入。

·如果N个终端仍然都在线,则家庭网关拒绝新终端接入Internet

的请求,但此新终端可以获取私网IP地址,可以访问LAN侧其他终端

和设备。

6.1.3. DNS功能要求

1.应支持DNS relay,支持家庭网络内部设备的DNS请求转发至DNS服务

器,并将服务器的DNS响应转发至家庭内部网络设备。

2.应支持IPv4和IPv6的DNS client,具备从外部DNS server同时获取

同一域名IPv4/v6地址的功能,查询A记录时优先使用v4方式(如DHCPv4 option6)获得的DNS服务器,查询AAAA记录时优先使用v6方式(如DHCPv6 Option23)获得的DNS服务器。

3.应支持每个WAN连接使用对应的DNS Server,家庭网关应支持自动获取、

或在Static IP时手工配置DNS server信息。

6.1.4. 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路由、桥接、路由桥接混和模式下,家庭网关应支持DHCPv4 server,

应具备为家庭网络提供至少253个可分配地址的能力。

2.在WAN侧,应支持静态配置IP地址、DHCPv4、PPPoE三种工作方式(遵

循RFC2684/RFC2516)。

3.整机设备应同时支持至少16个session,应同时支持至少3个路由连接。

以太网/EPON/GPON上行设备应至少支持4条VLAN同时连接。

4.通过WEB或TR069建立WAN连接要求:

a)仅移动维护人员和TR069远程可配置WAN连接;

b)WAN连接名称应自动生成,WAN连接名称生成规则如下:

WAN连接名称:序号_关键字_桥接或路由方式_ VLAN信息

具体定义如所示:

表6-1 WAN连接名称定义

内容定义含义

序号数字:1~99 WAN连接的数字标识,生成规则

如下:按WAN连接生成顺序,序

号依次递增,当前已使用的数字

不得重复使用

关键字TR069 表示此连接仅用于TR069

INTERNET 表示此连接仅用于上网等应用,

但不支持TR069

TR069_INTERNET 表示此连接同时用于TR069和上

网等应用

VOICE 表示此连接仅用于语音

TR069_VOICE 表示此连接仅用于TR069和语音

应用

VOICE_INTERNET 表示此连接仅用于上网和语音

应用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1

2

目录 前言 (5)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5) 1.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缩略语 (8) 4.设备总体定义 (8) 4.1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8) 4.2接口定义 (9) 4.3设备形态 (10) 5.物理接口要求 (10) 5.1网络侧接口要求 (10) 5.2用户侧接口要求 (11) 6.功能要求 (12) 6.1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13) 6.2 WLAN AP功能要求 (22) 6.3 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27) 6.4 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28) 6.5 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30) 7.安全要求 (39) 7.1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39) 7.2 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40) 7.3 登录安全性 (41) 7.4 设备安全性 (42) 8.管理和维护要求 (42) 8.1 基本要求 (43) 8.2 本地管理和配置要求 (46) 8.3 TCMS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55) 8.4 基于OAM的EMS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62) 9.性能要求 (62) 9.1 转发性能要求 (62) 9.2 EOC接入性能要求 (63) 9.3 WLAN无线性能指标 (64) 9.4 可靠性 (65) 3

10.运行环境要求 (65) 10.1 供电及功耗要求 (65) 10.2 环境要求 (67) 10.3 抗电磁干扰能力 (68) 10.4 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68) 10.5 过压过流保护 (68) 10.6 光接口安全性要求 (68) 11.软硬件要求 (68) 11.1 硬件要求 (69) 11.2 软件要求 (72) 12.基本应用要求 (76) 12.1 强制门户功能 (76) 12.2 家庭存储 (76) 12.3 IP视频业务 (76) 13 家庭网关界面要求 (76) 13.1 基本要求 (76) 13.2 家庭网关外壳标签要求 (77) 13.3 设备外壳要求 (78) 附录A (79) (资料性附录) (79) 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汇总 (79) 附录B (81) (规范性附录) (81) 日志文件格式 (81) 附录C (83) (规范性附录) (83) 告警信息 (83) 附录D (87) (规范性附录) (87) 基于逻辑ID 的设备首次认证用户提示信息 (87) 附录E (91) (规范性附录) (91) 终端设备ID统一编码规范 (91) 4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差不多成为通信领域中最活跃得力量,它得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固定通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5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得潜在移动通信国家,当年用户规模为4324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新世纪,我国移动通信将持续高速进展,到2000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达6000万,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国家.我国移动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事业得进展,得益于通信产业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得宏观决策,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进展,还得益于信息产业政策得扶持和引导.移动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得协同进展,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得局面. 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现状分析 1进展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得到高速进展.截止到2000年6月,gsm网规模达到829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接近60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46%,移动通信网将在本年内进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网. 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得挂牌成立,该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为主体得竞争新格局. (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得竞争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联通得到了政府和信息产业部得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歪,其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家综合业务提供商,中国联通得业务进展重点仍是移动通信,并获得了cdma经营许可证. 中国移动已退出与长城电信网得合作,长城电信网独立运作.据预测,长城cdma网也将并入中国联通,如此中国联通得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联通已构成对中国移动得强劲竞争.两者得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0年6月. (2)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得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通信公司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11年1月

目录 1. 前言 (1) 2. 设备类型 (3) 3. 物理接口要求 (4) 3.1 网络侧接口要求 (4) 3.1.1GPON接口要求 4 3.2 用户侧接口要求 (4) 3.2.1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4) 3.2.2WLAN接口要求 5 3.2.3USB接口要求 5 3.2.4 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 (6) 4. 功能要求 (7) 4.1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7)

4.1.1IP协议要求 7 4.1.2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9) 4.1.3DNS功能要求 10 4.1.4IPv4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 11 4.1.5IPv6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 21 4.1.6IPv4 NAT 23 4.1.7 其它功能要求 (24) 4.2 WLAN AP功能要求 (25) 4.3 设备发觉功能要求 (32) 4.4 业务发觉和操纵功能要求 (34) 4.4.1 业务发觉 (34) 4.4.2 业务操纵 (35)

4.4.3QoS功能要求 36 4.5 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39) 4.5.1 功能要求 (39) 4.5.2 业务要求 (46) 4.5.3 软交换SIP协议要求 (47) 4.5.4IMS SIP协议要求 52 4.5.5H.248协议要求 52 4.5.6 性能要求 (52) 5. 安全要求 (55) 5.1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55) 5.2 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57) 5.2.1WLAN接入安全性 57 5.3 用户侧登录安全性 (59) 5.3.1 用户侧登录安全差不多要求 (59)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为供应商,在网用户150人。网络总投资为3730万元,其中引进设备900万美元。这就是我国的第一代移动电话。随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引入竞争、促进发展也成为放在电信改革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1993)178号文件,同意组建中国联通公司。从此,电信业进入了引进竞争、打破垄断的全新阶段。1994年7月19日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电信企业---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5年7月中国联通GSM 130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建成开放。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10 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通信领域中最活跃的力量,它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固定通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5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移动通信国家,当年用户规模为4324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新世纪,我国移动通信将持续高速发展,到2000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达6000万,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国家。我国移动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事业的发展,得益于通信产业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还得益于信息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移动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局面。 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现状分析 1发展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得到高速发展。截止到2000年6月,GSM网规模达到829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接近60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4.6%,移动通信网将在本年内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网。 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挂牌成立,该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为主体的竞争新格局。 (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联通得到了政府和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其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家综合业务提供商,中国联通的业务发展重点仍是移动通信,并获得了CDMA经营许可证。 中国移动已退出与长城电信网的合作,长城电信网独立运作。据预测,长城CDMA网也将并入中国联通,这样中国联通的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联通已构成对中国移动的强劲竞争。 两者的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0年6月。 (2)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 自从两年前起,中国电信移动通信公司开拓了模拟网的“本地通”,随后又开拓了数字网的“本地通”业务,将竞争领域扩展到固定电话市场。并且收费低廉,入网费仅二三百元,月话费减半,几乎接近安装一部固定电话的水平。当时的移动通信公司还是中国电信旗下的一员。然而1999年电信重组,移动独立之后,便逐步演变成中国电信新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近年来,固定电话大力开拓“移动市话”业务,并在许多城市兴起,南到肇庆、深圳,东到余杭、杭州,西到昆明、西安,几十个城市掀起了一股移动市话的热潮, 而且都大手笔地投资移动市话建设,并着力开拓这项业务。无线市话的推出不仅可以缓解固定电话趋于饱和、市场疲软和热装冷用的矛盾,更能刺激电话业务量的增长,提高网络的接通率,提高全网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减小由初装费降低资本的负面影响。 (3)增设移动运营商,促进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是全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都看好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随着“入世”的来临,新的移动业务经营者将可能出现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业务经营商,而世界通信大国一般都有三家或三家以上,因此有必要增设第三家(或更多)移动通信运营商经营移动业务。 最有可能获取移动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是中国电信集团,原因如下: ·中国电信拥有世界第二、我国第一的网络规模,共有超过1.2亿个固定电信用户; ·它有丰富的电信网络(包括移动网络)经营维护经验; ·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开通移动市话业务;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20110128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1.前言 (1) 2.设备类型 (2) 3.物理接口要求 (3) 3.1网络侧接口要求 (4) 3.1.1GPON接口要求 (4) 3.2用户侧接口要求 (4) 3.2.1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4) 3.2.2WLAN接口要求 (4) 3.2.3USB接口要求 (4) 3.2.4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 (4) 4.功能要求 (5) 4.1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6) 4.1.1IP协议要求 (6) 4.1.2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6) 4.1.3DNS功能要求 (7) 4.1.4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7) 4.1.5IPv6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0) 4.1.6IPv4 NAT (10) 4.1.7其它功能要求 (11) 4.2WLAN AP功能要求 (11) 4.3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13) 4.4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14) 4.4.1业务发现 (14) 4.4.2业务控制 (14) 4.4.3QoS功能要求 (14) 4.5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15) 4.5.1功能要求 (15) 4.5.2业务要求 (18) 4.5.3软交换SIP协议要求 (18) 4.5.4IMS SIP协议要求 (19) 4.5.5H.248协议要求 (19) 4.5.6性能要求 (20) 5.安全要求 (20) 5.1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21) 5.2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21) 5.2.1WLAN接入安全性 (21) 5.3用户侧登录安全性 (22) 5.3.1用户侧登录安全基本要求 (22) II

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经典案例报告

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作者: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 一、移动通信运营业迅猛发展 我国通信运营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电信运营业的发展模式已由垄断经营向竞争开放转变,通信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已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技术水平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个覆盖全国、联通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现代通信网基本形成,全网实现了数字化,网络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从1994年开始起步,国内用户数以年均30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目前已达到6000多万户,跃居世界第二位。 2003年1月-4月,全国新增电话用户3452.9万户,总数达4.55亿户,其中固话用户达2.2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26亿户。全国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3.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比增长48.4%,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7.9%。 图1 1995年—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及移动电话普及率发展情况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从1987年我国引进第一套移动通信设备至今的16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87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只有700多户;而10年之后的1997年8月我国移动用户突破了1000万户;此后又用了3年的时间在2001年4月用户数达到了1亿户,并于同年7月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移动用户最多的国家;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突破了2亿户。截止到2003年4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2.26亿户,普及率为16.2%。

图2 1996年—2002年全国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万户) 目前,我国的GSM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祖国内地的所有地(市)和99%以上的县(市)。我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GSM移动通信网,而且0.33%的掉线率使得我国的GSM网络质量也已超过了欧洲发达国家。我国GSM用户占全球总用户的1/3,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已经成为GSM网络大国。1998年以来,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容量平均每年以接近60%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合计2.7亿户。 图3 1998年—2002年移动通信运营商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亿元人民币) 2002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457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4.4%,5年平均增长达20.1%,收入规模是1997年的2.5倍。其中,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迅猛,占电信业务总收入的47%,成为第一支柱业务;全国移动电话本地通话量占本地话务总量的89.3%,明显分流了固话业务;移动长话占长话总时长的27.9%。

智能家居系统需求分析

智能家居系统 1 智能家居整体系统的功能分析 背景和系统结构图的介绍 智能家居又称住宅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而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的热点技术。智能家居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者一个系统,该过程(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构建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将智能家居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智慧的新动态,为住户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和外部、使用者与家庭环境之间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 图1为智能家居的系统结构图,该图列举了典型智能家居的系统组成:家庭网关、电动窗帘和门窗系统、家庭智能照明系统、家庭多媒体系统、可视门禁系统、安防周界系统、环境温度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其中家庭网关是智能家居系统的通信管理单元和子系统控制中心,在家庭网关通信管理体系下,可构建家庭网络通信系统。 图1 智能家居系统结构图 通过采用上述功能系统,实现家居智能化和自动化。相对传统家居而言,智能家居通

过全新的3C技术(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Technology),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赋予了家居生活安全、舒适、节能的特性。 设计原则 (1)功能需求。智能家居注重满足人们在方便性和舒适度方面的需求,如:遥控功能(遥控控制家居范围内所有的灯,窗帘及其他电气设备),网络化控制、场景控制,本地控制等。 (2)高性价比。在系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性能和价格的要求,使系统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 (3)通用性。目前所有的智能家居技术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系统设计时,要注意选择兼容性好,符合国际通用协议的技术。 (4)兼容性和可扩展性。随着智能家居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居智能化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因此,在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系统未来的兼容和发展。 (5)布线简洁。易于安装,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 (6)安全性。包括所进行设计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基于以上原则,才能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 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主要有: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综合报警服务系统设计导则》 《社会公共安全标准汇编》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GB17565—2007)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要求》(GA/T 75—1994) 《家庭布线标准》(TIA/EIA 570—A)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 8566—198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32—1982)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规范》(DB 32/366—1999)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 32/T367—1999)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 探针技术规范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I n t e l l i g e n t H o m e G a t e w a y S o f t P r o b e 版本号:1.0.0 ╳╳╳╳-╳╳-╳╳发布╳╳╳╳-╳╳-╳╳实施

目录 1. 前言 (3) 2. 范围 (3)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4.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 5.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系统结构 (4) 6.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信息采集功能 (5) 6.1. 网关信息采集 (5) 6.1.1. 网关基本信息 (5) 6.1.2. 网关状态信息 (6) 6.1.3. WAN口流量信息 (7) 6.1.4. 下挂设备信息 (7) 6.1.5. POTS信息 (8) 6.1.6. PON口状态 (8) 6.1.7. 周边WIFI信息 (8) 6.2. 网络质量信息采集 (9) 6.2.1. 业务基本信息 (9) 6.2.2. TCP连接信息 (10) 6.2.3. HTTP连接信息 (10) 6.2.4. DNS解析信息 (11) 6.2.5. Web页面访问信息 (11) 6.2.6. 即时通讯信息 (11) 6.2.7. 游戏信息 (12) 6.2.8. 视频信息 (12) 7.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告警功能 (12) 7.1. DNS告警 (12) 7.2. TCP连接告警 (13) 7.3. HTTP连接告警 (13) 7.4. HTTP下载告警 (14) 7.5. 视频卡顿告警 (15) 7.6. 即时通信/游戏告警 (15) 8.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网络探测功能 (15) 8.1. 网络诊断功能 (16) 8.1.1. 互联网连通性测试 (16) 8.1.2. 互联网路由跟踪测试 (16) 8.1.3. 互联网FTP上/下载测试 (17) 8.1.4. 互联网HTTP文件测试 (18) 8.2. 业务网络质量测试功能 (18) 8.2.1. 网页访问质量测试 (18) 8.2.2. 互联网视频质量测试 (19)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用户发展达到55万户。 1998年8月一纸“军队不得参与经商”的禁令使“电信长城”运营者的身份变得格外敏感,CDMA在中国的前途因此备受关注。 1999年6月联通在香港举行的全球CDMA大会上宣布其CDMA发展计划,但因知识产权谈判等因素,该计划没有实施。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但是,框架协议签署仅仅两周之后,联通CD MA项目便被政府暂停。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宣布将重新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几个月的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27日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签订了总金额RMB121亿元的合同。CDMA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2001年6月联通在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与世界13家著名运营企业签署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包括美国斯普林特、加拿大BellMobility、日本KDDI、澳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1. 前言1 2. 设备类型1 3. 物理接口要求2 3.1 网络侧接口要求2 3.1.1 GPON接口要求2 3.2 用户侧接口要求2 3.2.1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2 3.2.2 WLAN接口要求 2 3.2.3 USB接口要求2 3.2.4 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3 4. 功能要求3 4.1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3 4.1.1 IP协议要求3 4.1.2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4 4.1.3 DNS功能要求5 4.1.4 IPv4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6 4.1.5 IPv6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10 4.1.6 IPv4 NAT 12 4.1.7 其它功能要求12 4.2 WLAN AP功能要求13 4.3 设备发觉功能要求16 4.4 业务发觉和操纵功能要求18 4.4.1 业务发觉18 4.4.2 业务操纵18 4.4.3 QoS功能要求19 4.5 语音功能处理要求20

4.5.1 功能要求20 4.5.2 业务要求25 4.5.3 软交换SIP协议要求25 4.5.4 IMS SIP协议要求28 4.5.5 H.248协议要求28 4.5.6 性能要求28 5. 安全要求29 5.1 网络访咨询的安全性29 5.2 用户侧接口安全性31 5.2.1 WLAN接入安全性31 5.3 用户侧登录安全性32 5.3.1 用户侧登录安全差不多要求32 5.3.2 电信爱护帐号33 5.3.3 家庭网关(e8)用户帐号33 5.4 设备安全性34 6. 治理和爱护要求34 6.1 差不多要求34 6.1.1 功能要求34 6.1.2 协议要求35 6.1.3 日志要求35 6.1.4 设备标识要求36 6.1.5 配置文件备份要求37 6.1.6 设备注册认证功能37 6.2 本地治理和配置要求39 6.2.1 本地治理差不多要求39 6.2.2 系统信息治理39 6.2.3 差不多配置42 6.2.4 高级配置43 6.2.5 设备治理46

中国移动4G网络介绍

中国移动4G网络介绍 一、概述 4G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 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国家工信部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4G牌照,意味着4G正式开始商用,我国进入4G时代。 二、优势 1、通信速度快 从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作比较,第一代模拟式仅提供语音服务;第二代数位式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也只有9.6Kbps,最高可达32Kbps,如PH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2Mbps;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高达100Mbps,这种速度会相当于2009年最新手机的传输速度的1万倍左右,第三代手机传输速度的50倍。 图一:各代通信技术速率对比图 2、网络频谱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通信营运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和研究,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蜂窝系统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4G通信的AT&T的执行官们说,估计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3、通信灵活 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毕

竟语音资料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因此未来4G手机更应该算得上是一只小型电脑了,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会有更惊人的突破,人们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以方便和个性为前提,任何一件能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只是人们还不知应该怎么称呼它。 未来的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当然更可以和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网上联线对打游戏。也许有被网上定位系统永远锁定无处遁形的苦恼,但是与它据此提供的地图带来的便利和安全相比,这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4、智能性能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于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例如对菜单和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 5、兼容性好 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第二代平稳过渡等特点。 6、提供增值服务 4G通信并不是从3G通信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升级而演变过来的,它们的核心建设技术根本就是不同的,3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而4G 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多任务分频技术(OFDM)最受瞩目,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实现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方面的无线通信增殖服务;不过考虑到与3G通信的过渡性,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会在未来仅仅只采用OFDM一种技术,CDMA技术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与OFDM技术相互配合以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甚至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 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分会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 7、高质量通信 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能实现各种多媒体通信,为此未来的第四代移动

智能家居建模

基于总线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 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进步,人们对智能设备和的应用越来越成熟,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居系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人们希望通过智能科技提高生活效率和生活品质。目前市场常见的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分为总线技术、无线技术和总线——无线结合方案。由于人们对稳定性、安全性、快捷性、低成本的不同的需求,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智能家居方案。 但是智能家居在市场上的热度一直是不温不火,主要原因也在两方面,一个是厂方在智能家居技术上的进步收效甚微,急需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智能科技研发高成本使得智能家居的价格并不那么亲民,尤其是对智能科技比较懂、比较关注的年轻群体,高价位成为阻拦智能家居推广的一大障碍。分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重要性、集中资本方向、降低产品成本刻不容缓。 一、系统描述 处于对系统稳定性、安全性的考虑,本文选取基于总线技术的家联网云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进行介绍、分析以及评估。 根据查阅的资料所得,基于总线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包含的系统模块如下图所示: 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包含6个子系统,分别是: 1、家联网云控制系统 实现系统信息的采集、信息输入、信息输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联动控制等功能;

所有配置的智能家居终端产品与智能家庭网关之间应当具备双向实时通信功能,同时智能网关肩负着与用户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等)进行控制信息交互的功能。 2、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主要由传感输入设备构成,包括: ○1智能面板:包括智能开关面板、智能温控面板等,用于灯光、窗帘、空调、地暖及场景的控制。 ○2嵌墙式触摸屏:是一个智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集成了智能系统集中管理、背景音乐、数码相框、视频/语音留言本等功能。 ○3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度、PM2.5、甲醛等有害气体检测),人体移动传感器,门磁传感器。 3、移动终端系统 用户在室外时,主要通过移动设备入手机、pad等上的APP对家内进行控制。一站式搞定家里的影音、照明、地暖、安防等系统的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帮助用户随时随地了解家中用电器状态,满足离家状态下客户对家的掌控权。 4、社区信息系统 包括三大块:○1社区控制中心:用以给各家庭网关集中接受指令,作为总服务器跟家庭网关之间的信息传输枢纽;○2总服务器:用以储存大量的用户信息,并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和学习;○3社区应用系统:主要将社区服务于家庭网关进行对接,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 5、智能家电系统 由于本文分析对象为安装总线协议的智能家居系统,所以本系统的智能家电子系统主要为安装了总线协议的家电和能够被数据追踪的智能家电。 二、系统建模 系统要素: S1:移动控制系统 S2:互联网 S3:家庭网关 S4: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S5:智能家电 S6:社区控制中心 S7:总服务器

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v10

中国电信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 (V1.0) 2010年12月

前言 本标准主要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国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现有的PON设备、PON EMS及PON EMS北向接口技术资料,结合PON EMS与OSS系统对接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编制而成。本标准主要用于规范PON EMS 与OSS系统间的北向接口功能、参数、协议及对相关系统的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标准包括四部分:(1)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业务开通分册 (2)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测试分册 (3)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告警分册 (4)PON EMS北向接口功能及技术规范——综合信息查询分册 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组织制定。 本标准包含中国电信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厂商需经中国电信授权方可使用本标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目录 1 范围 (4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4)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 3.1 术语和定义 (44) 3.2 缩略语 (55)

4 接口规范概述 (66) 4.1 业务开通接口规范(I1接口) (77) 4.2 综合告警接口规范(I2接口) (77) 4.3 综合测试接口规范(I3接口) (77) 4.4 综合信息查询接口规范(I5接口) (7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PON EMS与OSS系统之间的北向接口功能要求、接口参数、接口协议、对相关系统的技术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PON网络网管系统(EMS),用于指导PON EMS与OSS系统北向接口的设计、开发和测试。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1)自动激活系统: 是中国电信业务的后端运维支撑系统(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逻辑模块存在于其他系统中),所有网元统一由自动激活系统接入,包括SS、SHLR、AS、AAA、IPTV平台、视频监控平台、ONU、OLT,实现业务自动开通。 2)综合测试系统: 是电信业务的后端运维支撑系统(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逻辑模块存在于其他系统中),由该系统发起PON接入网的测试,通过接入PON EMS或无源光网络集中测量系统等手段,实现对设备、线路等网络故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新中国通信三大运营商发展简史 中国通信的改革重组发展史(1949—至今)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从此,新中国也有了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的国家机构 中国通信的改革重组发展史(1949—至今) 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从此,新中国也有了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的国家机构。

电信竞赛序幕拉开 1994年,邮电部成立移动通信局和数据通信局,同年3月,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由电子信息部组建,由彩虹集团、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大型国有电子企业投资,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同年7月19日,由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三家投资,中国联合通信(联通)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业终于打破国企垄断的坚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7年,电信长城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电信长城)成立,经营800M的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 1997-1998年,邮电分营。 1998年3月,在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同时,电信业政企分开,信息产业部负责电信行业监管。4月,国家邮政局成立,邮电分家;9月,国信通信(国信)成立,运营电信寻呼业务。 电信业第一次重组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中国电信总局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被剥离出去。后来寻呼和卫星并到三大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成立、信天通信成立;同年4月,由中科院、广电总局、铁道部、市政府四方出资,中国国际网络通信(小网通)成立;4月,电信长城并入联通,5月,国信并入联通。2000年4月20日,在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移动集团公司;5月17日,剥离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业务后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4年由铁道部交给国资委,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1月10日,中国卫通与国信寻呼签订协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帮助

帮助文档 一、状态 1.设备信息 ?显示设备型号,设备标识号,硬件版本,软件版本等信息。 2.网络侧信息 ?显示连接信息和PON信息。连接信息显示网络侧连接状态,各条PVC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信息;PON信息显示PON的链路连接状态,链路性能统计,光模块信息。 3.用户侧信息 ?显示WLAN接口信息,以太网接口信息。 WLAN接口信息显示无线网络连接状态,信道,各个SSID的统计信息、SSID、认证方式和加密状态等;以太网接口信息显示网关IP地址,MAC地 址,每个LAN口的状态、收发包和字节数。 4.宽带语音信息 ?宽带语音信息包括业务注册状态和电话号码;业务状态包括已注册和未注册等状态;电话号码显示注册的电话号码。 5.远程管理状态 ?显示交互建立情况、业务配置下发状态,交互建立包括主动上报Inform情况以及接受ITMS 连接请求情况。 二、网络 1.宽带设置 (1).状态显示 ?Internet连接 (2).操作 ?宽带设置:对宽带连接进行相关参数设置,设置完成后,界面上显示相应的状态。 o WAN连接:单击“新建连接”添加一条WAN连接;单击“删除连接”删除本连接。 o启用:让该条PVC生效。 o启用绑定:可以把各个LAN口、各个SSID和对应的WAN口绑定。 o模式:分成Route、Bridge两种模式。Route模式下有三种连接模式DHCP(从ISP处得到一个IP地址)、Static(经ISP配置一个静态的IP给你)、PPPoE。Bridge模 式可以将设备配置成介于LAN和ISP之间的网桥设备,它可以使得两个或多个网络 的通信就像处在同一LAN物理连接上。 o链接方式:包括通过IP方式建立链接和通过PPP方式建立链接两种。根据实际的网络需要选择建立链接的方式。 o IP协议版本:设置链接使用的IP版本,通常使用IPv4版本,也可以通过选择IPv6来支持IPv6。如果选择IPv4/v6方式,则同时使用IPv4和IPv6两种IP版本。 o PPPoE:ISP将提供帐号,填入包括如下信息:用户名、密码、服务名称,并配置拨号方式。该模式系统将通过PPPoE动态获得IP。 o DHCP:设备将从ISP通过DHCP自动获得IP。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和趋势doc7(1).doc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和趋势 2005年12月15日,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办,中国泰尔网承办的2006中国通信产业发展形势报告会——暨“2005年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活动”在北京隆重召开。以下为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胡坚波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2006年中国通信产业发展形势报告会上做报告,跟大家共同探讨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我想回顾一下移动通信在2005年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移动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第三部分对06年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一下介绍。 一、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现状 这张图展示出来是从91年到2004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增长的情况,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是从80年代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94年之前,移动用户发展增长率很高,但绝对数量是很低的。 第二个阶段是95年到2000年,移动用户绝对数量明显增加,增长率有所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4年,是移动通信高速发展阶段,用户数量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2004年移动用户数量超过了固定用户数量。2005年10月用户总数达到了3.83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9.1部/百人,已居世界首位。

从2000年以后,01年到05年,移动用户增量都在6000万以上,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因为今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年增量会小于去年的规模,移动用户绝对增长有一个趋缓的迹象,但估计仍然会在6000万以上。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从01年移动电话增量是大幅度超过固定电话,当然固定电话只是3000多的增量,在2003年—2004年移动电话的增量明显的缩小,缩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小灵通的发展,小灵通在这两年发展非常的快。05年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增量差距再次扩大,小灵通发展有趋缓的趋势。为什么会趋缓呢?因为小灵通定位是定在某一些消费群体上,从无到有,这个消费群体是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经过这两年快速发展进入合理发展期。另外资费下降对它形成很大的压力。 我们再看一下电话用户构成,这里面包括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这两张图一个是04年,一个是05、06年,可以发现陕西小灵通用户和移动用户的比例都出现了上升,大概都上升在一点几的比例,固定呈现下降。如果考虑小灵通有移动性,在移动和固定之间差异就更大了。我们再看一下业务量的增长,这里给出是2000年到2005移动电话通话分钟数的情况,可以看到通话分钟数一直保持非常快速的增长。主要是本地通话的增长,而长途通话在下降。从这个指标看,每用户通话分钟数从2000年到05年,明显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反弹数。02年市场竞争重点发生变化,从用户的竞争重点向话务量竞争重点发生变化。话务量成为市场营销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长途通话分钟数有逐步的下降,但近两年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数字。这里面反映通话类增长远远快于用户的增长。 我们再看一下收入,这张图表是给99年到05年收入增长情况,我们看到移动收入一直保持增长,从增长率好象是有一点点波动,这是因为波动是在统计口径上变化造成的。从收入结构来看,这是03年和05年的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本地话音的收入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由原来77%,下降到68%,两年时间就下降将近10个点。增长由于增值收入增长和长途收入增长。增值业务增长从9%增长到16%,长途收入从14%增长到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